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展示、保护和开发云南民族歌舞资源融为一体的成功例证。

二是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如鹤庆县新华村的金属手工艺品,剑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会泽生斑铜工艺,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镇沅黑陶,大理石制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在服饰上造型异彩纷呈,色彩缤纷艳丽,制作工艺多种多样。乡土性和个性化给民族服饰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间和土壤。

四是民族节庆文化资源。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等。这些都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财富和审美需求的载体。

五是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也体现了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和特色。

云南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云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使云南成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向往的神奇乐土。要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边缘性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云南从社会政治意义上处于边缘地区。边缘性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少数民族有语言交流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术,与汉族不同,和现代技术完全不一样。因此对于内地的主流文化来说,云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边缘文化。

民族文化特征,除内在的民族认同等心理特点之外,有两个被文化人类学家公认的可以外显的特征:民族语言和民族艺术。二者被合称为民族文化母语。正是这种母语文化,孕育着民族的精神,塑造着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荣,使人为之欣喜。但大好形势下的某些不足之处,也确实让人担忧。这里,我记述几件网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师专音乐系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该系出生于上世纪1982年前后的14名红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语的6人,占42.86%;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占14.28%。而6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则全都会讲本民族语、会唱本民族民歌。两者相比,40年间上述民族文化母语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别为1.42%和2.14%。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让其放任自流,那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202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会讲本民族话的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就很难找到会用本民族语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这说明,单向的、换血式的教育,学生的民族特征必然会因文化母语的被置换而逐渐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区,个别青年在外边学习或闯荡几年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后、民歌难听,在家乡父老面前,宁肯洋洋得意地装做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城里人,而耻于公开自己的真实族别,羞于启齿自己的乡音歌调。这说明,即使母语尚未完全丧失,若文化价值取向被误导,民族心理也会被扭曲而变态失衡。

因此,在看到云南民族文化的边缘性特征的同时,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彻底边缘化,保持云南民族文化这些独有的特色和传统。不让所谓的“现代文明”抹灭了宝贵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灵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和容性

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多元并存的开放性、亲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态的和谐性,体现着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毗连中南半岛,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云南就是中国从陆上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是古代人民友好往来的重要链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

“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等都经由云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包容性。

据历史文献记载,汉族文化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历来颇为频繁,现今我们听到的纳西古乐和通海洞经音乐中,就不乏唐宋汉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领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这里有过辉煌的青铜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大小爨碑对汉字书法法度作了大胆突破,拾级而上的层层哈尼梯田更是将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伟大创举;这里孕育出了蜚声海内外、成果骄人的南诏文化、贝叶文化、东巴文化;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学创作含珠蕴玉,神话及史诗弥补了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胜枚举。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长期整合中,弃粗取精,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形成,从而达到包容合蓄的境界。同时,也就是在长期的文化包容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能力。

地处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交汇点的云南,不但是亚洲各民族文化系统网络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类文化遗产最珍贵的共生宝库,各族文化的乡土性、边缘性、包容性,终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浓重而有力一笔亮彩。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以大理巍山彝族为例 班级:地理科学11—2班 姓名:杨胜菊 学号:2011022230 日期:2013/12/1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都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这个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生活在云南大理巍山这片热土上的彝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彝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宗教等文化景观以及一条独具特色经济发展路线,这使得彝族生活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民族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彝族服饰建筑饮食农作物 一、大理巍山自然地理概况 大理巍山县地形略似一只平卧的古瓷花瓶,南北两端狭窄而中部宽广;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巍山的山脉属云岭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北段地区,和大理点苍山遥遥相望。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河谷、盆地、山地相间分布。海拔高差悬殊大,其中河谷最低海拔1146米,山地最高海拔3037米。巍山水系属红河和澜沧江两大水系,以境内西部山脉为分水岭,山脉以西的漾濞江流域属澜沧江水系,山脉以东的西河流域属红河水系。由于巍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促使生息在这里的人民用不同的生态适应方式,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就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中部地区以回族为主体的人民,创造了以耕作为基

