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及转位总结图表

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及转位总结图表

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及转位总结图表
三和弦七和弦原位及转位总结图表

三和弦及其转位

’.

七和弦及其转位(一)

’.

七和弦及其转位(二)

’.

’.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 4础 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 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 「'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 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 一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 定了緣幽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 (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一《黄帝内经》。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所谓转位和弦是指用该和弦的三音或五音来作为低音。三和弦除了原位的形式外,还有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两种形式,分别用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来作为低音。 低音:低音是和弦中最低的音,它可以由根音来担任,也可以由三音、五音来担任。 请注意,低音是指的音的高低位置,而根音、三音、五音是指的和弦中音的名称。二者是不同的范畴,不可混淆! 【结构】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是以三音为低音而形成的。因为低音由三音来担任,和弦的结构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低音(三音)与五音是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六度音程。与原位的三和弦相比,它的六度音程是特殊的音程,所以我们将三和弦的第一转位称之为“六和弦”。 大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小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纯四度音程。简称“小三加纯四”。 小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大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纯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纯四”。 增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小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减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减四”。

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大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增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增四”。 【标记】 和弦的标记可以分为单独的和弦标记与 调式中的和弦标记两种。单独的和弦标记一般是用该和弦的根音来表示:大三和弦用大写、小三和弦用小写。如果是七和弦或三和弦的转位,还要在和弦标记的右方加写相应的数字来表示。调式中的和弦标记请参看第四单元的有关章节。 三和弦(原位)的标记:大三和弦用大写字母表示,如CEG和弦就写作:C。小三和弦用小写字母表示,如EGB和弦就写作:e。 六和弦(第一转位)的标记:在三和弦标记的右方加写阿拉伯数字6,如EGC和弦就写作:C6。

和弦转位教案

第十八讲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课程名称:基本乐理 授课章节名称: 第十八讲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课程类型:音乐理论 教学对象: 教学目的:分清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根音与低音的关系。 学生特点:有较好的音乐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一、原位和弦。二、转位和弦。三、等和弦。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学本着精讲多练的原则,抓住课堂讲授与课堂练习的两个环节双管齐下,再加上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互相交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同步进行。 重点:和弦转位 教学步骤:(讲解过程中以 C 调作为练习调) 复习:原位三和弦、七和旋构成(唱和弦、C大三、F-小三、G-小小七、D-大小七的构成) 一、原位和弦: 以和弦的根音作低音叫“原位和弦”。 (由C大三引入) “低音”就是和弦的最低音,低声部。 与根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当和弦是原位和弦时,根音就处于低音位置而不能把根音叫做低音。 (寻找“复习”中的各和弦根音) 原位和弦的和弦音都是按三度音程排列的,以上讲的三和弦、七和弦都是原位和弦。 转位和弦: 以三音、五音、七音作低音的和弦叫“转位和弦”。(复习 3.5.7 音)和弦无论做什么转位,和弦音的名称都不会改变只是处的位置会改变。【例2】

