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质灾害案例[全面]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

2005年5月9日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黄土崩塌灾害2005年5月9日23时,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209国道右侧发生一起大型黄土崩塌地质灾害.此次灾害造成24人被掩埋,209国道吉县至乡宁段完全中断.崩塌体长约220米,宽约15-30米,顶部标高943米左右,底部标高863米,崩塌体高度约80米,体积约60万米3 .

灾害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带领技术人员于5月10日先后到达现场.经实地初步调查和听取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和现场抢险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对本次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和抢险工作形成了初步建议.

1、崩塌原因初步分析

据现场调查,崩塌体岩性上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3)黄土状粉土,厚度 35米左右,结构松散,遇水具湿陷性;中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厚度 45米左右.

黄土体柱状节理发育,易于降水渗流冲蚀,长期的溶蚀作用发育多处落水洞,直径达数米,破坏了黄土山体的整体稳定性.

这类土体一旦受到扰动或产生塌落,其崩积物结构变得非常松散,在受到开挖扰动时临空面极易发生塌落破坏,孕育新的灾害.

2、抢险工作重点

应急抢险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找到被掩埋人员,确保抢险工作人员安全,尽快恢复209国道的通车.

3、抢险施工意见

依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在崩积物下部清除土体,极易发生进一步塌落,威胁抢险人员安全,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抢险.

总体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剥离崩塌土体,逐步接近压埋人员地点.

排土方式可采用三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具体是利用209国道分别向两侧排土,同时向崩塌体对面崖壁下排土.倾倒土体的地点要根据具体地形灵活布置,同时对土体进行处理,避免造成新的隐患.

考虑到后山地质结构的复杂性、新崩土体的特征,尤其是不利的天气因素等,具体实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

图1山西省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

图2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崩滑体前缘压埋窑洞和平房

图3 吉县吉昌镇桥南村水洞沟前缘与209国道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滑坡

一、灾害基本情况

2004年5月29日18时至30日凌晨4 时(集中降雨时间为00时至4时),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金盆乡营盘村鱼岭组一带出现150米米的强降雨,30日3时20分左右鱼岭组上方陡斜坡处的表层松散坡积物在长达3个多小时强降雨的影响下发生滑坡,造成3户村民(共20人,其中4人逃生)房屋被掩埋,11人死亡,重伤4人,轻伤1人.

灾情发后,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当即成立了以副市长为指挥长,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市县两级国土资源局、公安、民政、气象、卫生、消防、武警、民兵等部门(单位)组成的抢险救灾指挥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派出专家赴灾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并及时提出了抢险救灾措施和下步防灾工作建议.于30日清晨6时开始了全面抢险救灾,历时36个小时,成功抢救出伤员5人,死亡的11人遗体也全部清出.

二、滑坡成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滑坡长90米,宽24米,平均厚3米,体积约6500米3,由表层残坡

积松散堆积物组成,滑坡属浅层推移式土质滑坡.

滑坡位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泥质粉砂岩、泥岩等软质岩石组成的陡斜坡地带,植被较好.根据访问村民,该地带长期以来未出现过地表变形、开裂等现象,房屋也未发生过变形开裂.但根据对地质环境条件的调查分析,该斜坡地形较陡,大部份在40度以上,且冲沟发育,表层多有松散坡积物分布,岩体为软质碎屑岩,风化强烈、破碎,地质环境条件差,是地质灾害易发区.2004年5月30日00时至4时150米米的短时强降雨,斜坡土体饱水,自重加大 ,力学强度降低,造成快速下滑,在斜坡前缘的村民建房处形成了长70 米、宽30 米,面积达2000 米2,体积约5000 米3的堆积区,将民房、人员掩埋.

此次滑坡人员伤亡事故是由于脆弱软质岩之上的松散层受短时集中强降雨影响,在未出现明显先兆的情况下,山体失稳,发生滑坡所致,属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

三、下一步防灾建议

贵州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滑坡区进行了详细复查,对该斜坡上另外9户村民居住环境和可供选择的搬迁地址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环境条件调查.针对当前滑坡现状和斜坡稳定状况,提出了下步防灾工作建议:

(1)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应针对当前六盘水地区地质灾害险情较重的状况,立即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紧急通知;

(2)滑坡区不能再作为建设用地使用;

(3)对滑坡残留体和堆积区进行平整,平整后的地形应利于地表水的排泄;

(4)将已被滑坡破坏了的房屋全部拆除,以避免人员返回居住;

(5)在滑体周边放置警戒线和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封锁滑坡后缘乡村道路和前缘乡村便道(要求用块石砌筑),禁止人员入内;

(6)该斜坡上的12户村民(其中3户已被滑坡所毁),除2户置于稳定地段外,其

除7户均处于地质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段,应采取搬迁措施;新址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的硬质石灰岩层出露地带,不应选在冲沟及冲沟边缘斜坡地带;

(7)鉴于搬迁尚需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目前又已进入汛期,而且据气象预测,六盘水地区是今年我省降雨最大和集中的区域;为防不测,应立即制定防灾预案,明确责任人、险情巡查人、报警信号和撤离路线,并事先进行演练和宣传,提高村民自身抗御灾害的能力.

损坏的房屋

滑坡后缘

成功避让2004年9月5日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灾害地点: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

滑坡体积: 约960万米3

滑坡长度 :1237米

滑坡宽度 :389米

滑坡厚度 :10~20米

滑动距离: 50~60米

滑坡类型: 顺层基岩滑坡

滑坡体岩性: 强风化的碳质页岩(侏罗系底部自流井统珍珠冲组)

滑动时间: 2004.9.5上午9:00- 12:00

滑坡相对高差: 283米

斜坡平均坡度 : 30度

触发因素: 降雨自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降雨量达200米米

次生灾害: 堵断杨家河成湖,威胁下游云阳县上万人生命

2004年9月5日凌晨2:00和上午9:00,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先后两次发生滑坡,造成2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涉及人数上千人,财产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约4800万元.滑坡后缘高程720米,前缘高程437米,滑坡长度 1237米,滑坡宽度 389米,滑坡厚度 10~20米,滑坡总体积约960万米3,为大型滑坡.

