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修订稿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修订稿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修订稿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修订稿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基本含义及相关技术,梳理中外电影特技发展的简单历程,提出今后我国电影特技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关键词】特技特殊效果视觉效果特技发展史

1.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

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着。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从技术的角度上讲,

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2.传统电影特技的相关技术

一、遮片技术

遮片(mask)有正负两块,特技专用的摄影机在镜头和快门之间有一个专门安插遮片的插槽。遮片有固定遮片和活动遮片。固定遮片比较简单。活动遮片是一种高反差的胶片,在胶片上只有完全透明或完全不透明两个部分。在印片过程中,将作为活动遮片的胶片和普通胶片叠合在一起曝光。

二、特技印片

Cecil Love 和Dunn一起创造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光学拷贝机,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和拷贝,取名为“阿基米-杜南”特效光学印片机,在电影《公民凯恩》(1941)中,奥森威尔斯和杜南一起完成了一大批合成创作来实现导演奥森威尔斯的理念,该技术194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技术成就奖。该技术由复杂光学系统与精密机械装置,目前已基本被数字设备取代。

三、动画台、合成台、运动匹配

手绘图稿、摄影作品、电影片段等已经准备好的素材,可以在动画台上被翻拍。视觉效果和特效艺术家们采用数字化的控制马达,来精确地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和多轴向的微缩景物的运动,即运动匹配。实拍的运动控制,要求系统可靠性强、速度快、安静无噪音、能够快速组装和编排操作,该技术持续显示电影制作工具的威力。

四、接景

接景是合成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现实中不存在或已经消失的事物,往往不能重新全部搭建,一些技巧可以重新再现这些景物,节省拍摄成本。

1、玻璃接景。玻璃接景是在摄影机前摆放一块玻璃,玻璃上绘制被摄景物缺少的部分,画面中的景物就会是“完整”的。

2、模型接景。用模型替代玻璃接景中绘制的景物。

3、镜子合成。镜子合成可以分为双路镜合成和全反射镜合成。镜子合成与玻璃或模型接景相比,灵活性大大提高,用于合成的素材可以是真正的演员,也可以是小模型或者绘画。

双路镜合成利用一面特殊的镜子,这面镜子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能。

全反射镜子合成常常用来扩大摄影的场面,增加演员人数。比如,一支500人的队伍,加上镜子中的影像就会变成1000人。

4、背景放映接景。在演员背后放置一块背景屏幕,需要合成的影像通过放映机从背面放映到屏幕上,摄影机同时拍摄下演员的表演和背景的影像。这种技术常用来拍摄在公路或街道上驾驶车辆的镜头。

五、逐格拍摄

逐格拍摄在拍摄时需要精确地定位,比如模型在模型台上每个画格所转动的角度,或者摄影机在轨道上移动的距离有多远等。逐格拍摄与合成相结合,则可以得到各种人与机器、人与怪兽的互动效果。

逐格拍摄是一项细致费时的工艺,但它还是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是运动速度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复杂、不均匀的运动中。其次是画面不够真实,正常的摄影机每秒拍摄24格,每个画格曝光时间约为1/48秒,运动物体的影像是虚的,但是逐格拍摄的物体,曝光时是静止不动的,不会产生运动模糊的现象,从而造成视觉上的不真实。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技制作之前,即使现在看来非常简单的特技也要精心安排,才能达到以假乱真。比如武打用的维亚必须涂成黑色,摄影师在摄影时,必须仔细观看钢丝是否有反光,一旦有反光在后期是没有办法涂改掉的。

从胶片合成到数字合成,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技术进步:第一是视频和计算机技术,使得制作过程所见即所得;第二是数字技术,使得影像可以反复复制而无损失;第三是人工智能使各种调整变得灵活方便,更加人性化。

传统特技还有一些用过的方法,如:特殊摄影(高速、低速、微缩、电子模拟、蓝幕等),特殊化妆,爆破特技等。

3.国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在电影诞生的早期,电影特技就已经出现了。1896年乔治·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技术制作了电影《贵妇人的失踪》,成为世界上特技制作的第一人。从此电影特技就一直伴随在电影左右。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电影特技已经越来越成熟,成为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早期的电影特技

在早期,视觉效果只局限于在摄像机操作技巧上,第一个广泛认同的特殊效果是在1895年的影片《处死玛丽》当中,玛丽被处死的戏剧化镜头,是在新泽西爱迪生工作室拍摄完成的。该时期有很多电影工作者为电影特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梅里爱还有鲍特、诺曼·唐、欧根尼·舒夫坦等人。

鲍特着名的电影是《火车大劫案》(1903年上映),在这部电影中,他首次使用了“遮片二次曝光技术”。诺曼·唐经常被人们冠以电影“喷绘接景”的发明者,是因为他在1907年电影《加州使命》中首次使用了玻璃喷绘术。他于1911年将玻璃接景技术(glass shot)带入好莱坞,这种技术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工作量和金钱,深受电影制作者的欢迎。玻璃接景技术在好莱坞流行了20年之久。

