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政经复习提纲

马政经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基本知识:

1.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2.劳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过程,即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劳动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是指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生产条件。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借以实现劳动目的的物质载体。劳动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方式两方面)

生产力【从主体=人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的角度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运用劳动资料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是由劳动过程中人的要素(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运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主体→主导作用)和物的要素(生产资料)构成的物质系统。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最根本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两者相互关系的根本方面】:生产力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规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重大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能够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积极影响来加速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就会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消极影响来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同样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维护和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旧的上层建筑则要维护过时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模拟练习:

1.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C)

A剩余价值理论B劳动价值理论C历史唯物主义理论D辩证唯物主义理论E资本积累理论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基本知识:

一.商品(W)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由自然性能决定,是物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物质财富,为任何社会共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即使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那它也不具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③即使有的东西,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只要它们不用于交换而是用于自己消费,就不具有交换价值,也不是商品。

矛盾: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②任何买者或卖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同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同时兼得,只有买卖成功,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能解决。

2.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一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与社会生产关系无关【它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并非唯一】。抽象劳动就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属于一种社会关系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结合使用价值+价值】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必须同时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特性。但它又不是先后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同时具有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矛盾表现在:具体劳动体现劳动的自然属性【与劳动对象结合】,抽象劳动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去掉劳动的具体形式,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性质相同,只有量的差别】。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两个基本条件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而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4.商品价值量

在质上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量上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

而且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非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够胜任的劳动。单位时间内复杂劳动量和简单劳动量的比例,是在反复的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以单位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数量计算;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量不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这一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呈下降的趋势。二.货币(G)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固定的由贵金属充当

1.货币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a series of 商品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用于表

2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热烈祝贺足球协会、戏剧社、元火漫画协会荣获北京大学十佳社团评比前三名 3 示一切商品的价值。【相对价值形式】

货币的职能有五种。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与其对立的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它是货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用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②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这就叫商品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行流通的货币符号,它的产生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结果,但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③货币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黄金或白银等贵金属。世界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可以①作为一般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②作为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③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2.货币流通规律

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以下是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品价格总额

一定时期内待实现的商要的货币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

即G=W/v ,在货币支付职能出现后,规律变为:

要的货币量流通中所需一定时期内

=

度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彼此抵消支付总额到期应付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销售商品价格总额-+-

纸币的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在当代社会,纸币(现金)、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统称为货币供应量。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是在现代货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现代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刻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总额,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货币供应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以及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按照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即货币供应量应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超过客观需要量,也就是流通中的价值符号供应过多,它们代表的价值或者说象征的社会劳动就减少,即发生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就会持续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不足,就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持续普遍下跌,则叫做通货紧缩。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的指标是消费价格总指数。

三.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是: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模拟练习: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3.商品的价值是(ACDE )

A 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B 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C 商品的一个因素

D 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E 体现着商品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4.影响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有(ABCDE)

A商品价值的变化(+) B货币价值的变化(-) C供求关系的变化D市场竞争的变化E市场垄断的程度5.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和区别是(BD)

A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B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C货币经过一次交换退出流通,商品仍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D商品经过买卖退出流通,货币仍继续在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

E商品和货币能同时投入流通和退出流通。

6.论述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关系:首先,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降,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高于价值。其次,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正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的偏离会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会互相抵消,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

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基本知识: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P55)

1.资本总公式

作为简单商品流通的货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目的在于使用价值

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目的:获得价值(更多货币)▲G+G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增殖,与价值规律中的等价交换不符),同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支配者。②劳动力的所有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靠出卖劳动力谋生。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A.价值还原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括:①维持本人生存;②赡养家属;③培训费用。

B.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因此,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如何用劳动的二重性说明,p59 中)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过程,是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进行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增殖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工人(具体劳动)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抽象劳动)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两部分。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就是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必要劳动时间,补偿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本质: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特殊价值,它反映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4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伟大的创举: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意义:①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可变资本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工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②为我们正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剩余价值率m’=m/v。也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区别于资本利用率=m/(c+v)。

