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简论徐渭书画的愤怒泼墨写心声

—简论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徐渭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诗文、戏曲等方面均有成就。他的这些艺术形式写意性特别浓厚,尤其是在书法,绘画方面。他的泼墨大写意的艺术风格更彰显其桀骜不驯、独立高标的人格风范。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书画、诗文、戏曲等方面均有成就,且有多部文集、剧本问世。但其人一生坎坷,经历奇特,是一位“可怜”的人物。早年聪慧,积极入世思想颇强,但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中年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任书记,参加过抗倭战争。后严嵩倒台,胡宗宪受牵连被杀。徐渭害怕株连,精神近乎失常,曾多次自杀,均未死,但几近疯狂。后竟误杀其妻,被逮入狱,坐牢七年,终在友人营救下出狱。晚年极其贫困,靠卖画为生,生活凄惨,73岁孤独地离开人世,死时只有破床一张,上无草席,只有薄薄的稻草相伴。

徐渭的作品主要有:书画有《山水人物花卉》册、《牡丹蕉石图》轴、《墨花》、《黄甲图》轴、《榴实图》轴、《墨葡萄》等;诗文有《青藤文集》;书法有《草书诗轴》等;戏曲有《四声猿》、《南词叙录》等。

徐渭是天才的悲剧性的艺术家。其悲剧性的坎坷一生必然反映于其绘画、书法等作品中。他是用作品来表现其身世的坎坷,抱负的无法实现,精神的受压抑的苦闷、彷徨,因此他的作品表现性极强,非理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层次,是令你血脉骤然紧张,精神极度亢奋的本真,而所谓翩翩起舞的优雅和矫揉造作的虚伪根本看不到。

徐渭的心中郁积了太多的愤懑和不平,难以自拔,唯有寄情于酒和书画,才能抒发他心中的怨恨。所以原先的柔弱的、纤毫的工笔画已不能适应这一切,于是徐渭就开创了泼墨大写意画法。这种画法使用纯粹的水墨,不用颜色。徐渭认为:“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加上纸的素白,天然成了六彩。五墨六彩的对比与和谐,足以描述一个水墨的天地。”他发明一种“蘸墨法”,或笔头清水,笔尖墨色,或笔上淡墨,笔尖浓墨,一笔之中含浓淡,起伏、向背、明暗,种种变化都在这无法无天的水墨之中。他还悟出了“积墨法”,墨色

覆墨色,层层叠叠。还有一种“破墨法”,以一种墨色落纸,在其湿时在以另一种渗破,或浓破淡,或淡破浓,自然天成。这种种的墨法都在写意,而不是象形。所以站在徐渭的画前,你会感到他画的葡萄、石榴、瓜、萝卜、豆、蟹、鱼等等,都不追求形似,而仪态却栩栩如生,生气勃勃,但却带有愤怒之气,正可谓愤怒的生气勃勃。这一点颇像苏东坡,东坡作画时追求神似,他擅画丑石枯木,有点以丑为美的意味,这也无非借丑石枯木抒发心中的盘郁之气。这正如米芾所说:“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以怪怪奇奇`,如其胸中盘郁也。”(米芾:《画史》)。不过苏东坡是以形写神,他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的抒发,并不是完全放弃形似,而徐渭是有点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神就是形,形就是神,形神兼备,两者俱得。例如徐渭画的雨中芭蕉,用急风暴雨的笔墨,倾盆而下,将上下两边压成边线,造成一种挤压感,在这种挤压下,芭蕉的墨色挤往两边,显得生气勃勃,且有一点愤怒。

芭蕉在形象上达到了似与不似的妙境。看徐渭的绘画,大都是一大团墨色,好像是心中郁积了太多的苦闷、委屈、和泪水,这一切无法排遣,越积越多。那用淡墨破浓墨, 或用浓墨破淡墨的墨色对比,就好像愤懑之气在心中的运动,好像在寻找一个突破口。那墨色的叶、草、葡萄等等,就是被所压抑之气从胸中的喷出,因此石榴、芭蕉、

瓜豆、都显得生气勃勃,且带有一点愤怒。在这里,形就是神,神就是形,形神兼备,达到了一种至妙的境界。

《墨葡萄》是徐渭最有成就的水墨大写意花卉作品的代表。此画构图奇特,气势不凡。画幅右边的葡萄藤叶密集,而左边却疏落清爽。葡萄叶被画家用它豪放泼辣的水墨技法随意点来,浓淡交错,造成错落生动的气势,不求形似。再配以晶莹圆润的葡萄,行草书写的诗词,姿势略倾斜,字迹飞舞,构成了似不经意、信笔挥洒的水墨大写意画卷。画上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现了他悲凉无奈的心情。

徐渭的书法也蕴含了他的写意性。他最擅长的是行草,这与他狂放的写意画风相一致。书如其人,他的草书具有一种癫狂的醉态,笔墨流动,仿佛非理智清醒的人所为。他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创作境界,可以完全忘却周围的物理世界,全然进入了心理的专注,达到心忘手,手忘笔,笔忘字,不经意运笔而自然有书的境界,他得意而忘形。徐渭的草书破坏性极强。看他的草书有一种狂躁的气息,颇能震撼人心。那歪歪斜斜的字体,汪洋恣肆的笔画和他心中郁积的愤懑的喷发相映照,显得生气勃勃。这尤其从他的书法代表作品《草书诗轴》中能体现出来:全幅作品线条强劲纵逸,即长拉硬扯,盘环勾连,一往流转,