础的民族文化。生活在高原及高寒山区,二半山(中山地区)区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以半耕半牧及以畜牧为基础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而这些五彩纷呈的风俗习惯的形成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由于历史的原因,彝族绝大多数居住于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养育了绝大多数彝族人民,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彝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地理环境决定彝族人民对种植农作物种类的选择 1、居住在半山区的彝族由于气候凉爽、坡度较缓,农业生产以玉米和旱稻为主,并饲养黄牛和山羊,其经济发展居于中间水平。 2、居住在高山区的彝族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坡度较陡,农业生产以玉米、马铃薯、青稞、荞子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盛产山货药材,经济发展水平比半山地区都更为落后。 三、巍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由于巍山彝族地区地形大多呈高山峡谷,陡坡不平的缘故,耕地被山川河流分割为零星块状。农民为了缩短住宅与耕地之间的空间距离,节省往来于二者之间的劳力,随耕地而搬迁,造成居住依耕地分散而分散。进一步加剧了闭塞,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状况,导致商品经济观念缺乏。资源要素难以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加之巍山彝族地区的耕地大部分分布于30―70度陡坡上,属“望天地”,不存在灌溉条件。并因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一些荞麦、土豆等耐寒的低产作物,其收成好坏全凭天意。除此而外,有些地区缺水、缺电、缺路,自然灾害频繁。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巍山彝区经济基础脆弱,经济发展

云南的民族与民族文化(下)

2、从文化角度来看(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1)虎崇拜与彝族服饰彝族以虎为图腾,他们将虎的形象放到了服饰上.如武定、牟定、南华等县的虎头鞋、帽、肚兜。彝族并非凡是虎都视为图腾,而是以黑虎为图腾,于是服饰的颜色也以黑为贵。(2)鸡崇拜与彝族服饰红河、武定、禄劝以及昆明近郊的撒梅人戴鸡冠帽(3)、狗崇拜与民族服饰苗族和瑶族服饰苗族、瑶族关于狗的传说最多服饰无论男女均在领边、袖口、裤沿上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样,上衣则特意煎成前短后长;妇女将发结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臀部掉下一截以似狗尾。德昂筒裙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德昂族三姐妹一起杀牛,牛被杀伤倒地翻滚挣扎,牛尾染血乱甩,三姐妹的筒裙都溅上了不同程度的牛血。于是她们按照筒裙上牛血的位置和颜色织出新裙,就形成三种不同花色的筒裙,分别传给后代。个别地区的德昂妇女还以藤篾制的“腰箍”缠腰为饰,多者缠到二三十圈,颇为别致。德昂族男女都爱戴头帕,并以绒球为饰。二、民族建筑1、竹楼干栏式建筑,日本学者称为:高床式2、木楞房称为:井干式 3、土掌房冬暖夏凉、节约土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容易建造、容易维修 4、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建筑 5、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第五节云南少数民族的姓氏与命名方式人名是民族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具体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色。一个民族的人名总是与该民族的社会性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语言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姓氏特色:1 、大多数的民族无姓氏,如藏族就以其房名作为姓氏的代称。 2 、有的民族的姓氏是后来“钦赐”的,如纳西族据说原来没有姓,丽江贵族“钦赐以木姓”,从此,官姓木,民姓和。 3 、有的民族直接采用汉姓,如回族等民族就是直接采用汉姓,但仍以马、金姓居多。二、名字连名制:1 、正推顺连法: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冠在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两个字(或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2 、逆推反连法:即子名在前,父名在后。3 、冠姓连名法。其连法与正推顺连法相同,只是要冠上一个姓。第六节云南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学一、云南民族艺术1 、原始社会的艺术:岩画、文身2、商朝至西汉时期的艺术:青铜器文化艺术3、东汉至隋朝的艺术:碑刻和书法艺术孟孝琚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书法苍劲,文辞典雅,浑朴古茂,现嵌于凤池书院(今昭通第三中学)壁。现存孟孝琚碑,上端断残,下端完整,左有龙纹,右有虎纹,下有龟纹。残碑高1.33 米,宽96 厘米,碑文共15 行,每行残存21 字,(按上下文意推测,每行上缺7字),隶书。由于碑文残缺,仅有“丙申”、“十月癸卯于茔西起攒,十一月乙卯平下”等字样,给确定建碑时间带来困难。学者们考证,各抒己见,聚讼纷纭,主要有西汉河平四年(公元前25 年),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 年)、永元八年(公元96 年)、永寿二年(公元156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云南民族文化特征论 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030911014 张颖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境内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中国56个民族,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云南民族文化,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历史来看,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的久远可以追溯到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始于春秋的古滇文化、魏晋的爨文化、宋元时的南诏大理文化和元明清以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2000多年文明史的纵向脉络,使云南的历史文化资源雄浑而厚重。 从人文地理来看,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点,构成了云南特有的民族人文景观。

