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摘要:鬼神文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便是今天,在民间或者一些偏远地区,鬼神文化依然有所存留。本文将主要从“鬼”字的的字形流变和鬼部字的字意的延伸和发展的角度,来探求古代先民对鬼的认识以及鬼部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鬼、字形流变、《说文解字》、《宋本玉篇》

一、说“鬼”

想要搞清楚什么是鬼文化就得先知道什么是鬼。下面是一些字典辞书上的解释。《说文解字》:“人所归为

鬼,象鬼头,阴气贼害,从厶,居伟切。”《宋本玉篇》:

“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鬼之言归也,又慧也。”

《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迷信的说法,人死后变成的

东西。”总之,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或者字典辞书都为“鬼”

下过定义,但是毕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概括的,总是

一种模糊的,不全面的定义,虽然我能认识到这一点但

是,还是才学疏浅,不能给出一个我认为全面而且可信

的定义。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从

它的字形结构上找到一定的线索。以下是搜索到的部分

鬼字的古文形体:

上面收集到的古文形体虽然不够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首先,鬼字的上半部分部件可能来自于动物,有可能是猛兽或者是祭祀时献的牲。在《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中有:“,独体象形字,字非田地之“田”,是鬼头形,本意是鬼头,卜辞义:1.疑用作祭牲。2.借用作地名。”据此,我认为鬼字的上半部分的部件,有可能是和祭牲有关。还有一种就是与猛兽有关,原因如下,在《说文解字》中,有一些字用鬼作义符,如:“”

浅谈“神鬼之说”

浅谈“神鬼之说” 摘要:现代社会也许把信“神鬼”当作是一种迷信,但在古代神学的发展一直是不停的。存在即道理,神学的存在对古代人、现代人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本文通过一些个人理解加上从书本获得的信息,从远古神话的出现开始,浅谈“神鬼之说”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存在对人类的作用。 关键词:神鬼之说;原因;影响 神话传说永远不会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它是人类在经历一个个看似离奇的生活现象进而产生的一种解释。无论是从希腊古神话抑或是中国佛道相融的神文化,一开始即远古人民以自己的理解用来解释生老病死的方式。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面对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件,于是就产生了超人力的想象——鬼神。就个人理解,“鬼神”的产生大致上归为两类: 1.人的尊敬崇拜之情 2.人们自身的意愿 我们熟悉的盘古、女娲的出现都可谓是第一种情况。当人类逐渐脱离于一般动物开始考的时候,面对广袤的大地,面对身边的同伴,难免会产生疑问:世界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正如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开篇问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淮南子·精神训》中说,上古天地未成之时,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碰撞、融合,形成了万物。但盘古、女娲似乎更被人们所接受为开创天地万物的神。“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广博物志》)。“俗

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淤泥中,举以为人”(《风俗通义》)。 “气”的神话不太被接受也许因其太“玄妙”而难以理解,在当时文化不太发达的时期,人们更易接受一种“具体”的解释,于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便传开了。这体现了人们对世界伊始的未知的崇敬。当然女娲传说似乎也同当时母系社会的社会体系有关。女性为主,则必须产生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供人们景仰。 再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人类始祖“黄帝”也是极受人民敬仰。我不清楚是否真有黄帝真人,但根据各史书记载,他应该是某部族的首领,战斗的胜利让他饱受推崇。渐渐地,他的功德让他被神化了,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腾云驾雾。于是,黄帝的身份更加多样化了,做过天帝,当过火神,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冥王。由此我们看出,黄帝从人到神的转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其领导者的无尽崇拜。现代人有时在网上见到技艺高超的人会说“膜拜”,这有点类似古代的推崇,但现代人已经理智多了。 除上所述,像女娲的哥哥伏羲,为了人类不受太阳煎熬射落九日的后裔等,他们的神化也就是古时候人们用自己的想法来给予伟大力量的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 那通过人们的意愿来造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可分两种情况: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摘要:文字是文明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录存。文化内涵在汉字中的保存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对于汉字文化内涵的认知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历来专家学者们对于女部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没有对女部字所反映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传达出的关于女性的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作深入的探究。本文以女部字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注重客观文本资料,从中探求字义,查考文化渊源,认为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特殊的女性文化,并从女性社会规范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女性社会社会规范文化内涵认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沿用至今的文字系统,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是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简化而逐渐演变形成的。因此,它保留了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承载着许多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气息。因为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从未中断过,所以就保留了所承载文化的完整

性、一致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汉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正如李大遂先生在他的《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的:“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和男尊女 卑的烙印,如“女”部字。然而,历来人们对女部汉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很少有人把古老的文字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女性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论是“贵”也好,“贱”也好,“尊”也好,“卑”也好,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研究女部字,应该注重挖掘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我们称它为女性文化。而正是这些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女性文化。在今天推崇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女性文化发展的探索也日益加深。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拟从古老的文字学角度以“女性社会规范”为例来探究女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贞洁 在上古,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贞洁观在当时是很淡薄的。女子可以随便与任何一个男子偶居,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男女之间的恋爱是很自由的,甚至是公开化的。《诗经》记载了许多自由恋爱的故事,如《氓》就是一个很好的