又松松紧紧,疏疏密密,既涂既抹,又写又画,粗拙不失飘逸,浓重时见空灵。他似乎不善于用中锋藏笔,而多侧笔露颖,以显耀其精神,呈现其媚趣。“媚者,盖锋稍溢出”,“锋太藏则媚隐,太正则媚藏而不悦”。他似乎不重使转,而时时直折生断,“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的铁律,他也没遵守。字的间架结构完全被打散了,有时这边的字分成了两半,却同另一边的字连起来,削弱了字的可识性,以服从整体的章法布局。局部的技巧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一切取决于视觉整体,以表现出更大、更浑然苍茫的审美意识。他的笔势不是纵向的一一推移,而像是纵横不羁的生拉硬扯,你争我夺。字不像是一一从笔下流出,而像是一下从箩筐里倒出来的,横倒竖歪,粗头乱服,怪态百出,但又无不生动活泼。作品似乎着意在渲染一种气氛,浓墨重按如涂如画的墨色,如同天上的乌云,翻滚奔涌,甚或还夹带着飞沙走石,有一种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气势迎面袭来,令人惊骇令人愁,但又无处逃避,无处躲藏……

徐渭的书法艺术境界是不能用传统的标准、传统的规矩来约束的,它是从胸中自然流出的独家创造。“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是春。”“不求形似求神韵,根拨皆吾五指栽。”正是他独特艺术境界的真实写照。袁宏道初次看了徐渭的书法作品便说:“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然可见,意甚骇之。”后来又对其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观赏,再评道:

“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不论书法,而论书神,成八法之散圣,字体之侠客也。”可见徐渭的书法中既有愤怒的不平之气,又有奔放的气势,可谓愤怒的生气勃勃。

徐渭的积极表现自我情绪的艺术,开启了后世表现主义的先河,影响深远。就近代画坛所景仰的大画家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而论,都是从此画法脱胎而出。郑板桥对徐渭佩服得五体投地,曾刻了一枚“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用来钤于画上。并说:“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徐文长、高且园(凤翰)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气,所以不谋而合。彼陈、郑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学之哉!”(郑板桥题画兰竹)近

代的吴昌硕题徐渭的书画册亦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颜真卿)。”齐白石对徐渭更是倾慕备至。他曾说:“青藤、雪个、大涤

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又题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再如戴熙曾提到他看到徐渭的一套三十六幅册页时的情形,有“此册开视,心目为快,家人在旁,亦复齐声拍手,喷喷称妙”。在浙江民间,有关徐文长的传说至今不衰,可见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作者:戴孝军(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100)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徐渭艺术两面性

徐渭艺术两面性 一、徐渭其人及艺术特点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其艺术极具个人特色。徐渭是明代 后期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 医学、术数领域均有涉猎,著作颇丰。徐渭生活的明朝中后期,政治 风气极为腐败。这种状况致使正直的读书人在仕途屡遭碰壁,从而把 精力集中到诗文书画、戏曲、小说等艺术的创作上去。与此同时,王 阳明倡导的“学贵得之心”的“心学”,逐渐取代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给徐渭这些富有开拓精神,追求个性解放 的读书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徐渭一生命运多舛,生于小官吏 家庭,自幼聪慧,幼年能文,父亲早死,家境渐坏。他一生遭遇持续,母亲郁死,两个兄长早逝,妻子婚后病殁,又因房产惹上官司,致使 家财悉空。遭难并没有停止,步入中年后:“举与乡者八而不一售, 人且争笑之。”为胡宗宪器重,才华得以施展,不久又因胡宗宪案而 终日惶恐于政治上的牵连。精神过度紧张,竟由佯狂变为真疯。45岁 这年,自撰墓志铭,觅死九次而未遂,后因误杀后妻张氏而坐牢,入 狱六年。出狱后,功名无望,万念俱灰,最后二十年,前十年出游四方,寄情于山水;后十年定居老家山阴,发奋为诗作画,发泄其胸中 的“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最后,在凄惨孤独的 境地中离开了人世。徐渭的一生多坎坷,生活痛苦,他将自己人生的 痛苦发泄于笔墨之中,其作品表现出“怪衍”、“狂放”、以及“疯狂”。徐渭多侧笔露锋,不善中锋藏笔,不重使转,而时时直折生断,以显耀其精神,表现其媚趣视觉整体,以表现出更大、更浑然苍茫的 审美意识。徐渭的作品,用笔简练,高度概括,雄浑齐放,挥洒超逸,墨色淋漓,不求形似,意味深笃。他作画行笔奔放,就如脱缰的野马,笔走龙蛇,如排空海浪,似奔山走石,具有相当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 二、对徐渭艺术的批判

