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影视编导名词解释

1.蒙太奇

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结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进攻图、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一步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这种

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I

2.电影艺术

综合艺术的一种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

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同意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

3.编导修养

编导修养包括:政治修养、新闻修养、编辑修养、采访修养、电视修养、知识修养、大众传媒修养、美学修养。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

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

的城市》算起,然而他的孕育期却早在真正时期便已经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

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这一电影学排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眼中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

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都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游

击队》、《太阳仍然生气》、《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他《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系哦啊任务,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

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用。这本身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5.景别

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题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大小。景别的大小通常由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及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来决定

6.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

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7.超现实主义电影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以创作主张的

倡导者安德烈一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

8.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

家。江宁府(现江苏南京)人。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境衰落而饱尝人世间的辛

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了十年创作了《红

楼梦》并专心作者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红楼梦》内容丰富、

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9.音乐旋律

指音按一定高低、长短、强弱组成音的线条。它是音乐语言的主要手段,是音乐的灵魂。

12.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 Pop Art )的POP

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 popular )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

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

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

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14.第四媒体

第四媒体即网络媒体。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一一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

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

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

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15.客观镜头

客观镜头,又称中立镜头,是电视节目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拍摄角度。它不是以“剧中人” 的眼光来表现景物,而是直接模拟摄影师或观众的眼睛,从旁观者的角度纯粹客观地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镜头。

16.特写

特写指的是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7.长镜头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填空题部分 1.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统一。 2.党的新闻事业基本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3.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人民的监督。 4.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最初台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对青少年中出现“追星现象”的批评属于:对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监督。 6.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是:坚持党性原则。 7.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新闻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产物。 8.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着《新闻学》的作者是:1919年,徐宝璜。 9.中国古代邸报的主办和发行者是:地方政权派驻京城的机构。 10.新闻信息的传播特性是及时又公开。 11.卫星进行信号传输是通过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上的:转发器。 12.新闻与历史在表现手段上共同点是:纪实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13.新闻价值实质是: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 14.微波频段通常指:频率从3GHZ到 30GHZ。 15.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16.新闻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 17.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 18.人类早期信息传播活动产生的动力是:人类的社会交往。 19.新闻事业具备的特点政治性、反映社会生活、为经济基础服务。 20.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电影、书籍。 21.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22.“新闻自由”思想的发源地是:英国。 2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目前开办了:9套广播节目。 24.新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 25.对新闻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26.“有偿新闻”的含义是:谁出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 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 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 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 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 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 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 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 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 号的活动。 3、符号解读(解码):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4、能指:也叫意符,指语言的声音形象。它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 对象事物的概念联系 5、所指:也叫意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6、符号: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的事物。符号具 有的三个特征:一是代表事物的形式,而是被符号指涉的对象,三是对符号意义的解释 7、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 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容。人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8、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9、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 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 10、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象征符来

广播电视编导最重要的名词解释

1.电影: 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 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 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 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 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 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 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 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 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 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 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 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 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 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 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 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 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

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 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 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 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 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 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 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27.电影摄影艺术: 以剧作为基础,以客观实体为对象,运用光学镜头,摄影机等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光学,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的处理,在荧幕上创作出可出现的,运动着的造型艺术形象。 28.肖像构图: 指人物特写或近景画面形式所构成的。 29.电影美术: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广播电视部分名词解释