下面,结合《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书本上的知识和上课所学的内容,粗浅的谈谈我所认识的云南民族文化特点。 一、云南民族文化特征的乡土性 自古云南地处闭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马古道”这样联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滇道之难,又远远超过蜀道。因此造成了云南民族人口流动性小,社会开放程度低,形成了云南各民族社会发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人类社会发展经过的几种历史形态都有存在。由于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自然资源又较为丰富,很容易形成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这样,其文化形态都较少发生重大变革,决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但也正因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乡土性,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独有的魅力。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资源。云南人已经在民族民间歌舞的市场化运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云南映象》就是把

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大 众 文 艺 大212 摘要:彝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积累和创造下,彝族的居住环境、服饰图案、图腾、工艺品等别具风格、极富民族特色。在云南玉溪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朴实的彝族人民,创造了具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关键词:建筑;服饰;图腾;工艺品;艺术特征 云南玉溪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市级行政区域,在这些众多民族中最多的就是彝族。在玉溪地区中,峨山县、易门县、新平县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主要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其中彝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浓厚的、有特色的彝族文化。 一、玉溪彝族的建筑形式 彝族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论在选址和布局,结构和形式,彝家的民居都十分精妙。以易门县十街乡马头山村的为例:第一,彝家工匠,修房前没有图纸全凭经验及主人家的要求造屋;第二,屋梁及各种穿枋、斗拱等装饰都是地面完成后,择吉日再整体上柱;第三,整个房屋构成全是穿枋、斗拱,不用铁钉,不用粘胶;第四,装饰精美,屋檐大多数是吊牛角和墙壁隔板花纹,看上去十分美观。在屋檐下的垂柱和隔板上还雕刻有多种图案,垂柱下端的牛蹄上刻有山和月牙形,蹄头上刻有河流纹样,让蹄尖朝内,以示招财进宝;垂柱的底端装饰成线团型、灯笼型,牛头和牛嘴型,以示驱邪。更精妙的是,工匠修建十家房、百家房,却找不到两间完全相同的房子,即便同一间房子,在各部位的装饰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花纹图案,这是彝家特有的建筑风格,图案和纹样都是根据木匠的想法以及木材本身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它是彝族传统文化艺术作用的一种反映,体现了艺术的唯一性,从其精心的装饰可以看出,彝家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应用能力。 1.建筑选址与总体布局 玉溪的彝族聚居地多数在高寒地区,是传统的农牧兼营经济,生产力还很低下。因此在建筑选址时,多选择“前面有坝可种粮,后面有山可放羊”。“并且地势较险峻,水源要充足,又能看到四周,即有险可守,有路可走的河谷山城,朝向向阳的地带,同时还把万事万物都有灵魂的思想融入其中,‘观青龙向虎,查朱雀玄武’,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 彝族居民主要是沿山地的等高线依山设置,整个布局小而紧凑,建筑高低错落,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受,这种不规则的房屋以村寨首领的住房为中心,一般较为高大,其他村民的房屋则建在其周围,有的村寨则不分主次,都为简朴的平房。彝族的村寨,它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玉溪现在的彝族村寨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选择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能看清四周的有利位置,依山而傍。