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着,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着,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着,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教学对象】大四学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现象、解决云南民族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点

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云南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

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章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与生境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生境的分析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文化生境的分析;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化与民族文化

第二节云南民族文化及其个性特征

第三节云南民族文化的生境

第四节云南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代意义

四、课堂讨论选题

1、云南民族生境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案例分析:傣族和白族的生境

3、案例分析:彝族的文化特征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形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撒你人的分布

第二章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发展

2、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2、云南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文化发展。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新石器时期

第二节青铜时期

第三节汉晋时期

第四节南诏大理时期

第五节元明清时期至近代

第六节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的特征

南诏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民族文化最复杂多元的历史时期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和少英等编着,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05

第三章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掌握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涵义

2、了解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

2、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的涵义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神话与史诗

第四节云南民族的传说和故事

第五节云南民族叙事长诗

第六节云南民族的歌谣和谚语

四、课堂讨论选题

案例讨论:

1、云南主要民族的歌谣和谚语精选

2、云南民族的传说和故事精选

五、课外作业选题

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谣和谚语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

1、傣族歌谣赏析

2、大理白族神话与史诗精选

第四章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了解各类型民族文化的特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舞蹈

2、云南民族音乐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音乐

第三节云南民族舞蹈

第四节云南民族绘画

第五节云南民族雕塑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各主体民族独特的舞蹈类型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云南印象”的火热现象分析。

第五章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特点

2、掌握云南主要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主要宗教文化与艺术的形成

2、云南宗教文化与艺术的特点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原始宗教

第三节人为宗教

第四节宗教文化与艺术

四、课堂讨论选题

1、云南南传佛教的分布分析

2、云南的原始宗教有哪些

五、课外作业选题

1、如何理解人为宗教

2、云南宗教对云南文化的影响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1、云南的原始宗教概述

2、云南大理白族宗教研究

第六章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明确习俗文化的社会意义

2、了解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特征

5、掌握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特征

2、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生产习俗文化

第三节饮食习俗文化

第四节人生礼仪习俗文化

四、课堂讨论选题

云南各种习俗文化的禁忌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1、何谓生产习俗文化

2、楚雄彝族的饮食习俗文化有哪些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1、云南的饮食文化概述

2、独特的“云南菜”

第七章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了解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2、掌握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2、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类型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的意义

四、课堂讨论选题

1、火把节的文化意义

2、泼水节的文化符号。

五、课外作业选题

论述任意一个民族的节庆文化意义

第八章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2、了解主要支系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2、主要支系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氐羌族系服饰特征

第三节百越族系服饰特征

第四节百濮族系服饰特征

第五节苗瑶族系服饰特征

第六节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多重意蕴

四、课堂讨论选题

举例说明家乡或者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意蕴

五、课外作业选题

1、苗瑶族系服饰特征是什么

2、百越族系服饰的文化意蕴是什么

第九章云南民族的手工艺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2、了解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的特点

2、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陶石工艺

第三节铜银锡工艺

第四节木竹工艺

第五节纺织工艺

第六节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课堂讨论选题

例举某一云南民族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五、课外作业选题

1、民族手工艺的独特文化意义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条件

第十章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

一、教学目标(知识点):

1、理解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2、了解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技能点):

1、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2、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点

三、内容提要

第一节云南建筑文化的意蕴

第二节云南民族的民居建筑

第三节云南民族的宗教建筑

四、课堂讨论选题

大理白族建筑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五、课外作业选题

1、百越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形成原因分析

2、藏族的建筑成因

六、进一步阅读材料

案例分析1 “干栏式”建筑

案例分析2 云南“一颗印”建筑

【成绩考核方式】

一、成绩评定总则

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 结课考试成绩

二、平时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讨论、课外作业等,占30%;结课考试成绩,占70%

三、期末考核评定

1、考核时间:期末第十九周

2、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3、考核评定:平时成绩、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70%)的综合考核

【使用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着,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参考教材】

1、黄光成着,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着,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05月

【有关说明(教学建议)】

1、能结合专业综合实践来加深对本门课程内容的了解。

2、教师多采用案例、探究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会自觉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的手段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白鹿原项目策划书复习课程

白鹿原民俗文化庄园 经 营 管 理 方 案

总论项目概况 白鹿原民俗文化庄园以重现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历史时期白鹿原地区人文历史风貌为主题,打造一个集旅游度假、生态养生、文化体验、影视娱乐、历史教育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乡土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型生态农业庄园! 第一章市场环境分析 一、西安地区总体经济人口形势 根据2014年西安市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统计(部分)数据显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2.7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9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64%。城镇人口626.44万人,占72.61%;乡村人口236.31万人,占27.3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15.29万人,比上年增长1.0%。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5474.7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00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462元,比上年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西安市城市规模、国民经济及居民收入都在持续上涨,居民用于基本消费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而用于休闲旅游的支出在不断增加,另外不断上涨的居民储蓄和存款余额为基本生活以外的消费提供了多余的空间。

