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都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成都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成都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成都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成都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我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50号)、《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成委发〔2011〕23号)和《成都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成府发〔2014〕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资金定义)本办法所指成都市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文产专项资金”),是市政府设立,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管理机构)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确定文产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支持重点和资助项目的审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以下简称“市文产办”)承担日常工作。市委宣传部和市财政局分别作为专项资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牵头部门,市文广新局作为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文化企业项目的主要征集管理部门。

第四条(管理方式)文产专项资金由市级财政统一分配,

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文广新局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共同管理。

第五条(使用原则)文产专项资金的使用应遵循下述原则:

(一)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二)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三)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重点突出、统筹兼顾, 专款专用、注重绩效。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六条(预算安排)市级财政根据中央、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当年财力情况,将文产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当年年度预算。重大项目、小微文化企业、非国有博物馆、实体书店、音乐产业项目资金实行规模控制,每年具体资金规模由领导小组核定。

第七条(预算编制)安排用于市本级支出的项目,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由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纳入当年部门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办理;安排用于补助区(市)县的项目按转移支付管理规定下达区(市)县。

第八条(计划管理)文产专项资金计划管理期间应按《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审批管理办

法的通知》(成府函〔2015〕143号)要求,于每年编制年初预算时,同步编制文产专项资金计划,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细化分配方案。

第九条(预算细化)市财政局按照领导小组审定的资金分配方案按程序细化下达预算。未细化下达的预算原则上一次性完成预算分配方案,确实无法一次性完成的,可分次集中完成,但最多不得超过三次,最后一次细化下达预算时间不得晚于当年9月30日,未下达资金收回财政。

第三章职责及分工

第十条(牵头单位职责)

(一)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作为文产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会同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编制项目申报指南,统筹安排项目征集和评审,建设项目储备库,编制年度资金预算,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开展项目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依法依规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二)市财政局作为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将文产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配合市文产办开展项目评审,根据项目轻重缓急提出文产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细化下达预算,并按规定执行;指导或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三)市文广新局作为政府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按照申报指南,做好归口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以及绩效评价和管理。

第十一条(归口单位职责)文产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实行归口管理。

(一)市委宣传部归口负责市委决定的重大项目的安排和管理,负责市广播电视台、成都传媒集团、市文联、市社科院(联)等市级部门,各区(市)县委宣传部有关项目的征集、审核和管理。

(二)市文广新局归口负责市政府决定的重大项目的安排和管理,负责文化文物单位、直属文化企业、成都文旅集团、区(市)县文广新部门、市级相关社会组织的项目申报、审核和管理。

(三)各区(市)县委宣传部负责其本级传媒单位的项目申报、初审和管理;各区(市)县文广新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文物单位、文化企业的项目申报、初审和管理。

(四)市级国有文化集团负责本系统内相关企业的项目申报、初审和管理。

(五)项目归口初审单位,应根据申报单位的性质会同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开展申报主体资格、信用审查,对初审拟上报名单进行公示;资金预算下达后,应开展项目跟踪检查,配合市级主管部门开展绩效评估和审计,配合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管理。

(六)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应对初审单位上报的项目,对其是否符合文产资金资助方向、是否符合“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等问题进行审

核,并提出上报领导小组的建议意见。

第十二条(实施单位责任)项目实施单位负责:

(一)按照申报条件和要求编制项目规划和具体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等申报材料,按规定程序申报项目,保证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落实项目实施条件和配套资金,负责项目预算的执行。

(三)对获得的资助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四)按要求提供资助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加强绩效管理,并报送项目中期执行报告、项目完成绩效自评报告以及有关财务报表。

(五)接受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及归口单位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的监督检查以及有关部门的审计监察。

第四章资助对象、支持方向和方式

第十三条(资助对象)申报文产专项资金的资助对象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之一:

(一)在我市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税收解缴关系在我市并纳入我市文化创意统计的企事业单位。

(二)从事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级有关部门和在我市合法登记一年以上的社会组织。

(三)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其他资助对象。

第十四条(支持方向)申报和使用文产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要符合下列方向:

(一)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社会效益突出。

(二)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创意设计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三)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四)市级(含)以上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建设。

(五)推动文化“走出去”,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

(六)支持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及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