陈淳、徐渭、恽寿平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吴门”兴复文人画的风潮的影响下,随着明代中期“心学”的兴起,画家们的艺术主观能动性开始被调动起来,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山水、人物、花鸟各种画科,全面开拓,题材广泛,尤以山水、花鸟画成就最为显著,表现手法有更大的创新,使明代中期的绘画变得更有生气,在技法上也有很多突破,可谓名家辈出,流派纷繁,其鲜明的时代风格,确立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表现在水墨花鸟创作方面,水墨写意的大家应运而生,号称“白阳、青藤”的陈淳与徐渭是两位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史上的继往开来的开派大师,他们的水墨写意花卉对以后的花鸟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绘画史上富有开拓性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关键性人物。 陈淳(1438-1544),字道复,以字行,更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陈淳自幼饱学,天才俊发,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诗、画,无不精妙。曾以诸生资格贡入太学,卒业而弃官回乡,纵情于艺。书画学于文征明,后不拘师法,又法米芾、黄公望、王蒙等家,其画艺较文征明疏放,在文氏门下,声誉最高。尤擅水墨写意花鸟,开明代写意花鸟画新格局。早期笔墨简洁精练,风格疏爽,意趣闲静。中年以后,在继承沈周、文征明水墨写生的基础上,上追宋元,广师博取,综合各法,创造出挥洒自如、高逸超迈的大写意画风。在写意花卉方面,陈淳独得玄门,笔法挥洒自如,富有疏朗轻健的风姿,用墨设色,则如徐沁所渭“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其艺术提倡漫兴墨戏式的创作方法,拓宽了花卉画的表现题材,完善了一段绘画一段题跋的长卷形式,陈淳晚年的花鸟画将水墨写意技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开辟出由小写意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浅谈近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内容摘要: 自1840年英国侵略者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更加肆意疯狂.他们通过经济的掠夺,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受到严重的破坏解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操纵与控制.致使我国逐步沦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统治的日趋崩溃,失去了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近代再没有皇家出面组织美术活动.然而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并不麻木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百余年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进行反抗斗争.伴随着时间的脚步,取得了不断的胜利.在孙中山领导的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民主革命给美术带了新生机,是过去为封建社会及其统治阶级服务的美术,改变成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时代的要求来看,近代中国画虽然受到压制和排斥,但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 关键词:传统中国画山水画花鸟画近现代中国画海派吴昌硕齐白石 正文: 在中国古代称绘画或为丹青或为水墨。自从西洋画大量传入后,才对应出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名称“中国画”。受外来艺术的冲击,中国画坛传统绘画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作为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在建立农民革命政权,提出反对封建政治纲领的同时,对于文化艺术也很重视。一方面取缔、改造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雕塑、绘画、打倒“圣人”孔丘的偶像,反对描绘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及仙佛鬼怪的人物画。另一方面,重视民间美术的宣传作用和组织管理,设有专业的机构,将民间画工、画师以及手工艺人组织起来,进行壁画、建筑、彩绘、年画、石刻等制作。现存太平天国的美术作品尤以壁画为多,浙江绍兴、金华、安徽绩溪、江苏苏州、江宁、宜兴和南京等地有这一时期的壁画遗存。较多表现的是富有装饰意味、喜庆吉祥的花鸟和山水。伴随着历史的推演,中国近现代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革,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又也要求中国画适应新的审美需要,在文化知识界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分析批判。 传统的中国画充分表露画家对当代生活的兴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肖像画得到了重视,提出了“悟对通神”“览之若面”的要求,事实上这是士大夫阶层要求自我表现的一种反映,也从而使山水画和花鸟画得到了发展。花鸟画的发展要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和当时的玄思想盛行以及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有关。在这一时期并未出现独立的山水作品,只是山水多作人物的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较为古拙。由于题材表现技巧的不断丰富,渐渐的使山水画不但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而且形成风格炯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了金碧山水一派;而吴道子画山水笔迹豪放;王维以诗人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王洽画松石山水则疯癫狂致,创“泼墨”之法;张璪的一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一个艺术家对山水画的创作的追求与理解,等等。在盛唐之时,山水画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徐渭书法作品欣赏

徐渭书法作品欣赏 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

明徐渭与《行草应制咏墨轴》 (文/唐建初)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山阴(今绍兴)人。年二十为邑诸生,屡应乡试不中,曾客浙闽总督胡宗宪幕,以草《献白鹿表》负盛名,于抗倭军事多所策划,知兵事,好奇计。后胡被弹劾为严嵩同党下狱死,徐渭被祸发狂,自戕不死,遂杀其继室,系狱七年,同里张元忭力救得免。晚年潦倒困顿,以诗文书画糊口。徐渭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愤世疾俗,诗文绝出侪辈,谓其得李贺之奇、苏轼之辨,不落窠臼;所作戏曲、杂剧,颇有超出前人见解和打破陈规之处。擅绘事,特长花卉,用笔放纵恣肆,水墨淋漓酣畅,自创新意,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于后世写意花卉影响甚著。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书擅行草,出自米芾、黄庭坚,笔势圆浑沉着,纵横奔放,不拘法度,为晚明书坛之大草代表。明袁宏道《中郎集》中评其书云:“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徵明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著述既多又杂,有诗文《徐文长集》、《徐文长佚稿》、《徐文长佚草》,戏曲论著《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歌代啸》等,于三教及方技书亦多有笺注。 苏州博物馆庋藏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鸿篇巨制,骇人心魄,其书法棱角毕露,不避败锋,点画支离,结构破碎,布局散乱,而强心铁骨,其中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宛然可见。此轴书法以法度而言,可讥为“野狐禅”之类,而以“书如其人”、“书为心声”,书法之所以解“尤物移人”的本体来看,此轴书作抒发震荡的心绪,激烈的情感,狂放的才情,洗刷胸中之碗磊,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允为神品。 与此轴成对的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亦同藏苏州博物馆,当两轴同时悬张于壁间时,只见满纸云烟,遍壁惊涛,令观者血脉贲张,不禁情绪激越、思绪狂奔,无不有观止之叹。 《应制咏墨》调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侯拜松滋,守兼楮郡,绛入品秩多般。龙剂犀胶,收来共伴灯烟因。炼修依法,印证随人,才成老氏之玄。是何年,逃却杨家,归向儒边。红丝玉版霜毫畔,苦分分寸寸,着意磨研。呵来滴水,幻成紫雾蛟蟠。有时化作苍蝇大,便改妆道士衣冠。向吾皇,山呼万岁,寿永同天。” 奇思伟构,入情见性。

