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区说明表

附表一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附表二

桐城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项目汇总表

附表四

桐城市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汇总表

附表五

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是根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和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反映地质灾害的历史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节易发分区原则及方法 一、分区原则 根据国土资源部4号令《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办法》和《县(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1]01号文)。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地质环境条件、矿产资源分布两个方面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息烽县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控制因子赋值表(见规划说明书表10.1、10.2、10.3、10.4、10.5),在此基础上运用网格剖分法赋值后,在计算机上用软件自动生成等值线分区,对不合理的边界采用人工修边,将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一)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主要考虑: 1、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地层产状、风化程度); 2、构造发育程度; 3、地形地貌(地形坡度、相对高差、斜坡类型)。 (二)矿产资源 主要考虑: 1、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根据《实施细则》中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特征简表要求,结合息烽县实际情况,拟定适合本区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因子评价简表(按防治规划说明书上的表),

在此基础上,将息烽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级。 二、分区方法 对全县行政区域进行网格剖分,剖分后根据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来进行网格赋值,然后圈定等值线进行易发分区(具体方法见规划说明书)。 第二节易发区分区特征 一、分区命名原则 分区命名原则:以“区域地理名+地质灾害种类+易发程度”进行分区命名,如“鹿窝~三友滑坡高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分区特征及评价 上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及等值线圈定结果,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将息烽县地质灾害分为高易发区(等值线≥3.5)、中易发区(等值线2.5~3.5)和低易发区(等值线1.5~2.5)三级,各区平面位置见《贵州省息烽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分区图》(附图2)。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特征分述如下(见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该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地质构造发育、地形切割大、坡度陡峻,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点分布密集。滑坡主要发生于碎屑岩及软质岩类岩层中;崩塌主要发生于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岩层中;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采煤、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部分地区由于岩溶较发育,多发生岩溶塌陷。该区总面积188.48km2,占全县总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 第一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 一、评价思路与方法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是其易发性的客观反映,要想准确的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必须依赖遥感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工作,本着这一思路,此次调查十分重视对基础地质元素的搜集与分析,野外工作结束时已形成本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基本轮廓,即初步的定性分区结果;同时考虑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分区计算,作为对定性评价的补充,最后综合两种结果,形成本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如何将复杂的地质因素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地质工作者广为探讨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得以广泛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借助GIS系统可以完成制图、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统计等任务,在GIS平台上进行易发性区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统区划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精度不高以及主观影响大的不足。 本次工作拟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和区划,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 1、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和各要素的权值。 2、对各评价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用归一化数值变换方法统一量纲。 3、在评价指标权值确定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与统计。 4、经统计分析确定易发性区划的分界点,将评价结果分成不同等级。 5、在GIS分析成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编制工作区地质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5.1评价思路 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建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基础上的,易发性偏重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而易损性偏重于社会属性。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而言,首先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易损),我们可认定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危险性评价是由易发性与易损性叠加而成,反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见框图5-1,分为两部分:易发性和易损性,易发性从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损失、财产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 图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图 5.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 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城市的地质结构体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根据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种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不同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判别模式,对工作区的各地质环境分区单元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判,做出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图。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 5.2.1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1、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

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表5-1,2),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表5-3,4)。 表5-1 西南地区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 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米,宽约15-30米,顶部标高943米左右,底部标高863米,崩塌体高度约80米,体积约60万米3 .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 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 35米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 45米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 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 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

