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读书笔记5000字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读书笔记5000字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读书笔记5000字

作者:弗雷德里克·勒诺瓦

法国三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推荐——人总是在听到幸福离开的声音时,才发现它曾经来过身边。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欧洲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史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先生,捕捉到人类思想长河中关于幸福的耀眼火花,将东西方哲学融为一炉:当西方遇见东方,当佛祖与埃彼克泰特会心微笑,蒙田与庄子隔空神交,幸福的真谛,就在哪里。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读书笔记

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 勒诺瓦的书让我充满感激。因为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我的理解只有很多对幸福理解的片段,而不能把我的想法很有体系的像作者这样表达。这本《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想法和并作者产生巨大的共鸣。

作者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对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历史的梳理,进行了一次对幸福的探索的哲学之旅。在旅行中,我们和先哲对话:从佛祖到叔本华,从亚里士多德,庄子,蒙田到斯宾诺莎。

幸福和水,风一样让人难以琢磨。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受“我们很难搞清楚,幸福是否是可以习得的东西,它究竟是通过习惯获得的呢,还是不断练习获得的,再或者,她是出于天意,甚至

是出于偶然才录到我们身上”。

幸福是相对的。它根据文化,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至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在起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知识分子在思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恋爱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作者作为西方哲学家,很难不从基督教的角度去诠释幸福。作者对基督教的幸福观是进行批判的。对于基督教徒而言,真正的幸福在于来世。正如耶稣所说“所谓的幸福,就是你现在哭,可是日后笑”。在基督教看来,深刻,稳定和持续的幸福只存在于彼世,而且取决于我们再此世的宗教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质量。耶稣牺牲了自己在尘世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相信摒弃向往死后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们追求的幸福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热爱当下的生活

作者认为在探索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什么会让我幸福”比“什么是幸福”要容易的多。幸福是因为我爱的人在身边,或者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因为工作进展顺利,因为可以爱抚小猫,因为在森林里漫步的时候,因为听到孩子的笑声的时候。这些体验都是一些主观的感受。幸福难道就只是主观的感受吗?还是幸福也会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和外在事物的联系中?或者,幸福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归于安宁的时候,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可以感到幸福?

心理学家,脑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接受一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但是,幸福不是一种短暂的激情,而是应该从整体上来考量,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我们所说的幸福是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满意”,我们的生存总体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

我们更加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可以作用于“主观幸福感”?n我们是否可以让这样的状态更加密集,更加持久,更加全面,而不再那么取决于生活的偶然性。

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

接着,作者追溯了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因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将幸福作为其思想的中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没有快乐,就没有幸福”。

很多快乐不需要付出努力。比如品尝冰淇淋,满足性冲动等等。有些快乐需要掌握一种艺术,对新知识的学习。或者练习一种运动技能。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这样的快乐都是短暂的。

所以快乐不能成为生命的唯一向导。一味的追求享乐以及感官的快活从来不能给我们带来丰盈的,完全的满足。亚里士多德由此得出结论,最大的快乐存在于思考中,这才是至上的幸福的源泉。人的特性就在于其精神生活,因为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主要的所在。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而幸福。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如何尽可能的运用最大的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幸福。因为理性能够管理快乐,能够为我们带来合乎道德的存在,她是幸福的源泉。

伊壁鸠鲁论述了幸福的理论,同样也是建立在幸福至上的。他强

调,人必须要去除不必要的忧惧,尤其是对于神和死亡的忧惧。在他看来,人类的肉体和灵魂都是源自的聚集体,这个聚集体在死亡之时便趋于消散。对死亡的恐惧玩去是来自想想,因为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死去的体验。

接着伊壁鸠鲁区分了是三类欲望:

1,自然的,也是必要的欲望:吃饱,穿暖,有片瓦遮头;

2,自然的但并不必要的欲望:精致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居住的舒适

3,既不自然也不必要的欲望:权力,荣誉,极端的奢靡

显而易见,人人只要满足第一欲望就足以幸福,第二和第三欲望应该避免。

两位哲学家倡导快乐是一种质量,一种平衡。所有的过度都应该避免。

赋予生活以意义

幸福就是要学会选择。人要学会选择职业,选择生活和爱的方式。继而懂得选择娱乐,选择朋友。建立价值观念,好好生活。作者认为由于我们懂得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我们才赋予生活意义。每个人都对生活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因为也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一个快乐的人而言,快乐和意义的往往趋于统一;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得到了很多快乐,她通常也会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类的本性推动着他寻找快乐,同时寻找意义。只有生活对她而言是惬意的,且具有意义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幸福的。

同时作者强调,最终是否可以达到目标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并非要达到所有的目标才能够感受到幸福。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去摸索。因为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界定人生的意义也不同,因为幸福都是不一样的。人在摸索自己幸福的道路上在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的尝试,寻找自己内心的最深的存在,这样一路走来才会感到幸福。