1923年德国人欧根尼·舒夫坦发明了镜子接景技术(mirror shot)。与此同时,模型接景、绘画接景等技术也相继出现。

1933年版的《金刚》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经典的特技影片,使用了模型、背景合成等技术手段,在此之后的17年,很少出现在特技上能与《金刚》相媲美的影片。

1940年电影《巴哈达盗贼》和1947年《黑色的水仙》中都使用了遮罩绘画技术。

二、电影特技的工业标准化

20世纪50年代是电影技术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为了与电视抗衡,电影宽银幕和大屏幕在这一时期被标准化。电影制作人希望通过大银幕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影像。50年代电影技术的进步是全方位的。大画幅摄影机研制成功,采用胶片为65mm、70mm、35mm横走式规格,这些胶片使画面的面积达到标准

35mm底片面积的2到4倍,可以获得精彩锐利的影像。精锐的影像对电影特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年代新式胶片研制成功,特技制作利用新胶片,出现了红外幕合成、纳光幕合成、蓝屏幕合成技术。

三、传统电影特技的顶峰期

1959年导演威廉·惠勒重拍《宾虚》,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宏大的罗马竞技场让人震撼,使得在之后的40年里好莱坞无人再触及罗马竞技场的题材。模型接景和绘画接景是该片使用的主要特技手段。

第一部用前景投影的电影是1966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达到了传统特技制作的顶峰。

20世纪70年代,Zoran Perisic引入了Zoptic前置投影系统。摄影机和投影仪的推拉同步。当初在理查德·托马斯的《超人》(1978)使用了这个系统。

四、计算机特技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电影制作领域。这一时期,从机械控制到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使用,一步步形成了今天特技制作的格局。

在70年代早期,约翰·怀特尼在信息国际公司(III),主要生产高分辨率扫描仪和图像处理设备,其后怀特尼和蒂姆斯组成了电影集团,开始了为电影人提供计算机生成影像,使用该工具进行叙事。从今往后,影视圈才真正出现了科研人员。III公司为电影特技做过许多尝试,例如《第三类接触》(1976)和《王朝回归》(1980),除此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商业CG动画。他们持续不断对计算机图像领域做出贡献,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和《未来世界》中都第一次将3D的物体运用到电影中,比如一只3D的手或者皮特·方达的头。该公司也是电影工业中第一个完全用3D计算机图形图像和为《洛克》(1980)提供全三维数字人物制作的特技公司。当然,该公司最出名的是Tron(1982),该片的制作汇集了在电影圈和计算机科学领域中最具有创意的天才们来生产画面效果。

1977年乔治·卢卡斯导演的《星球大战》在电影特技方面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大量计算机视频技术引入电影制作,而且第一次使用了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使特技合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

五、虚拟和实拍合成

在20世纪80年代,使用紫外线对拍摄物进行部分或全面曝光来对一些老旧的技术进行改造。如今这些微缩物品是用红外线感光度光性较强的油漆(红外线感光)来喷涂。这些技术很成功的被用在电影中,比如《火狐狸》(1982)。划时代之作是由Petro Vlahos开发的色差技术。

20世纪80年代CG技术又有了不小的发展。1982年皮克斯(Pixar)作为工业光魔(ILM)的一个部门为星际迷航开创了原版效果。数字技术为电影《最后的太空战士》(1984)制作完成了成千上万个镜头,这也是一次在视效史上的破冰之举。因为这部电影中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的画质极高、层次复杂,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且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电影中应用的未来发展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1989年的《深渊》是特技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工业光魔为影片创作了第一个计算机生成人物。该片有两个突出的成就:一是3D计算机图形与真实场景的完美结合,二是3D计算机图形真实质感的实现。在《深渊》之前,3D计算机图形也曾参与创作了许多角色,这些角色像卡通一样没有真实感。

六、CGI全面发展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CG技术在电影特技制作中全面应用和发展的年代。继《深渊》之后,计算机图形开始关注真实感问题,随后工业光魔又在《终结者2》(1991)中创造了液态人物T1000。

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使用了传统的模型、机械装置、3D计算机动画,制作出了有皮肤肌肉的体态鲜活的恐龙形象。

1994年,《阿甘正传》的特技制作天衣无缝,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1998年美国SIGGRAPH的电子剧场首次放映了一个低分辨率的动画歌剧演员。它的成就在于实时渲染和展示,利用了在场运动捕捉和表演捕捉技术,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计算机游戏视频和动画电影未来发展方向。

