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4课_王权与教权

第14课_王权与教权

第14课_王权与教权
第14课_王权与教权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实。

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图片、历史文献解读历史信息,通过解析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从而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权与教权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

难点:影响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动因

说明: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的分析,理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级思维能力,故为本课重点。

2.在了解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历程的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必须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归纳,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总结,同时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等综合加以分析、理解,对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而且涉及方法和能力培养过程,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找出反映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3.分析不同阶段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以及形成的背景、影响。

4.分析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原因及影响。

5.分析卡诺莎觐见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6.分析阿维尼翁之囚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7.思考题: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果是否

有其必然?

[资料附录]

材料一

公元741年,矮子丕平担任了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掌握了实权。但他并不满足,还想获得王国最高荣誉,篡夺王位。

751年,伦巴底人攻陷意大利拉文那总督区,直接威胁教皇统治的罗马公国。此时,东罗马帝国的注意力集中于东方,且远离罗马,无力为教皇提供保护。

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出使臣去见罗马教皇扎恰里,使臣向教皇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徒有虚名的人做国王好,还是让真有实权的人做国王好?”教皇面对使者的提问,自然懂得矮子丕平的用意,于是讨好地答复道:“在我看来,让真有实权的人当国王要好些,掌权者应为王。”

公元751年11月,在教会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自立为王,加洛林王朝建立。

公元754年,伦巴底人入侵罗马,威胁到教皇领地,教皇亲往法兰克,向丕平求援,丕平出迎,教皇赐给丕平“罗马贵族”的头衔,加洛林王朝成为罗马教皇的武力支持者。

公元756年6 月,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底人,并把从伦巴底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称谓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

材料二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维也纳主教阿维图斯写信给他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神圣的天意已赋予你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宰者”。罗马教皇阿那塔秀斯二世致书克洛维,希望他成为支撑基督教会的“铁廊柱”,为此基督教会也“将赋予你对你所有敌人的胜利”。

材料三:

亨利四世15岁开始亲政。1073年,科隆大主教伙同美因茨大主教、沃姆斯主教等举行叛乱,捣毁城堡和建筑,把亨利弄得焦头烂额。

1075年,教皇格利高里七世向亨利发难,规定世俗君主不能染指主教授职权,他发布敕令: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

12、他(教皇)可以罢免皇帝。

……

19、他(教皇)自己不被任何人审判。

……

22、圣经为证,罗马教会过去没有犯任何错误,将来也不会犯任何谬误。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76年1月,亨利平定了叛乱,在沃姆斯召开主教会议,与教皇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支持亨利的除部分教士外,还有骑士和莱茵城市。1月24日,亨利写信给教皇,宣布废黜教皇:“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我,神圣的亨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对你说“滚开!”

2月23日,教皇下令开除亨利的教籍,解除他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治权。这个教皇令成了不满皇权的德国封建主重新闹事的信号。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等在乌尔姆集会,酝酿选举一位新国王。

1077年,亨利前往卡诺莎觐见教皇,请求宽恕并发表敕书:

“余,亨利王,……愿在我们的主人,教皇格利哥里所拟定的范围内,遵照他的判断改正前衍,或依据他的主张签订和约。……我愿在我和我可能控制着的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受到任何生命或肢体上的损害和劫掠,也不至因为我们的许可而遭受到任何违犯其尊严的阻扰。……”

[结构板书]

[作业设计]

《导学案王权与教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专题概述:在世界历史上,5—14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在亚洲,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家;日本大化改新后初步形成律令制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古国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发明了农业,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了美洲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并成功维持了数百年的统治。 本课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观点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原理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历史解释】小组讨论,就“基辅罗斯”到“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进程制作年表,并科学评价伊凡四世政治举措(特别是特辖领地制)在其中的作用,增强自身自主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进一步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