9月5日凌晨2点,吉安村9组发生一小滑坡,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早上8:20,天城区国土资源局同志接到报告后,立即到现场调查灾情.经进一步巡查,发现该村2、3、4、5、6组社区内约3千米2又出现新的裂缝,局部坡体上部向下滑移1~2米,立即意识到该处有可能出现大规模滑坡,于是马上调集附近武警配合当地干部,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半个小时之内,险区内农户141户850人

和万开高速公路施工单位400余施工人员,共计1250人全部安全撤离.十分钟后,即上午9:00,滑坡开始向下滑动,滑体上房屋倒塌一栋接一栋,至上午12:00滑坡整体向下滑移50~60米,位于原斜坡中下部的“民国老场”已滑至杨家河边,滑体上房屋、农田、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全部摧毁,财产损失十分惨重.滑坡摧毁涵洞,堵断杨家河,形成2级水库,危及下游云阳县境内关市、高阳、龙潭、白龙4个镇乡3100多户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后经疏通河道,解除险情.

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底部的自流井统珍珠冲组碳质页岩、淡水灰岩.经现场调查,该岩层强烈风化,发育平行和垂直岩层的两组裂隙,将页岩切割成方块状.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米,平均坡度约30°. 在这样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的雨量,万州为172米米,达州为190米米,开县为320米米,铁峰乡位于达州、开县、万州交界处,推测铁峰乡降雨量200 米米,大量地表水沿裂隙面入渗,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中上部首先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岩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滑体物质冲至杨家河.

综上所述,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基岩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 1250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

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滑坡全景

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民国场滑坡中后部

滑坡中部被推倒的房屋

滑坡前缘被摧毁的高速公路涵洞桥墩,堵河成湖

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油坪嘴滑坡调查报告

一、灾害基本情况

2004年6月30日凌晨2点左右,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3村2组油坪嘴在持续大至暴雨诱发下,发生体积约12万立方米的松散土层推移式滑坡,滑坡体长约200米、宽70米至120米、厚约2米至10米.滑坡造成6人死亡、7人失踪,3人重伤,2人轻伤,数十只(头)家禽家畜死亡.

二、灾害成因分析

滑坡体地处川南低山—丘陵区,区内出露地层以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经现场调查,滑坡体所处油坪嘴斜坡总体上呈阶梯状,相对高差约300米,坡向90°,平均坡度约30°,后缘局部地段坡度可达60°以上,滑坡体位于斜坡一呈撮箕状的相对负地形处.斜坡地表出露为黄褐色粉质粘土夹块石组成的残坡积松散堆积体,厚2米至10米.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韩家店组泥岩、灰质泥岩夹粉砂质泥灰岩,地层产状30°∠17°.上覆土层与下伏基岩组成斜向坡.见图1.

据当地村民反映,6月29日20:00至30日凌晨,区内普降大至暴雨,其强度多年罕见,两小时降雨量约在90米米以上.大量地表水沿松散土体入渗并在与基岩接触面处汇集,导致上部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在重力及动水压力作用下,斜坡后缘较陡部位(机耕道上下部位)松散堆积体首先沿基岩接触面产生高速滑动,摧毁并掩埋斜坡中部平台5户村民房屋,中部平台处原松散堆积体因后缘加载产生新的滑动,局部地段具抛物迹象,滑体物质在地表水冲刷下成流塑状冲至沟底.

综上所述,宜宾市兴文县两龙乡三村二组油坪嘴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高速推移式中型土质滑坡.

三、已采取抢险救灾措施

2004年6月30日凌晨两点左右发生灾害后,村主任立即组织村民进行抢救工作,并及时向乡政府报告,后逐级紧急上报.县、市两级政府及国土资源、民政、

救灾、卫生等相关部门接到灾报后,均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灾害现场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当地武警官兵及地方民兵也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各组在开展救护工作的同时,召开了紧急会议,部署全力救伤员、寻找失踪人员和妥善处理遇难者后事等工作.并立刻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开展现场调查工作,进一步搜寻失踪者.

至6月30日下午18时,现场已找到6名死者遗体并妥善进行了安葬,3名重伤人员已脱离生命危险,正接受进一步恢复治疗.目前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各项善后工作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

照片1 滑坡后缘及中部被摧毁的房屋

照片2 滑坡中前缘堆积物

地质工程灾害案例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2004年9月5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1-9社发生滑坡,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00万元.滑坡规模5625万米3,是我国继西藏易贡滑坡后最大的一处滑坡.

滑坡体地处川东中低山区,滑坡体所处斜坡相对高差约300米,平均坡度约15°,是发生在斜坡平均坡度最缓的一处特大型滑坡. 9月3日,区内出现200年一遇的暴雨,据当地气象台观测, 9月4日下午4时至9月5日下午4时达州雨量为190米米, 9月5日11时30分开始慢速推移式滑动,当地利用高音喇叭等方式,组织迅速将险区内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滑体上房屋、农田全部摧毁,至晚上11时滑动距离约200米.滑体物质冲进河床,堵河成湖.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是在降雨诱发下形成的大型推移式滑坡.由于及时发现险情,及时组织迅速撤离,避免了 1255人的人员伤亡.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成功案例.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滑坡

滑坡前缘堵江

被毁坏的房屋

云南省滇西地区洪涝泥石流灾害概况

一、基本灾情

2004年7月,云南滇西地区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4日至5日和17日至20日两次发生洪涝、群发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48人,失踪85人,伤病497人.直接经济损失10.3亿元.

