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收稿日期:2001-03-06

作者简介:李跃军(1968- 

),男,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社科系讲师,理学硕士,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以台州海滨旅游开发为例

李跃军1,姚丽芳2

(台州学院,浙江临海317000;2.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摘 要:论述了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一般特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非优区旅游

开发的三大突破性战略:空间战略、形象战略和产品战略。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分析了台州海滨旅

游资源的优劣势,进而提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战略。关键词: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空间战略;形象战略;产品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1)06-0090-06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回归自然、热爱自然观念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去海滨旅游成了最佳旅游选择之一。美国夏威夷、加勒比海、地中海及东南亚等地很早就成为世界性海滨旅游胜地。在中国近几年,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也逐渐将旅游天地和审美视野扩展到了海洋和海岛。海滨旅游开发正是迎合世界各地海滨旅游热的需要,中国东部海滨已经形成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如国务院于1965年、1987年、1992年三次公布的国国家级风景区共有119处,其中15处位于中国东部海滨,并都以Sun (阳光)、Sand (沙滩)、Sea (大海)、Seafood (海鲜)等”4S ”旅游资源为特色。从中国各大海滨旅游区的辐射范围来看,我国各大海滨旅游区目前没有一个占绝对优势覆盖全中国。这就需要各大海滨旅游区与周围一些有互补优势的非优势旅游区“大联合”开发。

1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一般特征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偏低和景点组合状况欠佳的地区,中国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主要是指“4S ”特色稍逊于上述15处国家级风景区的东部诸多海滨旅游区。它具有如下特征:

1.1 “4S ”特色不突出 海滨地区具有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奇异的海蚀地貌、“4S ”等旅游资源优势,其中“4S ”则是其最突出的优势。而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大多是Sand (沙滩)质量不好,或是规模不大;Sea (大海)的海水颜色混浊。“4S ”不突出是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共性。

第21卷第6期2001年12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SH ANG RAO NORM A L CO LLEGE V ol.21,N o.6Dec.2001

1.2 位于海滨旅游资源优越区的阴影区 中国东部大陆海岸线1.8万千米,已经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相对而言,上述15处国家级风景区对游客市场的辐射范围较大,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会受到它们的替代性,在旅游者审美意识未有重大变化时,不具备对游客的较大吸引力。其中渤海湾海滨和浙江东北部至福建东南部海滨的两大区域,国家级海滨风景区分布密度大,非优区旅游开发受到优越区的替代性更强烈。

1.3 具有相对性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相对优越区而存在。因区域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旅游资源优越区内可能含有若干非优越小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也可能含有个别优越小区。如台州海滨旅游区,位于舟山海滨旅游区的阴影区,但包含有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地、中国规模最大的火山岩石林等众多高等级的旅游资源优越小区。

1.4 继增性大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继增性是指因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和种类上的突然增加,使区域旅游资源质量显著优化的现象。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位于大陆和海洋交错地带的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继增性较大。如台州海滨区被测定为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地时,“千年曙光”就成为此区重要旅游资源并对游客吸引力较大。

2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战略

从非优区的自身条件看,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虽然位于优越区的阴影区里,劣势较多,但开发机会也多,可截留过路的游客,或对优越区的客源引流,达到对优越区的分流,从而减轻优越区超载的压力并从中得益;另外,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对局部地区旅游开发也有一定的利用意义。从经济状况看,东部海滨是中国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区域,工农业经济相当发达,地方经济实力雄厚,这为旅游项目及时上马,改善区域的旅游设施提供资金上的保障。从资源特色看,非优区可能含有优越区所不具备的旅游资源特色,因此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虽然旅游开发有一定困难,但旅游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开发的可能性。可采取下列策略进行突破:

2.1 空间策略

指实行地域间的不同等级要素的优化组合,构成规模优势,创造旅游新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区内空间策略和区间空间策略。区内空间策略是指非优区内部景点空间优化组合策略。一般说来,非优区包含的景点也较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旅游开发现状落后,旅游吸引力不强,所以各景点开发不能一哄而上,必须遵循区域旅游开发原则,集中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以奇制胜,有重点分步骤开发。把以“点”带“面”思想贯穿在旅游空间拓展的始终,积极稳妥地寻找旅游业的“生长点”,然后由“生长点”带动整个非优区旅游”面”的发展。区间空间策略是指非优区与周边旅游区之间的空间优化策略。积极挖掘本区域的资源特色,尽量避开优越区的替代性,达到与优越区间的互补性。

2.2 形象策略

旅游形象定位就是在规划与开发中,通过旅游区的空间外观、环境氛围、服务展示、公关活动在旅游者心目中确定一个明确的综合形象感知。借助此形象定位,一个宠大而属性综合的旅游区在旅游者的人际传播和区域市场推广中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立足和独特销售优势。旅游形象是旅游区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形象及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可以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其垄断力的来源是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个性化。而旅游区的产品质量一般,主题形象模糊很容易使旅客经历平淡,没有余味,造成回头率1

9 第6期 李跃军,姚丽芳: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29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第21卷)

较低。

2.3 产品策略

旅游产品的质量好差是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旅游开发,存在相互抄袭、重复题材众多,缺乏新的内容等问题,造成游客回头率低。必须在旅游产品的风格、景观、服务、特色等方面下功夫,把新颖别致、参与性强、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展示给旅游者。

3 实例分析———台州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台州海滨的实际,对台州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如何开发进行进一步剖析:

3.1 台州海滨旅游资源概况

台州海滨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中部,处于舟山群岛旅游区的阴影区,属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但它是联系浙北海滨和浙南海滨的枢纽,台州海滨旅游线的形成对浙东海滨带“大联合”可起到桥梁作用,台州海滨旅游是浙东海滨旅游开发重要组织部分。

台州海滨海域面积为8万km2,海岸线曲折绵延,长为780km,约占全省大陆海岸线的40%,海上出露面积500m2以上岛屿有691个,约占全省岛屿总数的40%,在港湾岛屿中,著名的是“三湾三岛九门”:即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大陆岛、东矶岛、玉环岛;三门、玉带门、岱门、海门、剑门、松门、坎门、楚门、漩门。这些港门是海陆互往的重要门户。在我国东南沿海中,有如此众多优越的港门和岛屿,实属罕见。

台州海滨从北至南距离约167km,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健跳港、桃渚、椒江、石塘、大鹿岛、大陈岛、方山等7个区域(亚区)。各种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中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潜力景点有上百处,其中许多景点在我国同类项目中占有一定地位:如温岭石塘是全国最大渔港,也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的照射地。自然旅游资源以岩、海、洞为特色,台州海滨岛屿山岩如诗如画,海洋风光旖旎优美。有杜甫的诗为证:“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人文旅游资源则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台州古代海上文明发达甚早,已有5000年的海洋开发史,商周时,东越人就和中原王朝有频繁的海上交往。《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公元230年东吴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从台州章安的“临海东”出海,这是我国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的第一次记录。

台州海滨旅游资源美感特征突出,适宜旅游活动类型多样(附表)。

附表 台州适宜开展旅游活动表

利用空间 主要旅游活动项目

临海腹地生物采集、休闲农业旅游、休闲疗养、野营、度假

海岸断崖生物采集、攀岩、观赏、科普教育、科研

岩礁岸钓、生物采集、观赏、科普教育、科研

沙滩海水浴、岸钓、生物采集、游戏、观赏

护岸游艇、舟钓、岸钓、观赏

海面游艇、舟钓、岸钓、观赏

海中参观游览、体育活动

岛屿舟钓、岸钓、生物采集、休疗养、野营观光、岛上漫游

台州海滨虽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缺少特高级别的旅游资源。如果将台州海滨与中国

其它区域海滨段相比,大连以优美海滨城市风光吸引游客,北戴河以优质的海滨浴场成为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避暑胜地,海南岛以热带风光成为中国避寒中心,而台州海滨则没有上述海滨所具有轰动效应的海滨旅游资源。其次台州海滨海水污染严重,海水颜色浑浊,海滨沙滩虽然有些区域沙质较好,但规模太小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另外,由于台州海滨海岸曲折,使陆上交通严重不便。目前以弯曲的公路绕道过港,没有大桥来缩短南北交通距离。这给旅游路线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台州海滨是旅游资源非优区域,但是,旅游资源的优势也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性。