七、特技成为基本手段

进入新世纪,特技制作更加成熟,也越来越与影片的故事内容融合在一起。在电影制作中,特技已经不是特殊的技巧或效果,而是电影制作的基本手段。

2009年的电影《2012》和《阿凡达》明确的告诉我们,CG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自觉的表现方法,导演卡麦隆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实现了艺术的“数字表演”。电影特技从增进效果的工具阶段,跨越到视觉奇观的出神入化,最终上升到数字表演的主导地位。

过去100多年特效的进展,经历了从最原始的手工操纵摄像机到光学拷贝一直到数字的合成最后到电脑的图形图像生成。所有这些起到了一个最主要的作用: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创意手法,特技的取舍直至电影投档的最后一刻也难以完结。

4.中国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影特技萌芽期(50年代)

1949年新中国诞生,长春、北京和上海先后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并以这三大制片基地辐射全国。随后在各电影厂设立了特技部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负责对各厂选派的特技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实习。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影片调动了较大的特技场面,如:《南征北战》(1952)、《渡江侦察记》(1952)、《淮上人家》(1952)等。

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工种齐全的特技科。

1955年《天仙配》首次研制并运用了“分色合成”的特技工艺。

1956年《沙漠里的战斗》中首次应用了空间像逐格放映合成摄影工艺。

二、中国电影特技研发期(60年代)

1960年为拍摄《宝莲灯》开发出分裂遮光器的特技摄影术。

1960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进一步完善了分裂遮光器的摄影工艺。

1962年《停战以后》中利用节点中心云台做摇摄的透视接景,创造了质量极高的视觉效果

1963年上影投拍的战争影片《红日》和《水手长的故事》,大规模地使用了模型摄影、动态配景接景和各种形式的合成摄影,以假代真拍摄了大量有坦克和飞机的战争场面。

60年代初期,北影特技部门在张尔瓒的带领下,经多年努力,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国产的红外线幕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的研制工作,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

三、中国电影特技停滞期(70年代)

1966年长达10年的政治运动开始了,中国的电影事业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特技部门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

1974年重拍《渡江侦察记》中首次使用了玻璃珠幕正面放映工艺。

1977年影片《傲雷一兰》中首次使用了变焦距接景节点云台设备。

四、中国电影特技复兴期(80年代)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蛇传》获得了首届金鸡奖最佳特技提名。第三届全国特技专业会议在上海举行。

1982年,《李慧娘》的特技设计戈永良、陈继章和特技摄影周浩斐,获得1982年度第二届金鸡奖的最佳特技奖。

1983年,北影的《孔雀公主》获得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

1984年,长影的《火焰山》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特技奖。北影厂从好莱坞引进了一套通过计算机数字控制的“动作控制”摄影系统。上影厂引进了由计算机控制的特技动画摄影台,并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研制一种可做精确重复动作的摄影机运动控制系统。

五、中国电影特技借鉴期(90年代)

90年代中期,数字化特效开始在电视广告和一些影视片中使用,受美国《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广泛应用电脑特技所取得的惊人效果的影响,电脑影像制作技术在国内也开始备受影视创作人员的关注。

1999年,中国电影集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影集团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

六、中国电影特技兴盛期(21世纪初)

2000年,上影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了电脑特技制作中心,当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紧急迫降》。

2002年,影片《极地营救》大规模地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60%的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是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特技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

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投入了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中间片标准,这标志着数字制作已经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产数字特效电影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年产量达52部,占总产量263部的近20%,成为电影生产中潜力十足的新生力量。中国电影集团旗下的华龙数字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为《云水谣》、《天下无贼》、《超强台风》、《太行山上》等近百部影视剧提供特效制作。大量使用数字影视特效技术的电影如《太行山上》、《无极》、《情癫大圣》、《七剑》、《神话》以及《头文字D》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陈凯歌导演的《无极》执中国特技之牛耳,唐季礼导演的《神话》出现了近一千个特技镜头。周星驰的《功夫》成为当年中国特效大片最受认可的一部。

2007年,冯小刚导演利用韩国的技术力量完成《集结号》的特效,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2008年,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堪称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北京怀柔区正式落成。冯小宁导演的《超强台风》中特技镜头多达50分钟,是国产电影在洪水特效方面的一次突破。2009年《惊天动地》将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有机结合,数字合成镜头多达520个。

2010年国内票房过亿的10部好莱坞影片,无一不是主打特效特技,票房加起来超过了32亿。国产票房过亿的12部影片,票房加起来也有25亿,主打特效特技的影片也占有一定比重。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特效特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建新导演的《建国大业》、丁晟导演的《大兵小将》,金铁木执导的中国首部IMAX影片《大明宫传奇》用电脑特效完美复制了大明宫古建筑群,叶大鹰的《天安门》用电脑特效让毛主席的影像在影片中活龙活现。