(一)“7·5”灾情.2004年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

县、陇川县、瑞丽市普降暴雨,形成山洪、泥石流及滑坡灾害,导致农田、民房及水利、交通、电力等设施严重受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灾害造成36个乡镇、2个农场受灾,共造成18人死亡、24人失踪(其中,直接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死亡14人、失踪4人),11人重伤,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8304人;倒塌民房15490间,严重破坏26646间;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9亿元.

(二)“7·20”灾情.7月17日至20日,云南省西部怒江、宝山、德宏三个州市普降大到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怒江流域出现50年一遇、大盈江流域出现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仅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乡政府到该乡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灾害造成30人死亡、6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其中德宏州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一处特大滑坡泥石流,就造成12人死亡、41人失踪.

二、这次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特点

此次滇西地区以群发坡面型泥石流和滑坡灾害为主.滑坡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和部分村庄附近,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以花岗岩为主体的支流沟谷中.仅支那乡政府到该乡的芦山村的17公里路段沿途发育大小滑坡40多处,泥石流沟13条.

云南省滇西地区“7·5”、“7·20”洪涝、泥石流灾害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降雨是诱发因素.据气象资料,从7月4日22时30分至5日20时30分,受灾严重的盈江县平均降雨量为117.33米米,部分乡镇最高降雨量达350米米;陇川县平均降雨量为137.77米米;瑞丽市平均降雨量为132.4米米.7月17-18日腾冲县降雨量达159.6毫米.据盈江县气象局昔马气象哨资料,7月1~20日总降水量达1068.3毫米,其中有8天的日降水量大于50毫米.类似的降雨过程如果发生在云南省的其它地方,同样会导致重大灾害.

(二)强烈风化的花岗岩风化带坡和、层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此次泥石流发生的地区,主要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区,山高坡陡,花岗岩风化强烈,风化层

厚(部分地区风化带厚度达到50米).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坡积物易于滑移,造成大量的呈条带状的坡面型泥石流.

(三)山高坡陡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芦山村委会位于支那乡政府北西约20千米处,香柏河村、花鹿塘村、蕨叶坝新寨、蕨叶坝老寨、芦山村新寨和芦山村老寨均分布于芦山河两岸.河谷岸坡一般都在40度左右,局部地段在50度以上,总体上属于中切割中山地貌区,芦山河支流沟谷的地形更为险峻.借助陡峻的地形条件,使雨水能够快速汇集,短期内在沟道中形成滚滚洪流.在雨水浸润和洪流冲刷下,使山坡上在一般情况下看似稳定的表土、树木成片下滑.在特殊地形条件控制下,增加了本次地质灾害的突发性.

(四)茂密的亚热带雨林树木夹入洪水泥石流中,使其破坏性增强.灾区属于亚热带雨林地区,其中陇川县山区大部分处于,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茂密,树木高大 .长时间降雨使表层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在后期的强降雨过程中;陡坡地段的表层岩土体及其上面的树木植被,在重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失稳并产生滑移,形成了“坡面泥石树木流”,当地称其为“山剥皮”.

这种坡面泥石树木流在向下游的运移过程中,又不断冲刷和携带支流沟谷中的泥沙树木,并与主沟中的洪水汇合,形成洪水、泥沙树木混合流,堵塞桥涵、冲毁公路河堤和房屋,致使河流改道,淹没村庄房屋和农作物.在调查中,山出口的平坝地区和河流的两侧,可见到大量的树木堆积.另外,当地的民房大部分又多是土坯墙结构,遇水后极易软化倒塌,因此,此次洪涝泥石流灾害,房屋倒塌和毁损严重.

(五)村庄密集和灾害发生在夜晚加重了灾害损失

本区的地理-地质环境本来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但现实条件下类似现象在全省都十分普遍.在不适宜居住区人口和财产的增加,必然导致临灾条件下生

命、财产损失风险的增加.大量人口聚居导致的陡坡垦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房、修路对自然斜坡的扰动,群众防灾知识的缺乏和灾害发生在夜晚等因素叠加在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灾害的形成,加大了灾害的损失.

三、盈江县支那乡芦山村蕨叶坝下寨滑坡概况

据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初步调查资料:该滑坡长200米,宽100米,规模近100万立方米.主要岩性为下元古界高黎贡山群花岗岩和片麻岩,受其断裂影响,岩石破碎;在亚热带气候影响下,岩石风化强烈,风化带深,风化物疏松.在强降雨的作用下,形成滑塌,掩埋其下方的村庄,造成了重大的人员死亡.

蕨叶坝村(新村)滑坡

泥石流沟树木堆积

(据陶庆法、云南国土资源厅调查报告)

贵州省纳雍县危岩崩塌灾害初步调查

1 基本情况

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崩塌体冲击了山下土坡和岩脚寨(组)部分住户,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据统计,共有19户村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7栋房屋受损.截止12月9日19时,已发现死亡39人,5人失踪,另有13人受伤.

2 危岩崩塌地质特征

发生崩塌的危岩体后缘高约2200米,前缘高约2160米,相对高差约40米.危岩体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米,垂直厚度约40米,体积约4000立方米.崩塌堆积体前缘高程约1850米,崩塌体分东西两支由北向南崩落堆积,前后最大落差350

米,造成危害的西支最大水平冲击距离约500米.

通过观察危岩崩塌灾害现场,此次山崩灾害的地质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1)崩塌发生的部位是整个山体陡崖带的组成部分,其东西两侧还存在危险岩体;

(2)崩塌部位后山在地形上是一“圈椅状”汇水区,该区域中间冲沟正对崩塌部位;

(3)两侧危岩,特别是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裂缝中树木较为茂盛,根部生长在裂缝中;

(4)组成危岩体的地层为三叠纪灰岩、泥灰岩和粉质砂岩,彼此软硬相间;

(5)岩层产状为向山内缓倾,沿陡崖面发育一组结构面切割岩层,形成易于崩塌的地质结构.此次崩塌断面下部两侧为新鲜岩面,中、上部均为旧裂缝,并被泥土充填,两壁存在溶蚀现象.