从美学上说,彝家人民已经从封建的观念中走出,而用发展的眼光用更好更结实的材料使自己的房屋装饰的更漂亮。 2.单体建筑与结构形式 玉溪传统的彝族民居按平面一般分为圆形、方形、矩形三种。圆形平面的房屋出现在早期的彝家村寨,是自然向人工的一种过渡形式。在彝家祖先看来天与地都是圆形的,他们周围的世界如太阳、月亮、果实以及先辈居住的山洞也是圆形的,所以这些客观事物被先辈们凝聚成抽象的圆形表现在最初的建筑上。方形平面是圆形的变异,是原始观念简单的模仿向理性思维的迈进。矩形平面是因建筑功能的增加而出现的,它使房屋更易营造和更易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并且它与方形平面一起成为后来建筑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 边远山区彝族民居多为一个单一的空间,室内功能分布没有明确界限,空间具有模糊性。由于气候寒冷,进入房间的右方是火塘,兼有厨房的作用,称为“锅庄”,由三个刻有图案的石块构成,它是内部空间的主体及全家聚集的中心。左边是牲畜间,圈内牛羊的多少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因此在空间上占有一席之地。火塘右侧是家人睡觉及堆放杂物的地方。这类民居在易门铜厂乡的部分村落还能看到,它是以人为中心,农具等环绕的一个大的整体,一般空间较大,与环境协调一致,表现为简单朴实,特点是人与牲畜共存在于一个内部空间里。 玉溪部分彝族与汉族接触较多,在汉族中散乱分布,生活条件较好。主要在地势平坦或靠近城市的地方,由于受地理、经济条件以及受汉族建筑和文化的影响,建筑不论在空间划分及空间组合等方面与边远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类民居主要由三间正房和两间耳房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正房的中间为屋堂,是云南玉溪彝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吴向军 (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据各地,个人的需要,可大可小,可简可繁,只需有求必应,完全根据各人需要而定,是符合散漫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生活特点。如逢到陈靖姑大仙的生日或者集体祭祀活动,既是很热闹的民俗活动又是经济交流的时机,灵经大传的传唱迎合了当下大批的商人心理。温州商人大年初一都要去拜神,以求生意兴隆。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更多的是关注神灵是否灵验,能否解决现实中的苦难,能否满足与村民的祈求。相对来说,神灵的出身具有道德教化作用并不十分重要。 陈靖姑在温州的传奇故事流传了千百年,早已成为这一地区人们文化的一部分,并沉淀在人们的无意识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某些规范,以及对这些民俗行为的解释。对陈十四信仰范围中的俗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妇女,儿童的生活中时时都可以看到。例如陈靖姑有救产保婴的功能,所以在温州有一系列的有关生育民俗行为都用陈靖姑的相关功能来解释。小孩在未成年期间,都需要受其保护,因此在此期间常要祭祀临水夫人,在洗三旦的仪式上需要祭祀临水夫人。畲族女子都不愿意在18岁或者24岁出嫁,就与陈靖姑的“十八难”和“二十四坐化”有关。 总之,从上述的情况看,陈夫人的传说历经千百年的加工与流传,经过移民的移花接木,结合迁移后的生境造就了属于自己的女神,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成为了温州地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已同当地民众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整合当地的文化作用,对当地人们的民俗行为进行解释,并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些行为。温州地区的女神信仰是由移民所带来的,当移民定居下来以后,就将原有的女神结合其生境创造出新的女神,对女神进行了移花接木,从而为自己地域建构其女神信仰,为当地的民众提供信仰依据和民俗生活的约束,并对其民俗行为提供合乎民众心意的民俗解释。这也许是民间信仰历经千百年来仍存在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克骄.刘通彪著.明代温州民俗文化[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P124. 2.林亦修著,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P208. 3.陈燊官, 林炳钊. 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 中国道教 , 2000,(01).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

