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说文_解_牛_浅析_牛_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_说文_解_牛_浅析_牛_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_说文_解_牛_浅析_牛_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_说文_解_牛_浅析_牛_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六种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蕴含

六种基本颜色词的文化蕴含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灿烂的元素,而颜色词作为词汇家族中尤为活跃的一份子,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如今,运用颜色词表达人的感情、心态及看法已成为英汉语言中共有的文化现象。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六种基本颜色词的不同文化蕴含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于英语学习者更深入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避免在日常交际中队颜色词的误用,以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颜色词,英语,汉语,文化蕴含 1.颜色词的概念及分类 英汉两种语言把颜色词大致分为三类:basic color words(基本颜色词),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f objects (实物颜色词)和color words in shades(色差颜色词)。 (1).基本颜色词 基本颜色词是专门用于描绘事物色彩的词。它们代表的基本颜色幅度较宽,因而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英语中常见的基本颜色词均可在汉语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基本颜色词:red(红),orange(橙),yellow(黄),green(绿),indigo(青),blue(蓝),purple(紫),black(黑),white(白)。(2).实物颜色词 实物本身具有突出醒目的颜色,其名称不但可以代表该实物,还可以指称一种颜色,把用自然界物体的本色来表示颜色的词,叫做实物颜色词。实物颜色词可以使语言表达具体准确、形象生动,能描绘出基本颜色词难以描绘出的浓淡明暗不同的色调。就数量而言,实物颜色词远远多于基本颜色词,大多数英语实物颜色词均可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例如:silver(银白),gold(金黄),peach-pink(桃红)等等。(3).色差颜色词 色差颜色词是指来自太阳的自然光或白光照射在各种颜色上有深浅明暗之分,英语中用shadow来表示这类颜色的细微色差。这类的词语有:(1)表深浓:deep/dark;(2)表浅淡:light/pale。 2.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蕴含 由于颜色词最初源于人们对于他们所熟悉的自然景物的认识与理解,提起某事物,人们常能想到它的颜色,而提起某种颜色,又常会让人想起某些特定的事物,因而我们说颜色词具有很强的联想性。下文将以“红、白、黄、绿、蓝、黑”这六种最基本的颜色词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心理上产生的联系意义、象征意义、褒贬意义、蕴含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 (1).红色(red)——人类最古老的颜色 红色视觉刺激强,让人觉得活跃、热情、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和火炮,有一种生命感、跳动感,还有危险、恐怖的血腥气味的联想。 ①.红色在汉语中的文化蕴含 汉民族历来有崇尚“红”的民俗和观念,汉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我们的初祖在祭祀过程中,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于是红色的吉祥、喜庆、欢乐之义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在春满喜庆的日子里,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人们将红色用到了极致,红色的地毯,红色的蜡烛,红色的盖头,红色的喜字等等,这些都寄托着对新人美好的愿望,希望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过春节时,人们喜欢把屋里屋外打扮的红彤彤的,红色的吊钱、红色的春联和红色的炮竹等等,处处洋溢着喜悦和吉祥。 在中国古代,通常以红色为“贵”。例如,达官贵人的住宅是“朱门”,他们穿的衣服是“朱衣”,显贵们坐的车子是“朱轩”。 另外,红色还代表顺利和成功,例如“披红”“开门红”“满堂红”等。由此还可引申出“红”的另两种象征意义:一种是受社会好评、受上级领导的重视,比如“大红人”、“红得发紫”、“红极一时”等。一种是表示羡慕、嫉妒的含义,如“眼红”。 通常,红色与血的颜色相同,而革命往往有流血,因此在汉文化里,红色代表革命、进步和正义,诸如在中国古代戏曲中用红色脸谱象征忠义的品行。现代汉语中“赤”和“红”表示“忠诚”,如“赤胆忠心”,红色娘子军、红色根据地、红军、又红又专等等词语均含此义。 ②.Red在英语中的文化蕴含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女部汉字的文化内涵刍议 摘要:文字是文明的展示也是文化的录存。文化内涵在汉字中的保存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对于汉字文化内涵的认知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历来专家学者们对于女部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没有对女部字所反映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传达出的关于女性的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作深入的探究。本文以女部字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注重客观文本资料,从中探求字义,查考文化渊源,认为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丰富而特殊的女性文化,并从女性社会规范角度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女性社会社会规范文化内涵认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沿用至今的文字系统,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是对被观察事物进行艺术简化而逐渐演变形成的。因此,它保留了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承载着许多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而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深层文化气息。因为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从未中断过,所以就保留了所承载文化的完整