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摘要]商南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商南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关键词]商南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分区评价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5)-4-344-3 1前言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坡陡,沟谷发育,地质构造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地层岩石破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气候呈现多种类型,夏季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2011年商南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商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 截止2011年8月20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商南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83处,其中滑坡178处,崩塌4处,泥石流1处;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建房、矿山开采、林木滥伐、陡坡耕种。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13 个镇,尤以十里坪镇、水沟镇、湘河镇、赵川镇、金丝峡镇、城关镇及丹江两岸及其支流县河、清油河、黑漆河、滔河等河流两侧的滩地、阶地分布密集。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南部多于北部,中部多于东、西部。商南县地质灾害自1998年至2011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72人死亡,全毁房屋2902间,全毁耕地55968亩,受威胁户数为1444户,共633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3702.78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类型组合、及展布特征、发育程度,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进行分区。分区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只有正确选择分区原则和致灾因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分区方案。 2.1划分的原则 划分的原则包括: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宜君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宜君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标签: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分区评价 1前言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黄土高原南缘的黄土残塬区。境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区内降水丰富,降水量位居渭北地区之首;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因此,2014年宜君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宜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 截止2014年9月5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宜君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38处,其中滑坡50处,崩塌81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4处;随着国家移民搬迁力度的加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的提高,截止2014年宜君县境内经搬迁治理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有98处,确认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县境内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挖窑、矿山开采、陡坡耕种。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3乡、6镇、1个办事处,尤以城关镇、哭泉乡、彭镇、太安镇、云梦乡及玉华川、山岔河流域两岸阶地最为发育。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在中部梁峁丘陵区最多、西南中山丘陵区次之,东北部黄土残塬区最少。宜君县地质灾害自1956年至2014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9人死亡,全毁房屋(窑洞)552间,全毁耕地10069亩;目前区内40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303户、1565人、1034间房,威胁耕地81亩、公路1.22km、光缆350m;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7074万元。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基于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水文地质特征)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状况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类型组合、及展布特征、发育程度,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进行分区。分区原则是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只有正确选择分区原则和致灾因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分区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 年12 月 目录 0 前言 (3)

1 基本灾情 (3)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 自然地理条件. (3) 2.2 水文气象条件. (3) 2.3 地形地貌 (4) 2.4 地层岩性 (4) 2.5 地质构造 (5) 2.6 工程地质条件. (5) 2.7 水文地质条件. (5) 2.8 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 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 灾害规模、特征. (6) 3.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 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 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 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 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 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 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 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 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9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 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 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 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 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 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 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 平方公里。据2010 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 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 河左岸。 2.10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 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 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 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防治区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区 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一、分区的目的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分区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的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区域进行有效管理,达到主次分明,以更好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分区的原则 为保持行政单元的相对完整性及便于管理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上以乡镇及行政村界线为边界划定,但在划分过程中,还应考虑重要工程设施建设及工程布局区域进行修边,使之更结合实际,更具科学性。 三、分区方法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危害严重且危险性大的主要城县、集镇、村庄、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及学校等人口集中居住区、铁路、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区、规划的新城镇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点开发区段、重大工程布局地带、矿产资源开采及规划开采地带等,划分为重点防治区; 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中地质灾害发育的集镇、村庄、道路、工程所在地及国民经济规划较重要建设项目、较重要交通干线危害性较大的地段,划分为次重点防治区; 3、将中易发区上述区以外的地带和低易发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区的防治工作重点 1、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绝大部分发育在该区。因此,本区防

治地质灾害的重心在矿区、交通动脉地带、城市近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预防和综合治理;并开展规划矿区、主干河流、城镇开发区、旅游规划区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Ⅱ)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发育,共包括4个亚区。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隐患点少量发育在该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应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综合防治。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Ⅲ) 本防治区目前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零星分布,共包括3个亚区。重点对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搬迁避让或勘察治理;特别是拟新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第二节防治分区特征 根据防治分区划分原则与分区方法,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个级区11个亚区,其中重点防治区分为4个亚区,次重点防治区分为4个亚区,一般防治区分为3个亚区(见表5-1、附图3)。各区评价如下: (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Ⅰ) 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面积470.4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5.2%,共分4个亚区。本区共调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53处,占隐患点的71.8%,其中重点防治点30处,次重点防治点72处,一般防治点51处,滑坡116处,崩塌

