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11-10-10

作者简介:朱明忠(1943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

朱明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

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

100007)

摘要:中国与印度是两大文明古国,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互为影响。印度教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如天文、数学、医学、哲学、宗教等学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的祖先曾经从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

关键词:印度教;佛教;婆罗门天文经;婆罗门算经;婆罗门药方中图分类号:B982,

B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392(2011)04—0057—06

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古国,山水相依、互为比邻,

两国人民很早就开始了经贸与文化的往来。根据史书记载,大约在两千年前,印度教就伴随着佛教传入

中国。虽然印度教在中国的名声没有佛教那么大,但是它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一、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

大约在公元前后,印度教伴随着佛教,就已从印

度传入中国。关于佛教传入的具体时间,

历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倾向于这两种观点:一则为西汉哀

帝元年(公元前2年),

“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

《浮屠经》”(见《魏略·西戎传》);二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中天竺和尚摄摩腾和竺法兰

,“白马驮经”来到洛阳,翌年在洛阳建白马寺。无论怎么说,在公元前后,佛教就已传入我国。至于印度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确实很难考证。因为印度教比佛教早产生近一千年,佛教受印度教的影响很深,在它的思想中糅杂着许多印度教的教义与学说,一般人很难区分。例如,初期佛教吸收了奥义书中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瑜伽修行”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不仅吸纳了吠檀多的哲学内容,而

且实行偶像崇拜,

移入了不少印度教的神灵;晚期的佛教密宗,更是大量汲取印度教性力派的思想和修行方式。实际上,印度教的许多思想都包含或融合于佛

教之中,当佛教传到中国后,印度教的思想也自然进入中国。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遗迹,佛教和

印度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四条:(1)“陆上丝绸之路”———由印度的西北部,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

着天山南北两路,

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这条路线又被我国称之为“西域道”

。(2)“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科罗曼德尔海岸,经马六甲海峡、马来群岛,至我国的广州、泉州等海港,此路线又被称为“南海道”。(3)“滇缅道”———由印度阿萨姆地区进入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和西南地区。(4)“尼藏

道”———从印度向北,经过尼泊尔,穿越喜马拉雅山,进入我国的西藏地区。

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经过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代,中印的佛教文化交流已达到鼎盛时期。在这种交流中,许多拜佛求经的香客和学者,络绎不绝地往来于中印之间。为了寻求宗教真理,他们跋涉戈壁沙漠、穿过丛林峻岭、翻越喜马拉雅山,历经千难万险。在这条漫长、艰苦、充满危险的旅途中,不知道有多少中印的香客或学者,未能达到终点而死

于半途之中,据说这些香客的死亡率高达90%。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有许多著名佛教学者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印度学者中,以摄摩腾(1世纪)、鸠摩罗什(5世纪)、舍那掘多(5世纪)、菩提达摩(6世纪)为代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大量的佛教梵文经典翻译成汉语,同时也通过佛经把许多印度教的思想传播到中国。在隋唐时代,大批的印度僧人居住在中国。据说,6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居住着三千以上的印度和尚和一万户的印度家庭。这足以说明当时中印文化交流的规模之大。

在赴印度取经的中国佛教学者中,最著名的是晋代的法显(5世纪)、唐代的玄奘(7世纪)和义净(7世纪)。他们不仅从印度带回大批佛教经典,而且也向国人大量地介绍了印度教的思想与文化。例如,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印度教民俗和种姓歧视现象:“举国人民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即贱民)。旃荼罗名为恶人,为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1](P42)

另外,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也详细阐述了印度教的教育制度和各种科学技艺:“开蒙诱进,先导十二章。七岁之后,渐受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技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2](P36)他在解释印度教早期经典———四种吠陀本集时说:“其婆罗门学四吠陀论:一曰寿,谓养生缮性。二曰祠,谓享祭祈祷。三曰平,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曰术,谓异能、伎数、禁咒、医方”。[2]此外,在我国的许多史书中,如《晋书》、《南齐书》、《梁书》、《隋书》、《新唐书》、《通典》、《文献通考》等,都有不少关于印度教的记载。

印度教传入中国后,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历史的遗迹。在云南白族居住的剑川地区,那里有一个著名的石窟群,名为“石钟山石窟”。在石钟山石窟的第8号窟中,人们发现石窟的正座上供奉着石雕的莲花型的女阴,当地称之为“阿盎白”,意思是“姑娘的生殖器”。在女阴的旁边,还矗立着印度教的天王像和佛像。专家分析,在这里曾流行过一种宗教,名为“阿吒力教”。这种“阿吒力教”,实际上是佛教密宗与印度教性力派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因为受印度教的影响,它也盛行对男女生殖器的崇拜。今天,在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印度教的神像。如,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中,就有一幅笑容可掬、神态鲜明的印度教象头神的画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有一个克孜尔镇,此镇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商道。在克孜尔镇附近,有一个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在千佛洞的第179窟中,人们可以见到一幅有关印度教大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助猕猴的本生壁画。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印度教神灵的石雕或壁画,就是印度教传入我国的历史见证。

