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

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

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

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

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9

2)川中隆起区

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

3)川西北坳陷区

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及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

1.2.2背斜构造类型划分

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

1)梳状背斜

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

2)似梳状背斜

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

3)箱状背斜

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及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

4)膝状背斜

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5)高丘状背斜

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

6)低丘状背斜

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

9

1.3断裂发育特征

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

1.3.1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

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及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及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

1.3.2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

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

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

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及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及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及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

1.4.1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

1.4.2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

9

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及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

1.4.3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

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

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及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

1.4.4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

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及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西地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及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2.地层特征

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及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及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

9

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

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

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

2.1烃源岩特征

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

2.1.1煤系烃源岩

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型有机质。

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2.4,、1.0,,1.5,,均以?型干酪根为主。

2.1.2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

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

0.67,、0.83,、0.88,,它们以?型干酪根为主,?型次之,少量为?型。

2.1.3碳酸盐岩烃源岩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型和?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

2.1.4资源评价结果

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

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

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

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

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

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

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

9

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

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

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

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

2.2储集层特征

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

2.2.1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

1)有利的沉积相

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

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及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及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

2)有利的成岩作用

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

3)构造作用

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

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

(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

9

2.2.2碎屑岩储层

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

1)有利的沉积相

四川盆地的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属湖泊相、河流相沉积,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底部有海陆过渡相沉积。在湖泊相中,有利于储层发育的湖泊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以及浅湖亚相;河流与湖泊汇合处形成的三角洲亚相中的分流河道、决口扇及天然堤微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__河流相中以心滩、边滩及废弃河道微相储集层较发育。

2)有利的成岩作用

四川盆地中新生代沉积巨厚,一般4000,6000m,受深埋藏影响,成岩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等作用强烈,除埋藏较浅的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外,砂岩的原生孔隙几乎消失殆尽,特别是上三叠统砂岩,现今所能见到的孔隙储集空间,基本上属于次生溶蚀孔隙。其溶解作用的发生与砂岩所含的矿物成分和成岩作用的阶段有关。一般,在砂岩中,含长石及岩屑、碳酸盐、沸石,易发生溶解作用。据研究,钾长石向高岭石、伊利石转化中,其固相体积减少12.5,,15.3,,且它们的含量多寡与溶蚀孔发育有线性关系;次生溶蚀孔发育一般在晚成岩阶段的A 期,即在古地温85?,140?条件下(相当于有机质的R0,0.5,,1.3,),次生孔隙发育,到晚成岩阶段的B 期,次生孔隙减少,并出现裂缝。表生期成岩作用,一般除引起低价铁的

矿物褐铁矿化、碳酸盐胶结与形成表生钙结核、渗流充填、表生高岭石外,也有溶解孔、洞产生,但与碳酸盐岩的风化壳储层发育是无法比拟的。

3)构造作用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以上的浅层构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须家河组中,3 个沉积旋回的砂、泥岩地层中断裂十分发育,与侏罗系的泥包砂地层迥然不同。直到喜山期盆地定型,构造和断裂产生的大量裂缝自不代言。因此,常在孔隙相对发育的砂岩中形成裂缝,孔隙型储层;而孔隙很不发育的极致密砂岩中形成裂缝型储层。

2.2.3储层的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

四川盆地从震旦系,雷三段的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到上三叠统须二段,中侏罗统的砂岩储层的孔隙,都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只有埋藏浅(约,1000m)的上侏罗统蓬莱镇砂岩的原生孔隙发育(表2-2),由于受裂缝的影响,有效孔隙下限不尽一致。4(储层大多具裂缝性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25 个储集层,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砂岩储层,大多属低孔、低渗的(表2-3)。一般碳酸盐岩储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在1.76,,6,之间,基质平均渗透率在(0.1,1)×10-3μm2 之间;砂岩储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为4.91,,13.36,,基质平均渗透率在(0.08,3.59)×10-3μm2 之间;没有裂缝搭配,很难获得商业油气流。即便是上三叠统的八角场须四气藏和上侏罗统的白马庙蓬莱镇组气藏,它们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0.20,、13.36,,平均渗透率分别为0.8×10-3μm2、0.33×10-3μm2,也都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一般气井产能只有(0.5,1)×104m3/d。在碳酸盐岩中,唯有川东北地区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鲕滩相储层,一般平均有效孔隙度在7.68,,10.06,之间,平均基质渗透率在

