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较短的波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在QRS 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7)Q-T间期: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一般可查表。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典型心电图的各种指标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 )状态。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repolarization)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图4-1-l)。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产生向下的波形,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图4-1-2)。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其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因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图4-1-3)。

这种既其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 vector )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其电位强度。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电向量。

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其电活动相当错综复杂,致使诸心电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然而一般均按下列原理合成为“心电综合向量”( resullant vector ) :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相同者,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减。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构成一定角度者,则可应用“合力”原理将二者按其角度及幅度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取其对角线为综合向量(图4-1-4)。可以认为,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上述原

理所综合的结果。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前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室结、希氏束(His bundle)、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心脏的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图4-1-5)。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导在此处延迟0 .

05 ~ 0 . 07s) ,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图4-1-6)。临床心电学对这些波段规定了统一的名称:①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P 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② P -R 段(实为P-Q 段,传统称为P-R 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 波与P-R 段合计为P-R 间期,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③幅度最大的QRS 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④除极完毕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 段和T 波;⑤ Q-T 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

间。

QRS波群可因检测电极的位置不同而呈多种形态,已统一命名如下: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

平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R 波;R 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 波;S 波是R 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R波是继S 波之后的正向波;R波后再出现负向波称为S波;如果QRS 波只有负向波,则称为QS 波。至于采用Q 或q 、R 或r 、S 或s表示、应根据其幅度大小而定。图4-1-7 为QRS 波群命名示愈图。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心室肌这种规律的除极顺序,对于理解不同电极部位QRS波形态的形成颇为重要。

心导联

心电图导联体系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 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1 .肢体导联(lead leads)包括标准导联I 、II、III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 、aVL 、aVF 。标准导联为双极肢体导联,反映其中两个肢体之间电位差变化。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属单极导联,基本上代表检测部位电位变化。肢体导联电极主要放置于右臂( R )、左臂(L)、左腿(F ),连接此三点即成为所谓Einthoven 三角(图4-l-8 A , B)。

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假想的直线,称为导联轴。为便于表明6 个导联轴之间的方向关系,将I、II 、III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aVR 、Avl、aVF 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中心点,便构成额面六轴系统(hexaxial system) (图4-1-8C)。此坐标系统采用士l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每个导联轴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30°。此对测定心脏额面心电轴颇有帮助。

肢体各导联的电极位树和正负极连接方式见图4-1-9 和图4-1-10 。

2 .胸导联(chest leads)属单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检测之正电极应安放于胸壁固定的部位,另将肢体导联

3 个电极各串一5ko电阻,然后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称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如此连接可使该处电位接近零电位且较稳定,故设为导联的负极(图4-1-11)。胸导联检测电极具体安放的位置为(图4-1-12 A,B) : V1位于胸骨右缘第

4 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4 肋间;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

5 肋间相交处;V5位于左腋前线V4水平处;V

6 位于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梗塞还常选用V7~V9导联:V7位于左腋后线V4水平处;V8位于左肩胛骨线V4水平处;V9位于脊旁线V4水平处。小儿心电图或诊断右心病变(例如右室心肌梗塞)有时需要选用V3R~V6R导联,极放置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多描记在特殊的记录纸上(图4-1-13)。心电图记录纸由纵线和横线划分成各为1mm2的小方格。当走纸速度为25mm/s时,每两条纵线间(1mm)表示0 .04s(即40ms) ,当标准电压lmV= 10mm 时,两条横线间(1mm )表示O、lmV 。

(一)心率的测量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 除即可求出。例如R-R 间距为0 . 8s,则心率为60 / 0 .8 =75 次/分。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侧量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 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测量QRS 波群、J点、ST 段、T 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水平。如果QRS 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综合征等情况),应以QRS 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测量正向波形的高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近年来已开始广泛使用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各波、段时间测量定义已有新的规定:测量P 波和QRS 波时间,应从12 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 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 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 波起点侧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P-R 间期应从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 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 波起点;Q-T 间期应是12 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 波起点至最晚的T 波终点的间距。如果采用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仍应采用既往的测量方法:P 波及QRS 波时间应选择12 个导联中最宽的P 波及QRS 波进行测量;P-R 间期应选择12 个导联中P 波宽大且有Q 波的导联进行侧量;Q-T 间期测量应取12 个导联中最长的Q-T 间期。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四)平均心电轴