简述云南傣族民族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c11039966.html, 简述云南傣族民族特点 作者:谭清文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 【摘要】傣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基本的民族特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 成为其进行民族特点表现的重要方面,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此歌曲中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云南傣族与众不同的民族特点。本文以此作为突破口,并通过对云南地理人文环境的考察,分析云南地区傣族存在的社会生活、心理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云南傣族;民族特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环境;现象 引言: 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民族在整体的中华文化下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特征,这些民族的民族特点在他们的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中都有所发挥。作为云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的傣族需要进行必要的人文作品之上的民族特点分析。 一、云南傣族的地理环境——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的体现 (一)季节环境 云南地区的季节环境是云南地区基本的自然环境对于基本的云南地区民族的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云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昆明地区更是有春城的美誉,一年四季如春,德宏州也属于云南地区,“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游,"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云南省瑞丽市市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属于的地点就是在德宏州,在这样的地区中优良的季节环境为傣族提供了音乐创作的基本环境条件,自然环境的优良让该地区的自然产业发展程度较深,为进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条件。 (二)地理环境 云南地区以地理环境而言,其相对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区域,作为云贵高原的的地区之一,其地理环境在大的范围来看沟壑纵横,但是尤其预期季节上光热雨量充足,适合进行稻作农业,同时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使云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且云南地区拥有大量独特的地质特色,如喀斯特溶洞,其魅力的景色也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相应的诗歌创作提供必要的素材与想象空间。在此基础上作为当地的傣族人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所存在的人生进行艺术加工,而此类艺术加工实质上更增添了基本艺术发展的优越性与发展的条件。尤其是在异乡人看来其中的艺术的优美与环境的优美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弯弯的江水呀绿波荡漾”的美好景象。 二、云南傣族的人文环境——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的体现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 纲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ethn i ecu I 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 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看,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 月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看,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 月 3、和少英等编看,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ethn i ecu I 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教学对象】大四学

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硏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云南民族文化现象、解决云南民族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点 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云南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云南民族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和掌握云南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09司法二班 柏永钧 20090140728 云南是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地区,它是人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远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已是一个多民族祖先杂居的区域,至今任居住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民族,有26个世居民族以及百个民族支系。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了各民族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云南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 封闭性对于云南而言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其封闭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是边疆之地,且地形复杂地势险恶。自古就与中原交流欠缺,有些地方解放了还在过着原始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云南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封闭发展的,这就造就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完全的属于原始文化的,如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文

化是母系氏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当然封闭性也有民族自身原因,因为语言的不同,要使人们普遍去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造成改文化特征的原因为地理位置、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自身意识的封闭性等造成。 云南以前被中原或者其他民族称为南蛮,这个意思是贬义,说明古时外界对云南的认识有一定的色彩,这一定程度上也无形划开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也造成云南人心理的自卑感,不仅如此,云南人自身也有恪于保守的思想,这是边缘性的关键之一。其次就是文化上的边缘性,其表现在主流文化的色彩相对淡薄,同时会混杂进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总之使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辉煌,一方面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它的兼容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外来民族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的兼容性。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亲和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得益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因为各族人民从内心就有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各民族人民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这样就更容易在各少数民族同胞中产生共鸣,形成云南各民族团结齐发展的面貌。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 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 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 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 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 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 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简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主要内容简介: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材: 施惟达,段炳昌编着,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1、黄光成着,云南民族文化纵横探,科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2、杨志明等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 3、和少英等编着,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05月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云南民族文化 【英文名称】Yunnan ethnic culture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课时】54学时【学分】 3学分 【所属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日期】2011年9月30日 【教学对象】大四学生【修/制订人】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云南民族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研究对象是云南多元的少数民族就文化的特征、形成和规律。 教学目标 课程系统地介绍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形成及普遍规律。本门课程是针对旅游从事者所开设的综合性素质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云南民族文化的知识体系,能综合运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云南的民俗风情

