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移居东村作》王庭珪)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陆游)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行》姚范)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黄昏之时,诗人独立于溪桥之畔,写下此诗。只见春水融融,芳草凄凄,杨花飞絮,但作为南宋遗民的郑协却并不快乐。他觉得亭基寂寞,渡口荒疏,在夕阳晚照中,诗人也伫立成一道风景,并陷入无尽的沉思。整幅画面一片清寂,这是此诗基调。此时,杜鹃声声,啼破诗人的思绪,但是这血色悲啼,也正触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并感到周遭更加静寂,甚至不寒而栗。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

题是:“‘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其参考答案给出了三个要点,其一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二是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这支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繁华富庶、明丽淡远的江南秋景图。前三句为静景,烟波浩渺,荷花丛生,两岸人家雕梁画栋,鳞次栉比,自然之美陪衬人间之繁华;紧接着四句为动景,沙鸥飞舞,珠帘漫卷,画船渐近,酒旗摇曳,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只有静景,显得单调,只有动景,显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衬,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驰神往。再如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为诗人游览黄州赤壁时所写。前两联着力写此处为龙盘虎踞的形胜之地。颈联两句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上句为静景,“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恬静之美,下句为动景,“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阔云淡的背景下飞行时的独特姿态。一动一静,极富情趣,吸引诗人有了归隐渔樵之想。

2012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明代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三是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如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想心切和流光飞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再如袁枚的《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插‘字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2012年辽宁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针对此诗设计的一道试题是:“‘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其参考答案为:“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事实上,事物之间的类别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况且,诗歌鉴赏这种审美活动主要基于主观判断,感情成分多一些,这就造成类别界限很难完全划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动静结合的类别,前两者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因为某一首诗或某些句子确实兼具二者的特点和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其中,第三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潺潺溪水从乱石中穿过,发出细碎的喧哗声,这句是动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静和谐,这句是静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是以动衬静,小溪的欢唱更加衬托出了环境的清幽。再如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同时写出了山村景色的静谧深幽。前两句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细雨如丝,淅淅沥沥,透过几家柴扉,传来几声鸡鸣,充满了乡土气息,是动景;村路逶迤,从竹林中穿过,板桥斜跨溪水,画面静谧幽深,是静景。这里动景静景都是雨中山村的典型画面,不分主次,动静相衬,极富乡情雅趣;同时,又是以动衬静,鸡鸣声和细雨声也衬托出山村的宁静。

可见,鉴赏诗歌时,必须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作品做切合实际的分析,胶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说来,为动静结合区分类别还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有这个疑问的时候,说明我们仍在用自然科学思维来审视文学艺术,希望能有百用百灵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

标准来衡量文学艺术,其实,这是违背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规律的,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特点,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模式。我们对动静结合的特点加以细究,既加深了对这一手法的理解,增强了答题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作品。

在教学实践中,动静结合的手法经常出现被过度使用的情况。因为找到动静和静景似乎很容易,学生经常不加辨别,轻易就认定某处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事实上,尽管能找出动景和静景,但不一定就能构成动静结合的手法。如苏轼的《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熙宁五年(1072)苏轼被派遣担任杭州州试的监试。试院余暇,得以到凤凰山上的望海楼闲坐,写下这首诗。当学生面对这首诗时,一下子就认定它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认为一四两句是动景,第三句是静景。如果不考虑整首诗的情境,孤立地看这几句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我们把这些诗句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看的时候,这首诗与那些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的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横风吹雨,来势凶猛,霎时,雨收云散,海阔天青,电光如蛇,间或穿梭。此诗为我们呈现了傍晚时望湖楼所见的壮美之景,并于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中寄寓了人世沧桑的感慨。而我们所接触到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诗通常呈现的是赏心悦目的优美,以及恬静、幽深、宁谧的境界。如王维的《鸟鸣涧》、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诗歌的风格不一样,所用手法也应略有差异,我们考虑问题时应该慎重。再如杜甫的《岁暮》: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客居阆中,听到吐蕃进犯的消息,写下此诗。前三联突出展现了时局艰难危急。敌人进犯边疆,烟尘漫天,鼓角雷动,血流成河,但朝中无人,国防空虚。尾联直抒胸臆,有心报国,但不被重用,苦闷忧愤。学生在回答此诗的表达技巧时,认定颔联两句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为静景,下句为动景。但是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此诗风格与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歌有很大不同,那么,认为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就有些不妥了。其实,我们可以从感官感觉的角度来赏析这两句。比如我们可以说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视听结合,也是诗歌创作和鉴赏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从多角度呈现画面特点,从而丰富画面内容。

最后,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相册

?广场

?游戏

?xuliyicai

?

?退出

关注此空间

碧水苍岩

天堂和地狱是自己创造的!

2009-12-23 19:02

诗歌鉴赏动静篇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其一)/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波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①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②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4分)

①视觉听觉表达游湖的愉悦(每问2分,共4分)②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4分)

★(2005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_。(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皓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清江引/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1)简要表述这首元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曲中的“搅”“留”体现了什么情感,作用是什么?(3)“兰舟把愁都载了”一句和李清照的“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什么关系?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差异?

(1)诗人通过对江声、暮涛、树影、残照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暮霭时分江上泛舟、远眺归途云阻雨隔的悲凉景象,体现出诗人感伤、惆怅之情。(2)“搅”“留”都是动词,“搅”描写浪涛之高、暮霭之浓,体现游子归家的急切之情。“留”描写了静态的景物,以动衬静,表现游子所处的环境,暗示游子悲凉的心境。两个动词相互结合,使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集中表现诗人思乡之情。(3)贯云石的“兰舟把愁都载了”化用了李清照的词句。李清照的词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连小船都载不动,极写忧愁。贯曲用“都载”写愁绪之少,显示诗人的淡然、温婉,描摹出的惜别离愁更深刻、更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

“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 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D) A首联写远望之景。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 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 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4理解不正确的是(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2013松江一模] 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C.末句描写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景象,极富哲理。 D.全诗由远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理解不正确的是(A) A诗歌前两句生动描写了西湖雨后天晴的美丽景致。 B..末句中的“淡妆浓抹”与前两句中的“晴、雨”照应,比喻奇妙而贴切。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

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硕《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 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

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典型示例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手法分类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习题:诗歌鉴赏 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掌握赏析现代诗和古代诗词的方法。 3、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现代诗歌赏析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规范》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概要 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习题,领悟作品的主旨; 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

4、理解现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考查点: 一般来说,现代诗歌赏析的考点有: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形象的象征意义; 4、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5、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四、赏析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习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如《纸船寄母亲》、《乡愁》(余光中)这些诗歌从习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从诗的副标习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2018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和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一、【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7题。(共12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11分)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地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地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地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地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王维地名篇《山居秋暝》中地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地松树,皎洁地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地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地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地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地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地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地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地动与静”这一类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目地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地动与静中地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种.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地种类型作简单介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地事物和动态地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地巧妙结合.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地《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一句,写地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地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地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地一幅动静结合地画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地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地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地“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地典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地.“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地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地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地事物来衬运动地事物(包括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例一: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这首诗标明“偶题”,应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的季节、日已偏西的时光,把偶然进入视线的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加以艺术剪裁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画图。在作者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是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读者自会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那么,这首诗中的诗人之恨是什么呢?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陈邦炎)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4分) (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五、诗歌鉴赏(11分)中吕·满庭芳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一)。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浣溪沙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兀坐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雉带箭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恩”静不由这样回答。祝贺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