性、一致性、可靠性和合理性。汉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正如李大遂先生在他的《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的:“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和男尊女 卑的烙印,如“女”部字。然而,历来人们对女部汉字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男尊女卑、性别歧视方面。很少有人把古老的文字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女性文化的丰富内涵。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论是“贵”也好,“贱”也好,“尊”也好,“卑”也好,它们都反映了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研究女部字,应该注重挖掘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一种与女性有关的文化,我们称它为女性文化。而正是这些带有不同感情色彩的女部字,共同构成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女性文化。在今天推崇男女平等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女性文化发展的探索也日益加深。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拟从古老的文字学角度以“女性社会规范”为例来探究女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一、贞洁 在上古,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贞洁观在当时是很淡薄的。女子可以随便与任何一个男子偶居,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男女之间的恋爱是很自由的,甚至是公开化的。《诗经》记载了许多自由恋爱的故事,如《氓》就是一个很好的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李庆祥 颜色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感觉 有的称之为色彩感觉,如日本人的原始色彩感觉 是赤为明、黑为暗、白为显、青为晕,这与我国古代 用颜色代表“五行”“五方”如出一辙。人给每一种 色彩感觉都确定了名称,而记载这些颜色名称的 词就是颜色词。颜色的名称多源于能够提炼染料 的自然物质,如与植物有关的红色类颜色词,汉语 中有:枣红、石榴红、桃红、玫瑰红、山碴红等;日语 中有:极色、杠梅色、桃色、蔷薇色、珊瑚色、撅子 色、毒色、茜色等。与矿产物质有关的黄色类颜色 词,汉语中有:金黄、土黄、蜡黄等;日语中有:雄 黄、黄土色、象牙色、生壁色等。与动物有关的颜 色词,汉语中有:鹅黄、鸡冠红、猩红、鱼肚白、鹦鹉绿、乌黑等;日语中有:鸭色、娃色、梅鼠、猩猩耕、 海老茶、狐色、胳鸵色、雀色、莺色、氛羽色等。也 有的是人通过想象、联想而以自然物确定的。这 一类的颜色词,汉语中有:天蓝、水绿、苔青、月白、 雪白、火红、水红等;日语中有:廿夕了工口一(阳 光色)、苔色、苗色、水色、空色等。因为中日两国 丝染纺织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大部分颜色词与 丝染纺织业有密切关系。《说文解字》系部有关丝 帛的颜色词就有很多,如“红、绿、紫、绛、维、缉、绢(白色)、缥(白青色)、堤(丹黄色)、细(黑色)、素” 等;日语中除了与汉语相同的“红、绿、紫、绛、啡、给、缥”等外,还有“棘色、洗朱、瓶视、一斤染”等。在古代,绢是中国特有的丝织物,唐·颜师古注: “绢,生白增,似嫌而疏者也。”所以用它来代表白 色,反映出中国丝织文化的背景。而日语把酿酒 用的拥霉的颜色叫做“翅魔”,这是一种略带灰的 黄绿色,是日本的禁色之一,反映出日本酿造文化 的背景。类似上述许多颜色词,它不仅表示出不 同的色彩,而且还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民族的 文化和生活的特征。 3.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 感情色彩,所以颜色词多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客观事物的 色彩联想而生发出来的,即人们常说的看到某种 颜色就会产生某种联想。所以,不同的颜色词具 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 语言中其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某些颜色词即使

关于的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 一、颜色词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 1.红色 (red)

