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 2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4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 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8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9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10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5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1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17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8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1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20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2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22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23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2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25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27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9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0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31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32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 33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3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3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36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38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3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1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83612679.html,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 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隐喻认知理论与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张文奕 (甘肃中医学院公共课部,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作为认知和语言的纽带,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把隐喻认知理论应用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其记忆效率。 关键词:隐喻隐喻认知理论医学英语词汇教学 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仅仪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然而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修辞手段。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Johnson在他们标志性的著作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指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一种称为“隐喻概念体系”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源泉,与词汇有着密切的联系。 1隐喻认知观 I丑l【罐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conceptorconceptualmetaphor)o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本体)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喻体)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翻。这一过程即隐喻认知过程。如时间域TIME,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为抽象的同标域,如金钱域MON—EY。人们常常会说“浪费时间,花费时间,节省时间”是因为人们把金钱域内的概念投射到了时间域,把时间作为金钱来对待,即时间是金钱TIMEISMONEY。 2医学英语词汇特点 医学英语文章中通常包含有三种词汇:普通词汇、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普通词汇即日常生活词汇.如:nune酣h动.跳动)、transformation(转变,变化)。半专业词汇就是在普通英语和医学英语中都能常见到的词汇,但词义不同,如以下两个例子,前面为普通英语词义,后面为医学英语词义。pupil(/b学生.瞳孔)、toilet(_卫_生间,洗涤创口)。专业词汇是指一般仅出现在与医学有关的文章中而且词义单一的词汇.这些词绝大多数都是名词。如:vascuk一血管的)、pm'itonitis(腹膜炎)。专业词汇中,还有许多药品名、以发现者命名的疾病名和用开发者命名的医疗技术名词,这些词的首字母一般都要大写。血ll:Stersne去氢氢化可的松(prednisolone泼尼松龙的商品名)。Hodgson’sdisease霍奇森病(主动脉起端部动脉瘤样扩张)。还有很多缩写词如:IgA(免疫球A)、WHO(世界卫生组织)。 医学英语文献以专业词汇为骨干。以半专业词汇为实体,以普通词汇为纽带,构成其独特的词汇文体特征;同时,熟悉词汇的构成和组合,是掌握医学英语的—个重要环节。 3隐喻认知理论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力的力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把隐喻的认知理论引入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必将会产生更为符合认知规律,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 医学英语中大约有80%的专业词汇来源于日常英语基本词汇。虽然来源于基本词汇的专业词已具有新的词义,所表示的概 念与原词已不同,却常常仍不失其内在联系,如:bridge含义是 “桥”;医学上表示“《假牙上的)齿桥”,“plastic”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可塑的、塑料的”,在医学英语中意为“整形的”,而“tabour”在普通英语中意为“劳动”,在医学英语中意为“分娩”。 3.2深入讲解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十分普遍,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隐喻和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31。 一词多义指同一个词的各义项问存在着隐喻联系,如:a旷 pendix附录,阑尾、cataract瀑布,白内障、valve阀门,瓣膜、kt培焦点,病灶。它们的普通义是隐喻的本体,医学义是喻体。认识到多义词各义项之间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认识人的隐喻思维发展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其各个喻义。 3.3解释复合词和派生词 复合词和派生词多是由基本范畴词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模 式创造出来的,其词义一目了然。较长的医学术语主要由复合词 和派生词两种构词方式,前者如wind(风)和¥Ufl(太阳)分别加上stroke(打击)变成windstroke(中风)sunstroke(中暑)。后者如ten—sion(紧张)的前面加上前缀hyper-(亢进的)变成了hypertension(高血压)、加上hypo-(f氐下的)变成了hypotension“氐血雎)。 3.4讲解新兴词汇 在新词语或旧词新义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作用。医学英语中的很多术语都是利用隐喻扩展语义得来的。如hospital原指“宗教人士开办的收容所”,现赋予新义为“临终关怀医院”。