3.2 台州海滨旅游开发措施

3.2.1 采取合理的空间战略

首先推出两条旅游环线,重点建设南环线。台州海滨南北延伸较长,根据7个亚区的分布情况和现有交通状况,台州海滨旅游区可分成二条旅游环线:北环线和南环线。北环线包括椒江、桃渚、健跳三个旅游亚区,并把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纳入本区,主要以公路为交通联系方式,形成椒江—桃渚—健跳—椒江的旅游环线。南环线包括椒江、大陈、石塘、大麦屿、方山五个亚区,以水、陆路交错利用为交通联系方式,形成椒江-大陈岛-石塘-大鹿岛—大麦屿—方山—椒江的旅游环线。

更重要的是运用区域空间策略。台州海滨旅游区在不同区域空间上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首先,台州海滨位于浙东海滨中部,是联系浙北海滨和浙南海滨的枢纽,台州海滨旅游线的形成对浙东海滨带”大联合”起到桥梁作用,台州海滨旅游是浙东海滨旅游开发重要组织部分,与舟山群岛、雁荡山等共同组成”浙东海滨游”的旅游产品,展示浙东文化、浙东学派、浙东丝绸之路昔日的风彩;主要采用水上海运作为交通联系方式,把宁波、台州、温州的海港连成一线,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建设,使椒江、甬江、瓯江景区和浙东海域、海岛景区连在一起。其次,它作为台州旅游区的组成部分,可与天台山风景区、仙居神仙居风景区、临海历史文化名城组成“三点一线”的空间格局,共同形成”台州游”的旅游产品,并加强其“三点一线”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它们之间游客输送能力。再次,它作为浙东南旅游网络的组成部分,与雁荡山、天台山、楠溪江共同组成“浙东南游”的旅游产品;交通联系上,除了现有的雁荡山到台州海滨的公路外,增设大麦屿港到乐清港的水上航线,提高雁荡山游客向台州海滨的渗透能力。在上述三个不同旅游网络内,台州海滨所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在“浙东海滨游”中,一方面要避开与舟山群岛资源互代性,另一方面,则要与舟山群岛联合开发,使“浙东海滨游”旅游吸引力更强。在“台州游”中,台州海滨作为重要支柱,要挖掘“海、洞”优势,使台州的“佛、城、山、海、洞”旅游形象更完善。在“浙东南游”中,充当与雁荡山等的资源互补角色,使“浙东南游”的旅游内容更丰富。

3.2.2 正确的旅游形象定位

台州海滨旅游形象定位必须以本地客观存在的特征作为基础,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特性和人文底蕴,并提炼加工而成,具有鲜明特色、有感召力,体现个性的特点。台州海滨众多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奇岩异洞和海洋是其两大特色。奇岩异洞虽有特色,美感度也很高,但雁荡山、张家界、桂林路南石林早已名扬天下,所以台州海滨不能仅以此为主题旅游形象。海洋在台州海滨旅游资源中影响深远,不仅对自然旅游资源形成有重要影响,而且是形成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由于中国东部广阔的海域,台州海滨仅仅以海洋为旅游形象,则旅39 第6期 李跃军,姚丽芳: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49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第21卷)

游吸引力也不会很大。因此台州海滨旅游形象要把奇岩异洞和海洋结合而成,可拟为“山海经中的海鲜美食天堂”。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旅游资源最大的优越性,也展示了旅游资源具有特殊的感召力。

同时,旅游形象必须向外传达。旅游形象如果不能有效传达,目标市场则无法去了解和把握其内涵。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传达方式。首先提出旅游形象营销口号和主题词。营销口号可拟为“到台州海滨,做海上居民,看渔民风情,品海味山珍”;主题词可拟为“山神海韵山海经”。然后采用营销推广方式,广告与公关等宣传方式传达到目标市场。