颜色词的翻译与中西文化异同

Ξ 颜色词的翻译与中西文化异同 潘艳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下,颜色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相同颜色词的语用意义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可以是对等的、有语用冲突的或者属于文化空白的。因此,对颜色词的正确翻译应该在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异同的前提下,尽量异中求同。 关键词:颜色词;翻译;文化;异中求同 中图分类号:H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05)01-0020-04 The translation of color w ords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 een Chinese and E nglish PAN Yan-hui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CCNU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The color w ord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the in fluences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s ocial customs and religious faith.The pragmatic meanings of the same color w ords may be similar,different or be made cultural zero in the differ2 ent languages.S o it is necessary to get the identity from the differences when we translate the color w ords. K ey w ords:color w ords;translation;culture;to get the identity from the differences 自然界变幻绮丽的色彩,是现代人紧张生活的有力调剂物。人们的心境可以因不同颜色的刺激而转换。同样,文本中颜色词的恰当运用显然也能够帮助调适阅读者的情绪,改善某些不佳的心理环境。因此,研究颜色词的语用功能就显得很有必要。毫无疑问的是,由于颜色词寓意丰富,即使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文本中所指陈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颜色词的运用对人们所引起的感情反应更是相去甚远。因此,对颜色词寓意的理解与文化差异密切相关。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运用所反映出的寓意或文化内涵有时是有差别的。汉英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诸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1](P13-48)那么处于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颜色词又代表着什么呢?从这样的思考路径出发,本文试图讨论汉英两种语言中一些基本颜色词的主要语用意义及其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颜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特定寓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习惯用特定的颜色来指陈特定的用意或者事物。在大多数时候,这些用法都含有一定的契约性和普遍接受性。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该民族的文化积累所共同创生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人们的一种想像行为或隐喻方式,特定颜色的特定象征意义有其发生、发展的清晰的脉络,它是以处于该文化语境中的人们的共同遵从或默认为前提的。 自然中的某种物质或现象,例如蓝的天、绿的草、翠的树都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反映与情绪的变化。而颜色成为一定感情的反应与其本身作为一种符号或象征是分不开的。人们的感官感应着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的影响下,颜色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或 第7卷第1期2005年3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 olytechnic V ol.7N o.1 M ar.2005 Ξ收稿日期:2005-01-15 作者简介:潘艳慧,女,黄冈师范学院外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汉语中有关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有关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对颜色词的使用方式表现的是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黑色:黑者北方也,所以古人认为黑色代表北方、冬天,象征悲凉、萧瑟、愤怒。一些情况下黑色则代表不能见光,如黑心、黑帮这样的词就给人不愉快的感觉。黑色和铁的颜色相似,所以黑色也象征着铁面无私,正直。在京剧中,黑色脸谱的人代表刚正不阿,严正无私,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张飞、李逵等。黑色在古代也是尊贵和庄严的象征,在现代除了这两种含义,黑色还代表神秘,因为远古时代的人们惧怕黑暗,所以黑色也象征恐惧和神秘。因此在严肃高级的场合,男子着黑西装,女子着黑色礼服被视为庄重,典雅。而在丧葬和祭奠时,亲人朋友也穿着黑色、戴黑纱以示肃穆和尊重。

白色:白色自古有象征死亡、凶兆的含义,是生命枯竭的表现,在办丧事时,人们设白色的灵堂,家属则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白色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示不好,如:从政治上看,白色又象征腐朽、失败、如革命时期把国民党称作百匪;而战争中失败投降则用举白旗代表;把知识浅薄、没有功名的人称作白丁;在京剧中,白色脸代表奸诈多疑,如曹操。白还代表空,没有任何收获,如“白忙”,不付出,如“白拿白吃”。其好的一面,如:在诗人的眼里白色如雪,又代表无暇、单纯和高洁,作为美好品质的象征被称颂。 红色:红色代表积极意义的时候很多,红色和血的颜色一致,所以让人联想到牺牲、忠诚,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因为和火焰同色,让人联系到热情、温暖、明艳的特征。于是变成成功、吉利、忠诚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如红包、红利、

一炮而红这样的词,这也源于古代对太阳神的崇拜。结婚时的服饰和很多装饰都用红色来表示喜庆。红也是富贵的象征,古代达官贵人的住宅也被称作“朱门”。京剧中,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关羽。红还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被用来象征革命者进步、刚毅、乐观和赤胆忠心的形象。而“红粉、红颜”等词被用来代表女性,可能与女性使用的胭脂等有关。表示消极意义时,红色被赋予了激愤和妒忌的情感色彩,如:面红耳赤、眼红、脸红脖子粗等词。 黄色:黄色在古代中国是帝王世家的专用颜色,因为在五行中,黄色居中,而且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中的“土”有土地,国土的含义,居于正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又象征着中央皇权和社稷。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曰:“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是中央大地之色,是统治者衣服的颜色。因此与帝王有关的事物大都以