1、三和弦的转位:三和弦有三个和弦音,根音、三音、五音。因此除根音在低音位置外,三音和五音也可以处于 低音位置(低声部),以三音或五音作为低音的三和弦叫三和弦的转位,也叫转位三和弦。有两种: (1)以三和弦的三音作低音,叫三和弦的第一转位。转位后,低音(三音)与根音成六度关系,所以叫 “六和弦”用“ 6”标记。【例3】 (2)以三和弦的五音作低音,叫三和弦的第二转位。转位后,低音(五音)与根音成四度关系,与三音成六度关系所以也叫 四六和弦,标记“ 4 6 ”。【例4】【练习:尝试以 D 为根音构成大三一转位,小三二转位。步骤:构成原位-1 转位-2 转位-检查结构】 2、七和弦的转位:七和弦有四个和弦音,一根音为低音时叫原位七和弦。以三音、五音、七音为低音时叫转位七和弦,所以七和弦有三种转位。 (1)以七和弦的三音作低音叫第一转位。转位后,低音(三音)与根音成六度的关系、与七音成五度关系,所以 也叫“五六和弦”,标记“ 5 6 ”。【例5】(2)以七和弦的五音作低音叫第二转位。转位后,低音(五音)与根音成四度关系,与七音成三度关系,所以也 叫“三四和弦”,标记“ 3 4 ”。【例6】 (3)以七和弦的七音作低音叫第三转位。转位后,低音(七音)与根音成二度关系,所以也叫“二和弦”,标记“ 2”。【例7 】 【练习:尝试以G为根音构成小小七-1转位、减小七-2转位、大小七-3转位步骤:构成原位-1 转位-2转位-3 转位-检查结构】 三、等和弦。 两个和弦孤立听时,音响效果是完全一样,但在音乐中的写法和意义不同,这样的和弦叫"等和弦" 有两类: 1 、和弦中的音不因等音变化而改变和弦结构,和弦结构相同,原位变原位,转位变转位。 2、和弦结构不同,原位变转位,转位变原位。但不管哪一类和弦的本质不变,如大三或者原位

伤寒论季节辩证方法

伤寒论症候群对应之西医病名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合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不宜柴胡)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葛根汤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汤治发热(汗眼已闭需发汗)(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四逆散春季流脑休克真热假寒)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脉缓冷汗休克新加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上腹痛硬大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痛桂枝汤,高热腹痛腹泻桂枝加人参汤,肠伤寒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作者:陈瑞春 《伤寒论》是一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它的特点是以六经为纲,详析八纲八法。其中虽无八纲八法之名,而确有八纲八法之实。四逆汤就是温法之一,兹就其理法方药等略述于后。 一、主证 四逆汤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主方,其主证有四肢厥逆、无热恶寒、神疲困倦、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色淡红或紫而青滞)或无苔而中心淡黑,或舌质娇嫩而胖大等。这都是少阴阳气虚馁、寒邪直中或由表入里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四末,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四肢厥逆。少阴病虽有反发热,乃是伤寒的两感证。而本证阳气不支,阴寒内盛,所以只恶寒而不发热。如果发热的话就不能与四逆证同语。由于阳气不能充养头脑,神志困倦而欲寐,次其人似睡非睡,呼唤即醒,醒而旋即又睡,并非实热充斥不识人的昏睡。少阴主水火两藏,其病非火病即水病;水从寒化则为寒证,火从热化则为热证,但其间必因寒入少阴,火败水盛才能导致为本证,当其火败水盛,水邪趋于肠胃则下利,阳气不运则完谷不化,阳气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沉而微细;沉为在里,微主气虚,细主血虚,虚人感邪,阳不足与之争,反为邪围,凡此诸证,皆属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这种阳虚阴盛的四逆证,采用峻温回阳的四逆汤以救其逆,自是理所当然。四逆汤是姜、附、草三者组成:附于大辛大热,气味雄厚,通行十二经脉无处不到;干姜性味辛温,固守中州;伍炙草之甘,以缓姜、附之急而补益中土,药味虽简,配伍谨严,两用辛温,一走一守,又甘又缓,兵将俱备,何有不败之寇,追溯其源,实即《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具体运用,故为救逆的首方。 二、病机 《伤寒论》用四逆汤者,遍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诸篇。有因寒邪直中,有因表邪人里,有因伤阳气致阴寒甚者。虽然寒邪的来路不一,邪之所伤的深浅有别,而寒者热之的治法则是一致的。太阳“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徐灵胎说:·此误下之证,邪在外们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不脱而危,虽然表证未除,而救里为急……”说明表里同病,里证急于表证者应先救里,俟里和而后表解。因为,如果先治可缓的表证,忽视泄利下脱的危候,宾主倒置则治必有失。须知先表后里的定法中别有治法,所以在后一条又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同样是表里同病本条发热头痛表证可知,然独一里脉,治法则应权宜,虽然只此“脉反沉”,但可知寒邪人里伤阳之甚;所谓正虚之处便是藏邪之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虽表里同病,亦不可拘泥先表后里的定法,应细觅其治法,方不致误。至于阳明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柯韵伯说:“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热,里真寒矣。”