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

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据了解,目前,温州当地共有市一级的行业协会(商会)80多个,在温州以外的温州商会100多个,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业自治机制。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温州民营经济的整体结构也正逐渐优化。“近几年,温州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实施‘12345’工业发展工程以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营工业逐步向‘重工化、技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2006年温州市重工业实现产值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2006年温州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比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高出规模工业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成为提高温州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此外,至2007年末,温州市全市拥有注册商标81942枚,其中中国驰名商标80枚,省著名商标188枚,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9个,市知名商标274枚。同时还拥有38个中国名牌产品,157个国家免检产品,30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

温州的成功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为什麽一个地处“穷乡僻壤”的小城一跃而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其快速发展的动力何在呢?作者从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二、处于劣势的自然环境,三、民众的艰苦创业精神,四、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一、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

温州人的价值观念是“致富光荣、贫穷可耻”。不管赚大钱,还是赚小钱,赚钱就好,赚钱就干。像做纽扣、做塑料吸管、做圆珠笔芯,只有几厘、几毫的利润,温州人不嫌少,愿意去做。温州人“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 温州市政府最早推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解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但没有人去领保障金。温州人认为被别人养者是没出息的,要自我奋斗,自食其力.他们的生活观念尤其独特:把吃饭睡觉叫“生活”,把做工创业叫“做生活”。人人都有创业的冲动,这种原始的主观能动性正是推动温州经济飘升的不竭动力。

二、处于劣势的自然环境

温州三面环山,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又长期作为海防前线,几乎没有“沐浴”过计划经济的“阳光雨露”。然而这种较其它各地更为恶劣的自然条件反而促使温州人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的双手求生存,谋发展,闯出了一条“游商”的路子,从某种程度上说,温州人的创业是被逼出来的。当地处大平原的人们还沉浸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馨之中的时候,温州人却不得不背着孩子,带着老婆离乡背井四处闯荡,不仅全国各地有他们的身影,而且世界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现在在异乡做老板的温州人达100多万。温州的老板们是这样逼出来的,温州的发展奇迹是这样逼出来的。

三、民众的艰苦创业精神

温州具有独特的传统重商文化,这种经商传统与党的富民政策一经结合,便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形成温州人独特的敢于冒险、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早在一两个世纪以前,成千上万的温州手艺人和小商贩就背着木雕、甄绣从故乡出发,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及世界各地谋生。饱受磨难,浪迹天涯,培育了温州人不安分、不怕苦、敢于冒险的闯荡精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四千精神”,即: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温州人就是用这种“游击战”建立了遍布世界的营销网络,即使拥有上亿资产的老板仍旧是“在外当老板,在家睡地板”,丝毫不敢懈怠,发奋进取,勇往直前,永不满足。江泽民同志对温州人有一段中肯的评价:“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重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正是这种不怕吃苦、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推动着温州经济的发展。

四、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温州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民众的创业精神,但与政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千方百计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是分不开的。温州宽松的制度环境给民营

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果政府在改革开放前把群众的创业扼杀在摇篮里,就没有温州今天的成功。温州市政府采取“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相结合的政策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其发展初期,政府坚持“四个不限”: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在发展中期做到“三个加强”:加强依法保护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在进一步发展阶段,政府做企业的保护神,做到“三个有”:让创业者们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为了保护私营经济,政府就以股份制作掩护,为民营企业带“红帽子”;为了解除老板们的后顾之忧,温州市政府率先为他们评劳模、评先进...... 温州市政府在中国改革史上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全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全国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可以说政府这种务实的态度加上民众创业的精神才造就了温州今天的辉煌,我们在赞叹温州巨大成就的同时,是否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篇二:《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财政收入从亿元提高到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温州改革开放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立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