第14课_王权与教权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实。 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图片、历史文献解读历史信息,通过解析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从而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权与教权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 难点:影响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动因 说明: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的分析,理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级思维能力,故为本课重点。 2.在了解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历程的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必须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归纳,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总结,同时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等综合加以分析、理解,对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而且涉及方法和能力培养过程,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找出反映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3.分析不同阶段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以及形成的背景、影响。 4.分析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原因及影响。 5.分析卡诺莎觐见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6.分析阿维尼翁之囚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7.思考题: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果是否

第14课王权与教权练习册习题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基础练习 1.写出下列关于王权与教权关系的重要事件的历史影响。 (1) 丕平献土 (2) 查理加冕 (3) 卡诺莎觐见 (4) 阿维尼翁之囚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后,维也纳主教阿维图斯写信给他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神圣的天意已赋予你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宰者。” 维也纳主教为何对克洛维说“你的信仰是我们的胜利”? 这里的“胜利”指什么? 3.右图是伦敦考陶尔德学院珍藏的9世纪绘画:查理大帝。该 图与课文中的查理大帝画像风格不一,但是主题一致。仔细观察两 图,它们都是如何表示查理既是世俗皇帝又掌握一定的宗教权力的? 按照教会的观念,查理的权力最终来自于何处? 4.中世纪西欧王权和教权之争为何最终以王权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果是否有其必 然性? 二、拓展练习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兰克王国的奠基者是强有力的军事领袖克洛维。根据6世纪历史学家格雷 戈里记载:当初,当他的基督徒的妻子请求他皈依基督教时,他拒绝了:“你的神毫无用处。” 但是,有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的战斗中,克洛维的军队面临毁灭,他高声喊道: “耶稣基

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让我战胜敌人,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礼。”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于是,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二六七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日耳曼诸王国并立,经济上城镇败落,起重要作用的是日耳曼贵族和罗马贵族的大庄园,以及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找出解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的理由。 (2) 你相信哪一种理由是真实可信的?对另一种理由应该怎样解释?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德皇亨利四世先后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说的两段话: 你,现在已不是教皇,而是个假僧侣。我,神圣的亨利皇帝率领全体主教对你说“滚开”。(1076年) 余,亨利王,……愿在我们的主人,教皇格列高利所拟定的范围内,遵照他的判断改正前衍,或依据他的主张签订和约。……我愿在我和我可能控制着的方面,保证他们的安全,不受到任何生命或肢体上的损害和劫掠,也不至因为我们的许可而遭受到任何违犯其尊严的阻扰……(1077年) 1076年初,亨利四世为何要废黜教皇?1077年态度为何又180度大转变,俯首屈服?

中世纪教会与王室权利之谜

08外汉俞露露 80213013 论中世纪教会与王权之谜 在我看来,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存在,可以说是一把双面刃。一方面,它可以作为维护王室尊严权利的屏障,它帮助政权稳定,人民信服,但同时,作为欧洲政界的另一大势力,与王室又有着权利之争。 欧洲,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王室与教会作为并存的两大政治力量,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并存。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会的关系错综复杂,两者既相互为援,又不乏激烈的权益纷争,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世纪中期,教会的实力不断增强,“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以争夺最高统治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 在权利的更迭之中,唯一不变的是,不论斗争输赢如何,基督教,确实是作为一种全民性的信仰而千百年的流传,至今仍源源不息。 除去在政权的争夺上,教会在某些方面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单是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上的诸多进步,被教会野蛮掩盖,甚至扼杀。多少启蒙的进步的思想,被狠狠扼杀。海帕西娅,贞德,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等,都遭到教会的残忍对待,或是被严刑,或是被剥夺人权,罄竹难书。