(6)在新崩塌及两侧危岩体后山未发现新生裂缝,但存在浅表层的土体滑塌,厚约1~2米.

(7)崩塌堆积体冲击过程中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 .

3 危岩崩塌成因及发展趋势

地形上高陡悬空(陡崖高约40米)、岩体结构开裂破碎、地表水流冲刷及暴雨期间短历时水压力作用、树木根劈作用和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是本次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下深部开采煤炭及周围施工放炮振动等人为活动可能对本次崩塌灾害存在一定的影响.

总的认为,这次危岩崩塌是一起自然因素为主的特大型地质灾害.除零星落石外,新崩塌后部岩体整体比较稳定,但东西两侧特别是东侧危岩体发生新崩塌

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

4 建议

(1)加强监测工作,对崩塌灾害及两侧危岩体动态安排专人监测,制定监测技术要求和报告制度 ,避免再次发生灾难.

(2)对新崩地段及类似地区安排专项危岩崩塌灾害地质调查,具体查明危岩带的分布和特征,判定其稳定状态,分类制定防治规划.

(3)根据调查结果,对本次崩塌及两侧危岩体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应急治理方案.

(4)对当前抢险工作明确技术要求,确保抢险人员的生命安全,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刘传正郭强陈红旗供稿)

图1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分布范围

图2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实景

图3 岩脚寨崩塌堆积体分布实景

(崩塌堆积体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 )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治理工程概述

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一、项目概况 计划项目名称: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 工作性质:灾害预警 局归口管理部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工作起止年限:2003~2009年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006年工作任务: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建设、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长江上游(宜昌-江津段)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示范、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和重点地区风险评估示范,启动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研制及示范、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新疆伊犁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研究和全国重点地区地质遗迹区划。 1.在示范区群专结合的监测网建设基础上,继续开展四川雅安地质灾害预警示范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完善示范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和预警预报分析系统,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2.开展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监测以及相关调查工作,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完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判据、模型,建立预报预警分析系统,并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 3.开展长江上游(宜昌-江津)地质灾害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选择重点地区进行地质灾害微变形遥感动态监测示范; 4.开展中俄界河塌岸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完成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提交成果报告; 5.开展西气东输工程重点地段环境地质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提交成果报告; 6.研制地质灾害光导监测仪,并选择重点地质灾害体进行示范应用; 7.开展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查明岩溶塌陷区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探讨 摘要:地质灾害对于人们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带来了较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针对于典型地质灾害问题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利用灾害链式机理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对于降低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链式机理;锻炼措施 前言:典型地质灾害主要是指经常产生的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典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沙漠化、石漠化等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护,建立有效地链式机理,对于解决我国地质灾害危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典型地质灾害的链式过程分析,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外因进行有效发现,形成灾害链,对要素问题进行把握和分析。目前来看,对于滑坡、泥石流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但如何对灾害链式机理进一步研究,更好地对典型地质灾害进行防护,成为现阶段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分析 典型地质灾害链式机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于我国经

常2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问题,对于灾害产生的链式机理进行分析,以寻找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一)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探究 滑坡产生的原因与地质、岩土性质、结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性,这些因素会导致滑坡灾害出现,从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地震区产生的滑坡地质灾害较为频繁,另外一些强降雨地区,滑坡灾害较为显著。关于滑坡地质灾害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1中看出: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生产活动会对原始地貌环境产生破坏,从而为滑坡产生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上自然环境,例如地震、强降雨、冰雪融水等影响,从而激发滑坡灾害发生。为了更好地预防滑坡灾害,通过采取有效地工程措施,能够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稳定。 (二)泥石流灾害链式关系研究 泥石流问题,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高浓度水砂砾复合,由颗粒差异较小的岩石体和液体进行联合运动。泥石流的产生往往与滑坡相伴而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关于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链式关系,我们可以从图2中看出: 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泥石流的?a生主要是人们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导致土壤出现疏松的现象。同时,由于

遥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遥感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综述 摘要:地质灾害作为全球破坏极强的自然灾害之一,强烈地危害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在灾害发生后精确的把握灾区的基本情况,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遥感作为一项能够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地震地质灾害的调查,地震震度、烈度评估以及滑坡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以求掌握遥感在地质灾害中应用现状,为将来遥感在地质灾害中的更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遥感地震滑坡 1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地震活动的频发,以及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不合理开发,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和破坏程度呈不断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地质灾害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并且近年来发生频率高、灾损严重。所谓的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1]。由于地质灾害往往破坏力强大,尤其是地震所引起次生地质灾害尤其严重。因此对地质灾害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3个阶段的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采集、监测和数字化管理。对实现高效的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具有重要意义[2]。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3],具有的观测范围广、速度快、安全、不受地形、地貌的阻隔,遥感影像直观、准确、信息丰富等优点,尤其可以在地质灾害应急减灾与评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 与常规信息采集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在灾区信息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范围广。遥感技术可以对大范围的受灾地区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从宏观上反映受灾地区的情况。例如,一景TM影像可以覆盖185km×185 km的地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尸■、亠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地质灾害实习报告

青岛典型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0引言 摘要:青岛市崂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引 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在对区内地质灾害点全面调查、排查和勘测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地 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编制出崂山区典型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为该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治理施工方案;青岛市崂山区 青岛市崂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以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 1 ] ,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的同时,对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引起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并陆续产生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隐患[ 2 ] ,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隐患,而且给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增多,特别是2007年8月11日崂山区遭到了50年一遇的暴雨,对区内的地质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哥庄街道返岭前发生滑坡,其他地点也发现灾害隐患。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新对全区地质灾害隐

