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对待现实主义的两种立场:1、植根于特定历史阶段、旨在进行现代性批判的现实主义;

2、作为一种超历史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或艺术类型的现实主义。

二三十年代的前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社会条件:

一、民族工商业的短暂春天与现代都市的畸形繁荣

二、传统农村经济的衰落

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使得农村经济被迫转型,由具有稳定性和自我调适性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转变为重视副业、依赖市场的具有现代属性的经济模式,这似乎带来了活力,但危机更甚。因为,命运掌握在对市场具有掌控力的大资本家手中,在他们的盘剥下,往往出现“丰灾”,多种多赔,少种少赔。农户十室九空,非常凄惨。加之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对华倾销商品,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总破产的局面,也危及到了各个阶层的基本生存。

传播和发展

一、误读将其作为一种超历史的创作手法或艺术类型,忽略了其现代性批判的精神实质

启蒙的写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以及“两结合”

二、出现与发展

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相当薄弱的,作品屈指可数。而且,现实主义思潮中夹杂着反帝反封建的多重主题。

主要有:长篇老舍《骆驼祥子》茅盾《子夜》

短篇茅盾《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叶紫《丰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夏衍《包身工》吴组缃《樊家铺》、《官官的补品》张天翼《包氏父子》等等戏剧曹禺《日出》

三、思想倾向

叙事主题:

1、暴露雇佣劳动者的悲惨世界

城市贫民、产业工人、乡下的半雇佣者都过着极为凄惨的生活

2、再现民族资本家的奋斗挣扎

3、描写农民、商贩的破产厄运

4、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5、揭露金钱关系泯灭人性

40年代的后期现实主义文学

一、孤岛时期

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仅在上海的“孤岛”兴起和发展,这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不可分割:只有在这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现代性的进程没有被打断;而且,作家需要平台,抗战初期受战事影响,上海多数刊物被迫停刊,现实主义文学一度沉寂,随着孤岛局势的稳定,文坛刊物逐渐复苏重办,数量高踞全国榜首,且大量刊登旨在反映社会境况、批判现代性弊端的现实主义作品。

孤岛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报告文学和现实剧数量较多,小说相对而言数量较少,多采用写实笔法记录社会生活。

主题:

1、揭露城市繁华背后的罪恶。

2、严厉批判金融界和投机界的疯狂敛财行为。

3、全面揭示工人阶层受剥削、受压榨的命运。

4、真实展现市民阶层的艰难生存境况。

缺陷:过度追求真实性和社会效果而忽略了艺术性、审美性,数量多但质量欠佳。二、沦陷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鼎盛

相对于孤岛时期,这一时期抗战文学发展受阻,而现实主义文学却因远离政治题材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特点一:小说成为主角,在艺术上取得长足进步:人物塑造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和完整,批判矛头也从表层社会现象指向深层人性。

特点二:拥有较固定的期刊阵营。

特点三:形成了较成熟的作家队伍。人数增加:张爱玲、钱钟书、丁谛、束纫秋、尧洛川、王韦等;作家的艺术技巧也日趋完善。

三、抗战胜利后,现实主义作家集体淡出

原因:

1、城市现代化进程受阻,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批判对象和存在的土壤。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民党恶性经济政策的掠夺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濒临崩溃。

2、革命古典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挤压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

3、原有期刊因政治的不清白被迫从文坛撤离,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作家们也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创作热情,队伍渐渐瓦解,或搁笔或转型。

张爱玲创作的思想倾向:

1、展示人性异化带来的苍凉。

2、批判金钱枷锁中的人生。

3、欲望与人性恶的揭露。

4、宣示人间无爱,母爱、父爱、亲情、爱情全被异化。

钱钟书创作的思想倾向:

1、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批判:黑暗腐朽的大学、社会

2、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不学无术,道德伪善,贪婪无度,虚荣懒散

3、揭示婚恋和人生困境

解构爱情婚姻,揭示物质对爱情的污染以及社会习俗对婚姻的钳制

展示人生困境:人格缺陷的普遍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八九十年代现实主义的回归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建国后中断,80年代后期,启蒙主义文学退潮后,各种反思现代性的文学思潮产生,其中就包括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与启蒙主义不同,不是争取现代性,而是批判现代性,将锋芒指向市场经济以及它带来的生活方式。

新写实小说

历史条件: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种种因素的发酵,人们从激烈的政治生活中回归散文化的私人生活,苍白而实在的日常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特别是80年代末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想失望,无奈地返回世俗生活世界。加之市场经济还没有全面启

动,发财的欲望还没有大规模地被激发。知识分子似乎走到一个没有光亮的前途。一些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氛围的变化,他们面对日常生活的平庸,表达了绝望、无奈和认定等复杂情绪,体现在文学思潮上,就形成了新写实小说。

代表人物及作品:

刘震云《新兵连》、《官人》、《官场》、《单位》、《一地鸡毛》、《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等等

池莉《不谈爱情》、《烦恼人生》、《水与火的缠绵》、《冷也好热也好或者就好》。等

方方《出门寻死》、《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等

新写实小说的现实主义性质

一、平庸化的日常生活体验

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浪漫主义,它所描写的现实生活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对生活中的人起着毒化,让人更虚伪,不能真实地活着。

我们拥有世界,但这个世界就是复杂得千言万语都说不清的身边琐事。它成了我判断世界的标准,也成了我们赖以生存和进行生存证明的标志。——刘震云

(生活)并没有因为我把它编成什么样子它就真的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不是文学名著里的那种生活。——池莉

新写实主义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关注小人物的传统,但放弃了后者会与小人物病态灵魂的审视和严格的社会批判,从而让现实原则成了最高法则。作家们不再追求崇高的目标,不再展现史诗般的社会内容,英雄典型也从他们的笔下淡去。芸芸众生屈从与卑微的生存状态、麻木的精神状态,还原了世俗生活的原生态。

这种客观的展示和认同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文学的批判立场,在“零度写作”的不动声色下,隐含对人生的失望和对有意义生活的渴望。

二、平凡的小市民形象的塑造

自从封建社会消亡之后,中国便不再有贵族。贵族是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光是精神的或者光是物质都不是真正的贵族。所以,‘印家厚’是小市民,知识分子‘庄建非’也是小市民,我也是小市民。在如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全都是普通劳动者。我自称为小市民,丝毫没自嘲的意思,更没有自贬的意思。今天这个‘小市民’不是从前概念中的‘市井小民’之流,而是普通一市民,就像我许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

——池莉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刘震云

新写实主义作家不再企图展示种种强大的个性。这意味了什么?可以看到,作家已经有意无意地察觉到一个重要现象:丧失个性。个性乃是人们抗拒平庸的堡垒。人们以独具一格的精神方式与行为方式抵制流俗与时尚。个性使个人葆有一个完整的空间,它不仅划出了阻止平庸的边界,同时还可能是反击平庸的利刃。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物已经无法在世俗的消蚀之下保持个性;平庸长驱直入,全面征服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批评家已经发现,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人物消失了心理空间。这些人物拒绝思想,他们不愿在好奇的驱使之下探究世界,他们更习惯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他们从来不想制造这个世界,而仅仅寄生于这个世界。他们只是默默地为日常的生计而张罗,内心不再隐藏一个风光绮丽的绿洲。这时,生存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任何深奥的哲学内涵,生存也就是存活--想方设法地活着。

不难理解,新写实主义小说为什么很少提供一个变幻紧张的情节。事实上,这批人物仅能存活于没有情节的日子之中。他们的性格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这种性格很难拥有构成情节的“性格发展史”;他们仅仅游荡于重大事件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核心。与此相应,新写实主义小说更多地揭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份守己的;人们看不到激情、骚动或者惊世骇俗之举。他们正视世俗,屈从于自己的位置,满足碌碌的人生方式。即使出现种种不合时宜的冲动,他们最终仍然能在世俗观念的规范之下“成熟”起来。