但,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教会对于蛊惑人心,得到“太平”社会,又有着一定的贡献。比如,大家都坚持做礼拜,相信会有地狱与天堂之存在,坚信人的一切都有身在看,会有终极审判的存在。所有人在做着任何事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旦违背法律,违背规则,又会为自己添下多少罪域。于是,大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对外界的任何都保持一种进而远之的距离,以策安全。以此,社会,又怎么可能不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稳定。 为什么说是一段时间的稳定呢?自然是因为人,作为万物之主,世界之灵魂的所在,在受到巨大的压力大打击之下,虽然会被镇压,但势必会反弹地更加厉害。于是,在欧洲历史上,也并不是一直太太平平。 公元10至11世纪,格里高利一世在改革天主教会时,所提出的新理论代表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社会理想,即在尘世建立起一元化的神权统治,实际上是建立起教皇权的一元化统治。从此,欧洲王权开始滑向教会。而在,英诺森三世时期,随着他登上彼德宝座,教皇的奥古斯都时代开始了。教皇的权力达到一个巅峰的状态。一直到不断有欧洲国家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丹麦、波兰、立陶宛、匈牙利等。 但这样到了16世纪,天主教教会的荒淫行为遭到了人们的反抗,再就是马丁路德的改革·瑞士加尔文等人的改革。英王亨利8世成立新教,而不是听于罗马教廷。再就是最后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封建实力与资产阶级的过度了。 风云际会,惊天变。教会的势力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

中世纪教权与法国王权之间的关系

14世纪前后中世纪教权与法国王权之间的关系 摘要:14世纪是法兰西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亦是罗马天主教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双重特性决定了法国王权与教廷教权之间势力的消长。双方经历早期的妥协与合作并于本世纪迎来多次正面交锋,终以法国王权对教权的绝对胜利而宣告结束。教会的阿维农之囚是中世纪罗马教廷教权衰落的重要标志。在原本天主教会势力盘根错节的欧洲,这一发展态势注定对未来数世纪西欧的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罗马教权法国王权阿维农之囚14 世纪 在阿尔比战争结束后的13 世纪上半叶,罗马教廷与法国王室之间似乎达成了某种平衡和妥协。当时由于海峡对岸的安哲文帝国对法兰西国家的战争威胁日益迫近,法兰西王室的各项战争准备已迫在眉睫。战事频仍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王室的财政负担。为了缓解王室的财政压力,法国国王把矛头对准一向享有税收豁免权的西多会修道院。冲突迅即在腓力四世国王与时任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之间爆发。对于罗马教廷而言,继之而来的是14 世纪漫长的“阿维农之囚”阶段。总之,关于中世纪盛期法国王权与罗马教廷教权之间的关系演变,我认为在现实层面两者处于永恒的纷争状态。本文主要剖析14 世纪前后法国王权与教廷教权之间的关系,并且我认为正是这一阶段的政教

关系为未来数世纪天主教会的历史发展定下了基调,并由此深刻影响着西欧社会整体的历史进程。 一、历史性的妥协 1198年,当英诺森三世继任教皇职位时,摆在他面前的督 教欧洲绝非是一个平静的世界。这位中世纪最伟大的法学家教皇在推行教会改革这一宏伟蓝图时,不得不寻求与世俗国王之间的妥协。此时,无论法国王室还是罗马教廷都面临着更为棘手的问题亟待处理。这时候,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的压力主要来自海峡对岸正在崛起的安哲文帝国。另一方面,12 世纪末的罗马天主教会亦是危机重重,严重的世俗化现象向天主教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已然使其积重难返。特别是以卡塔尔教派为代表的天主教异议教派在南部法国等地强劲的传播势头,正在撼动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权威。因此当英诺森三世在12 世纪末继任教皇职位时,消除天主教异议思潮的影响并重振天主教会昔日的声望,成为这位法学家教皇必须担负的当务之急的使命。 由此可见,在12、13 世纪之交的西欧,无论是罗马教廷还是卡佩王朝的法国都因更加迫切的其他事务之牵制而自顾不暇。特别是罗马教廷更加岌岌可危,它正面对着遍及欧陆的天主教异议思潮不断向天主教会权威发起挑战的现状。因此,13 世纪初法国王权与教廷教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表面的甚至堪称历史性的妥协与平静。 二、权力平衡的打破 法国王室与罗马教廷之间势力平衡的打破根本上应当追溯至 13 世纪初的阿尔比“圣战”。在阿尔比战争中,罗马教廷主要凭借的

