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敦煌论文1

敦煌论文1

1.敦煌曲子词整理研究的百年历程刘尊明文献1999/01

2.二十世纪敦煌曲子词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刘尊明文学评论1999/04

3.敦煌俗文学作品的语料价值曾良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4.变文研究述评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张鸿勋敦煌研究2000/02

5.欧洲敦煌学研究简述及其论著目录戴仁敦煌学辑刊2001/02

6.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张涌泉中国社会科学2001/02

7.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张金泉敦煌研究2001/01

8.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研究述评李君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S1

9.王梵志研究的百年回顾徐俊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10.20世纪的敦煌变文语言研究陈明娥敦煌学辑刊2002/01

11.《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汪寿明语言科学2003/01

12.敦煌祭文分类综述武汉强河西学院学报2003/01

13.试论敦煌本《文选》的语言文字价值李梅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03

14.敦煌文献中的白话禅诗张子开敦煌学辑刊2003/01

15.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张子开宗教学研究2003/04

16.试论敦煌佛经异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大般涅槃经》为例景盛轩敦煌研究2004/05 17.从三种《搜神记》的语言比较看敦煌本的语料价值崔达送敦煌研究2004/04

18.《时要字样》的“浊上变去”丁治民语言研究2004/01

19.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富世平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0.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研究张涌泉敦煌研究2006/06

21.敦煌遗书与汉语史研究高田时雄敦煌研究2006/06

22.武则天为已逝父母写经发愿文及相关敦煌写卷综合研究赵和平敦煌学辑刊2006/03

23.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杜冰梅兰州学刊2006/09

24.敦煌写本《籯金》研究郑炳林敦煌学辑刊2006/02

25.敦煌歌辞概观杜琪社科纵横2006/07

26.论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钱宗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03

1.敦煌变文转注字考钟如雄古汉语研究2007/04

2.初唐墓志异体字的意义和价值廖强求索2007/12

3.异文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以《世说新语》和《晋书》异文词汇为例冯青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6

4.敦煌变文说唱研究综述陈颖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5.王梵志诗特殊韵字浅析朱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8

6.王梵志诗韵研究简述妥佳宁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8

7.《守温韵学残卷》反映的晚唐等韵学及西北方音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8.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中通假现象研究李索大连大学学报2007/02

9.敦煌藏文发愿文研究综述黄维忠敦煌学辑刊2007/01

10.也谈“王一”、“王三”和《广韵》之反切陈方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11.《敦煌研究》2008年总目录(总第107~112期)敦煌研究2008/06

12.唐五代韵书与敦煌文献的解读张小艳敦煌研究2008/05

13.伯希和2855号残卷于阗文咒语对音研究李建强语言研究2008/04

14.法藏敦煌P.3861号文献的梵汉对音研究孙伯君语言研究2008/04

15.敦煌佛教研究的得失李正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16.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体字构形体系研究李索大连大学学报2008/05

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研究查明昊晋阳学刊2008/03

17.汉语史研究应重视敦煌佛教文献董志翘社会科学战线2009/09

18.敦煌变文研究综述张淑乐黑龙江史志2009/16

19.敦煌藏文佛教文献价值探析才让中国藏学2009/02

20.敦煌诗中的别字异文研究——论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见二系合流丁治民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21.近三十年来敦煌王梵志诗研究动态邵郁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2.《庐山远公话》中的别字异文所反映的语音现象牟华林宜宾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23.《大佛顶经音义》所见的特殊语音现象江石怀化学院学报2009/07

24.法藏敦煌P.3861号文献的梵汉对音研究孙伯君语言研究2008/04

25.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杨同军;西北师范大学, 2003

26.之言. 七十年来的敦煌变文研究[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0, (04)

27.试论《慧琳音义》的价值姚永铭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Z1

28.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献及其价值方广錩西域研究1996/01

29.试论《慧琳音义》的价值姚永铭古汉语研究1997/01

30.从《敦煌变文》用韵看汉语声调中的“浊上变去”窦秀艳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2

