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恩”静不由这样回答。祝贺他们!

关系三:动静相衬,相映成趣。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2012年北京)《柳堤》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围绕这首诗,命题者设计了两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一道选择题的第三项是:“三四句写柳堤晴日静景,五六句写雨天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显然,这个选项意在考察学生对动静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这首诗的描写对象是柳堤,诗人着重呈现它茂密繁盛的的特点。如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两句是静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长之茂密繁盛,五六两句飞燕落花,香雨暖风是动景,重点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机,动景静景相互衬托,共同构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简单的以动衬静,因为其重点不是突出柳堤的静。可见,这个选项是不妥当的。

以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在分清动与静的关系时,重点落在“衬”,“化”和“相”上;“衬”,在于动与静彼此斗争中,有一方学艺不精,白白给人出了风头;“化”是指“指鹿为马”,明明我是个安静的美男子,可在浮世喧嚣中,别人就非要突出我吃得多的那一点,到显得我活泼起来了。还有“相”,自然是动与静的相濡以沫啦。如此,可见是爱是恨的千差万别,全在这毫厘之间。

动静题何解

简单说说答题注意事项:首先,我们必须整体把握诗歌作品,摸清其主题和风格。如果确认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表述时应该将动景和静景的内容写出来,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艺术效果必须结合具体内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等说法只是一般模式,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像那道辽宁考题所给的答案“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动静有何求

有了动、静的完美结合,也就孕育了美。王维先生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便是典型的以动衬静。松柏的影时而张,时而弛,是月色正苍茫,低头轻吻着松枝;流水潺潺,给黑石添加上一道清泪,不是悲哀,而是微叹到:片竹,笑语,一世界。这便是动静之美,令人沉醉。甚至,一切只为美。

美好的诗是情之所起,是上帝偶尔降落凡世间的白羽毛,柔润又清冽。当我们在品读文章时,是否有“若合一契”、“临文嗟悼”的时候,这时候,你会感怀一花一树,你会不自禁热泪盈眶,只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美,美是你与我互通的此时无声。

感受到美的你固然已经很幸运了,然而,你能做地更好。伯牙有遇子期之幸,你是否也能给美一些馈赠?那就是懂它。

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学习鉴赏的原因,鉴赏诗词、音乐,略懂它一些,才能期待“料青山看我亦如是”的满足。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

“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说:下面是2005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本题涉及的是古典诗歌常见表现手法中的动静手法。由于山川景物有动态有静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和静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

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硕《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 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

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 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

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诗词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典型示例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手法分类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 教学目标:鉴赏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与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例题了解古典诗词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例析与训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入法:播放林海的《琵琶语》 同学们听了这首曲子的感觉是 ――①蕴含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绪②缠绵悱恻,欲说还休③淡淡忧伤,如歌如泣 此乃天籁之音!看着如此唯美的画面,听着此曲,大家想到了什么? ——琵琶女,《琵琶行》 《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第一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正面描写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琴技) 第三次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 在这里作者用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展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其实在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中,包括多种描写技巧,今天我们针对高考,一起来学习几种主要的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 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1.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分析】《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名为罗敷的女子巧妙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全诗集中笔墨,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坚贞的农家女子的形象。《陌上桑》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影响着后来的诗歌创作,也是其他艺术形式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专项训练:诗歌鉴赏 一. 教学内容: 暑假专习题:诗歌鉴赏 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2、掌握赏析现代诗和古代诗词的方法。 3、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现代诗歌赏析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规范》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知识概要 现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分析现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习题,领悟作品的主旨; 3、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凝练的诗歌语言,提高朗读技巧和欣赏水平;

4、理解现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揣摩现代诗歌的感情色彩,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考查点: 一般来说,现代诗歌赏析的考点有: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形象的象征意义; 4、能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5、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 四、赏析的方法: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的可以感知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中的诗眼、中心句或习题目等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诗歌情感的。如《纸船寄母亲》、《乡愁》(余光中)这些诗歌从习题目就可以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从诗的副标习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2、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地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地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地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地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王维地名篇《山居秋暝》中地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地松树,皎洁地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地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地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地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地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地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地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地动与静”这一类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目地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地动与静中地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种.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地种类型作简单介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地事物和动态地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地巧妙结合.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地《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一句,写地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地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地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地一幅动静结合地画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地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地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地“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地典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地.“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地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地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地事物来衬运动地事物(包括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及动静结合 一、虚实结合 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 “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c、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景与实景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1、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 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之动静之美

动静结合之美 古人云“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在我们看来,动与静总是相对而立,其区别之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诗歌鉴赏中高频出现的答案:动静结合,我们真的知晓其意吗?什么是以动衬静,什么又是化静为动?遇及此类题目,我们总将动、静的复杂关系一笔带过,因此,我想为就此讲讲一段动与静的“爱恨情仇”故事。 动静何许人 例1[全国卷3]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动、静间“如胶似漆”的关系。那么,为了解这有些深奥的相互情谊,首先,让我谈谈:动、静何许人也? 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写动态,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由此,可见动静的关系是值得发展的关系,“团结就是力量”,当诗人把二者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构成一种情趣,使之结合,就形成一种“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高级效果了。 动静敌或友