印度教的神庙,在我国也出现过。据史书记载:在唐宋两代,有大量印度教商人从南海来我国经商,许多人长期居住在广州港和福建的泉州港(古称刺桐)。为了敬拜神灵和祈求平安,这些印度教徒在广州和泉州建起了印度教神庙。最早的记载见《唐大和尚东征记》。该书曰:“(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广州有婆罗门寺三所,并梵僧居住,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爪哇)等船,并载香药珍宝,自在如山。”[3]这里说的婆罗门寺,实际上就是印度教神庙。到了宋代,泉州港成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来这里的印度教商人也修建了一些神庙。在这些印度教神庙中,供奉着湿婆大神的化身———“林伽”(男性生殖器),并定时举行宗教祭祀活动。泉州当地人把“林伽”称之为石笋,他们对这种石笋崇拜不理解,而加以反对。据《泉州府志·古迹》记载:大约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以前,石笋崇拜出现以后,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秽物,引起官府重视,府伊曾派人去破坏之。[3]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泉州出土了二百多件印度教的文物,其中有大量石头制成的“林伽”像、以及毗湿努、湿婆、黑天、罗摩、吉祥天女等大神的雕像。此外,还发现了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中神话故事的浮雕,以及用古泰米尔文写成的有关印度教的碑铭。这说明,宋代以后印度教在泉州的活动十分活跃。

二、印度教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印度教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在以前,学者们习惯于把这些影响统统都归功于佛教,却很少有人去区分哪些是佛教的影响,哪些是印度教的影响。因为这种区分是相当困难的,你首先得搞清印度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差别,才能分清哪些影响是来自印度教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专门讨论一下,印度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

影响。

印度教在我国的影响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主要表现在天文、医学、数学、哲学、宗教、瑜伽、文学、语言学等领域。

(一)天文学领域

印度教崇尚祭祀,为了选择天时以利祭祀,它在吠陀经典中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文学体系。印度教的天文学知识,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我国。在我国《隋书·经籍志三》中,记录着许多印度教天文学的典籍,如《婆罗门天文经》二十一卷、《婆罗门竭伽仙人天文说》三十卷、《婆罗门天文》一卷等。[4](P108 109)这些经典都已经从梵文译成汉语,详细阐述了印度古代的天文与历法知识,对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中,有“二十八宿和五星”说,“五星”指岁星、荧惑、镇星、太白和辰星。而在印度的天文学中,有“七曜”说,所谓“七曜”,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加上太阳和月亮。这种“七曜”说,大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我国,曾对中国的天文历法产生影响。《后汉书·律历中》有这样的记载:“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甲辰诏属太史部郎中刘固、舍人冯恂等课效,复作《八元术》,固等作《月食术》,并已相参。固术与《七曜术》同。”[4](P109)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天文家,已接受了印度教的“七曜”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唐代,有一个特殊的印度家族对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个家族就是瞿昙悉达家族,瞿昙悉达是一位印度裔华人,他的祖先在唐初就移居中国,其家族四代人都在朝廷做官,主要司管天文。其父瞿昙罗,任“皇朝太中大夫,司津监”。据《旧唐书·历志》记载:瞿昙罗在麟德2年(公元665年),受朝廷之命,编制了《经纬历》,经唐高宗批准,与当时的《麟德历》参照实行。他在圣历元年(698年),又受武则天之命,以《麟德历》为基础,编制了《光宅历》。瞿昙悉达本人,曾任“皇朝银青光禄大夫,太史监”。他“大约在景云3年(712年)到开元6年(718年)……受皇帝委托,修理浑仪。开元6年,又受命翻译《九执历》……开元6年至16年(728年),他编辑了《开元占经》一书。”[1](P167 168)瞿昙悉达之子瞿昙譔,任“司天少监、司天监”,曾著《大唐甲子元辰历》。其孙瞿昙晏,任“司天台冬官正”。瞿昙家族,深懂印度教历法,当时的中国政府命这个家族成员利用印度算法,在不同的时间分别编制了《经纬历》、《光宅历》、《大唐甲子元辰历等》等。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印度教天文学对我国的影响。在这四代人中,瞿昙悉达是把印度教历法引进中国,贡献最大的一个。他编制的《开元占经》,已经成为唐代一部重要的天文历算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他还把《九执历》翻译成中文,《九执历》是印度天文历法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专家陈久金先生,对此书进行了研究,他评论说:“《九执历》,推算交蚀的方法较为科学,确有可取之处。”“唐朝政府翻译此书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印度算法,与汉历参照,预报日月蚀。”[1](P168)

(二)医学领域

印度教的医学历史悠久,早在《阿达婆吠陀》中就有大量治病方剂的记载,后来形成了许多医药典籍。在《隋书·经籍志》中,记录着许多传入中国的印度教医学典籍,如《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等等。这些典籍传入中国后,对我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最早的两部医药学著作———《千金翼方》和《千金要方》,是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在这两部著作中,就可以看到印度医学的影响。在医学理论上,印度医学主张:人由四大(地水风火)和合而成,四大不调,百病聚生。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也受到这种“四大不调”理论的影响,他在《千金要方》中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1](P164)另外,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还引用许多印度的药方,如“服菖蒲方”、“酥蜜煎煮消渴方”、“阿魏雷丸散方”、“苦参消石酒方”、“大白膏方”和“天真百畏方”等。