除了电影导演的创作观念有待与进一步提升之外,影片的投资方也需要对电影特技有深刻的认识。人才队伍建设和特技制作基地还有待于增强。目前国内的特效公司屈指可数,除了华龙数字电影制作公司,还有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香港的先涛数码特技有限公司等都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

5.结语

纵观中外电影特技的发展历程,特技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而成长。本世纪是电影特技发展的最辉煌的时代,观众的品味催生电影特技的数字手段,数字技术又不断刷新大众

的视觉感观和审美体验。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 当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融合[J].创意世界,2010.6:58-59

2、郭晓.《阿凡达》带给我们的反思不仅仅是技术[J].艺术教育,

3、屈菡.高技术高票房高放映条件—《阿凡达》不同凡响[N].中国文化报,

4、周扬.天神下凡[N].21世纪经济报道,

5、肖永亮.影视后期编辑与特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01.

6、晓菲.《建国大业》和中国电影[OL].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7、李雪管笛.中国电影特效:画龙不能点睛[N].北京商报,

8、肖永亮.影视特效制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5.

9、蔡学亮、肖永亮.数字时代视觉特效本质分析[A].王荔. 新媒体·新观念·新生

活:2008全国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论坛[C].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10.

中外电影史重点整理

填空 1、1895年12月28 卢米埃尔兄弟《工厂大门》46、《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41、《水浇园丁》 2、乔治?梅里爱(创造了快动作、慢动作、停机再拍、叠印、淡出、淡入等特技摄影,开创了电影有画面技巧剪辑,从而使电影剪辑从技术变为艺术,电影开始有了戏剧性)。其代表作有《贵妇人的失踪》、《月球旅行记》 3、爱迪生:活动电影摄影机活动电影放映机 4、鲍特《火车大劫案》《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5、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6、“布莱顿学派”代表人物: 阿尔伯特·史密斯《鲸吞》《玛丽’珍妮的灾难》《祖母的放大镜》 詹姆斯·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击》 7、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8、五大——米高梅、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华纳兄弟、派拉蒙 三小——环球、联美、哥伦比亚 9、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罢工》、《十月》 普多夫金《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 10、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战火》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 11、表现主义: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弗莱德立

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保罗·莱尼的《蜡像陈列馆》 12、印象派:阿贝尔·冈斯(《拿破仑》)、路易·德里克(《狂热》)和让·爱普斯坦(《三棱镜》)特性:上镜头性视觉韵律 13、抽象派: 14、超现实主义: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名叫安达鲁的狗》和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 15、新好莱坞:阿瑟佩恩《邦妮与克莱德》、迈克‘尼克尔《毕业生》、丹尼斯’霍伯《逍遥骑士》、卢卡斯《星球大战》、科波拉《现代启示录》 16、明星公司张石川《孤儿救祖记》开创中国家庭伦理剧先河 左翼电影:明星公司程步高《春蚕》《狂流》 战后两大公司:民族国家情怀昆仑公司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都市生活文华公司桑弧《太太万岁》费穆《小城之春》 名词解释 1、吸引力电影(P18):1895年到1906年制作的早期电影称作吸引力电影,指的是电影娱乐观众的方式,迷恋电影技术本身。虽然没有故事,但是观众还是能够被不连贯的运动影像所吸引。这并不是说当时没有讲故事的电影,而是说它不是主流样式。吸引力之一是观众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认识的人映在银幕上让人心动不已。汤姆·甘宁展示炫耀影像本身的魅力。旅行纪录片是早期放映的重要内容,例如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鲍特《火车大劫案》。大多在室内拍摄,灯光容易控制。新闻片是这一形式的变种,杂耍影院又被称为“视觉记者”。电影在美国流行的最明晰的标志是第一次在胶片上记录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新电影人利用了人们对美西战争电影的兴趣进入了电影业,录制了各种与战争有关的活动影像。 2、电影专利公司(P22):1908年为了与对手竞争电影市场,爱迪生联合美国七家、法国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1. 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 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著。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从技术的角度上讲,所有数字动画都是在后期完成的,因此他们都属于特技制作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特技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技变为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特技电影和动画影片共享数字技术。此外,类似的技术还运用到其他许多艺术创作形态中,比如电视、实景演出、游戏和互联网。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总汇