中世纪贵族王权及其相互关系

中世纪贵族王权及其相互关系 来源:互联网作者:本站编辑[日期:2009-8-15] 浏览:274次 杨萌 [公法天地] [摘要]:中世纪,政治的主线就是是王权贵族权和教权三者关系的变化,其中贵族权和王权的关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到了中世纪的晚期,二者的关系既斗争又和合作。 [关键词]:中世纪王权贵族权相互关系 中世纪社会经历着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宗教生活及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深刻的变化。贵族和王权的关系也在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不断发生着转变。 一、中世纪的贵族 中世纪一个典型的贵族统治时期,贵族是维持统治的阶级结构,有统治权,成分复杂,随早、中、晚期不断变化。早期人们不注重谱系,因为是个民族与罗马的混容时期,是重视现有势力和土地;中期,社会基本定型,人们开始注重谱系,强调封号,看重出身,贵族集团也于此时形成,成为一个封闭的团体;到晚期,因为商品经济发达和社会上成分的流动增加,也开始有下人加入贵族行列,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封号而无土地的破落贵族。中世纪晚期贵族具有了明显的封闭性,且贵族内部也分出了不同的登记,表现出不同的权势:公爵,此称号授予部落首领,为一地的统治者,仍有政治、经济、法律和权利,他们仅为名义上的归附。侯爵,大都为边防长官,是由国家派为边境地区的长官负责数郡的统治,这些人大都出身于当地的大家族,为半独立力量,可任命当地官员。伯爵,是地方

的行政长官,如郡首,由国王任命,时间长久后也成为半独立状态。公爵的委任者也称伯爵,其权利甚大,尤其代表公爵时,常常由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成为统治者,如建立安茹王朝的安茹伯爵, 以上三种贵族为高等贵族,均拥有大量的领土,能实行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统治。贵族的特征也反映在其它各个社会生活方面。衣食住行方面:衣服的颜色、款式均以法律规定,非贵族者不得穿金戴银,不能穿丝绒、毛皮衣服。农民只能穿黑、灰两色,贵族可以追求华美,是当时服装改革的推动者;在饮食上,东方而来的长途运输香料,成为当时贵族的专利。在居住方面,中世纪贵族,在庄园中心地带有贵族的住宅,一般也有代表权势之地的城堡,城堡的作用众多,不仅是贵族家族的居住地和社交场所,也是在战乱时周围居民的避难场所。中世纪贵族的婚姻为政治婚姻,贵族结婚的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和加强贵族家族之间的联系。贵族在中世纪社会中属于上层,所以其他方面也有特征,比如贵族只与贵族联系,生活习俗固定、联系固定,在封闭集团内大家共有贵族意识,并通过外部法令使其确立,使阶层固定,与其他阶层形成明显的界限。到了中世纪的中期,贵族集团的意识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贵族有意识的和自由人划分界限。成为贵族不仅仅是财产上的要求,还必须经过授封仪式,越来越严格,使得贵族只能在贵族儿女身上产生,且授封只有国王才能进行,成为贵族的条件变得日益苛刻。其次,贵族开始更加注重谱系,其中不能有模糊之处。贵族还开始采用族徽,这一标志的起源和战争有关,当时交战的双方习一特殊标记来分清敌我,后来就渐渐演变为贵族之徽。然后,作为贵族在职业上也和其他人有严格区别,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都与战争相联系。当时的社会一般把工作类型分为作战者、祈祷者(教会)和劳动者(农民),作战是骑士、贵族的特权也是地位的象征。最