徐渭花鸟画的艺术成就

浅谈徐渭写意画的艺术成就 【摘要】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大写意画;有我;无我从本质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所谓意,即主体心中感受到的外物的精神和形象。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在中晚明日渐成熟的大写意语言和审美体系中,徐渭把笔墨表情状物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以书入画,特别以狂草的笔法入画,走笔如飞,纵情挥洒,用大块的水墨与线相结合,泼墨酣畅,千变万化,使画面浑然一体,达到迹简意远,超然象外的境界。徐渭激情奔放,虽狂怪有理,却放而能收,控制自如,把写意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巅峰 【正文】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 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 现代写意画大家齐白石亦曾说:“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还有诗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吴昌硕)衷肠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可见,齐白石对徐文长亦深情怀敬意。 自然徐文长所以那样地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恐怕是由于他不仅有杰出的成就,而且有高尚的品格——傲骨铮铮,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敢于同邪恶作斗争和反抗外寇侵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徐文长从小跟陈鹤学画,奠定了他绘画风格的基础。陈鹤字鸣野,号九皋,别号海樵山人,出身于绍兴世袭百户的军官家庭,因少年病弱,辞去世袭军职,在绍兴怪山修建飞来山房和息柯亭,广交宾客,他擅长写意花鸟画,善制散曲,为绍兴文坛的盟主。徐文长自幼爱好绘画、戏曲,可以说是深受了他的影响的。 陈鹤的墨迹已难看到,据与他同时代一些人的记载,说他作画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如姜二酉撰的《陈鹤传》中说:“慕山人者,每候山人饮宴兴酣,载笔素以进。山人则振髯握管,须臾为一掷,累幅或数十丈,各惬其所,乞而后止。”可以想见,陈海樵的绘画风格是一种泼墨大写意,而徐文长绘画的基本风格亦正是这样。 徐文长的青少年时代就与著名画家沈青门(仕)、谢时臣有很深的交谊,沈工诗善画,兼工散曲,与徐文长志趣相投,后来同在胡宗宪幕府。徐文长有《题青门山人画滇茶花》诗云: 武林画史沈青门,把兔申藤善写生。 何事胭脂鲜若此?一天露水带昆明! 从徐文长的诗意看,沈仕是一位善于写生的高手。 谢时臣是吴中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擅长巨幅山水,因好用浓墨,笔墨粗放,受到吴中画派的排挤。徐文长住在杭州玛瑙寺时(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曾受到谢时臣的指教。他在《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说:“吴中画多惜墨。谢老用墨颇侈,其乡讶之,观场而矮者相附和,十之八九。不知画病不病,不在墨重与轻,在生动与不生动耳。”在当时吴派画风靡画坛的形势下,徐文长的看法确是一种卓见。 徐文长在嘉靖二十五年(二十五岁),曾去当时的文化中心苏州,看到了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陈白阳诸大画家和祝允明、王雅宜等书家一些作品,眼界大开。他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陈道复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南京解元唐伯虎,小涂大抹俱高