————————————————————————————————作者:————————————————————————————————日期: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汇总 1、影戏: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它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是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替代。“影戏”这一名称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也反映出当时的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正是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的。这一点在当时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为代表的电影创作主潮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影戏”的创作风格是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市民电影:在旧中国,电影观众主要是上海等大都市中下层市民。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电影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廉价的娱乐和消遣工具。电影观众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许多出于商业投机心理而从事电影的人为了赚钱,便大拍迎合这类观众趣味的影片。在这种前提下影片生产中的模仿和粗制滥造的现象便十分明显地呈现出来。1927年前后,电影中先后掀起了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这种末流的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这些末流的市民电影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长城”、“神州”:这是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两家影片公司,他们的创作较明显地反映出对电影创作的探索。“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他们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侯曜伴便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4、唯美派电影:现式主义的唯美派电影是初期中国电影中的一支很小的力量,主要只有但杜宇、史东山等人拍摄的少数几部影片。这些创作者对电影内容表现的思想性很少注意,而是非常强调电影所谓“美的作用”。他们对电影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银幕造型的绘画美方面,主张电影应提供形式美和感官享受。因此其多数影片尽管内容乏善可陈,但从布景、服装、画面的光线、构图的镜头处理和剪接等都力图精致。然而,在中国的社会中并没有唯美主意艺术存在的条件和土壤,这种影片被人们讥为“绣花枕头”而受到贬斥,行家就失去了生命力。但其从视觉形象入手认识电影的尝试却是有独特的意义的。 5、左翼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反革命文化围剿的严酷政治形势下由进步文艺工作者如夏衍、田汉等掀起的,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32年到1933年,在“一·二八”事变后人民抗日热情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左翼电影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思想观点鲜明,艺术上也有一定成就的影片。如《姊妹花》、《渔光曲》。这是左翼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严峻形势的压力也促进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成长和成熟。他们开始尝试以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美国电影,”syuzhet与情节(“休热特”俄国形式主义术语用故事(“法布拉” fabula, ) 为电影叙的关系作为新的符号建构重新审视了电影叙事学,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 事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类型电影的具体片种概述、西部片1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也被称 作牛仔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的茫荒的原野,是关于美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面等等。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并将文学语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克鲁兹1924年出现的西部经典式的影片——詹姆斯.部片真正完形的标志,西是的《篷车》和约翰福特的《铁骑》.,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1938年由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名《驿车》 .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部片之一,凯文 2、歌舞片多由歌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 改编的影片。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优美、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世纪20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1927 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强盗片3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强盗片或犯罪片是一种以现代都市为 背景的类型片,发迹,犯罪历程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 默文勒鲁瓦(《魂断蓝桥》的导演)拍出《小恺撒》;威廉惠尔曼(《翼》的导演)拍出(《公敌》);霍华德霍克斯拍出《疤脸大盗》三部著名的强盗片接踵而至,从而开创了此片的经典时代。 自30年代开始确立的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类型片之一,它已开始演化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描写集团犯罪的强盗片;其二,主要强盗和警察形成力量均势的其三,以各种犯罪行为为故事核心的纯粹的犯罪片;警匪片。此外,诸如《美国往事》、《好伙伴》、《巴格西》等以强盗生涯为内容的传记式强盗片。 新一代犯罪电影,如大卫林奇《蓝丝绒》、《心中狂野》;奥利弗斯通《天生杀人狂》;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冰血暴》;昆廷塔仑蒂诺《低俗小说》等。 、恐怖片 4(又译为《化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美国恐怖片是1920年《杰克医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中外电影史 外国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一、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三、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四、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第二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 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 2、场面调度理论 3、作者电影观念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发明 第二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一、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卢米埃尔、奥古斯特·卢米埃尔) (一)主要成就:被称为“世界电影之父”,最终完成了电影的发明。 (二)代表作品:(均为1895年放映) 1.《工厂大门》、《烧草的妇女们》、《婴儿午餐》 2.《火车到站》(采用深焦点镜头,产生了长镜头内部调度的效果,时空变化连 续完整。) 3.《水浇园丁》(最受欢迎。具有一个基本情节、一个喜剧噱头和一个喜剧故事 的基本模式,是最早的故事片雏形,也是一切喜剧片的原型和胚胎。) 4.《出港的船》(黄金分割率的构图原则) (三)艺术特征: 1.以“从实地捕获的自然现象”为拍片方针,多捕捉记录生活的实景。可以说是 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 2.大部分影片没有情节,只是客观地记录生活的片段,但个别也初步具有叙事艺 术的一些特点。 (四)局限性:卢米埃尔兄弟毕竟是科学发明家,而不是艺术家和娱乐制作家,他们更关心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 二、乔治·梅里爱 (一)主要成就: 1.1897年改造建立了蒙特路伊摄影棚,涉及了一整套复杂的机械装置以便拍摄那些需要复杂场面调度的影片。从此诞生了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2.发明魔幻片,把电影引向大众喜爱的娱乐演出,成为今天影响最大的“故事影片”的先驱与奠基人。 3.大量探索电影的表现技巧,特别是特技镜头、多次曝光、快动作、慢动作、叠印等被他发现并运用。 4.最早拍摄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并拍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电影《德莱福斯案件》。 5.电影发行业的创始人。梅里爱创立的“明星电影公司”的所在地——歌剧院街被当时的英国人称作“世界电影中心”。 (二)作品: 1.《贵妇人的失踪》(1896,梅里爱第一部魔幻片,革新了“停机再拍”的技巧) 2.《橡皮头人》(纵深移动摄影和多次曝光手法) 3.《管弦乐队队员》(多次曝光,同一画面上高达七次) 4.《月球旅行记》(1902,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片,“艺术创作全盛时期”的代表 作) 5.《太空旅行记》(1905,又译<奇幻航程>) 6.《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世界上第一部经过重新安排的新闻纪录片)