③为自己提出的资本有机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及平均利润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由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即需要降低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实质上,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加强对雇佣劳动者剥削的手段。本质上二者是相同的,但也有区别: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②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初期主要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而后主要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就叫做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扩大的再生产,为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不仅是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继续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结论:①资本家支付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也是工人创造的。②资本家全部的预付资本在达到一定时间后会耗尽,资本家全部资本最终都是通过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消费是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④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所有权的规律转化为资本占有规律。⑤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客观必然的。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进行资本积累,而要进行资本积累就必须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所以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的大小。资本积累是资本家对工人进行扩大剥削的手段。凡是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会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大小。包括:①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的高低③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的大小。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表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比成为资本的价值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种提高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而个别资本的增大有两种方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指各个分散的独立的小资本结合成为大资本的过程。资本集中最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制度。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资本积聚是资本集中的基础。资本集中也促进了资本积聚。区别:①资本积聚不仅增加了个别资本的总额,而且也增加了社会资本的总额。但资本集中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量。②资本积聚的速度比较慢。资本集中比较快。③资本积聚表现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关系的扩大,表现为资本对劳动支配权的增长。资本集中则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关系的基础上还表现为资本家之间的吞并。

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积累有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对资本的供给迅速增加。这样形成日益庞大的过剩人口,是相对资本需要而言的相对过剩人口。这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以三种方式存在,流动的过剩人口(城市中时而被雇佣时而被解雇的人);潜在的过剩5

热烈祝贺足球协会、戏剧社、元火漫画协会荣获北京大学十佳社团评比前三名

人口(农村中失业或半失业的人);停滞的过剩人口(职业不固定、从事家内劳动和打短工的劳动者)。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

1.利润和价格

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即W=c+v+m。

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k=c+v(资本主义消费);W=k+m。成本价格并不是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预付资本:全部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成本价格:在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之和。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商品价值W=k+p。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p’)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C)的比率,即p’=m/C。利润率虽然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①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反映了预付资本增殖程度。②利润率总是比剩余价值率低得多。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尽可能高的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②资本有机构成③不变资本的节约④资本的周转速度⑤价格的变动。

平均利润率,是指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M)同预付资本总量(C)的比率,即平均利润率=M/C。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割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就不再按价值出卖,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卖。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及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利润的再分配

商业资本,是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职能:推销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指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一样,都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职能资本家运用货币资本获得平均利润,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被借贷资本家拿走,另一部分作为企业利润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借贷利息的来源也是剩余价值。利息的高低用利息率表示。利息率是指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银行的职能是:一方面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本和居民手中暂时不用的货币集中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发放贷款的方式,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银行利润的来源首先是银行利息。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加上银行其他业务活动的收益,扣除银行业务开支后的余额就是银行利润。银行利润量同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量的比例就是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也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股份公司

股票持有者按照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盈利中分得的收入叫股息。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

资本主义地租,是从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反映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是指由于耕种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绝对地租,是指由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土地优劣,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五.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人之间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主要过程。6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模拟练习:

●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新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商品的价值=旧价值的转移+新创价值●改进技术直接动因: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m‘=m/v

●利润率反映: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p’=m/V (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及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区别在于必要劳动时间是否不变。

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追求超额与价值的结果。

●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直接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1.资本流通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的区别在于(ABCDE)不同

A二者买卖顺序B流通起点和终点C流通中媒介D流通内容E从事流通目的

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的作用是(AB)抽象:cd (?为什么没有E?)

A生产使用价值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C形成新的价值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E创造剩余价值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ACDE)

A商品价值的下降B劳动力价值上升C劳动力价值下降D必要劳动时间缩短E相对剩余价值增加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原材料价格的变动B剩余价值率C不变资本的节约D资本周转速度E资本有机构成(A、E反向调节) 5剩余价值转化形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无工资,工资=劳动力价值而非剩余价值)6、划分可变、不可变资本的意义:

a.揭示剩余价值基本来源,也是唯一来源——雇佣工人的劳动

b.计算剩余价值率的依据,揭示剩余价值率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基础,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基础

7.为什么说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与价值规律并不冲突?