——南帆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90年代中期,一批以揭示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为核心的社会矛盾为目标的文学作品发表,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包括刘醒龙《分享艰难》《路上有雪》谈歌《大厂》关仁山《破产》《大雪无乡》何申《年前年后》《信访办主任》,等等。和改革文学不同,这种文学形态不是鼓吹和讴歌改革,而是对现实发展陷入了困惑、迷茫,他们不再描写改革和保守的斗争,而是对改革进行反思,对社会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

社会条件:国有企业的转制带来的贫富分化、道德失范以及下层民众的生存困境。

“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主义性质:

一、社会性和现实性的题材

二、关注底层的平民情怀

三、对社会现实病态的暴露和批判

四、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冲突

思想缺陷:

一、忽略深层次的体制层面的反思,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批判上,讴歌所谓“公民意识”,歌颂个体为集体作出的牺牲并认可其合理性,提倡“分享艰难”,虚构了一个集体主义的乌托邦。

二、政治理想主义的影响:人物形象的理想化、类型化。

打工文学:

讲述底层打工族的苦难、卑微、疼痛、悲凉、耻辱、叹息、绝望、愤怒,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缺陷:

1、却反个体自我的人性反思,多表达群体化的愤怒。

2、极端地呈现城乡的二元对立,给文学注入了仇恨的精神毒素。

3、叙事情节、意象传达的模式化,城市的妖魔化。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 (2011-12-12 19:30:26)转载▼ 分类:资料 标签:杂 谈 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1、描写对象 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 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环节。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必须从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开始。现实主义是艺术领域中真实、客观地再现生活图景的一种方法。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它忠实于现实,毫不粉饰和回避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和历史的某些本质的东西。历史上一切真实地记录、表现了生活的典型性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 狄更斯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揭露剥削阶级的暴行,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他指责革命者的暴力行动,宣扬阶级调和,也是出于人道主义思想,这正是狄更斯思想的两重性有人指出,狄更斯看到了那个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并且用自己手中的笔勇敢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作家学习。“在这个写作的圈子里,投机取巧的写作比比皆是,有太多撒谎的作家和拍马屁的作家,许多作家并没有起到其作为社会良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内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经济繁荣之下却潜藏着不少社会问题。作家在经历这种社会变迁时,应当用自己的方式将之记录下来,但当代作家做的远远不够。狄更斯对当时所处的时代不回避,敢于如实表达,这恰恰是很多中国作家所缺乏的。 同样的现如今的文坛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速生速朽。有的作家一年出六七部长篇,却难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是换得一些金钱和一时的名气。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 也许当代的中国文学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并不少,但能够高于现实,而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实在是太少。在当代中国,虽然有很多作品是批判过去的,但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批判过去社会现状的,所以批判与不批判似乎意义不是很大。 无论古今中外,作为高尚的,且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学,应该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而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同时文学又作为人类最智慧的老人和清醒的哲学家,时刻叩问着现实和人生,而毫不留情地鞭策和挞伐着社会的丑陋、肮脏、污秽和难看的东西等等。然而,现在的中国还依然有这样的文学吗? 也许作为学校里的学生,可能愚拙浅见,然而,那些历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顶尖级的文学巨匠和泰斗们,他们又哪一位的作品不是出自于这样的正义豪情和博爱的良知才成功登上世界级文学的宝座上的呢?当然,中国曾经有一个文学巨匠是这样的,那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骨头“是最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斗士鲁迅先生了。也许自他以后,从此在中国大地,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或把第二人也全部扼杀了。 文学的根本就是正义和良知,别人不清楚的,别人旁观的,别人正在犹豫或者优柔寡断的,等等,文学便象一把正义的钢刀,它会及时地,敏锐的,且极其准确而又毫不留情地刺向任何不正义之处。或者刺向任何存在缺陷、漏洞和问题的方面。严格来说,文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效敬终身的。可是,我国的文学究竟怎么样了?又究竟都为了什么?又为谁而服务着? 我们的时代缺少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缺少指领人们行为道德规范的准绳,文坛的急躁,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人内心的破坏与陷落。如果文学脱离了豪迈的正义情怀和呐喊的先锋作用,文学就自己把自己束之高阁了,或故意装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味,于是文学便走向了末路和毁灭的边缘。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①描写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性。②描写现实的揭露批判性。③描绘生活画面的广阔性。④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葛朗台)。⑤艺术上的独创性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①产生早,发展快。②有广阔的历史视野。③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站在中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暴露资产阶级的阴暗面。④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个人反叛者和野心家的形象。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以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政治欺骗,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②善于描写小人物的命运,成功的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的生活经历,③具有温和的人道主义和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感伤色彩和劝善说教色彩比较浓重。④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艾米莉《呼啸山庄》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特点:①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②文学与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重点。③具有悲怆的情调,表达知识分子深广的忧愤,沉重的焦虑,以及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④产生了独特的形象系列,如贵族知识分子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平民知识分子的“新人形象系列”,胆小怕事而又麻木愚昧的小人物形象系列,骄横愚蠢的地主形象系列,专制贪婪的官僚形象系列。⑤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目录 1概述 1 1.1 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 1 1. 2 来源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是文学研究活动中最为常见的术语之一,但是由于人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现实主义也因此成为文学理论中含义最为模糊的概念之一。一般来说,人们经常在三种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其一是指一种文学思潮或文学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主义是一个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概念,指发生在文学史上某个时期的思潮、运动或流派;而作为思潮或流派的现实主义则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历史过程。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审美理想或文学精神;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尤为强调文学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这个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包容性,它实际上包含了一切严肃对待现实人生的文学,即使在某些浪漫主义或现代主义作家身上,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现实主义的第三种含义是指文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形态类型,其特点是以生活固有的样子来建构艺术世界,把文学视为现实生活的再现。 作为一种文学表现的形态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最为显著的风格特征是它的“写实性”。无论是对具体形象的塑造,细枝末节的刻画,还是在整体的表现形态上,现实主义文学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现实,追求艺术虚构的真实感。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个概念在文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1826年。