第三阶段,从2003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温州进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温州改革开放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作为根据实际情况探求事物规律的认识活动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会对解放思想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温州改革开放30年,领导和群众的思想总是处于一种解放的状态,认识事物、考虑问题、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符合客观实际就怎么干,怎么又利于发展就怎么干。翻阅历史,温州曾被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典范,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民企偃旗息鼓,思想倒退之际,但温州的党政领导者仍然主张改革、鼓励民企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以致温州当地有句话说:“温州领导姓什么在变,解放思想的共性不变。”温州人始终认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其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实践,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解放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就没有争论的必要,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第二,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最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民营化关系到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关系、经济决策和动力结构等;市场化,设计到市场主体培育、经济决策信息结构改变、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等。从温州改革开放的30年的实践看,正是通过不断深化民营化改革,大力发展了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各种民营经济,有

效地调整了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从而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正式通过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机制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传统上就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正是基于这些优良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弘扬。首先,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其次,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再次,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所培育和铸就的“敢为人心、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仅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成为全国人民倍感珍惜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州改革开放们的启示

以前听老师说过温州有一段造假的历史,那时各种造假的东西严重影响了温州品牌的形象,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皮鞋造假事件。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被打上“劣质”的印记,遭到全国商界的抵制,甚至在杭州被当众焚烧,此后,温州人卧薪尝胆,狠抓质量,争创名牌,重新赢得声誉。如今的温州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资本原始累计到“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可见一个品牌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如果当时的温州人没有意思到诚信的重要的话就不会有如今的辉煌成绩。

我们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温州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担当主力军,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龙港镇、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集资建造的飞机场、民间集资建设的东海长堤和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等。可以说,温州的每一步改革、每一次创新,都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不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

篇三:《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浙江温州》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5))

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开拓发展之路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浙江省温州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7日06 版)

【提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编者按:一个交通闭塞、位置偏远的海港小镇发展成为富裕发达的沿海大都市,从资源匮乏、可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地区实现了向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的腾飞,百姓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积累了高达4000亿元的民间资金……这些历史性的跨越,都源自独特的温州发展模式,堪称改革开放中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

温州,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全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最早跃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30年来,温州紧紧抓{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住历史机遇,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大胆改革创新,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促成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和发展的先发优势,迅速推动本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温州模式,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户籍人口756万,常住人口780万。

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已经从昔日海防前线成为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前沿,偏远闭塞的海港小城成为现代发达的沿海大都市,资源贫乏的农业生产地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财政收入从亿元提高到{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四)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30年来,温州教育事业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2006年,卫生机构695个,病床18223张。2006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发放养老金亿元。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和99%。

二、温州发展之路的基本要素和主要做法

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温州人说,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是“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

(一)以促进创业推动就业。这就是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引导群众“不找市长找市场,不言下岗说转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形成全民创业。1980年,全市1/3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城市大量待业人员难以就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约150万剩余劳动力。城乡人口就业成为困扰温州市党政部门的难题。市委和市政府根据当地历史上有经商习惯、手工业发达、能工巧匠多,具有发展家庭工商业的传统优势,鼓励人民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在城镇允许发展个体工商户,在农村支持和发展专业户、重点户,较快解决了120万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市委和市政府因势利导,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形成和不断完善。首先制定和完善放开流通领域的政策措施,鼓励群众大胆发展商品经济,兴起温州第一次全民创业高潮,形成10万销售大军,其中一大批创业者成了企业家,成为温州经济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以后,市委和市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从降低创业门槛、保护创业者合法权益、加强创业能力培训等方面入手,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发展,形成温州人自为商、户自为商、村自为商、镇自为商的全民创业长盛不衰的局面:750万人口的温州有近220万人在全国全球经商创业;有遍布城乡的家庭作坊、商店;有数量庞大的一村一品和一乡(镇)一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全市有个体工商户24万户,民营企业13万家,200万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300多万外来人员在温州就业。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千家万户搞经营、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山万水寻商机,是温州全民创业的生动写照。全民创业是温州发展充满活力的活水源头。

(二)以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这就是通过对个体私营企业的规范提升、对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大中型骨干企业,逐步培育出理性的多元市场主体,