云南的民俗风情 傣族泼水节: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 “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彝族火把节: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 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 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 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特征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各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造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殊局面。各民族的饮茶习俗风格各异,反映了其生活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是人们适应并利用自然环境所创造出的产物。傣族居住地炎热、湿润、翠竹满山。野外劳作时不宜带太多的器皿,休息时需饮茶消热解渴,就地取材,砍青竹筒煮茶,极为方便;基诺族也居住于热带炎热地区,吃茶时加入带酸味的调料,除消暑解热外,还可生津健胃,助消化;居住于滇西北高寒山区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常食肉、乳制品,以保证高热量对抗寒环境。酥油茶中的茶可消油腻,并可补充长期不食蔬菜所缺乏的维生素等物质,茶与酥油等物质同食,是一种合理搭配的饮食习俗;火塘是农耕时代云南许多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它有照明、取暖、烧水、煮饭等功能,是人们活动的中心。 火塘边的社交活动有调节作用,令人身心愉悦,可维系家族和村寨中人际关系,促进人们相互间情感交流,烤茶是这一活动的产物,所以云南饮烤茶的民族很多,如:白族、拉祜族、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等。但饮烤茶的方式因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有所不同,白族烤茶比较讲究,演化为形式复杂的三道茶,其功用已非一般饮料,而成为一种精致的“茶艺”,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彝族和其他民族的烤茶方式比较俭朴,很少人工雕琢的痕迹,这些使云南茶

文化带有民族性、地域性。 云南茶文化具有自然传承性和变迁性。各民族各地区的饮茶习俗是通过人们千百年来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传授、耳濡目染自然传承至今。适应环境、合理的内容保留下来并得到发扬光大,演变成今日的茶俗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茶俗文化还在继续演变,如白族的“三道茶”原来只在举行学徒拜师求艺仪式、求婚下聘礼等正式场合中饮用,随着民族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如今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旅游景点随时随处都可饮用,无需某种正式场合;傣族、布朗族的“青竹茶”随人口增多、竹林减少、现代茶具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已趋消失;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居住在城中的纳西族、藏族已用电动搅拌器取代茶桶打制酥油茶,虽然简便,但丧失了往日打制酥油茶时共同劳作的欢乐气氛;由于经济的发展,藏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除牛羊肉和酥油外,还能吃到新鲜蔬菜水果,“以茶代菜”的历史逐渐消失,但茶在藏民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火塘边的“烤茶”已很难吃到,取而代之的是较为方便的“开水冲茶”。 云南茶文化也具有宗教特性。由于茶与少数民族生活密不可分,古代人们对茶的需要、珍视及感激之情幻化为神灵,因而对它顶礼膜拜,祭献“茶灵”的载体一茶树,表达其对茶的感谢和敬畏之情,以祈求它赏赐更多更好的茶叶。普洱茶产区“六大茶山”有许多大茶树,被