(七)符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4〕27号)规定的小微文化企业。

(八)符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6〕20号)规定的音乐产业项目。

(九)符合中央省市有关规定的非国有博物馆。

(十)符合实体书店扶持奖励办法规定的实体书店。

(十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经营开发、宣传推广、会展中介等。

(十二)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课题研究、规划编制、重点产业项目策划、统计监测、产业培训、平台建设和资金管理等费用。

(十三)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项目。

第十五条(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设立文化产业创投引导基金、文化产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实行项目补贴、保险费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补助、购买服务、专项资助八种资助方式。

(一)设立文化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通过引导性参股和跟进投资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吸引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我市文化企业的投资。

(二)设立文化产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采取多种模式与金融机构合作,撬动和引导银行支持我市文化企业发展。

(三)实行项目补贴。对向社会公开征集通过评审立项的产业项目,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无偿资助。资助金额为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0%—30%。

(四)实行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重点发展项目实际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补贴。申请贴息的项目,其贷款必须是所申报项目的专项贷款,贴息金额为实际应付银行贷款利息上一年度总额的50%—80%,单次申报贴息期为1年。对未按合同规定归还贷款而产生的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补贴。

(五)实行保险费补贴。对符合支持条件的申报单位通过保险公司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保险费金额的30%—50%给予补贴。

(六)实行配套补助。对新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园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配套补助100

万元,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基地)配套补助50万元;新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产业园区配套补助60万元,示范基地配套补助30万元;试验园区参照示范基地标准执行。

(七)实行购买服务。为了促进文化消费,在文化服务领域,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市级宣传文化部门依照有关法规,向文化生产单位实施购买文化服务。

(八)实行专项资助。对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或为支持文化体制改革、重大文化创意展会、国有文化企业重大技术改造等方面实行资助。

项目补贴、保险费补贴、贷款贴息、购买服务、专项资助不重复支持同一项目;贷款贴息可在次年继续申报,除特殊批准外,同一项目连续申报不超过三次。除政策性配套和多渠道筹资项目外,文产专项资金与市级其他财政资金不重复支持同一项目。

第五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六条(项目征集)市文产办根据我市文化发展规划和领导小组确定的文产资金资助方向和重点,向社会公开发布征集次年文产资金资助项目的公告或申报指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同步启动申报受理程序。

第十七条(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根据公告或申报指南要求,向各归口管理单位申报项目。

(一)项目申报单位应按照公告或申报指南要求填报项目申报书,并提交申报单位资质证明材料及项目针对性材料。

(二)项目申报单位应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支持:申报项目存在重大法律纠纷的;因违法违规行为被有关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涉嫌违法违规问题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已补贴项目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绩效评价不合格的;未按规定报告以前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

第十八条(项目评审)各归口管理单位按职责和分工,受理申报,并对企业资格条件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完整性等进行初审并公示。非国有博物馆、实体书店的项目评审由市文广新局负责组织实施,其余项目由市文产办组织专家或第三方中介机构按竞争性原则进行评审。

第十九条(项目管理)经市委、市政府审批立项和向社会征集经专家评审立项的项目均纳入项目储备库管理。项目储备库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实行择优排序、动态管理。

第二十条(资金分配)文产专项资金预算优先安排上级文化产业专项补助需市级配套的资金。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会同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提出文产专项资金分配细化方案。

第二十一条(资金审定)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负责联合将文产专项资金分配细化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下达。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资金拨付)各部门(单位)和区(市)县在收到预算指标后,根据项目申报批准条件和进度应当及时安排拨付专项资金。

第二十三条(资金使用)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文产专项资金应严格按项目进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未经批准,不得变更项目内容,并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文产专项资金项目涉及基本建设投资的,应当按照基本建设有关规定办理;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当依法实施政府采购;专项资金支出形成国有资产的,应当及时办理决算验收、产权登记和资产移交手续,并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

第二十四条(预算调整)文产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批复后,任何部门(单位)和区(市)县不得自行随意调整。预算执行中如遇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专项资金预算调整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结余管理)文产专项资金的结转结余按财政对结转结余资金的相关规定管理。

第七章绩效管理

第二十六条(总体要求)文产专项资金应当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建立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体

系。

第二十七条(目标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在编制文产专项资金预算和申报项目时,应当同时编制绩效目标。市财政局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在批复专项资金预算时,同时批复绩效目标。

第二十八条(执行监控)文产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期间,市文产、财政、审计部门应加强绩效目标的执行监控。