论 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论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摘要:人类生活与颜色息息相关,在人类语言中有着大量的表示色彩的颜色词。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这些颜色词除表示基本色彩意义外,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然而“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既然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发展变化就必然会在语言中有所表现。”①颜色词作为语言词汇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保持其基本文化内涵的同时,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一些变化。颜色词也以它们解释角度的不同包容了多重甚至相矛盾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不同时空和不同视角来探讨红、白、黑、黄、绿五种常见中国颜色词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颜色词;文化内涵;发展;矛盾 一、中国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一)红色 提到中国,提到颜色,很多人想到的词就是“红色”:红色的中国结、红色的对联、红色的汉服、红色的国旗、红色的灯笼、红色的结婚场面……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民间有俗语说“紫多发恶,红主新”,②因此在新婚婚礼上和辞旧迎新的春节人们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开门红”“红双喜”“生意红火”“走红”,这些词都表达了中国人认为红色是能带来运气的颜色。 红色在中文中最早也被称为“赤”色,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中国人以红为贵,古书上的记载,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会被附会出一段这种神秘的故事,罩上一层九五之尊的光环。红色从而演化为高贵、尊严的意义。古代宫殿室内色彩以红色为主色调,帝王宫殿叫丹墀、朱阙、丹楹等,象征喜庆和富贵。古代高贵人家叫朱门,杜诗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朱户、朱邸、朱轮皆是尊贵者、有权有势者专有词。红色服饰自古也显得尊贵,“《诗经·七月》:‘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子居名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中古时代以朱赤为高官之服色也与此一脉相承。”③ 这种自古以来的意识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要穿大红衣服,盖红头巾,门窗上要贴大红喜字,桌上点上红蜡烛,这样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更让人联想到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春节点红蜡烛、贴红对联、新衣以红色为主。逢年过节,送的是红包……出现

英汉基本色彩词文化内涵比较及翻译(英文翻译)

Table of Contents ⅠIntroduction……………………………………………………………………….. ⅡSocial attributes of Color…………………………………………………………… 2.1 Color and history………………………………………………………………. 2.1.1 Clothing color symbolizes the throne……………………………………… 2.1.2 Construction and Clothing color reflects ranks…………………………… 2.1.3 Clothing colors reflect the professional…………………………………… 2.2 Color and ritual practices……………………………………………………… 2.3 Color and politics……………………………………………………………… 2.4 Color and the economy…………………………………………………………ⅢDifference Implications of Colors 3.1 Red…………………………............................................................................ 3.2 White…………………………………………………………………………. 3.3 Black…………………………………………………………………………. 3.4 Y ellow……………………………………………………………………….. 3.5 Green………………………………………………………………………… 3.6 Blue…………………………………………………………………………. ⅣEnglish translation of basic color words 4.1 Direct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 4.2 Changing color words……………………………………………………… 4.3 Abandoning color words…………………………………………………… 4.4 Adding color words………………………………………………………… ⅤConclusion………………………………………………………………………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 xx,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 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 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 “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xx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 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 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 “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

浅谈鬼字及鬼神文化

宜宾学院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从鬼及鬼部字看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学生姓名刘馨芮 学号 110107007 专业语文教育 班级 2011级7班指导教师高正伟 2004 年 9 月

摘要:传承几千年的鬼神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间接或是直接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与各种内涵,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化风貌。而鬼字及鬼部字的演变和发展又是汉民族鬼神文化以抽象的方式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因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鬼神文化和由此产生的鬼神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字:字形意说文解字鬼神崇拜恐惧 一、鬼神探源 我们都知道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在他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科学地了解自然和生产的矛盾变化,比如在我们现在看来的常识性的许多问题:宇宙是什么、日月是如何运行的、火山爆发与洪水的危害等等,都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惊讶、神秘甚至是恐惧,因此当时的人们就把自然界的各种突变与神秘都归结为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