徐渭 开题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清,后更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号青膝道士,别署“田水月”。徐渭以恣意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的大写意,继林良、陈淳的写意花鸟之后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文人画的以画托意、以画自娱的真性情发挥到了极致。给当时转相抄袭的摹古画风带来一缕新意。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他的画从笔墨、章法到意境,都弥漫喷薄出一股自由不羁、狂做不逊的豪情,宣泄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哀,痛诉着画家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愤慨和不平,点点墨痕,都是画家的滴滴血泪。《墨葡萄图》是徐渭最擅长画的花卉题材之一。画中葡萄似以倾倒的墨汁随意点染而成,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真正达到了逸品文人画所标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墨葡萄》作为其代表作品,此画水墨淋漓、狂怪奇乱、不求形似、意趣横生。徐渭在明清画坛上是一位难得的全才和奇才,他那狂肆奔放、纵横千里的水墨大写意花卉至今令人赞叹不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对于徐渭的研究,自明代以来就连绵不绝。据李德仁所著《徐渭》一书中编录的历代《诸家评论徐渭语辑要》来看,从晚明至近代就有30位人物对徐渭的艺术作出过点评。其中,对于徐渭的绘画进行过评价的有:明代的袁宏道、张国泰、今释,清代的石涛、朱彝尊、周亮工、徐沁、姜绍书、陶元藻、郑燮、翁方纲、吴修,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以及清代官方编写的《明史·徐渭传》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徐文长集》提要,都对徐渭的绘画予以了评价。但由于这些散见于诗文中的评点,多囿于古法寥寥数语,往往流于印象和直觉式的把握,还谈不上是对徐渭绘画真正意义上的分析研究。在后近代陈师曾与中村不折合著的《中国绘画史》中,徐渭也只是作为受写意画风影响的画家而一笔带过,由此可见世人对徐渭画作的关注是不够的,尤其是其绘画的大写意画风和融生命于艺术创作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历史性的高扬和重视。 直到当代,关于徐渭绘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深入研究才算开始。台湾学者梁一成《徐渭的文学与艺术》(1978年),虽偏重徐渭文学成就方面的研究,却也专列出一章考察了徐渭书画方面的成就。台湾张裕孝的《徐渭研究》(1978年),也是侧重徐渭生平、文学成就方向的探讨,只在篇末用较短的篇幅讨论了徐渭的书画艺术。苏东天《徐渭的书画艺术》(1991年),经过考证后推断徐渭习画的时间应在其青少年时代,而不是通常认为的中晚年。李德仁《徐渭》(1993年)一书,可谓是国内徐渭绘画研究的专题性力作。作者对徐渭绘画从题材与寓意、形式与技巧多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尤其是在徐渭的美学思想一章,间接的讨论到了徐渭画风与其哲学、文艺思想间的深层关系,并在书的附录里编制了徐渭的年谱、书画目录、题画录、书画文论辑要,以及历史诸家评徐渭的语录辑要,为徐渭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深度探索的同时,做了极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徐建融《元

美术鉴赏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

徐渭生平及绘画成就简介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大家数不胜数,但说到最富创意的花鸟画家,非徐渭莫属,他可以说是明代文艺史上的一座巨峰或是奇峰。 他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却是16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其诗文书画和戏曲,涉猎之广,成就之高,几可与东坡并肩。尤其是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独特画风,扭转了花鸟画在画坛的地位,并最终成为这四百多年来的中国绘画的主流品种。郑板桥自称徐渭“门下走狗”,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而他的一生一直与穷困、病态、奇计、猜忌、死亡和暴力纠缠在一起,生活坎坷,命运多舛。中年开始学画,53岁杀妻案刑满释放后才开始潜心文学艺术创作。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位才能出众的才子成为愤世疾俗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迹,徐渭不仅在绘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文、书法、戏曲同样光彩夺目,他是一代奇才的象征。 1 生平简介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这是王长安先生概括徐渭的人生经历时所作的一首“十字歌”。它形象生动而准确概述了徐渭独特的一生,简单罗列的数字凸现着一介文人在封建制度的残害下渗出的斑斑血泪。 1.1童年成长的悲歌 徐渭出生在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 年)。徐鏓晚年纳其身边的卖身女仆为妾,终得第三子即徐渭。未料徐渭出生仅百日,徐鏓就过世了。自此徐家的日常家务都由苗夫人主持。 苗宜人视徐渭如同己出,细心教养,并且徐渭他天资聪颖,才华早露。 然而徐渭并没有从此走向求学入仕的康庄大道,十岁时,家中又发生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破产,不得不依附于同父异母的长兄徐淮生活。 1.2青年求仕的躁进 从十七岁到四十四岁,每三年一次的科考,徐渭一场不落,却场场空手而归。 虽然徐渭在科举上屡试屡黜,但其出色的文学才情,已渐为人们所知。恰而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进士出身的胡宗宪以御史巡按浙江,需要文事辅佐,正广罗贤才,听闻徐渭才名,便欲召其入幕。嘉靖三十七年(1558)方正式入胡宗宪幕府。 1.3晚年精神还乡之路 七年的缧绁之苦如一场夏日的暴雨冲刷着徐渭的身心,使他终于结束了奔命于科考求仕之途的狂躁热情,开始在绵绵思索中走上了精神还乡之路。 2徐渭之奇 徐渭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这大概是文人惯用的诡计,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视的艺术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实,他是我国大写意画的宗师,影响及于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直至吴昌硕、齐白石,在美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长花卉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格刚健而风韵妩媚,具有诗一般的抒情性和韵律感,极为人们所珍视。其书法则长于行草,徐文长虽自列为第一,但成就似乎逊于绘画。 2.1自细而粗,由工到放 徐渭的创作状态,是一种无法遏止也难以节制的激情的爆发。因此,徐渭的绘画作品正是他狂态情感的物化和结晶,是个性人格在艺术中的凸现。 他的个人笔墨风格和个人偏好而论,无疑是倾向奇肆纵横的粗放一格的。但在理论上,他却坚持自“细”而“粗”,由“工”到“放”的程序,而绝不将粗放与工细对立起来。徐渭在《书沈征君周画》中说:“世传沈征君画多写意,而草草者倍佳。”但徐渭说他曾见其所作《渊明对客弹阮图》,画中的人物古木作线描,“精致入细毫”,认为“惟工如此,此草者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发表时间:2012-07-17T10:51:57.70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孟庆杰 [导读] 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孟庆杰(长垣县实验中学,河南新乡 453400 )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多种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相对西洋画来说,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 一、中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 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中国画往往不像西洋画一样讲究以形写形、比例匀称。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也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外物的肖似,而是讲究“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而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景观,在观察认识当中,也不自觉地与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在艺术手法和艺术分科上,中国画有其独特特征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而写意则是相对“工笔”而言,是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三、中国画在构图、透视方法、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 ”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阈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形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淡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对传统的中国画而言。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内容和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徐渭相关资料汇总

