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年)、永寿三年(公元157 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 年)等六说。前后相差竟达230 年之久。据原碑的官刻、字体、文风来考查,以永寿2至3年立碑较为可信。4、唐宋(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艺术:佛教艺术《南诏中兴画卷》南诏中兴图传绘制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8 年),原件于清代晚期被掠夺到国外,现藏于日本国京都藤井有邻馆。《图传》由南诏赞御臣王奉宗、信博士内常侍酋望忍爽张顺爽诏,依据《巍山起因》、《铁柱记》、《西洱河记》等南诏早期史籍而绘制。内容主要为梵僧点化奇王细奴罗为南诏王、梵僧教化愚民、兴宗王罗盛等祭铁柱、中兴王舜化贞奉祭观音等故事。《图传》共有两个长卷,一卷是图画,纸本彩绘,长5.73 米,宽30 厘米,画面分为13 段,有人物94 人;另一卷是文字,详细说明图卷上的各个故事,后面附有舜化贞中兴二年的敕令。文字卷是绘制图画的依据,相当于现代的脚本,画卷和文字卷共同组成了《南诏图传》。《图传》是南诏时期的民族艺术珍品;对于研究南诏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张胜温画卷》张胜温画卷又称《大理国梵像卷》,原卷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由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绘制,成画于盛德五年(公元1180 年),画卷为纸本,全长1635.5 厘米,宽30.4 厘米,款式为大型卷轴画,共绘有单体及组合像134 幅,有人物774 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还绘有山水、树木、舟揖、庭院。池台、狮、象、鹿、马、龙、凤、犬等画面。绘画技术精湛和娴熟,用色讲究,画面金碧辉煌;书法庄重秀丽,有唐代绘画遗风。卷首有清高宗乾隆皇帝题词,卷尾有数跋。画卷题材以反映佛教故事为主,兼以反映大理国外事活动。6、清代的艺术:书法绘画、戏剧文化袁嘉谷、钱沣等在书法和绘画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戏剧方面:创造了许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二、云南民族文学云南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学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神话云南各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神话,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大部分以民间口头传录,小部分用本民族的文字笔录在典籍里。主要有彝族、傣族和纳西族。从内容上看,云南各民族神话大体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神话和远古社会生活神话2、史诗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黑白之战>> 纳西族文学3、民间长诗分为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 阿诗玛>> 彝族<< 召树屯>> 傣族4、民间传说人物和史事传说:<< 火烧松明楼>> 、<< 段赤诚的故事>> 白族风物传说:<< 望夫云>> 等白族习俗传说:<< 米色扎>> 等哈尼族5、民间歌谣主要是劳动歌,还出现了生活歌、仪式歌、礼俗歌等方面的6、民间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7、文人文学大观楼长联等第七节云南民族宗教云南拥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四种宗教。同时,在一些民族中还遗存着原始信仰或原始宗教。境内各种宗教交叉存在,宗教教派全面分布广,宗教信仰颇具特色。一、佛教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派系齐全,宗支繁多,共有梵文经典系佛教(阿吒力教)、汉文经典系佛教(汉传佛教)、巴利文经典佛教(南

传上座部佛教)、藏文经典系佛教(藏传佛教)阿吒力教"阿嵯耶观音"属于佛教密宗的神,而且是南诏、大理国密宗佛教独有的神。密宗是相对于显宗佛教的一个教派,它产生于公元七世纪古印度德干高原,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它以高度组织化的法术、仪礼、民俗信仰为特征,重在三密(身、口、意)修法。公元八世纪初,由印度向外传播。传入唐朝汉族地区的称为"汉密"或"华密" ;传到吐蕃(西藏)地区的称为"藏密";流传于日本的称"东密";传入南诏(白族地区)的称为"滇密"。而"阿嵯耶"一词,不见于佛教词典,也不见于"华密"和"藏密"的经典,仅为南诏、大理国的密宗阿吒力佛教所独有,也可以说是滇密特有的观音神,因此,一般又称之为"大理观音"或"云南观音"。美国学者海伦先生将它誉称为"云南福星"。现藏于美国圣地亚哥艺术馆的阿嵯耶观音与大理州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所收藏的阿嵯耶观音,其形制和质地完全一致。据学术界调查,当今世界各地博物馆所收藏的"阿嵯耶"观音鎏金铜像达数十尊之多,而且都是南诏、大理国的文物遗存。汉传佛教在云南的主要宗派有:禅宗,主要寺庙有筇竹寺、华亭寺、鸡足山;净土宗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10 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到13 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此后的300 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思想和教义有四缔五蕴、十二因缘、三法印、轮回、业报。其经典总称三藏:一、《经藏》,傣语“苏点大比打嘎”;二、《律藏》,傣语“维乃压比打嘎”;三、《论藏》,傣语“阿皮坦玛比打嘎”。另外还有许多藏外典籍。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僧侣、信徒严格遵守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说谎(不记前仇)、不酗酒、过午不食、不观听歌舞、不戴花不抹香水、不坐高处、不积蓄金银财宝。

西双版纳的佛教建筑主要是佛寺、布萨堂(戒堂)、佛塔三大建筑,特别是佛寺和佛塔遍布傣族、布朗族居住的村村寨寨,其中不乏国内外有名的精品,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大景观。