答:只有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形式及其界限。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没有违背或否定价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有所变化。①各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虽然出现了不一致,但从整个社会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同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②许多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虽然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整个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③商品生产价格的确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增减,会影响到生产价格的提高和降低。

6.剩余价值为什么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①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两个部分。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用自己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商品的使用价值并转移了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且也付出了抽象劳动。抽象劳动能创造价值,工人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劳动新创造了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工人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发生了价值增殖,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就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支出的劳动是剩余劳动。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反映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用的关系。因此我们说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产生。

②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领域。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施行等价交换。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的话资本家按价值买卖商品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即使不是等价交换也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因为对于生产者来说,他既是买7

热烈祝贺足球协会、戏剧社、元火漫画协会荣获北京大学十佳社团评比前三名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8 者又是卖者,他在贵卖中所多得的会在作为买者时失去。即使有的资本家十分精明,既贱买又贵卖,这样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并不能使价值总量有所增加,不过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罢了。可见,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③剩余价值离不开流通领域,需要通过流通领域实现。商品所有者只是在流通领域才相互发生关系,在流通领域以外,他只与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价值,而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当资本家在流通领域中完成商品交换,也就实现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社会资本再生产

一.资本循环和周转

1.资本循环(三个循环、三个职能)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流通-生产-再流通”三个阶段,采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回到原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m

A G W P W G P ⎧''---⎨⎩ G -货币,W -商品,A -劳动力,P m -生产资料,P -生产过程,W ’-生产出来的新商品,

L -流通过程的中断,生产过程的继续,G ’-价值增值了的货币

1.1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也可以称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生产阶段:资本家用买到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本)生产新的商品(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把生产的商品(商品资本)卖出去,获得比原来多的货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1.2 资本循环的特点:

(1)资本循环是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

(2)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其中,购买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

(3)资本循环是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的过程的统一。

1.3 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即资本家要根据客观需要,把预付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这三部分。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以避免循环仔任何一个阶段上发生中断。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中断和脱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流通领域的体现。

2.资本周转

为了实现价值的不断增殖,资本循环必须不停地进行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资本的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所以周转速度可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表示。资本周转时间,就是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中断时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存时间,以及工作间歇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包括商品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量的资本一年内能够周转的次数。等于一年的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依次所需要的时间。也等于周转额(流动+固定)和预付资本总额(c+v )之比。与周转速度对应的是周转天数,即资本完成一次周转所需要的天数,等于计算期天数和周转次数之比。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直接因素;生产资本的结构则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生产资本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流动资本不能和流通资本混淆。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流动资本则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只能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其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各自所占的比例(流动资本比例越大,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热烈祝贺足球协会、戏剧社、元火漫画协会荣获北京大学十佳社团评比前三名 9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合。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其价值形态由c 、v 、m 三部分组成;其实物形态,按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则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社会生产也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第I 部类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第II 部类。[两个基本理论]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是:

①第I 部类内部的交换;②第II 部类内部的交换;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为:)

()()()()(m v II m v I m v c II IIc Ic m v c I IIc

m v I +++=+++=++=+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假设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并以资本积累为前提。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两个大于)

①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IIc

m v I IIc Ic m v c I >++>++)()(:简化为 ②要有追加的劳动力和消费资料用于个人消费的部分代表剩余价值中资本家其中简化为:x m

x m v I x m v c II x

m v II x m v I m v c II )()()()()(+>-++++

>++ 实现条件:)()()()()()()()(x m v v II x m v v I m v c II c c II c c I m v c I c c II x

m v v I +∆+++∆+=++∆++∆+=++∆+=+

∆+其中,^ c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 v 表示追加

的可变资本,m/x 表示用于资本家自己消费的剩余价值

3.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与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价值自行增殖与生产扩大之间发生剧烈冲突时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矛盾(产生根源):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和过渡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经济危机又使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具有周期性。再生产的周期,是指从上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开始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模拟练习:

1.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加强企业资金管理的意义。

答:①企业必须将全部资金,按比例分为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和商品资金三个部分,并保证其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②需要增加周转次数,减少周转时间,从而提高周转速度,并减少磨损,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合理的生产布局,减少流通环节,从而节约预付资本中流动资本的数量,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不同?