导读 提到徐渭,齐白石说自己“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按:即徐渭)磨墨理纸”;郑板桥曾治印一方,自云愿为“青藤门下牛马走”。徐渭生时寂寞。在他辞世后的五六年,大文豪袁宏道写下了这篇千古名文《徐文长传》。 聚焦 1. 斯人已逝,千古一叹。文本表现与传主艺术气质、坎坷人生的完美契合。 2. 狂放激越,悲怆苍凉。精神自由的悲歌,中国艺术追求的别一境界。(不羁的文字、悲怆的灵魂、自由的悲歌,中国艺术精神的别一境界) 徐文长传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徐渭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墨韵激情 (2) (一)、墨韵激情 (2) (二)、诗画言志 (3) 二、作品分析 (3) 三、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影响弥久深远 (4) 参考文献 (6) 谢词 (7)

墨彩人生 ——徐渭书画艺术浅析 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2012届肖立伟 摘要:文章由对徐渭题画诗的艺术功能进行浅析,指出徐渭大力改造题画诗,使其具备了阐发创作心态、创作主旨、抒发笔墨意趣等诸多功能。他的艺术创作正是他理想的一种抒发,徐渭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全部倾泻在他的绘画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痛苦、激愤、渴望、抗争…… 关键字:徐渭书画;三昧;恣肆纵横;笔墨;生韵;戏抹 Abstract:The article to the art of TiHuaShi by xu wei guide-subject function. Points out that to transform TiHuaShi xu wei, make its have the comprehensive mind, creative writing purpose, to express and interest, and many other functions, his artistic creation is his ideal of a kind of express, xu wei will of his life and the emotional pouring all in his paintings, from which we can appreciate his pain, outraged, desire, struggle...... Key words:Samadhi; Reaching freely; Pen and ink; Born charm; Play on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笔图花卉。 藤长刺阔背几枯,三合矛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揩,能如造化绝安排。 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拨皆吾五指栽? 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拨开。 这是明代书画家徐渭题于《画百花卷于史甥题曰漱老谑墨》的诗,在这里,徐渭提出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创作理念。在他看来写意花鸟画是有着个中“三昧”的,如何得其“三昧”?他认为绘画从根本上是人的创造活动,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写意画虽然离不开表现对象,虽然也要师造化,但不能“葫芦依样”对实体物象进行复制,也不能斤斤计较“枝剪而叶裁”,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写意的特点,就不能得其中“三昧”。如果要得其中“三昧”,画家应该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把自己作为艺术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浅谈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 摘要: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关键词:禅宗中国画艺术审美 一、禅宗思想对构建传统艺术审美的意义 中国封建理学与禅宗思想对待个体生命意义的自由意识,有着两种不同的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天理高于一切,人欲不可违背是理学家回避“自由”问题的一贯主张。而禅宗思想却正视个体生命的不自由问题,认为人生的自由存在于不自由之中,解脱之道即在由迷而悟之中。“悟”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人生就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即“涅檠”。禅宗精神就是超越现实的物质和精神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之外的空灵与思想自由,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而,禅宗有别于儒学的特殊思想魅力也就由此形成。 一方面,禅宗“众生平等”、“无凡圣”等否定权威的平民化思想倾向,受到广大寒士阶层的推崇。而另一方面,禅宗却不否定现存的社会秩序,只是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具有非群体化、非政治化的倾向,是悲观哲学,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旧时代个人意识相当发达、对现存社会高度敏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心理感受。这些知识分子士大夫为寻求自救,找回个体的生命自由,希望通过“修持”在无自由的现有社会压迫下求得心理解脱和精神释放。 被理学思想规范着的封建士大夫,理性上无力也根本无心与封建秩序对抗。而主张不触动现有秩序的禅宗精神,正好符合士大夫的要求。禅宗的核心“悟“在形式和作用上与艺术审美最为接近。因此,士大夫尚保存的对自由的本能追求,都大量转入艺术审美方面,直接从艺术活动中来体会自由经验,使禅宗在封建时代,成为艺术家的哲学,较之儒学和道学也最富于艺术精神。 禅宗的出现直接带动了审美思想的发展,并且渗入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对纯粹美的发现,对中国式的“气韵生动”的发现,以及对形成人与自然融合之艺术精神体系的重大影响。换句话说,即禅宗思想对中国绘画和重构艺术