二、西安地区旅游发展状况 (一)西安旅游消费趋势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以及行业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旅游市场消费的趋势有: 1、大城市周边短线游成为旅游消费的重点和热点; 2、乡村生态观光游、民俗文化体验游成为主要的旅游消费产品; 3、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二)现有民俗旅游项目状况: 近年来,由于旅游文化市场的推动,西安周边涌现出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民俗旅游文化项目,比如永兴坊、袁家村、马嵬驿等;这些项目虽然具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和游客群体,但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长远发展考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建设水平低、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或项目不齐全、环境保护意识差; 2、对地域历史民俗文化要素的挖掘展现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要素融入旅游产业经营之中,项目发展缺乏后劲和长远价值; 3、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管理方式粗放,没有充分发挥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 第二章项目形象定位与功能区域规划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 姓名: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写作时间: 2012年8月 联系方式:

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 孙锦 摘要:《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本论拟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经过分析,我发现《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形成原因以及他的继承与延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1)婚俗 (2)丧俗 (3)“吃”中的民俗 (4)鬼神迷信 (5)风水观念 2、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 (1)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2)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3)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构成民俗文化的差异 3、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原因、继承延续 talk lightly of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Sun Jin

Abstract: "White Deer Plain" is the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is quasi from folk culture Angle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fter analysis, I found the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1) marriage customs (2) Sang Su (3) "eat" of folk custom (4) superstition ghosts and gods (5) the geomancy idea 2,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white deer village folk culture (1) primitive belief long-term retention (2) the patriarchal concept far-reaching influence (3)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conditions, national culture are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folk cultural differences 3,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 Take the essence to its dregs Key words: "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the reasons, the continuation of inheritance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P23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 —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基于民俗文化的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