(1,10)×10-3μm2,属于中低孔中渗储层。

四川盆地储集层的裂缝虽有多种类型,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缝,当线性背斜的纵张缝发育时,组成单组系的裂缝带;在纵、横张缝同时发育时,形成“棋盘格”式的网络结构,多出现在短轴背斜上;在复合型背斜中,常有纵、横张缝和扭

张缝并存,形成“才”字型或“米”字型网络结构,其中扭张缝的特点是延伸长、穿

9

层深,与纵、横张缝相互交切时,所组成较大的网络状裂缝体系。而断层所产生的裂缝,通常沿断层的上盘有利部位呈线状分布。鉴于四川孔隙性储层,哪怕是石炭系、飞仙关组台地边缘鲕滩主力储层,也多呈薄层状或透镜状分布,且被致密夹层分隔。但由于这种薄的、质纯的、性脆的隔层裂缝最为发育,往往形成渗滤网络,沟通孔隙层段,是形成“整装”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四川盆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实践与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无论碳酸盐岩,还是砂岩储层,由于地层受褶皱和断裂变形的影响,储层的裂缝性特征再明显不过了。

2.3盖层特征

天然气分子小,流动性大,易于散失,对盖层的要求比石油严密。油气藏的盖层,是指储集层上覆对油气散失具有明显阻滞(或遮挡)作用的岩层,通常根据岩石的致密程度、塑性程度可将盖层和非盖层区分开。公认的最理想盖层为泥质岩(页岩、泥岩)和蒸发岩(硬石膏、石膏、岩盐),致密碳酸盐岩和永冻层也是良好的盖层。习惯上将直接覆盖在油气层上方盖层称为直接盖层,而将其上覆的盖层称之为间接盖层。

在长期的勘探中,人们最先从盖层的岩性描述开始,逐步发展到借鉴储集层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汞排替压力、厚度来描述盖层的好坏(表2-5)。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超高压地层(封存箱)对下伏气藏的封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川东石炭系常压气藏(压力系数1.2 左右),而上覆粱山组泥(页)岩厚约5,10m,能封住的气藏高度仅为133.6,255.3m。但粱山组之上的阳新统超高压(压力系数1.4,2.2)可封盖的气柱高度达853.1,2223.4m。因次,五百

梯、卧龙河石炭系气藏高度达1000m 左右,应是直接盖层和压力封闭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川盆地勘探实践表明,盖层按其规模大小,有区域盖层与局部性盖层之分。区域盖层是指覆盖于盆地、坳陷范围内的、横向分布连续、稳定,对区域含油气层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盖层,如川东南地区的嘉二2 亚段和嘉四2,4 亚段膏盐和粱山组泥(页)岩。前者对川东南地区的嘉一、嘉二2、嘉二3、嘉三等气藏的保存有区域性的控制作用,后者对川东石炭系的封盖作用十分明显。这里还要特别指出,川东嘉二段的膏盐层的间接盖层作用。如前所述,粱山组泥(页)岩最大封堵石炭系气藏高度255m,但实际气藏高达1000m 左右,这与嘉二段石膏层保存与否关系重大。当它保存完整,下伏往往有嘉一段、飞三段、长兴组、茅口组的气藏存在,且这些气藏具有高压(压力系数1.4,2.2)的特征。一旦高陡构造主体嘉二段膏盐被破坏,是绝无石炭系气藏可言的。局部盖层对局部(或次生)气藏起保护作用。由于四川盆地断裂、褶皱强烈,出露地层新、老不同和晚期成藏的特点,浅层气存在是较为普遍的。是否存在浅层气藏,这与具体的局部盖层有关。如巨厚的侏罗系泥包砂地层,只要有15,30m 泥岩层,对须家河组气藏保存有利;川西北地区上白垩统灌口组中含膏质、芒硝的泥质岩发育,对下伏蓬莱镇组等侏罗系次生气藏保存有利。

2.4生储盖组合特征

四川盆地受多层系、多旋回沉积和晚期成藏等因素控制,多生储盖组合中,有其独自的特征,并从它们的时空分布方式,主要有以下5 种:

2.4.1自生、储、盖式组合

目前已发现的川中区块下侏罗统大安寨油层,由厚约80,90m 的暗色泥岩夹薄层介壳灰岩组成。暗色泥岩既是主要的生油层,又是邻层介壳灰岩储层的盖层或隔层。由于湖进、湖退的影响,深水湖,半深水湖相与滨浅湖相的生、储层的空间位