徐渭 传世书法

徐渭传世书法 徐渭传世书法 2014-01-22 果成画坊徐渭—书法史上的梵高 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陶望龄《徐文长传》)可见对其书法的自许及钟情。袁宏道云:“(徐)不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诚然,作为一时才人、一时狂士的徐渭是绝不会为法所缚的,即使是学书道路的起点——临摹古人书法,徐渭也要有自我,不肯屈膝于古人。其《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云:“非特字也,世间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才而合,忌真我面目哉?”并主张“取诸其意气而已”。徐渭学书,曾浸淫于宋黄庭坚、米芾、苏轼诸家,并上追钟繇、索靖、“二王”,而以流传徐渭书迹来看,何曾有一笔似古人?而玩其笔意,又何尝有一笔不是古人?此正是徐渭善取古人“书神”,而始终不失自家本色,故有英气生趣而“精奇伟杰”(陶望龄《歇庵集》)。 徐渭论书,还特讲“天成”,即人的内在素质。尝云“夫不学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则始于学,终于天成”,而“天成者非成于天也”,是“罔乎人而诡乎己之所出”(《徐文长佚草》卷二)。徐渭才学,三教九流无所不能,著述丰而杂,有《徐文长佚草》十卷,《徐文长全集》三十卷、《徐文长三

集》二十五卷、《徐文长佚稿》二十四卷等诗文著述。戏曲方面有《四声猿》、《歌代啸》、《南词叙录》、《旧编南九宫月录》及《十三凋南曲音节谱》各一卷、《嘲妓》、《黄莺儿》等散曲;注释评校类有《李长吉诗注》、《庄子内篇注》、《分释古注参同契》、《黄帝素问注》、《楞严经解》、《淮海集》四十卷等;纂辑杂录者有《笔玄要旨》、《玄抄类摘》、《通俗云笺》、《茶经》、《酒史》等等。其画,笔墨纵恣,气势磅礴,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开启了明、清以来水墨大写意的新途径。如此多端而博渊的才学,与其书法融会贯通,聚于笔底,正是“天成”之功。传世书法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 苏州博物馆藏徐渭《行草应制咏墨轴》,纸本,高352厘米,宽102.6厘米,鸿篇巨制,骇人心魄,其书法棱角毕露,不避败锋,点画支离,结构破碎,布局散乱,而强心铁骨,其中一种磊落不平之气,宛然可见。此轴书法以法度而言,可讥为“野狐禅”之类,而以“书如其人”、“书为心声”,书法之所以解“尤物移人”的本体来看,此轴书作抒发震荡的心绪,激烈的情感,狂放的才情,洗刷胸中之碗磊,这与其晚年“乐难顿段,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之悲愤、压抑、无奈的心境相合,故见情见性,真挚感人,允为神品。 与此轴成对的徐渭《行草应制咏剑轴》亦同藏苏州

浅谈徐渭的绘画状态

浅谈徐渭的绘画状态 内容摘要:徐渭是明代文坛和曲坛的一员巨匠,在诗、文、书、画、戏曲、文论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徐渭狂放不羁的笔墨与超逸豪纵的艺术气质,使其绘画不是简单地在技法上写意,而是他个人内心冲突的自由抒发。看徐渭的绘画状态,以期升华灵感,激发创作情绪。 关键词:徐渭绘画大写意 徐渭,浙江山阴人,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画史上以白阳(陈淳)、青藤并称,生于1521年,卒于1593年。民间关于徐渭、徐文长的传说很多,他诙谐怪诞的生平事迹也长久在民间流传。徐渭事实上是一名才华极高,但际遇坎坷的文人,他不但精画,在书法、诗词、戏曲上的成就都很大,但是他似乎很孤傲自负,也难容于世俗,在精神上常流露出沮丧的心情,曾数度自杀,后又因杀妻入狱,在牢中关了7年之久。徐渭的悲剧性格使其在明代艺术创作上独树一帜,和明代许多其他的画家努力尊奉传统、古人完全不同,他的笔墨常常是放肆狂野、不拘形式的,但水墨淋漓处亦有其细腻的观察和活泼的表现力体现。《石榴图》是写一枝石榴倒垂而下,枝叶的笔墨都像书法,以写意法来表现一颗石榴成熟、裂开,露出一粒粒如珍珠般的颗粒,粗看未必形象,但造型自然天真,也算开创了中国绘画的一种倾向个人表现力于抽象的表达方式。另外,此画中右上方以狂草提示,线条流畅婉转,和绘画配合,达成一种统

一。徐渭在绘画上的成就尤其突出,他把写意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花鸟画走向了抒情达意的大写意时代。 徐渭绘画艺术的核心是讲究一个“情”字。所以在他的实践创作中的“以真写情”都源于他的心学理论中的“中也者,人之情”。真是情的生命力所在。只有“人心流出”才是真,作品才有价值。思想文化的发展为张扬个性、傲世绝俗的徐渭绘画艺术精神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使徐渭的叛逆个性日益滋长,同时也培育了徐渭独特的艺术观。在不同的诗文、题跋,甚至戏剧中,他对文艺进行了独特的阐述,强调“自然”“本色”之情,要求独立抒发“真我真情”,因而他反对复古。徐渭把画当成无声的诗、情感抒发的载体,他在画中倾注内心的郁闷、不满和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如在《花卉杂画卷》中他画有一段枝干下垂的梅花,梅花的枝干有一部分恰好浸入溪水中,形态新颖别致。徐渭在梅花的左边题诗一首:“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虽能避雪压,恐未免鱼吞。”前两句诗意空灵,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力,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尖锐地指出高洁的人身处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中,难以预料和躲避各种迫害,明显联系到了他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及世事对他的不公。 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实际上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由此可见,徐渭的画是在用情感

分析葡萄以《墨葡萄图》中徐渭的书画艺术论文网站(精)