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目的是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且据此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目的是考察它们对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答: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当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一定时,在总资本构成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总周转速度越慢;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总周转速度越快。当生产资料构成为既定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总周转速度也越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总周转速度也越慢。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影响。①固定资本周转速度快,既可以减少或避免无形磨损(精神磨损)所引起的损失,又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快,可以大大节约预付资本中流动资本的数量。③资本周转速度快,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有区别的,两者不仅在量上有所不同,而且表示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因此,年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率和周转次数的乘积。

4.列宁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纳入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中得出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如何理解?答: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有两层含义:一是就两个部类而言,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过程中,第I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要快于第II部类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二是就第I部类内部而言,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并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资料生产可以比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快一点。如果资本有机构成并没有提高,或者当消费资料生产已落后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而第I部类的现有生产能力又可以满足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时,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就会快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保持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片面地、独立地发展。消费资料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生产资料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仅第I部类所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需要由第II部类提供,而且第I部类的一部分产品也要以第II部类为市场。况且第I部类生产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满足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因此,生产资料的优先发展,离不开消费资料的相应发展。5.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进行的物质基础?

答: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进行,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一方面,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的困扰和冲击奠定了物质基础。因为固定资本的更新,不仅推动了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且由此还带动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从而为经济摆脱危机,走向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更新,又为进入下轮危机准备了新的物质前提。由于新技术设备的广泛采用和普及,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渐突出,最终导致新一轮经济危机的爆发。

6.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哪些特点?

答:新特点:①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错出现,并具有以同期性为主的趋势。②危机的严重程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过剩和大规模的失业已成为经常的现象。③高涨时间缩短,经济回升乏力,再生产周期由四个阶段10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变为两个阶段,且界限不明显。④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是战后经济危机具有新特点的重要原因。

第五章垄断资本主义——这一章太简略了!

一.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实质

1.垄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垄断,也叫独占,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通过协议或联合控制生产和市场,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金融资本的形成,是和银行业集中并走向垄断、银行作用的变化分不开的。随着工业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银行业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集中和形成垄断组织。银行的集中是以生产集中为基础的,也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银行垄断组织形成以后,银行的作用就从自由竞争时期普通的支付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与工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①银行与工业企业信贷关系固定化;②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持股;③银行与工业企业相互派人员进入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于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新型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叫做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都居于统治地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真正统治者。金融寡头的统治是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进行的。在经济上是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对所属公司实行层层控制的一种制度。在政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

股东大会(最高管理机构)→董事会(最高决策机构)→总经理(最高执行机构)

↑监事会(最高监督机构)

3.垄断和竞争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产生的,但是它并不能消灭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竞争并存。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垄断时期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有:①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只要商品经济存在,竞争就必然存在。

②垄断不可能囊括一切部门和一切企业而成为绝对垄断。

垄断竞争,是指由垄断统治引起的在垄断资本之间进行的竞争。它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新的特点:①从竞争的目的看,自由竞争不容许运用资本时有任何人为的限制,而垄断竞争首先是一种权利不平等的竞争。前者目的是获取平均利润,后者则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②从竞争的手段来看,自由竞争的基本方法是利用经济手段,而垄断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③从竞争的范围、对象和后果来看,自由竞争的场所主要是国内市场,竞争的对象主要是消费者。而垄断竞争已由国内扩展到国外。竞争的对象是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有利的投资场所。综上,垄断竞争的剧烈程度大大超过自由竞争,更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二.战后垄断发展