置变迁,一般厚度小于3m 的介壳灰岩出现的层段的高低是有别的,但自生、自储、自盖的特征没有改变。

2.4.2自生、盖它储式组合

9

威远震旦系气藏是寒武系生、盖,震旦系储集的特殊气藏。其储集层厚约

650m,灯三,四段的结晶云岩、葡萄状和花边状云岩以及藻云岩发育,经准同生期和表生期成岩作用,其古岩溶发育,在喜山期构造作用下,形成裂缝,孔洞型储层。震旦系除藻云岩有一定(平均有机碳含量0.19,)生烃能力外,主要是上覆下寒武统暗色页岩和碳质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0.67,)烃源岩,且为震旦系气层的盖层,于是生、盖兼得。威远震旦系气藏的形成与其它所在的加里东古隆起上斜坡位置分不开。由于它处于流体势的低势区,又有桐湾期(震末)不整合面的沟通,因此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近水楼台。

2.4.3自生、储它盖式组合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即阳新统)区域产气层,厚约200,300m,主要由灰岩、生物灰岩组成。深灰色生物灰岩的有机质含量丰富,一般高达0.34,,0.92,;受表生期成岩作用和喜山期构造作用影响,溶蚀,裂缝发育,因此它既是碳酸盐岩良好烃源岩,又是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生、储兼而得之。下二叠世末,受东吴期拉张运动影响,接受了上二叠统煤系地层沉积,成为阳新统气层的良好盖层。

2.4.4生、储、盖连续式组合

这里所谓的生、储、盖连续式,是指生、储、盖各自的地质时代不同,但在生、储层之间和储、盖层之间没有明显的、难以确定的隔层或夹层,形成生、储、盖紧密相邻。如粱山组/石炭系/志留系,嘉二段,飞仙关组/长兴组/龙潭组,须三段/须二段/须一段,须五段/须四段/须三段,须一段等生储盖组合。它们一般形成的地质背景,是受构造旋回或沉积旋回控制的。

2.4.5生、储、盖间断式组合

与上述连续式组合的差别在于生、储层之间,亦有储、盖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层间隔,特别是生、储层之间。如嘉二段,飞四段/飞一,三段/龙潭组;嘉陵江组的嘉一段、嘉二2、嘉二3 亚段、嘉三段、嘉五1 以及雷一1 亚段等气层,一般由它们上覆紧邻的膏盐为盖层,但下覆烃源岩却主要是龙潭组;川西地区的中、上侏罗统的沙溪庙组、蓬莱镇组的泥包砂中的储层,它们的盖层均系上覆泥岩,或有上白垩统灌口组的含膏、盐质泥岩的作用,但是烃源岩却是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地层,其烃源岩与储层相间约1,2km。煤系烃源岩在持续生烃中,常引起一系列连锁过程:一是在成煤演化的各阶段中,都有天然气生成,直到石墨演化阶段才会终止,所以一般煤系烃源岩至今仍在持续生烃;二是这种持续生烃引起地层增压,当源岩孔隙压力大于上覆地层破裂压力,产生微裂缝渗漏;三是循环往复的微裂缝渗漏,在地史长河中,从源岩由近及远地对各储层进行传递式充注,因此,在煤系烃源岩上方易形成多产层。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生储盖时空组合特征可归纳为:自生、储、盖式组合分布于川中大安寨段油藏;自生、盖它储式组合分布于受加里东期古隆起控制的威远震旦系气藏;自生、储它盖式组合广泛分布于盆地的二叠系气藏;生、储、盖连续式组合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和上三叠统气藏;生、储、盖间断式组合,广泛分布于盆地的中下三叠统多产层气藏和川西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