本篇独此一条弃寒就温的治法,个人认为,其童重在辨证求因,和临证的鉴别,虽未明原因如何,但从条文的前后连贯得知(前条为汗多面渴的猪苓汤禁例,后条为里虚的胃中虚冷),本条是先病伏寒,或是苦寒过甚,诛伐无过的缘故,也是表里同病里寒偏重的变局,如果表热里寒的话,则当温清并用,始得寒热俱除。所以以上三条只能是四逆汤例证的旁支,而其主题还应从太阴、少阴、厥阴着眼,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又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以及少阴病胸中有寒实,不当吐而当温之宜四逆汤。厥阴篇的“大汗出,若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四逆汤主之”;霍乱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一中医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1、中医哲学观重视整体思辨、恒动观念,并崇尚顺应自然; 2、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医理论、概念、术语等产生与形成,具有医学实践非医学实践的双重来源,并存在多元化解释的倾向; 3、中医具体诊疗措施多依赖直觉体悟、个体经验,强调平衡,追求实用; 4、中医学发展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崇古遵经倾向; 5、与儒、佛、道、易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本质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之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国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到如今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新兴的种种科学哲学都曾对中医学产生过影响,并将历史性的影响下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中医,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大。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包含三大内容: 1、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 2、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3、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就是“秀才”本身已经具备了中国这一套传统的文化修养(儒、佛、道、易)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说到学好中医治病,其实最关键就是在于彻底领悟这一套思维模式。“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所反映的生命规律。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合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要先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入手。 阴阳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古代人们以阴阳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从最朴素最直观讲,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最后引申扩展,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中医学为了解释人体生病的最基本问题便引入了阴阳学说。就像开篇《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阴阳,阴阳有平衡,平衡失调生病疾”一样。这是接下来五行六气变化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阴阳的交感统一和平衡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谈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问题,火神派掌门人卢崇汉教授的“扶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的这个阴阳平衡不是阴和阳的等分量的平衡,而是始终处在“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清代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钢辨证,是指医生将诊法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正邪盛衰、疾病性质和病症类别八个纲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八种类型症候的辨证方法。 八钢基本证候,即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证候。今天为大家介绍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里是相对的,从病位来说,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等。从病势深浅来看,病邪入里一层为深为里,病邪出表一层为浅为表。狭义的表里,认为身体的皮毛、肌腠相对为外为表;脏腑、骨髓、气血相对为内为里。所以从广义的表里来说,病位的内外和病势深浅,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但狭义的表里则有所特指。从表里两纲的具体内容而论,更侧重狭义的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病进;病势由