法国一作家撰文宣称忠实地摹仿自然提供的范本的现实主义信条日益增涨,它将是19世纪的写实文学。而这个术语的流行与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的积极应用有关,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引发了一场论战,尚弗勒里1857年出版题为《现实主义》的文集,捍卫现实主义信条。同时其友人迪朗蒂又推出文学评论杂志《现实主义》,虽然昙花一现只出了六期,但其文风具论战性而产生广泛影响。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先锋派视为保守的现实主义,在19世纪诞生之时也具有挑战文学成规的前卫品格。迪朗蒂曾明确地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派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表示关于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以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现实主义客观再现当代社会现实的理论涵义在卢卡契的论述里得到了最深入的阐释。这位现实主义最忠诚的信仰者和最后的辩护师撰写了大量论著,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经验,回应现实主义在20世纪遭受的挑战。首先,从认识论的高度重新阐释了现实主义客观性的涵义:"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卢卡契提出了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的现实主义艺术要求,所谓整体描写就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总体性,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教学提纲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精品资料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理解 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之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继浪漫主义之后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要潮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每种文学思潮的出现都有着各方面的因素,现实主义思潮也不例外。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彻底胜利,导致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随之转变。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或唯一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于是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形成,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自然科学与哲学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19世纪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作者们以研究者的姿态,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成果进行文学创作,把自然科学成果用于文学创作。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以及空想社会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说?、启蒙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细节的描绘,以及浪漫主义文学的心理描写的深刻性和描摹大自然的细致入微都被纳入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视野中, 在上述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尽管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在思想特征上,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在写《人间喜剧》时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他力求?写出许多历史家所遗忘了的历史,即人情风俗史。?他的《人间喜剧》是19世纪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他善于用小说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内容丰富,规模宏伟,成为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画面非常广阔,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其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分析研究?和?哲学研究?三大部分,而?风俗研究?又被按照不同场景分类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部分。在《人间喜剧》中,作者塑造了许多场景,有农村、街道和沙龙内室等等,作者把人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写出了不少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千多个形象有资本家、政治家、教士和贵族等等。展现了各阶层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现实主义着力于暴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e9895538.html,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作者:梁萧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法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以写实为基调,成为19 世纪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他善于在特定环境下塑造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再通过人物再现的写作手法,折射社会,堪称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所描绘的现实世界,并非是生活的复制品,而是基于小说家敏锐的观察力,用小说写作手法呈现“真实”的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家。 关键词: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写实 中图分类号:G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40-05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巴尔扎克不仅开辟了小说的新天地,更将小说的表现力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他强调塑造人物要典型化,从典型化中突出人物个性,再通过典型人物这一个“点”去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面”。他所刻画的人物如“伏脱冷”、高老头的女儿,将个性与共性完美结合,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之成为典型的小说人物。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以写实为基调,长于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刻画的法国社会风俗细致入微,读者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了19世纪法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他通过创造现实来描写“真实”世界的创作模式,被誉为“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一、还原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是塑造典型小说人物的大师。在其二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幽谷百合》等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而《人间戏剧》更是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真实地呈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金钱的统治地位,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与美,在世界小说史上树立了一块迄今为止仍无法超越的丰碑。[1]与他 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其葬礼上发表了这样的赞誉:“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2] 尽管巴尔扎克在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赞誉,但在其死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并将其誉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在今天,我们重读巴尔扎克作品时,不禁被其光怪陆离的小说场景、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对现实世界中追逐金钱名利心理的深刻剖析所折服。他的作品兼具了现实主义小说的三大特性,即真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人物形象、客观的叙述方式。要解读巴尔扎克作品,剖析他是如何创作出如此“真实”的小说,首先要还原巴尔扎克,还原他的创作历程。 (一)折射社会的镜子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地特点俄国革命与现实主义文学;向内转地趋势;长河小说地集中涌现;与现代主义地融合. 《臣仆》()赫斯林是一个小造纸厂老板地儿子,自幼胆小如鼠,但欺软怕硬,残忍成性,经常欺每自己地妹妹和犹太同学,入大学后参加了反动学生组织“新条顿团”,进一步滋生起沙文主义情绪.后来赫斯林承父业当了老板,先是投靠自由党首领布克,又看到保皇党势力大,又倒向贵族伍尔科等人,还告发布克地女儿侮辱皇帝.后又与社会民主党内地工人贵族相勾结,通过出卖工人利益而当上了市议员,此后赫斯林步步高升.全书以赫斯林主持地德皇纪念碑落成典礼和布克地死为结局. 《布登勃洛克一家》()地点:德国吕贝克市人物:布登勃洛克一家哈特根施特罗姆时间:十九世纪年代事件:布登勃洛克一家地兴衰史哈特根施特罗姆地发家史《布登勃洛克一家》()《易卜生主义地精华》戏剧是“思想地工厂,良心地提示者,社会行为地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地武器,歌颂人类上进地庙堂.”它地重要性“只有中古地教会可比.”《鳏夫地房产》()《华伦夫人地职业》()《英国佬地另一岛》()《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你祖国地政府?我就是你祖国地政府,我,还有拉莎罗斯.你以为你以为再加上半打你这样半生不熟地政客,跑到那个胡说专家俱乐部里坐成一排,就能够管得了安德谢夫拉莎罗斯公司吗?不行地,朋友.怎么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怎么干.战争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制造战争.和平对我们有利,你们就得维持和平.在商业上,我