9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李鹭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1983年毕业于原西南石油学院钻井专业,2004年获油气田开发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川渝石油企业协调组组长、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担任本刊第六届编委会主任。地址:(610051)四川省成都市府青路一段3号。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李鹭光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李鹭光.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天然气工业,2011,31(1):1‐6. 摘 要 四川自西汉时期就发现并利用了天然气,川渝石油人在四川盆地建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天然气工业基地。为推进“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的工作目标,首先分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现状:①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对天然气依存度越来越高;②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日臻完善;③地面系统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高;④资源基础更加雄厚,产量快速增长。总结了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近期在该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作中所取得的技术进展:①岩性气藏勘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②深层礁滩高含硫气藏开发技术攻关成效显著;③形成须家河组气藏一类区开发主体配套技术;④钻完井及其配套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⑤老气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进一步完善。进而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须家河组,石炭系、嘉陵江组等老区层系,震旦系—下古生界新领域等勘探开发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深层礁滩气藏、低孔渗碎屑岩气藏、高含硫气田、老气田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并以页岩气勘探开发为重点,全面展开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推动该盆地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天然气工业 现状 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发展方向 大气区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1.01.001 川渝气区是我国最早的天然气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2004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在四川盆地建成全国首个天然气年产量超过百亿立方米的大气区。进入“十一五”以后,西南油气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加大科技攻关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支撑了勘探开发主营业务的快速推进和天然气储量产量的快速增长,2006年成为全国首个以生产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油气田,2009年天然气产量超过150×108 m3 ,为川渝等周边六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站在“十二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盆地勘探领域不断扩展,对象日益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须始终把发展的基点牢固地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依赖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的突破,才能全面推动和实现油气田的跨越式发展,为建成“300亿战略大气区和一流天然气工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现状 1.1 资源基础更加雄厚,产量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在岩性气藏勘探中获得重大发现,探明龙岗、须家河组等一批大中型气田(藏),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5000×108m3,年均 新增探明储量在1000×108 m3 以上,是“十五”年均 探明储量的1.8倍。在储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天然气产量也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累计生产天然气超过700×108 m3 ,占同期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近 20%,年均增长达6%,2010年产量达到153×108 m3 ,形成了龙岗、须家河组、老气田等三大主要生产领域。1.2 地面系统综合配套能力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间,随着地面系统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北内环、罗家寨外输管线等骨干管道相继投产,川渝地区输配气管网系统更加完善,累计建成集输管网1.8×104 km,同时地面系统其他配套建设也达到新的水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_梁狄刚