日本鬼文化 日本的鬼文化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日本鬼文化日本的鬼文化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导语: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比如豆子婆婆,就是用筛子在水中捞人来吃的妖精;桥女则是为情投水自尽的女鬼;而活跃于江河之中的河童,其原型很可能是一种凶猛的淡水鳄鱼。 同样,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不少。比如雪女,据说是被情人抛弃于雪山的女子所化,因此经常诱惑上山的行人,凡对其动情的人便会冻死。因此,在最初的民间故事中,妖怪往往造型恐怖,让人望而生畏。据说因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巫师——阴阳师。这个职务的尊贵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统治阶层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把种种问题归结于神鬼。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触犯某种禁忌招致鬼神报复。平安时代可谓是妖怪文化的鼎盛时期,妖怪从此由单纯的传说变成了一种确确实实的信仰。当时的阴阳师权力极大,天皇和大将军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他们的干涉,今天日本文化中的各种禁忌,大体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 到了江户时代,商业手工业繁荣,人们不用光靠老天爷赏饭吃了。于是妖怪们也摇身一变,成了住在各种物品道具里的精灵。最有名的是《百鬼夜行绘卷》,描画了琵琶、伞、木鱼、锅等各种旧物品因为要被人们丢弃,一怒之下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半夜出来游行的场景。 生活常识分享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中国鬼文化及发展 鬼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演化发展的同时,鬼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并随之发展,在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变化、更新的过程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鬼文化体系。 一、鬼文化的起源 鬼的观念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已经产生了“鬼”字并有所诠释。从字义和所留文物上考察,“鬼”的观念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并一度有氏族部落以此为名或姓。 (一)“鬼”产生的根源。 在中国远古,因为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生老病 死的无法制控,以及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迷茫无知,认为人死 后,将处在另一个超越的境界,并由此幻化产生出鬼崇拜和 鬼畏惧。由此阴法鲁对“鬼”的诠释为“原始人类想象人体中 有一个神秘的存在,它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这个神秘 存在就是灵魂……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 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古代真正崇拜的就 是这种人死后变成的鬼魂。” (二)甲骨文释“鬼”和《说文》说“鬼”。 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而在《说文解字注》里则释为“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把人死后所处的境界叫鬼,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魂灵”。 (三)作为氏族名称和姓氏。 把鬼作为姓或氏,可以看作时人对“鬼”畏惧和敬重的转 化。譬如,古吴越之地就有以“鬼”为名的鬼方国、鬼氏族。 《康熙字典》里载有“《山海经》鬼国在负二之尸北”的“鬼 国”。

二、鬼文化的发展 关于鬼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自先秦上古时代就开始出现,起初人们是口耳相传,至文字有一定的发展,文学意识有了一定的蒙孽,鬼神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始出现文学记载。 1、先秦: 2、春秋 3、六朝 4、宋 5、明

浅谈鬼字及鬼神文化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从鬼及鬼部字看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学生姓名刘馨芮 学号 110107007 专业语文教育 班级 2011级7班指导教师高正伟 2004 年 9 月

摘要:传承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接或是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内涵,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而鬼字及鬼部字的演变和发展又是汉民族鬼神文化以抽象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鬼神文化和由此产生的鬼神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字形意说文解字鬼神崇拜恐惧 一、鬼神探源 我们都知道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科学地了解自然和生产的矛盾变化,比如在我们现在看来的常识性的许多问题:宇宙是什么、日月是如何运行的、火山爆发与洪水的危害等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惊讶、神秘甚至是恐惧,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自然界的各种突变与神秘都归结为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

是在被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的神或者说是鬼操纵着、控制着。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给人格化了。 虽然就目前而言上古典籍还比较缺少,原始人类社会的鬼神文化业尚未确切明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有的部分历史材料来对我们的先民们的原始鬼神观念进行再现与复原。 在《说文》中:“鬼,人所归为鬼。”段注:“鬼、归二字以叠韵为训,鬼之为言归也。”也就是说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样不灭的灵魂也就是鬼。郭璞注《尔雅》引《尸子》云:“古者谓私人为归人。”人死后灵魂不灭,飘归祖先坟地与已死亲族一起过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公共墓地生成的基础,而古人之所以要修建墓地也就是为他们认为的不灭的灵魂修筑起一个归宿,从而使得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定。 那么,鬼神一词中鬼与神在古代又是否有区别呢?通过对大量古籍资料的研究我认为鬼与神是有区别存在的,《礼记》中记载到:“魂气归与天,形魄归于地。”也就是说“归人”可分为魂、魄两部分,而古代“魂”、“魄”两字的含义与今天又有所不同。《说文》中写到“魂,阳气也。”而“魄,阴神也。”古人认为“魂”是阳气所以归于天,而“魄”是阴神所以归于地。人死以后,灵魂出窍,但魄仍然留在了尸体本身。《大戴礼·曾天子圆》北周卢辩注:“神为魄,灵为魂。魂魄者,阴阳之精,有生之本也。及其死也,魂气上升于天为神,体魄降于地为鬼,各反其所由出也。”简单的来说古人认为鬼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仍具有一定区别,神往天上去,而鬼游荡人间。 二、鬼神崇拜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鬼论文: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摘要:日本的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日语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通过介绍“鬼”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由总结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鬼”的形象得出结论。日本的“鬼”总体上是灾难、晦气、疾病的象征。人类在与“鬼”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键词:鬼;灾难;疾病;晦气 一、鬼的起源和发展 现在人们对鬼的概念已经固定下来,大多数人认为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而最初的鬼指的又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折口信夫认为,现在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被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有所提高,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信奉。那么这些神的地位提高之前,人们所说的神是指“常世神”。“常世神”是从海的另一边的“常世之国”,每年一次或几次来到日本的神。这些“常世神”的性质跟“鬼”的性质是非常接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鬼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才形成了神和鬼之间的天壤之别。神成为正义、智慧、幸运的化身,鬼则成为灾难、厄运、邪恶的象征。 而在『民俗学事典』中却这样记载着:“鬼は山の精、