1.银行业集中和银行垄断的进一步发展

战后银行资本的集中主要是通过银行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大银行之间的相互兼并实现的。形成了如下经济现象: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极少数商业银行的资产在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很高;②大银行在城乡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自己的统治密网;③大垄断银行通过组织银行持股公司,加强对中小银行的控制;④垄断银行在海外成立分支机构,发展成跨国银行。银行业务也更多样化:①银行的传统业务即存款、放款业务进一步扩大;②各种信用机构之间的分工日益消失,各类银行的业务逐步通用化;

③开办了租赁业务、咨询业务、代理业务、保险业务等。

2.金融资本统治的加强

战后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的金融联系加深、资本渗透更紧密、人事结合进一步发展,使得资本进一步融合,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仍然主宰着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特点:①财团的家族色彩趋于淡薄,财团之间的互相渗透不断发展;②财团经营多样化和国际化;③财团对政治控制加强。三.资本输出(6章)

11

热烈祝贺足球协会、戏剧社、元火漫画协会荣获北京大学十佳社团评比前三名

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提高国际地位,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或贷款。其必要性在于:①资本输出是垄断组织为大量的“过剩资本”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追逐高额利润的需要;②资本输出是垄断组织扩大市场和垄断原料来源的需要。同时,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短缺,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国外吸收大量资本这就为资本输出提供了可能性。

资本输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私人垄断组织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把货币资本贷给外国政府或企业,以获得高额利息;二是生产资本输出,即私人垄断组织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国外直接投资创办企业,或购买外国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以获取高额利润。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为了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的财富。

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对输出国来说,优点:①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息和利润;②控制输入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提高国际地位;③扩大商品出口重要手段—出口信贷;④使金融资本形成巨大网络。缺点:使大量资本外流,减少国内投资,从而导致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停滞。对输入国来说,可以加速资本主义发展,使自然经济瓦解,但是会被输出国掠夺与控制。

三层次原理:

1.唯物辩证法

2.商品经济规律: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3.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

为什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运用于生产,便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表现在: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引起它们的素质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劳动者掌握科技,提高素质,提高技能和熟练度

b.科技发展和应用,导致工具变革,工艺革新,减轻强度提高效率

c.科技用于生产管理,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潜在地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

生产发展史证明,科技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科技促使社会生产力以几何级数发展。

【】书上有的重要注释(本笔记原来无)

red:两者相重叠――精髓

blue:书上有,笔记无;可作扩展和补充。

粗体:为def or 其组成部分

下划线: def 的全部

12

热烈祝贺爱心社、山鹰社、自行车协会当选北京大学品牌协会

马政经知识点(山大管院考试知识点)

1.最早提出“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是17世纪法国重商主义代表蒙克莱田: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四环节的关系:生产——起点;消费——终点;分配、交换——中间环节。生产起主导作用 4.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还必须联系上层建筑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 7.马政经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任务——揭示经济运动规律方法——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法 8.商品必须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得到解决。 9.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 1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前提)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根本) 12.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1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14.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5.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 1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7.影响价格的因素: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价值量供求关系 18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知识劳动创造价值;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管理劳动创造价值; 19.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而财富的创造则同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 20.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都是对应的。 21.G —W —G′称为资本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运动形式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2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也离不开流通。 2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自由的一无所有 24.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25.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6.超额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7.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28.?工资现象: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9.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30.计件工资的制定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31.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从来都是再生产过程。 32.再生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33.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在于:是否将剩余产品用作追加生产中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34.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 35.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 36.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37.资本积累的实质:利用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38.资本积累的原因: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动力);竞争(压力) 39.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c:v比例提高;反映着生产中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0.单个资本规模扩大的两个途径: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4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的前提:个别资本的增大。 42.?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概念区别?) 43. 资本集中的两种方式:兼并与联合。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有力杠杆:竞争与信用。