第二十九条(绩效评价)文产专项资金执行完成后,市文产办应当组织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实现程度、资金使用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并向市财政局报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市财政局在市文产办绩效评价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抽查、重点评价或再评价,并向市政府报告绩效评价结果。

第三十条(第三方评价)市财政局和市文产办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专家、中介机构等第三方实施绩效评价,并对第三方参与绩效评价的工作进行规范。

第三十一条(绩效结果运用)文产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应当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监督检查)项目实施单位应接受市文产、文广新、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文化产业资金实行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不得用于项目实施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和工资福利等一般性支出。任何部门、单位

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

第三十三条(中期检查)市委宣传部(市文产办)、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各归口管理单位每年应对所支持项目进展情况开展中期检查,对偏离绩效目标的责令整改。若有下列情况的,可终止专项资金拨款,并收回已拨付的款项,3年内不再接受该单位的申请:

(一)项目执行进度严重滞后于预定计划的;

(二)专项资金被用于与项目无关开支的;

(三)项目实际效益与预期相差巨大的;

(四)项目资金财务管理违反《会计法》会计制度规定、造成财政资金流失的;

(五)不切实际履行统计义务,违反《统计法》规定的;

(六)其他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和规定的。

第三十四条(终期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向项目归口单位报送项目资金使用和项目完成报告;归口单位应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对照绩效目标,按相关规定向市文产办提交项目自评报告。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法律责任)对以弄虚作假等手段套取骗取文产专项资金以及挤占挪用文产专项资金等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除追回文产专项资金外,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未

执行文产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或未经批准变更项目内容或者调整预算的,由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追回有关财政资金。未按《会计法》会计制度规定管理文产专项资金的,由财政部门依法处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文产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违纪或违法犯罪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六条(管理费安排)用于项目征集、咨询、调研、评审、绩效管理等文产专项资金的管理费按照不高于当年文产专项资金的3%的比例确定控制数编制管理费项目预算,按照预算管理规定据实核定后安排。

第三十七条(二级专项管理)市文广新局和市财政局按职能职责,根据本办法另行制定非国有博物馆、实体书店的项目申报、评审和资金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八条(解释机关)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新媒体行业分析报告 学院:艺术与建筑姓名:翁明杰 班级:12新媒体艺设7班学号:1206022705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发展环境分析: A政策: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面向经济结构转型,重点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包括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范畴,这些技术领域均是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新媒体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获得长足进展的必要保障。预计2012-2016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平稳增长。 B市场: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了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3.56亿,同比增长17.5%,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在从新媒体产生的影响来看,目前新媒体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极大的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新媒体注重个体需求,通过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摆脱了按点固定收看电视广播节目的束缚,并且在网络上和手机媒体,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捕捉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环境图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也成为成都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尽管成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模式和做法,产业格局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成都较为成功的园区化形态代表有三圣花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锦里民俗文化街,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等。“锦里”通过创意点石成金,由过去无人涉足的建筑垃圾摇身变为如今寸土寸金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的成功还在于其建设符合“三态”统一的原则,即文态、形态和业态。以三国文化为支点,植入了文化底蕴,通过消费产生效益,符合审美和消费的需求,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知名品牌。 在建设楼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LOFT热。“LOFT”英文愿意为阁楼或高大空间的建筑。LOFT的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纽约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们为了逃避市区内工作生活的限制和高昂租金通过对郊区旧厂房、旧仓库创意性地改造,从中分隔出居住、工作需要的各种空间。时下,LOFT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城市旧工业区改造的新宠,较成功的是北京的“大山子艺术区(即原798工厂)”。成都“红星路35号”,“成都东区”项目,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新都的北村艺术村等就是LOFT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红星路35号”是成都市重点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改造旧厂房发展以设计为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效果初步显现,在带动成都创意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品牌价值等方面显示出昂扬姿态。 1、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分布 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于锦江区和成华区,在武侯区和新都县也有零星分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营销 摘要: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数字化新媒体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文化传播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政府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于是,文化产业的新媒体营销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时尚、创新的营销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近段时间产生了世界轰动效应的《江南style》的新媒体营销进行探索、分析,思考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的启示。 引言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在当今社会中不断发展,日益显现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渐渐地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文化生活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得到丰富。于是,在市场化背景下,新媒体营销对商品或者活动的宣传、销售也显得尤为重要。 1.对新媒体营销的理解 1.1 新媒体营销的含义。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新媒体的营销模式是将传统营销的宣传模式转变为受众的卷入度,使广泛的受众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卷入到营销的活动中来。注重关系的形成,情感渗透、微链运转效应的运用,切片营销的实施。 1.2 新媒体营销的渠道。或称新媒体营销的平台,主要包括但不限于:门户、搜索引擎、微博、播客、BBS、WIKI、手机、移动设备、APP等。新媒体营