电影特效的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星球大战”系列与工业光魔的发展历程,几乎等于世界电影特效的发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还创造了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石牌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这把多少年来只能靠手工硬涂胶片技术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几十倍。绝对是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名为“源序列“的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之旅之复仇女神》上,该片出现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产生的场景。 1985年,工业光魔在电影《年轻的福尔莫斯》中,制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这也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基础。 1989年,工业光魔为科幻电影《深渊》制作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这为《星战前传》里制作尤达大师打下进一步的基础。 工业光魔在1991年为《终结者2》创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产生的主角。 讽刺喜剧《飞越长生》为光魔带来了第五尊奥斯卡奖,因为光魔第一次用电脑模拟成功了人类的皮肤。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 随后,光魔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想象力更广阔,创造了影史上无数第一,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在真人电影里。《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战》视觉特效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制作上,其观念上的突破对电影工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战》里,卢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来”(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电影里涉及到的未来世界,都非常干净整洁,一切都像是刚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星球大战》里第一次将高科技表现得有真实感,累年的建筑外表早已经破败不堪,用过的飞船表面坑坑洼洼,酒吧里聚集了佩戴着各式各样旧武器的各类生物……观众们一下子觉得很有亲近感和现场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认,《星球大战》“让我们终于明白如何让未来产生质感”。他后来以此思路拍摄了《异型》和《银翼杀手》里那座破败的未来城市,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设计的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卢卡斯曾经在光魔内部成立了一个电脑部门,专门研究电脑技术对特效的帮助。1986年他卖掉了这个电脑部门,该部门后来发展成了如今动画制作的大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改变了动画电影的格局。

电影特效发展史

电影特效发展史 1、《月球历险记》(1902) 世界电影特效是由法国人乔治·梅里爱首创的,首部 14分钟特效短片《月球历险记》在1902年就诞生了, 之后特效经过电影人的改进和科技的发展,1933年好 莱坞推出了大片(在当时是绝对的大片)《金刚》…… 2、《金刚》(1933) 这部拍摄于1933年的《金刚》不仅在当时算是超级大片,而且也影响到了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创作。影片采用了动画、模型、幕布技术等多种手段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在 银幕上呈现了金刚行走在原始 森林、攀爬于帝国大厦顶端的奇 幻场景,整个世界都为这部电影 所展现的神奇场景而震惊。《金刚》中所运用到了定 格动画和幕布技术的拍摄技巧,即使是到了90年代 依然在被电影人所借鉴,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可谓开创了一代特效电影之先 3、《星球大战》(1977) 当初乔治·卢卡斯参考黑泽明电影《战国英豪》写出《星球大战》的剧本,并且还加入了自己50年看过的科幻剧集等元素,还 有给西斯大帝领导的帝国军队披上纳粹的外衣,这 部杂糅了诸多文化的《星球大战》就应运而生了。 影片运用了微缩模型拍摄、幕布技巧、特效化妆、 还有给人穿上机器外壳等等,原始和先进的方法一 起用上,最终耗资1100万美金将影片制作而成,乔 治·卢卡斯还为该片特别成立了特效公司“工业光魔”,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效电影公 司,并且在今后成为行业的标杆。 《星球大战》中的技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延续和拓展,它的创新意义并没有《2001太空漫游》那么强大,但这部电影明显更受到观众的疯狂追捧,这也是电影史上票房最早破亿的电影(不包含通货膨胀的因素),在商业娱乐这一层面上,《星球大战》算是开创了现代电影大片的新时代。 4. 《泰坦尼克号》3D(2012) 电影特效处理 整部电影在拍摄期间耗费巨大,整个探险队为了拍摄到满意的画面12次潜入深海,以卡梅宁隆对DIY制作的器具赞不绝口。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可说是工程浩大,不论是时间还是成本,在规格上都堪比制作一部 新影片。卡梅隆亲自参与了每一帧画面的转制过程,把每帧 画面都当成艺术品来对待,每个画面的3D效果和深度呈现, 对于他和制作团队都是重新创作的过程。据卡梅隆自述,有

电影技术发展史

电影技术发展史 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 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 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 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 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 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 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彩色电影的出现 30 年代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飞跃。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 50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三.现代电影技术发展 1.立体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D)