31.20世纪敦煌变文的发现与研究莎日娜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02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摘要: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使的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当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敦煌壁画矿物色工笔重彩现代工笔重彩画 正文: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了解到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色彩对它的影响。 一、敦煌壁画之色彩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一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其中保存的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壁画,反映了我国几千年间绘画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突出的显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与表现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无不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带来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颜料——矿物颜料。敦煌石窟堪称我国绘画颜料标本的宝库,其中保存着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颜料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矿物色应用及颜料制造的辉煌成就。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敦煌石窟中所用的颜料有3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矿物,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色。从壁画的用色角度来说,敦煌壁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国时期;中期为隋唐、五代时期;晚期为宋元直到明清时期。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各主要石窟的开凿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开来,所以当时的美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这一时期壁画的颜料主要为土红、朱砂、青金石、石青、铜绿(氯化铜、氯铜矿)、石绿、高岭土等。这个时期的色彩观念与古时一脉相承,浓重鲜明的色彩是民族形式的一大特征。早期壁画在其特性上显现出生动稚拙的特质,在色彩的表现上,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用色较少,而且不喜调和,色调浓烈而沉着,趣味质朴,为西域风格;在绘画观念上敦煌早期壁画已开始理性地探究色与线、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绘画具有了自觉性,为隋唐画的发展铺设了宏阔的舞台。 敦煌中期壁画为隋唐时期的壁画。其艺术不仅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优良传统,并且融合了中原文化。使原来的“西域画风”相对淡化,中原文人画风逐渐有所显露。唐时期的许多精美壁画,线与色的结合更显成熟,这充分显示了两种画风自融合起的稚拙状态发展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在色彩应用上,不仅使用单色而且复色的应用也很多,而且还出现人造的红色。隋唐时代的艺术辉煌,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色彩优势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强项”优势地位,这个时期的壁画将中国审美意味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不论是在绘画审美还是绘画技法上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敦煌晚期壁画经历朝更替之后,壁画进一步中原化,线与墨的应用与功能被强化,色彩逐渐转为柔和。除了在西夏与元代的洞窟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的赋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的深受藏密艺术画风,其余都是以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发展下来的画风。 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人光颐敦煌,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敦煌,壁画也一度遭到了遗忘和破坏,它被广大中国人民暂时遗弃了。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揭取了壁画,带走了文书与卷轴,这时的中国人民才对敦煌的存在苏醒了。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丹青”之说,古人谓之:“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逐渐,“丹青”成为了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 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 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 一、前言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 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 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 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 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 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 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 (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 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

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 特征有所不同。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 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 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 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 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 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三)第三时期——丰腴华贵 隋唐时期,由于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深入佛教,唐代的佛教作品中,一种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 恪尽职守的统治秩序表现在了莫高窟佛教壁画上。唐代前期壁画,“菩萨的面相有方额广颐型、条长丰满型,头束高窃,戴宝冠, “素面如玉”、“长眉入器”均有丰满莹润的风貌。更接近现实中 真实的美女。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 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型;在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丰胶 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唐代后期的壁画,虽然出现了 许多优秀的的作品,但总体的趋势是江河日下。在佛像形象上,充 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结合,佛像面向多 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摒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 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四)第四时期——僵板世俗 唐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落,佛像艺术开始由盛而衰,步入了衰微期。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 审美特征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历程。五代、两宋时期,佛像的面相 或方或圆,或长圆,两腮鼓出,眼凸起,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般凹陷 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白

敦煌莫高窟美学论文

莫高窟的艺术 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2班韩磊 2008134144 敦煌是西部人的梦想,莫高窟是世界艺术家向往的地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西北距敦煌市区25公里。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佛龛碑》记载,乐 禅师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创凿洞窟,法良禅师接续建造。经过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遂成巨大的石窟群。南区近千米长的崖面上,洞窟鳞次栉比,密若蜂房,中部尤为集中,上下多达5列,已编号洞窟492个,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 身,唐、宋木构窟檐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位列全国石窟之冠,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艺术的内容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三者结合为统一的整体,窟的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方形佛殿式的覆斗式。塑像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体,除了几尊高达数十米的石胎泥塑外,都是彩绘泥塑。壁画大致可分为佛像、神怪、故事、肖像、经变、佛教史迹、装饰图案画等七大类。 十六国晚期(北凉)的洞窟,继承和发展了河西走廊汉晋文化的传统,同时由于敦煌与西域各国交流频繁,显现出明显的西域艺术风格。西魏洞窟开始出现中原艺术新风。以中国神话为内容,以秀骨清像为造型特征,注重神韵气度表现。北魏时期璧画多以土红色为底色,用青、绿、赭、白等色敷彩,色调热烈厚重。西魏以后则多用白色壁面为底色,色调趋于清新雅致。 隋代是敦煌艺术发展史上体现变革精神的活跃时期,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黄金时代。彩塑千姿百态,高达30多米的特大塑像出现;壁画题材繁多,场面宏伟,金碧辉煌。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壁画题材主要有5种:①佛像画。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②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