销并不是单一地通过上面的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而是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 2.新媒体营销在《江南style》中的运用分析 2.1 相关情况简介。《江南style》是韩国歌手朴载相(Psy,又称“鸟叔”)的一首单曲,于2012年7月15日通过YouTube网站上传首发,随后通过其他社交网站如:Facebook、Twitter等的传播,以及各路明星、名人的推荐,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走红,受到各类人士的疯狂追捧。Psy也在2012年第40届AMA全美音乐奖中获得了“新媒体奖”这一荣誉。而这首歌的爆红,为其团队、国家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加值成倍增长。 2.2 运用方式分析 2.2.1采用网络媒体营销的方式,达到迅速扩散和传播的营销目的。《江南Style》选择了在YouTube上首发,拓宽了其传播渠道,使传播范围扩展到国外。随后,Twitter这个全球性的平台迅速形成了第一波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做了预热,紧接着各种社交媒体又迅速放大了这一热潮。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双管齐下,具有一定的炒作技巧。由于正版音乐下载价格很低,韩国音乐公司转向另一种商业策略:进军国外市场。“海归”《江南Style》以及鸟叔本人较之于土生土长的本地音乐和音乐人,显得更为耀眼,也更具国际范儿。 2.2.2放宽版权限制,为更方便的网络传播和模仿传播提供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网络传播,传统唱片公司也做出了妥协,放弃了MV版权,人们可以任意山寨《江南Style》,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因为这样,对《江南Style》的模仿,上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下到平民老百姓;在韩国,在美国,在中国;