Tourism 旅游经济 152 2012年10月 https://www.sodocs.net/doc/678540750.html, 基于民俗文化的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① ——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赵丽 巩敏焕 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董千里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本文以西安市白鹿原为例,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剖析了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指出应充分利用白鹿原民俗文化的资源特色,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关键词:白鹿原 樱园 农家乐旅游 民俗文化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0(c)-152-02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密集、城市压力巨大的综合性大都市。为隔离城市喧闹嘈杂的环境,改善郊区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开发了万亩樱桃培育生产基地,樱园农家乐 [1] 成为农民致富的靓丽法宝。经过几年的发展,樱园农家乐促进了经营户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呈现出经营模式陈旧单一、营销收入逐渐下降的问题。作为关中古长安城东的天然屏障,白鹿原拥有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历史,如何将白鹿原民俗文化[2] 有效地融入到樱园农家乐的开发与设计中,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 本文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对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的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产业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白鹿原民俗文化资源特色 白鹿原——东起竹篑山,西至华胥,北以西蓝高速公路为界,南至白鹿原北坡顶,东西长22公里,幅宽1000米左右。白鹿原东依秦岭终南山东段,北依辋川灞河,三面环水,是典型的风成黄土台原,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原上文物遗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上建有清凉寺、圣寿寺、太平寺等名胜古迹,“鹿原秋霁”为蓝田八景之一;“西汉三陵”雄伟壮观,享有“携妻背母”的美誉。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向人们展示了白鹿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风民俗。1.1 饮食文化 白鹿原出产麦子、苞谷和小米等杂粮,形成了白鹿原人崇尚简朴的优良品格。饭食以面为主,辅以白面馍馍、烙锅盔、臊子面、小米粥等多种多样的小吃。白鹿原人节日特色食俗是乡情、亲情的表征,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过年吃饺子、吃腊八粥等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新婚之夜小夫妻吃合欢馄饨是祈望幸福美满,吃羊肉泡馍、看秦腔戏是逍遥舒悦的享受。1.2 民居文化 四合院是白鹿原的院落民居最为典型的建筑,采用封闭的组合形式,从文化类型上来说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两侧接出耳房,居住家庭长辈;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厢房,成为东西厢房,居住晚辈;正房与厢房有尊卑之序。白鹿原民居文化体现了关中地区农村房屋“房子半边盖”的传统建筑形式,蕴涵着“风水不外流”的美寓。1.3 民间艺术文化 白鹿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源远流长。白鹿原“秦腔”与皮影戏相结合,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白鹿原“社火”重现古装戏剧人物,古今兼容,惊险刺激;白鹿原“锣鼓”声名远扬,其中牛角尖、金呼沱、龙湾和迷鹿等村尤为出名,意大利音乐协会主席沙坡尔齐·班采称赞其为 “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白鹿原“龙灯”距今最短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狮子、旱船相结合,呈现出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除此之外,还有赶庙会、扭秧歌、赶毛驴、耍狮子、跳底子、走高跷等,白鹿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留下了难以数计的辞采华章。 2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民俗文化旅游[3-5]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但从目前的经营现状来看,白鹿原樱园农家乐并没有挖掘当地农村民俗文化内涵,致使游客不能参与到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生活中,缺少农村民俗文化内涵,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对现代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 2.1 白鹿原传统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白鹿原传统民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发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是民俗旅游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本。由于缺乏政府的积极引导,在经济时代的强烈冲击下,许多缺乏重视的传统民俗活动正面临快速消失的困境,而得以保留的民俗文化也越来越功利化,往往成为一种文化表演或展示,存在无序和滥用现象,大大地削弱了白鹿原樱园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2 经营模式缺乏新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内容单一 白鹿原樱园农家乐特色不鲜明,虽然以樱桃观光旅游为中心,但同时存在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现象。白鹿原上各农家乐经 ①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SSM201206)。 作者简介:赵丽(1984-),女,四川中江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商学院 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篇一: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本土文化教育资 源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就家乡的节日民俗如何融入到幼儿园的教 学中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主要从区角环境、亲子活动、 社会实践和自我创作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节日民俗;区角环境;亲子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创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 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 们的家乡震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其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本土文化 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舞龙舞狮 活动;元宵节的赏灯、猜灯谜、大型踩街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 们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尝试让家乡的民俗节日引进我们的园本课程,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活动,使孩子个性得到陶冶,传统得到延续。 一、把节日搬进幼儿的游戏,节日民俗在区角环境中的再现 1.创设富有园本特色的区角,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活动 ①“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成立,为节日民俗活动拉开体验的序幕。“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是指专门介绍震泽节日民俗的特定区域,是“震泽节日一条街”序幕,其中主要包括震泽各种节日民俗的描述、 图片及相关的节日代表典型物。“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建立的主要 功用是幼儿了解我们家乡节日文化的窗口,也是幼儿游戏“震泽一日游”的起点站。 ②“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为节日民俗活动打开深入的通道。 “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是“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延伸,主要是 各个节日的细化和凸显,目的是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将自己对某 个节日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操作得以升华和创造。对于幼儿来言, 这些节日民俗的教学,如果只通过初步的感知,那么,幼儿所获取 的知识就是表面的,初浅的。因为节日民俗本身就是动手、动脑、 动身的艺术,节日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 2.开展富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从儿童自身出发,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了 分层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递进性、层次性。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78540750.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 文化小镇不能荒芜特色

白鹿原民俗村被拆文化小镇不能荒芜特色 【素材回放】 依托于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历史积淀,以及著名文学作品和影视IP带来的社会效应,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景区于2016年开放,自我定位为“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然而,良好经营局面没维持多久,白鹿原民俗村就门可罗雀,并于近期被实施拆除。 【素材解读】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扼腕叹息,那么白鹿原民俗村是怎样从人气爆满变凉凉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既不是第一个关闭,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关闭的乡村旅游项目。要破解乡村游面临的瓶颈问题,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经营者、开发商可能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办法,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避免盲目模仿,一切还是要从创新开始。愿白鹿原民俗村的拆迁,能为乡村旅游敲响警钟!现实中,清一色仿古建筑,间或点缀几处修整过的文化古迹,拼合起大多数历史、民俗类小镇的物质性“特色”。复制同类竞品痕迹明显,导致“千镇一面”,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而天造的山水风光,地设的人文传统,加之大势所趋的商业环境,必能孕育出富含中国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空间,我们需要赋予的是精雕细琢之匠心巧技,莫让“特色小镇”荒芜了特色。 【适用话题】 特色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的缺陷避免同类主题重复建设 被“置入”民俗村里的,是真民俗还是“伪民俗”? 很多“民俗”景点的通病,要么卖吃的,要么卖纪念品,让游客看不到所谓的“文化” 当我们回忆起文化特色小镇的旅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除去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饮食、风光,占据我们心头那块柔软位置的,必定是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人情。只有它们才能唤起每个人心中不绝如缕的乡愁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

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理解、新思考。陈忠实一九九零年一月六日发表的《从<跳底子>看关中人的心理结构》,阐述了对作为“京畿之地的关中”的深刻尖锐的剖析:“封建文化封建文明与皇族贵妃们的胭脂水洗脚水一起排到宫墙外的土地上,这块土地既接受文明也容纳污浊。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