电影特技研究报告

电影特技研究报告 一、提出问题 上小课题的时候,大家的提议千奇百怪,有的同学说研究球形闪电吧!不行,见都没见过……有的说研究浮力吧!哈哈,这么简单你还不懂? 各式各样的提议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大家决定投票选举出我们最感兴趣的课题,最后电影特技以27票的高得票率要通过! 可是研究电影特技的什么呢? 老师说让我们先接触一下有精彩特技的影片,一边欣赏一边思考。 于是给我们放了几部电影的特技片段,很多同学还去影院或在家里进行了观赏活动。 大家观影后在观察记录卡中填写了 “我的发现” “我的猜测” “我的感想” 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归纳出了最希望研究的问题: 1、电影特技是如何产生的? 2、怎么制作电影特技? 3、我们能自己拍摄有特技的电影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决定开展研究——电影特技。

二、探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1、上网查找资料: 通过网络首先我们了解了电影的起源: 早在1829年,比利时的物理学家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不停翻动画片,视觉上就会产生活动的画面。 我们自己也可以亲自动手,用练习本制作自己的小电影:在练习本每页的右下角画上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让每一页上的人物在动作上都与前一页的动作有细微的不同。不要担心自己画的不好,一个简笔画的小孩子就足够了。 而电影特技是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遇到一些成本很高、难度大、费时过多、危险性大的摄制任务或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被摄对象和现象,要求摄制一些难于用一般摄制技术方法完成的电影画面时所需要用的拍摄特技。 现在的特技方法: ? 1 修复图像:改变原有影像的颜色 ? 2 制作特殊的造型:自然界中已经消失或不存在的动物,如恐龙 ? 3 特殊的环境气氛:如爆炸、龙卷风、火山等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修订稿

中外电影特技发展历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摘要】本文旨在厘清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基本含义及相关技术,梳理中外电影特技发展的简单历程,提出今后我国电影特技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影视圈导演的集体自觉意识和特技队伍与技术自主创新的进步,是中国电影未来前行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关键词】特技特殊效果视觉效果特技发展史 1.特技、特效和视觉效果 电影特技指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画面的特殊视觉效果所采用的特殊拍摄与制作技巧。在各种不同题材的影片摄制过程中,常常会由于成本、场地、时间和表演等限制因素,出现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过多、危险度高的摄制任务,甚至根据剧本要求和导演意图完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对象和现象的摄取,经常需要采取超出一般的摄制技术的方法来完成电影画面效果,这些特殊摄制方法就称之为特技。使用特技产生的电影效果被称为视觉效果(Visual Effects)或特殊效果(Special Effects)。特技产生的电影视觉效果是动态画面和影像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理性的技术展现为感性的艺术,神奇的梦想入化为完美的真实。电影特效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的视觉奇观,这些创作贯穿了整个动态影像的历史,永远是为故事情节、导演的创意和摄影师的美感需要而存在。 特效是特殊效果的简称,常常称为现场效果。换言之,特效往往是通过搭建场景来完成拍摄获得的画面效果。典型的特效有:弹道、爆炸、战场硝烟、雨景、烈火、翻车、吊钢丝飞人、整个场景的抖动、道具或车的颤抖、模拟飞机轮船的运动、人工效果的海洋、海浪和喷水等。在现代方法论的词汇中,特殊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时互为替代,往往很难区分,这种混同在数字技术时代尤为显着。例如早期对画面的数字除脏技术,可以给特效艺术家们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在空中吊飞等场景中,不妨使用更多的拉索,以大大增强拍摄安全性。 视觉效果是指电影生产过程中,在不便用实拍的情况下,有任何画面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制作、修改或增进所获得的画面效果。换而言之,视觉效果一般发生在影像素材被采集之后,其艺术效果是在后期完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在实拍过程中加入;并要使用一些合成技术,例如遮罩接景技术、前幕和后幕的投影、透视场景的定制模仿、由电脑生成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的物体、角色、环境、场景;合成技术和非线性合成。最近的一些数字工具,使合成、数字场景、纯电脑角色等都成为可能,使电影无论在哪个层面的都能创造特效,他们是电影圈日常工作中普遍用到的一部分,也是电影人常用的工具。 电影特技种类繁多,大体上可分为美工特技(景片绘画、玻璃绘画、手工画面分解等)、摄影特技(中途停拍、变速拍摄、回放、逐格拍摄、多次曝光、镜头透视、摄影运动和角度控制、航拍等)、合成特技(光学合成特技:各种遮片的制作和使用、前景和背景的投影技术、胶片合成技术等;数字合成特技:背景色差抠像技术、多画面合成技术。)、模型和布景特技(前景模型、背景模型、可活动模型、替代物模型和布景)、三维动画特技(虚拟影像生成技术、三维扫描技术、运动捕捉技术和智能动画技术等)。 特技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近五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15部电影中,几乎所用影片的特技镜头都超过80%,其中包括使用数字特技的动画影片。从技术的角度上讲,