敦煌石窟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生姓名:李钰城学号:20124196 学院:理 专业年级:测绘工程2012级3班 课程:华夏文明之旅 设计(论文)题目:我最感兴趣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指导教师:刘艳 2013年12月

中文摘要 通过为期八周的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中国古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雕塑文化,彩塑文化以及舞蹈文化。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敦煌莫高窟。它留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从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它真是我国乃至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令我不由升起了崇敬之情。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关键词壁画,雕塑,建筑 1.敦煌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常称其为“千佛洞”。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

敦煌学论文

历史上敦煌的交通地位变迁与敦煌兴衰 摘要:从历史上看,敦煌开始发展、逐渐繁荣达到鼎盛以及它逐渐走向衰落,都可以从敦煌的交通地位地理地位变化中找到线索。 本文通过敦煌的交通分析敦煌的兴衰变迁。 关键词:敦煌历史兴衰交通 敦煌地处欧亚大陆腹地,风沙肆虐,因此极端干燥、炎热和寒冷,但是又由于祁连雪山形成的党河等水源,在戈壁上形成了一片近百平方公里的绿洲。 1630年前的公元366年的一个黄昏,在敦煌的三危山对面的山崖上,游方的僧侣乐僔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由于佛教传入的契机,之后的1000多年间,由无数无名画匠和工匠在这里完成了世界上最大、最辉煌的佛教艺术宝藏——敦煌莫高窟。 春秋战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早期民族是月氏人,而当时敦煌地区则是乌孙人和塞种胡等游牧民族。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敦煌郡、设阳关、玉门关。 公元304~439年十六国时期,敦煌先后归属于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前秦建元二十一年迁百姓近两万户到敦煌,促进了敦煌开发。 南北朝至唐代,敦煌由于丝绸之路而文化繁盛,敦煌的佛教艺术不断发展,达到佛教艺术的顶峰。 元朝,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和西向交通不再通过敦煌,敦煌在地理上失去了以往的优势。 公元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明朝初期已经成为牧区的敦煌,被彻底废弃,城市已经不存在。 19世纪末敦煌已经荒废,去的人寥寥无几,敦煌莫高窟已经成为牧羊人、游牧人偶尔去的地方,敦煌受到劫难最深的时刻,当时敦煌藏经洞经卷都被盗走,壁画、雕塑也被搬走。 以上即为敦煌简要的发展历史。从中不难看出,敦煌的兴衰与其交通地位地理地位息息相关。《汉书·西域传》中开篇就说:“敦煌列四郡,据两关。”说的就是敦煌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可以说,交通决定敦煌兴衰。以下主要就丝绸之路的兴起及衰落分析敦煌发展。 自丝绸之路兴起之时,骆驼就成为大漠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来来往往的驼队,也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成为丝绸之路上最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尽管这些代步工具的速度非常缓慢,但是在过去的