是在被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的神或者说是鬼操纵着、控制着。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给人格化了。 虽然就目前而言上古典籍还比较缺少,原始人类社会的鬼神文化业尚未确切明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有的部分历史材料来对我们的先民们的原始鬼神观念进行再现与复原。 在《说文》中:“鬼,人所归为鬼。”段注:“鬼、归二字以叠韵为训,鬼之为言归也。”也就是说人死后灵魂是不灭的,这样不灭的灵魂也就是鬼。郭璞注《尔雅》引《尸子》云:“古者谓私人为归人。”人死后灵魂不灭,飘归祖先坟地与已死亲族一起过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公共墓地生成的基础,而古人之所以要修建墓地也就是为他们认为的不灭的灵魂修筑起一个归宿,从而使得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定。 那么,鬼神一词中鬼与神在古代又是否有区别呢?通过对大量古籍资料的研究我认为鬼与神是有区别存在的,《礼记》中记载到:“魂气归与天,形魄归于地。”也就是说“归人”可分为魂、魄两部分,而古代“魂”、“魄”两字的含义与今天又有所不同。《说文》中写到“魂,阳气也。”而“魄,阴神也。”古人认为“魂”是阳气所以归于天,而“魄”是阴神所以归于地。人死以后,灵魂出窍,但魄仍然留在了尸体本身。《大戴礼·曾天子圆》北周卢辩注:“神为魄,灵为魂。魂魄者,阴阳之精,有生之本也。及其死也,魂气上升于天为神,体魄降于地为鬼,各反其所由出也。”简单的来说古人认为鬼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仍具有一定区别,神往天上去,而鬼游荡人间。 二、鬼神崇拜

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些众多的文化当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文化,那就是鬼文化。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便有了关于鬼的记载,在甲骨文中,“鬼”的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恐怖的面具,和人很相似。在《说文解字》中“鬼”的解释是“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贼害,从厶。”一般人都认为鬼就是亡魂,是人死后留下的灵魂,但鬼是否真实存在从科学的角度也没办法得到证实和解释。所谓鬼的产生不过时因为人对自身的不理解、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对具有社会和政治属性的宗教本质的不理解。虽然不清楚鬼是否存在,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鬼”却孕育出了一种悠久的文化——鬼文化。鬼,这种并不存在却又给人们精神带来影响的怪物历久不衰,经世不灭。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谈鬼、说鬼、论鬼、写鬼、祭鬼、打鬼···形成了一种中华独有的鬼文化。鬼在原始社会便开始出现,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不断的发展、更新、丰富,这种发展延续除了口头相传、相互影响,主要借助于鬼书。中国很早就有鬼书了,在《庄子·逍遥游》中把鬼怪故事叫“齐谐”故事,在《列子·汤问》中把鬼故事叫做“夷坚”故事。鬼书有着一些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从而被作者青睐,一些鬼怪题材也被运用创作出了许多文学作品。历代都有不少鬼书名著,如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两汉时期的《十洲记》、六朝时期的《搜神记》、唐代的《博异志》、宋代的《齐谐记》、明代的《西游记》、清代的《聊斋志异》等等,数不胜数。在这些众多的鬼怪名著中,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很优秀的鬼神小说。小说叙述了孙悟空出世,学得本领,大闹天宫,后来与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保护唐三藏历经八十一难到西天取经,其中遇到许多神佛和各种妖魔鬼怪,在小说中的这些内容都看中国鬼文化的缩影。 从宗教的角度看,中国鬼文化在《西游记》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各种宗教都有着鬼文化色彩,儒、道、佛三个宗教都对鬼文化的构成起到了互补相补充发展的作用。而《西游记》中,儒、道、佛三种宗教文化并存,而且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甚至相互合作,彼此照应。 佛教文化中的鬼文化,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大慈大悲、人人平等,其中反映因果报应的鬼文化表现的就是佛教里的“地狱观”,人在世间做了坏事死后将会进入地狱收到惩罚,所有人无论生前贵贱贫富,死后灵魂都要到阴间接受阎王的审判,阎王通过对人生前行为的善恶进行审判从而做出轻或重的制裁。这种因果报应强调了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而实现恶报的地方便是死后的地狱。佛家有着许多不同复杂的地狱,如我们所熟悉的十八层地狱等。在地狱中有着阎王、判官、鬼吏、鬼卒等一套完整的管理的官僚体系。在佛教传如中国之前。中国鬼文化中有着幽冥世界的观念,及死后灵魂会到另外一个世界,但没有地狱。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地狱观和幽冥世界观相融合,互相补充,相互依靠,形成中国鬼文化复杂庞大的幽冥世界体系,成为鬼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游记》中最明显的部分就是佛教文化,故事所叙述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故事里的这些主要角色都是和尚,取经也是佛教的活动,可以说佛教文化贯穿了整部小说。小说的前半部分中。孙悟空刚学得法术回到花果山,在宴会酒醉后睡着,没想到却被鬼差抓到了阴间的阎王殿中,在得知自己死后孙悟空大闹了地府,并撕毁了那可以说代表生死轮回的生死簿。地府也就是中国鬼文化中佛家文化里的地狱,而这个地府也并不是作者吴承恩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这段就可以看出鬼文化的地狱观在小说中的体现,也说明作者