从电影特技的发展看中国电影的弊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f15035897.html, 从电影特技的发展看中国电影的弊端 作者:王宇 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 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特技的不断进步,使很多电影不用点特技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做宣传。“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向审美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在过去并不存在,或并不显著,而在当代却十分突出,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应该说,作为大众的传播媒介,电影特技已经是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诸多体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信息结构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作为一个覆盖面大,辐射性强的传播媒体,其特技的运用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电影特技依靠现代科技的优势而成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以其拥有庞大的观众数量和强大的市场商业价值而著称于世,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特技之风虽然盛行,却很少有哪部电影会详细讲解拍摄时用了什么特技,而只是强调投入了多少的资金。但是它们都逃脱不了动画绘图软件和电脑绘图技术。如;山崩地裂、斗转星移、时空穿梭,这些场景很难靠一般的摄制方法录制,《泰坦尼克号》最后的沉船场景、《指环王》中的万人被埋地下,都离不开特技的影子。由于观众对电影特技表演期待值越来越高,现在的电影想要吊起观众的胃口,只得使用特技来营造某些惊心动魄的效果,来满足观众的要求。如果我们去翻阅和查看大量资料,会发现电影制作中特技的受欢迎程度。 影视特技的制作的手法,一方面我们经常用到的是从简单的涂抹妆到特殊的穿道具化妆,《童梦奇缘》中的成长后的光仔从年轻到衰老在脸上贴上特殊的橡胶材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还有一种就是爆破和放烟雾技术来渲染战斗场面;如《集结号》中的激烈战斗场面中的滚滚浓烟。另一方面就是最重要的也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CG技术,ComputerGraphics(电脑图形图像),是国际新兴的创意工业。几乎在我们脑子里能想象出来的意境都能由电脑CG制作出 来,几乎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因为CG给迪斯尼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给整个电影工业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就连著名的迪斯尼公司也关闭了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传统动画工作室。 今年我们从描写传统人物的《功夫之王》到历史重塑的《木乃伊》,从荡气回肠的《钢铁侠》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功夫熊猫》,每一部都能够使观众享受到一次视觉盛宴,而也正是有了CG,我们才看到了《功夫熊猫》中那位“乌龟大师”临终时被37517个花瓣淹没,熊猫“阿宝”使用爆竹炸毁的椅子碎片数953593片。CG几乎涵盖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技、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建筑设计等。现在的CG概念正在扩大,已经形成一个可观的经济产业,一般可以指以下四个主要领域:艺术与设计、游戏软件、动画、漫画。CG创作大致从角色设计、灯光材质、特效和角色动画四步,完成了这四部分制作,电脑CG的视觉效果就出来了,而其中的角色设计尤为重要,大部分CG所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见不到的角色,也就是虚拟角色,而虚拟角色又是由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它是把人的想象力固定成型的首要步骤。当然,有些角色设计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认知,例如:《功夫之王》中的“默僧”四处寻找金箍棒的下落,他在

电影技术发展的历程

电影技术发展的历程 历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将移动影像技术和放映机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法国巴黎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1895 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软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 1898 乔治·米勒被认为是"第一个银幕艺术家",他引用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技巧拍摄短片。包括消失的时间,停顿的摄影技术,以及巧录的灯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摄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之前的不过是些只有几分钟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长14分钟。 1903 《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画面复合技术,令飞驰的火车与狂飙的奔马两个画面相得益彰。 1906 爱德温·波特制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顿技术的动作电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钟时间刻画的泰迪熊能为了当时玩具店中最受欢迎的玩具。 1907 诺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务》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这是以画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场景配合实景或搭制布景来合成一个画面的摄影方法。 1922年9月27日,哈利-费尔奥和摄像师罗伯特-艾尔德制作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的力量》,采用了红绿立体电影模式,在洛杉矶大使饭店戏院放映的,同样只有一名观众,院线没人愿买。 1916 移动式掩码技术被引用,这使得一个正在运动的画面可以与另一个图象相结合,用来补强合成影像的疏漏,以制造出更震撼的画面。 1925 动画片导演威利斯·欧布赖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创造出了49个动画恐龙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现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种新技术使演员们可以在一个微缩景观中完成拍摄。1933 金刚上映,当中的动画技术场面花费了55个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项奥斯卡特效奖被授予了《雨季来临》,由于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击败了当年的强敌《绿野仙踪》。 1942 伊斯门柯达公司由于军队作战用光学反射镜的需要,与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触。制片人杜恩为其创造了"杜恩视觉光学镜",战后便一直被电影公司用于特效拍摄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数码光学镜出现才被取代。 1956 据估计,塞西尔·德米勒导演的重拍片《十戒》当中的红海场面的拍摄花费了制作公司两百万美元,这也成了当时史上最为昂贵的特效。 19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