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设置

大坡坪学校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

安排的评价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做了大量的夯实工作,现对这一工作的展开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端正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

二、确定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

三、确定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四、保证活动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组织学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早操活动;

2、大课间: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的落实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早操的活动得到切实保障: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集体跑操等,以集体跑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开展第一、二套中学生系列

广播体操、分班级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3、明确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踢毽子、跳绳、仰卧起坐、形体向上、掷实心球、投沙包、立定跳远、短跑、中长跑等各种达标活动,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竞赛及“快乐体育活动”。

六、活动的组织实施得力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学校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协调、组织、监督和检查。

(二)各班级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一是结合各班学生特色确定体育活动内容;二是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由于运动场地不足、学生过多的班级要充分利用操场、走廊、排球场、篮球场等安排学生活动,确保活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三是加强对各班级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工作责任制,确保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不折不扣的施行。各班级是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

动的具体实施者。学校校长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活动落实的统一领导、协调、保障;

学校政教主任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责任人,负责活动的组织、规划、监督、落实;

学校教务、学生会、后勤等部门负责人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责任人。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统一协调、安排和落实,后勤负责活动器材设施的添置和维修管理等保障工作。

学校班主任、体育教师是落实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直接责任人,早操、大课间、眼保健操、课外体育活动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师负责指导;体育课教学由体育教师按照有关要求负责组织落实。

由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案可行、落实到位、执行严格,这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养成了坚持体育训练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当然,我们的体育工作由于资金和专任体育教师的制约,离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此项工作中,我们将会因地制宜,化被动为主动,努力创造富有自己特色的学校体育工作模式,将本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

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第八条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体育锻炼工作的管理,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 第九条应努力将公共体育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创意版大学体育课程.doc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体育类课程标准模板

体育健康教学大纲( 本科专业) 课程编码: B100101 课程类别: 必修 实践课适用专业: 本科班专业授课单位: 体艺部 总学时: 96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学分: 4学分审定负责人: 张建军 1、总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经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强健康和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在课程教学中, 经过学生的身体练习, 来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素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为完善学生人格发展、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 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 采用多种途径体验参与,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习渠道, 增强学生体质, 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树立”注重健康、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服务专业”的课程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是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内外体育锻炼、校内外( 社会、野外) 活动、运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体育课程,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积极围绕学生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提升体能与素养, 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服务。 2、课程目标 2.1体育健康运动技能养成目标: 经过体育健康课程, 使学生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 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方法,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态度. 2.1.1应知目标: 了解体育健康运动的基本知识; 运动特点; 锻炼价值;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了解体育健康运动竞赛规则与裁判、竞赛组织方法。 理解体育健康运动技术、战术; 实际运用的方法; 发展身体素质的手段。 了解与运动有关的损伤产生原因及保健知识。

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学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中学体育课程应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例如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学生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就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却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区分运动教学与体育教学。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部分。从本质上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把体育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会不会太窄?如果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了共识,这种强调或许没有实际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把体育知识技能理解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统偏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 1、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为什么没有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而是因为第一,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

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 进入新课程,我校作为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全样本实验学校,学校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教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理念,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课改实验中正确把握好三维健康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将课程改革看作师生共建的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创造性地实验。 “积健为雄”是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我校体育工作的勉励,现在已经成为我校的教育理念,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构建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中体育课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们以“积健为雄”为指导,全面促进学生在身体与人格两方面共同发展,以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标定位 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具体如下: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学科建设目标 当然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选项学习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来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科建设、教师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体育论文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体育论文https://www.sodocs.net/doc/ec9898102.html,、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1000104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 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体育以体育教学、课外锻炼、业余训练、运动竞赛等主要形式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根据《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调整,使体育课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质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和勇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二、课程设置内容及要求 1. 为1、2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专科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四个 学期共8个学分。任何学生不得免修。 体育学院公共课指导性计划(四年标准学程) ( 2007级开始执行,文/ 理本科适用)

2. 第1、2两个学期里,为体育素质课,以自然班形式授课。 3. 第3、4两个学期里,以学生自主选课形式授课,开设的课程有: 男女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和保健。 4. 对部分身体特型和病、残、弱和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保健为 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三、课程结构 1.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体质学生的需要。 2.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每学期理论教学内容,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布置课外练习。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3、4学期实行学生自主选课方式教学。 四、考核与评分标准 1.一年级设体育素质课,以速度、灵敏、柔韧、力量和综合练习项目为主,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素质训练。测试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50米和立定跳远。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 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

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设置

大坡坪学校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 安排的评价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做了大量的夯实工作,现对这一工作的展开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端正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 二、确定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 三、确定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四、保证活动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组织学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早操活动; 2、大课间: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的落实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早操的活动得到切实保障: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集体跑操等,以集体跑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开展第一、二套中学生系列 广播体操、分班级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3、明确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踢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大学体育》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公共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总学时:108 一、课程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高职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设计思路 (一)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