2017 2018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4课理性之光作业1

一、选择题 1.“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他们”是指( ) A ?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 B.15 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 C.19 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者 D.18 世纪中叶的启蒙思想家 解析:选D。关键信息:理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这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选D 项。 2.在18 世纪,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国际语言。这主要是因为( )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推动 C.《人权宣言》的传播 D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 解析:选A。18 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法语成为欧美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 的国际语言,故选A。拿破仑对外战争、《人权宣言》的传播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影响尚有待散发,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后半期到1 9世纪中叶流行,故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3.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解析:选A。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所谓理性,就是人的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 神。 4. 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D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解析:选C。伏尔泰和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批判专制王权和教权 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些思想否定王权,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最终导致封建制度被推翻。故选C。 5.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 —1826年)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的根据是( ) A ?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哲学与人生教案完整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 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 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 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 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 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 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 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 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 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 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 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 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 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亨利八世宗教改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亨利八世宗教改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作者:————————————————————————————————日期: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社会科学论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王权与教权关系探微 王艳颖1,温凯2 (1.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天主教在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位于教会组织顶端的罗马教皇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也要求对教会行使权力,这就引发了教皇权与王权间的斗争。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先拉开对教皇权威的挑战的序幕,确立了王权至尊的地位,导致教皇权在英格兰的衰落。国王成为世俗和教会的最高首脑,实现了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成为真正独立的专制君主。 关键词: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教皇权;王权 中图分类号:K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21-03 一、西欧中世纪的教皇权 基督教最初受罗马统治者势不两立,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正式确立其合法地位,它开始和帝国政权合流。在5世纪后的西方社会,以罗马教廷为核心的罗马天主教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天主教的教会组织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罗马教皇势力开始扩大,并向其他地区扩张势力,以国王为首的世俗势力也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就产生了存在于中世纪的一个关键问题——教皇权和王权的关系。教权势力强盛时期大约在11世纪至14世纪。在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之前君权是高于教皇权的,但随着教会改革运动的发展,罗马教廷实力大增。11世纪中叶,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进行教会改革,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王权与教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王权与教权 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影响 背景:12世纪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国王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 特征: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识记知识点: 1.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2.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

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恢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3.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 理解知识点: 1. 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

教案第14课理性之光

学生学案一、自学区域:

二、研学区域: 1、启蒙运动出现的时期、背景、核心思想是什么? 2、列表格归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表,并归纳他们主张的相同点。 3、启蒙运动的性质、影响。 三、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展示区域: 四、检验区域: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表达的的相同点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 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4、伏尔泰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说表明他() A 倡导君主立宪制 B 维护君主专制

C 崇尚人的自由平等 D 抨击教皇骗子式的说教 5、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 A专制主义、重商主义 B专制主义、霸权主义 C教权主义、重商主义 D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6、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 ①人权自由②实行法治②反对教权④反对专制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卢梭被誉为宣传理性至上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这是因为他认为: A.人民应当推翻暴君,实现“主权在民” B.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当推翻教皇 C.教士贪婪成性,人民应当粉碎教会势力 D.现存制度压制自由,应当重建开明制度 8.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的共同点不包括 A.反对特权等级 B.反对君主专制 C.主张实行法制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9.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①起源于英国,中心在法国②以宪法理性为中心,鼓吹人权和法制 ③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④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A.反对教权和蒙昧主义 B.宣传天赋人权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提倡自由平等 11、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 都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 B 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 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 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2、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 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 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 封建统治已经陷入全面危机 D 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汇总