3.2.3 确立完善的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3.2.3.1 形成特色性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台州海滨具有奇岩异洞的地貌特征和浓厚的海洋文化特征,特色性强。既不同于中国南部海南岛、广东、福建等海滨特征,也不同于中国北部的渤海湾、苏北海岸等海滨特征。所以台州海滨旅游可以满足文化旅游、特色旅游的广大游客需要。特色性产品是形成名牌产品和富有竞争性产品的前提,也是旅游产品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关键。台州海滨抓住海洋文化和海滨地貌两大特色,可形成具有“台州海滨”特色的组合型旅游拳头产品。如利用海上豪华游船进行海上观光游;利用多种海鲜鱼类进行美食活动;利用柑桔、文旦、高橙等的中华名果进行农业观光美食游;利用优良海域进行垂钓等参与型旅游。

3.2.3.2 形成多层次、景点灵活组合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综合性要求它提供的服务内容多种多样,满足旅游者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考虑到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各异,支付能力不同,除了提供的单项产品要丰富外,各单项产品还要有不同档次和价位,以吸引不同层次的旅游者。随着包价旅游在旅游市场中所占比重相对减少,散客旅游的不断增多,景点选择灵活性较强的旅游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台州海滨应把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众多景点提供给游客,旅游者可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选择其中若干景点。

3.2.3.3 以科技为产品开发先行官。随着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品位要求的提高,原先那种简单、俗气的旅游景点已经不能适应旅游者的需要。产品开发中,必须依托高科技发展旅游业。如在具有台州中心城市功能和台州海滨中心城市功能的椒江市区,适时推出智能化宾馆;在交通上,推出海上豪华游船、海上快艇、直升飞机等,在港口建设上,把大麦屿港、海门港建成现代化港口;在景观建设上,增加科技含量,避免低水平重复造成的浪费,依据前瞻性的思路设计景观特征。

3.2.3.4 以分层定制为产品构成方法。分层定制就是以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确定产品开发层次。首先从旅游动能看,旅游产品分为基础型产品、提高型产品和发展型产品三个层次。基础型产品是以陈列式观光游览为特征,是旅游规模与特色的基础。提高型层次是以表演式展示为特征(如民俗风情、娱乐、购物等)满足游客由“静”到“动”的多样化心理需求,吸引游客消费向纵深发展。发展型层次以参与式娱乐与相关活动为特征,以满足游客的自主选择、投身其中的个性需求。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具有不同层次的旅游功能,因此,旅游产品开发需根据不同层次游客需要,进行分层定制。其次从旅游产品的辐射范围看,不同等级的旅游产品,其辐射范围是不同的。低等级旅游产品只能吸引中小尺度游客市场,而高等级的旅游产品不仅能吸引小尺度游客市场,且能吸引大尺度游客市场,因此,旅游产品开发必须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发。高等级旅游资源开发应该针对大尺度的游客市场,而低等级旅游资源应面向本地游客市场。

3.2.3.5 以政府优惠政策为产品开发有效导向。政府应优先扶植发展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旅游市场。在管理体制上,以“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为指导思想;在资金筹措上,鼓励和支持海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依法从事旅游开发;在税收上,对于巨额投资旅游项目,合同期内给予免征土地使用税的待遇,在荒山上或在部分海域内,给予免征一定时限的土地使用税等待遇。

3.2.3.6 以品牌为旅游宣传心理战术。旅游产品与其它商品一样,品牌容易“走天下”,容易在目标市场上形成快速的、有效的宣传效应,以致较快地在游客市场中形成“台州海滨”旅游形象。台州海滨的地貌、海洋文化两特色,应该充分利用。近期,可打出“海鲜美食牌”、“奇岩异洞牌”、“千年曙光牌”,中、远期可打出“海岛度假牌”、“清新空气增寿度假牌”等。争取在2010年前后将这些品牌推向中国广大内陆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 ].经济地理,1993.2.

[2]叶哲明.东吴卫温,诸葛直远规台湾出海港口考析[J ].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1.2.