在唐代,中国还有另一部著名的医药学著作,名为《外台秘要》。在这部书中,也详细记载了印度医学在基本理论、眼科医术、药物方剂等方面对我国的影响。例如,在眼科方面,印度有一种“熏烟剂涂敷眼眥”的方法传入我国,在临床应用中,疗效很好。另外,印度的“金篦角障术”,即用金鍼治疗白内障的技术,在唐朝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使人恢复视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诗歌中,都提到这件事。在方药方面,《外台秘要》中还记录了许多印度的方剂和药物。从印度引进的方剂有“疗肺病咳嗽脓血及唾涕血不止方”、“牛膝三物散”、“久患风赤眼

方”、“疗脚气方”、“婆罗门僧疗大风疾方”等。[1](P171 172)从印度引进的药物有金刚石、青木香、胡椒、沉香、天竺桂、苏合香、龙脑香、象牙等等。印度的药物多以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而不同于阿拉伯的药物,多以香燥植物为主。

(三)数学领域

印度教的算法书籍很早就传入中国。在《隋书·经籍志》中,记载着《婆罗门算法》三卷、《婆罗门阴阳算历》一卷、《婆罗门算经》三卷等。印度教的运算方法,有许多内容比中国的先进,故促进了我国数学的发展。例如,瞿昙悉达所译的《九执历》,就把印度的数字码(即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数字)和笔算方法介绍给中国人。在此书中,列举了0、1、2、3、4、5、6、7、8、9等十个数字符号后,指出:“右天竺算法,用上件九个字乘除,其字皆一举札而成。凡数至十,进入前位。每空位处,恒安一点。有间咸记,无由辄错。运算便眼,述须先及。”[4](P118)由此可见,古代印度人发明的“0”、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和十进位的运算方法,在唐代或更早的时代就已传入中国。

另外,中国自然科学史专家陈久金先生,在注解《九执历》时说:《九执历》中的“月间量命,为求月距纬之用的数据,以月距交一象限分为二十四段,取各段之正弦线,通为弧度列成表。”[4](P118)这句话说明,古代印度人在测量月距时已经会用三角函数表。印度的三角函数表,在唐代通过《九执历》也传到我国。

(四)哲学领域

印度教六派正统哲学的典籍很早就传入我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论派哲学经典《数论颂》在南北朝时代被译成中文。《数论颂》问世于3 4世纪,是数论派的早期经典。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代的大和尚陈真谛,把此书从梵文翻译成汉语,取名为《金七十论》。《金七十论》的学术价值很高,它是数论派有关“神我”和“自性”并列的二元论哲学体系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在我国一直保存完好,但是在印度却早已失传。到了现代,印度人为了研究数论派哲学,不得不将这部书又从中文倒译成梵文。

印度教另一个重要哲学派别———胜论派的思想,也在7世纪传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把胜论派重要经典———《胜宗十句义论》由梵文译成中文,从而使胜论哲学系统完整地传播到我国。《胜宗十句义论》一书在印度早已失传,但是玄奘所译的中文译本在我国一直保存完好,故成为研究古代胜论思想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胜论哲学的主要学说,是“六句义说”(或“十句义说”)和“极微说”。所谓“句义”,用现代哲学术语说,就是“范畴”。胜论对世界上千变万化的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最终把这些现象概括为“六大范畴”或“十大范畴”。“六大范畴”包括:“实体”、“性质”、“运动”、“普遍性”、“特殊性”和“内属”。“十大范畴”,则再加上四个:“可能”、“非可能”、“亦同亦异”和“非存在”。简言之,胜论主张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是世界的基础,承认运动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属性,并对事物的各种形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归类。在探讨物质和物质运动时,胜论又提出了“极微说”,即“原子论”。它认为,世界是由不同性质的原子(极微)所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的物质单位,事物是由原子的聚合而成,由原子的分散而消失。原子的最初形式,是两个原子成对的结合,称为“二重原子”。三个“二重原子”结合成“三重原子”,以此类推,多重原子的积聚,便形成世界的各种形态。因此,胜论是印度教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唯物论学说。

胜论思想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佛教和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胜论的唯物思想对佛教的唯心主义教义有较大的威胁和冲击力,所以一直受到我国佛教学者的批驳。隋代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大师,在建立三论宗思想体系时,为了破邪显正,在他的《百论疏》中就对胜论的各个学说逐一进行批判,他把胜论的“句义说”和“极微说”都视为“邪因邪果”。但是,另一方面,胜论的学说也受到我国一些具有唯物思想的哲学家的欢迎。如,唐代的唯物论哲学家吕才(600 655),在阐述他的无神论和唯物论思想时,就多次引用胜论的极微说,把胜论的原子与易传的气都看作是物质范畴,并以此作为世界的基础。他还把胜论的“多生一”(多重原子构成一物)与易传的“一生多”(元资一气,终生万物)相比较,认为“多生一”和“一生多”,两者虽说法不同,但本质是同一的。据史书记载:“胜论立常极微。数乃无穷,体唯极小,后渐和合,生诸子微。数则倍减于常微,体又倍增于父母,迄乎终已,体遍大千,究其所穷,数唯是一。吕公所引《易系辞》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云此与彼,言异义同。”[5](P364)这段话是说:吕才认为,易辞的“一生多”和胜论的“多生一”,两者言异而义同。由此可见,胜论传入中国后,对我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在我国历代高僧翻译的大量佛教典籍中,有很多