体育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为了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摒弃对体育课的偏见,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终极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真正达到强健体魄、陶冶情操的目的。 1.常见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常见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有:语言法(讲解、口令、指导、提示、口头评价等)、讲解示范法、预防改正错误动作法、保护与帮助法、表扬鼓励法、完整与分解法、电化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法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来说已再熟悉不过了,本文介绍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2.1 目标教学法。目标教学法是围绕所设立的学习目标而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设立三级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设立学习目标,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开展教学工作,即在目标的统领下,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法,以实现学习目标。 2.2 主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教学并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通过活动中的跑动、跳跃、搬运、传接、竞赛等开展一系列的场地、周边的环境保护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又如,以“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2.3 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是把同一个教学内容分

成不同的难易程度,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分层次进行练习。在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难度,在完成较容易的一个练习后,可进行高一层次难度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但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难度,而不要硬性作出规定,否则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失去分层教学的实际意义。2.4 信息教学法。信息教学法是信息技术应用在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旨在通过多媒体的音响、影像、文字、图表、图象来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近几年来体育教学课件、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为体育教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体育教学课件、信息网络技术在体育教学上的应用,确实能收到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但体育教学课件、信息网络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是万能的,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应用,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教学的真正效果。 2.5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该情景中表达感情、活动身体、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为了使学生的身心达到充分的放松,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通过创设幽闲、舒心的潺潺流水声、鸟叫声和柔美抒情的音乐,使同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轻松愉快地做着各种动作。又如,以“见义勇为抓小偷”为情景开展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达到发展学生体能、培养学生见义勇为精神的目的(见案例)。再如,以“抗洪抢险”为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对“抗洪物资”

XX中学体育及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XX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学校高中部有34个班级,1750名学生。初中部有4个班级,201名学生。 由于学校属于省一级重点中学,加上每年下半年均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暑假期间还参加两年一次的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棋类和篮球比赛,为此,学生的体育兴趣较为广泛,学生对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着一定的专项基础。只是单位班级内学生较多,若进行选项教学,需要合理地安排课务。 2.师资情况:学校专职体育教师4男、3女,平均年龄31岁。其中有4位教师还担任着 初中部的体育课教学任务。若高中部全都开设选项教学,体育教师的课时则大量增加,而体育教师的人数又没有增加。所以在制定本方案时,征求了学校领导的意见,在下学期只能尝试开设高一年级的体育选项教学课程。 3.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的情况:学校现有400米标准塑胶田径场,完整的室外水泥 篮球场地4片,室外水泥排球场地4片,室内简易篮球场地1片。在器材上,在当前的教学中篮、排、足球,单双杠、体操垫等器材较为充足,能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1.爱好体育、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 自身体质健康状况,制定简单的运动处方,并具有一定欣赏体育的能力。让大部分体育骨干能担当起比赛时的裁判角色。 2.熟练掌握2-3项球类运动技能或健美操的锻炼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 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预防和简易的处理方法。 3.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良好 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正确的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三.开设的内容、排课方法及组织形式 1.高一年级男生:篮球(模块一)、排球(模块一)、足球或乒乓球(模块一)、健康教 育、田径拓展、基本体操。健康教育高一开设12课时,其余6课时 健康教育课放在高二开设。 高一年级女生:韵律操(模块一)、排球(模块一)、健康教育、田径拓展、基本体操。 健康教育高一开设12课时,其余6课时健康教育课放在高二开设。 2.由于我校硬件设施的贫乏,加上师资力量的不足,选修教学在06级高一新生中首次开设。高二、高三学生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暂无法开设选项课教学,仍按正常教学班上课。

大学体育课程

大学体育课程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简析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简析 发表时间:2015-02-03T13:23:29.2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2月总第167期供稿作者:王锦章 [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王锦章贵州省独山县第三中学558200 摘要: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既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思维意识、理论认知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时期做好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教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健康习惯,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学生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进行,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做好铺垫。 一、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身基础知识不断完善、综合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协调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难以实现、学习积极性很难提升,影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技能提升,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发挥、更好地学习、更好地进步。 二、做好学生体育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的两大综合体,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活跃学生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当的体育锻炼则会导致学生身体上的损害,不利于健康。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做好学生的体育健康理论教育。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教育,却往往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由于学生的体育知识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得快、忘得快、知识掌握不牢等状况。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教师对体育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正确地对待体育,形成正确的对待体育的态度。比如教师可以在阴雨等不适合户外活动的天气在课堂上组织知识竞赛、演讲、小组表演等模式来让学生进行健康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技巧都有新的认知,不断完善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综合认识,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技能。 三、注重学生课堂积极性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模仿式教学会让课堂变得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会没有兴趣去关注体育课,更不用说体育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做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工作。比如在炎热的夏天和严寒的冬天,因为天气的原因,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外训练。如果教师能够开展多类型的体育训练活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会慢慢喜欢上这些体育活动。例如将全班同学随机分为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开展跳绳比赛,对于落后的小组进行适当的惩罚等等,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改进课堂结构,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认同感,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四、培养学生体育德育素质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其中“德”被放在首位,可见德育对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学中教师除了做好学生的科目基础知识之外,也要注重德育知识的渗透,以便能够实现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比如在体育训练中,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集体力量的伟大,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而不至于太自我化。特别是在毕业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更要加强对于学生集体意识的教育、渗透,这种靠团队取得的胜利比个人得到的胜利更有价值,更值得被称赞,在学生的成长历程、学习生涯中也是一个值得回忆的重要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得到了培养,合作意识得到了升华,对于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培养学生体育健康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但这种锻炼不是为了锻炼而锻炼,应该将锻炼视为一件持久的事情。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除了教导学生锻炼技术相关的内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认知能力也需要培养。只有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锻炼的目的、重要性及意义,才会主动地、并且能够坚持地进行自我锻炼。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九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既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实践锻炼,师生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与综合技能的有效提升!