地质灾害易发性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性及防治措施 【摘要】在分析研究区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概况基础上,建立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量化,进行易发程度分级,确定易发性分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防治措施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河南省嵩县,伏牛山区,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面积3008.9km2,有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形态,北部及中南部为中山区,中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区内有洛栾高速公路、G311国道、洛栾旅游快速通道、“豫19”省道(洛卢路)等,交通便利。嵩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萤石、钼等资源。嵩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且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环境地质问题较严重,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稳定性差等特点。地质灾害在人类活动强烈的西部、南部及北部中低山区较发育,在东部及中部丘陵区较少发育。 2地质灾害易发区划 2.1确定诸影响因素 针对斜坡变形破坏,计算诸因素提供的信息量值,确定区划定量指标,建立GIS的信息量分析模型。 2.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以往地质灾害多发区也会是以后地质灾害多发区,采用这种工程

地质类比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育数量和活跃程度。指标包括两大类:即已有地质灾害统计及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已有地质灾害统计的评价指标,可采用实地调查灾害点为样本,统计地质灾害的数量及规模。计算各单元内的所有地质灾害点密度。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考虑以下几项:①沟谷的切割情况;②地形地貌;③沟谷密度;④地形坡度;⑤坡向;⑥边坡坡高;⑦坡体物质组成、坡体物理力学性质等。本次选取七项因素作为评价易发性指标:①坡高;②坡度;③岩土结构; ④坡型;⑤植被指数;⑥区域降雨指标;⑦人类工程活动等。 2.3指标的量化 定量指标,可取其原始观测值并适当变换数值;定性指标,划分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据相对的贡献来取值。 2.3.1已有地质灾害群体统计指标 根据已有的地质灾害数量及规模,作为统计指标,计算单元内地质灾害的点密度。 2.3.2坡高指标 利用ARCGIS平台,提取研究区DEM数据中坡高信息,进行归一化。定义80m以上斜坡易发程度为1,坡高在0~80m之间的进行线性归一化。 2.3.3坡度指标 利用ARCGIS平台,提取研究区DEM数据中坡度信息,进行归一化。定义40°以上坡度易发程度为1,10°以下定义为0,进行线性归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1:5万比例尺**省**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工作总结 *********院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工作概况.....................................................................1第二章工作技术发方法、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评述....1第一节工作技术手段..............................................................................1第二节完成的主要工作量......................................................................6第三节工作质量评述..............................................................................9第三章质量管理运行情况................................................... 11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13第一节主要问题....................................................................................13第二节下一步工作建议 (14) 第一章工作概况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省各类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呈现多发态势,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省计划用1年时间,对全省山地、丘陵地区的县(市、区)开展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工作。 **市位于**(交通位置),气候条件,人文地理。 更加详细的查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状况,对进一步促进国土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省、市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和要求,**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院对**市所属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本次**市1:5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共涉及**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 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 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 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 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城区就属于这个区,这个区因很多地方铺有水泥和沥青,且很平坦,这就使得很少发生地质灾害。但人为不能忽略掉,人为对地面改造有时候会使得地面坍塌或出现裂缝,因而要注意。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杨柳和丙麻等部分地区属于这个区,这个区包含面积很大,因而影响发生地质灾害因素很多,比如地质结构,天气水域等,因而要加强注意。怒江沿岸这个区属于高易发区,这个区居住密度很高,怒江很深,而且两岸比较陡峭,坡度不低于百分之41,这样会造成地下水和地面的水有非常强的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卡片(齐全表格)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表1A 滑坡隐患点调查表 名称 地理 位置四川省县乡(镇)村社 野外 编号 滑 坡 类 型□崩塌□倾倒 □滑动□流动 □侧向扩离 □复合 坐 标 (m) X: Y: 海拔 (m) 冠 室内 编号 趾 统一编号经度:E °′″纬度: N °′″地名: 滑坡形成环境原始 斜坡 地貌 斜坡结构类型 土质斜坡 地质成因类型 坡度 (°) 坡高 (m) 坡向 (°) □碎屑岩斜坡□碳酸盐岩斜坡□结晶岩斜坡 □变质岩斜坡□平缓层状斜坡□顺向斜坡□斜向斜 坡□横向斜坡□反向斜坡□特殊结构斜坡 □冲积层□崩积 层□残坡积层□ 人工堆积层 坡形□凸形□凹形□平直□阶状 滑坡区及周边 土地植被建筑情况 斜坡 地质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旱地□水田□草地 □灌木□森林□裸露 □建筑 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 ∠ 降雨 河流 影响 降水量(mm)影响滑坡前缘的河流水文 年均日最大时最大洪水位(m)枯水位(m)滑坡相对河流位置 □左□右□凹□凸 地下 水影 响 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水位埋深(m) 地下水露头□上升泉□下降泉□溢水点泉流量(L/s) 补给类型□降雨□地表水□人工□融雪 滑坡基本特征外形 特征 长度(m) 宽度(m) 厚度(m) 面积(m2) 危险区面积(m2) 体积(m3) 坡度(°) 坡向(°) 平面形态主轴方向剖面形态□半圆□矩形□舌形□不规则□凸形□凹形□直线□阶梯□复合 结 构 特 征 滑体特征滑床特征滑体性质滑体岩性结构 碎石体 积含量 (%) 块度 (cm) 岩性时代产状 □岩质□碎 块石□土质 □可辨层次 □零乱 ∠ 滑面及滑带特征 控滑结构面 埋深 (m) 倾向 (°) 倾角 (°) 厚度 (m) 滑带土 定名 滑带土 性状□层理面□片理或劈理面□节理裂隙面□ 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层内错动带 □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面 降雨与滑坡变形的关系 变 形 迹 象 近期发生时间部位特征变形迹象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地面隆起 □地面沉陷 □剥、坠落 □树木歪斜 □建筑变形 □渗冒浑水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表