[3]李家芳,戴泽蘅.浙江省海岸带优势资源及其组合特点[J ].自然资源学报,1996.1.

[4]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J ].青年地理学家,1999.1.

[5]钟海生.旅游业的两种发展观和政策导向[J ].旅游学刊,1999.1.

[6]陈传康.康体休闲产业的机遇与市场进入[J ].人文地理,1997.2.

[7]王凯.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

[8]杨哲昆.中国旅游深开发理念初探[J ].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9]李溢.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开发研究[J ].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aside in

no Optim al Tourist District

LI Y ue -jun 1,Y AO Li -fang 2

(1.T aizhou C ollege ,Linhai Zhejiang 31700,China ;

2.Shangrao N ormal C 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feature of seaside tourist res oureces in nondominant position area.It als o puts forward to thre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pace strategy ,im 2age strategy and product strategy.In the guide of the theory ,it analysis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 aizhou seaside.

K ey Words :Seaside tourist res ource ;N ondominant position area ;S pace strategy ;Image strategy ;Product stratery 5

9 第6期 李跃军,姚丽芳: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

XX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村发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学校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需求不断增大,乡村旅游已然兴起。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对发展我国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在开发过程中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平湖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为题,结合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模式文化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社会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的乡村旅游开发状况如何,对它的开发又有何建议?通过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例如对秦东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就对秦东地区资源经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罗清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旅游系 北京 101101) 【摘要】 近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陆续开发和完善了全国各地主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的需求,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促使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方法等必须有新的变化和调整。该文对此做了新的界定和建议。【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原则 方法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罗清(1965-),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创意文化旅游、旅游经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并愈趋成熟,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现代人们的首要选择,依照我们过去的开发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旅游需求。采取合理的原则和方法开发旅游资源,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1 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特殊资源,具有明显的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地理环境要素所具有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的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它又具有历史人文的特征。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旅游经济收入的来源,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才能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吸引游客,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和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逐渐增多,游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开发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才能不断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旅游资源加以利用的经济技术系统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在于发展旅游业,实质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价值,提高其吸引力,使旅游资源变成现实的旅游吸引物,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旅游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开发,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发,就是根据域条件,运用资金和技术手段,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建设,使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并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向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而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展开的,为了充分有效地挖掘旅游资 源本身的价值,在选定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还必须进行一系列旅游环境建设、旅游产品设计的开发工作,使旅游资源所在地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开发就是旅游开发的核心,成功的旅游开发必须首先要有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旅游开发的质量。 2 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文化活动,必须遵循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同时也要符合文化事业的开发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就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可以将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界定为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原则、美观原则、市场原则、特色 原则、 和文化原则。①旅游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生态、可持续的实践,保证经营活动不会使环境退化;旅游开发中应对当地社区和居民做出持续的贡献;旅游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破坏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②协调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理性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旅游资源开发者正确处理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强调整体效益,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社会公益,全面协调和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复杂关系,使旅游业得以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投资省、收益快、效益高。同时,旅游业既是一种文化性的经济产业又是一种经济性的文化产业,还是一种与环境生态密切相关的资源耗费型产业,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即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保证旅游区居民及旅游者的生活秩序的安定与和谐,更要保护好旅游区域的环境生态。 ③美观原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就是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发中应该充分运用美学的原理,将自然美、艺术美及观念美有机地融合进来,创造一种诗意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置身其中,得到全方位的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力争做到旅游区布局和谐,旅游线路流畅,旅游氛围融洽。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XX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旅游资源开发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承办单位概况 1、项目承办单位:某某县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2、法人代表:易华 3、项目主管单位:某某县县人民政府 4、项目承办单位性质:县政府旅游局下属事业性单位 三、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1、《安顺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1996年)

2、《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999.9第三次修改) 3、《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8) 4、《某某县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大穿洞景区详细规划》(2002.3) 5、风景、旅游及相关专业技术规范、标准; 6、《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事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2]20号。 7、《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通知》黔府办(2000)16号。 9、可行性报告编制协议; 10、其它相关资料。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1、项目工程建设是安顺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 早在1995年安顺地区就在《安顺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计划与规划中期(2001~2005)“某某县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初具规模”,“某某县县格凸河风景区申报为省级,开发建设该景区及其沿线风情点”(《规划》)中第一章第四节第十九条)。 2、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前提