二、道教云南道教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临沧、大理和昭通等州市,为部分汉族群众所信仰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三、伊斯兰教公元1253 年前后,伊斯兰教传入云南,主要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文山、大理、保山、昭通、楚雄等,为回族和部分傣族、白族、藏族、壮族群众信仰。昆明顺城街清真寺四、基督教基督教在云南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昆明三一圣堂五、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指处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宗教在云南其形态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性力崇拜、灵物崇拜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性力崇拜灵物崇拜第八节云南民族节日节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 、宗教祭祀性节日2 、与历法有关的节日3 、生产活动节日4 、社交娱乐与集散节日* *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第四节云南民族的服饰与建筑一、民族服饰1 、从自然地理气候特点来看炎热:轻薄短紧寒冷:厚重宽大平坝:轻便(4)、牛崇拜与德昂筒裙(5) 、纳西族妇女的披肩寓意勤劳(6)、白族姑娘的包头与大理四景6、“一颗印”民居5、元明时期的艺术:陶瓷工艺、壁画文化7、近现代各民族的艺术:多方面发展彝族漆器: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全部资料汇编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云南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 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 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30年来, 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 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 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 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 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一、历史:30年来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的文化形态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生长出一定的、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形态。改革开放 30年来, 我国的文化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上世纪 90年代初。 1978年 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呼唤社会文化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也由高度集中的、有计划发展国有文化的模式向文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布局, 以及“ 双轨制” 的改革方式, 使文化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认同, 标志是 1989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 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1](P23 第二阶段:上世纪 90年代—— —本世纪初。 1992年, 党的十四大召开, 促进了文化体制的改革。继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之后, 2000年 10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在当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产业的思路。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1218786608.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 纲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ethn i ecu I 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 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看,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 月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看,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 月 3、和少英等编看,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ethn i ecu I 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教学对象】大四学

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硏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现象、解决云南民族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点 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云南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09司法二班 柏永钧 20090140728 云南是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地区,它是人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远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已是一个多民族祖先杂居的区域,至今任居住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民族,有26个世居民族以及百个民族支系。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了各民族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云南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 封闭性对于云南而言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其封闭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是边疆之地,且地形复杂地势险恶。自古就与中原交流欠缺,有些地方解放了还在过着原始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云南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封闭发展的,这就造就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完全的属于原始文化的,如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文

化是母系氏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当然封闭性也有民族自身原因,因为语言的不同,要使人们普遍去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造成改文化特征的原因为地理位置、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自身意识的封闭性等造成。 云南以前被中原或者其他民族称为南蛮,这个意思是贬义,说明古时外界对云南的认识有一定的色彩,这一定程度上也无形划开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也造成云南人心理的自卑感,不仅如此,云南人自身也有恪于保守的思想,这是边缘性的关键之一。其次就是文化上的边缘性,其表现在主流文化的色彩相对淡薄,同时会混杂进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总之使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辉煌,一方面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它的兼容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外来民族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的兼容性。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亲和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得益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因为各族人民从内心就有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各民族人民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这样就更容易在各少数民族同胞中产生共鸣,形成云南各民族团结齐发展的面貌。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民族文化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瑰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各种各样记录其历史的档案,这些文化和档案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珍贵的档案财富。分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和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对发掘和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而且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我国新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别简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然后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对于建设少数民族档案文化和新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档案文化新文化建设

目录 前言 (3)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影响 (4) (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档案 (4)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产生的内在条件 (5)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是一种文化形态 (6) 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记录并传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积累并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6) 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文化启示 (7) (一)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新价值 (7) (二)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文化的建设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7) 五、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档案,但是很多在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了,只有少部分流传了下来。这些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国档案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云南少数民族及其档案 广义地说,凡是能记录云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反映云南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实物和非实物材料,都是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例如各种文字史料、金石文物、木刻、绘画、口传档案等。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总体而言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自己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形式的实录,是土生土长的民族档案,真实地反映着云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如彝族的档案文献、傣族的历史档案、纳西族的古代档案、白族的档案史料等等。另一部分是历史上的中央政权、地方官府和个人形成的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如一些公文、碑刻、家谱、契约、信件等。 云南少数民族自己产生的档案是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主体,它们是最富有原生态意义和最具价值的档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的大量档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我国档案资源中独放异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云南各少数民族还形成了大量的照片、录音、录像档案,这些音像档案使少数民族档案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大大丰富,使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也能真实、直观地记录自己的活动,留下传之后世的档案材料。(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所讲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指世居人口在5 000人以上的25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这些文化大致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节日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云南很早就和中原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它既保存了自己的土著文化,又接受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这样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既有本身的乡土性、边缘性的特征,又同时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神。云南历

云南特色风俗介绍

云南特色风俗介绍 田颖 造价133 201322169

我来自彩云之南,美丽又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它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我将介绍我的家乡云南的特色民俗风情,带你体验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高原风貌。 一.简介 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流传甚广,版本甚多的"云南十八怪"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云南民族风情的一种体现。当地版本是这样说的:"鸡蛋用草串着卖,米饭饼子烧饵块,三只蚊子炒盘菜,石头长到云天外,摘下草帽当锅盖,四季服装同穿戴,种田能手多老太,竹筒能做水烟袋,袖珍小马有能耐,蚂蚱能做下酒菜,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烟见抽不见卖,茅草畅销海内外,火车没有汽车快,娃娃出门男人带,山洞能跟仙境赛,过桥米线人人爱,鲜花四季开不败"。这个顺口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7处。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腾冲、威信、保山、会泽4座省级历史名城。 二.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 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 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 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 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 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 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着,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着,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着,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 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 【教学对象】大四学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