荒ぶる神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呼称であったことが推される。”据推测鬼是对山里的精灵或粗暴的神的一种称呼。由此可见,鬼原来是赶走恶魔的粗暴、有力、可怕的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却逐渐转变成了恶魔。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最初的鬼是跟神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但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鬼的崇拜,认为鬼具有神力,而且人们把定期来到故土传播幸福、驱除灾祸的“祖”等神也归到了鬼这一类中。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很多的“鬼”字就是这个原因。像“鬼”“鬼王”“鬼木”“鬼熊”“鬼目”“鬼生田”等等。 奈良时期可以说是鬼的含义的分水岭。在奈良时期以前,鬼的含义就是人死去后的灵魂。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鬼的含义也随之扩大。鬼被加入了很多的恐怖概念。『日本』中记载了鬼吃人的传说,鬼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可怕的吃人的妖怪。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学说里也出现了“鬼”“疫鬼”的文字记载。 到了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传说中出现了地狱的“赤鬼”“青鬼”“牛鬼”“鬼”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多类鬼的名称。而且鬼作为可怕的妖怪的外貌也开始逐步形成。在『今昔物集』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鬼は物言フコトナシ、其

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浅谈日本的鬼文化 日本的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通过对鬼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日语也起到了积极的意义。通过介绍“鬼”的起源和发展,主要由总结祭祀活动和民间传说中出现的“鬼”的形象得出结论。日本的“鬼”总体上是灾难、晦气、疾病的象征。人类在与“鬼”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过上幸福的生活。 标签:鬼;灾难;疾病;晦气 一、鬼的起源和发展 现在人们对鬼的概念已经固定下来,大多数人认为鬼是指人死后的灵魂。而最初的鬼指的又是什么呢?日本著名的鬼文化研究者折口信夫认为,现在被日本人所尊奉的神,最初的地位是很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被统治者授予神位,地位才有所提高,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信奉。那么这些神的地位提高之前,人们所说的神是指“常世神”。“常世神”是从海的另一边的“常世之国”,每年一次或几次来到日本的神。这些“常世神”的性质跟“鬼”的性质是非常接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鬼的地位不断下降,这才形成了神和鬼之间的天壤之别。神成为正义、智慧、幸运的化身,鬼则成为灾难、厄运、邪恶的象征。 而在『民俗学事典』中却这样记载着:“鬼は山の精、荒ぶる神を代表するものの一呼称であったことが推される。”据推测鬼是对山里的精灵或粗暴的神的一种称呼。由此可见,鬼原来是赶走恶魔的粗暴、有力、可怕的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却逐渐转变成了恶魔。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最初的鬼是跟神联系在一起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地位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但在日本的民间信仰中还残留着对鬼的崇拜,认为鬼具有神力,而且人们把定期来到故土传播幸福、驱除灾祸的“祖”等神也归到了鬼这一类中。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还有很多的“鬼”字就是这个原因。像“鬼”“鬼王”“鬼木”“鬼熊”“鬼目”“鬼生田”等等。 奈良时期可以说是鬼的含义的分水岭。在奈良时期以前,鬼的含义就是人死去后的灵魂。奈良时期,中国文化和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鬼的含义也随之扩大。鬼被加入了很多的恐怖概念。『日本』中记载了鬼吃人的传说,鬼在人们心中变成了可怕的吃人的妖怪。而且在佛教思想的学说里也出现了“鬼”“疫鬼”的文字记载。 到了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在传说中出现了地狱的“赤鬼”“青鬼”“牛鬼”“鬼”等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多类鬼的名称。而且鬼作为可怕的妖怪的外貌也开始逐步形成。在『今昔物集』中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鬼は物言フコトナシ、其形、身ハ八九身バカリ二テ、猿ノ目ノ如シ、皆裸ナリ、身二毛生ス。”鬼身高八九尺开外,目如猿猴,一丝不挂,浑身长满长毛。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鬼文化之比较 【摘要】:民俗学包括很多方面,单是鬼文化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日本和中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可是文化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日本,“鬼”这个字好像用的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妖怪和幽灵,他们把鬼也认为是妖怪的一种,并且日本的鬼往往是不好的鬼,他们的出现都怀有不正当的目的,或者是报仇,或者是伸冤。而在中国,除了不好的鬼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好的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有体现。本文第一章,从“鬼”的概念入手,分别阐释了“鬼在日本和中国的不同解释,在日本,诹访春雄认为”鬼是死后不能成佛而出现在世上的一种形象。”井上円了提出“幽灵是妖怪的一种。”在中国“鬼”和灵魂类似,和日本不同的是,日本的“鬼”有各种形状,而中国的鬼往往保持人形。除此以外,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鬼的形象。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鬼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原因。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介绍了与“鬼”相关的节日、文学作品和语言等。鬼文化的出现和宗教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在第五章分别介绍了日本和中国的宗教对于鬼文化的产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关键词】:中国日本鬼文化【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933 【目录】:要旨8-9中文摘要9-10はじめに10-121、鬼の世界を研究するきつかけ102、先行研究10-12第一章鬼の定義とイメーヅ12-161.1鬼の定義12-141.1.1日本では鬼は何か12-131.1.2中国では鬼は何か13-141.2鬼のイメーヅ14-161.2.1日本で鬼のイメーヅ141.2.2中国で鬼のイメーヅ14-16第二章中日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222.1日本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6-182.2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と発展18-222.2.1中国の鬼文化の起源18-202.2.2鬼文化の発展20-212.2.3中国の伝統的な文化中に鬼文化の存在する原因と影響21-22第三章文学作品に見ぇる中日の鬼文化22-243.1日本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3.2中国の文学作品の中の鬼22-24第四章年中行事と言葉の中の鬼24-294.1年中行事の中の鬼24-274.2言葉の中の鬼27-294.2.1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4.2.2中国語にぉける鬼についての言葉27-29第五章中日両国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55.1日本の宗教と鬼文化の関係29-325.1.1日本人の霊魂意識295.1.2日本の祖先崇拝と葬式の分類29-315.1.3日本の鬼文化と宗教31-325.2中国で宗教が鬼文化への影響32-355.2.1道教と中国の鬼文化32-335.2.2仫教の伝来と中国の鬼文化33-345.2.3儒家と中国の鬼文化34-35終わリに35-36参考文献36-38謝辞38-39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9-40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40-42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对鬼神文化的相关看法