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和完善。一是促使个体私营企业走向规范。温州大量个体私营企业,是与市场同步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天然就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存在着不规范的一面。为此,市政府在不同时期通过政策来引导规范中小企业的发展。1987年,相继颁发7个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政策性文件,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实行联合,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将国有、集体企业逐步改造成市场主体。首先通过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国有、集体企业活力,以后又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兼并等方式,完善企业经营机制,促其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上世纪90年代后,通过企业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把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机制和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国有企业,将其改造为多元投资主体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颁布后,市政府推动上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和非公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推动企业向产权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具有国际竞

争水平的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国际化、混合所有的大中型骨干企业。

同时,政府着力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首先,在完善小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同时,推进人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土地有偿出让试点等,加快培育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房地产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市场,形成由447个各类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其次,通过建立专业市场,打破区域内的市场分割、封锁,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成统一市场的形成。第三,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利用经营合同骗买骗卖等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各类市场的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检查,不断推动市场体系健康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四,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目前,温州本地各种协会、商会442个,全国异地温州人商会159个,国外温州人联谊会、同乡会、商会223个。通过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规范市场秩序,

篇四:《感受改革开放—记寒假温州30年发展调查》

感受改革开放

—记寒假温州30年发展调查

东北大学中荷学院生医08尖蔡印印{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全国看浙江,浙江看温州。1978年,改革开放的洪流滚滚而来,温州以其热情的姿态投身于改革的潮流中。无论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还是新温州人的敢为人先,三十年来,温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出了一个个精彩的奇迹。那么,三十年后的温州具体取得了那些成就?为此,我专门走访了温州市行政中心,江心屿,朔门古街,望江路,永嘉工业园区(瓯北镇)。

温州,地处浙江省南部,下辖鹿城、龙湾、瓯海三区,乐清、瑞安二市,永嘉、洞头、文成、平阳、泰顺、苍南六县。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8%。海岸线长355公里。2007年年末常住总人口790万人,占浙江省总人口的%。改革开放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世纪,50年代是对台“前线”,60年代是文革“火线”,70年代是建设“短线”。当时的情况是“三少一差”,即人均耕地少,国家投入少,资源利用少,交通条件差。新中国建立后到1981年,国家对温州的投入只有亿元,600多万人口在人均只有亩的耕地上搞饭吃。1977年温州农民人均收入仅55元。民谣描述当时的状况:“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永嘉逃难,洞头靠贷款吃饭。”

但是改革开饭后,温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温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温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亿元提升到2007年的2157亿元,翻了近6番,年均增长%,比全国和浙江省平均水平快和个百分点。在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整体素质大大提高。至2007年年末温州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8个,中国驰名商标80个,国家免检产

品157个,浙江名牌产品210个。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1978年的亿元,翻了番,年均增长%。2007年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其中出口亿美元。2007年温州市再次被国家海关总署评为“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居第12位。{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而我所在的瓯北镇更是让我有贴身的体会。作为温州的经济强镇,更是温州经济发胀的缩影,为此本次调查以瓯北为中心展开。

瓯北镇地处浙江中南部,楠溪江与瓯江交汇处,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总面积平方公里,辖73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人,户籍人口12万人。改革开放后,瓯北生机勃发,贸、工、农全面发展,形成了阀门、泵类、服装、皮鞋、五金五大支柱产业,获得了“浙江省品牌强镇”“中国泵阀之乡”等称号,被誉为“温州浦东”。

工业发达的瓯北

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增长30%,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税收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增长%外贸出口交货值15亿元,比上年增加5亿元,增长50%。2008年永嘉县瓯北镇工业总产值达293亿元,增长率达%.

作为品牌强镇,瓯北拥有奥康、红蜻蜓、报喜鸟、红黄蓝、亚龙等众多名牌。据我查询,全镇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7枚,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36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2枚,浙江名牌产品20个,1家上市公司和“中国泵阀之乡”的区域品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引领瓯北工业经济发展的另外一只“隐形的翅膀”。目前,瓯北镇生产特种设备的制造企业已有十几家,制造包括自控设备、医药制剂设备和高级教仪等,总产值20多亿元。小时候,瓯北几乎没有标准厂房,如今的奥康、红蜻蜓,10年前仅仅是小厂房。而现在,在永嘉工业园区,到处都是宽敞、整洁、花园式的工业小区。而原来根本没有高科技的企业,而现在有了多加国家级科技产业计划的企业,如亚龙教育科技集团、迦南科技集团、

