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3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3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3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3章 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幻灯片1

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一节沉积古地理学的概念和定律

一、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或者说,相是形成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组合。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横向的变化。

幻灯片2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Sandstone facies

Shale & coal facies

Carbonate facies

Shale facies

Facies changes

幻灯片3

四、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相分析三要素

1、基本素材M a t e r i a l

2、基本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3、模式M e t h o d o l o g y

M u d c r a c k s+R a i n d r o p s 幻灯片4

Induction(归纳), Deduction(演绎)

幻灯片5

五、相对比定律:19世纪末期由德国学者瓦尔特

(J.Walther,1894)提出,“只有

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

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

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

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

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

称瓦尔特定律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6

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

幻灯片7

六、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

“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James Hutton). It was named Uniformitarianism by Charles Lyell (1830; Hutton, 1795)

幻灯片8

Mars

幻灯片9

幻灯片10

Deep biosphere

热液喷口是最具化学多样性的微生物生长地. 地球化学梯度和热梯度提供了多种微生物(嗜冷、温、热、压、酸、碱、盐菌)聚集的小生境

表层生物圈仅占生

物生成空间的3%,

深部生物圈则占生

物生成空间的

97%,深海极端条件

下生活的极端生

物,其2/3的基因与

迄今科学上的已知

基因不同。

幻灯片11

Uniformitarianism; 类比分析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将今论古

将古论今

将古论古

将今论未来

将天论地

将地论天

跨时间域

跨空间域

The earth is the key to the celestial bodies

幻灯片12

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二节沉积环境判别标志

一、相标志:是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的各种标志的综合。

二、相标志类型T y p e s o f f a c i e s i n d i c a t o r s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有着不同的标志特征。主要包括:物理标志p h y s i c i n d i c a t o r s (沉积岩石的颜色、结构、岩性特征及层理和层面构造特征),生物标志b i o l o g i c i n d i c a t e s (古生物群得面貌),地球化学标志c h e m i c i n d i c a t o r s,综合相标志i n t e g r a t e d i n d i c a t o r s 等。

幻灯片13

(一)物理标志:

岩性,沉积物结构,层面构造、层理构造,软沉积物变

形构造

1、岩性

(1)颜色

大多数情况下,沉积物颜色与其所含色素类型及多少有关。一般来说,浅色的岩石含有机质低,多形成于浅水、动荡和氧化条件下,如海滩成因的砂岩。而在水深或静水条件下,多形成暗色岩石,如沼泽和深海沉积等。在岩石中具有含铁离子的矿物时,紫红色反映强氧化条件,如红层,而暗绿色则反映相对还原的沉积环境。

幻灯片14

(2)成分

沉积物的结构组分可以反映其沉积历史、物源及沉积介质特征。如纯净的石英砂岩形成于浅水高能环境(如海滩);鲕状灰岩多形成于水质清洁的动荡浅水环境;富含长石、不稳定岩屑的杂砂岩形成于颗粒未经充分筛选的快速沉积场所;以灰泥为主的泥状灰岩则反映低能的沉积环境(如陆棚或泻湖环境)

一些特殊的沉积岩石及沉积矿产的出现不仅对沉积相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帮助了解地层形成时期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特征,如竹叶状灰岩、笔石页岩、煤、白云岩等。

幻灯片15

(3)自生矿物及其它矿物成分

A、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与沉积环境中的特定地球化学条件有关,通常是介质物化条件的反应。如海绿石、磷灰石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石膏、岩盐等蒸发岩类矿物形成于盐度过饱和的干旱气候条件下,黄铁矿的出现往往反映缺氧的还原环境。

B、稀土和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对于研究沉积环境、生物作用、陆源区性质(母岩成分)、古气候特点和古地理再造都具有重要作用。

幻灯片16

2、沉积物结构

沉积物结构包括粒度、圆度、分选、球度、定向性和支撑类型等。一般来说,粒度粗、圆度高、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较高能量的沉积条件。相反,粒度细、圆度低、分选差、杂基支撑的岩石形成于较低能量的水体中。

3、原生沉积构造

(1)层面构造

主要包括反映介质流动的波痕、侵蚀痕(冲刷痕、压刻痕、槽模及各种暴露标志。暴露标志——指形成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更明显的区域性暴露标志是古风化壳,在不同的气候带具有明显不同的识别标志。