都涉及到印度教哲学的内容。例如,涉及数论哲学的佛经有《佛所行赞》、《大庄严经》、《大智度论》、《百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涉及到胜论哲学的经典有《成实论》、《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俱舍论光记》等。这说明,印度教的数论和胜论哲学对我国佛教思想有广泛影响。

古代印度教的“因明学”(“五明”之一),即逻辑学,非常发达。正理论就是专门研究逻辑学的一个印度教哲学流派。佛教产生以后,佛教在继承印度教正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印度的因明学。早在南北朝时代,印度因明学著作(包括佛教和印度教的因明学著作)就传入中国,并被译成汉语。到了唐代,玄奘曾把印度新因明学大师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以及陈那弟子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是印度因明学的代表作,它们传到中国后,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另外,印度因明学在我国西藏地区的流传,甚至比汉地还要广泛。8 9世纪,大量的印度因明学著述被译成藏文。11世纪以后,西藏佛教学者在吸收和消化印度因明学的基础上,也创作出自己的因明学著作。例如,噶丹派学者菩提称所著的《量决定论广注》和《略注》,菩提称的弟子法狮子(1109 1169)所著的《量论摄义》;萨迦派学者萨班所著的《正理藏论》、其弟子乌由巴正理师子所著的《量释论正理藏》和《正理宝藏论大疏》;以及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贾曹杰(1364 1432)所著的《集量论释》等,都对西藏因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宗教领域

印度教古代的许多梵文经典很早传入我国,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如《摩诃婆罗多》、《薄伽梵歌》、《莲花往世书》等。这些梵文原典大都是11世纪以后的手抄本,对研究印度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外,伴随着佛教,印度教许多教义和思想也在我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如“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即“业报”)、“三世因果”、“解脱”、“瑜伽”、“化身”等等学说。

印度教的许多神灵被印度佛教所吸纳并奉为护法神,这些神灵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现在,在我国的佛教庙宇中,供奉着许多印度教的神灵。例如,在佛教寺院大殿两侧供奉的“二十诸天”,即二十个天神,原本都是印度教的神灵,来源于古代印度教的神话故事,后经佛教吸纳,而转化为护持佛教的天神。它们的名称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旨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之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裟竭龙王、阎摩罗王。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护法大神———帝释尊天(梵文 akra-devànàü-Indra),其实就是从古代印度教最有名的雷电之神———因陀罗(Indra)演变而来的。还有“阎摩罗王”(Yamaràjà),原本是印度教神话中负责主管人死后灵魂的一位天神(天界之神),他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经出现。后来,佛教也吸纳了这个天神,让他主管地狱。伴随着佛教,这位阎罗王传入我国,被中国老百姓普遍接受。但是,经过中国人的改造,“阎摩王”变成了地狱中最公正的审判者,那些在人间做了坏事的恶人,到了阴间都会得到他应有的审判和惩罚。另外,印度教的许多女神也传入中国,如萨拉斯瓦蒂女神,她的画像在我国的佛寺中经常可以看到,称之为“辩才天女”;杜尔迦女神和迦利女神,也被我国藏传佛教所吸纳,在北京的雍和宫里就有她们的画像或塑像,杜尔迦称之为“难近母”,迦利称志为“时母”。

印度佛教后期的密宗,在崇拜对象和修持仪式方面大量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派的内容,所以,印度教性力派的许多仪礼和修行方式也自然而然地传到我国。在这一方面,我国藏传佛教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密宗在修行时所用的“曼荼罗”,就是从印度教性力派那里引进的。“曼荼罗”(Mandra),实际上就是密宗修行秘法、举行法事的场所(坛场)。按照他们的说法:在修行秘法时,为了防止魔众的侵扰,需要在修法之处,按照要求,制作坛场。一般的曼荼罗是划一个圆圈或建造一个土坛,上面绘相应的色彩图画,并依照特定的方位,布置瓶、灯、花、香等饰物,以此象征佛、菩萨和金刚都聚会在此,以保证达到预期的修行目的和效果。

其实,印度教对中国的道教也有一定影响。我国学者刘仲宇先生在研究了道教早期经典———《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上品妙经》或《度人经》)后,指出道教与古代婆罗门教曾有密切联系。他说:“(《度人经》)以大梵为主神,宇宙经历劫运的演化图景,元始天尊开劫度人,等等,都是直接来自婆罗门教,或是从中引申、讹变而成的。其中,‘大梵隐语’之类对诸天的赞美之辞,译自婆罗门教经典,但经过了浓缩改写。”[6](P80)刘仲宇先生的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因为《度人经》产生于汉末三国时代,正处于道教建立自己信仰体系的过程中,此时佛教和印度教已传入中国,因此,道教僧人吸收印度教的一些学说

