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环节一】复习

回顾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题。

【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

对新知梳理部分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核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填空内

容整理完毕

【环节三】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的分类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四】课程讲授

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二)类型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其在性质和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1)聚落不仅仅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文化娱乐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附近的菜地、林地、果园、耕地、空闲地等。

(2)城市一般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来的。

(3)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聚落差异比较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可列表比较如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

②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

小。这是因为丘陵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较大,聚落多分布于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等相对平坦的地区,因而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

【环节五】课堂练习

例题1(浙江宁波二模)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 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 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 丁聚落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2)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形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思路分析:第(1)题,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因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错误;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第(2)题,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使河道改道。

答案:(1)D (2)C

例题2 下图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A. 青藏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南方地区

D. 北方地区

(2)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聚落建在丘陵的北坡,多地形雨,房屋顶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 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 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水、排水和出行

D. 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思路分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应处于季风区;分布有丘陵地形,房屋背山面河而建;屋顶为尖顶,说明降水较多。综合分析,可判断为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从房屋所处的位置看,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同时也在向阳坡,故聚落建在丘陵南坡地带,A选项错误。

答案:(1)C (2) A

【高频疑点】

聚落的区位平

城市等聚落发

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

投资,土壤肥沃,便

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

布在地势较低的

第三级阶梯上山

一般气候寒冷,

城市多分布在

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

条件相对优越;地

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

地,拉萨位于雅鲁

藏布江谷地

热城市多分布在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巴西利亚、墨西哥

(2)河流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开阔,村落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

②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村落平面形态多呈条带状。

③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

三、我国地形地势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

是地球表面的形态;从关系上看,地形包括地势,在描述地形特征时往往要涉及地势、海拔、地形类型三个方面。

四、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地形

交通线路

原因选线原则布局形态

平原地区稠密网状

地形对交通建设限

制较少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

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

程造价,减少对生态环

境破坏

山区稀疏

“之

”字

地形起伏大,交通建

设限制因素较多

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 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①多断崖、深谷②多石灰岩溶洞③多高山、陡坡④多角峰、U 形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①减轻冻土的危害②减轻冰川的危害③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④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路分析:第(1)题,从所给的材料“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中可知答案为C。第(2)题,这条公路不会经过冻土和冰川集中的区域,故选项中不能含有①②,故选择D。

答案:(1)C (2)D

【环节六】课堂小结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重要考点。近几年高考主要以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为背景,考查聚落分布特点和影响交通线路选择的因素。试题多为选择题,难度中等。

【环节七】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十七

【环节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概念

组成

分类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表现

举例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2.我国交通线的分布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4.选线原则

【环节九】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简单易学,以自学、背诵、练习为主题,尽可能提高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效率,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授课模式。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优质课《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以“了解地形对聚落和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资料(如半坡原始村落复原模型图、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图、聚落的不同形态特征等),说明“地形是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的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其中,“不同地形特征对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和“不同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分析探究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在试图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使学生建立自然环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概念。而这一观念也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地被强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图片和相关的案例分析说明“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性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聚落的特点和类型采用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的启发法。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图片展示对比、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3、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4、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探究世界的成功乐趣,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课题】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所需课时】一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1、“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 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2、举例说明强调了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 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 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了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 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 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的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 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2、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

3、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得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 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 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 1、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 2、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 3、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宁夏 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

高中地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专题

微专题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知识精析】 一、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 2 3. 4 (1)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自然障碍较少,不仅交通运输方式可选择性大,而且速度快,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效率要高。 (2)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较多,运输线路在建设和维护时成本较高,而且在运行时要确保安全。相对而言,交通运输效率较低。 二、山区交通线的选择原则及原因分析

四、图解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例析】(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3分)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4分)(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3分) 【解析】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1.D 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 2.B 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图示两个城镇约30 km,距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3.B 兰新铁路主要经过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所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水源关系密切,而绿洲地区有丰富的水源,所以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的分布。 读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回答4~5题。 4.两河流流经地地质构造的名称和走向为( ) A.裂谷、东西走向B.断层、东北—西南走向 C.背斜、西北—东南走向 D.向斜、东北—西南走向 5.计划从图中的M到N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甲 B.丙 C.乙 D.丁 4.B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干流基本平行,应为褶皱所形成的平行山谷;河流都出现一致方向的弯曲(东北—西南走向),应由断层错位而形成。 5.C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图中M到N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所以乙线路基本沿着等高线方向,是最合理的线路。 6.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图中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完整版)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1~2题。 1.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D.地形和河流分布 解析:兰州地处黄河谷地,地形东西狭长,因此城市沿谷地、河流延伸。 答案:D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 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北—西南走向D.放射状 解析:兰州城区沿黄河谷地呈东西带状分布,因此其主要干道的分布可推测为东西走向。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海拔在200~2 100米的某山区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该山区的地势最高点位于() A.西南部B.东南部 C.东北部D.中部