们商定了什么措施,你们就会发现什么有其必要.我需要什么来保持 我地利润,你们就会看出,我地需要正是国家地需要.别人需要点什 么来降低我地利润,你们就调出警察和军队弹压他们. 谁出公道地 价钱,就把军火卖给谁,不管他是什么人,什么主义;是贵族党还是 共和党,是虚无党还是沙皇,是资本家还是社会主义者,是基督教还 是天主教,是强盗还是警察,是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无论他是 哪一类地人,无论是什么情况、什么民族、什么信仰,干地什么糊涂 事儿,进行地什么伟大地事业,犯地什么罪,都一视同仁. 《福尔赛世家》《有产业地人》()《骑虎》()《出 租》()《现代喜剧》《白猿》()《银匙》() 《天鹅之歌》()《尾声》《女侍》()《开花 地荒野》()《河那边》()《福尔赛世家》老乔里恩小 乔里恩伊琳琼乔恩《人性地枷锁》斯宾诺莎说:“我把人 类在控制和克制感情上地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感情所支 配,行为便没有自主权,而受命运地宰割.” , 劳伦斯地 主要作品《白孔雀》()《儿子与情人》()《虹》《恋 爱中地女人》()《查特里夫人地情人》( ' )未来派时期作 品《穿裤子地云》罗斯塔之窗及讽刺诗《开会迷》政治抒情诗(苏 联诗歌史上地里程碑)《列宁》《好!》《放开喉咙歌唱》(放声 歌唱)《苦难地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 暗地早晨》《彼得大帝》《钢铁是怎样炼成地》人最宝贵地是生 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地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