对“降八仙”民俗的看法 “神鬼”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可谓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的大部分人都信奉者鬼神,每当遇到什么疑难问题,或者是不能用当时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或者解释这种现象的时候,人们总是认为是鬼神在施法,因此在中国的古代还会因此出现了不少做法事的巫师巫婆。这种“神鬼”的信仰甚至到了现在依旧存在,为此,在11月份的田野调查活动中,我们小组还专门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调查,来到望牛墩找当地的“神婆”了解了什么是“降八仙”,从而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对鬼神迷信的相关看法。 “降八仙”是一种东莞常见的鬼神降身的活动,首先在空地上摆好相关的祭品后,巫师或者神婆就会在空地上念出咒语,然后便有相关的神仙降生到他们的身上。被降身的巫师或者神婆就会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作,在旁边围观的人变会觉得似乎有真的神仙从天上下来了。类似的鬼神降身有很多,“降八仙”只是其中的一种。先不说这种“降八仙”是真的或者是假,是否有真正的神仙下来。但是,“降八仙”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无非是这种信仰的力量,因此到了现在,仍旧有很多人相信“降八仙”这种鬼神活动,甚至有一种迷信的倾向。 为何对鬼神的信仰,到现在仍旧在人们的心理根深蒂固甚至有一种迷信的倾向呢?有原因有两点:第一,鬼神迷信迎合了人们对神秘现象的信奉心理。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鬼神迷信对某种超自然现象的神秘解释,正好迎合了人们对这种神秘现象的信奉心理。使人们因迷而信,因信而迷,在“迷”和“信”之间进行恶性循环,以致迷失自己的本性。 第二,鬼神迷信抚慰了对科学过高期望而产生的失望心理。鬼神迷信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标榜有某种超自然、超常规的力量,能够以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人类现有能力和科学都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一特征唤醒了人们失望中的“希望”。例如,企求“特异功能”治病就是对正常医疗久治不愈或无法救治的疾病失去希望,而把鬼神迷信看做起死回生的救命符。 而我们出生在这个现代的社会,因此对鬼神文化,我们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鬼神文化也有好的方面,我们不能一棍打死。鬼神迷信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我们要采取坚决的态度去抵制。