新媒体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一、背景 伴随人类步伐的前进,我们发现,人类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创造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人类传播发展史的推动力,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渠道,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的手段也随之变化,新传媒产业也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媒体创新的朝阳产业之一。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是我国传统媒体调整和升级的重点领域,国家正在加快推动各种新型媒体传播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新传媒的研发、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产业运行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随着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带动的新媒体产业价值也令人瞩目。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文化传媒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央对中国传媒长期发展的总体产业布局及自上而下推动深化改革的产业政策,为未来的传媒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新体制下的企业运行机制更加市场化,使媒体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二、新媒体的产生与含义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电脑、手机等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可加工处理性、可存储性、传递共享性、时效性等特征,最快速度让信息不“过时”,并且还一定程度的进行储存,这就要求信息只有依附于科技所创造的先进的传媒方式,这就促生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媒体传播技术,即新媒体传播。 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各种电子屏幕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三、新媒体分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汇总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 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浅谈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结构升级;栽体特质;盈利模式论文摘要:新媒体形态与传统文化产业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制作方式和传播平台,催生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部类引领着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并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的催化剂。赋予了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本文仅就新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略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新媒体催生文化产业中的重要部类1.新文化产业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催生了电脑、网络和手机等多种新闻媒体形态,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对于文化产业的作用最直接的是在传媒业内部及其相关领域诞生了诸多新的产业。世界主要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了该国文化产业的范畴。像美国的版权产业分类中包括的网络出版与传播,因特网服务等。其它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将新媒体相关产业纳入该国文化产业中。从世界范围产业规模的角度看,有些新媒体相关产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中国移动2006年上半年数据业务中,彩铃和A上开通了手机广播。电视方面,2007年末,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将要达到505万左右。此业务的年收入可达到l8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底手机电视发展将更加完备成熟,其用户可增加到3080万户左右。全年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将达到110亿元人民币。上述可见,新媒体为文化产业阵营增加了新的成员。3.新媒体成为文化产业技术升级和传播手段更新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以电视为例,除了我们所熟悉的通过虚拟现实等电脑特技打造的大场面和大制作以外,电影发行同样可以直接由卫星数字传输到用户终端,用户在家便可观看。不用再为把电影发行到电影院,而复制很多拷贝。这样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文化产业的会展业、旅游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文化设施服务等行业,新媒体促使其产生了全新的展示。营销、设计及反馈等方式融人了体验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构想,打破了原有展览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再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例,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开通,该国会图书馆成为北美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服务商,每天上网访问的读者达到了3万人次。围绕网络进行数据库服务的年收入达到了3亿多美元。其文化产品已由原来的图书胶片发展为光盘、网站、数据库等形式,成为全球文献信息服务的最大企业。新媒体作为媒体的新形态,生而具有媒体的载体特质,文化产业搭乘新媒体是建构信息社会的要求和必然选择。二、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和结构升级的催化剂1.新媒体是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的催化剂随着传播媒介的告诉发展和信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对成都文化产业的补充构想 经历了积极的起步探索后,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把成都打造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而成都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目标也应与此相匹配。要实现这些目标,成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曾在《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反思与构想》等文中,对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思考,本文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些创意性、策划性的大体思路。由于没有作投入性的研究,本文观点只是“大胆假设”,还需后续的“小心求证”,在此“抛砖”仅供批判。 一、寻找、调适成都及成都文化在中国的位置 成都文化产业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凸现自己的特色,必须首先找准“成都”及“成都文化”的位置。 首先是成都在中国的地位。成都不可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不能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可以说,“成都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实际上,就中国版图而论,说成都是西南城市并不完全准确。从东西位置来看,中国领土东起东经135°05′,西到东经73°40′,成都市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恰好处于东西的中央;从南北来看,中国领土北起北纬53°30′,南起北纬4°53′,成都位于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稍微靠北,而如果主要以大面积的陆地来说,成都又基本处于中国南北的中间。无论是与重庆、西安、长沙还是武汉等其他最为接近的大城市相比,成都都是真正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城市。 以文化论,结合成都的地理中心地位,可以说,“成都是中国文化的十字路口”。成都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东部看成都是西部,西部看成都又是东部,北方人说成都是南方,南方人看来成都又有点“北”,连成都话都是属于北方方言。成都是“不东不西,不南不北,既东既西,既南既北”。此其一。四川是中国地貌最丰富的省份,可以说,“除了大海,四川什么都有”,而高山相邻,平原在怀,四川的枢纽—历史悠久的成都不仅在地理上有鲜明的东、西、南、北对接特点,在文化上更是兼容并包四面八方,不论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还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城乡文化,成都表现出明显的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特征。成都有中国最悠久的城市发展史,成都也上演了最时尚、现代、动感的超女现象;这里有由司马相如、薛涛、杜甫、诸葛亮,以及近代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名人演绎的中国文化源流,也有20世纪初由英国人陶维新、启尔德,美国人毕启、加拿大人林则等人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这里是道教的发源地,也是儒家文化与释家的重镇;这里是汉民族的聚居区,也是包括藏族、回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生活的乐园;成都既是中外闻名的大都市,也具有中国传统城市的乡村风味,成都的“农家乐”(不仅是农家之乐,更主要市民之乐)对许多城市产生了影响,与其说成都有“农耕文化”的色彩,不如说它有“耕读文化”的传统准确,成都就象一个“世代耕读,诗书传家”的士大夫家庭,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与雍容闲适。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这样的文化包容度与文化张力。 此外,本文建议:成都应该谋求行政规划调整,东扩与重庆接壤,打造“成渝大都市圈”。“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区中,成渝经济区被规划在内。从长远看,一个全球罕见的实质性的“成渝大都市圈”可以给成渝经济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一体化的“成渝大都市圈”的构建对国家、对四川、对重庆、对成都来说,应当可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共赢。以成都文化产业而论,成都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个性,同时应该拥有超越城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8-6-28 17:41:34 成都市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把成都培育成西部地区名列前茅的重要文化中心的目标,现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演出和娱乐业、数字娱乐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3——2005年三年时间里,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2004年,成都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收入232.54亿元,其创造的增加值65.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6.0%,增幅高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个百分点;占成都地区生产总值(2185.73亿元)的3.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单位有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579.30万人)的2.6%。全市有各类娱乐场所1800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100家,演出场所28家,演出团队57个。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出三个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总收入高达232.54亿元,占全省的83%,发展规模更是在西部地区领先。 一、出版发行业 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在蓉企事业单位)有公开报刊27种,其中报纸12种,期刊25种。各类印刷企业1109家,各类发行企业1663家,从事电子出版物经营的商家289户。报业方面,成都市拥有《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等大型综合报。2002年9月,《成都日报》、《先锋》杂志、《成都商报》、成都时代出版社、《工厂管理》杂志等合作成立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收入就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10位,该集团主要报刊广告占成都平面媒体广告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报刊期发行超过100万份,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报刊发行网络,1500个发行站点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占据成都地区2/3的读者市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其投资兴建的西南