里出表,是病势减轻,为病退。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因此对于内伤杂病的证候应以分辨具体脏腑等病位为主。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分辨表里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外感病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表证表证是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而入,侵入机体的皮毛、肌腠,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证候分析 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则出现恶风寒的症状。外邪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故见舌淡红,苔薄白。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外合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或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 所谓转位和弦是指用该和弦的三音或五音来作为低音。三和弦除了原位的形式外,还有第一转位和第二转位两种形式,分别用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来作为低音。低音:低音是和弦中最低的音,它可以由根音来担任,也可以由三音、五音来担任。 请注意,低音是指的音的高低位置,而根音、三音、五音是指的和弦中音的名称。二者是不同的范畴,不可混淆!【结构】

三和弦的第一转位是以三音为低音而形成的。因为低音由三音来担任,和弦的结构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低音(三音)与五音是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六度音程。与原位的三和弦相比,它的六度音程是特殊的音程,所以我们将三和弦的第一转位称之为“六和弦”。 大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小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纯四度音程。简称“小三加纯四”。 小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音程、

低音与根音是大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纯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纯四”。 增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大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小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减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减四”。 减三和弦第一转位(六和弦)的结构是:低音(三音)与五音是小三度音程、低音与根音是大六度音程、五音与根音是增四度音程。简称“大三加增四”。【标记】 和弦的标记可以分为单独的和弦标记与调式中的和弦标记两种。单独的和弦标记

一般是用该和弦的根音来表示:大三和弦用大写、小三和弦用小写。如果是七和弦或三和弦的转位,还要在和弦标记的右方加写相应的数字来表示。调式中的和弦标记请参看第四单元的有关章节。 三和弦(原位)的标记:大三和弦用大写字母表示,如CEG和弦就写作:C。小三和弦用小写字母表示,如EGB和弦就写作:e。 六和弦(第一转位)的标记:在三和弦标记的右方加写阿拉伯数字6,如EGC和弦就写作:C6。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用大写字母加大写的M来表示大三和弦、加小写的m来表示小

《药对论》总结

《药对论》总结 概括:用药要分清药性的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淡,辛者能散能行,苦着能降能泻,甘者能收能敛,咸者能润能下,能软坚,用药需审质之轻重,质之轻者能升能浮,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毛,为心为肝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如气分,润泽这入血分,酸碱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药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味臣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 下药味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药对的组成方式: 相须配对;相使配对;相畏配对;相杀配对;相反配对;寒热配对;辛甘配对;辛苦配对;辛酸配对;酸甘配对;气血配对;升降配对;动静配对;补泻配对;调和配对;引经配对;刚柔配对;润燥配对。 药对的基本作用: 协同作用;相辅作用;兼治作用;他变作用;相制作用;调节作用;引经作用;其他作用。 常见的要对组成有: 第一章:解表类 一.祛风散寒: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香附;葱白-淡豆豉;麻黄-细辛;麻黄-葱白;白芷-白僵蚕;紫苏叶-生姜;麻黄-葛根;川芎-桂枝;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白芷-葛根;川芎-白芷;紫苏-藿香;羌活-麻黄;防风-羌活;麻黄-生姜;桂枝-生姜;独活-细辛;柴胡-桂枝;麻黄-人参;桂枝-石膏;麻黄-附子;辛夷-细辛;苍耳子-辛夷。 二.疏风清热: 柴胡-葛根;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升麻-葛根;白芷-黄芩;蔓荆子-白蒺藜;蝉蜕-菊花;菊花-薄荷;防风-菊花;桑叶-杏仁;桑叶-石膏;柴胡-大豆卷;蝉蜕-胖大海;牛蒡子-甘草;蝉蜕-凤凰衣; 白芷-石膏;细辛-生地;木贼草-苍术;桑叶-桑枝。 第二章:祛寒类 一.温脏腑: 附子-干姜;附子-肉桂;高良姜-干姜;干姜-甘草;白术-干姜;吴茱萸-党参;附子-白术;高良姜-荜澄茄;花椒-附子;高良姜-五灵脂;花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小茴香。 二.温经络: 桂枝-附子;当归-桂枝;细辛-附子;艾草-香附;吴茱萸-当归;小茴香-胡芦巴;白芍-生姜。 第三章:清热类 一.清热泄火: 石膏-知母;知母-黄连;麻黄-石膏;黄岑-芍药;黄连-黄岑;黄连-龙胆草;栀子-豆豉;黄连-吴茱萸;黄柏-薤白;石膏-茅根;山栀-姜汁;山栀-姜黄;黄芩-桑白皮;黄连-大蒜;黄芩-栀子;黄连-枳壳;草决明-石决明;人参-黄连;龙胆草-大黄;石膏-熟地;石膏-代赭石;石膏-半夏;石膏-甘草; 石膏-人参;石膏-粳米;川芎-石膏;石膏-竹叶;石膏-升麻;细辛-石膏;大黄-黄连;黄连-广木香; 龙胆草-石决明;知母-黄岑;麻黄-黄芩;黄岑-麦门东;黄岑-天门冬;竹茹-黄连;生地-木通;黄连-细辛;栀子-黄柏;黄连-黄柏;黄连-乌梅;苏叶-黄连。 二.清热凉血: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介绍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介绍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介绍 原位和弦和转位和弦,其实是相通的,转位和弦的相对于原位和弦来定义的,下面通过下例子来介绍原位和转位和弦的区别: 以和弦的根音为低音,就叫做"原位和弦(低音就是和弦中的最低音,和弦中哪个音最低,哪个音就是低音,任何一个音都可做为低音,但根音不变)例如:GBDF, G是根音,B是三音,D是五音,F是七音,不管怎么排列,G都是根音.但如果用B,D, F做低音的话,就成为转位和弦了!所以原位和弦的根音和低音是一样的. 以和弦的