1 .概念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 电轴(mean QRS axis) ,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QRS 向量),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它是空间性的,但心电图学中通常所指的是它投影在前额面上的心电轴。因此可用任何两个肢体导联的QRS 波群的电压或面积计算出心电轴。一般采用平均心电轴与I 导联正(左)侧段之间的角度来表示平均心电轴的偏移方向、除侧定QRS 波群电轴外,还可用同样方法测定P 波和T 波电轴。

2 .测定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目侧I 、III导联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估测电轴是否偏移:若I 、III导联QRS 主波均为正向波,可推断电袖不偏;若I 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III导联主波为正向波,则属电轴右偏;若III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I导联主波为正向波,则属电轴左偏(图4-1-14)。准确的方法通常采用分别测算I 和III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二个数值分别在I 导联及III导联上画出垂直线,求得两垂直线的交叉点。电偶中心O 点与该交叉点相连即为心电轴,该轴与I 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图4 -1-15 )。也可将测算的I、III导联QRS波群振幅代数和值直接查表求得心电轴。

3 .临床意义正常心电轴的范围为-30°~+ 90°之间;电轴位于+90°至+l80°范围为心电轴右偏;位于-30°至-90°范围为心电轴左偏;-90°~ +180°之间为电轴极度右偏或称为“不确定电轴”( indeterminate axis) (图

4 -1-15)。心电轴的偏移,一般受心脏在胸腔内的解剖位置、两侧心室的质量比例、心室内传导系统的功能、激动在室内传导状态以及年龄、体型等因素影响。左心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左偏;而右心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等可使心电轴右偏。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自心尖部朝心底部方向观察,设想心脏可循其本身长轴作顺钟向或逆钟向转位。正常时V3 或V4导联R / S 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波形。“顺钟向转位

(clockwise rotation) ”时,正常应在V3

或V4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左心室方向,出现在V5、V6导联上。“逆钟向转位(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时,正常V3或V4 导联出现的波形转向右心室方向,即出现在Vl 、V2 导联上。“顺钟向转位”可见于右心室肥大,而“逆钟向转位”可见于左心室肥大。但需要指出,心电图上的这种转位图形在正常人亦常可见到,提示这种图形改变有时为心电位的变化,并非都是心脏在解剖上转位的结果(图4-l-16)。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见图4-1-17。

1 、P 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l )形态:P 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 波方向在I 、II、aVF 、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 2 )时间:正常人P 波时间一般不超过0 . 11s.

( 3 )振幅:P 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 . 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 . 2mV。

2 . P-R 间期从P 波的起点至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

间。

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年人的P-R 间期为0 . 12 ~0 . 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 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 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3 、QRS 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 1 )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 .06~0、10s,最宽不超过0 .11s.

( 2 )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 波一般不超过1、0mV 。V5、V6导联可呈qR 、qRs、Rs或R 型,R 波振幅不超过2 .5mV。在V3、V4导联,R 波和S 波的振幅大体相等,正常人的胸导联R 波自V1至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 小于1 , V5的R / S大于l 。aVR 导联的QRS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R 的R 波一般不超过0、5mV 。aVL 与aVF 的QRS 波群可呈qR 、Rs或R 型,也可呈rS 型。I 导联的R 波小于l . 5mV , aVL 的R 波小于l、2mV , aVF 的R 波小于2 .0mV。I 、II、III导联的QRS 波群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其主波一般向上。

6 个肢体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0、5mV , 6 个胸导联的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小于O .8mV ,否则称为低电压。

( 3 ) R 峰时间(R peak time) :过去称为类本位曲折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指QRS起点至R 波顶端垂直线的间距。如有R波,则应测量至R峰;如R 峰呈切迹,应侧量至切迹第二峰。各种波形的R 峰时间侧量方法见图4-1 -18 。正常成人R 峰时间在V1、V2导联不超过0 . 04s,在V5、V6导联不超过0 .05s。

( 4 ) Q 波:除aVR 导联外,正常的Q 波振幅应小于同导联中R 波的l / 4 ,时间应小于0 .04s 。正常人V1~V2导联中不应有q 波,但偶尔可呈QS 型。

4 . J 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ST 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 点。

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 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 点下移。

5 . ST 段自QRS 波群的终点至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一般不应超过0、05mV;ST 段上抬在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0 .3mV, V3不超过0、5mV,V4~V6导联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 .lmV。