ableism“对残疾人的歧视”是仿racism(种族歧视)和B既i哪(性别歧视)类比构成的新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3.5注重跨文化异同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要注意对医学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地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符号的所指意义有时会出现空缺现象。如“13”在西方文化中有不吉祥的意义,病房和病床没有13号,而代之以“12B或14A”,请客避免13人,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的13日等等。而在中国病人忌讳…4’,因为和中文中的“死”谐音,所以病人很忌讳住尾数为“4”的病房和病床,重要的活动避开尾数为“4”的日子。 4结束语 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隐喻思维模式,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成独自的词汇学习心理体系,学会正确使用词汇,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医学英语学习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L止off,G.&Johnson,M.Metaphon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l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1.外语教学.2004,(6):9一12.【3】姜志芳.李佐文.从隐喻角度看词汇多义现象【J】.学术研究,2003,(8):100—103. 173  万方数据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t role Conceptual Metaphors played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1)to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Political Speeches; 2) 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the basis of Lakoff and Johnson’s great work Metaphors We Live By;3)Take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alyz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and relevant functions in his Political Speech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peeches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 how metaphors work in the political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know the American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ts culture. Key words: Political Speeches; Conceptual Metaphors; Application 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概念隐喻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概念隐喻在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使用,指出概念隐喻在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中发挥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1)简要介绍概念隐喻与政治演讲之间的关系;2)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来阐述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3)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作为背景材料,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以及这些隐喻对其演讲的辅助作用.本文试图对所选语料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特殊作用,并且通过分析隐喻,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和文化. 关键词:政治演讲;概念隐喻;应用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何陆敏 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 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

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 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方位隐喻是基础,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蓝纯,1990:4)。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位或方向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本体隐喻抑或说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来描述抽象的概念。它又可以分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概念隐喻意义在图片中的传递 孙启耀杨珺 (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哈尔滨150001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普遍性,进而对非语言现象---图片中的概念隐喻作了分析解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很多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得以发挥。这也证明了人类思维的确是隐喻性的。概念隐喻意义不仅以语言的方式传递,而且在非语言现象—图片中也有概念隐喻意义传递的现象。 关键词:概念隐喻;图片;传递 1.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转喻进行再研究的文章俯拾即是。如果说前些年隐喻类文章大多围绕隐喻理论方面进行分析的话,而在最近两三年,隐喻研究趋向于研究隐喻和其他理论等结合。范文芳(2007;朱永生(2006 )等在语法隐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廖美珍(2007 )研究了语篇隐喻,刘乃实(2007 )把隐喻和计算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蓝纯(2003)对空间隐喻进行了研究,汪少华分别对伦理概念(2007)和时间概念(2006)中的隐喻分析研究;张祝祥(2007 )对颜色隐喻加以论述,陈家旭(2007 )分析了情感隐喻。以上对隐喻的研究属于语言层面,而对非语言层面的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还不多见。我们发现一些非语言现象诸如艺术、广告、宣传画中隐喻的研究还未见有论述,本文拟从概念隐喻入手,对图片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 2.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语言在词汇层次上的修饰,是两个相似物体之间的比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形成的认知方式。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但渗透于语言中,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人们的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都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即为概念隐喻或隐喻概念(1980:3)。概念隐喻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源域和目标域。人们倾向于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思想或概念(即目标域),从而形成隐喻理解。然而,以往有关概念隐喻的讨论都是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人们对非语言现象中概念隐喻意义的的传递与理解是否与语言中隐喻的理解是一致的?