宣达实

业。而作为泵阀之乡,又建立起省级泵阀检测中心,红蜻蜓建起了中国鞋文化馆,企业文化有了巨大的提升。{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迈向城市化的瓯北

从无到有,身为一个瓯北人,对瓯北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感受。阳光大道,江滨公园,永嘉工业园区,在十年前,完全是一片绿幽幽的田野,如今的瓯北确实大楼林立。我家后面的104国道(半高架路)已经开通,旁边的罗浮中学已经立项(300亩),村里的大厦及安置房小区也马上要开工了,村里的村民几乎每一家都能分到起码一套房,村子也马上从山边小村变为住宅小区。由此可见,偏僻的小村已经如此,未来主城区将是如何繁华。

30年前,瓯北没有酒店。10年前,瓯北只有3家星级酒店,而现在5星级酒店马上就要开业,而阳光大道的4星级的梦江大酒店已经成为了标志性建筑。10年前,瓯北街上的汽车寥寥无几,而现在,满大街都是小轿车,牌照从原来仅有的浙CB到现在的近10来万。

30年前瓯北没有专卖店。10年前,瓯北没有专业的商场。而现在各种商场、专卖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30年前,从瓯北到温州市区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而现在通过大桥仅需3分钟,原来村里不通公交车,现在哪都有公交车。

工业园区

江滨公园

罗马城

江滨公园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变迁

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在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变迁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资源约束的趋紧,环境污染的严重,生态系统的退化,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此,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新概念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战略高度,温州市委针对十八大“美丽中国”做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决定并将其确定为温州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鳌江作为现阶段温州重点建设城镇,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紧跟脚步,建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小城市。 关键词:小城市双核发展一体化城市化 鳌江,作为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涌潮江之一,因海水涨潮时,江口的波涛状如巨鳌负山,故称鳌江。 鳌江处于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经济圈辐射范围的叠合区域,同时又位于浙江沿海经济带、福建沿海城市发展带与鳌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口,是温南地区最重要的枢纽节点,经济、文化、信息等要素在此汇集,使鳌江始终充满活力。《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温州大都市今后几年将根据中心聚集,南北伸展的规划要求发展根据规划,市域南部的鳌江流域下游的城镇作为温州市域南部中心发展区。近几年,作为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城市之一的鳌江,凭借小城市培育试点和昆鳌一体发展的平台实施,已开始战略崛起。 一、新的机遇,鳌江雄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市南部平阳鳌江错失了两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平阳县鳌江镇镇长陈先夏说,从原来的领跑者掉队成为追赶者,近年来经过共同努力和艰难爬坡,再一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迎来新一

轮至关重要的战略机遇。 (一)小城市培育试点抢占制高点 2011年,我省确定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包括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的温州4个镇开始向小城市进军。“十八大”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为小城市培育带来新机遇,下一步,省委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改革创新力度,鳌江也将按照城市功能定位清晰、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繁荣发达、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培育要求,尽快实现由中心镇向现代化小城市跨越转型。 据介绍,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也为鳌江镇的转型发展、跨越崛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根据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要求,平阳县鳌江镇制定了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小城市培育和强镇扩权改革,通过规划带动、政策推动、投资拉动、改革促动等举措,突破鳌江发展瓶颈,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二)城市化如火如荼 自小城市培育试点开展以来,鳌江镇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使鳌江这个小城市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十二五”开局伊始,鳌江镇徐徐拉开一张转型与崛起的大幕,并喊出了“决战滨江,重振鳌江雄风”的口号。在这张早已铺开的蓝图上,鳌江未来的城市定位是“宜商宜居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基地”。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237.60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54.7%。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企业的自律性组织快速发展壮大。”据了解,目前,温州当地共有市一级的行业协会(商会)80多个,在温州以外的温州商会100多个,形成了温州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行业自治机制。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温州民营经济的整体结构也正逐渐优化。“近几年,温州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扎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实施‘12345’工业发展工程以来,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营工业逐步向‘重工化、技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据统计,2006年温州市重工业实现产值2409.8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居民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区民民人均购买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97年底,市区住楼房户数已达7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7.44平方米,住楼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2%,百户居民拥有单元式配套住宅达65户,拥有单元式的已占总人口比重为63.9%,截止97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19.6平方米,93.7%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电话、空调、音响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费品上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据抽样调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87台,电冰箱77台,彩色电视机99台、空调器8台,淋浴器21个,录相机25台,电话65部,农村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13.5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4.6部,电视机102台,录音机24台,音响6套,燃气具4.3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属企事业单位共有科技人员4170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000人。我市还以科技为先导,抓好“科技兴企”,在企业开展了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活动,加强对大中型企