英汉颜色词与文化寓意

英汉颜色词与文化寓意 颜色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人类与自然界作用最灿烂的表象。“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名族是一样的,但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识,特别是各民族赋予它的比喻和联想意义是不尽相同的。”(邵志洪,1997:82) 当你看到红色时,你的脑海马上就会联想到“幸福、喜庆、吉祥、欢乐、热烈”等词,但在英语国家却并不如此。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或者是地区,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颜色词所赋予的文化寓意也是有所不同的。 “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名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在不同的名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包慧南,2001:141) 所以,有必要将颜色词分条析理出来,以便我们能够辨别出不同民族颜色词不同的文化寓意。现在我们主要就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来展现颜色词寓意的联系与区别。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则有red(红)、white(白)、black (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词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下面我们简要列举几个主要颜色词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对比。 1.Red 在中国,红色象征热烈,欢快,热情,激昂,也可象征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圆满等。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裹红挂彩,新郎胸前一朵大红花,洞房内贴一对红双喜字,这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每逢传统佳节,红灯笼,红爆竹,红对子,烘托出喜庆,吉祥的气氛。“开门红”表示好运气,旗开得胜。“红光满面”不仅指身体健康,更表示喜气洋洋。“满堂红”更是圆满,成功的象征。此外,在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红色象征忠义、勇敢、坚毅、坦诚等品行,同时也象征革命斗争。 在西方文化,鲜艳的红色也常与喜庆吉日,庆祝活动有关,表达热烈,欢快,幸福,激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例如,在英语中,red-letter days一般指圣诞节或喜庆的日子(日历也常用红色字体印刷);red-blooded指精力充沛,体格健壮,活泼有力的(人);red-hot 指痛饮,狂饮作乐;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body指铺红地毯隆重地欢迎某人。这是一种国与国之间极高、极为隆重的礼遇,现已成为国际性礼仪。美国白宫内有间Red Room,墙上糊着镶金边的红色斜纹缎子,窗帘则是红边金色缎子,这间红屋常用来举行小型招待会。 美国人大多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令人生厌,因为红色表示停止,又认为人发怒时脸色发红,很不雅观。(杜学曾,1999:228) 英语名族概念中的的“Red”是同流血、牺牲、殉难相关的,red会令他们联想到可怕的东西,如red hands血腥的手;red-ruin战祸;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 battle血战。对“Red”的恐惧感可在《圣经》中找到答案。根据《圣经》中《福音书》的记载,耶稣在受难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进餐的时候,耶稣拿起杯来说“你们都喝这个,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之后,耶稣甘愿杯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作赎以救赎世人。从斗牛的文化传统中也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因而用来激怒斗牛场的公牛的Red flag, Red rag(红布)被比喻为“令人愤怒的事”。