马政经最全考点,解决政治毒瘤

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难点。虽然比较难啃,但还是建议大家好好复习。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马政经重点考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提高。 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时发生,所以,具体劳动时间等于抽象劳动时间 2.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是生产工具的状况 3.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的原因:两种商品都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它外在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的商品产量增加,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减少,可以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社会价值量的总和)增加 7.商品生产者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使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即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所以,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 9.简单商品生产(个体劳动)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雇佣劳动)的标志:劳动力成为商品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 11.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再生产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13.商品的价值=厂房折旧的价值量+机器折旧的价值量+原料?(含燃料)的价值量+工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量 14.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它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 15.工人的劳动时间包括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增殖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16.货币的产生,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商品和货币两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17.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 1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不变资本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自身不发生增殖,可变资本则可以 19.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流动资本可以将自身价值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去,固定资本则需要不止一次 20.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或提高资本流动资本的比例可以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能够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2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总的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总的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2.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平均利润=c+v+平均利润),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由“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变化为“市场价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政经之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doc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政经之个别资本 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政经之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 2017-02-03 10:09:51 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图教育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马政经之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运动,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个别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增值。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个别资本或单个资本。 (2)社会总资本。各单个资本虽然是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但不可能单独地、孤立地存在和运动。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它们必须通过流通过程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或联系,通过这种联系,各个独立的资本便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的个别运动便汇合成了一个整体运动。这种互相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而互相交错的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然是由个别资本的运动的总和所构成,因而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运动有许多共同之处:①从运动的内容看,都包括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②从运动的形式看,

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③从运动的过程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④从运动的目的看,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但是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也存在区别:①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②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③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④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价值补偿,而且包括实物补偿。 正是由于社会总资本和个别资本的运动的运动有着重大区别,所以在研究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以后,还必须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单独的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阐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以及在更加展开的形态上揭露资本主义经济所包含的对抗性矛盾。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心!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研究总结复习备考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帮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要点,突破记忆瓶颈。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民法:代为清偿的效力 公共基础知识毛概: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 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学: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

马政经

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地方。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即商品流通。 2.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3.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4.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5.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期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6.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7.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8.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 9.市场机制: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的总称。 10.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 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1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2.可变资本: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 值。 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14.流动资本: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 15.资本积聚:个别企业通过m的资本化,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增值结果。 16.资本集中:很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17.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8.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应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 构成。 19.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 润。 20.垄断价格:垄断资本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规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研究的出发点;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2.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条件是什么?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以及不同所有者的出现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不同的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因而在数量上不可比,而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区别,只有数量上的差别,因而使用价值不可比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是可比的。具体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而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劳动生产率如何影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亦然,即单位商品的价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商品价值形成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马政经复习纲要

马政经复习纲要 一、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1、自然经济的定义:自给自足的经济。 2、商品经济的定义: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3、商品经济产生的2个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与劳动产品归不同所 有者所有。 4、商品的定义:用于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5、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 6、价值的定义: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7、交换价值的定义: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交换时的数量比例。 8、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24) 9、商品的价值量的定义: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0、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1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 别劳动时间无关。 1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3、货币的定义: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 14、货币的5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 币。 15、货币的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 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6、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 和物价上涨。 (注: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普遍的持续的物价上涨。) 1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 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9、价格的定义:价值的货币表现。 20、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1、价值规律的作用。(P34) 二、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G---W---G’(G’=G+△G) (注:G为货币,W为商品,△G为货币流通中增殖的剩余价值。) 2、资本公式矛盾:商品交换为等价交换却发生了价值增殖。 3、资本的定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4、解决资本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5、劳动力的定义: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个条件:劳动力有人生自由,劳动力丧失生产资 料。 7、劳动力与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者创造商品、价值的能力。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马政经的重点