敦煌论文的

论敦煌文化的流传与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敦煌已然存在,直到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那是就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粮食生产基地。中原文化在这里生根和发展,儒家经典得到传播。 西晋时期,佛教文化也随之传入敦煌,其中号称“敦煌菩萨”的译经大师竺法护及其弟子在此译经传教。由于敦煌为当时中西交通要道的重镇,更有许多中外的少数民族沿丝绸之路结部落而居,其中包括“利所在,无不至”的粟特人和称雄西亚的波斯人等等。敦煌就这样同时接受着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灌注,其不断交汇融合,迸发出无数新的气象,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六国时期,先后由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个政权统治敦煌。此时中原大乱,战争频繁。唯敦煌相对平安,人口增加,中原与河西走廊的百姓避乱在此,中原汉晋文化在敦煌与河西走廊得以保存和延续。敦煌产生一批著名儒家学者,他们设馆讲学,著书立说。中原传统文化在敦煌已十分成熟。与此同时,西行求法与东来传教的佛教僧人都经过敦煌,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发展。敦煌莫高窟应运而生。据唐代圣历元年(698)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仗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干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二僧。”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信奉佛教,莫高窟的开窟造像活动逐渐发展兴盛起来。 隋代统一南北,击败西北的突厥和吐谷浑侵扰,保持丝路畅通,商贸繁盛。文帝和汤帝倡兴佛教,今天下各州建造舍利塔,瓜州也在崇教寺(莫高窟)起塔,宫廷写经也传至敦煌。短暂的隋代,在敦煌大兴开窟之风。唐王朝前期扼制了西域最大的威胁——西突厥的进犯,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和安西四镇。为加强军事防卫,在敦煌和河西走廊设立豆卢军、墨离军、王门军、赤水军、建康军等河西十军,使敦煌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丝绸之路全线畅通,“伊吾之西,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敦煌石窟的营造达到了极盛,敦煌文化进一步凝聚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以及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 于阗雁肪截昆吾,饕文如发双龙攫。丰隆煽火天公下,紫烟飞尽粉骨薄。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年代,吐蕃乘乱攻占沙州,推行吐善行政、经济制度和习俗,同时,大力抉植佛教,佛教势力迅速膨胀,推动了莫高窟继续兴建。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难

敦煌 莫高窟论文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高深,而且与壁画相融相衬,相得益彰。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

敦煌历史与文化期末论文

期末论文 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敦煌文化发展 趋势的个人看法

目录 引言 (3) 敦煌文化的内容 (3) 发展趋势 (3) 敦煌原始资料 (3) 目录完善编纂 (3) 文献资料电子化 (4) 敦煌遗书的保护 (4) 敦煌学 (5) 国内研究融入国际 (5) 专业人才培养 (5) 引用作品 (6)

引言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同化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产物,也是全球交往和东西方艺术交融的典范。 陈垣先生说过,“自汉以来,敦煌文化极盛,其地为西域与京洛出入必经之孔道,实中西文化交流之枢纽。”(跋西凉户籍残卷)[1]季羡林先生更将其提升到世界文明史的高度加以阐发:“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然而这样一种文化却在埋没了千年无迹可寻,直到上个世纪初藏经洞的偶然发现,才让它重见天日。经过这百年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国际热门的显学,敦煌文化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熟知。即便如此,今天的敦煌学尚没有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2000年说:“敦煌学还要再搞一百年。”那么下一个百年,在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敦煌学以及敦煌文化何去何从,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敦煌文化全球化发展内容 敦煌文化的内容 敦煌的原始资料包括遗书、壁画、雕塑以及石窟、建筑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敦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敦煌文化最原始的面貌,这作为敦煌文化的主要内容已毋庸置疑。而我认为除了这些原始资料,敦煌学也可以说是敦煌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敦煌文化比作是一道菜的话,那么原始资料就是材料,而敦煌学就是将材料变成一道香嫩可口佳肴的做法。你想了解这道菜,除了要了解材料,更要了解做法。同理,抛开研究敦煌文书的敦煌学,那么敦煌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没有意义的。 发展趋势 敦煌原始资料 敦煌资料中最能体现体现敦煌文化的当属敦煌遗书。而敦煌遗书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世界性势必要求敦煌研究也是世界性的。而敦煌遗书散藏世界的现状,是敦煌学自上世纪