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所在的某某县县是一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某某县格凸河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堪称一流,景区内的供电、给排水、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开发资金不足 由于开发建设较晚,投入资金较少,目前本风景名胜区服务设施简陋。对外旅游服务主要依托县城。景区内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场所有待建设,只有大河村提供有限的农家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经营管理和服务条件跟不上,制约了日益增长的旅游业的发展。景区内又缺少步道、亭廊、停车场、码头、公共厕所和垃圾处理等设施,不便开展观光游览活动。 以上问题可随着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的建设和完善而逐步解决。 3、格凸河穿洞风景名胜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全市和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同时为了树立安顺市作为贵州省旅游中心的地位,必须扩展与丰富其旅游产品的内涵。建设格凸河风景名胜区,是贵州西线风景旅游区的重要补充。安顺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仅仅集中体现在黄果树、龙宫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非优区]旅游非优区的界定及特定分析

旅游非优区的界定及特定分析 摘要:独特的语言系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旅游非优区理论认识历程回顾、认识误区解释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非优区”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形成抽象定义“特定时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的地区”;并提出现实中可测量的操作化定义“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最后从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角度,对旅游非优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非优区特征分析理论界定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呈上升趋势,其表述有“旅游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旅游弱势地区”、“旅游温冷地区”、“边缘型旅游地”、“二三级旅游地”(许春晓,2001)等等,本文拟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旅游非优区”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它现象有效区分,并探讨在现实中测量、甄别旅游非优区的具体方法。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xx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报告(完美版)

xx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研究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旅游几乎在世界各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公布的统计数字,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活动参加者为2528.2万人次,1960年为6929.6万人次,1990年则为45487.5万人次,相当于195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的18倍。国内旅游也迅速发展,整个“八五”期间旅游人数为22.06亿人次,每年以18.9%的速度增长,比“七五”年均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但是,旅游的发展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目前即便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每年能够出国旅行的人数在该国人口中的比重仍未达到应有水平。例如在出境旅游比较流行的英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次也仅为全国人口的1/3。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者在这些国家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战后旅游发展的趋势表明,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余暇时间的增多、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它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有利进展,今后参加旅游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从而也决定了旅游业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旅游者的文化修养、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旅游业的文化氛围、

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不存在的,低档次的文化品位,是影响旅游活动发展的致使原因。所以不管是旅游的主体(旅游者)还是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都应予以一定的教育和培训,以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欣赏被賦予更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而使旅游得到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旅游业是一高度竞争的产业。不仅各国旅游业,特别是面对相同客源市场的邻近国家旅游业之间竞争激烈,而且同一旅游目的地内的各旅游企业也存在竞争。如果不了解旅游,不了解发展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等必要的知识,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还要对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进行旅游教育和训练。 另外,要搞好旅游业,实现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地位,还要在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前提下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当地人民的需要。也只有同时满足旅游者和当地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国家的利益。因此各方的利益和需要都必须予以满足,各方彼此间的利益冲突都必须调合一致。在这个意义上,了解旅游和正确认识旅游对于各级政府参与制定政策和规划工作的人员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是有必要了解一定的旅游方面的知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宝鸡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宝鸡地处西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人文景观著称,种类的多样性及悠远的历史沉淀使其在西部旅游文化资源中独树一帜,充分发挥其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使之推动宝鸡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对宝鸡旅游的现状、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发的思路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经济 一.宝鸡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从旅游资源角度看,宝鸡旅游发展潜力很大 宝鸡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一级文物481 件(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4A 级景区6处,3A 级景区处19处。我们所调查的7个县、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千阳县、陇县、麟游县)中,每个县、区都至少有一个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区或旅游点。如陈仓区的姜子牙钓鱼台风景区;凤翔的东湖景区、秦宫一号大墓;陇县的关山草原;扶风的法门寺及法门寺博物馆(国家4A 级景区);岐山周公庙;千阳的莲花山狩猎场;麟游的九成宫醴泉铭碑等。有些县、区的旅游资源密度好,可形成小的旅游环线;而且,由于地方多数旅游资源污染小、环境质量高,对城市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如陇县的秋菊山庄、向阳川;千阳县的莲花山狩猎场;岐山的堀山森林公园等。而且,宝鸡北部各县占有相当的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周文化旅游区和三国文化旅游区及以草原、山水风光见长的关山,龙门洞,景福山旅游区。相对于优势的旅游资源,宝鸡的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宝鸡市经济发展和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接待的旅游人数总量,特别是海外旅游人数和比例在全省所占份额较低。 2. 宝鸡旅游可进入性具备一定的基础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招商、旅游发展的需要,宝鸡市及北部各县区之间的交通大为改善。陇海、宝(鸡)-成(都)、宝(鸡)-中(卫)铁路在宝鸡市交汇;西宝高速连接西安和宝鸡,宝(鸡)-平(凉)线、宝(鸡)-天(水)线、西宝北线等二级公路贯穿宝鸡市、陈仓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较偏远的麟游县也有三级公路与其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四平市旅游资源非优区营销策略探究