三音,五音或七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做"转位和弦".那么就先说说三和弦的转位和弦吧. 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6标记. 例如:1 3 5的第一转位是3 5 1(1上面有高音点哦)但这里面还分大,小,增,减三和弦的六和弦.也就是: 小三+纯四=大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纯四=小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减四=增三和弦的六和弦 小大+增四=减三和弦的六和弦(记住这几种六和弦的

结构对识别和构成和弦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叫”四六和弦”,即第二转位,

也就是5 3(1和3有咼首点)和上面一样: 纯四+大三=大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纯四+小大=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减四+大三=增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增四+小三=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下面接着说七和弦的转位和弦.以七和弦的三音为低音, 叫”五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5 6标记(6在5上面)

小三+小三+大二=大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大三+小三+大二=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大三+大二=减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小三+增二=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以七和弦的五音为低音,叫”三四和弦”即第二转位,用数字3 4标记(4在3上面) 小三+大二+大三=大小七和弦的三四和弦

《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

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 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临床专著,似乎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对于作者为何以“伤寒”和“杂病”来概括所见疾病,历来说法比较多,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大家指正。 《伤寒杂病论》(下面简称《伤寒》)做为一部临床价值极高的中医经典,已为后人临床中所证实,研究《伤寒》的书籍汗牛充栋,理论众多。在此不再详述各学说。《伤寒》的辨证,前人多有论述,在这里,就“性、位、向、量、和”辨证法,与大家商榷。一个病,都有它特定的表现形式,我们从“性、位、向、量、和”五个方面来把握,可以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的理解和运 用仲景的思想方法。 明病性,定病位,测病向,度病量,期病和。是《伤寒》辨证的具体方法。 性--类也。指病的属性分类,包括去除各种特殊情况后的伤寒与杂病各自的属性,还包括各病往下细分出来的属性归类。 位--范围所及也。指病的影响范围。包括表里,内外,上下, 三焦所属,脏腑,气血等方面。

向--审时度势也。指病的变化趋势和方向。说见病知源,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握病的变化方向。 量--揆度浅深也。指病对身体的影响程度和各因素之间的影响 程度。 和--向愈之机也。也是综合前面四要素后医患的良性预期。 《伤寒杂病论》的疾病属性分类 一,《伤寒》从发病学上的属性分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发病,就是从得病后表现出来的问题着手,而非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之类的原因上进行分类。五邪中人,五志过极,五劳所伤,都只是条件,而非必然致病。生物生存在自然界中,必然要与自然要相适应,才会保持自身生命的相对稳定和种群的延续。导致不稳定的因素,都属于发病原因,通常称为病因。但有原因不一定有同样的结果,比如天气的寒热变化,自然界中存在的“邪气”、“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处于这种环境当中,发病的机会将增大,但不一定都会发病。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既然有发病有不发病,那么怎样避免不发病,就属于养生方面的问题了,内经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伤寒》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介绍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介绍 原位和弦和转位和弦,其实是相通的,转位和弦的相对于原位和弦来定义的,下面通过下例子来介绍原位和转位和弦的区别: 以和弦的根音为低音,就叫做"原位和弦".(低音就是和弦中的最低音,和弦中哪个音最低,哪个音就是低音,任何一个音都可做为低音,但根音不变)例如:GBDF,G是根音,B是三音,D是五音,F是七音,不管怎么排列,G都是根音.但如果用B,D,F做低音的话,就成为转位和弦了!所以原位和弦的根音和低音是一样的.以和弦的三音,五音或七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做"转位和弦".那么就先说说三和弦的转位和弦吧.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6标记. 例如:135的第一转位是351(1上面有高音点哦)但这里面还分大,小,增,减三和弦的六和弦.也就是:

小三+纯四=大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纯四=小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减四=增三和弦的六和弦 小大+增四=减三和弦的六和弦(记住这几种六和弦的结构对识别和构成和弦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叫"四六和弦",即第二转位,用数字46标记(6在4上面)

也就是513(1和3有高音点)和上面一样:纯四+大三=大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纯四+小大=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减四+大三=增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增四+小三=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下面接着说七和弦的转位和弦.以七和弦的三音为低音,叫"五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56标记(6在5上面) 小三+小三+大二=大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大三+小三+大二=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大三+大二=减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小三+增二=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和声学第四章正三和弦的转位

第四章正三和弦的转位 导学 通过对正三和弦转位的学习,了解转位和弦的功能、色彩和运用转位和弦的意义,掌握六和弦、四六和弦的重复、省略音和使用方法;区别转位和弦与原位和弦在排列上、连接上的异同;准确掌握一原一转的连接方法,能正确运用六和弦进行平稳连接与跳进连接,能运用转位和弦的各种连接方法为呈示段落配置四部和声。 1、了解正三和弦在转位后的功能、连接关系。 2、掌握一原一转的平稳和跳进连接。 3、能正确运用两个六和弦进行平稳连接与跳进连接。 4、熟练掌握四六和弦的运用模式。 第一节六和弦 转位后变化较多,旋律变化可以变化,和弦可以多种配置,连接较为方便;注意六和弦可多用和声连接;四六和弦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几种较规范的格式,特别不能作结束和弦使用。 一、正三和弦的六和弦及音的重复、省略及排列法 1、正三和弦的转位与原位相比 ◆转位后: (1)色彩上音响色彩与原位基本相同。 (2)功能属性基本相同。

(3)稳定程度不如原位。 (4)紧张程度大于原位。 ◆作用上: (1)丰富和声效果。 (2)避免连接困难。 (3)加强低音进行连续性。 (4)构成和声对比。 2、原位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方法 正三和弦的六和弦可重复根、五,不能重复三音。 排列位置:开放密集混合排列不省略音。 重复音规则:调性巩固各声部顺畅。 二、原位和弦与六和弦的连接方法 1、同级和弦的原位与六和弦之间的连接,六和弦的上方声部可以变位 在Ⅰ←→Ⅰ6,Ⅳ←→Ⅳ6,Ⅴ←→Ⅴ6时,尽量保持一至二个声部。 2、四五度根音关系 Ⅰ←→Ⅳ6,Ⅰ6←→Ⅳ,Ⅰ←→Ⅴ6,Ⅰ6←→Ⅴ ①平稳连接:保留一个共同音其余声部平稳连接重复根音主音皆可。