解析:根据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山区的植被中高山草甸海拔最高,而高山草甸分布于该山区的东北部。 答案:C 4.在图中甲、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④的备选方案中多数选择了②线路,其解释合理的是() A.直线距离短,成本低B.地势低缓,工程量小 C.峡谷地段,架桥方便D.湿度较小,能见度好 解析:②线多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海拔最低,地势起伏最小,工程量最小。 答案:B 5.该山区可能位于() A.闽西B.晋东C.滇南D.豫北 解析:该山区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答案:A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完成6~8题。 6.图中城市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拟建一大型仓库,最合适的位置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处港口建设条件好,离城市近,有港湾,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型仓库选建此处,方便货物进出。 答案:B 7.为了加强乙村和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在山地丘陵地带,修路最好沿等高线修建,坡度不大,施工容易,交通安

高中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最新

必修一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2.从自然因素考虑,下列地区最不利于发育为城市的是 A.河口三角洲 B.河流汇合处 C.冲积扇平原 D.河流发源地 3.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 A.团块状B.带状 C.点状 D.线状 4.对交通线路影响尤为深刻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植被 5.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蜀道不再难”得益于 A.环境变迁 B.人口增多 C.科技进步 D.民族团结 6.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的影响比较大。下列关于山区公路建 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B.公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公路应避开缓坡 D.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据此回答。 7.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受季风影响明显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有高山分布D.地势低平 8.在山岳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9.关于能源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Array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二、综合题 10..读图6-1-9,完成有关城市起源的知识网络,并 回答: (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人图6-1-9中的方框 内 (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有剩余 B.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场地 C.优越的自然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 D.集市 E.社会劳动分工,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产品丰富 (2)由以上联系图可以归纳出:人类曾经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明。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新课标中仅是从案例的角度被提出,湘教版的教材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为第四章的第一节来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比较独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的风格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考纲点击】 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区、平原、河谷等对聚落的形成、规模、分布与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优美的的诗朗诵《乡愁》导入 师:听着这首《乡愁》让无数远在他乡的人们潸然泪下,想到那远在他想的家,家是什么?古代的图文解字中非常明了的告诉我们,家是由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活动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聚落。 构建我们的家园,你选哪? (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山区。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阐述了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聚落概念和分类的叙述简练,主要为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提供思路。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教材并没有详述,而是开展探究活动,活动主要由三个案例组成,三个案例各有侧重点: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和山区聚落的差异及主要原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三个递进式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归纳出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前三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转入人文地理学习的过渡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结论。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性,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提高地理认知能力。 三、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把教材视为学材,结合课本内容,补充和挖掘具有湘西地方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背景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课堂教学要体现知识的自动生成,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 2、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利用材料及图示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五、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地形对聚落形态、规模等影响 六、教学方法①启发引导法②师生合作探究法③学生自主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材分析】 湘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Ⅰ》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前部分内容讲述了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该部分教材正文极其简练,将大部分篇幅用来安排活动。正文在介绍完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之后,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本部分的主旨——地形因素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宏观的角度去介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活动部分更侧重于通过个案剖析来引导学生,探究其影响:案例一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平原聚落、山区聚落的形成与地形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案例二侧重引导学生探究丽江古城独特的地形、地势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案例三侧重引导学生探究塔里木盆地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路线之间的关系。完成上述三个案例探究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并简要概述它的原因。同时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以发展学生分析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有关聚落的初步知识在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中已经学过。而且我在课前也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同学来自农村,绝大部分都去过农村,对农村和城市的景观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且部分学生也过去丽江、兰州旅游,或在网上看过对丽江城和塔里木盆的相关资料,对这些地方还是熟悉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 能力,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剖析“地形与聚落分布的影响”的相关案例,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信 息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高考地理专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点训练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 (1)影响聚落的形成 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规模 ①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较大。 (3)影响聚落的分布 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水位的地方。

教材金句 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2.常见地区的分析 1.(11月浙江选考)读“北部湾城市群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聚落空间分布相对______(填“集中”或“分散”)。 (2)北部湾城市群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的________地区,其西北部山地丘陵坡度________,土层浅薄,南部肥沃的耕作土壤为__________。 (3)从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角度,说明北部湾沿海地区大城市较多的原因。 答案(1)分散 (2)南方陡(大) 水稻土 (3)地形平坦,利于城市建设;交通便利;利于农业发展;海岸线长,利于港口城市发展。 (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回答第2题。 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3.(4月浙江选考)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教学设计】《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湘教版)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前一章讲到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本章节则是以地形要素为例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前一章节的升华,同时为后面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做铺垫。 教材中有许多典型的案例以及活动,例如半坡村落,平原与山区聚落的对比,丽江古城,塔里木盆地,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图,四川盆地交通线路图,兰州布局图等,内容丰富,地图典型清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的精炼总结。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 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