赵一德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30年过去了,我们到底摸索到了哪些真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摸索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真理,找到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方位,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二是摸索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真理,找到了党的历史方位,也就是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诞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摸索到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真理,找到了发展的历史方位,也就是要由传统发展走向科学发展,诞生了科学发展观这个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利益的革命、能力的革命和制度的革命。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的政治任务。市委高度重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3月24日,邵书记专门给大家作了以“保稳促调,统筹兼顾,努力开创温州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的辅导报告。这个报告高屋建瓴,非常重要,是指导我们温州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文件,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努力开创温州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面对温州自身发展转型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温州的实际出发,及时开展了“政企联动、克难攻坚”企业服务年活动和“拓市场、保增长”行动,着力破解了一些制约温州科学发展的难题,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同舟共济、克难攻坚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温州这支干部队伍是靠得住的,温州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富有实干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没有这支坚强的,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就不可能有温州现在这种良好的局面。我们要以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振奋精神,干好温州的事业,树立温州的形象,使温州的发展始终保持一个科学、健康、持续的良好状态。 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温州特色产业发展趋势

温州特色产业发展趋势 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温州以其发达的实体经济和独特的特色产业闻名于世。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快速进步,温州特色产业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本文将探讨温州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温州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 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涌入 和市场经济的兴起,很多温州本土企业开始向家庭小作坊转变,并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以鞋业、服装业、眼镜业和塑料制品业为代表,成为温州特色产业的主要支柱。 在上世纪90年代,温州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鞋业为例,温州的鞋业产业链逐渐完善,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温州特色产业也开始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例如家居用品、电子产品和家电等。 二、温州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 1. 创新驱动 随着全球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温州特色产业正逐渐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以鞋业为例,温州的鞋业企业正不

断加大对技术研发和设计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在鞋业产业链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高端市场,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产品。 2. 转型升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温州特色产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正逐渐向差异化、特色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通过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温州的特色产业也在积极开拓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3. 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温州特色产业正逐渐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温州的企业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投资合作、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大海外业务。另一方面,国际品牌也正通过与温州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影响力。 三、温州特色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温州特色产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过去,温州的特色产业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现在这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为了应对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

温州的变化调研报告 温州是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它的发展优势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新的精神。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温州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本文将以“温州的变化”为主题进行调研报告。 一、城市环境的变化 在过去,温州的城市环境相对比较糟糕,拥堵的交通、污染的空气和缺乏绿化带给市民的压力非常大。但是如今,温州正在进行城市环境的改造,规划出许多公共绿化等的工程,这些公共绿化的建设,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让市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宜居。此外,温州市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化的城市管理条例,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温州这个城市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 二、经济水平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温州正在逐步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其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疫情影响下,温州市增强了抗风险能力,通过推出平台等支持企业发展,促进温州经济快速恢复。在经济领域代表上的成长遍地开花,如温州机床,温州梅雁电器等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看出温州市的经济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朝着高端技术和制造业等方面进行着积极布局。 三、生活方式的变化