浅析中西现实主义文学

浅析中西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引言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西方现实主义著名作品层出不穷,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就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巨著《人间喜剧》即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巴尔扎克的阶级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一边的,然而他同情的泪水挡不住他现实主义的目光,他不得

关于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

【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批判【论文摘要】茅盾和老舍是 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 《子夜》、 《虹》、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 《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0.引言20世纪是最惊心动魄、最辉煌卓越的一个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涌现出大批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时代巨擘,他们立场不同、观点多样,形成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茅盾和老舍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是现实主义作家群众的领军人物。二人都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现现实、揭露人生,但在相同的文学观点下,却蕴藏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茅盾早期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应当“表现社会生活,唤醒民众力量”,后期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老舍早期注重批判国民劣根性,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中传统观念的剖析,后期加深了对旧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批判。1.文化心理素质和早期教育决定他们文学观的发展茅盾从小接受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理想。20岁的茅盾北大预科班毕业后谋得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份工作,lO年的工作时间是他大开眼界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最重要的是茅盾思想上的转变,由此而形成他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老舍出生在一个下等的旗人家庭.父亲的早亡使他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因而他从他母亲那里接受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更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中庸”、“仁爱”、“尚柔”的人生哲学和传统思想对老舍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所接受的思想以及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感染着老舍,因而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形象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如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形象。老舍作品中在描写和反映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并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寻找中国国民劣根性产生的原因,并且从中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期待建立一种现代化的理想文化来拯救国家和个人。2.西方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对他们的影晌中国文坛的绝大多数作家其思想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茅盾一踏上文坛就在对俄国文学主流的认同中确立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进而又在此基础上上升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茅盾对于俄国文学持认同的态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惊醒茅盾,俄国文学中“苦苦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取向把茅盾从故纸堆中召唤出来,在投身社会斗争的同时叩响了文学之门。茅盾在一篇文章中曾明确的表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我是倾向人生派的,我觉得文学作品除能给人欣赏而外至少还须含有永存的人性,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我觉得时代的文学是一时代缺陷与腐败的抗议或纠正……从自己热烈的憎恶现实的心境发出呼声要求‘血与泪’的文学,总该是正当而合乎‘自由’的事。”[!--empirenews.page--] 3O年代的老舍更多地受到俄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他对俄国文学评价很高,他认为俄国小说“是世界伟大文艺中‘最’伟大的”。老舍在创作中除了借鉴外国小说理论,还融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探讨来发掘中国民族国民性问题。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形成自己创作的主张。作品中不乏对传统的旧的思想的批判和揭露。如《老张的哲学》、《微神》、《骆驼祥子》等。通过对主人公意识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中国传统思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压抑,并自然流露出一种批判精神。这在老舍前期的文学主张里面占很大一部分。[1][2]下一页3.从早期的文学观和文学主张上来比较一下老舍和茅盾的异同老舍初期的小说以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主.但也尽力挖掘国民思想中的优异因素,《赵子日》中的李景纯一方面忠告别人要用拼命硬干的精神改善社会,教导国民,“国民觉悟了,便是革命成功的那一天。”另一方面又充当刺杀反动军官,“为民除害”英雄。《二马》中的李子荣热情诚实、埋头苦干,用务实精神、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教民”,更具备了思想启蒙者的特点。这些正面形象在