鬼神

鬼神的存在与信仰与否是两码事。 人们相信神,并不因其存在,而在于需要信仰。有人问荣格,您是否信上帝?他沉思片刻:我不需要上帝。当信仰成为归宿,存在与否已经是次要的了。 怀疑主义认为,没有可靠的根据证明鬼神存在,信仰无疑是虚妄的。这就牵涉到宗教的根本问题了。谁都不能证明上帝或魔鬼,然而,虔诚的信徒自有其毫不怀疑的解释,宗教并不因此消失。 怀疑是信仰的大敌。“为了一劳永逸的压制怀疑,人们发明了宗教。”有的人虽然怀疑,然而仍偏向于信仰的一方,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又如《伦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一连几个“如”字,有丰富的意味,反映了孔子的信仰,它对于鬼神显然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可能不相信,然而他仍然虔诚的祭祀,行礼时就“好像”神在那。显然孔子的理性已经动摇了鬼神观念,然而他看重祭神,也许是因为传统,更或是出于礼治及其社会作用的考虑,即抛却真实与否,信仰本身可以造福人类社会。这从一个角度解决了鬼神信仰与理性怀疑间的矛盾。如果信仰的是不存在的,并不代表其没有信仰价值,而要看其后果,是否有利于众生精神的解放及升华。 佛教有“方便”之说。为普度众生,应采取一切可以的方式去启发教化。佛经中的记载,有的质朴平实,如智者教诲娓娓道来;有的夸张玄妙,充满传奇。虽然论说形式各异(或平易现实,或神话寓言)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开启众生觉悟之门。如此一来,可以说,人为了解脱而信仰,为了信仰而造神。 鬼神犹如身影,你可以说他有,然而到底是虚无,无法体会。也可以说没有,但又实在难以摆脱。佛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对鬼神的终极否定,为什么呢,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其存在。上帝是人发现的,连佛陀本人都承认他只是觉悟的人,不是神。那么可以理解佛教中关于地狱天堂鬼神的描述,不过是“遏制人们无法无天的贪欲”以达到疗救的目的,基督的目的也应如此。 所以鬼神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信仰。因其信,所以在。万法皆空,却依然造个佛国,阿鼻,乃是众生愚昧,故开启方便法门,同抵彼岸。 以冯友兰的话作结:哲学有一天会替代宗教,而不是艺术。 为免于观点被恶意扭曲,首先申明:信奉鬼神不等同于崇洋迷信,更非为封建礼教招魂。国人经过5.4运动的洗礼,再加之以后文化氛围的人为宣扬,使得国人从诞生那天起就骨子里对鬼神的那股崇拜被曲解成信仰迷信的封建思想,于是每个人都站于道德制高点撇清内心深处对鬼神的敬畏以示自己的与时俱进。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很容易迷失方向,道德沦丧的。先烈给我们画了个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的饼,但是随着我们思想的成熟,见识的深广,我们发现这个饼我们似乎没机会能吃到,我们就迷茫了,我们到底在为追求什么而活?没了精神支柱,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当然就会把理想降到对物质的追求上,于是,为了票子,房子,车子……我们可以不惜一切的去追逐,我们肆无忌惮的抛却公平,抛却正义,有权的要把权利最大化的利用,无权的商人要把利润最大化的提升,无权无钱的底层人民就只有拿把菜刀去泄愤了,所以看到官场的腐败我们只能叹气,看到三聚氰胺,问题疫苗,地沟油我们只能悲愤,看到刀砍向无辜的孩子我们只能扼腕,这一切皆是源于对神明缺乏最起码的畏惧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信神了,又担忧什么轮回中被惩罚? 西方人大多是信基督的,哪怕他们的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他们也相信因果报应一说,我们发现他们都比我们的道德秩序好,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会看到西方国家法庭上会有法官要求你对着圣经宣誓以证自己证词的真实性,他们能这么做就说明了他们内心对神灵的敬畏,一个敬畏神灵的民族做什么事情都是有道德原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做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上天的惩罚,我们看到,他们再分分合合也是井然有序的道德秩序。国人也保留一些久远的传统,譬如清明节对逝去故人的追思,但这仅仅只是一种追思的形式了,不掺杂着对生命轮回的期许,这是不够的。 古人最讲风水,包括今天的港人,那是源于他们对鬼神的崇拜,他们相信总有一双眼睛在上天注视着自己,自己有了出格的行为是要受到天谴的,但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大陆,我们是肆无顾忌的踩着这条红线,我们可以随便的践踏法律,可以无畏的摒弃道德,因为我们不信会有无形的鬼神监视着我们记下我们的一条条罪状。法律不在于其有多完善而在于其是否能被执行到位,在一个没有

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些众多的文化当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那就是鬼文化。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便有了关于鬼的记载,在甲骨文中,“鬼”的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恐怖的面具,和人很相似。在《说文解字》中“鬼”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一般人都认为鬼就是亡魂,是人死后留下的灵魂,但鬼是否真实存在从科学的角度也没办法得到证实和解释。所谓鬼的产生不过时因为人对自身的不理解、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对具有社会和政治属性的宗教本质的不理解。虽然不清楚鬼是否存在,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鬼”却孕育出了一种悠久的文化——鬼文化。鬼,这种并不存在却又给人们精神带来影响的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谈鬼、说鬼、论鬼、写鬼、祭鬼、打鬼···形成了一种中华独有的鬼文化。鬼在原始社会便开始出现,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断的发展、更新、丰富,这种发展延续除了口头相传、相互影响,主要借助于鬼书。中国很早就有鬼书了,在《庄子·逍遥游》中把鬼怪故事叫“齐谐”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把鬼故事叫做“夷坚”故事。鬼书有着一些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从而被作者青睐,一些鬼怪题材也被运用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历代都有不少鬼书名著,如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十洲记》、六朝时期的《搜神记》、唐代的《博异志》、宋代的《齐谐记》、明代的《西游记》、清代的《聊斋志异》等等,数不胜数。在这些众多的鬼怪名著中,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很优秀的鬼神小说。小说叙述了孙悟空出世,学得本领,大闹天宫,后来与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保护唐三藏历经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其中遇到许多神佛和各种妖魔鬼怪,在小说中的这些内容都看中国鬼文化的缩影。 从宗教的角度看,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各种宗教都有着鬼文化色彩,儒、道、佛三个宗教都对鬼文化的构成起到了互补相补充发展的作用。而《西游记》中,儒、道、佛三种宗教文化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相互合作,彼此照应。 佛教文化中的鬼文化,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大慈大悲、人人平等,其中反映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表现的就是佛教里的“地狱观”,人在世间做了坏事死后将会进入地狱收到惩罚,所有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灵魂都要到阴间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通过对人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审判从而做出轻或重的制裁。这种因果报应强调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而实现恶报的地方便是死后的地狱。佛家有着许多不同复杂的地狱,如我们所熟悉的十八层地狱等。在地狱中有着阎王、判官、鬼吏、鬼卒等一套完整的管理的官僚体系。在佛教传如中国之前。中国鬼文化中有着幽冥世界的观念,及死后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但没有地狱。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地狱观和幽冥世界观相融合,互相补充,相互依靠,形成中国鬼文化复杂庞大的幽冥世界体系,成为鬼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记》中最明显的部分就是佛教文化,故事所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故事里的这些主要角色都是和尚,取经也是佛教的活动,可以说佛教文化贯穿了整部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分中。孙悟空刚学得法术回到花果山,在宴会酒醉后睡着,没想到却被鬼差抓到了阴间的阎王殿中,在得知自己死后孙悟空大闹了地府,并撕毁了那可以说代表生死轮回的生死簿。地府也就是中国鬼文化中佛家文化里的地狱,而这个地府也并不是作者吴承恩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这段就可以看出鬼文化的地狱观在小说中的体现,也说明作者