(广告传媒)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从新媒体技术的视角(下) 对策研究:高新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一、从区域经济的视角:高新科技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一)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与科技基础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是从理论的角度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部分,本研究将关注我国具体的文化产业实践,并通过示意性的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对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思考。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产业政策、法规等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并由各省市自治区依据自身具体实际进行具体解读。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纷纷制订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适应性政策,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各省之间相比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省际差别。同样,与新媒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这是各省实施文化产业高科技转化的技术基础。研究者在此采用各省市的数据,示意性地说明科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省选择自身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数据上,研究者选取《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中的“中国2004年各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分项情况统计”为代表,因为这是国家统计局2004年3月颁布《文化及其相关分类》统计指标后的统计数字,同时因为这一数据是来自权威的年鉴,可以采信;另一方面,我国自从2005年后就没有再发布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宏观数据,这也是唯一可以使用的一批数据。 在描述各省市、自治区的新媒体技术基础的数据选取上,研究者最终选择了《中国信息产业年鉴2006(电子卷)》中的“中国200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中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原因如下:一方面,信息产业是与新媒体技术最为接近的领域,甚至可以说在信息、传播、媒体汇流的时代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基础,这就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再有,选择“工业增加值”这一增量数据是为了与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对应,具有可对照性;最后,文化产业数据是2004年的,信息产业的数据则是2005年的,研究者在这里只是示意性地说明全国范围的产业发展态势,而从产业发展的延续性上看04、05年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所以这些数据是可以使用的。 下表3显示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其中省份是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括号中是排名)。为了直观,研究者还在下面两个图3、4中显示了各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省文化产业在全国所处的位势及其新媒体技术基础在全国的位置。从中我们可以将全国这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种类型: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列,在信息产业——也即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基础上也位于全国前列; (2)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湖南、山西、云南、广西为代表,表现在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列中上,但是其科技基础只能列在中下甚至处于落后状态; (3)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北京、天津最为典型,表现在其信息产业位列全国前列,但是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4)文化产业弱、科技基础差:这类省市以青海、海南、贵州、宁夏、甘肃为典型,表现在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比较薄弱; (5)二者都差强人意:这类省市如辽宁、安徽、河北,文化产业和科技基础都处于中游。 表3 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注1:括号内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 注2:缺少西藏和台湾的数据,故未列入。 (二)我国各地区基于科技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按照上文的分析[FS:PAGE],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各自独特的科技基础,因此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上也应该加以考虑: (1)文化产业强、科技基础好:这类省市以广东、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它们在文化产业居于全国前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