做回自己

歌德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保持个性”。幸福首先应该满足我们存在的需求和向往。但是做回自己其实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己和知道自己要什么。生活也不是简单到了我们喜欢孤独,还是喜欢热闹。我们往往对自己深层的需求和个性并不了解。

因此教育和文化就变得很重要。因为他们教会了认识自己,体会到了我们自身的力量所在和缺陷所在。也在学习中不断的修正,改善我们可能的存在。同时又不必扭曲和阻碍自己的天性。但是现实是,教育和文化也有时候回阻碍我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天性,使得我们偏离自己的志向。这也就是为什么“做回自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超越文化和教育给我们设下的藩篱。

因此人的“个性化过程”往往是在四十岁左右实现的。只有到了这个年龄,我们才发现我们总是在不自觉的寻求让他人得到快乐的方法,而忽视了对自己的深层次的寻求的尊重。因为我们往往希望能树立一个理想的形象,并非出自本性的,只是为了得到他人和爱和承认,我们并没有认真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巩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天赋和提高自己的品味,同时也明白那些可以给我们产生快感的外在物体其实并不重要。

幸福就在于按照自己最深层的本性生活,充分的发展我们的个性,保持我们的个性。这样的我们才有可能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感知力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亚瑟.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天性,乐观人的总是乐观,胆小的人永远胆小,焦虑的人一直焦虑。幸福与我们的感知力密切相关,与我们的性格,看我们的个性密切相关。但是作者却与这个观点有分歧,部分同意这一关。作者认为,叔本华大大的低估了我们能够作用于自我,作用于我们的感知力。我们能够充分发展我们的感知力,最终更好的实现我们最深层的向往。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一关点给了我们每个人莫大的希望,自己的幸福在自己的手里,不去一味寻找天性来给自己找借口。这一观点也有心理学家的支持,索尼娅. 柳博米尔斯基认为,幸福百分之五十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力,百分之十受生活环境和外在条件的影响,百分之四十则来自于个人的努力。

如何获得幸福

在本书最后的三章,作者就我们如何获得幸福给出了方法和途径。智者的幸福不是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影响,比如健康,财富,荣誉和认同等等。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世界的和平。人能够在自己的内心

找到安宁。智者不是要改变世界,而是努力的改变自己。他的幸福必须是内在的。

对于智慧的途径探索,作者从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斯多葛派多方法去论述,这两个方式最为激进,它直指问题的源头,倡导平息饥渴与迷恋。

斯多葛派哲学的目标是获得灵魂的安宁和内心的自由。它要求我们接受如果必须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也正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在抱怨,不再靠你改正,我没有不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

佛教的教义和这个观点同出一辙。无论东西方,在幸福这个问题上,观念是一致的。佛教讲的“苦”是由于内心的脆弱,来源于“贪”,或者是痴。消除贪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接着作者解释了四谛。第一谛在于揭示我们对人生的苦的不满。生苦,老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阴盛苦。苦无处不在。

第二谛是对于苦之缘由的诊断,由于欲,嗔,贪,痴。

第三谛是治愈是有可能的,人可以放弃欲,痴统治的世界,超越它。

第四谛是方法是什么,那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作者毫不意外的归到了老子和庄子,引用老子的话去给我们对于幸福追求的完美结局。我们应该向婴儿学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子之年长矣,而色弱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我们应该完全接受生命及其自然法则,生,增长;衰落,死。真正的快乐来自无为,懂得如何在“道”与生活中化行与无,这样才可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的悖论可以对自由进行完美的解释:只有在忘却自我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在”,只有在拒绝行动的时候,我们才可能对他人有所影响,在重新成为孩子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达及智慧,只有在接受自己的弱点的时候才能够变得强大,只有在面向大地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发现天,只有全身心地热爱生命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平静的接受死亡。

我看完了这本书,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对幸福的探索。我很喜欢作者的一个个剥离我们对幸福的很多轨迹以及错误的方向。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走错了方向。做着相反的事情,我们努力的在扫清一切外在的障碍,努力改善我们的物质环境,希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希望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希望被我们喜欢的和我们喜欢的人包围着。这一切的努力都在外部诉求。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内在的修为,对自我的认知,对冲动的控制,对于干扰我们的激情和错误念头的清理。