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过去,温州市的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娱乐和休息时间相对比较少。但是如今,随着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的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民们也开始注重健康和休闲,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健康生活为主的生活方式。 四、创新与发展 温州市的文化氛围和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其发展方式上,市政府注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中心,越来越多的创业精英开始涌现。当地的创新企业已获得了大量职业顶尖人才的青睐和投资,这也预示着在未来时代,更多的优秀人才会聚集在这个城市中。 总之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温州的这个城市也在经历着快速的变化。未来,这个城市也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和改革,海纳百川、洋溢活力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越来越多地青睐这个城市。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兴起的民营经济发展地区之一。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小作坊到规模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温州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的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涉足更多的产业领域,如轻工业、纺织、制造业等。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以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迅速积累财富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温州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时,温州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实现了从私人企业到集体企业再到大规模企业的转变,民营企业成为了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经涉及多个领域。温州在轻纺、服装、鞋业、眼镜、电器、汽摩配件、化学纤维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传统产业,温州的民营经济还在不断发展新兴产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温州的民营企业逐渐涉足互

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通过创办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等方式,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另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也还不够充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温州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以其创业精神和勤劳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相信温州的民营经济将会继续迎来更好的发展。

温州变化总结

温州变化总结 简介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温州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将对温州近年来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 经济发展 温州以其独特的民营经济模式而闻名于世。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成为了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并推动了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温州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制造业升级 曾经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温州如今正经历着制造业升级的阶段。在国家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温州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日益壮大,为温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温州的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旅游、医疗、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成为了温州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温州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众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了分支机构,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温州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同时,大量的商业中心、商场和高档住宅区的兴建,使得温州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此外,温州市政府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温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也为温州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力。 社会变革 除了经济和城市建设上的变化,温州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教育水平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温州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为温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温州还引进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了更加国际化的教育平台。 社会福利改善 温州致力于改善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服务。此外,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化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温州的文化也在多元的影响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交流,使得温州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为温州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总结 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交通便利性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福利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升;文化多元化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温州的变化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内容为Markdown格式的文本输出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当时,温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济相对滞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是改革初期的探索和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温州开始解放思想,鼓励民间投资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温州商人开始涌入各个行业,尤其是轻工业和制造业,并通过承包、租赁和招租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与此同时,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勤劳肯干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当中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后,温州迅速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温州商人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并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温州还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温州模式逐渐形成的阶段。温州商人在与市场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温州企业家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阶段是温州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升级阶段。随着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温州商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业务,并逐渐在全国

范围内发展。同时,温州模式也开始涉及到金融、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商业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他们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在这其中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从温州人教育的起源、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的教育观念的演变、现代温州人的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温州人教育的起源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源远流长,素有“文化古城”之称。在古代,温州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曾经是吴越文化和禅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和教育传统。在清朝时期,温州设立了县学、府学、书院等教育机构,形成了以经世济民为主要宗旨的文化传统。 二、温州人教育观念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温州人的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1、教育需求由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变 改革开放前,温州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人只能接受初等教育,上不起大学。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再好的生活水平也离不开优秀的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开始重视教育,并将教育从基础教育逐步转向高等教育。 2、教育观念从“书本至上”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温州人普遍认为读书越多,成绩越好,就越能够获得成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重视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教育,将留给孩子充分的发展空间,重视孩子的个性和专长的培养,希望孩子成为全面发展并有自主选取职业的人。 3、教育观念从“家族传承”向“公平竞争”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中国社会一直存在较为明显的家族式企业,

许多家族企业的传承一直是依靠家族内部的相互继承和扶持来完成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温州人逐渐拥抱“公平竞争”的理念,在人才选拔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上严格按照综合素质和工 作能力的表现来进行,实行公平竞争机制,打破了“望族”传统观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三、现代温州人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温州人的教育理念已经发生 了较大的变化。现在的温州人对教育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和全面,教育 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价 值观念。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温州 人现在更加注重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创造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追求全面素质教育 现代温州人发现,仅仅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 经济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对“全面素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响亮。 温州学生现在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实习工作能力的培养。 3、注重个性化发展 现代温州人普遍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为了应试而存在,学生的个 性和特长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温州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趣和能力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教育实现了由“千古一帝”的传统教育, 向“全面素质教育”发展的转型,温州人教育观念发生的变革表明了 社会与时俱进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温州教育事业的繁荣。但是还有 一些问题尚需要改善,比如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素质的评价需要更加 科学化和完善,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应该靠近公平竞争,助学金等优 惠待遇的实施还不够充分且公正,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