马政经的重点 第5页到第7页的(1)~(7)点, 14页到15页的研究方法:共5种方法,18页的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的含义。29页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和抽象。它们之间的关系。30页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32页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用自己的话阐述一下) 34页到36页的(1)(2)(3)(4)点,37页到40页的货币职能:(1)~(5)点46页的价值规律作用,46~47页的(1)~(3)点。 56页~57页的两页的内容都要看。63页的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内涵以及它们划分的依据。 65 页的资本具有的一般共同属性。68页~69页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内容看一下。70页的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85页~86页的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原因,共4点。87页的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概念。 91页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的3种基本形式。 103~105页:产业资本循环的3个阶段。 107页的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1)~(3)点。108页的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的条件共2点。 114页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内涵以及划分,依据。 120页的年剩余价值率。130页的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在生产的基本条件。 134页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看完。136的社会总资本扩大在生产的实现条件。 156的利润率及其影响因素。157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怎么转变的。 164的剩余价值的5个方面。176的虚拟资本的2个大点和第2大点的4个小点。190的垄断资本是怎么形成的。211的主要运用的政策有5个方面。 254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主体地位。以及为什么多样化,为什么能够实现多样化。 286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288的市场机制的一般作用和局限性的内容。299的市场规则的4个方面。313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339的收入再分配的理由:5个方面。345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理由3点。351~352的都要看下(中间的(1)(2)(3)点)。361的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下面的4点。 429页的宏观调控目标的4个方面。431的宏观调控的4个手段。 456页的3点。458页的3个转变下的3点内容。460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机制下的2点内容。 469的提高自主创新的2点内容。 471的可持续发展看一下。 欧了!不清楚的再问我哈。

马政经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3、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4、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 5、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7、在纺织厂里,劳动对象是【棉花】 8、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是指【生产、消费、交换、分配】 9、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0、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第二章 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4 、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由【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引起的】 6、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商品价值总额、到期支付所需货币额、货币流通速度、相互冲销的支付总额】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8、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学说】 9、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10、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价值】 11、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 12、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物品、人们的劳动产品、满足他人需要的产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13、具体劳动——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下的劳动。 14、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17、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18、社会上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这是因为【它们有等量的价值】 19、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0、.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1、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

马政经复习提纲

马政经复习提纲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出发点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商品的定义、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原理及意义 3.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 基本矛盾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 6.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解决 7.剩余价值规律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9.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0.剩余价值率 11.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12.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13.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14.资本有机构成及变动趋势。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15.相对过剩人口 16.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不同职能形式 17.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两个基本条件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依据 19.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20.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22.利润率及其含义,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比较 23.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24.平均利润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 25.股票价格 26.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27.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28.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30.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1.国有企业改革 3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 33.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34.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的概念,影响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的主要因素 35.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3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流动资本内容,作用128

马政经

序章 1:马政经产生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3.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4.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5.马政经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1)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惊喜形态的本质区别。 (2)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第一章 16.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 经济体制来实现。 2.市场经济: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3.自然经济: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 4.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物质基础:社会化生产。 5.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 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7.个别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个别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所 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10.货币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职能。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识记知识点总结(一) 2014考研政治越来越近,考研政治辅导专家为广大考生整理出最应该记住的政治知识点,希望可以减轻广大研友们的记忆工作。 (一)物质资料生产 1 劳动过程三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要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对象,即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即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 工具。 上述三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生产资料。 理解提示: 流动 资本劳动者的劳动可变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固定 资本不变资本 2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性质、对象、水平和规模决定着分配、交换、 消费的性质、对象、水平、结构和规模。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它们既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3 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还具有层次性,即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研究和把握社会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广义的经济体制还包括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对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把握,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即本质层面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属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层面的即运行层面的生产关系。 理解提示: 注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复习要与社会经济制度变革,以及邓论中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复习。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 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马政经知识点

马政经知识点 马政经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马政经的学习对于理解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马政经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马政经的现实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马政经的知识点。 一、马政经基本概念 1.马政经的定义:马政经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经济发展规律为核心内容,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马政经的基本观点:马政经认为,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3.马政经的核心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政经的核心概念。生产力 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拥有的生产工具、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权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 二、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1.价值理论:马政经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 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剩余价值理论:马政经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 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3.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政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将导致无 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导致无产阶级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马政经的现实应用 1.经济发展实践:马政经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思 路和方法,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建设:马政经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 供了指导,强调无产阶级的主导地位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3.全球化背景下的马政经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政经理论也需要 与国际经济关系相结合,研究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022年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2022年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进展、讨论对象、讨论任务等内容。 其次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底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根本形态、商品经济的根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进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进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提醒。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安排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根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根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提醒和反映的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进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根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进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进展的根底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肯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制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讨论的动身点。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政治经济学的讨论对象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身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蔽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2022年多项选择题第17题)