专注于内心的修为,研读哲学知识,可以释放出我们内心的快乐。幸福,意味着我们和我们的天性或者身上的神性和谐相处。与我们内心深处的存在一起悸动。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范文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范文 导读:本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000字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是我喜欢的一部书,是一部关于哲学启蒙的书,当然我喜欢哲学是在我上过政治课后感兴趣的。是“哲学是让人变聪明的学科”这句话激发了我的兴趣。之后我在网上找关于哲学的书籍,真是功夫不费有心人呀。我终于找到了,就是这部《苏菲的世界》而且很有缘,它就是一部哲学启蒙书,让我看到从远古的欧洲到现在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等等。还有很多的哲学流派。他们在当时神学盛行的那个时代里,阐述着各自的观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说他们的观点总是在袒护着神学,或者说是在袒护这教会,也许这和当时教会具有统治的地位有关吧。虽然他们都发表着各自的观点,但都相信有上帝的。而在那个时代独树一帜的就说是苏格拉底了,他虽然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他的求思精神是很值得提倡的。而在神学的世界里,他的思想也是很有影响的。他死后他的徒弟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柏拉图这位有名的哲学家继承了他的思想,更好的是他发扬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我更看好的是他的那种教学方式,他让每个学生都和他讨论,不是让老师讲,学生听,我认为现在的老师也因该提倡这种方式。说到亚里士多德,我更看重的是他的那种分类法,他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了。包括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比

如狗这种动物,它属于有机物,是猫科动物,是一种宠物,当然在你家的那条狗。说到这里,我不的不说这本书还有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叙述手法很新颖。它将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思想来带领读者来解读众多哲学家的思想。而最后苏菲却是作者书里的一个人物,而里面的哲学导师用他哲学的先见或许说是聪明知道了一切,让苏菲来逃离作者的世界。书里的妈妈、朋友、同学、邻居都是虚幻的,而哲学导师想让苏菲挣脱这样的世界。没想到书中现实的他们也是贾德虚构出来的。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也发现这本书的构思也富有哲学意味。 现在我们也来说一下这本书中有名的哲学问题。至少我看来是这样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会有所思考吧。比如“你是谁?”“你为什么叫苏菲?为什么不叫贝拉等等?”“世界上所有的马都相同吗?”“假如世界就是魔术师变出来的白兔,而我们是生活在兔子身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如果你会问一些日常的小问题,比如今天的三明治很好吃,今天的意大利面有一点咸等等。那么你正在兔子的毛上向下划,当哲学家来开导你是,你很感兴趣,那么你将开会站在毛丝的最上面,而不感兴趣的将永远掉落到毛片低下”那么我正在努力的向上爬。我还没有被世界的旋流个掉进去。“为什么积木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玩具”“世界是有什么组成的?”当时的哲学家会说是由水、木、土、火四种物质组成的,当你回到那个时代,我想你也会理解的。 当然,我在前面谈过很多的哲学家,都是活在文艺复兴以前的,但真正反对“上帝从在”的则到了文艺复兴以后,那时候的一些先进

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读书笔记5000字范文 【篇一:老人与海5000字读书笔记】 《老人与海》5000字读书笔记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这本书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将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 圣地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的懂得了:做人不应该被任何困难所屈服,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圣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就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以前,我做什么事只要有一点不顺利,就会退缩,有时还会说上几句垂头丧气的话。在学习上,我只要有几次考试不是很理想就没有

5000字的读书笔记

5000字的读书笔记 5000字的读书笔记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在此略谈一二与各位对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 一、三毛的成名 三毛自己也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就休学出国留学,留学三年转了三个国家,平均一个国家一年,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我想,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比较可疑,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岂非要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

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国写游记,还派一位摄像记者为她的游记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回答读者提问,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教学,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 二、三毛的作品 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 读书笔记5000字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读书笔记5000字 作者:弗雷德里克·勒诺瓦 法国三位总统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推荐——人总是在听到幸福离开的声音时,才发现它曾经来过身边。幸福到底意味着什么:欧洲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史家弗雷德里克·勒诺瓦先生,捕捉到人类思想长河中关于幸福的耀眼火花,将东西方哲学融为一炉:当西方遇见东方,当佛祖与埃彼克泰特会心微笑,蒙田与庄子隔空神交,幸福的真谛,就在哪里。 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读书笔记 法国作家弗雷德里克. 勒诺瓦的书让我充满感激。因为书中所探讨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我的理解只有很多对幸福理解的片段,而不能把我的想法很有体系的像作者这样表达。这本《幸福,一次哲学之旅》让我有机会梳理自己的想法和并作者产生巨大的共鸣。 作者从西方哲学的角度对幸福这个话题进行了历史的梳理,进行了一次对幸福的探索的哲学之旅。在旅行中,我们和先哲对话:从佛祖到叔本华,从亚里士多德,庄子,蒙田到斯宾诺莎。 幸福和水,风一样让人难以琢磨。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受“我们很难搞清楚,幸福是否是可以习得的东西,它究竟是通过习惯获得的呢,还是不断练习获得的,再或者,她是出于天意,甚至