浅析日本妖怪文化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日本的妖怪文化 姓名: 系别: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5月

日本の妖怪文化について **** (学籍番号88888888) 指導教官氏名 職称 所属 専門 申請学位 学位授与部門 2014年5月

浅谈日本的妖怪文化 (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单位 专业名称 申请学位级別 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5月

要旨 日本で、もし人が妖怪の怖いマスクをつけて家につき込んで、家の人たちがみな豆を彼に撒くのを見たら、悪人が家につき込んだと思うのは間違っている。これは家族の平安を守るため、?豆まき?をやっているのである。春分の前の日で、みんなが豆を撒いて、?鬼は外、福は内?を言う。日本にはいろいろな妖怪の伝説とか、習慣とかが残っている。妖怪文化は日本文化の中で重要な位置を占めている。日本の文化を知りたいなら、妖怪文化を知らなくては行けない。本稿では日本の妖怪の起源、陰陽師、妖怪の歴史、妖怪の種類から日本の妖怪文化について分析してみる。 キーワード妖怪文化平安時代中世時代江戸時代田舎妖怪都市妖怪

摘要 在日本,如果碰到有人带着狰狞的面具夺门而入,而家里的人们拿着黄豆向其抛打,把着当做是遇到了歹徒的话你就想错了。这是为了保护家人的平安而举行的“撒豆驱鬼”仪式。春分的前一天,大家一边撒着豆子,一边说“鬼出去,福进来”。日本留有各种各样的妖怪的传说、习惯。妖怪文化在日本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想要了解日本的文化,就一定要了解妖怪文化。本稿就妖怪的起源、阴阳师、妖怪的历史、妖怪的种类方面来分析日本的妖怪文化。 关键词妖怪文化平安时代中世时代江户时代农村妖怪都市妖怪

浅谈鬼神

武汉风水师严旭东浅谈鬼神 谈到鬼神很多人就会说是迷信,而在几千年前很落后的时代很多现象人们都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也只能依托于鬼神,包括在科学现昌明的今天人们无法解释的谜团仍然还是有人依托于鬼神,现在真的鬼神确实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不过在寺院和道观边上装神弄鬼的神公神婆倒确实是不少。 在时下很多人对鬼神的了解也都是通过民间鬼神的小说和电影电视对鬼神的了解,导演想像力极为丰富胡编乱造让人对鬼神敬畏而又害怕;这种所谓的鬼神就是宗教中超自然存在鬼神,当然也就成了人们信仰的神。 鬼神是一种社会意识,起源于远古时代,因为人们对大自然威力的恐惧和无知,便通过幻想虚构超自然的具有人格的神,遇到困难时就通过去祈祷、祭献等活动向神灵求助,从而成了一种自然形成的宗教,有图腾崇拜、灵魂的崇拜、万物有灵的崇拜,然后慢慢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宗教。 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一生钻研物理,最后解释不了运动的始因,也是把上帝请出来事,说是上帝用了“最初的一击”才促成事物运动的开始;伟大科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也是信仰上帝的,有很多问题认为是上帝的力量所致。科学家们在解释不清楚问题时也都依托于鬼神,何况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呢? 对于鬼神存不存在永远是争论不休的问题,你说存在没有人可以拿出鬼神存在的证据,硬是要说有那就是非理性的迷信;你说不存在也无法拿出没有鬼神的证据,不能认为“视之弗见,听之弗闻”,你感觉不到的东西是不一定不存在;你问我究竟有无鬼神?我的回答只能是“不知道”三个字,因为我确实也无法证实鬼神是否存在,在我幼年时曾经生活在农村有段模糊的记忆,记得有一次我在竹林里玩了出来看见了像光一样一高一矮的两个“人”拿着棍子,在我当时农村我的家里到处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眼睛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只能看见像光一样一高一矮拿着棍子的两个“人”,当时乡下的所谓高人说我遇到了阴“人”,家里也是烧了不少钱纸和东西,当然我也去医院就医,在医院打了很多的针,在我了解鬼神世界后感觉我当时遇见的好像是传说中的“黑白无常”,到我七八岁的时候眼睛都还是害怕强光,特别是不敢直接看阳光,再后来也不知道是怎么好的,不过好了以后视力一直都不错,但我也不敢说当时我遇见的就是鬼神,因为记忆太陈旧太模糊,所以我也无法说那就是鬼神。 什么是鬼呢?人所归为鬼,也就是人从世间归去,即死去为鬼;什么是神呢?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后来慢慢地把鬼神都统一到人身上去了。大戴礼曾子天员篇云:“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人死后魄气上升于天为神;体魄下降于地为鬼。这种观点就是人为万物之灵,在灵魂不死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阴鬼阳神。 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对虚缥缈的世外大宇究竟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没什么不加肯定也不加否定,暂时不去谈论。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鬼神是否的存在,真的让人感觉难以确定,所以我不是彻底的唯物论者,所以也就有了我的“二元”态度。 我喜欢各种术数,各种术数都是以周易思想为指导运用八卦、阴阳和五行构建的各种预测数理和风水数理模型,预测和风水均是通过数理模型推演出的结果。周易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那么其中鬼神又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鬼神其实指的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在创造化育万物时所表现的一种功效,而并不是宗教中超自然存在的鬼神。 鬼神源于生死,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也就是说:天地阴阳二气运行,形成了光明与幽暗,二气聚合就会生长就是神;二气游散就会归去,