第六讲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采邑改革”及影响。 2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3知道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主要影响。 4知道卡诺莎觐见及其主要影响。 5知道阿维尼翁之囚及其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让同学经历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过程。 2阅读教材插图“文献选读”,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各区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2教权与王权并存是西欧中世纪上层建筑的特征,并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亡。 二、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 1封建制度的产生。 2教权与王权的消长过程。 2、教学难点:等级君主制的形成与特征。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授课类型:新课教学。 五、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 六、教学媒介:PPT、地图册、板书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民族大迁移: 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公元396年罗马帝国的分裂,也学习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当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西罗马的灭亡是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因素的。内在因素是因为罗马统治阶级的贪污腐化,对民众的残酷镇压激起民愤;而外在因素则是日耳曼诸民族(蛮族对于罗马帝国的不断入侵。那么原先生活在中东欧地区的日耳曼民族长期以来都和罗马帝国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会一门心思向罗马境内进攻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亚欧民族大迁移”。 “亚欧民族大迁移”的源头是公元前1世纪时期的东方,西汉王朝的君主汉武帝对于长期袭扰中土的匈奴人的反击。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之间,汉将卫青、霍去病等人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内2000多公里,收复失地,巩固国防。在强大的汉军打击之下,匈奴内部矛盾加深,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这就是“匈奴西迁”事件。 公元91年,西迁的匈奴人离开漠北,历经班悦、康居、粟特,最后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到达东欧的顿河流域。在匈奴西迁的推动下,亚洲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了自亚洲至欧洲迁移。匈奴人到达东欧以后,进入了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的地盘,在强大的匈奴人联盟的打击之下,东哥特人很快就溃不成军,为了避免灭亡于匈奴人的铁蹄之下,东哥特人被迫向西迁徙,同样的,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

高一历史王权与教权

第13课王权与教权 向明中学赵成娟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实。 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斗争,互相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2.通过图片、历史文献解读历史信息,通过解析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从而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权与教权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 难点:影响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动因 说明: 1.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的分析,理解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演变的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的方法,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级思维能力,故为本课重点。 2.在了解王权与教权关系变化的历程的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必须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归纳,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总结,同时利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等综合加以分析、理解,对中学生而言,不仅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而且涉及方法和能力培养过程,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找出反映西欧中世纪王权与教权关系的典型事件。

3.分析不同阶段王权与教权的关系以及形成的背景、影响。 4.分析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丕平篡位、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原因及影响。 5.分析卡诺莎觐见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6.分析阿维尼翁之囚的背景及影响,分析此时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的原因及影响。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中世纪西欧的教权和皇权之争 教权和皇权的斗争是中世纪[1]西欧的重大事件,主要表现为11~13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2]皇帝为争夺主教或修道院院长授职权而进行的斗争,其起因相当复杂,性质分析存有分歧,持续过程较长,影响也很深远,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课题之一。 原因:10世纪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德意志萨克森王朝国王奥托一世应罗马教皇的请求挥师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镇压了罗马贵族的叛乱,并占领了伦巴德,接受了意大利国王的称号。奥托一世不仅把大片的土地,而且把土地上的行政、司法、财政等权利全部封赐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因而得到教会的支持。962年2月,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感谢奥托一世的帮助,在圣彼得教堂亲自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建立起日耳曼民族罗马帝国,后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直接任命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长,并且干预教皇的废立。帝国名义上包括德国和意大利北、中部等国家和地区,实际上在封建割据形势下,并没有建立大帝国的现实物质基础,意大利人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使德国的统治难以巩固。 性质:政教首领为了便于维护统治,既互相勾结,又经常冲突,皇帝与教皇间的冲突集中地表现为争夺主教续任权,这实质上是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捐税收入的斗争,教权阶层为了要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而保持独立地位,力图建立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体系。 从10世纪起在教权阶层中展开的这一加强教会权威的活动,称为克吕尼运动[3]。运动的主要纲领是:教权应置于俗权之上,教皇由教廷的枢机主教们选举。反对世俗君主的干涉,任命主教权应属于教皇,反对世俗君主的任命权,在教士和僧侣中规定严格纪律,实行独身制度,以提高教会的威信,并对俗权保持独立。该运动后期甚至要求教皇权力高于一切,可以废黜世俗君主,此理论主张还得到了实践。运动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在实行这些纲领的过程中,引起与德皇亨利四世以及依附皇权的主教们的冲突。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命令规定各地主教的任免权在于教皇,世俗君主无权干涉教会事务。1076年,亨利四世就纠集国内忠于皇帝的主教,在沃姆斯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随后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会议,宣布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其帝位,解除德国臣民对亨利四世的效忠誓约,煽动众诸侯反对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迫于形势,于次年1月亲自身披悔罪衣、赤足冒雪前往教皇在意大利居住的卡诺莎城堡请罪。待他实力增强后,又以武力把教皇驱逐出罗马,另立新教皇。 结果与影响:“卡诺莎事件”是西欧教俗权利之争的第一个高潮,以后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不断,直到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主教的授予权由世俗君主和教皇共同掌管,皇帝只授予象征世俗权利的权标,教会授予象征宗教权利的指环和权杖。此协议使皇帝和教皇争夺主教续任权而进行的一个半世纪的斗争暂告一段落。 教俗权利之争打破了天主教会完全垄断西欧社会生活的局面,促使11世纪以后西欧经济的显著发展,间接地为西欧城市取得自由或自治、世俗学校和大学的应运兴起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西欧社会的政治力量格局更加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世纪乃至近代德国和意大利的长期分裂[4]。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答案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36分)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D ) A、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更美好 B、哲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B ) A、有神论和无神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D )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主要强调规律是( C ) A、发展变化的 B、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事物发展过程自身固有的 D、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B ) A、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B、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6、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说明( A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半功倍 D、人们办事有无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引起了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表明( D ) A、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完全是被动的 B、人不能利用和改造自然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的活动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8、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 A )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哲学与人生教案完整版