马政经重点

马政经重点 老三2021年夏推出吐血力作: 导论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 的研究,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进行研究。 2) 经济学除了研究经济制度外,还要研究各种经济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 即经济制度。 总之,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注重对经济体制的研究,还要强调对两者之间结合的方式的研究。 2.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 3. 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 力。 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结成的相互关系。 4. 什么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如何理解它们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的社会 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因而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志。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 对一定社会经济运动模式的概括。

二者的关系: 1) 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而经济制度则是特定社会形态的 反映。 2) 经济体制已经济制度为基础,反映着经济形式的内在要求,并促进经济 制度基本目标的实现。 3)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式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 化,反映、表现经济制度。 4)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的变化则具 有独立性。 5) 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可以采用同样的经济体制;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 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化并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诸关系的总和,是经济形式、经济体制和 经济制度的有机统一。 5. 什么是经济规律?为什么说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与自然规律相比有哪 些特点?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 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 它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 2) 它的内容和要求是客观的。 3) 它的作用 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 变化。 第二,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第三,在阶级社会,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马政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基础阶段马、政经重点知识归

基础复习阶段:马可思主义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万学海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哲和马政经两个科目,这两个科目都是知识点比较集中难理解的科目,学习起来重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当然原理部分还是要熟记,基本上在初级阶段重点是在掌握整体知识点的架构和框架,然后每一章节注意重点复习,一一搞定。海文考研万学海文 初期大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初期阶段马原的复习知识点,万学海文大致归纳如下:海文考研万学海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主要掌握以下67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9、物质与运动;10、运动与静止;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9、规律及其客观性;20、现象和本质;21、必然性和偶然性; 22、原因和结果;23、可能和现实;2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5、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7、对立统一规律;2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9、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3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31、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32、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3、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4、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5、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40、真理及其客观性;4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42、价

马政经全文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选择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P4 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P6 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P9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P1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重点) 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P12 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P13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P16 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 法的借鉴。P20 答题 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 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 经济规律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客观规律的运动趋势和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较体现的自身特点(记住) 1) 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 2) 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 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记住)P8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反过来指导人类的活动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所以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地与时俱进,随同时代一并发展的体系。 2) 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揭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深深植根于现实经济活动的土壤中。 3) 它是实践的科学和发展的科学,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义,它的创始人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而不是某种不可改变的教义。 4.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了解)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5.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是什么(了解)P14 1)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3)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为什么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了解)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运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深入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现代生产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促进现代生产效率提高的各种生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占绝对支配地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效能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重点的重点 选择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存在(一般基础和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2.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P31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是矛盾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形成价值的实体。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P37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P38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构成财富的内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P31 商品在性质上的不同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 7.商品价值→通过与其它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交换价值→交换的东西用货币表现叫价格→交换价值和价格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P39 9.私人劳动产生条件: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劳动产生条件:社会分工。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私人劳动的产品卖出,得到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即转化为社会劳动P40 10.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P41 价值的表现形式: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b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c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种商品表现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 11.价值形式的发展中,发生质的变化的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P44 12.等价形式的特点:a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13.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P49 一定时间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数量M=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额PX商品价格水平Q)/ 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V。P49 14.金属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15.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16.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17.贮藏手段:指的是金属货币,它具有蓄水池的作用。P51 18.支付手段:货币的清偿债务的作用。支付手段扩大商品经济的矛盾(债务链条),扩大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19.世界货币的三方面职能: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产品,社会财富代表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P52 20.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1.价值规律内容包括的两个联系的方面:价值量的决定,实行等价交换。 答题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记住) 1) 区别:一是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二是产生时间不同,市 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中才出现市场经济。 2)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表现在: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第二 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第三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记住) 1)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