第32卷 第1期2011年1月 石油学报 AC TA PET ROLEI SINICA V o l .32Jan .  N o .1 201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梁狄刚,男,1938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 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地质、油气勘探战略、石油地球化学研究。E -mail :dgliang 0314@sina .com 文章编号:0253-2697(2011)01-0008-10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大面积非常规石油勘探潜力的再认识 梁狄刚 冉隆辉 戴弹申 何自新 欧阳健 廖群山 何文渊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 北京 100724)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侏罗系石油的资源潜力、油藏类型、裂缝型储层及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等4个方面进行的再认识,作者认为: ①四川盆地侏罗系的石油资源量可能比目前的(10~11)×108t 要大得多。②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面积非常规致密油聚集,没有明显圈闭界限;没有明显边、底水及油水界面,属“无水油藏”;浮力与重力分异不明显,缺少大规模二次运移,源内或近源聚集;储层具有特低孔渗、双重介质特征;大面积整体含油,多层系叠合连片,“连续”分布在斜坡及凹陷区,不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受岩性控制,含油范围以油井分布范围划定,往往是先有产量后有储量。③不能把侏罗系油层简单定性为“裂缝型”,裂缝是测试及生产初期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但各类孔隙对储量和长期低产稳产有重要贡献。④这类非常规致密油的储量规模很大,但是要采用以压裂为主的非常规技术进行开采。建议以龙岗地区沙溪庙组为突破口,推动四川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打开一个新局面。关键词:四川盆地;资源量;非常规石油聚集;致密油层;裂缝型油层;勘探潜力;压裂改造中图分类号:T E 122.1 文献标识码:A A re -recognition of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Jurassic lar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nal oils in the central -northern Sichuan Basin LIANG Digang RAN Longhui DAI Danshen HE Zixin OUYANG Jian LIAO Qunshan HE Wenyuan (C N PC Advisory Center ,Beijing 100724,China ) A bstract :T he present paper made a re -reco gnitio n o f Jurassic oils in Sichuan in te rms o f the four aspec ts ,such as resource po tential ,reservo ir types ,fr actur ed r eser voirs and techniques o f ex plo ratio n and development .T he pape r has dr awn the follo wing co nclusio ns .①T he Jura ssic oil reso urce in Sichuan may be much more than the presently discove red amount of 1.0~1.1billion tons .②T he Ju -rassic o il resource is a special lar ge -area and non -conventio nal compact oil accumula tion that ha s no clea r trap boundaries ,no clear edge -w ater ,botto m -water and oil -w ater boundaries like a “w ater -f ree reserv oir ”,and no clear diffe rentiatio n between buoyancy a nd gr avity .T heir r eser voir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ner -source o r near -sour ce accumulatio n rather tha n larg e -scale secondary mig ratio n ,ultra -low pe rmeability ,dual media ,lar ge -area entire oiliness ,superimpo sed and linked multi -measures ,“continuo us ”occur rence on slopes or in depressed areas ,being restric ted by litholog y r athe r than lo cal structur es ,a nd delimitating o il -bear ing and well distribu -tion areas frequently by o utput instead of re serv e .③Jurassic reservo ir s can no t be simply defined as “fr actured type ”because various po res contribute sig nificantly to bo th the reserve s and long -ter m low but stable produc tion tho ug h fractures are the pre requisite fo r a high output at the te sting or produc tion beg inning .④T hese e xists a gr eat reserv e fo r this kind of no n -co nve ntional co mpact o ils in the central -no r ther n Sichuan ,ho wev er ,a no n -conventio nal technique co nsisting mainly of hydr aulic fr actur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development .I t w as propo sed tha t Shaximiao Fo rma tion in the Long gang area sho uld be a pro specting targ et ,w hich will be a break -thr ough to o pen a new er a for petr oleum ex plor ation in Sichuan Ba sin . Key words :Sichuan Ba sin ;r eso urce ;no n -conventio nal o il accumulation ;compact oil lay er ;f ractured oil laye r ;prospecting po tential ; f racturin g alter 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四川盆地中北部侏罗系石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开发,在近4×104km 2范围内分布有726口工业油井与224口低产井,共计950口出油井。探明6个油田,还有8个无储量油田和8个含油气构造(图1)。 1997年,川中原油产量曾达到21.6×104t /a ,目前降 到11×104t /a ,平均单井产油约1t /d ,历年累计产油488×104t 。以往的结论是:川中石油属特低孔渗、低丰度、低产、低采收率、裂缝型的低效或无效油田[1-2],以致近10年来每年只钻探11~15口开发井、1~4口探井;最近4年每年只钻探6~7口开发井,没有钻探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精编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 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四川盆地钻井情况综述