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 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 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图片 一、导入新课: 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家很熟悉吧?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地形对聚落、交通的影响1234

对居住地的初步感知(分散、不全面的、潜意识的) 1.人们选择有利地形安居乐业。 2.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多种多样。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4.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自然、人文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举例分析所在地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地形的作用尤为突出。先看先民们的选择: 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 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半坡村落”,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该地形有什么特点? 选择这样的地形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自然会得出人类总是选择有利的地形安居乐业,地形与聚落形成关系密切的基本观点。) 分析山区与平原乡村聚落的主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案例一:景观图对比 从区位、形态、规模、密度等景观角度分析差异,重点从地形角度分析其成因。 基础知识:地形这一自然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影响,规律是(也可列表比较) 基本观点:地形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地形多种多样,聚落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让我们再来探讨地形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案例二:丽江古城 地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进而影响城市聚落的形成。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地形对聚落拓展方向的影响。 基础知识:地形平坦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 基本观点: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而且通过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 五、案例三:塔里木盆地中的聚落与交通线路 山前洪积扇是如何形成的?在盆地中是怎样分布的? 山前洪积扇水土资源分布有什么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哪些便利? 盆地中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盆地中的交通线路分布有何特点?与地形、气候和聚落有何关系? 地形不仅影响其他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影响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线路、农业、人口等的分布,进而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 气候→地表形态→聚落 交通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光山一高王桂琴2016.12.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影响。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 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 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影响聚落分布因素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自主完成:通读课本2分钟 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三种地形区(见课件)思考: 平原地区、山区、河流阶地在这三种地形区建房子应该建在哪里? 1、聚落的概念: 展示聚落的图片(见课件) 2、聚落的分类及特点 小组合作完成P89活动1 小结: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聚落规模大、多团聚型、棋盘式 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聚落较分散、规模小,呈线状、阶状等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自主完成:阅读课本P88“半坡村落”思考: 1、我们的祖先在建立村落时主要考虑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2、为什么村落大多建在河流阶地上? 小组合作讨论阅读课本P89 “丽江古城”,完成活动2 阅读课本P90“塔里木盆地绿洲”完成活动3 由此思考:山区、平原聚落分布的特点 拓展补充:我国不同地形区聚落分布特点(见课件) 小结:

想一想: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我国南北方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聚落较分散,南方聚落多呈团聚型 B.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南方丘陵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 C.乡村聚落的住宅形式“北尖南平” D.北方平原村落人口较少,南方丘陵山区村落人口较多 2.有关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城市大部分位于地势较低的第三阶梯 B.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流谷底或比较开阔的高地分布 C.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所以不适合发展城市 D.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

第15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15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类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聚落规模空间分布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相对集中,多呈团聚 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较小相对分散较少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微点1图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以搬运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微点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D 1.地形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检测题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2019·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因素B.气候因素 C.水文因素D.生物因素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B.带状 C.网状D.棋盘状 解析: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答案:1.C 2.A 3.B 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读兰州市略图,回答4~5题。 4.促使兰州市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开采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5.兰州市城区( ) A.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B.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周围延展

C.以扇形向一侧延展 D.以组团形式呈分散状态向远郊发展 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兰州市区南北侧为山脉,东西向黄河穿城而过,故兰州市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地形和河流的影响。第5题,由图可知,兰州市沿着黄河谷地呈条带状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布。 答案:4.D 5.A (2019·合肥模拟)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回答6~7题。 6.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B.光照 C.降水D.地形 7.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 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以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河谷北侧地势相对较低,吊脚楼数量多,而南侧地势高,数量少,故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形。第7题,吊脚楼的修建是就地取材,位于河谷地区,依山而建,室内冬暖夏凉,①对;层层落落的分布,可以获得较多的太阳光照且节约建筑用地,②对;底层架空是为了便于修建,而不是为了防涝,③错;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④对。 答案:6.D 7.B (2019·唐山模拟)2015年2月4日,四川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速公路正式全程通车。下图为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回答8~9题。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案

【环节一】复习 回顾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从而引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题。 【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 对新知梳理部分的基础知识部分进行核查,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填空内

容整理完毕 【环节三】新课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的分类及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环节四】课程讲授 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二)类型 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其在性质和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1)聚落不仅仅是指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聚落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产物,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既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它不仅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机构、商店、工厂、仓库、文化娱乐场所及教育卫生等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池塘、河沟、井泉以及聚落内部附近的菜地、林地、果园、耕地、空闲地等。 (2)城市一般是由乡村逐步发展而来的。 (3)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强烈的地区。 二、我国南北方聚落差异比较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与南方丘陵山区聚落的差异,可列表比较如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相对开阔,聚落的分布、规模受地形的限制较小,因而分布相对密集,规模也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亚马孙平原 ②山区的聚落多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分布相对稀疏、聚落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