哲学与人生教案 完整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 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 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 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 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 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 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 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 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 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 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 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 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 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 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 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 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 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 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王权与教权

王权与教权 导入:“上帝把宝剑给了国王,把圣彼得的钥匙给了教皇”,宝剑和钥匙分别象征什么? 反应了欧洲中世纪始终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世俗的王权与宗教神权。而这两种权力的交叉,又会上演怎样的恩怨情仇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 随着克洛维受洗,成为第一个皈依罗马教会的日耳曼首领,罗马教会成为法兰克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克洛维为什么要皈依基督教呢? 答:当时的日耳曼人对于这片罗马帝国的故土来说仍然是外族入侵,国王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这些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很快的就勾结在了一起。 在克洛维死后,墨洛温王朝的大权逐渐落在了宫相查理·马特的手中,他死后大权又落在了他的儿子——矮子丕平的手中,丕平虽然已经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还是不甘心屈尊国王之下,开始觊觎国王的宝座,于是在751年写信给教皇:“是徒具国王虚名的人统治好,还是掌握实权的人统治好?”这其实就是关于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暗语,教皇也明白了他的意图,回复也自然令丕平满意。在获得了教会的支持后,丕平终于废黜了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任国王,自立为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为了更巩固自己和教皇的关系,丕平两次率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底人,在756年迫使伦巴底人把罗马及拉文纳总督区的一块土地割让给教皇,这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现在梵蒂冈城国就是教皇国的延续,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千人),这次行动史称“丕平献土”。 在丕平的儿子查理即位后,加洛林王朝达到顶峰,法兰克王国的疆域空前扩大,公元800年,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做祈祷仪式的时候,教皇突然拿出一顶皇冠戴在了查理的头上,宣布查理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查理的帝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此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合作,互相利用,蜜月期。 但查理大帝死后,帝国被他的孙子一分为三,称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部法兰克王国,这也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疆域基础。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那教权和王权的关系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卡诺莎觐见 在进入11世纪后,王权日益的衰微,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这时候的王权不再强大反而衰微呢? 答:采邑改革后,土地层层分封,国王只掌握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土,对于底下的小封建主们已经没有约束力,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整个欧洲限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最能体现当时情形的一句话就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而教会则趁着世俗王权的衰弱,逐渐的发展壮大了,把它的触手伸到了干涉世俗事务中来,并且竭力阻止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如神职人员的任命等等。竭力把自己建立成为一个超越一切世俗国家的神权统治体系。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P62) 1、罗马天主教会仅由上帝创建。 2、唯有教皇有权被称为普世的。 3、唯有他能罢黜或恢复主教的职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