幻灯片17

inherited

Oxidized

haloes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火山灰水解成绿泥石幻灯片20

幻灯片21

幻灯片22

Autogenous mineral

Ikaite (CaCO36H2O)

Glendonites that form in water with a temperature below 2 C 幻灯片23

Oolitic limestone(滇西, Permian)

幻灯片24

2、沉积物结构

沉积物结构包括粒度、圆度、分选、球度、定向性和支撑类型等。一般来说,粒度粗、圆度高、分选好、颗粒支撑的岩石反映较高能量的沉积条件。相反,粒度细、圆度低、分选差、杂基支撑的岩石形成于较低能量的水体中。

3、原生沉积构造

(1)层面构造

主要包括反映介质流动的波痕、侵蚀痕(冲刷痕、压刻痕、槽模及各种暴露标志。暴露标志——指形成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如动物的爬痕,足迹,泥裂,雨痕等。更明显的区域性暴露标志是古风化壳,在不同的气候带具有明显不同的识别标志。

幻灯片25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报 告 2011届地质学(基地班)专业 题目:北京西山实习报告 班号:10011110 学号:1002112103 学生:何晓宇 评阅教师:周洪瑞 2014年4月

1 前言 1.1 地质地理概况 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1.2 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为沉积古地理学的一次课间实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背景西山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末的地层,总结该地区的地质发发展史,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沉积古地理学的知识。 2 观察点描述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发育有新元古界、早古生界、晚古生界及中生界。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 2.1点1 地点:军庄南1km铁道旁 位置:N 39o59'10.39" E 116o05'25.84"h 127±4m 描述:点1主要出露二叠系红庙岭组的地层,以砂岩为主。 共分为11个旋回: ①底部为红褐色薄层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②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具有大型及小型波状起伏;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 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③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为灰黄色中 厚层含砾石英砂岩,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④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⑤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有一 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黑灰色,新鲜面为淡绿色,可见长石斑晶,顶

第29卷 第1期 O I L &G AS GE OLOGY 2008年2月  收稿日期:2007-06-19。 第一作者简介:罗东明(1964—),男,高级工程师,石油地质。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攻关项目(P04087)。 文章编号:0253-9985(2008)01-0038-07 沉积环境复杂地区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例 罗东明1 ,谭学群2 ,游瑜春2 ,刘建党2 ,冯 琼2 ,刘忠群 3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事业部,北京100029;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主要含气层位是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划分对比难度大,主要原因是河流沉积相变快、井网稀、工区大,使用单一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法效果不好,研究之初现场存在多种认识方案。采用标志层法(引入煤层作为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厚度法(相邻井地层厚度相当)、层序地层学法、密井网解剖法(从密井网解剖入手,认识地层变化规律,进而推广到稀疏井网)4种方法相互结合、闭合对比,并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只针对砂组)和层面建模进行校验,形成了一套沉积环境复杂地区地层划分对比的综合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统一了地层认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标志层;等厚法;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煤层;大牛地气田;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13 文献标识码:A Stra ti graph i c d i v isi on and correl a ti on i n area s w ith com pli ca ted sed im en t ary env i ronm en t —a case study of Daniudi gas field in the O rdos Basin Luo Dongm ing 1 ,Tan Xuequn 2 ,You Yuchun 2 ,L iu J iandang 2 ,Feng Q i ong 2 ,L iu Zhongqun 3 (11O ilfield D epart m ent,S I NO PEC,B eijing 100029,China; 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Production,S I NO PEC,B eijing 100083,China; 31N orth China Co m pany,S I NO PEC,Zhengzhou,Henan 450006,China ) Abstract:The main gas 2bearing horiz ons in Daniudi gas field of O rdos basin is the Upper Carbonifer ous Taiyuan,Lower Per m ian Shanxi m and Xiashihezi For mati ons .Stratigraphic divisi on and correlati on are difficult because of rap id change of fluvial facies,s parse well pattern,and large p r oject area in the field .Single stratigraphic divisi on and correlati on method failed t o work effectively .A 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tudy,there were several sche mes as for ho w t o s olve the p r oble m s .A s a result,a co mposite method of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 on and correlati on suitable for co mp licated sedi m entary envir on ment are devel oped by integrating the marker bed method (intr oducing coal sea m s as markers and supp le mentary horiz on markers ),the is opach method (the sa me layer having si m ilar thick 2ness )in adjacent wells,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method,and the dense well pattern analysis method (i .e .,ap 2p lying kno wledge obtained fr om analysis of dense well pattern t o s parse well pattern ).By doing that,this paper p resents a ne w sche me of stratigraphic divisi on and correlati on,which have been used successfully in real p ractice and achieve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the f or mati ons in the study area . Key words:marker bed;is opach method;sequence;stratigraphic divisi on and correlati on;coal sea m;Daniudi gas field;O rdos Basin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 张勇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010101--35 2012-02-24 一.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地史学定义: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因此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总的说来,地史学的研究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归纳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沉积发展史: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第 3 章 地层学 构造运动史: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 生物演化史:第 5-6 章 前寒武纪的地史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 课程性质和目的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变和相律、现实主义原理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及生物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次深海和深海环境。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分析的基本概念。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旋回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组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原生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biologic indicates/生物标志 physic indicators/物理标志 相标志(Sed. facies indicators)chemic indicators/化学标志 integrated indicators/综合标志 生物标志:实体化石,遗迹化石。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