唐代小说中的人鬼交往类型及其文化内涵

唐代小说中的人鬼交往类型及其文化 内涵 陈名琛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 福建福州 350025) [摘 要]在众多的唐人小说中,人鬼交往可谓是人与异类交往当中的特殊类型,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类探析,有助于加深对唐代小说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关键词]唐人小说;人鬼交往;模式;原因;文化内涵 我国小说史上写人鬼交往的题材历史悠久。上溯至魏晋南北朝,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颜之推《冤魂志》等;下至宋元明清,有洪迈《夷坚志》、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以及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这些为数众多的小说集中,均有描写人鬼交往的故事。而此类小说在唐代则大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探讨此类小说,将有助于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唐人小说和唐代社会。 一、人鬼交往模式 唐代人鬼交往类型小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模式: 第一,人鬼势不两立。 1.鬼报复。言而有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对鬼同样适用。倘若人言而无信,鬼就会进行报复。薛用弱《集异记·陈导》(《太平广记》328卷。本文所选小说,均出自《太平广记》,故下略书名)[1]写陈导许诺赠给鬼“缗钱一二万”换来“免烧其家”之难。但陈导食言,结果鬼大怒烧尽导家所有财物。看来对鬼也要讲信用,否则吃亏的也许就是当事者。 2.鬼魂复仇。对于鬼魂来说,复仇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这类鬼魂复仇故事,唐以前当以颜之推《冤魂志》记述最多,典型的如《徐铁臼》。徐铁臼受尽继母陈氏的折磨而死,死后冤魂大闹陈氏一家,最终索走仇人之子的性命。徐铁臼的复仇是坚决而彻底的,他是一报还一报。唐人小说中,卢肇《逸史·华阳李尉》(122卷)写张节度使欲夺李尉之美妻,借机害死了李尉;《逸史·乐生》(122卷)写乐生蒙冤入狱并被抛尸刑场;徐铉《稽神录·陈勋》(124卷)写性情耿直的陈勋被县吏诬陷致死。这些人死后都采取了复仇形式,杀了仇人。特别是陈勋,他的冤魂执长剑手刃八个仇人,读来痛快淋漓。 以上多写男鬼复仇,其实女鬼的复仇更为坚决,也更无情。蒋防《霍小玉传》(487卷)可为代表。面对李益的负心,霍小玉将深沉的爱化为强烈的恨,“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终使三娶的李益“夫妻之间,无聊生矣”。可与《霍小玉传》相提并论的是《逸史·严武盗妾》(130卷),严武亲手杀死了被他拐骗的邻家少女。经过30年的上诉,最终少女的冤魂拒绝了严武的“悔谢”和贿赂,并向他复仇。又戴孚《广异记》之《范俶》、《李瀚》写女鬼对损害自己死后尊严的人进行复仇。 3.不怕鬼。古人向来相信世上有鬼,但不信鬼乃至不怕鬼的也为数不少。孔子就曾对鬼神有所怀疑和保留,“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东汉王充、南北朝范缜等都是唯物主义者,明确主张无鬼论。著名的不怕鬼故事《列异传·宋定伯捉鬼》[2]通过宋定伯遇鬼-识鬼-捉鬼的经过,赞扬了敢于同鬼作斗争的精神。唐人小说中,牛肃《纪闻·窦不疑》[3]写窦不疑用箭射伤拦路鬼;皇甫氏《原化记·韦滂》[4]写韦滂箭杀“煞鬼”并“烹之啖之”。唐以后此类故事更是比比皆是,如宋洪迈《夷坚志·孙俦》[5]、清袁枚《子不语·油瓶烹鬼》[6]等。这些不怕鬼的故事充分表明了鬼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是完全有能力打败并制服它的。 第二,相信鬼。 相对于不怕鬼的人来说,信鬼的却大有人在。《潇湘录·魏征》(146卷)写魏征年轻时不信鬼神,曾与鬼道士“言及鬼神之事”。后鬼道士以简相送,结果“其简化一鼠而走,征自此稍信鬼神。”