分析葡萄以《墨葡萄图》中徐渭的书画艺术论文网站 内容导读:,此时另一种学说的传播在衰落的时代,可否兴盛并解禁人的思想呢?这时的徐渭正赶上了儒家中“心学”学派大兴与朱程理学思想的碰撞。同时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思潮,徐渭在思想上深受极大的影响,在晚年的书画等艺术作品表现的极为明显。徐渭生平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 摘要:徐渭艺术主要源于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大明朝社会动荡,他具有强烈的个性,力图追求个性解放最终难以摆脱自身的传统意识。笔者认为了解徐渭的书法艺术以他的生平、社会环境、个人性格来综合分析。本章中《墨葡萄图》为徐渭晚年水墨作品,纵116.4CM、横6403CM为例来分析徐渭书画艺术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关键字:徐渭墨葡萄青藤道人书法艺术水墨艺术 往往时代造就一个人,在大明朝的社会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政治上的内忧和外患直接的结果就是祸国殃民。内忧:帝王的昏庸,严嵩父子重拳在握、结党营私、使得阶层及其腐败。外患:北方俺答的侵扰,东南沿海倭患屡禁不止,可想而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会为人民带来怎样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大明王朝推崇的朱程理学还能固守朝纲继续推动时代的发展吗?大千世界凡是物极必反,此时另一种学说的传播在衰落的时代,可否兴盛并解禁人的思想呢? 这时的徐渭正赶上了儒家中“心学”学派大兴与朱程理学思想的碰撞。同时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思潮,徐渭在思想上深受极大的影响,在晚年的书画等艺术作品表现的极为明显。 徐渭生平 徐渭(1521—1593),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道人等,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才艺纵横。在这里为了更好了解徐渭笔者把他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 1、少年时期天才超逸“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于言”二十岁时成为生员。出生官宦家庭、庶出、幼孤、但在受教育的环境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越性,读书考取功名作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目标,此时的他可谓是前程似锦。2、中年时期思想最为复杂,二十八岁拜王阳明弟子季本、王龙溪为师,学习王阳明“心学”理论。三十一结实谢时臣作《四书绘序》显示出绘画方面的才能。三十八岁正式入幕胡宗宪帐下,积极投身于抗倭战争,为胡宗宪作《再进白鹿表》奠定了他的文学才能。四十岁中举人,严嵩的倒台和胡宗宪下狱瘐死,因惧受牵连,曾一度惊狂,屡次自杀导致误杀续妻张氏,促成了晚年命运的潦倒。3、晚年是他思想大的转折时期,这时对社会的不满,反抗社会黑暗,藐视权贵,怀才不遇等都在晚年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如:《墨葡萄诗》就是一例子,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稍作解析:这里的“半生”通常为五十岁前后,其一、指明《墨葡萄诗》或者《墨葡萄图》创作时间在晚年,其二、指明晚年的生活状况,他遗憾表达现今五十有余已经变成了老翁。“落魄”有精神上的失落和现实环境的遭遇。诗中“独立书斋啸晚风”重在“啸”字,有抨击社会、蔑视权贵的状态,更有“傲物”和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浅谈宋代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继承与发扬 材料学院10级四班申艳微201000150163 大唐盛世百花齐放,经济文化高度发展,长安也成为世界经 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安史之乱后的中原千疮百孔,巍峨霸气的唐朝宫殿还是在无数人的哭声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宋代来临了,当浓墨重彩的繁华化为泡影,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追求对内的征服。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自然会自成一种风格,别具一番特色。再加上宋代皇帝尤其是宋徽宗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独特的艺术见解,所以宋代的艺术很顺利的完成了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宋代,政府组织建立了皇家画院。根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曾亲自主持画院,宋代统治者对艺术的推崇与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时两宋宫廷画院都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宫廷画师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有一段时间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物极必反,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发展规律。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时,宋代一些 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倡导文人画运动。 文人运动以苏轼为核心。他提出“士人画”这一概念,系统的阐释了文人画理论,提出要将文人画家与画工区别对待,积极鼓励文化积淀深厚的文人加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

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极力推崇王维的画作,“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另一方面,文人画理论很快得到了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赞赏,并有宋徽宗将其推展全国性的绘画规范。文人画的迅速、顺利的开展不能说不得益于宋代有一个皇帝画家——宋徽宗。据记载,为推展文人画运动,宋徽宗亲选宫廷画师的考试题目。由以往的看事物作画,求画作的逼真,改为以诗作画。一句“踏花归去马蹄香”, 让全国的学画、作画风气为之一变。从此画家开始追求人文精神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培养。南宋被史学家成为南宋的继续,绘画上也不例外,文人画在南宋仍得到了较好的鼓励与发展。 下面我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在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宋代绘画的突出特点。 宋代开始画家开始抽调画中的缤纷色彩,而进行以墨为主的创作。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一反面,放弃色彩,只保留最基本最经典的墨色,还原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让人看到的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一点正是对中国文化中“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的继承。另一方面,没有外在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会让人们更加关注内心,注重对内心的征服,表达自己强烈的内心感受,体现的是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这正是文人画运动的必然产物。另外,这一点与中国画中大片的留白一起,实现了中国画家追求的永恒。没有色彩涂抹、占据,仅用计白当黑凝练的笔法将对象的轮廓作于画上,永远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