云南民族文化研究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云南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996年末云南省总人口达到4041万人。数民族人口超过136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是彝族尼苏支系花腰彝的聚居区。花腰彝服饰色彩鲜艳明丽,其服饰搭配之精美,穿着程序之繁复,制作工艺之精湛让人叹而观止。花腰彝族的刺绣美轮美奂,其独特的图案寓意、配色构成及绣法技艺折射出花腰彝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风貌。 1.1.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花腰彝刺绣文化亦面临着失传或后继乏人严峻的现状,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不断开化融合,传统形态的生活背景不复存在,花腰彝刺绣这类扎根于生活、依托于劳作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步丧失其鲜活的生存背景。并且花腰彝刺绣大多运用于服饰,而花腰彝服饰穿着繁复,制作成本高,不便于进行日常的生产劳作,花腰彝人只在节日才盛装出行,平日已较少穿着传统服饰,这就直接导致花腰彝人对刺绣的需求日益减少。此外,花腰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成本高昂,除却选用的材料都比较昂贵外,制作工序也相当繁冗,一套花腰彝服饰一般为大小72件刺绣绣片组成,平均一套服饰的制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制成品后一般不清洗或是质可较少清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工艺价值远大于其使用价值。另外一方面,随着知晓花腰彝民族文化的老一辈贝玛或者熟稔花腰彝刺绣的老人正日渐衰老,而且,一般从事花腰彝族刺绣的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宣传和继承刺绣技法,但是由于传承面太过狭窄而使得刺绣技艺逐步失传,刺绣文化不断淡化,且掌握花腰彝刺绣技法和愿意学习花腰彝刺绣的青年一代人数也不容乐观,多数人虽有技法却对传统花腰刺绣背后的文化知之甚少,也是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花腰彝刺绣及其背后的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简单化的严重威胁。 1.1.2、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研究意义 当我国设计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一些业内专家进行了专业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在国外,不能被一眼识别出来呢?是因为缺乏中华民族的独有元素和文化本质,大多都是在跟随国外设计界的脚步,缺少中国魂,缺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作品。所以,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先后出台许多政策给予研究提供创造机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投入到对民族艺术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工作中来。在设计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各种民族图案、民族工艺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建筑、平面设计、旅游产品以及影视动漫行业,是一个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在谈到保护和发展花腰彝刺绣文化时,不能简单将其归于小面积、本民族的自我传承保护,而是要扩展花腰彝刺绣的影响力和范围,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市场运作、政府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一条民族特色与现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云南民族文化》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云南素以丰饶的民族文化享誉国内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本课程通过研究和介绍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语言、艺术、宗教、习俗、节庆、服饰、手工艺及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云南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熟悉云南民族的各类风俗民情,培养出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实用型的旅游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内涵,了解和认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生存环境;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的分类特点和文化价值,包括各民族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云南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云南民族的原始宗教及人为宗教;云南民族的生产、饮食和人生礼仪习俗;云南民族的节日类型及其文化意义;云南民族的服饰类型和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云南民族的各类手工节品及其传承与发展;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及民居建筑和宗教建筑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理论性相对较弱,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文化的适用性及应用性。 2、本课程综合性较强,需要相关的文化、历史、艺术、宗教及建筑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的所涉及的内容外,还应适量补充相关的知识,以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教学过程中配合图文声像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4、有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材每章都附有思考题、案例分析和附读文献等,以此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同时还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本课程建议教学学时为36个学时。

课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安排 第一章云南民族文化概述一、民族与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云南民族文化的形成 三、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 4 第二章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化一、云南民族的语言文字 二、云南民族的神话与史诗 三、云南民族的传说与故事 四、云南民族的叙事长诗 五、云南民族的歌谣与谚语 4 第三章云南民族的艺术文化一、云南民族音乐 二、云南民族舞蹈 三、云南民族绘画 五、云南民族雕塑 4 第四章云南的宗教文化一、原始宗教 二、人为宗教 四、宗教文化与艺术 5 第五章云南民族的习俗文化一、生产习俗文化 二、饮食习俗文化 三、人生礼仪习俗 4 第六章云南民族的节庆文化一、云南民族节日的类型 二、云南民族节日的文化意义 4 第七章云南民族的服饰文化一、氐羌族系服饰类征 二、百越族系服饰类征 三、百濮族系服饰类征 四、苗瑶族系服饰类征 六、云南民族服饰的多重文化意蕴 5 第八章云南民族的手工艺文化一、陶石工艺 二、铜银锡工艺 三、木竹工艺 四、纺织(染色)工艺 五、云南民族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