是出于偶然才录到我们身上”。 幸福是相对的。它根据文化,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甚至对同一个个体而言,在起生命的不同阶段,对幸福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活动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知识分子在思考的时候就是幸福的,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恋爱的时候就是幸福的。 作者作为西方哲学家,很难不从基督教的角度去诠释幸福。作者对基督教的幸福观是进行批判的。对于基督教徒而言,真正的幸福在于来世。正如耶稣所说“所谓的幸福,就是你现在哭,可是日后笑”。在基督教看来,深刻,稳定和持续的幸福只存在于彼世,而且取决于我们再此世的宗教生活和道德生活的质量。耶稣牺牲了自己在尘世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相信摒弃向往死后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们追求的幸福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热爱当下的生活 作者认为在探索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热爱我们当下的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什么会让我幸福”比“什么是幸福”要容易的多。幸福是因为我爱的人在身边,或者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因为工作进展顺利,因为可以爱抚小猫,因为在森林里漫步的时候,因为听到孩子的笑声的时候。这些体验都是一些主观的感受。幸福难道就只是主观的感受吗?还是幸福也会存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和外在事物的联系中?或者,幸福更多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内心归于安宁的时候,不为任何事物所动的时候才可以感到幸福?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篇1 教师读书笔记:教育智慧与专业成长 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智慧的工作,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需要通过阅读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旨在分享一些关于教育智慧和教育专业成长的书籍和*,探讨教师如何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素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阅读教育书籍的重要性和意义。教育书籍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职业素养。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更好地应对教育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些经典的阅读书籍和*。以下是一些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和*,它们涵盖了教育智慧和教育专业成长的不同方面。 1.《给教师的建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提供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200多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解决方法。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2.《教育学基础》:这本书是教育学的基础教材,对教育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这本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原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育学的基础框架。 3.《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这本书针对课堂沉默的现象,提出了解决课堂沉默的对策和方法。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实用,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沉默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4.《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教授的著作,介绍了日本静悄悄学校的理念和实践。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可以帮助教师了解静悄悄学校的理念和实践,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5.《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如何正确地阅读和理解一本书。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一本书的内容和意义,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 6.《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著作,介绍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有启发性,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7.《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家JohnHattie的著作,介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本书对教师来说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和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和*,它们涵盖了教育智慧和教育专业成长的不同方面。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和*,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更好地应对教育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教师读书笔记5000字篇2 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教师的使命与责任》这本书,受益匪浅,现将读书体会小结如下:教师的职责应抛开“教书育人”的传统观念,教师的使命是培养优秀学生。当我们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使命,自然而然地会关心自己的学生,当学生关心、

哲学书读后感1000字【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哲学书读后感1000字【关于哲学书的读后感】 通过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 纽带》之后,对于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以下是精心的哲学书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学的哲学》 拜读了菲利普?弗兰克的《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之后,我对菲利普及《科学的哲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感触很深,下面是我对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菲利普?弗兰克生于1884年3月20日,卒于1966年7月21日,他是二十年代兴起的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本身是学物理出身的,曾长期从事物理理论工作。1907年获得维也纳物理学方面的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弗兰克有多方面的创造性地贡献,这包括:变分学,傅里叶级学,各种函数空间,哈密顿几何光学,薛定谔波动力学,相对论。他同他的挚友冯。米塞斯合编的两卷本《力学和物理学的微分方程》是当时各国的物理学家及数学家的重要参考书。

弗兰克的一生主要用于科学的哲学。其科学著作有一下几个极其突出的特点:1 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表达的清晰透彻,文笔流畅生动,说明通俗易懂。作为弗兰克的最后一本著作,《科学的哲学》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的哲学著作那般晦涩玄虚,令人一头雾水。2 弗兰克作为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一直是这个学派的重要活动家之一,但他不像这个学派中的专业哲学家那样,用自己特定的语言去阐述那套逻辑实证或逻辑经验论的概念体系。他对自己以外的哲学派别,不是采取绝 对的排他态度,而是往往兼收并蓄。3 视野广阔,并有发展的历史观,即注重科学的社会背景,又注重对科学发展的历史考察。菲利普?弗兰克科学统一的一个活的象征。 科学哲学的萌芽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对归纳和演绎方法的分析、对科学好所名的经验要求和对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所作的研究,可被视作科学哲学的滥觞。其后,以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牛顿为代表的对经典科学的哲学探索,丰富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独立的科学哲学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从这本著作中,我除了了解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一知半解有危险;痛饮吧,否则就尝不出诗神之泉的美味;浅尝会使头脑沉醉,豪饮却能使我们重新醒转”,亚历山大·珀蒲的这些名句,也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800字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哲学的慰藉》第一章读后感800字: 第一篇讲的是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主题是“与世不合”。作者先以数量繁多的绘画主题来引出“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意义重大,进而提出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原因——为了克服自己的怯懦,然后重点描写苏格拉底之死一事的具体事件。在深入浅出的描述中,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章。苏格拉底是个其貌不扬的怪人,显然历史上的众多绘画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艺术过后的苏格拉底。在雅典最鼎盛时期,借助良好气候和雅典城市布局,他一刻不停地在做他的哲学事业:发问路人,询问他们为什么相信某些常识或者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苏格拉底教会我们的,是要我们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很简单,我们需要锻炼的是一种对任何事——哪怕是常识——也应该保持的好奇心,用辩证思维来判断那些是否是真理。 在读其故事时,我脑子里时常会出现自己6岁儿子与我的对话场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表现的和苏格拉底的“常识发问”行为非常相似,他会问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而且是刨根问底,很多时候我被问得差点发疯,就好像被苏格拉底询问的人一样。其实我是被问地回答不上来:可能我的脑子和思维已经被“常识”给固化,极少思考。 其实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事情,都是人类一步步探索出来的。大