初中体育课程方案设计

初中体育课程方案设计 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到了性成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身心变化变得更为迅速,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与需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的身体一步步地向成年转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是迫切地期待着快一点转化为成人。因此他们对体育课程的要求和小学生相比较就有了很大的差别。 一.初中体育课程的特征 1.身心发展的特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当他们刚进入初一时,骨骼的发育明显先于肌肉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身体的协调与控制。因此,在这特定的时期,小学低年级阶段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身体素质的控制论体系仍然是初中学生的重要发展领域。即敏捷、平衡、柔韧、协调仍是重要发展领域。 处于发育旺盛期的初中学生,由于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发展进一步协调一致,必然出现了身体素质能量论体系的最佳发展时期。即一般力量和有氧耐力成为了身体发展的重要领域。身体素质能量论体系中的爆发力和无氧耐力均是对提高竞技水平为目标的运动员有特定的要求,它的提高一般通过提高技术难度和负荷强度来实现,因此,这两个发展领域不成为初中生身体发展的重点。但是上述这两个领域还是应当有针对性地出现在初中的体育课程之中,这是因为有较大数量的学生具有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运动技术水平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两项素质对将来学生从事参军和特定职业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因此爆发力和无氧耐力虽不作为发展的重点,但也不能失缺。对于特定的学生群体,这两个发展领域不仅不应失缺,更应该得到加强。 有人认为,爆发力和无氧耐力对延年益寿和预防疾病作用不大,但是对于人类提高体力、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对初中和高中学生来说,也应当给予关注。当然,到了成年以后,如果没有特定职业的特定需求,这两个发展领域可以不作为重点。 根据上述分析,从整个人的发展里程来看,身体发展是非同步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在初中和高中的特定时期,有条件、有重点地提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可行的。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具有迅速成人的迫切欲望,具有对新鲜事物探索的需求,他们对儿童时期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游戏已不屑一顾,而愿意接受在成年人中得到广泛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 2.身体练习的特征 作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仍是需要全面关注的领域,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以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为素材,把它们设计成各种故事性、情节性的游戏的话,初中阶段是把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练习之中,体现在对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和技术进行改造后的竞技游戏之中。 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有了明显的区别,小学低年级阶段不出现独立的运动项目,也不以运动项目为依据对教材进行分类。但是,初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尽管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提出分类体系,但是,已出版由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运动项目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从小学开始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在整个十二年的体育课程中,均要解决好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初中阶段,基础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初中阶段的基础发展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在身体发展方面表现在有针对性的全面发展体能:在身体练习方面,表现在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新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c9898102.html,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新理念 作者:王莹 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36期 摘要:体育素质的提高亦是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的首要任务。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 不断更新也将带来新时代下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本文针对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剖析和解读,在课程中增加趣味性、实用性等关键点更好地突破新的教学路径。 关键词:体育素质课程体系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2(c)-0000-00 前言 在刚结束的巴西残疾人奥运会后,国民对于体育的热情依然高涨。呼喊的声音也将不断走出“金牌至上”的误区,更多地关注体育带给人们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而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迈向新的进程,更多地考虑新时代下的全新教学理念,更贴切高校学生生活和学生素质教育。因此突破原有的体育课程结构和建立新的结构框架成为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1 新思想逐步融合于现代体育教育中 1.1 社会潮流的指向性,开辟健康的指导思想理念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动较多的正面精神思想,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突破固有的体育课程结构框架,建立新的健康体系、夯实素质教育,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将体育学科类课程与体育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完备劳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教学及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现如今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全民运动”的社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健康教学”“积极体育精神”等新理念将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指导方针。 (1)运用新的科学理论方式、方法指导体育实践,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2)掌握新的思想趋势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为服务新社会下的高等学校体育的不断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