唐代小说中的人鬼交往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小说中的人鬼交往类型及其文化 内涵 陈名琛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 福建福州 350025) [摘 要]在众多的唐人小说中,人鬼交往可谓是人与异类交往当中的特殊类型,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探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唐人小说;人鬼交往;模式;原因;文化内涵 我国小说史上写人鬼交往的题材历史悠久。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颜之推《冤魂志》等;下至宋元明清,有洪迈《夷坚志》、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这些为数众多的小说集中,均有描写人鬼交往的故事。而此类小说在唐代则大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探讨此类小说,将有助于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唐人小说和唐代社会。 一、人鬼交往模式 唐代人鬼交往类型小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模式: 第一,人鬼势不两立。 1.鬼报复。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鬼同样适用。倘若人言而无信,鬼就会进行报复。薛用弱《集异记·陈导》(《太平广记》328卷。本文所选小说,均出自《太平广记》,故下略书名)[1]写陈导许诺赠给鬼“缗钱一二万”换来“免烧其家”之难。但陈导食言,结果鬼大怒烧尽导家所有财物。看来对鬼也要讲信用,否则吃亏的也许就是当事者。 2.鬼魂复仇。对于鬼魂来说,复仇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这类鬼魂复仇故事,唐以前当以颜之推《冤魂志》记述最多,典型的如《徐铁臼》。徐铁臼受尽继母陈氏的折磨而死,死后冤魂大闹陈氏一家,最终索走仇人之子的性命。徐铁臼的复仇是坚决而彻底的,他是一报还一报。唐人小说中,卢肇《逸史·华阳李尉》(122卷)写张节度使欲夺李尉之美妻,借机害死了李尉;《逸史·乐生》(122卷)写乐生蒙冤入狱并被抛尸刑场;徐铉《稽神录·陈勋》(124卷)写性情耿直的陈勋被县吏诬陷致死。这些人死后都采取了复仇形式,杀了仇人。特别是陈勋,他的冤魂执长剑手刃八个仇人,读来痛快淋漓。 以上多写男鬼复仇,其实女鬼的复仇更为坚决,也更无情。蒋防《霍小玉传》(487卷)可为代表。面对李益的负心,霍小玉将深沉的爱化为强烈的恨,“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终使三娶的李益“夫妻之间,无聊生矣”。可与《霍小玉传》相提并论的是《逸史·严武盗妾》(130卷),严武亲手杀死了被他拐骗的邻家少女。经过30年的上诉,最终少女的冤魂拒绝了严武的“悔谢”和贿赂,并向他复仇。又戴孚《广异记》之《范俶》、《李瀚》写女鬼对损害自己死后尊严的人进行复仇。 3.不怕鬼。古人向来相信世上有鬼,但不信鬼乃至不怕鬼的也为数不少。孔子就曾对鬼神有所怀疑和保留,“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东汉王充、南北朝范缜等都是唯物主义者,明确主张无鬼论。著名的不怕鬼故事《列异传·宋定伯捉鬼》[2]通过宋定伯遇鬼-识鬼-捉鬼的经过,赞扬了敢于同鬼作斗争的精神。唐人小说中,牛肃《纪闻·窦不疑》[3]写窦不疑用箭射伤拦路鬼;皇甫氏《原化记·韦滂》[4]写韦滂箭杀“煞鬼”并“烹之啖之”。唐以后此类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宋洪迈《夷坚志·孙俦》[5]、清袁枚《子不语·油瓶烹鬼》[6]等。这些不怕鬼的故事充分表明了鬼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是完全有能力打败并制服它的。 第二,相信鬼。 相对于不怕鬼的人来说,信鬼的却大有人在。《潇湘录·魏征》(146卷)写魏征年轻时不信鬼神,曾与鬼道士“言及鬼神之事”。后鬼道士以简相送,结果“其简化一鼠而走,征自此稍信鬼神。”《法苑珠林·恒道愍》(319卷)写恒道愍最初对鬼并不畏惧,曾与之“共卧”。