以充实自己的思想体系,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况且,道教与印度教在宇宙观和创世说方面是非常相似的。道教的“道”和印度教的“梵”,皆为宇宙最高本体、万物的创造者,两者创造世界的过程都是一种“生化”或“显现”的过程(即把内在固有的东西显现出来),所以,有些道教经典就直接把“道”称之为“大梵”。如《空洞迷歌之章魔王灵篇》说:“梵行诸天,迂回十方。无量大神,皆由我生。”[3]这表明,道教思想体系的形成,在某些方面曾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道教也曾影响过印度教。自从7世纪唐玄奘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以后,老子和道教的思想在印度得到广泛流传,自然在许多方面对印度教产生影响。印度学者发现,道教的修行术曾对印度教性力派产生过影响。道教主张“阴阳和合”而生世界,重视“内丹”和“外丹”的修炼;而印度教的性力派也主张,万物是“男女和合”而生,注重精神和身体的修炼。道教有“阴阳抱合”之术,性力派有“双身交合”之术。所以,据印度专家考证,在修行方法上,印度教性力派曾吸收道教的一些功法。例如,在印度孟加拉地区发现了一些印度教性力派经典,如《多罗母密义》、《楼陀罗合璧但多罗》和《摩诃支那功修法》等,在这些经典中都提到“左道”性力派的一些功法来自中国道教的功法,又称为“支那功”。[4](P248)

(六)瑜伽领域

印度教瑜伽术对中国的影响是明显的。瑜伽原本是印度教徒为了实现解脱而进行的修行方式,它分为许多种,其思想和实践方法都非常复杂。大约在4世纪,印度教的瑜伽术就已传入我国,对我国佛教、道教、儒教、医学、武术和气功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佛教禅宗所修的“上乘禅”、天台宗提倡的“六妙法门”、净土宗主张的“念佛三昧”等修行法,皆可以明显地看出印度瑜伽的影响。我国古代的一些健身术也与印度的瑜伽有过交流。例如,南北朝时流行的“易筋经”、唐朝流行的“天竺按摩法”、宋代流行的“婆罗门导引法”都是从印度传进来的。据说,“易筋经”就是少林寺的开山老祖达摩大师所传。《易筋经》中所练的功法,如内壮、外壮、动功、静功、炼形、炼气、炼意等,与印度教古典瑜伽提出的“八支行法”,即内修、外修、坐法(炼形)、调息(炼气)、禅定(炼意)等基本相似。另外,我国宋代所流行的“婆罗门导引法”(从印度传来的瑜伽功法),最早出现在宋代张君房所著的《云笈七签》中。“婆罗门导引法”包括十二种功法,如“蛇功”、“龟功”、“孔雀功”、“鹤功”、“莲花功”、“仙人功“等,这些功法的传入对我国武术和气功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除上述领域之外,印度教还在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等方面都对我国产生过影响,在此不一一赘述。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两千多年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频繁往来,相互学习,促进了双方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尤其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从佛教和印度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思想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加强对印度教文化的研究,一则可以让国民了解印度,加深两国人民相互交往的思想基础,二则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耿引曾.汉文南亚史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黄心川.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J].宗教学研究,1996,(3).

[4]薛克翘.中国与南亚文化交流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黄心川.印度哲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

[6]刘仲宇.度人经与婆罗门思想[A].黄心川.印度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M].宗教学研究,1996,(3).

[责任编辑:卢晓昆]

(11)The Influence of Hinduism on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ZHU Ming-zhong·57·Abstract:India and China are old civilizations which influenced each other in the past two thousands years.After Hindu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ccompanied by Buddhism,it influenced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on many fields such as astronomy,mathematics,medical science,philosophy and religion.Our ancestor ever adopted some beneficial parts from the culture of Buddhism and Hinduism,enriched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greatly.

Key Words:Hinduism;Buddhism;Brahman

(12)State Governa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Ethnic Problems in Northeast India YANG Xiao-ping·63·Abstract:India is a strongly diversified state in religions,ethnics and languages.The handling of the ethnic prob-lems in Northeast India by the federal highlighted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ethnic issues of India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s of national ethnic policies adopted by the state.The article argues that,in the process from ethnic identity to citi-zenship identity,state governance is the crucial medium for identity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Within the democratic framework,India has taken some specific state governanc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thnic problems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have actually provided meaningful references and illustrations for other nation-states.At the same time,lessons on mishandling and governance inadequacy during the process should also be learned carefully.

Key Words:Northeast-India;Ethnic problems;State governance

(13)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us NGOs in Indonesia Based on the Bodhicitta Mandala Foundation

YANG Hong-yun·69·Abstract:Since the1980s,NGOs have grown up in Southeast Asia,and becomed the government's partners and important resources in improving governance.The Chinese NGOs'role is just as others,but it is limited.However,the Chinese religious NGOs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a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affairs for its religiou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hinese religious NGOs'emergence is the Chinese caus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public affairs during the Indonesian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Words:Indonesia;Overseas Chinese;Religious NGOs

(14)A Review of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Northeast India LIN Yan-ming·76·Abstract: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problems of Northeast India,such as ethnic,religious,social,and historic problems,since the1970's and1980's of the last century.Especially,the ethnic problems are always a uni-versal matter of concern.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types of those results,this paper provides a primary review of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Northeast India.