和弦的转位

序号和弦标记和弦名称和弦内音和弦公式 1 C 大三和弦135 大三度+小三度 2 Cm 小三和弦1b35 小三度+大三度 3 C-5 大三减五和弦13b5 大三度+增二度 4 C+5,C+,Cang 增和弦13# 5 大三度+大三度 5 Cdim,C-,C°减和弦1b3b5 6 小三度+小三度+小三度 6 Csus4,Csus 挂四和弦145 纯四度+大二度 7 C6 大六和弦1356 大三和弦+大二度 8 Cm6 小六和弦1b356 小三和弦+大二度 9 C7 七和弦135b7 大三和弦+小三度 10 Cmaj7,CM7 大七和弦1357 大三和弦+大二度 11 Cm7 小七和弦1b35b7 小三和弦+小三度 12 Cm#7 小升七和弦1b357 小三和弦+大二度 13 C7+5,C7#5 七增五和弦13#5b7 增和弦+大二度 14 C7-5,C7b5 七减五和弦13b5b7 大三减五和弦+大三度 15 Cm7-5 ,Cm7b5 小七减五和弦1b3b5b7 减三和弦+大三度 16 C7sus4 七挂四和弦135b74 七和弦+纯四度 17 C7/6 七六和弦135b76 七和弦+大六度 18 Cm79 大七九和弦13572 大七和弦+小三度 19 Cmaj9,CM9 大九和弦13572 大七和弦+小三度 20 C9 九和弦135b72 七和弦+大三度 21 C9+5 九增五和弦13#5b72 七增五和弦+大三度 22 C9-5 九减五和弦13b5b72 七减五和弦+大三度 23 Cm9 小九和弦1b35b72 小七和弦+大三度 24 C7+9 七增九和弦135b7#2 七和弦+纯四度 25 Cm9#7 小九增七和弦1b3572 小升七和弦+小三度 26 C7b9 七减九和弦135b7b2 七和弦+小三度 27 C7-9+5 七减九增五和弦13#5b7b2 七增五和弦+小三度 28 C7-9-5 七减九减五和弦13b5b7b2 七减五和弦+小三度 29 C69 六九和弦13562 大六和弦+纯四度 30 Cm69 小六九和弦1b3562 小六和弦+纯四度 31 C11 十一和弦135b724 九和弦+小三度 32 Cm11 小十一和弦1b35b724 小九和弦+小三度 33 C11+ 九增十一和弦135b72#4 九和弦+大三度 34 C13 十三和弦135b7246 十一和弦+大三度 35 C13-9 十三减九和弦135b7b246 七减九和弦+大三度+大三度 36 C13-9-5 十三减九五和弦13b5b7b246 七减五和弦+小三度+大三度+大三度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 以和弦的根音为低音,就叫做"原位和弦".(低音就是和弦中的最低音,和弦中哪个音最低,哪个音就是低音,任何一个音都可做为低音,但根音不变) 例如:GBDF,G是根音,B是三音,D是五音,F是七音,不管怎么排列,G都是根音.但如果用B,D,F做低音的话,就成为转位和弦了!所以原位和弦的根音和低音是一样的. 以和弦的三音,五音或七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做"转位和弦".那么就先说说三和弦的转位和弦吧.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的和弦,叫"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6标记. 例如:135的第一转位是351(1上面有高音点哦) 但这里面还分大,小,增,减三和弦的六和弦.也就是: 小三+纯四=大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纯四=小三和弦的六和弦 大三+减四=增三和弦的六和弦 小大+增四=减三和弦的六和弦(记住这几种六和弦的结构对识别和构成和弦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三和弦的五音为低音,叫"四六和弦",即第二转位,用数字46标记(6在4上面) 也就是513(1和3有高音点)和上面一样: 纯四+大三=大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纯四+小大=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减四+大三=增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增四+小三=减三和弦的四六和弦 下面接着说七和弦的转位和弦.以七和弦的三音为低音,叫"五六和弦",即第一转位,用数字56标记(6在5上面) 小三+小三+大二=大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大三+小三+大二=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大三+大二=减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小三+小三+增二=减七和弦的五六和弦 以七和弦的五音为低音,叫"三四和弦"即第二转位,用数字34标记(4在3上面) 小三+大二+大三=大小七和弦的三四和弦 小三+大二+小三=小七和弦的三四和弦 大三+大二+小三=减小七和弦的三四和弦 小三+增二+小三=减七和弦的三四和弦 以七和弦的七音为低音,叫"二和弦",即第三转位,用数额2标记 大二+大三+小三=大小七和弦的二和弦 小二+小三+大三=小七和弦的二和弦 大二+小三+小三=减小七和弦的二和弦 增二+小三+小三=减七和弦的二和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