患点进行了新一轮详细的调查,进行了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面调查、排查和勘测工作,编制了崂山区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方案①。为崂山区全面科学地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经调查发现,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发育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3种类型,区内有重要地质灾害及隐患点共50处,其中崩塌34处,滑坡12处,泥石流4处,各街道办事处不同地段及景区地质灾害及隐患 点情况见表1。 崂山区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绝大多数分布在海拔250 m以下,少数灾害 点分布在300 m以上。从地形特点上,多分布在山坡陡峭及河流切割深度强烈的区域,除此之外,一部分由人类工程地质活动造成的灾害及隐患点分布在交通干道两侧[ 3 ] 。崂山区地质灾害发生及隐患存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地质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地壳区域性抬升和较强烈的断裂活动是导致地形陡峭、山势险峻、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山体顶部岩石多呈散体状的内在因素[ 4 ] ;流水切割、风化则是沟谷纵横“V”型谷发育的外部条件;人类工程地质活动和社会经济 活动破坏地质环境则是造成灾害隐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区内山体或危岩体崩塌占灾害隐患数量比重较大,大多分布在山势陡峭、岩体破碎、坡面巨石堆积的地域,泥石流灾害隐患多为陡峭的“V”型

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2008.No566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南几种易发的地质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河南 防治 一、河南地质环境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国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北、西、南三面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1)地质条件方面,本省处于北东向新华夏系、东西向秦岭纬向体系,南北向及北西向构造体系相互交叉,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地壳变形较为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形成大规模的断裂破碎带;(2)地貌条件方面,河南正处于第二级地貌台阶向第三级地貌台阶过渡的地带,地貌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山区高差悬殊,沟道纵比降大;(3)气候条件方面,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累暖气流交替频繁,气象复杂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一些较大的灾害往往遭暴雨后形成。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形式和分布 河南省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比较发育,笔者根据灾害多发地带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状况,分为以下四类: 1、山地丘陵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是我省主要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区和豫北太行山区,这些地区地貌类型以中山、中低山为主,山体主要由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受断裂及构造控制。沟谷多呈“V”型,相对高差大。①崩塌是指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的现象和过程,是山区与黄土丘陵区较普遍的灾害。它常常阻断交通,堵塞河道,毁坏农田和房屋,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危害。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完整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滑坡在省内山区和黄土丘陵区时有发生。③泥石流是黄土、粘土、松散岩石碎屑层在水的掺合下的泥浆,由于震动或在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下,沿坡面或槽沟作突然的流动现象。多发生在我省深山区。 2、矿区。我省是矿业大省,矿产开发诱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面塌陷在煤矿区普通存在,在开采规模较大的煤炭工业基地表现的尤为突出,开采区地表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害到开采区内的耕地、村镇、道路设施及矿井安全生产,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义马、鹤壁、济源、永城等煤田开采区。地表塌陷损害建筑物、公路及水利设施,使大量农田成为积水挂地,而且也对地下水和土地造成污染。 3、黄河及沿岸黄土区。河南省境内黄河长711km,流域面积约3.6×104km2。由于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进入下游,造成下游河床严河南省典型地质灾害问题与防治对策 重淤积。随着河床的淤高,大堤也不得不随之加高,呈现出越加越高、越高越险的恶性循环。黄河下游已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目前滩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5 m,部分河段如封丘曹岗附近滩面高出堤外地面10m。据测算,黄河若在郑州-开封河段决口,洪泛面积可达2.8×104km2,受灾人口945万,京广、京沪、京九、陇海铁路将被迫中断。决口后水沙俱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一次决口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千亿元。我省黄土高原地区位于豫西山区,涉及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济源5个市的25个县(市、区),总面积2.7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2%,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其中,极强度侵蚀面积1284.5km2,强度侵蚀面积4765.31km2。强度以下侵蚀面积17428.14km2。侵蚀类型以沟蚀、面蚀为主。侵蚀模数>5000t/km2?a的多沙区,面积6049.81km2,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地区及伊洛河下游沿岸地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营养元素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并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树木生产力下降。 4、城市。我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飞速变化,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并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展。而城市的发展必然带来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城市处于地下水超采状态,长期的超采形成数个较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三、防治建议 我省地质灾害频发,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分析全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⑴完成310国道(洛阳—三门峡段)和陇海线洛阳以西地段、京九线大别山段、焦枝线宝丰—南阳段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要进行如灵宝、卢氏、桐柏、林州市等典型市县的地质灾害防治前期勘查,提出治理方案,分期治理。⑵在大型矿山,重点是煤矿采矿区进行环境治理及技术改造,避免矿山生产对环境造成破坏。⑶在黄土丘陵、黄土塬(台)区及黄河沿岸大力加强绿化和水土保持。⑷对于持续、大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从而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及取水成本高的城市,应采取控制开采、分层开采,开辟新水源地等措施,解决城市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⑸大力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群测群防体制。⑹完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各级防灾机构,增大灾害研究和防治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吕志涛,黄光寿,韩书记等.河南省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4) 3.潘懋,李铁锋.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 张逸阳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项目概况 工程区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左岸,最高中山地形,构造剥蚀地貌,最高点为后缘二蛮山,高程1063.4米,最低处为瀑布沟电站库区正常蓄水水面,高程为850米。850m~960m呈陡缓交替的山地斜坡地貌,其中高程为920米~960米为平缓台地,是集镇所在地,地貌坡度8°~10°;高程960米以上为山势陡峭的中山地貌。2010年7月27日凌晨5时许,因持续强降雨加上暴晴,后背山突发滑坡,造成万工集镇91户房屋受损、1人失踪、1500人被迫连夜转移。为了避免山体再次滑坡,采取监测、防治等措施。 万工集镇边坡变形监测系统概况 基坑监测点布置的一般规定有哪些? 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 监控要求。 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 影响。 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一、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 1.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 2.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 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3.巡视检查的记录; 4.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 5.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 6.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 及建议; 7.其他相关说明。 二、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2.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3.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4.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5.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三、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工程概况; 2.监测依据; 3.监测项目;