Key Words:Northeast India,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results

(15)Analysis on National Separationism through the Fog of History

———Exploration and Initiative of Study on Ethnic Issues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Multi-national Coexist and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CHENG Yi-fan·82·Abstract:Ethnic Issue of Southeast Asi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alyses Indonesia Aceh's national sepa-rationism and raise the argument about“Economic-Culture dual structure”to explain national separation movement in Southeast Asia.When discuss on the ethnic issues of Indonesia Aceh,Muslims in southern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 Moro people,the book does not make judgement with sense of virtues and vices,and prevent from the possible preju-dice.The companion volume Multinational Coexist and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lations,and try to explor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multinational coexist.With the clue of historical context,the two books attempt to exposit the intrinsic property of national problems in a globalization.

Key Words:Southeast Asia;National problem;Seperationism;Coexist

儒家思想地价值和对后世地影响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

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 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 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中国历史典籍概说

中国历史典籍概说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许慎《说文解字》: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一、历史典籍的主观与客观 1、几则材料 ●《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公羊傳》:《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榖梁傳》:《春秋》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信史良史: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2、个人感悟两篇 当历史控制人的时候 一只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蚂蚁钻进土里,只有一只腿露在外面。小兔子看见了,不解的问:“为什么把腿露在外面?”蚂蚁说:“嘘!别出声,老子绊他龟儿子一跤!” 看到这则令人忍俊不禁的网络笑话,悲凉顿生。蚍蜉撼大树,蝼蚁撼泰山,盘桓讲台既久,我常常萌生这种无助的感觉——面对三千年厚重的文学史,我能给予学生什么?我给予他们的是真实的文学的历史吗?我即使有能力复原秦砖汉瓦的色泽,还能复活唐宗宋祖们的生命吗?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上得到了真理吗?他们有追求真理和收获真理的快感吗?于是,工作并且检视自己的工作成了生活的常态,生活本身反倒是非常态。就像堂·吉珂德挥舞着锈迹斑斑的长矛和无形的风车战斗,悲壮而滑稽,我常常顾思想的阴影而自怜。 据说歌德读到堂·吉珂德与风车大战,

失声痛哭:“这是世上最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悲观的浪漫主义者多迷惘。我的迷惘是从对历史的反思开始的。 历史是什么?古今中外先哲世贤议论煌煌,不妨抄它几段: 司马光:?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张岱:?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个诬妄世界。? 梁启超:?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西人近专重民史。中国如九通之类,可以谓之国史矣,然体裁犹未尽善也。若二十四史,则只能谓之廿四家谱耳!? 罗兰·巴尔特:?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者更准确些说,是想象的产物。? 卡尔·波普:?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可是,它不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来作出自己的解释,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谈谈儒家思想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 赵涛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作用下,世界文化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逐渐走向国际,为波动无常的世界经济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儒家文化蕴含的经济思想出发,论述了其在各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一、儒家文化中蕴含的经济思想 1、逐利而不纵欲的义利和谐观 儒家文化以孔孟思想为精华,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儒家思想对人的逐利思想持赞成和肯定的态度,这在重农轻商的时代可谓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重利思想是有前提的,即追求义利和谐,不过分纵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在两千年后的经济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抨击了过分追求利润而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也向世界传递出以君子之道获取财富的信号。 2、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在21世纪之前,人类因征服自然而自豪,也因此加快了对自然索取和改造的速度。然而随之而来的生态、能源危机终于让我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殊不知,“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已有,孔子在《论语》提出了“则天”即效法自然的主张,在经济发展中也

同样要尊重自然规律,持续性的发展才有其意义。 孟子说:“仁民而爱物”。现在我们可以给“民”一个更加宽泛的定义:人类、企业以及一切能对自然做出反应的群体。山水土木、虫鱼鸟兽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物”,保护而后取,取之有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万物昌盛。 3、以和为贵的人本观 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个人的行为又为企业制定的条条框框所限,其目的就是为自身所在企业创造最大效益。在这种理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变味,甚至走上歧路。 儒家思想中宣扬的“以和为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但深究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其根本不也是人的交往吗?“和”字打头,才能保证经济社会中的较量能为道德所限,“和而不同”,各方共创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4、“自强必寿”的进取观 “自强不息,大德必寿”原本是孔子的养生之道,但又何尝不是人与企业的发展之道呢?自古以来,自强进取者方能取得成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经济社会而言,只满足于眼前利益,而不懂得开拓创新的企业最终必将被淘汰。在竞争如此残酷的经济斗争中,唯有不断向前迈进、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 二、儒家文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对亚洲国家经济的贡献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doc资料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浙江大学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院系: 学号: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期中作业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王泽宏,字涓来。 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再取《康熙字典》中“雨泽”意,理解为润泽。 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宏,屋响也”,延伸为宏大、恢宏之意。 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涓,小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为相互解释的关系。即宏大的润泽,必来自于小流。可能出自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贾逵,字梁道。 逵,《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馗,九达道也。似龟背。”而“逵”字是“馗”的变体,意义相同,即向多方通达的道路,好似龟背中间凸起,可以向四下通达。 而贾逵本名“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衢,通道也”,亦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梁、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梁,水桥也”,“道,所行道也”,都是道路、通道之意。 综上,此名与字意义相似,都与道路、通道相关。 3.史既济,字若川。 济,《说文解字》:“济,水。”《说文》中解释为水名,所指即“济水”,今天叫做“济河”。 川,《说文解字》:“川,贯通流水也。”,《康熙字典》解释为“穿地而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同义,皆指河流。 4.赵丽华,字燕如。 赵丽华与南朝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同名。之所以字燕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燕如即如燕,指人像燕子一样聪慧灵巧。《南史》中云张丽华“性