四平市旅游资源非优区营销策略探究 本文依据四平市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四平市旅游资源非优区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探性地提出了四平市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营销策略,为四平市旅游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平市地处吉林省南部,区域空间上邻近长春市、吉林市、沈阳市等旅游资源储量、丰度和品质均比较高的大中型城市。根据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的相关数据,四平市拥有旅游资源1962处,在吉林省的地级市中排在第六位。根据国家标准,全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而四平市旅游资源仅拥有6个主类、12个亚类、20个基本类型。在储量方面,四平市储量为4141,在吉林省旅游资源总储量中占9.18%,在地级市中排在第六位。优良级旅游资源方面,四平市为195处,占吉林省的6.02%,在地级市中排在第八位,五级单体数为8,占吉林省的3.24%。由此可见,四平市在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布中处于非优区中,那么如何在非优环境下发展旅游业,探索出一条适合四平市的旅游资源非优区营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探性的探讨这一问题。 一、旅游营销策略

(一)媒体营销策略 通过各种媒体的营销可以迅速提高知名度,因此四平可以适时更换主体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 集中优势开拓东北三省市场。抓住主要旅游客源市场,通过电视、报纸和广告宣传等主要媒体宣传四平旅游的整体形象,并适时推出旅游新景点、旅游新线路,并形成专题节目予以系列介绍。 (二)联合营销策略 联合东三省主要城市,借壳营销。依靠新文化旅行社、康辉旅行社、青年旅行社等旅行社的知名度、相对稳定的客源群体和其庞大的连锁网络扩大四平的旅游影响。通过加入联合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接受这些大型旅行社国内外客源对四平市的辐射。 (三)全民营销策略 通过宣传树立全民营销理念,将各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阶层作为营销的主体,代表四平的整体形象,对四平乃至长春的各大专业市场的营销人员、城市公共交通的工作人员及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等,通过政府引导、管理和培训使四平市居民能够自觉维护形象,主动宣传四平旅游。 二、营销体系建设 (一)直销体系建设 1、主攻市场

乌镇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乌镇的旅游资源 开发研究 B14020831 靳禹熙

目录 一、绪论1.乌镇历史源流 2.气候特点 3.乌镇旅游开发前景的概述 4. 旅游开发前景预测的意义 二、调查的结果 三、乌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完整意见 1.已有的旅游开发设计理念 2.已有的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营现状及完善建议 3.已有乌镇旅游开发的客源市场分析 4.部分景点开发需要改进的建议 四、乌镇旅游开发之路的原则及总体规划 1.乌镇旅游开发的原则 2.乌镇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附录:乌镇旅游建议

【内容摘要】乌镇是一个有1300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关键词】江南水乡城镇旅游开发乌镇 一、绪论 1.乌镇历史源流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3]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2.气候特点 乌镇隶属桐乡市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湿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气候特点。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