试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与发展趋势

试析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与发展趋势 林恢亮 (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综述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为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一)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按监测参数的类型为四大类;即变形、物理与化学场、地下水和诱发因素监测。 1、变形监测 主要包括以测量位移形变信息为主的监测方法:如地表相对位移监测、地表绝对位移监测(大地测量、GPS 测量等)、深部位移监测。该类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精度较高,常作为常规监测技术用于地质灾害监测。 2、物理与化学场监测 监测灾害体物理场、化学场等场变化信息的监测技术方法,如应力监测、地声监测、放射性元素(氡气、汞气)测量、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地脉动测量。目前多用于监测滑坡等地质灾害体所含放射性元素(铀、镭)衰变产物(如氡气)浓度、化学元素及其物理场的变化。 3、地下水监测 地下水监测主要是以监测地质灾害地下水活动、富含特征、水质特征为主的监测方法。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均与灾害体内部或周围的地下水活动关系密切,同时在灾害生成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本身特征也相应发生变化。 4、诱发因素监测 诱发因素类主要包括以监测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为主的监测技术方法:气象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地震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监测是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监测仪器 1、从监测仪器同灾害体的相对空间关系来分为接触类和非接触类

典型地质灾害1

4典型地质灾害 本章中,将选择各类地质灾害中一些典型例子加以介绍,试图通过这些实例反映川气东送管道山区段地质灾害发育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4.1 滑坡 4.1.1 罗针田滑坡 1)地理与地质背景 滑坡位于恩施市屯堡镇罗针田村蔸鱼笼,管道桩号K306+064+150~K306+511,大地坐标:X3,355,220,Y36,627,930。罗针田-屯堡公路从滑坡后部通过,与恩施市相距约30km,交通便利。 滑坡处于罗针田长大斜坡的中偏下部位,罗针田大斜坡坡顶高程1100余米,坡脚高程约600m,坡度一般在20-40°。 滑坡区基岩地层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含灰黑色硅化灰岩团块或条带,岩层产状116°∠24°,显示为逆向坡(图4-1),但此段地层产状较为多变;局部基岩露头显示,岩体卸荷作用强烈,岩体完整性较差。表层覆盖崩坡积层,成分为黄褐色块石-碎块石土,土石比1:3,块石、碎块石为灰岩、泥质灰岩,偶见巨型崩塌块石,块径最大达10m。覆盖层可能较厚(推断10-20 m)。 2)滑坡基本特征 坡向北东向,朝向北西,坡角30-35°。2007年在忠武管道地质灾害调查时,确定为罗针田潜在不稳定斜坡,主要依据三点,一是斜坡由较厚的覆盖层构成,二是斜坡较长且陡,三是两管道交叉,施工开挖时对斜坡产生较大扰动。潜在不稳定斜坡宽550m,长100~200m,后缘高程750m±(照片4-1)。当时无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 本次川气东送管道调查发现,不稳定斜坡北段有新的变形发展,在屯罗公路路面上出现开裂,其裂缝长近30m,缝宽最宽达2cm,且公路外侧整体向坡外方向凹陷,下陷幅度达到20cm(照片4-2)。滑坡属于覆盖层滑坡,滑坡的形成,可能与公路下方30-50m处川气东送管沟开挖有密切的关系(图4-2),管沟切坡坡度60-70°,切坡高度5-20m,坡体为碎块石土,未揭露基岩(照片4-3)。滑坡属于推移式,下滑方式据初步观测有两种可能,一是滑动可能从管道内侧川气东送管沟切坡脚坡剪出,二是滑动可能是从管道外侧斜坡中剪出。 目前有明显变形的范围,顺坡长约30m,但存在管沟高切坡段宽度约80m。 3)滑坡稳定性评价 覆盖层较厚(最厚估计达20m以上),坡面见有巨型的滚石,说明历史上可能产生过大规模的崩滑事件。斜坡长且陡,基岩产状变化大,基岩卸荷、破碎明显。这些说明,此斜坡地段是稳定性较为敏感的地段。罗屯公路修建、忠武管道和川气东送管道敷设,对地质环境产生了扰动,特别是管沟开挖,形成了5-20m的高切坡,最终触发了滑坡变形。滑坡变形开始出现于2009年,目前处于初期蠕变阶段,但滑坡为推移式,存在快速滑动的条件。降雨将是滑坡进一步变形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危害性分析及防治方案建议 川气东送管道从滑坡区前缘通过。滑坡一旦滑动,将直接推动管道,致使管道弯曲变形或断裂。此外,滑坡一旦滑动,后缘的屯罗公路将被滑断,道路抢修恢复必然对下方管道将带来新的影响。综合判断,滑坡滑动对川气东送管道的危害风险较高,有必要及时进行治理。 根据滑坡发育情况及及地质条件特点,提出两种治理工程方案,方案一,格构锚固,对罗屯公路外侧与川气东送管沟边坡之间滑体进行预应力锚索锚固,锚固面积约60m×40m,锚索长度估计30m;方案二,在川气东送管道边坡外侧布置一排桩板墙,辅以排水措施,提高滑坡稳定性。 图4-1 罗针田滑坡地质背景图照片4-1 罗针田滑坡照片(蓝线为川气东送管道) 照片4-2 罗针田滑坡后缘拉裂下挫照片4-3 管沟开挖形成高切坡 罗也公路 忠武管道 川气东送 潜在滑面一 潜在滑面二 3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70605040302010 Q col+dl 崩坡积物 灰岩 潜在滑动面 基岩 图4-2 罗针田滑坡剖面图