部分时候我们会有错觉,觉得这些本来如此。“地心说”的时代持续了差不多1300年,难道我们能保证我们现在认为的一些“常识”不是“地心说”理论吗?还真不见得。比如对电的依赖程度,现在很多小孩可能没有一次经历过停电,在他们的观念里,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没有电的世界,其实仔细回想,电的发现是18世纪才有相关理论,而电走进我们寻常百姓家也才不过几十年!读后感·因此对于身边的一些所谓“常识”,我们如果一味地“听他说”,或者“这个本来就是如此”,这样的态度可能是一个浑噩人生的态度,而不是哲学的态度。 苏格拉底用其毕生精力,来启发人们对事情进行思考,教会我们运用辨证思维对事件进行真伪检验。我认为哲学其实就是一个思维过程,是人生态度。哲学是“苏菲”,而“苏菲”,是我们的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找,去用像孩童一样的好奇心探索发现、提问思考。作者:旅行的意义466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

读书笔记总结5000字 【篇一:《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50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在作者笔下,黄土地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有苦难与磨砺,有奋斗与 觉醒,有善良与残忍,有爱与痛苦。少平与少安一家的沉降起伏, 几多辛酸几多无奈。黄土养育了西北汉子的粗旷与豪迈,他们的身 上从来找不到云端的飘逸,永远是脚踏实地的坚定。即便在生活的 最底层,即便一无所有,主人公还在为自己靠双手收获的那么一丁 点的幸福不断努力着。 路遥的文字就像黄土地般的厚重与朴实,但这种朴实却区别于平凡,令人着迷,类似黄沙吹入眼中,无意去哭,但在合上书时却早已泪 眼朦胧。揉揉眼睛,发现身边已是另一 个世界的另一个人,感受着与自己全然无关的一众人的一世浮沉, 却又如此真实与深刻。 在这个世界里,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是全书的主人公。尤其是孙 少平更是全书注重刻画的一个新时代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少平 的出场,伴随着饥饿与贫穷,为了馒头,为了学费,甚至为了尊严,为了生存下去,整部书徐徐开始了讲述。孙少平少高中时,家境是 艰苦的。高中时,中午只能吃两个黑馒头,即书中所写的“非洲”。 但是生活上的艰苦,并没有使他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个衣着不 合体的高个学生,再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关于这个情节的设定,着实令人心里一惊,但 无疑两个主人公的信念一样坚韧,百折不挠。他积极阅读,再拓展 知识的同时,也树立了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后来去黄原县 城揽工的日子里,他也没有放弃阅读,一本一本的书带领着这个农 村出来的年轻人走出了现实的小圈子,进入了人生这个大舞台,可

以说是于都使得孙少平变得和其他的人不一样,这种不同不仅表现 在他的处世态度有了变化,也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已全然不同往日。 这里就有了人物的丰满,主人公的多面性得以展现,孙少平有着庄 稼汉子勤劳朴实的一面,又有着知识分子肯学上进的一面。他的身 份虽然在变,言行也在变,可是他的思想却一直没有变。对比着看来,现在的人,对于信念的坚持很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我们其实都再社会或者是周围的影响 下改变着什么。如果我们都能像孙少平一样再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 追逐自己的理想,执着于完成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的话,我相信许 多人的人生一定会和现在的状态不一样,会好很多。现代人的生活 节奏很快,因此而产生浮躁等不好的情绪。也许我们都需要精神上 的洗礼,对于信念的执着我们都应该自我反思。在身份地位发生了 变化我们是否还能守住曾经简单却又清澈的一弯清泉。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段写到孙少平第一次去黄原县城揽工,无处 安身,迫于无奈找到了贾冰一家寻求帮助。当然,小说描写的很真实,贾冰的家人可能是见惯了老乡来家中投宿,所以态度上不是很 热情,只是孙少平和其他人不一样,第二天一早就去找到了工作, 然后带着一盒饼干来到贾冰的家,送给他的孩子吃。贾冰夫妇这才 感受到这个后生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懂人情世故,很有做人的原则。于是孙少平给了认识他的人很好的印象。后来临走前,少平向贾冰 借书,贾冰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贾冰还给少平再县图书馆办了一 张借书证,看来真的是将心比心,世界上的人只要你真心去对待, 一定会获得回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少平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信 任的建立,自己这一方一定要努力去做好,自己不能坦诚相待又如 何指望他人做到呢,谁都不是傻子,互相尊重,双方之间才能建立 一种超越了年龄和社会地 位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来说太重要了,很多 人求之不得就恶言相向却不知别人付出了多少,自己又是否努力过。后来,孙少平去到了他的一个远方的舅舅家,他的舅舅叫马顺。可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