后与鬼泪别才“方大怖惧,恍惚时积”。这些作品均通过人物的奇遇来反证鬼的存在,以此显示作者的鬼神观。 此外,通过鬼魂托梦或显灵也是信鬼的一种形式。李公佐《谢小娥传》(491卷)写谢小娥父与夫经商被害,二人先后托梦“车中猴,门东草”和“禾中走,一日夫”。在李公佐帮助下,解得仇人姓名为“申兰”“申春”。谢小娥遂女扮男装寻觅仇人,后手刃申兰,活擒申春,终得复仇。又戴孚《广异记》之《宇文觌》《李霸》《韦璜》等均涉及到鬼魂托梦或显灵的情节。 第三,人鬼和谐相处。 1.人鬼有交情。人鬼最具交情的可以《冥报记·睦仁蒨》为代表(297卷)[7]。作品以睦仁蒨与鬼吏成景的交情为中心,串连了多个情节:徙家向县,路遇鬼吏,遂与定交;设馆岑家,为设珍馐,以饷成景;泰山求吏,仁蒨病困,成景救之;睦、成问答,纵谈佛道,仁蒨病愈。相类题材,尚有《宣室志·陆乔》(343卷)、牛僧孺《周秦行记》(489卷)等。 2.鬼魂知恩图报。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鬼魂也概莫能外。《潇湘录·牟颖》(352卷)写牟颖掩埋盗贼之骸骨,鬼魂报恩,替牟颖盗人财物,后竟替他盗取邻家美妇,成了帮凶。又牛僧孺《玄怪录·董慎》(296卷)[8]写董慎和他推荐的张审通帮助冥府的太山府君解决了与冥府的摩擦,太山府君为了报答他们,给董慎延长了21年的寿命,为了让张审通能听得更清楚又给他加了一只耳朵。 第四,人鬼相恋。 1.离魂型。最早的离魂型故事首推南北朝小说《幽明录·庞阿》(358卷)。写石氏女由于偷窥了来访的同郡美男子庞阿而芳心大动并爱上了他。但碍于封建礼教不敢大胆追求,只能通过离魂形式与庞阿相会。后庞阿妻病死,石氏女终与庞阿共结百年之好,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唐代离魂型故事,陈玄祐《离魂记》(358卷)可为代表。小说写清河张镒早年把其女倩娘许给外甥王宙,后张镒食言。王宙由此不满便离开张家,倩娘与其私奔至蜀。后倩娘思念父母,遂与王宙复归张家,倩娘竟与闺中病卧多年的倩娘“翕然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大家方知私奔的倩娘乃是离魂。此外,尚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等,均写因精诚所至而引发的离魂故事,在构思上与《离魂记》如出一辙,但缺乏鲜明的人物形象。 2.还魂型。还魂型故事与离魂型故事关系密切。离魂型故事的滥觞之作《幽明录·庞阿》中即有还魂因素,在庞阿妻死后离魂的石氏女终还魂与庞阿共结百年之好。唐人小说中,《离魂记》写倩娘离魂后不但能还魂,而且还结婚生子,情节较《庞阿》进一步发展。 2.转世型。《会昌解颐·刘立》(388卷)写刘立及妻杨氏“琴瑟甚和”,但杨氏不幸早逝,死前以小女美美相托。数年后,刘立于郊外看花,竟与杨氏邂逅。原来杨氏已转世为赵家之女,在众人撮合下,二人再续前缘,而“美美长于母三岁”,构思颇为奇特。又范摅《云溪友议·玉萧记》写韦皋与侍女玉萧日久生情,但此时韦家来信催其回家。离别之际,二人相约再会日期。后韦皋失约,玉萧伤心至极,绝食而死。当韦皋得知真情后十分伤感,遂请道士施法,招来玉萧灵魂。玉萧感激至极,后转世与其重修旧好。玉萧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生死不渝,感人肺腑。 4.再生型。与转世型关系密切的是再生型。孟棨《本事诗·崔护》(274卷)写崔护在清明节这天偶遇一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后女子因相思成疾去世,崔护获悉真情后伤心不已,结果姑娘死而复生,二人终成眷属。又牛僧孺《玄怪录·齐推女》(358卷)写齐推女因有身孕回娘家暂住,得罪了西汉鄱县王吴芮,分娩当天出血而死。后得冥王之助,齐推女终得以再生,并生数子。 以上均为女鬼再生的故事。其实再生后并生子,此类作品在离魂型小说中已初见端倪。《离魂记》中私奔至蜀的倩娘和王宙生了两个孩子。在再生型小说中,再生的女鬼基本上都生子。戴孚《广异记·张果女》(330卷)写张果女年仅十五就夭折了,鬼魂与刘乙子相恋后再生,结为正式夫妻,并育有数子。《广异记·刘长史女》(386卷)写刘长史长女年二十病死,鬼魂与高氏子相恋。刘氏夫妇得知其女将再生之事,遂开棺,数日后其女复苏。遂择吉日为二人成婚,“后生数子”。 5.招魂型。招魂习俗显然与巫术有关,先秦时期巫术盛行,尤以楚国为盛。屈原与巫关系密切,《招魂》可为证明。唐人小说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