《法苑珠林·恒道愍》(319卷)写恒道愍最初对鬼并不畏惧,曾与之“共卧”。后与鬼泪别才“方大怖惧,恍惚时积”。这些作品均通过人物的奇遇来反证鬼的存在,以此显示作者的鬼神观。 此外,通过鬼魂托梦或显灵也是信鬼的一种形式。李公佐《谢小娥传》(491卷)写谢小娥父与夫经商被害,二人先后托梦“车中猴,门东草”和“禾中走,一日夫”。在李公佐帮助下,解得仇人姓名为“申兰”“申春”。谢小娥遂女扮男装寻觅仇人,后手刃申兰,活擒申春,终得复仇。又戴孚《广异记》之《宇文觌》《李霸》《韦璜》等均涉及到鬼魂托梦或显灵的情节。 第三,人鬼和谐相处。 1.人鬼有交情。人鬼最具交情的可以《冥报记·睦仁蒨》为代表(297卷)[7]。作品以睦仁蒨与鬼吏成景的交情为中心,串连了多个情节:徙家向县,路遇鬼吏,遂与定交;设馆岑家,为设珍馐,以饷成景;泰山求吏,仁蒨病困,成景救之;睦、成问答,纵谈佛道,仁蒨病愈。相类题材,尚有《宣室志·陆乔》(343卷)、牛僧孺《周秦行记》(489卷)等。 2.鬼魂知恩图报。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鬼魂也概莫能外。《潇湘录·牟颖》(352卷)写牟颖掩埋盗贼之骸骨,鬼魂报恩,替牟颖盗人财物,后竟替他盗取邻家美妇,成了帮凶。又牛僧孺《玄怪录·董慎》(296卷)[8]写董慎和他推荐的张审通帮助冥府的太山府君解决了与冥府的摩擦,太山府君为了报答他们,给董慎延长了21年的寿命,为了让张审通能听得更清楚又给他加了一只耳朵。 第四,人鬼相恋。 1.离魂型。最早的离魂型故事首推南北朝小说《幽明录·庞阿》(358卷)。写石氏女由于偷窥了来访的同郡美男子庞阿而芳心大动并爱上了他。但碍于封建礼教不敢大胆追求,只能通过离魂形式与庞阿相会。后庞阿妻病死,石氏女终与庞阿共结百年之好,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唐代离魂型故事,陈玄祐《离魂记》(358卷)可为代表。小说写清河张镒早年把其女倩娘许给外甥王宙,后张镒食言。王宙由此不满便离开张家,倩娘与其私奔至蜀。后倩娘思念父母,遂与王宙复归张家,倩娘竟与闺中病卧多年的倩娘“翕然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大家方知私奔的倩娘乃是离魂。此外,尚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等,均写因精诚所至而引发的离魂故事,在构思上与《离魂记》如出一辙,但缺乏鲜明的人物形象。 2.还魂型。还魂型故事与离魂型故事关系密切。离魂型故事的滥觞之作《幽明录·庞阿》中即有还魂因素,在庞阿妻死后离魂的石氏女终还魂与庞阿共结百年之好。唐人小说中,《离魂记》写倩娘离魂后不但能还魂,而且还结婚生子,情节较《庞阿》进一步发展。 2.转世型。《会昌解颐·刘立》(388卷)写刘立及妻杨氏“琴瑟甚和”,但杨氏不幸早逝,死前以小女美美相托。数年后,刘立于郊外看花,竟与杨氏邂逅。原来杨氏已转世为赵家之女,在众人撮合下,二人再续前缘,而“美美长于母三岁”,构思颇为奇特。又范摅《云溪友议·玉萧记》写韦皋与侍女玉萧日久生情,但此时韦家来信催其回家。离别之际,二人相约再会日期。后韦皋失约,玉萧伤心至极,绝食而死。当韦皋得知真情后十分伤感,遂请道士施法,招来玉萧灵魂。玉萧感激至极,后转世与其重修旧好。玉萧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生死不渝,感人肺腑。 4.再生型。与转世型关系密切的是再生型。孟棨《本事诗·崔护》(274卷)写崔护在清明节这天偶遇一女子,两人一见钟情。后女子因相思成疾去世,崔护获悉真情后伤心不已,结果姑娘死而复生,二人终成眷属。又牛僧孺《玄怪录·齐推女》(358卷)写齐推女因有身孕回娘家暂住,得罪了西汉鄱县王吴芮,分娩当天出血而死。后得冥王之助,齐推女终得以再生,并生数子。 以上均为女鬼再生的故事。其实再生后并生子,此类作品在离魂型小说中已初见端倪。《离魂记》中私奔至蜀的倩娘和王宙生了两个孩子。在再生型小说中,再生的女鬼基本上都生子。戴孚《广异记·张果女》(330卷)写张果女年仅十五就夭折了,鬼魂与刘乙子相恋后再生,结为正式夫妻,并育有数子。《广异记·刘长史女》(386卷)写刘长史长女年二十病死,鬼魂与高氏子相恋。刘氏夫妇得知其女将再生之事,遂开棺,数日后其女复苏。遂择吉日为二人成婚,“后生数子”。 5.招魂型。招魂习俗显然与巫术有关,先秦时期巫术盛行,尤以楚国为盛。屈原与巫关系密切,《招魂》可为证明。唐人小说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