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总结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指示标志 资勘111 宋杰 摘要:判别沉积环境涉及很多反面的知识。沉积环境分析是对具指示环境的成因标志进行综合分析,然后与沉积模式进行比较,从 而恢复古代沉积环境的方法。成因标志是指具有成因意义、能 反映其形成条件的各种特征。概括起来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的 3个方面标志。 关键词:沉积环境沉积构造地球化学标志生物标志 正文:沉积构造是相判别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因此,沉积环境分析中特别强调沉积构造的观察与描述。此外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还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生物标志和粒度标志等。 一、沉积构造标志 根据其形成时间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与次生沉积构造。 原生沉积构造:沉积物沉积时、沉积后不久、固结前形成的构造。能反映沉积时的沉积介质类型和能量条件。是判别沉积相(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次生沉积构造: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生成的沉积构造,它反映成岩环境。 根据沉积构造的成因性质可分为三类: 1、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2、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 3、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

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沉积构造(原生)。其包括:层面构造(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等)、层理构造(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均匀层理、复合层理等)、准同生变形构造、暴露构造等。 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由结晶、溶解、沉淀等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构造,其中,大多数是在沉积物压实和成岩过程中生成的, 属于次生沉积构造。其包括:结晶构造(鸟眼构造、示顶构造、晶痕)、压溶构造(缝合线构造)、增生与交代构造(结合构造、葡萄状构造)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生物活动或生长而形成的构造(原生)。其包括:生物遗迹构造与生物生长构造等。 二、物理化学标志 沉积地球化学在古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元素地球化学和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两个方面。 三、生物标志 生物化石不仅可以用来鉴定地层的地质年代,而且是进行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根据对现代沉积环境中生物的观察,生物群的分布及其生态特点严格受环境控制,在一定的沉积环境内均有与之相对应的特殊生物组合。因此,利用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的组合面貌和生态特特征可以分析其环境的盐度、古水深、底层性质和海水浊度等。 四、粒度标志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称为粒度。粒度分布特征可以反映沉积介质的流体力学性质和能量,故是判断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的重要物理标

第3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幻灯片1 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一节沉积古地理学的概念和定律 一、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或者说,相是形成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组合。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横向的变化。 幻灯片2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Sandstone facies Shale & coal facies Carbonate facies Shale facies Facies changes 幻灯片3 四、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相分析三要素 1、基本素材M a t e r i a l 2、基本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3、模式M e t h o d o l o g y M u d c r a c k s+R a i n d r o p s 幻灯片4

Induction(归纳), Deduction(演绎) 幻灯片5 五、相对比定律:19世纪末期由德国学者瓦尔特 (J.Walther,1894)提出,“只有 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 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 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 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 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 称瓦尔特定律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6 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 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 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 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 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 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 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 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 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 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 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 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 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

第七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一节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二节洪积相 第三节河流相 第四节湖泊相 第五节三角洲相 第六节海岸沉积相 第七节碳酸盐岩相 沉积相研究意义及工作思路 沉积学是地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产领域,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几个事实: a.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油气,99.9%储存在沉积岩中,当然,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受控于沉积相。 b. 盆地或区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可掌握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预测有利探区。 c. 我国经50年勘探,在老区易找大中型构造油藏的基本已找到,