广播电视部分名词解释 电视:电视(Television 、TV、Video)指利用电子技术及设备传送活动的图像画面和音频信号的传播工具,也是重要的广播和视频通信工具。电视用电的方法即时传送活动的视觉图像。同电影相似,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各国电视信号扫描制式与频道宽带不完全相同,按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的建议用拉丁字母来区别。 电视栏目:即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某时段中播出,并将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某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被称为电视栏目。 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指电视台通过载有声音、图像的信号传播作品的节目。 电视频道:一个电视频道是物理或虚拟通道在其中一个电视台或电视网络的分支。例如,在北美,“通道2”是指广播或有线54至60兆赫频段,载频的NTSC模拟视频(残留边带)和59.75兆赫的模拟音频(调频),或55.31兆赫的55.25兆赫ATSC标准的数字。频道可以共享由很多不同的电视台或有线电视分布的地点和服务供应商渠道。 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开办有21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一个高清晰度电视频道。这21个开路频道为CCTV-1综合频道、CCTV-2财经频道(原称“经济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亚洲版)、CCTV-4中文国际频道(欧洲版)、CCTV-4中文国际频道(美洲版)、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7军事·农业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CCTV-9纪录频道、CCTV-9英文纪录频道、CCTV-10科教频道、CCTV11戏曲频道、CCTV-12社会与法频道、CCTV-13新闻频道、CCTV-14少儿频道、CCTV-15音乐频道、CCTV-22高清频道、网络电视台5+体育频道、CCTV-NEWS英语新闻频道、CCTV-E西班牙语国际频道、CCTV-F 法语国际频道、CCTV-A阿拉伯语国际频道和CCTV-P俄语国际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开办了20多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 毛片:未经剪辑处理的电影胶片叫毛片,这应该是最早“毛片”一词的内容。现在未经技术处理过的摄影照片,或者出版中的文学作品初稿也采用这个名称。 片花:片花是指非节目开始时宣传节目的艺术AD,就是插播在片子中间的部分,包括NG镜头、幕后故事等。一般一个节目会有3个以上片花。比如百家讲坛每三五分中就出来一个带有解说性、提示性的片花。在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中,片花可以起到切换镜头、顺利实现转场的效果。 片头:即安排在电影、电视剧字幕前的一场戏,旨在引起观众对以后故事的兴趣。 片头通过一定的叙述或剪接精彩片段,以故事大致情节为主,穿插富有特色的内容片断,以吸引观众。 电视文学剧本:电视文学剧本是一种运用电视思维创造银幕形象的文学样式。是电视剧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进行艺术构思,并按照电视表现手法也称蒙太奇[1]手法(包括场景、环境、人物形象、行为、动作、说白、音响及其他细节)通过文字描述以表达自己对未来影片设想的作品。 电视文学剧本是电视艺术作品的基础,是为未来的电视作品绘制的蓝图。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语言描写应立足于如何以更为明晰的视觉形象出现于屏幕。它有以下突出的艺术特点:可视性,即剧本要表现出鲜明的可视画面,有具体明确的造型表现力;剧本在结构上要有灵活性,要适合于镜头组合的蒙太奇艺术规律。此外,电视剧本,在写作时要简洁,不必详尽地交代过程,要有利于导演的实际拍摄。 微电影: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电视纪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它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纪录片的特点有: 1、真实性。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重点名词 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三、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点…”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 料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广播电视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版) 一、选择题(*多为多选题,注意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有可能在选择题中涉及): ①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P238) ②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P59) ③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P59) ④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P60) ⑤1958年4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第一套3个频道的黑白电视中心设备及黑白 摄像机,并于当天在生产厂家开路试播成功,李晓兰、莫瑄表演的小歌剧《姑嫂河边》首次被搬上了中国试验性电视屏幕。(P8) 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宣告诞生,开始试验广播,当 晚播出的新闻节目有工农战线代表的座谈会和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试播4个月后,9月2日正式广播。(P8-P9) ⑦1973年5月1日,我国彩色电视试验广播开始。同年10月1日,北京、津、上海 三大城市进行彩色电视节目微波试传成功,同日,北京电视台彩色电视转入正式播出(P9) ⑧电视制片人(普遍采用的方法)首先出现在1993年5月1日,当天的《东方时 空》首次出现制片人这一新词。(P408) ⑨1958年5月1号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诞生。 (P76) ⑩1983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确定了采取广播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P77) (了解)1962年2月14日,台湾地区第一个电视台--国立教育电视试验广播电台问世,1969年10月31日中国电视事业有限股份公司(中视)开播,首先推出连戏剧。1971年“华视’开播。台湾电视事业形成鼎足局面,三家公司均为商业电视体制。1984年5月起进入三个台的频道,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所谓的“民主电视台”纷纷涌现,台湾电视进入了多元发展时期。1993年,台湾当局宣布开放一家全岛性电视台—民间全民联合无线电视台。经过审议,1995年,第四家无限电台的筹办许可。民视于1997年6月正式开播运营。三家商业电视台垄断台湾地区无线电视的格局被打破。(P81-P83) (了解)香港电视台:1亚洲电视有线公司(ATV):前身为1957年5月成立的丽的呼声有限公司经营的里的电视台,为香港最早的电视台,初期为黑白有线电视英文台。 2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 3卫星电视台 4有线电视台 5传讯电视网 6凤凰卫视 7华侨娱乐电视(P88)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2.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3.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3..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4.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5.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6.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7.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8.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9.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0.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1.“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2.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3..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4.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5.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 16.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

传播学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达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由符号所组成的符码和语言,是任何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 2.受众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受众是明确的,且人数较少。受众和传播者相对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的角色可以相互转化。而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大众传播者和受众构成了社会传播的两级,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关系,构成了现代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重要特色。 3.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是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和广告商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媒介环境,人们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感知世界,大众传媒用各种手段搭建起一种仿真环境,人们在这个仿真环境中生活。 媒介环境对新闻受众的人格的影响分为消极和积极的两反面。由于当今社会大众传播日益发达,个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因此,社会环境和很大程度上与媒介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们的社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媒介影响,而且社会化的很多阶段都是在媒介环境中完成的。正因为这样,媒介环境的健康直接影响着受众人格健康与否。媒介环境对受众人格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视暴力和电视色情方面。 4.把关人 把关人,又指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热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传播者先驱库尔特。卢因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传播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系统的个案研究。 5.[ 6.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的概念,他认为,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的部落化阶段进入了脱离部落花阶段。而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重新部落化。广播;电视、卫星等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传遍全球,世界变成了一个村落,即所谓的地球村。 7.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拉着斯菲尔德等人在两级传播中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取他人的人。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过程并扩大了传播信息的影响。其特点是: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态度的能力;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爱好和兴趣;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

广播电视编导名词解释合集

影视编导名词解释 1.蒙太奇 原义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结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将全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处理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进攻图、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地、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一步完整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条理贯通、生动感人的影片。这种 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独特的表现方法称为蒙太奇。I 2.电影艺术 综合艺术的一种利用现代摄影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 种艺术的表现方式和方法,在同意的创作意图下,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所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 3.编导修养 编导修养包括:政治修养、新闻修养、编辑修养、采访修养、电视修养、知识修养、大众传媒修养、美学修养。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 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 的城市》算起,然而他的孕育期却早在真正时期便已经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 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这一电影学排在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眼中地脱离现实。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 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都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游 击队》、《太阳仍然生气》、《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他《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系哦啊任务,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 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用。这本身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5.景别 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题在画面所占面积的大小。景别的大小通常由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及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来决定 6.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 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7.超现实主义电影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以创作主张的 倡导者安德烈一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 对 8.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小说 家。江宁府(现江苏南京)人。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境衰落而饱尝人世间的辛

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一些传播学名词解释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是具有间接性,迟延性和制度性等特点。 信源: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传播过程第一个环节。由于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心愿的可行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