【读书笔记大全】读书笔记: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 本文的读书笔记源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的第一和第二讲。所有笔记,黑 字部分为按书中原意整理,蓝字部分为猫馆长自己的想法(吐糟),若是原文引用,会特 别说明。 第一篇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中国哲学之特殊性及普遍性问题 来自龙猫图书馆 哲学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开端,我们称之为“孔”,不同的民族从不同的“孔”开始 去认识和理解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谓“一孔之见”。哲学发展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民族思考生命、存在、自我的起点不同。这就造成了哲学的特殊性;但哲学的发展和思辨是为了追求真理,真理必须具备普遍性,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 哲学,虽生根于不同文化土壤,但所述的均是全人类应遵循的理,是谓哲学的普遍性。 中国哲学的特殊性 中国哲学的“孔”,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物。西方哲学始于自然 哲学,始于对世界本源和基本元素的思考。西方在开始哲学传统的时候,同时也开始了科 技传统(哲学与科学并行且纠缠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数学、物理、生物、心理学等学 科逐渐独立成支,哲学慢慢变成了纯粹的学科)。而中国哲学最初面对的课题是生命,中 国人首先重德,但对知识就很麻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向外看、向上看,中国人首先向内看、向自己看。牟先生的一段话看得我频频点头,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西化,其本质的 表现并不在于我们开始往西方旅行、去西方求学、学外语、引进西式教育,其本质在于我 们越来越向外看,越来越追求规律数据。关于这一点,牟先生的原文摘抄如下:“中 国哲学,古人重视生命问题,现在没有人重视这个生命问题。现在人把生命首先变成心理学,然后由心理学变成生理学,由生理学再变成物理学,再转成人类学及其它种种的科学,各人由这许多不同的科学观点来看人,这一看,把人都看没有了。” 两种真理 真理可以分为两种,外延真理和内容真理。外延真理大体是指科学的真理,外延 的知识可以脱离我们主观的态度。凡是不系属于主体而可以客观肯断(objectively asserted)的那一种真理,都是外延真理。比如说你看到一棵树,如果说这棵树多么美, 那就是主体的。科学的态度应该是用植物学的观点来研究树。有一部分哲学家认为内 容真理是不存在的。罗素认为,所有系属主体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态度。举例说,假定“上帝存在”已经被证明,那么“上帝存在”这句话就可以客观地被肯断为外延命题。可是如果这句话没有被证明,而你说“我相信上帝存在”,这句话没有客观性没有普遍性,它只能是一种态度。这种观点是逻辑实证论的起源。但是内容就一定不能是真理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00字1 应老师要求,同时为自己精神世界充充电,抽了一点时间,读完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读完后颇有感触,故写此读后感。 傅先生说过”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又如‘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

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

哲学与人生读书笔记

《哲学与人生》的作者是傅佩荣。相信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篇一上午读了两章《哲学与人生》,作者是台湾的傅佩荣。尽管买书的时候是在天已全黑的天桥上,但翻了三四页便将我吸引——在选书方面,郑渊洁有一句话对我购书方面的指导意义颇为深远,他曾经写:如果一本书在五分钟内不能将你吸引,那么请把书放下。而这本书十秒内就让我产生了兴趣。加之作者是傅佩荣,这个名字有些耳熟,再加上他来自台湾——我似乎有些地域迷信,人文、哲学、史地方面看好港台作者,这方面的熏陶和背景,台湾比内地厚重。 苏格拉底: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爱因斯坦: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用意不是在骂人,而是还要透过自己的知识体验到智慧。

对待知识,我不喜欢又专又精,偏执的认定专精于某一领域,会放不开心眼。我喜欢又广又浅,什么都知道一点点就好。对哲 学以前也没什么兴趣,但自从不用再考什么马列哲学,我的兴趣 便开始自然的生长。呵呵,看到爱因斯坦这句话,笑原来无意中,我避免成为了一条狗:P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ooh,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 中Phiia和o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千古艰难唯一死。 柏拉图: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所谓练习死亡,不是真让你去死哈,而是练习减少身体的控 制程度,即是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 亡一样。……这点似乎与佛家教理有共通之处,刚才午饭的时候,我看着自己右小臂,忽然就想着:如果自己死了……心里顿时滋 生出粘稠的舍不得,就连右小臂上那道浅浅的长长的伤疤都变得 那么可爱,连失去它都让自己难过。……我回过神来,忍不住的 叹息:自己远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放的下!