浅谈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莎士比亚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 10级本(3)班胡一娟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鉴古丹麦故事,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巧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无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批判了人性的丑陋与贪婪。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其中的夏洛克角色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人物,本文就家庭、经济、宗教、法律角度论述了了该剧的悲剧色彩。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家庭经济宗教法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是英国 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古典剧作家。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与他同时代的戏剧家本·琼生(BenJonson)曾评价说:“He was not of an age,but for all time。”(他不属于一个世纪,而属于所有时代)。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经常被用来指称这位伊丽莎白时期的宠儿,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书籍就有莎士比亚,他也位列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威尼斯商人》是写于1596年(又一说在1593年置于出版商的岸头,可能写于二,三年前)。首演于1598年,1600年它以四开本形式出现。它是莎士比亚喜悲剧的过渡之作。故事并非莎士比亚原创,其主要情节取材于意大利作家乔万尼。菲奥伦蒂诺的短篇小说《傻瓜》;三个匣子择婿的故事则源于中世纪的《罗马人的伟绩》中的第66个故事,同时借鉴了当时台上的其他故事。从1623年第一版《莎士比亚全集》开始,《威尼斯商人》一直被归类为喜剧,因为其中的夏洛克的生动刻画和结尾处三对恋人的完美结合。但是随着种族主义的瓦解,及二战中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犹太人的话题再也不能被视为调侃幽默。现代读者和学者也在不断的关注这个再难称为喜剧的巨作,不断有文章为夏洛克作辩护。重读《威尼斯商人》或是重看该剧的电影版,人们更多表现的是同情和心痛,为着夏洛克的家庭,经济,宗教,法律,社会等方面的悲剧色彩。本文将逐一分析,以资共赏。家庭角度:夏洛克唯一能爱和唯一爱的人女儿杰西卡对他没有任何感激之情,毫不犹豫地与情人罗伦佐私奔了,并卷走了他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要知道这财富是他用自己的尊严人格社会声誉为代价换来的,是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夹缝中得来的。他唯一的女儿和唯一可以得到心理安慰的财富都一起投入到基督教徒罗伦佐的怀抱了。夏洛克在大街上哭喊着“我的钱!我的女儿!”,是何等的伤心。但令他更是心痛的是他的朋友Tudal告诉他他女儿用一枚戒指换来了一只野猴时,我们看到夏洛克不仅仅是在tearing(泪流满面)了,他在tearing(撕扯)他的衣服,此刻我们又看 到了一个孤独心碎的老者,不被社会所接受,又遭亲情抛弃,连仅有的一点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也被无情的女儿换成了野猴。那枚戒指是他死去的妻子送给他的礼物。作为人的夏洛克也有他的爱与哀愁,他只能独自承受着这撕心裂肺的痛楚,为生存和尊严而战。他丢失了自己的血与肉(杰西卡),就必然要从对手那里讨回,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坚持只要那一磅肉的象征意义。 经济角度:莎士比亚戏剧常常设场地于英国之外,人物也往往是非英国人,但无论在哪里发生的故事,人物的思想都是当时莎士比亚时期的典型代表。《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