温州一家人剖析创业历程各种辛酸

温州一家人剖析创业历程各种辛酸 《温州一家人》以一户普通人家的原生态纪实,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转型变化的大历史交汇同构,呈现一 代创业者的智慧、意志和情怀。向我们述说改改革开放30 年前温州人创业各种辛酸历程,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 周万顺创业亮点敢于"豪赌"人生 温州瑞安古树村的周万顺还只是与妻子和一双儿,女相依为命的穷苦农民。在温州创业潮兴起之时,大胆的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女儿周阿雨送出国外谋求发展,自己则把老宅卖掉,带着妻子赵银花和儿子周麦狗背井离乡来到温州。 在过来温州路上碰到拖拉机事故赵冠球并搭顺风车到 温州,便在赵冠球家附近搭建一个住所为邻相伴。刚开始靠捡破烂为生,后因捡塑料与老五发生冲突结果被林老板看到,因一句“谁发现是没用的,你得出手,谁先看见了,谁先出手东西?就归谁,这是规矩,这是温州人的规矩。”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每个人都可看到很多相同的机会,看谁抓得住这个机会谁就是这个机会的得主! 就凭一句话周万顺依然决定上门找林四林,结果从买鞋

子做起当起销售科长远航北方,在卖鞋过程中经常遇到警察找难最后全部家当被没收,后不甘心改卖开头结果被人家厂子给烧,与四眼一起相依直奔上海。周万顺发现上海鞋子样式少,存在很大潜在消费市场,轻装上阵找朱厂长夸下海口10天弄20双样本品。 周万顺凭靠发现商机眼睛和智慧脑子,利用林老板充足货源与十足信任。通过朱厂长工作进行制造生产投放市场,迅速赢得市场消费者青睐。 后因上海与温州通商,周万顺不满足只为别人打工,与四眼、棠梨头开始合伙开自己鞋厂。并通过招风引蝶模式迅速铺开周万顺鞋业品牌,工厂生产出来的鞋子马上投放市场迅速占领温州市场份额70-80%的市场,迅速间成为林老板 最大竞争对手。 后因营业执照违反国家规定周万顺进了牢房一年后因 政策改变释放出来,后因温州鞋业采取伪劣材料制造,周万顺鞋子品牌迅速下降,最后与四眼、棠梨头最后商量把欠工人工资以现金+鞋子抵押处理完毕,棠梨头拿了自己的入股 资金离周万顺而去,此时房东找上门,周万顺无力偿还房租转战内蒙古找麦狗。看到麦狗开了全市最大太阳眼镜城,作为父亲心里甚是是欣慰,当小利在烧开水时发现插牌坏了,周万顺好心修理一下。正修理中看到麦狗拿下公家眼镜生意,道出说自己创业遇到资金周转问题请求麦狗支援,麦狗拿了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一一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 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 显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 了更大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温 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除了

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3年12月23日) 陈一新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 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研究明确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和 任务举措;审议通过《中共温州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正确把握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温州以改革著称,以改革铸就辉煌,以改革名扬全国。温州35年来改革探 索的伟大结晶就是“温州模式”。站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回望 过去、开辟未来。如何评价“温州模式”,是否坚持“温州模式”,既是当前温州 全面深化改革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必须回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也是这次全 会要解决的首要认识问题;既是事关温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事关温 州未来在全省全国的发展地位和继续发挥重大作用的政治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温州经济的起伏,外界对“温州模式”的议论时有 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温州局部民间金融风波的冲击,加上国 内宏观形势的影响,温州发展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困难。外界有不少人质疑:“温州模式”衰落了?“温州模式”过时了?“温州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温州 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更有甚者全盘否定“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到底怎么了,已成为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这些争论与话题,作为温州全市上下必须首 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说“温州模式”过时了,那我们就不再坚持;如果说“温州模式”没过时,仍然富有生命力,并符合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那我们就 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不断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因此,“温州模式”到底有没有过时,已经到了该从实践上、理论上作出坚定、响亮回答的时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