当动与静的交往获得了家长认可,那么就该轮到两人确定哥俩到底啥关系啦,你是爱,是暖,是人间的四月天?可惜,动静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所期待般和和美美,那么,他们又是如何“相爱相杀”呢? 关系一: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例2(2012年福建省) 《望江南》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题:“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有一要点是:“‘冰散响’描写清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可见,命题者把以动衬静作为一个要点加以考察。 关系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 (2012年辽宁省)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题:“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显然,化静为动成了这道题的考察重点。 “然而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最把他们变成朋友”。在无数次的论剑中,动与静都累了,他们不相上下,因此局势陷入僵持。一天,活波的动跳起身,对静问道:“哎呦,这么些年我们眼中只有彼此,注孤生啊,不如凑活凑活?”冷着脸的静上下打量了一番动,心中一动:以前没发现啊,当晨曦眯起睡眠不足的红红眼睛时,这个少年雏菊般的笑容,还满可爱的。“恩”静不由这样回答。祝贺他们!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 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 (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 (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 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其一》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入若耶溪》 三、合作探究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5分) 探究答案:

答题步骤: 四、学以致用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5分) 答: 五、课后练习 秋蕊香 张耒(lěi)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4分)答: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例说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描写手段和艺术技巧,在静态的描写中渗透一些动态的景物描写,可以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更加活泼,更加灵动,这也许就是古人要使用这种手段的原因。 汉代古诗19首中的《十五从军征》中即有这种手法的运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 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所写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先动后静再动。 陶渊明的《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也是静动结合的典范。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也有如此的运用:“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此书中写树是静态描写,写好鸟和泉水则是动态描写。 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一诗中也是将凉月、山色与动景桃花、鲤鱼上滩结合了起来。 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中运用动静结合时是先静后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李白在他的《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在《渡荆门送别》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 杜甫在他的《绝句》中运用了先动后静的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在他的另一首五言绝句中则写道:“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也是动静结合。杜甫在《漫成一首》中写曰:“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此诗的前三联和尾联构成动静结合。 王禹偁在他的《山行》中就运用动静结合这种手法:“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中也有动静结合的运用:“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是非常生动的动静结合 白朴之《天净沙·春》曰:“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风杨柳、帘栊、秋千为静态描写,而“啼莺燕舞、流水飞红”则如神来之笔,尽展春日生机,具有动态美。 毛泽东的七律《游学即景》中的“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两句是动静结合的典型。《沁园春·长沙》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是先静后动。他的《沁园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运用了动静结合。毛泽东在他的《水调歌头·游泳》中所写的“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也是典型的动静结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

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 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 “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高中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这种手法,在古典诗歌创作和鉴赏中使用频率都非常高。其内涵似乎已经很简单明了,根本不必浪费笔墨去深加探讨。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两句为什么不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又远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题大作”一下,对这一手法试着做些归纳总结。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在写景诗中常用。通常由动景和静景两部分组成。这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动景,它不仅指声响,还包括动作以及化静为动等现象。如以下三例: ①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移居东村作》王庭珪)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幽居初夏》陆游) ③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行》姚范) ①中以鸟的鸣叫声反衬东村环境的幽静。动景为声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②中,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此地环境清幽。湖水涨满,有时能看到鹭鸟悠然飞下;青草深处,到处回荡着蛙鸣。这两句的动景除了蛙鸣外,还有鹭鸟时而飞下的动作,它们共同衬托出初夏时节居处环境的宁静清幽,意境和谐。③中“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蘼芜”,化静为动,意为“使……变绿”,似乎将蘼芜由黄变绿的过程真切地呈现在了眼前,具有了动感,同时使无形的春风变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给蘼芜涂上了绿色。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我们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如孙觌的《吴门道中》(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这首诗着力呈现乡村恬静宁谧的风光。黄昏细雨,宅门深闭,古木藤萝,翠绿幽深,村落掩映,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乡村烟雨图。静,是基调,是诗人要着力表现的,而不知从何处传来的鸟鸣更加衬托出这一基调。再如郑协的《溪桥晚兴》: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黄昏之时,诗人独立于溪桥之畔,写下此诗。只见春水融融,芳草凄凄,杨花飞絮,但作为南宋遗民的郑协却并不快乐。他觉得亭基寂寞,渡口荒疏,在夕阳晚照中,诗人也伫立成一道风景,并陷入无尽的沉思。整幅画面一片清寂,这是此诗基调。此时,杜鹃声声,啼破诗人的思绪,但是这血色悲啼,也正触发了诗人的家国之痛,并感到周遭更加静寂,甚至不寒而栗。 2012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李纲的词《望江南》:“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针对此诗,命题者设计的一道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