敦煌论文1

1.敦煌曲子词整理研究的百年历程刘尊明文献1999/01 2.二十世纪敦煌曲子词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刘尊明文学评论1999/04 3.敦煌俗文学作品的语料价值曾良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4.变文研究述评二题──敦煌变文研究回顾与思考之一张鸿勋敦煌研究2000/02 5.欧洲敦煌学研究简述及其论著目录戴仁敦煌学辑刊2001/02 6.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敦煌文献的价值张涌泉中国社会科学2001/02 7.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张金泉敦煌研究2001/01 8.敦煌文书中的王梵志诗研究述评李君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S1 9.王梵志研究的百年回顾徐俊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10.20世纪的敦煌变文语言研究陈明娥敦煌学辑刊2002/01 11.《续一切经音义》引《切韵》考汪寿明语言科学2003/01 12.敦煌祭文分类综述武汉强河西学院学报2003/01 13.试论敦煌本《文选》的语言文字价值李梅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03 14.敦煌文献中的白话禅诗张子开敦煌学辑刊2003/01 15.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白话诗张子开宗教学研究2003/04 16.试论敦煌佛经异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大般涅槃经》为例景盛轩敦煌研究2004/05 17.从三种《搜神记》的语言比较看敦煌本的语料价值崔达送敦煌研究2004/04 18.《时要字样》的“浊上变去”丁治民语言研究2004/01 19.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富世平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20.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研究张涌泉敦煌研究2006/06 21.敦煌遗书与汉语史研究高田时雄敦煌研究2006/06 22.武则天为已逝父母写经发愿文及相关敦煌写卷综合研究赵和平敦煌学辑刊2006/03 23.敦煌写卷《老子》研究综述杜冰梅兰州学刊2006/09 24.敦煌写本《籯金》研究郑炳林敦煌学辑刊2006/02 25.敦煌歌辞概观杜琪社科纵横2006/07 26.论敦煌写本《尚书》的异文类型及其特点钱宗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03 1.敦煌变文转注字考钟如雄古汉语研究2007/04 2.初唐墓志异体字的意义和价值廖强求索2007/12 3.异文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编纂——以《世说新语》和《晋书》异文词汇为例冯青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6 4.敦煌变文说唱研究综述陈颖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5.王梵志诗特殊韵字浅析朱丹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8 6.王梵志诗韵研究简述妥佳宁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8 7.《守温韵学残卷》反映的晚唐等韵学及西北方音黄易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8.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异文中通假现象研究李索大连大学学报2007/02 9.敦煌藏文发愿文研究综述黄维忠敦煌学辑刊2007/01

敦煌莫高窟英语论文

Mogao Caves Mogao Caves or Mogao Grottoes is commonly known as Thousand Buddhas Cave. It is located in Dunhuang which is in the west of Gansu Corridor, an oas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at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rossroads on the Silk Road.Mogao Caves is famous with its elegant murals and statue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the nation ke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Mogao Caves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600 years. Although it is attacked and damaged by the nature or people in a long long time, Mogao Caves still owns 492 caves, 2415 body sculpture, the murals of more than 45000 square meters, 5 timberwork building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late XiWei, Northern Zhou, Northern Qi, Sui and Tang Dynasty, Five Dynasties, Song Dynasty, Xixia, Yuan Dynasty , etc. The first caves were dug out 366 AD as places of Buddhist meditation and worship.[2] The Mogao Caves are the best know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grottoes and, along with Longmen Grottoes and Yungang Grottoes, are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ancient Buddhist sculptural sites of China. History In order to protect against the Xiongnu,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Wudi set up Dunhuang as a frontier garrison outpost in 111 BC. It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 gateway to the West, a centre of commerce along the Silk Road, as well as a meeting place of various people and religions such as Buddhis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gao Caves near Dunhuang can date back to the fourth century AD.In the first place, the caves served only as a place of meditation for hermit monks, but developed to serve the monasteries that sprung up nearby in the early periods, and by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Mogao Caves had be come a place of worship and pilgrimage for the public.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the caves were constructed at Mogao in that Dunhuang had became the main hub of commerce of the Silk Road and a major religious centre. There are the two large statues of Buddha at the site, the largest one constructed in 695 following an edict a year earlier by Tang Empress Wu Zetian to build giant statues across the country. After the cataclysmic An Shi Rebellion, Dunhuang was occupied by Tibetan regime in ancient China and voluntary army, but it affects little.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e site went into a gradual decline,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caves ceased entirely after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early 1900s, a Chinese Taoist named Wang Yuanlu appointed himself guardian of some of these temples. Wang discovered a walled u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