聪慧,甚被宠遇。” 第二,恰好其人姓赵,“如燕”二字意在将其比作赵飞燕。张丽华、赵飞燕,均是古代美女。 第三,可能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所题诗: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5.李己,字子复。 出自《论语》:“克己复礼”。 6.李益,字君虞。 益,取《康熙字典》解释“进也、加也”。 虞,《说文解字》:“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综上,名是对字的解释。 7.年羹尧,字亮工。 《尚书·舜典》曰:“钦哉,惟是亮天工”,“亮工”便是来源于此, 而《今文尚书》把《舜典》归于《尧典》之中。其名中“尧”字来源于此。 据《清史稿》记载,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那么年羹尧可谓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给他取字“亮工”亦是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辅佐圣上。 8.严嵩,字惟中。 中岳嵩山。 9.查岐昌,字药师。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反而是中国所推崇的“孝”他们并不怎么在意,比方说又一次我看了一个视频,主要画面就是日本拥挤的地铁,有很多老人的脸都贴在了玻璃上,都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让座,这和中国的道德原则完全相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继承了儒学的起源,但后期的发展,完全决定于自身,最终迈向了与中国相离的道路。可无论它如何变化,都离不开中国儒学的本源。 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我们的邻国韩国——或者具体应该探讨的是朝鲜。中国儒学合适传入朝鲜,其确切时间无法详尽考证,多数学者认为,儒学的传入期应以文字记载为准。公元372年以后,三国相继建立,设太学,教授儒学并派遣留学生,这才算是儒学在朝鲜的传播之初。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得到国家承认并广泛传播最初,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原因,最先接受儒学的是高句丽,其次是百济,最后是新罗。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儒学主要是朱子学的传播,确立了它在朝鲜官方哲学以及正统学术思想的地位。 由于儒学符合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又适合于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古代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就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吸收儒学。在政治方面,提出了德治思想,自此以后,高句丽历代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除此以外,朝鲜和中国一样,都将“仁”也就是“爱民”视作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强调将其体现于政治之中。另外,统一三国的新罗封建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封建身份等级制,,就把儒学的“正名”思想绊倒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并以此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在对于文化层面的影响,古朝鲜照搬照抄儒学伦理思想,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背诵版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一、文史典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今山东省),西岳华山(今陕西省),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誉为“塞外第一山”。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现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中岳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稷(jì)、黍、麦、菽(shū)、稻) 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浙江大学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院系: 学号: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期中作业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王泽宏,字涓来。 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再取《康熙字典》中“雨泽”意,理解为润泽。 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宏,屋响也”,延伸为宏大、恢宏之意。 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涓,小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为相互解释的关系。即宏大的润泽,必来自于小流。可能出自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贾逵,字梁道。 逵,《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馗,九达道也。似龟背。”而“逵”字是“馗”的变体,意义相同,即向多方通达的道路,好似龟背中间凸起,可以向四下通达。 而贾逵本名“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衢,通道也”,亦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梁、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梁,水桥也”,“道,所行道也”,都是道路、通道之意。 综上,此名与字意义相似,都与道路、通道相关。 3.史既济,字若川。 济,《说文解字》:“济,水。”《说文》中解释为水名,所指即“济水”,今天叫做“济河”。 川,《说文解字》:“川,贯通流水也。”,《康熙字典》解释为“穿地而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同义,皆指河流。 4.赵丽华,字燕如。 赵丽华与南朝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同名。之所以字燕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燕如即如燕,指人像燕子一样聪慧灵巧。《南史》中云张丽华“性聪慧,甚被宠遇。” 第二,恰好其人姓赵,“如燕”二字意在将其比作赵飞燕。张丽华、赵飞燕,均是古代美女。 第三,可能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所题诗: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5.李己,字子复。 出自《论语》:“克己复礼”。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09自动化 姓名: 学号: 2011 6 25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儒家的内涵更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一大道德基准。对于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儒家大同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儒家思想作用现代社会价值 【正文】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利弊影响 文/郜良 儒家学派由孔子所创。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其间受到外来佛教文化的冲击,在近代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五四运动”中受到“打倒孔家店”的否定,“文革”中受到“批林批孔”运动的批判,儒家思想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作为传统的力量,顽强地积淀在当代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之中,以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渗透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发挥着积极或消极作用。起积极作用的为精华,起消极作用的为糟粕。我们今天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必须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在大胆吸收西方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先进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扬弃”。因此,必须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利弊影响有清醒的认识。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历史传承中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自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孔子的学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体现出对务实和理性精神的崇尚。虽然中国有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流传,但都没有形成全民族的宗教狂热,真正推行的是“政德合一”,宗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不像西方搞的是“政教合一”,有时教权比王权还要大。在中国正是由于信奉儒家思想,抑制了宗教的作用。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