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4篇

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4篇Summary docu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meeti ng 编订:JinTai College

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4篇 前言:会议纪要是在会议记录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出来的一种记叙性和介绍性的文件。包括会议的基本情况、主要精神及中心内容,便于向上级汇报或向有关人员传达及分发。本文档根据会议纪要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 2、篇章2: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 3、篇章3: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 4、篇章4: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会议纪要文档 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早布置、早落实、早安排,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该怎么写呢?下文是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欢迎阅读! 篇章1:地质灾害治理会议纪要文档

4月29日,国土资源局长主持召开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 办公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局长李兴凯、陈金银、唐军党组成员马义俊,县国土资源局股室负责及相关业务人员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有关事项摘要如下: 一、会议听取了地质环境股我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相关 情况汇报。20xx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鲁甸县国土 面积1489.39平方公里,辖9乡3镇。国土面积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切割深,山高坡陡,地质结构脆弱、地震活动频繁;汛期雨量集中、单点性大雨、暴雨时有发生,导致本辖 区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且点多面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全县除公路沿线外,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8(易发点11个),涉及11个乡镇43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 民小组,其中有厂矿2个,街道4条。共威胁1822户7826人的生命,潜在经济损失492.9万元。 二、会议认为: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旱情即将结束,汛期将至,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有关股室要主动服务,积极配合乡镇政府,务必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上全力做好该项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防灾避灾之路---旬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1-09-20 点击:6 次作者:feiyu9 本文所属专题:※国土资源调研论文 标签:地质灾害防治灾害防治地质灾害 -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758.2㎜、最高1085.2mm。地势总体特点为“两山夹一江”即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穿而过,区内高山纵横,河溪深切,沟谷密布,地质环境脆弱,断裂构造发育,易滑地分布广泛,降雨量分布极为不均,区域性差异较大,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全县有三分之二区域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截止2010年12月全县共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372处。特别是2010年汛期,受极端天气影响,旬阳县连续遭受“7.18”、“7.24”等多次暴雨洪水袭击,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全县新发生灾害点142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县乡两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的方针,逐级逐点落实监测责任,发挥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作用,确保大灾无人员伤亡,受威胁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在防灾避灾工作中采取夯实责任、做好应急预案、加强巡查监测、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建立群测群防网络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逐级夯实责任。每年初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与各乡镇长签定,并纳入县政府对乡镇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各乡镇对每个隐患点落实了包抓领导、乡村干部责任人和具体监测人。 (二)做好应急预案。县政府在做好全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同时,要求各乡镇对辖区每个灾害隐患点做出群测群防应急预案,并在各隐患点公示,让周围群众明白该隐患点的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威胁范围,乡镇包抓领导、责任人、监测人、报警信号、撤离路线及避险地点等。确保险情和灾害发生时,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保证现场有干部组织抢险救灾,受威胁群众按应急预案安全撤离。 (三)加强监测预报。健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汛期巡查、监测工作。每年汛期到来前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对受威胁群众逐户登记备案,并发放明白卡。逐点落实乡(镇)村包抓领导和监测人,对上年度抽查通讯不畅,责任心不强的监测人要求村组现场重新确定监测人,确保监测到位。 (四)广泛开展宣传培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地质灾害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培训。一是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二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校园、下乡镇、到村组宣讲培训活动。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心编写讲稿,引用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预防、监测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撤离等知识,讲的都是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很熟悉,既听得懂,也能记得住,一旦发生灾害时能用得上。三是在汛期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气象和地质预警信息,指导广大群众及时有效防灾避灾。 (五)建立群测群防网络。我县从2007年开始在全县实施“乡村为主,预警到户”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各乡(镇)通过逐村、逐组、逐院落、逐户进行摸排分类,把全县所有农户分为预

地质灾害灾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灾科普知识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内陆岩溶山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约13.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7%。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2261处(其中威胁50人以上的5767处),威胁142万人和238所学校12.66万名师生。2014年全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06起,避免9056人伤亡,成功监测预警思南兴隆镇“6·05”、平坝十字乡“7·16”、印江木黄镇“7·17”等特大型滑坡,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的前兆和迹象的,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教育及监测技能培训,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地灾前兆和迹象,及时作出预警预报,对避免重大地质灾害损失意义重大。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灾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二、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按至灾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分12类48种。贵州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面沉降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最大。 常见地灾 1.什么是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

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滑坡 典型滑坡 岩质滑坡示意图 土质滑坡示意图 2滑坡识别特征 地形地貌特征:当斜坡上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斜坡上

浅析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浅析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摘要】地质灾害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 0.引言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1.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1.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地面沉降主要诱发原因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降具有区域性,不行逆转性,危害是长期的、永久的。我国已经有50 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约占全国城市的30%,此中80%分布在沿海,较严重的是上海、天津、苏州、宁波,内陆盆地型如内蒙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冲积洪积平原如河南郑州、安徽阜阳。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方式主需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土体应力应变研究系统、大地测量法、GPS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图片解译、标记物的绝对测量等,确定沉降速率,经过监测,采取防治对策,减少灾害的继续发生。 1.2地裂缝监测技术 地裂缝的主要监测技术方式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法、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方式,用于监测裂缝变化状况和地质条件允许的变化。依照监测数据,研究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推断预报,采取处理对策,避免地裂缝开裂速率增大和开裂面积扩大。 1.3地面塌陷监测技术 地面塌陷依照成因不一样分两大类,即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包括矿区塌陷,黄土湿陷及人防工程塌陷等)。岩溶塌陷主要在广西桂林、贵州六盘水等岩溶地区,产生塌陷的主要理由是过量汲取岩溶水。主要监测技术方式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为主,以人工定期测量和水位自动记录测量为主要方式,并观测开采井的水的混浊度。非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老矿区和黄土地区,老矿区因为疏干开采长期地表负荷增大等理由使得突然塌陷,在老矿区和废弃矿区上进行建设前,进行勘察,确定采空区范围,应用经纬仪等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在黄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陷性在灌区易形成塌陷,主要靠监测黄土的含水量和饱水性来控制其塌陷。 1.4海水入侵监测技术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地区,形成的主要理由是地下淡水过量开采,其次是沉积环境和人类工程建设及风暴潮等。主要监测方式为人工定期测量和取样化验水样,或自动水位水质记录仪自动监测,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主要以监测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为主。依照水质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别咸淡水的过渡带及海水入侵的特征。氯离子浓度变化快阐明海水入侵强烈,氯离子浓度变化慢阐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部队营房山体测斜系统方案简介 第一章前言 近年来,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自然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大、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给社会经济发展、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和破坏,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直接威胁。由我公司综合设计开发并推出的,建立在对灾变体的信息动态采集、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通过监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潜在灾变体在时空域的变形信息和诱发因素信息。实现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及变化趋势有效把握,在分析出灾变体的变化异常时,系统将发出相关警示提醒相关人员。