现在多为难找的、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岩性油气藏,岩性油藏在哪里?—→都直接取决于岩性的分布、规模、特征等→受控于沉积相。 d. 用现有资料,作出相对最好的预测: 如第一口探井钻遇5.6m油砂(图 非地质人员眼中:仅仅是5.6m油砂 沉积学工作者眼中:① 5.6m油砂;②是河流相-曲流河砂体;③油层呈条带状;④油层宽度约800-1500m;⑤砂体可能呈北东向延伸;⑥下口探井应在该井北东向1.5km 处。 沉积相工作方法 ?野外剖面观察 ?钻井岩心观察 ?室内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 ?室内井间沉积相对比 ?室内地震相分析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将今论古”的原则和比较地质学研究方法 一、相标志 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岩石的成分、结构

2、岩石的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交错层理反映水动力条件

北京西山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和掌握野外沉积构造和沉积标志的识别和沉积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2.利用所学沉积相的知识,根据收集的沉积相标志,分析各主要观察点的沉积环境。 二、实习地点及地层 1.教学实习路线:北京门头沟区下苇甸—丁家滩—军庄—三家店。距北京市阜成门约40km,参观路线沿永定河岸。.路线经上苇甸隆起南翼(下苇甸村北)至香峪大樑—九龙山斜北翼(三家店村北)。 2.实习路线涉及地层: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图1)。 三、主要观察点 如图1(北京西山下苇店-丁家滩-军庄地区地质略图和观察点位置)所示,本野外现场教学路线的主要观察点有6个,按地质年代顺序编号为:G1、G2、G3、G4、G5、G6。实际路线观察顺序为:G1→G4→G5→G2→G3→G6。 四、实习内容 G1: 青白口系沉积相观察点 G1观察点可见青白口群下马岭组,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分述如下: 下马岭组 岩性:泥质、碳质板岩和砂岩互层。 颜色:灰白色。 构造:发育水平层理。 结构:细粒,分选好。

下马岭组未见底部,粒度多为粉砂质,水平层理发育,反映了较为平静的沉积环境。下马岭组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整体向南倾斜,局部发育尖棱褶皱。与上覆长龙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由于断层作用使下马岭和长龙山组界限出现三次(图2),其中还 有基性岩侵入体,呈侵入接触关系。 长龙山组 岩性:石英砂岩夹粉砂岩,局部夹含砾砂岩及砾岩。成分成熟度不高,矿物以石英为主,石英表面附着暗色物质,含有海绿石,可能物源区较近。底部普遍含有砂砾岩, 砾石成分为隧石、石英砂岩等, 多为雾迷山组一下马岭组的风化剥蚀产物。 颜色:灰白色。 构造:下部发育板状、楔状交错层理。 上部发育潮汐层理。 结构:结构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差,粒度不均一。 图3.楔状交错层理图4. 羽状交错层理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一、名词解释 1.流体: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性质则是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 2.内摩擦定律:内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差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成反比 3.牛顿流体:凡是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 4.非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非牛顿流体 5.福劳德数:判别流体流动强度的准则,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的无量纲数 6.雷诺数:将平均流速,管道直径,黏滞系数和密度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断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 7.牵引流:是以一定介质动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 8.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其含有大量沉积物高密度流体 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当沉积介质运动速度和运移能力降低时,他们相应的按照颗粒大小,形态,比重在地表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 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从溶液中沉淀将按溶解度从小到大的先后顺序依次沉积的现象 11.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之比 12.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直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互出现的顺序,与他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 13.沉积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称为相模式 14.沉积盆地: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 15.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16.沉积体系:是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17.垂向加积作用: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从沉积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 18.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营力的作用下沿搬运方向的堆积推移过程,他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列的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核心素养定位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地层和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综合思维) 2.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认识地球历史阶段性时间单位划分。(区域认知) 3.运用地质年代等资料掌握不同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2)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划分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从宙看主要有冥石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其中显生宙又划分三个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 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思考1 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 提示:(见教材P16) 知识点二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地球状况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2)生命出现 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地球的诞生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经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坍缩、凝聚而形成的。由于陨石的轰击、地球不断收缩等原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出现熔融现象。同时又在地球自转、重力作用下,发生了物质分异现象,外部密度较大的物质和元素向内部逐渐下沉,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结构。 (3)金属矿产生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 (1)代、纪的划分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2)地壳运动状况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