四川盆钻井情况分析 2013年3月

1.四川盆地综述 钻井承包商钻机型号及数量/台钻井甲方/油公司 CCDC-Chuandong 中石油川庆-川东ZJ90-1Rigs ZJ70-16Rigs ZJ50 ZJ40 ZJ30 总数:56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 雪佛龙 CCDC-Chuanxi 中石油川庆-川西ZJ70 -15Rigs ZJ50-10Rigs ZJ40-14Rigs 总数:39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壳牌项目 青海 Sinopec SW—C Q 中石化西南局重庆钻探ZJ90-1Rigs ZJ70-3Rigs ZJ50-Rigs ZJ40-2Rigs ZJ20-1Rigs 总数:17 元坝气田-4台 中石化西北局-8台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5 台 Sinopec SW—Sichuan 中石化西南局四川钻探ZJ70-4Rigs ZJ50-5Rigs ZJ40-6Rigs ZJ30-5Rigs ZJ20-1Rigs 总数:21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 -19台 中石化元坝气田-1台 Sinopec SW—G Xi 中石化西南局广西钻探ZJ70-4Rigs ZJ50-2Rig s 总数:6 中石化元坝气田-6台 Sinopec SW—External —Sourcing—ZPEB 中石化西南局—外部市场—中原ZJ70-2Rigs ZJ50-1Rigs ZJ30-3Rigs 总数:6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6 台 Sinopec SW—External —Sourcing—Shengli 中石化西南局—外部市场—胜利ZJ70-6Rigs 总数:6 中石化元坝气田-6台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第39卷 第1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9No.1  2 012年2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Technology  Edition)Feb.2012  [文章编号]1671-9727(2012)01-0070- 06[收稿日期]2011-03- 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基金资助项目(40739907)[作者简介]孙玮(197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E-mail:sunweicdut@1 63.com。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发展及对油气的影响 孙 玮1 刘树根1 韩克猷2 米色子哈1 代寒松3 孙 东1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地质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5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 )[摘要]利用Ro及古地温等资料重建地层的方法,对四川盆地燕山期古构造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恢复其古构造格局。四川盆地燕山运动的主要构造发育期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最终形成了三隆三拗的构造格局,即龙门山山前古隆起、川中古隆起、华蓥山-川东南古隆起和川西拗陷、川北拗陷、川鄂拗陷,3个拗陷连在一起形成了以川中、川东南隆起为中心的西、北、东半环状的拗陷的围绕, 龙门山山前隆起带则沿龙门山分布。该构造格局的形成,特别是形成的燕山期古隆起对于油气的富集有很重要的指向性,同时对于陆相红层次生气藏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燕山运动;古隆起;四川盆地[分类号]TE121 [文献标志码]A 四川盆地的燕山运动介于印支运动与喜马拉 雅运动之间,以往并不被重视,其主要的原因有:a. 盆地中侏罗统和白垩系广泛暴露,侏罗系出露的地区大部分没有见顶,厚度不全;白垩系分布的地区,则由于侏罗系埋藏较深,钻探工程很少。因此,侏罗系的厚度和变化情况不清楚,白垩系也多是残厚,给研究燕山期的古构造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b. 燕山运动在四川盆地只是升降运动,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褶皱运动,侏罗、白垩系大部分是红色陆相地层,只被认为是四川盆地区域性的盖层,没有认真研究该期的古构造发展。 c. 后期喜马拉雅运动褶皱强烈,对燕山期的古构造改造较大,因此恢复古构造较为困难。 随着近年来钻探工作的扩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的镜煤反射率资料的积累和对盆地古地温和古地温梯度的研究, 以及裂变径迹资料的增多[1-3 ],使得重建盆地陆相地层的最大沉积 厚度成为可能,从而为恢复盆地燕山运动的古构造情况提供了条件,进而分析上三叠统含油气条件的影响,为寻找陆相地层,特别是须家河组油气田提供资料。 1 燕山期古构造发展 燕山运动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白垩系的分布。白垩系在盆地中残存不一,要全面了解在原始状态的分布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Ro、古地温和埋深的关系,据此重建地层最大厚度。 白垩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周边地区以及华蓥山的西麓,川中和川东的广大地区没有白垩系沉积(图1)。川中和川东为古隆起,因而白垩系沉积厚度很薄或没有接受沉积。华蓥山在该时期已具雏形,核部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中侏罗统沙溪庙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乌克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盆地内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的地质概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以后的找水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特征富水性分析 Abstract:The Wukependi is located in Chifeng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ccurrence of 4 basins in loose rocks of pore water and tertiary clastic rock class pore fracture wate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basi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for w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 words: basin,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feature rich water analysis 正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乌克盆地位于赤峰市百灵庙镇南部乌克忽洞镇,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为1428~1702m,相对高差270m。北部塔苏日阿以东一带地形最低,海拔高度为1428m,东南部的东毛忽洞一带地形最高,海拔高度为1702m。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丘陵区内发育有冲沟,中间为盆地,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地势渐低,海拔高度1428—1608m。 二、地质概况 1、下元古界二道洼群(Pter)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混合岩、长石石英岩,多呈绿色、灰绿色,黑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片麻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其厚度大于2000m,下线不清。 2、第三系上新统(N2) 据前人资料和本次施工的钻孔中均有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红色、棕黄色、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 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发现大气田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发现埋藏最深海相大气田储量超千亿吨 四川盆地再次发现储量超千亿吨的大气田。中国石化[0.00 0.00% 股吧研报]勘探南方分公司宣布:由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发现的、气藏最大埋深6950米的大型海相天然气田——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592.53亿立方米,已于9月16日正式通过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审定,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 - 元坝气田位于红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四川省广元、南充和巴中市境内,是中国石化继发现国内最大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之后,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海相气田。元坝气田探明含气面积155.33平方千米,气藏埋深6240米至6950米,平均埋深6673米。元坝气田的发现井1井在2007年11月试产时,每日获得天然气50.3万立方米。目前,已有7口井9层试获日产天然气超百万立方米。中国石化计划到2015年末建成34亿立方米的年生产能力。

  相关新闻: 发现油气田对老百姓有何好处 发现油气田 对老百姓有何好处 殷国安(江苏职员) 中国石化集团17日提供的消息说,在四川盆地发现的元坝气田第一期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592.53亿立方米。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发现的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9月17日中国新闻网) - 从小学时代,我们就知道,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大地、海疆下面,都是无价的宝藏。现在发现了中国国内发现的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正证明了这一点。 联想到几年前有新闻说,中海油加大新区新领域勘探力度取得突出成效,一下子获得十个油气新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储量基础。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也就是归全国人民所有。人民手上又增加了资源和财富,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好事啊。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 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 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

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早印支运动还在盆地内出现了北东向的大型隆起和拗陷。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幕来临。这次运动在西侧的甘孜一阿坝地槽区表现异常强烈,使三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