第二章公司简介 福建省鸿达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月,2001年10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3003万元。 福建鸿达是一家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壹级、电信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专项工程设计甲级、安防工程企业资质壹级、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防雷设计、防雷施工等资质于一身的信息通信服务企业。公司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按照体系标准要求,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 福建鸿达致力于信息、通信产业的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支持家庭和社会组织提高信息通信水平,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信息通信服务企业。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和自主创新,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闽通大厦、平安大厦、中烟工业大厦等多项智能化工程项目先后荣获福建省建筑智能化工程《闽江杯》奖。三明城域网接入层设备扩容工程等多项通信工程项目获得了省级优质通信工程奖。 福建鸿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美誉度不断提升,先后获得“福建省建筑业先进企业”、“福建省建筑业企业专业承包20强”、“福建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福建省通信建设诚信企业”、“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3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称号。 福建鸿达将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为己任,持续以规范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各界朋友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通信服务。

四川2014年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四川地质环境监测

四川省2014年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 编者按:四川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特别是近年来,先后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11·22”康定地震及多轮区域性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侵袭,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防灾形势十分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升为“生命工程”,全省各级基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防灾工作部署,深刻把握“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防范原则,强化主动预防避让机制高效运转,细化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 2014年,全省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82起,避免6388人因灾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1.92亿元,成功避险成绩位列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二位。其中,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8·9”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案例,避免当地651名群众因灾伤亡,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表扬;泸州古蔺“8·18”大型山体滑坡灾害成功避险案例,因主动避险撤离及时、后期管控措施得力,被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通报表扬。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艰巨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认真总结经验,我们从2014年全省众多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中选取了10起典型案例,供各地、各相关部门在防灾实践中学习、借鉴。希望各地、各相关部门在今后的防灾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交流学习,积极拓展防灾思路,认

真落实防范措施,切实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努力将因灾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一、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案例 地点:甘孜州丹巴县东谷乡 时间:2014年8月9日凌晨 事件:成功避让泥石流地质灾害 结果:避免了651名村民伤亡 丹巴县东谷乡二卡子沟为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监测点。根据该隐患点威胁对象和范围,当地政府分别在沟道上游的三卡子村、二卡子村,中游的国汝村、东谷村和下游的阴山村设立了5处监测点,并逐一落实了专职监测人员。 2014年8月8日16:00时后,省、州、县国土资源部门先后发布了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丹巴县及东谷乡迅速将预警信息传达至二卡子沟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并安排包村干部深入各村协助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8月9日凌晨1:32时,见雨势没有减小或停止的迹象,东谷乡党委政府果断要求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立即挨家挨户通知群众做好撤离避让的准备,并电话要求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加强监测预警。 凌晨1:58时,位于上游三卡村监测点的专职监测员学加仁真和包村干部阿加太发现沟内出现断流、沟两侧坡体出现滑塌的现象;同时,二卡子村监测员玉红、包村干部李旭,东谷村监测员

地质灾害点描述实例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改扩建公路两侧1000m范围,发育各类地质灾害36处,其中崩塌24处(包括崩塌隐患15处)、滑坡12处。线路处于无煤区,因此不存在采空塌陷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形地貌、岩土体、降水、地下水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致灾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扩建工程沿线崩塌多集中在河谷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滑坡多集中在沟谷两侧黄土斜坡。 (1) 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了区内灾害的空间分布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低山河谷和黄土梁峁沟壑。低山河谷区主要在评估区西段窟野河河谷地段和评估区东段黄河河谷地段,由于河流侧蚀及人工削坡形成高度在30~80m 等的岩质边坡,坡体陡峭,几乎直立,本段主要存在崩塌灾害;黄土梁峁沟壑区主要在边家沟和石塔沟地段,沟谷两侧基岩斜坡披覆沉积有多层黄土,结构松散,沟谷深切地段可见基岩出露,该段为崩塌和滑坡孕育的主要母体。 (2) 修路取土和挖方削坡等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评估区目前主要公路为神盘公路,道路在通过地形狭小的沟谷地段要大量开挖削坡及填方等施工活动,形成了高陡边坡,容易失稳破坏。故人工削坡修路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 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激发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降水具有周期性特征,故区内地质灾害也相应具有周期性的特点,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降水丰富的7~9月,每年的该段时间内,暴雨比较多,引发的灾害多且造成的损失大,常常是滑坡、崩塌灾害的高发期,同时,丰水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年份。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2.1 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 4.2.1.1崩塌概述 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崩塌及崩塌隐患24处,其中崩塌9处,崩塌隐患15处。崩塌、滑坡规模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进行划分,见表4-1,现将崩塌类型划分统计于表4-2。具体分布位置、规模、发育特征、稳定性和危险性等见附图1及崩塌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