第一章地层及沉积环境 第一节寒武系地层 刘家场地区的覃家庙组属寒武系中统,目前仅发现三叶虫及个别腕足化石。 在覃家庙组一段中有两种岩性:一是灰色、中层状的泥粉晶白云岩,结构为精粒结构。二是灰黄色薄状泥质白云岩,结构也是精粒结构。在沉积构造上呈现为水平层理。岩石中有石膏假晶(图1-1)、食盐假晶(图1-2)。化石含量少,可见该地层不适合生物化石的形成。从地层特征可看出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平的朝上带的蒸发环境。 覃家庙组二段的岩石主要为碎屑岩、砂岩(细沙)和黄褐色、肉红色中厚层状的长石、石英岩屑砂岩(Sio275% 长石10%~20%)沉积环境为潮平环境。 覃家庙组三段的岩石为褐色、粉晶粒屑白云岩。在此处的碎屑灰岩,这主要是由于风暴而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潮平潮汐水道的潮夹带。 覃家庙组四段的岩石主要有灰色、厚层状的泥质白云岩,为粉晶结构;灰色、中厚层状叠层白云岩(图)以及泥晶、粉晶灰岩。此处的岩石因风化而形成刀砍纹现象。 刘家场地区的三游洞组属寒武系地层,位于刘家场背斜南翼。该组的主要岩石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的泥-粉晶白云岩、灰色中厚层状的砾屑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的砂屑白云岩、灰色厚层状的泥晶白云岩、

灰色厚层状的叠层石白云岩。该组常见羽状交错层理(图)、槽状交错层理(图)、丘状交错层理、火焰构造、倒小字排列的沉积构造。从中可以说明该组的沉积环境为潮平的潮间带,水动力较强。 第二节奥陶系地层 刘家场地区奥陶系的地层主要分布在田周山附近的南津关组、分乡组、红花园组、大湾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临湘组、五峰组。 南津关组(o1n) 南津关组分为四段。一段主要是灰色厚层至块状的亮晶生物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以及黄绿的页岩。在页岩中有较多的化石,如腕足、瓣腮、螺类、三叶虫、笔石等,且保存较为完好。南津关组二段含有波状叠层石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少含有豹皮灰岩。在灰岩中存在方解石脉,含有的化石主要为海百合茎。由于该处有泥质条带状的灰岩,因此可判定当时的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弱,属浅海环境。南津关组三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浅灰色中厚层状的白云质灰岩。南津关组四段出现了大型的交错层理,表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较强。岩石主要种类有灰色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灰色厚层状的亮晶生物屑灰岩以及灰色厚层状的亮晶鲕粒灰岩。在岩石上可见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等。 分乡组(o1f) 分乡组总厚度为196米。下部分为灰色厚层状的鲕粒灰岩、

目录 o 第一章绪论 o 第二章沉积物的来源 o 第三章沉积学相关的流体力学基本原理 o 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o 第五章沉积环境的主要判别标志 o 第六章大陆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七章海陆过渡环境及相模式 o 第八章海洋环境及相模式 o 第九章板块构造与沉积作用 o 第十章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本章内容 o 第一节概述 o 第二节风化、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地质营力 o 第三节搬运和沉积中流体的基本类型 o 第四节沉积物床沙形体(底床形态) o 第五节沉积物的搬运方式和沉积方式 第四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一节概述 沉积物的形成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及沉积作用。 风化: 是先成岩石(三大岩类)转化为新沉积物质的开始。 搬运: 新沉积物质运移,过路的和到盆地沉积的。 沉积:随着搬运能力的减弱,沉积物发生沉积;沉积下来后,可长期固定不再移动,也可在搬运,再沉积。 搬运和沉积的介质包括:水、大气、冰川、生物。 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类型可分为三大类: (1) 碎屑物质的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 (2) 溶解物质的搬运和化学沉积作用, (3) 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