本文试图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语言学 汉语时间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 杨 梅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摘要: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 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隐喻; 时间隐喻; 源域; 目的域; 映射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22(2010)0120016204 收稿日期:2009209221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资助项目“异常搭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08AZZ142)作者简介:杨梅(1978—  ),女,山东肥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语言学研究。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 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传统的隐喻理论也将隐喻当作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普通的修辞现象。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研究才出现了一个新视角:隐喻不仅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 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1] 。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 A.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 隐喻”[2](P.1) 。Lakoff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 hors We Live by )(1980)中根据可靠的统计,断言英语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由此可见,隐喻在 日常语言中处于中心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隐喻研究的诸多结论是基于英语研究的结果。而认知隐喻研究现在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 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3] 。本文运用基本的隐喻理论,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 上,从认知角度考察汉民族认识时间这个概念的途径和方式,试图以汉语的例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本质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一、西方认知隐喻研究简述 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在人的各种认 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简言之,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隐喻的心理过程就是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从结构上说,隐喻是以一个认知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 )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即目的域(target domain )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ed )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例如,在WORDS ARE WEA PONS 这个概念隐喻中,我们用WEA P 2ONS 去类比WORDS 。由此还可派生出以下大 量的隐喻表达:[4] She used some sharp words.That was pretty cutting language. ? 61?第32卷 第1期 Vol.32No.1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 πs College 2010年2月 Feb.2010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2009年第4期总第24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9,№4 Serial №241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作者简介:朱建新,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收稿日期:2009-02-18(修改稿) 隐喻含义的认知阐释 朱建新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 ichards &B lack 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 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 on 的“关联理论”。本文在论述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 关键词:隐喻;认知研究;三种认知理论 A Study on the Cogn iti ve I n terpret a ti on of M etaphor ZHU J ianx in (Fo re ign L anguage D ep a rt m en t ,H ua iyin Ins titu te of Techno logy ,H ua i πan 223001) Abstract:Based on three main cognitive theories ofmetaphor,namely,Interaction Theory,ConceptualMetaphor Theory and Relevance Theory,the pa 2per explores their motivations,ways and li m itations in metaphor interpretation. Key W ords:metaphor;cognitive study;three cognitive theories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9)04-0018-04 对隐喻的研究可分为三个传统:一是修辞学传统,二是哲学传 统,三是语言学传统。三种研究传统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修辞学家关心的是隐喻的修辞功能;哲学家关心的是隐喻对思维的影响,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隐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词的组合、词的意义变化等联系在一起。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 (1936)&Black (1962)的“互动理论”、Lakoff &Johnson (1980)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 &W ilson (1995)的“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理论作一综述,并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和方式,以及它们阐释隐喻的局限性,以便我们能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1.Richards &Black 的“互动理论”与隐喻阐释 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谈论隐喻的,最早可追溯到雪莱(Shelley )。雪莱说,“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品,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人类语言的关键所在”(严世清,1995)。但对隐喻的认知特征阐述得最明确、最系统的要首推Rich 2ards 。首先Richards (1936)引入了“本体”(tenor )和“喻体”(vehicle )的概念,认为隐喻就是由喻体和本体这两部分构成的。如在隐喻“a seed of hope ”中,seed 是喻体,hope 是本体。其次,他认为隐喻的含义来自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互作用。Richards (1936)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Richards,1936)。Richards 对隐喻的论 述,突破了修辞学将隐喻仅仅作为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拓宽了对隐喻本质理解的视野,奠定了其在隐喻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 Black (1962)在Richards 观点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隐喻“互动理 论”。