附表 1-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 名称 省 县(市) 乡 村 社 野外 斜 □自然 地 坐标 X: 标高 坡顶 编号 坡 □人工 理 (m) Y: (m) 坡脚 位 室内 类 □岩质 置 经度: ° ′ ″ 纬度: ° ′ ″ 编号 型 □土质 周边交通情况 地质 环境 斜 坡 环 境 地理 环境 外形 特征 岩 地层岩性 时代 岩性 产状 降雨量( mm ) 最大降雨量 年均 日 时 坡高 (m) 坡长 (m) 结构类型 厚度 地质构造 微地貌 构造部位 地震烈度 □陡崖 □陡坡 □缓坡 □平台 水 文 丰水位 枯水位 斜坡与河流 (m) (m) 位 置 □左岸 □右岸 □凹岸 □凸岸 坡宽 (m) 坡度 (°) 坡向 (°) □凸 岩体结构 裂隙组数 块度 ( 长×宽×高 (m)) 地下水类型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土地利用 □耕地 □草地 □灌木 □森林 □裸露 □建筑 坡面形态 □凹 □直 □阶 斜坡结构类型 结 构 质 特 征 控制面结构 全风化带 卸荷裂缝 类 型 产 状 长度 (m) 间距 (m) 深度 (m) 深度 (m) 土的名称及特征 下伏基岩特征 斜 土 名称 密实度 稠度 时代 岩性 产状 埋深 (m) 坡 质 □密 □中 □稍 □松 基 本 埋深 (m) 露 头 补给类型 特 地下水 征 □上升泉 □下降泉 □湿地 □降雨 □地表水 □融雪 □人工 名 称 部 位 特 征 初现时间 现 □拉张裂缝 今 □剪切裂缝 变 □地面隆起 形 □地面沉降 破 坏 □剥、坠落 迹 □树木歪斜 象 □建筑变形 □冒渗混水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之欧阳歌谷创作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欧阳歌谷(2021.02.01)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

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表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