流动强度与底床形态(层理类型) 流体作用动画演示 C-5(antidun,逆行沙丘).mov-“见动画” B-5(lamturb,低密度浊流的缓慢移动).mov -“见动画” B-4(turbrwg, 浊流概念和过程).mov -“见动画”

1.牵引流的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 (1)搬运方式的类型 有3种搬运方式: 滚动(图4-2C) 、跳跃(图4-2B) 、悬浮(图4-2A)。 A.滚动搬运:颗粒停留在床面上,水力作用于颗粒向上游的一面,因为底部有摩擦阻力,作用于其顶部的流水比其下部的流水速度更快,推力更大,故颗粒趋向于滚动 (图4-3)。 B.跳跃搬运:颗粒顺流一边跳跃一边向前(时沉时浮),称跳跃搬运。引起颗粒跳跃的条件是:①底部不平,使颗粒碰撞底部障碍物或其它颗粒而激发的向上弹跳力; ②主要由流速引起的顺流推力; ③水流引起的上举力。 C.悬浮搬运: 颗粒被水流带起,在长期内很难下沉,呈悬浮状态搬运。 流体作用动画演示 A-1(bdld,底载荷搬运方式).mov -“见动画” A-2(sheet,席状沙的搬运).mov -“见动画” 碎屑在牵引流中的搬运方式(理解)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 一、地层的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两种。 1、古隆起区和古凹陷区分析 沉积物在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它是以沉积物“雨”降落方式堆积沉积物的,沉积层是垂向上加积的。 大洋环境、大型湖盆、封闭海盆、泻湖和爆发型火山沉积、浊积岩、风暴岩、洪泛岩、宇宙尘堆积、风成黄土等是垂向加积的。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以下特征: (1) 未发生倒转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 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的岩层界面必然是等时面。 (3) 地层的相变不服从瓦尔特相律。 2. 侧向加积作用 沉积物沿搬运方向的堆积,它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的, 即等时面是倾斜的,如曲流河道迁移过程中边滩向凸岸方向加 积、三角洲前缘向海方向的加积、沙坝向海推进。 滨岸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向岸方向的侧向加积; 生物建隆在它的筑积速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衡时为垂向加 积; 而当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筑积速度时就会出现侧向加积。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如下特征: (1)未经构造变动和未发生例转的地层序列,其沉积层是原始倾斜的,即其等时面是原始倾斜的,因此这种斜列的沉积层不符合地层叠覆律。 (2)在大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岩层或岩性界面,其穿时性是绝对的,等时性是相对的。 (3)地层的相变符合瓦尔特相律。

3.海进、海退与地层的形成 海进、海退是地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层记录,其重要特征是:若地层层序连续,相序必然连续,相的时空结构服从瓦尔特相律,如果相同属性的岩相界面在斜交和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必定是穿时的,如美国西南部寒武系和华北南部河南、河北一带早古生代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是著名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 二、地层对比与地层格架的建立 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点的不同剖面的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按地层的不同的属性建立了不同的地层单位,故有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如生物、岩性、年代、磁性、地震反射特征等。 地层格架是指区域性岩石地层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它可以用一定的几何图形表示。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 空间格架(岩石地层格架)反映岩石地层序列的结构和空间排列特征、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沉积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 年代地层格架是解释性的格架。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必须了解地层序列内基本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发育特征,包括其划分、时空分布情况、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岩石地层的结构、形态、相互关系、侧向堆积规律等。 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的要点: 1. 区域不整合面的识别与追索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几何关系 (2)古风化壳标志 (3)岩性、岩相标志 (4)不整合的剥蚀标志 (5)地层缺失和古生物带的缺失 2. 凝缩段的追索与识别 3.特殊形态岩石单位的填图 4. 遥感图象解译 5. 沉积序列垂向变化研究 6. 地层时代研究 7. 地层格架的建立

《地史学》课程设计Ⅱ 011103-17 何祺 20101002546 1.1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一.前言: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含宇宙圈)间耦合关系。所以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地球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基本上包括以下三个部分:①地层学;②沉积古地理学;③历史大地构造学。总的说来,地史学研究的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三个方面。 地史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地壳形成﹑生命起源﹑生物演化﹑海陆变迁﹑冰川消长﹑板块分合以及地内外不同圈层间互相关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意义。

二.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s):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相分析三要素:Material﹑Principles ﹑Methodology。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