好书推荐——《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好书推荐——《幸福的哲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书名:《幸福的哲学》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 推荐理由: 《幸福的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周国平,他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此书是一本讲演录,读了此书,能够使你的心灵更加通透,读了此书,能够使你的精神更加丰富,读了此书,能够使你的灵魂更加高贵。《幸福的哲学》这本书采用谈话的方式,展示了幸福哲学的魅力。这本书是周国平各个讲座的合集,是他数十载智慧的沉淀,他从哲学的角度告诉了读者思考的方式和意义。从青年与幸福、财富与幸福、成功和优秀、思考死亡、内心的生活、生命的品质、对生命和灾难的思考、阅读与人生、教育的目的等诸多方面,对读者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绝伦的阐释。 读书感悟 今天,请随我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喜欢感受雨后的那份清新与静谧,好似整个山林都在静静地为我歌唱;我喜欢秋后的那份苍凉与萧瑟,好似整个秋意都在悄悄地为我洒落。这也许就是所谓的

触景生情,深有感触吧!一部《芳华》,看得我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一部《无问西东》,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迟迟不能回转;一本《平凡的世界》又让我感受到人心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内在驱动力。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对心灵的撼动。今日,很有幸发现了一本能够诠释我们内心想要的最终极目标的书籍《幸福的哲学》。 记得孩提时,家家户户的电视机还没有具备时,对于农村孩子,那时候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孩子的嬉戏。一包三鲜方便面,胜似山珍海味,一件新衣服,胜似盛装出行,一趟渭南之旅,胜似游遍中国。原来生命本身是这么地容易满足。正如周国平老先生所说,人身上有两样东西是最宝贵的,那就是生命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健康,人是自然之子,与大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阳光、空气,这也就是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我觉得有时候人特别的奇怪,好像只有在经历了一场大病大难之后,才会变得心地更加柔软,才会留心生活的点滴,才会心胸更加阔达。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不经意间,在你我的眼角已爬上了岁月的见证。老师们!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并在有限的年华里去享受生命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 幸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内心的满足。每个人的秉性不同,经历不同,也许对内心的满足感也会理解不同,但是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4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精心的幸福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是什么?很难有准确地定义。其实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是自己来衡量的。只要自己感觉幸福就好。十年前,我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体验我的老师那种幸福。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老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开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蔼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努力去做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才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作为培养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要有表率作用,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意识,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开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德修身﹑率先垂范。做一名无愧于“春蚕”、“蜡烛”美喻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美丽的青春和腾飞的事业投入实际的工作中去! 假期,仔细阅读内尔诺丁斯著、龙宝新译的《幸福与教育》一书,深受启发,感慨良多。其中一句话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开展内涵丰富,值得回味。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幸福,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学生也就会感到幸福。没有教师的幸福感,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因此,教育事业需要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我认为,首先要有苦中作乐的观念。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决定着幸福的心态。教师工作辛苦,条件艰苦,生活清苦,承当的教学任务重,承受的教学压力、家长压力、社会压力大。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所担负的沉重压力和超负荷付出,同时,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虽不是处于社会的上流,但是衣食无忧,比上缺乏,比下有余,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平常可以倾听音乐,欣赏作品,交流想法,这是精神世界中的补充和装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

《中小学素质教育》(2011年第7-8期):【师心师旅】人生之旅可以这样行进(李细田)