Black (1962)认为,“次项”(即Richards 所说的“喻体” )是一个语义联想集,它被当作是理解“主项”(即“本体” )的一个“透镜”(lens )或“过滤器”(filter ),隐喻的含义是“主项”和“次项”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如对隐喻“Man is a wolf ”的理解:wolf 是一个可供联想的语义体系,听话人以此为“透镜”来认识man,从而突出了wolf “凶猛”这一普遍认同的含义。于是wolf 和man 两者相互作用,听话人在头脑中重塑对man 含义的理解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wolf,从而理解了“Man is a wolf ”的隐喻含义。总的来说,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主项,因此可以认为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因而是一个认知问题。(参见林书武,1997) Black (1997)的“互动理论”后来发展成为隐喻的语义观的基本理论。他(1997)认为,隐喻是一种述谓现象(predication ),其表达形式是句子,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词语;隐喻是在做出一项陈述,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实体的重命名。这样,Black 就将隐喻从词语层次提升到了句子层次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来考察,这一转变也将隐喻纳入了篇章的认知范畴。隐喻的语义观利用语义特征来阐释隐喻。该理论认为,隐喻违反了语义的“选择限制”(selection restriction ),是一种语义异常现象(semantic anomaly )。如:The stone died .通过义素分析,发现stone 具有以下语义特征:physical object,natural,non 2living,mineral,concreted 。die 具有如下语义特征:processwith result,namely,that some living entity x ceases to be living (Levinson,1983)。很显然,此句并不是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001]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而且人类的思维就是建构在隐喻之上的,这就把隐喻上升到人类的认知高度来认识,以此来解释人类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 一、隐喻在汉语中的表现 1.隐喻在汉语词语中有较充分的表现,特别是在复合词中,本体与喻体的前后映合在偏正结构的词语中也有很多体现。如,前中心结构中甲似乙,其内部结构是主谓如:泪雨,云海,月牙,法网;这其中也有些是甲部分似乙如:鱼尾裙,或甲质似乙如:煤球,糖衣等。也有喻体加本体的乙似甲,如:蝴蝶结,瓜子脸,月饼,或乙部分似甲,或乙似甲部分如:柳眉,齿轮,燕尾服等。也有一些词本体不出现只是喻体,如:软柿子,铁饭碗,饭桶,炒鱿鱼,墙头草,变色龙等。这些词虽然本体根本就没有出现,但大家却心领神会,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这类含有比喻性质的词语, 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口语中大量被使用,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生活中也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大部分的俗语,歇后语也都具有形象化比喻的特点,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特别是在口语中越是形象化的词语越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2.另外中国人喜含蓄表达,能够婉转表达的便避免直白,而含隐喻的形象化的词语刚好符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思维及心理特点。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在词语、语句中含有大量隐喻,甚至有些人物的名字也都暗含对人物命运的比喻,如林黛玉,(玉带林中挂,比喻她悲剧命运的结局),另外如《水浒传》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外号,如及时雨———宋江,宋江为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人们形容他就像及时雨滋润旱田一样。隐喻的大量使用还加大了语言信息含量,不仅要知道一个词语的本义还要知道喻义,甚至有些词人们根本就不使用本义而只使用喻义如背黑锅,喝西北风,而有些词则是本义、喻义都用,如;开夜车(有时真的是晚上开车,但大部分时间是指夜里加班学习或工作),喝凉水(有时是真的喝没有烧开的水,有时则是指家里经济困难)。词语的比喻义则是以词语的基本义去比喻另一事物,从而形成固定的词义,如“科学堡垒”、“思想包袱”中的“堡垒”和“包 袱” ,就是其基本义之外的比喻义。在汉语教学中有很多这样词语,如果单纯从词面意义理解往往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本义还要知道其内涵的喻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会和掌握这些汉语词汇。在汉语各类考试中这类词语也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考查学生是否望文生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这类含有隐喻的词语在汉语教学以及汉语学习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隐喻在汉语句子中也大量存在。一些汉语句子表面上没有比喻但其实隐含许多喻义,如“婚姻是一座围城”,这句话其实是对一些人婚后复杂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比喻,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再如:“他是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此人性格倔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句诗常被人来引用用来隐喻人们难以忘记往事,沉湎于过去难以自拔的一种复杂心境。再如:“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这句话常用来隐喻人们在迎接胜利的到来时往往要经历的那一段最为艰苦难熬的时光。“他做事前怕狼后怕虎”比喻此人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这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比喻前面可能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她听了这话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比喻这些话非常合乎她的心意令她感到温暖。“他是个热心肠”喻义此人为人善良,爱帮助人,这些形象生动富有想像力的语句为汉语的表 现力增色不少。 二、隐喻与思维及文化有关 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 具体性和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多从认知角度加深理解语言内在联系,寻得逻辑推理依据,探出隐喻映合规律,摸出语言表达的心里基础,进而逐步提高隐喻能力、记忆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1.传统上一般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不仅如此其实隐喻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 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人类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性思维,语言中几乎处处可见隐喻性表达。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 谈隐喻认知理论与汉语教学 王晓华 (新疆农业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2) 摘要:隐喻认知既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充分地认识其在语言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207-02 207--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

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 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 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 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