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研究 □龚巧林陈惠芬 【摘要】产业融合主要在不同产业的产业边缘与交叉点,激发出全新的产业形式。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存在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与发展空间,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则丰富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成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则必须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必须找准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切入点,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并为成都乃至四川旅游的适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字】成都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产业融合 【作者简介】龚巧林(1986 ),男,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陈惠芬(1972 ),女,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能源经济、产业发展 一、引言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卢森伯格(Rosenberg,1963)提出的关于美国机械工具早期演变过程中[1]。伴随着信息、创新能力等的不断加强,产业融合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产业融合往往发生在不同产业的边界上,通过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原有的一些产业界限逐渐变的模糊、行业壁垒减小或降低,逐步形成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 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者是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是产业重组,最后实现产品创新,形成新型产业[3]。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互融合,造就了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诞生。它和原有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不论是对于成都旅游业还是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会提升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活动内容;提高成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市场空间,为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在成都三大新兴主体产业中排第二,也成为成都新兴产业中解决就业能力最强的几大产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第二,相关领域的大型文化集团较少,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还又带提高;第三,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品牌优势不明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还有待形成。 (二)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最近十年,成都市旅游业获得了较好较快发展。据成都市统计局资料统计,2005年成都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272.5亿元,至2010年国内游客已增加至673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84.6亿元,5年间增幅达2.15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8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增加至8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增加达到1.6倍。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直接或间影响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的旅游业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流的资源,二流的管理,三流的收益。其一,在成都旅游发展中,旅游要素能力结构极其不合理。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成都市的“吃、住"能力过剩、“娱、购、行、游"能力相对不足;其二,成都市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且行业竞争无序。其三,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缺乏、竞争意识的缺失等。这些都导致成都旅游市场畸形,使得成都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与自己优秀的旅游城市形象不相符,甚至还落后于一些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三、成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促进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成都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提升了成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拓宽了活动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经济的一般属性,它通过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对文化本身进行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变化性与原创性融入到文化当中,并使它与旅游资源与活动联系起来,从而将静态的旅游文化转变为动态、可感知的文化旅游 · 52 ·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对策 本文以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为背景,探讨对比分析了该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并给出建设性对策:优化文化产业链,保护知识产权体系,培育产业区集聚文化。 标签:产业集聚;文化产业;成都;北京;问题;发展对策 文化产业能体现一个民族和地区的生命力、创造与影响力,是国家及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许多国家、城市地区的文化已经趋向于融合,它们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合力的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对外的综合竞争力、缓解了城市内部的社会压力,同时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文明化发展进程。成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建国以后,政府更是提出了要把成都市培养成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到目前为止,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数字娱乐等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发展前景良好。 一、成都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集聚让成都市的科技、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合理发展的趋势,它影响了成都的整体发展,使得成都文化产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巩固了城市在四川省文化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科技发展价值和重要社会意义。 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坚持认为,想要将成都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大文化产业名城,就必须坚持贯彻集聚这一理念,让其推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已经拥有了近25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中涉及到了成都市周边的14个区县,基本覆盖了整个成都地区,而且也聚集了上万家文化企业。 2009年,成都有关部门认定并审批通过了成都地区内的8个文化产业集聚区,这8个集聚区先后入驻了1300余家文化企业,他们为成都所创造的文化产业总收入竟达到了城市年文化产业总值的18.4%。这一利好让成都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性,在随后的两年中,成都又认定了10余家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建立不但促进了政府提出对产业实施优惠政策的频率,也吸引了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者加入进来,使得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改善了成都的城市气质。 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在经过多次考察后在会议审议上通过了成都动漫文化产业集聚区,并在同年年末完成了该文化集聚区的审评认定工作。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经完成了25个目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中所强调要达到的2013年之前建立30个产业集聚区的宏伟工作目标。可以说,成都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成都地区产业特色鲜明、定位规划科学的

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摘要 互联网时代尤其是无线网络时代来到,伴随着先进技术手段作为载体,新媒体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传播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的创新完善,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同时也使得文化产业借助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赢得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体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和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浅析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现状文化产业影响 ABSTRACT Times of the internet comes, new media is 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with the carrier of the advanced techniques especially in times of wireless network. The flourishing culture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have deeply changed the form of the disseminating culture and then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With the technology of new media improving, new media does not bring the higher levels enjoyment, but also make the culture industry get a further development with the technology of new media. The internet, the mobile phone and other forms of new media are welcomed by people because of their particular advantage. This text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tween new media and culture industry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industry coming from new media. Keywords: New media, present situation, culture industry, effect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 2009-12-3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2)》的通知 成办发〔2009〕6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20世纪末,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年平均增长6%,约占 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约占GDP的6.44%。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占GDP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2007年,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和857.81亿元,分别占GDP的10.6%和7%;2008年,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和576.86亿元,分别占GDP的7%和12%。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步成为国家和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

新媒体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以新媒体下的动画 创意营销为例 姓名:胡海洋 学号:20141102022 专业:马克思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 育 一、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是指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称。产业是指以生产和赢利为特征的劳动部门,除了工业以外的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叫产业。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裂变出来的一个新型产业,是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认识逐步加深的产物。 现代的文化产业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简单的物化生产层次;二是高端抽象型的创造型产业。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一方面,它强调人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其核心是要解决创造力的问题,创造力包括原创性和创新性,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知识性和技术性重点在于要发展潜力较大的支柱行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分类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各国的界定有所不同,其划分依据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同文化相关的创意和能形成知识产权的科技行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内涵界定角度不同,但外延相似。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建立科学可行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制度,制定本分类。本分类为界定我国文化及相关单位的生产活动提供依据,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宏观管理提供参考,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提供统一的定义和范围。本分类规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根据以上定义,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中国将文化产业分为3个层面。一是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二是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体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是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产业门类、规模和产业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