【师心师旅】【题记】 有人说,他还没有脱盲,只读过5年半书。 熟悉的人说,他是一个诗人、学者、作家。他的简介,先后被《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中华诗人大辞典》等9部辞书收入。 更多的人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是名震三湘的中语界名师。靠自学,他获得了大学文凭,被晋升为中学特级教师;靠苦读笔耕,他在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了近300篇各类文章,发表了诗词楹联1000余首(副),“在高中学生中施行诗教”等4个课题获国家、省、市一等奖,主编、参编了18部教育专著,出版了4本中、长篇小说、1本自传、5本文艺理论专著和1本文言文作品自选集,总计问世作品字数约1000万。他,就是我昔日的恩师、现已退休的原湖南省岳阳县四中的党支部书记、语文特级教师万震球老师,人称“百万富翁”的“万特级”。“万特级”曾告诉我们: 人生之旅可以这样行进 ——记党员特级教师万震球才艺成功的苦乐传奇 □岳阳市岳州中学李细田 这是何等的惊世骇俗的成功才艺传奇啊!万老所走过的那段苦乐备尝的教书、著书历程,令人振奋,发人启迪,给人鼓舞。今年五·一期间,我专程来到万老的宅上,再一次让我受到了恩师的教育与洗礼。 苦读篇:艰苦自学为育人 万老虽然今年已是60多岁的年龄,但看上去魁梧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那浓浓的剑眉之下,乍看有种力拔山兮的气概,仍有当年军人的伟岸与气魄。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先生那睿智缜密的思考和富有哲理的谈吐,时时显示出浓浓的书卷气。 气质决定命运,他的一生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万老在教育战线工作了近40个春秋,在事业上经历了一次次难以忘怀的选择与成功,也决定了他人生的奋斗目标。 1947年,先生出生于岳阳县公田万家,由于家境及身体原因,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未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白天修水库、挖荒山,晚上束紧裤带苦读古书。仅半年时间,在村里一位塾师的指点下,依靠一本《康熙字典》,居然读完了《四书》、《五经》及《古文释义》、《灵通解》等6部书。虽然读的书只能囫囵吞枣,但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记忆力,竟默记下了不少句段篇章。先生对传统诗词与对联情有独钟,10岁起就能举笔吟联赋诗。1964年,17岁的他应征入伍。他在部队5年,苦读史学、哲学、经济学,尤其精读诗、词、曲。然而,1966年正值“文革”萌发,古典诗词被当作“封、资、修”打入地牢,先生好诗之心不泯,便巧妙地借研究毛主席诗词投入对祖国传统诗词的潜心研究,他写下的约30万言的《毛主席诗词札记》,除阐述一代伟人的“光辉思想”以外,特别着重在诗词体裁及技巧上进行了一番解说与鉴赏。转眼22岁的他,复员了。本来备受领导器重的他,被安排在原公田区斗批改办公室任主任。然而,不到一年,先生“被迫”离开,加入到了民办教师行列。当时,一年才3000工分的收入要维持一家三代七口人的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于是政法界的几个朋友劝他改行当律师,他却坚定不移,把一个民办教师的饭碗端了15年,并使他所负责的那所原破烂不堪的学校迅速跨入县、市先进行列。 每一个辉煌,都是由一个坚定的信念开始。到了70年代末,由于先生得罪了某位公社领导,连续三年患有心脏病的他竟被罚往水库工地“劳动改造”。他居然利用“劳动改造”之余,再次深入钻研毛主席诗词,将那约30万字的《毛主席诗词札记》写了第二稿。这期间,他往往为了一段训诂,一个典故,要翻阅好几部书。后来,先生重返教学岗位,为干好

活着5000字读书笔记

活着5000字读书笔记 活着5000字读书笔记篇1 《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福贵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在生命中的各种经历。 小说中,福贵的人生充满了曲折和磨难。他曾经是一个富裕的富家公子,却因为赌博而变得一无所有,甚至还坐了牢。当他出狱后,他的家人也相继离世,他感到十分孤独和无助。然而,福贵并没有放弃,他努力生活,不断奋斗,最终获得了一个安稳的生活。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细腻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福贵的内心世界。比如,在福贵回忆年轻时的生活时,作者描写了他和家人的幸福时光,以及他为了追求财富而赌博的愚蠢行为。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福贵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更加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和选择。 除了细腻的描写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小说的主题。比如,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活着”这个词语,既是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小说的主题。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许多自然景物,比如雨、风、阳光等等,这些自然景物也具有象征意义。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加深刻和有内涵。 在小说中,福贵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一个人的经历,更是整个人类的经历。小说中描述的种种苦难和挫折,都是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作者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生命哲学的观念: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而活着的意义在于经历和体验人生的各种经历。这种观念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更加珍惜生命。

总之,《活着》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生命哲学的观念。它不仅是一部讲述人生经历的小说,更是一部讲述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作品。它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启示了读者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活着5000字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活着5000字读书笔记篇2 《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3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历经生活磨难,最终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活下去的故事。小说以简洁明快的笔调,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存的尊严,让读者深刻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的情节以福贵为主线,围绕着福贵的生活展开。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因为好赌而输光家产,从此过上了穷苦的生活。他与妻子家珍结婚后生下儿子有庆,家庭生活虽然贫困,但幸福美满。然而好景不长,福贵的父亲因为赌气生病,福贵不得不卖掉仅有的一头老牛来支付医疗费用。此时,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救一个女孩而被车撞死,妻子家珍因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而病重身亡。福贵悲痛欲绝,但他没有放弃生活,他决定去城里找活干,以养活自己的儿子和年迈的母亲。 在城里,福贵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贵人春生。春生曾经是一个有前途的小伙子,但因为政治原因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春生学会了织布和做衣服的手艺,出狱后他开了一家小店,生意兴隆。福贵在春生的店里打工,他学会了织布和做衣服的手艺,并且结识了许多朋友。在福贵的努力下,他的小店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大店,生意兴隆。然而好景不长,福贵的母亲因为病重去世,他的朋友春生也因为政治原因被关进了监狱。福贵在监狱里学会了种地的本领,出狱后他成为了一名农民,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知行合一王阳明 读书笔记5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5000字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摘录) 度阴山 ◆第1章序章心学诞生的前夜 >> “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

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 >> 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 >> 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 ◆第2章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 王阳明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 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 正如他创建心学后所说的,佛教是逃兵的避难所。佛教徒所以出家,就是想逃避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他们本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 什么是洒脱?王阳明用他的行为告诉了我们:该放手时就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