最新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xx古代服饰的影响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它与礼制相结合,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不同阶层的穿衣戴帽,从服装的质料、服色、图案纹样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以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充分表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说,中国服饰制度具有鲜明、独特的礼制文化特色。 一、服饰艺术追求礼制秩序xx 中国伦理道德对中国审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服饰艺术发展中,儒家的礼教思想成了其核心理念。只有遵从了伦理道德规范的服饰才为美,只有充分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等级秩序的服饰才为美。周代制定的冠服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什么样的帽子配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不同等级的人必须穿着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服饰,这些服饰在颜色、材质、尺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周代的冠服制度规定极严,同为裘服,也要根据皮质、颜色来划分等级。天子穿白狐裘,诸侯及大夫、士穿青狐裘、黄狐裘,庶民则穿犬羊裘。 自周以后,冠服形制被历代传承相袭,虽按各代统治者之意略有改动,但其基本形制却大同小异,尤其是显示阶级差别的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二、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 “质”与“文”二字在中国哲学中释义相当宽泛。质指一个人的资质美,《论语·卫灵公》中记载: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所具有的伦理品质。文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论语·泰伯》记述: “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所谓的“文章”是指礼服上的纹饰、丹车白马、雕琢刻镂之类的文饰或文采。可见,孔子是极其重视服饰之美的。但是,孔子在认定服饰要讲形式美的同时,又对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形式与内在的关系。《论语·雍也》中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没有合乎礼仪的服饰,就像没有文化修养的凡夫野人。然而,只有合乎礼的服饰与动作姿态,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这些虚饰只能使人感觉像浮夸的史官。儒家在服饰上文质统一的审美观,是与等级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上层社会尤甚。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礼”的重要成分,已经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几乎波及了社会各阶层。以上这些正是形成中国古代服饰独特风貌的原因之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代儒家传统地位确立之前,就被“礼”所约束。随后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汉代把《仪礼》列入五经。“仪礼”的关注点是整个社会活动,项目繁缛,对于服饰有全面严格的规定,是典型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制在服饰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了几千年来国人的服饰观念和风格。例如,西汉建立以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在服饰礼制方面规定得十分用心,不仅对百官服饰的样式和色彩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甚至对民间服饰也做出了限定。在当时,百姓只能穿着本色的麻布衣,而不得使用其他色彩的服饰。除此,还对生活用品进行详细完备的规定,诸如相关的生活基本需求,如衣帽鞋袜、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在汉朝,不论花色、品种、质料,还是色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历代更是在朝廷中设立相关的机构对礼制进行管理。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历代统治者都把此作为行为准则,用法制、礼教、哲理等各种手段统治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循礼蹈规,安分守己,使之成为相应的风气。在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服饰纹饰以一种“标识”的特有形式显示着封建礼制的等级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有一段关于中国官服补子起源的记载: “则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八字铭……诸王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由此可见,武则天以绣袍赐予百官,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备课讲稿

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思想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这种伦理思想上升到中华民族精神意志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掌握及创造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应用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当前苏联的解体给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当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危机和矛盾让世人困惑迷茫时,智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胡锦涛已经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及全世界社会发展在理论上指明了理论创新的方向---和谐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的创建和社会实践在构键和谐社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伦理观是儒家思想精髓的发展是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意识。它是东西方人类最进步思想意识的结晶。它的诞生和实践应用不仅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也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革命,更是全世界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指引。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社会意识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上的成功应用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的文化启蒙当西方被基督教神学黑暗的中世纪统治接近窒息的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精英在反思在思考,是为启蒙时期,恰在这时,来华的传教士带回了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儒家思想。 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着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传入是对西方文化一次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被发现,对西方思想家们来说,是与达.伽马和哥伦布在自然界的新发现,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他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他说,当中国已经成为广大繁庶而且具有完善而明智的制度治理国家的时侯,“我们(欧洲各国)还是一小撮在阿尔登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哩”!他认为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首先从中国那里开始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 伏尔泰指出,“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是他大声疾呼;法国要“全盘华化”!他主张,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其它启蒙运动人物如霍尔把赫、狄德罗、爱尔维修,以及更早的莱布尼兹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指出:“众所周知,哲学的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和英国的实情是,中国,在儒学的推动之下,早就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政治,现在儒学又成为攻击这两个国家的世袭特权的武器。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间接的儒家思想影响-科举制度: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当科举制度被引进的时候,在教育领域和人才选拔录用模式上可以说革命性的颠覆了以前落后的模式,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它们终于找到了实现其启蒙思想的手段,英国由此造就了排出世袭制的具有英国特色的科举制度——文官制度,一举成为日不落;后来美国拿去搞有美国特色的科举制度--公务员制度,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