6 . T 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 1 )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和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T 波方向在I 、II、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III、aVL、aVF 、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 波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 2 )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III、aVL 、aVF 、V1~V3导联外,T 波的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 波的1/10。T 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 . 2 ~1 . 5mV 尚属正常。

7 . Q-T 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 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 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 . 32 ~0 . 44s。由于Q-T 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 间期,通常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 = QT / R-R。Q-Tc 就是R-R 间期为1s(心率60 次/分)时的Q-T 间期。Q-Tc的正常上限值一般为0 . 44s,超过此时限即属延长。

8 . u 波是在T 波之后0 . 02~0 . 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u 波方向大体与T 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J 点上移。还可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QRS 波群的后段,从而发生J 点下移。

5 . ST 段自QRS 波群的终点至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的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一般不应超过0、05mV;ST 段上抬在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0 .3mV, V3不超过0、5mV,V4~V6导联与肢体导联不超过0 .lmV。

6 . T 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 1 )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和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T 波方向在I 、II、V4~V6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III、aVL、aVF 、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 波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 2 )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III、aVL 、aVF 、V1~V3导联外,T 波的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 波的1/10。T 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 . 2 ~1 . 5mV 尚属正常。

7 . Q-T 间期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 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 ~100 次/分时,Q-T 间期的正常范围应为0 . 32 ~0 . 44s。由于Q-T 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 间期,通常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 = QT / R-R。Q-Tc 就是R-R 间期为1s(心率60 次/分)时的Q-T 间期。Q-Tc的正常上限值一般为0 . 44s,超过此时限即属延长。

8 . u 波是在T 波之后0 . 02~0 . 04s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其产生机制目前仍尚未完全清楚。u 波方向大体与T 波相一致。在胸导联较易见到,尤其V3导联较为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

为了正确估价小儿心电图,需充分认识其特点。小儿的生理发育过程迅速,其心电图变化也较大。总的趋势可概括为自起初的右室占优势型转变为左室占优势致的过程,其具体特点可归纳如下:

1 .小儿心率较成人为快,至10 岁以后即可大致保持为成人的心率水平(60~100 次/分)。小儿的P-R 间期较成人为短,7岁以后趋于恒定(0、10 ~0 . 17s) ,小儿的Q -Tc 间期,较成人略长。

2 .小儿的P 波时限较成人稍短(儿童<0 .09s),P 波的电压于新生儿较高,以后则较成人为低。

3 .婴幼儿常呈右室占优势的QRS 图形特征。I导联有深S 波;V1(V3R)导联多呈高R 波而V5、V6导联常出现深S 波;Rv1电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Rv5逐渐增高。小儿Q 波较成人为深(常见于II、III、aVF 导联); 3 个月以内婴儿的QRS 初始向量向左,因而V5,V6常缺乏q 波。新生儿期的心电图主要呈“悬垂型”,心电轴>+90°, 以后与成人大致相同。

4 、小儿T 波的变异较大,于新生儿期,其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出现T 波低平、倒置(图4-1-19)。

https://www.sodocs.net/doc/ce18734367.html,/news_show.asp?tl_unid=2077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基本知识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特点 一、胸导联:??V1~V6导联的具体位置: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 肋间。 V3: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 ? P波: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R段:是电激动过程在房室交界区以及希氏束、室内传导系统所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一般呈零电位,显示为等电位线(基线)。? P-R间期:自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后经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正常成年P-R间期为0.12~0.20s。?

QRS波群:为左、右心室除极的波,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S-T段: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平线,反映心室早期缓慢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情况下,S-T段表现为一等电位线。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抬高在V1-V3导联不超过0.3mV,其他导联均不应超过0.1 mV。 ?T波: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左、右心室除极与复极全过程的时间。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表现:?1、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1)左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在V1导联上最为显著。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 (2)右房肥大:心电图表现为P波尖而高耸,其幅度>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2、心室肥大心电图表现:?(1)左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QRS波群电压增高:RV5或R V6>2.5mV,RV5或RV6+SV1>4.0mV(男)或>3.5mV(女)。②心电轴左偏。③QRS 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④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其中QRS波群高电压最为重要,是诊断左室肥大的主要依据。 (2)右室肥大:心电图表现为①V1 R/S>1,V5R/S<1,V1或V3 R的QRS波群呈RS、RSR’、R或QR型。②心电轴右偏,重症可>+110°。③RV1+SV5>1.2mV,aVR导联的R/Q或R/S>1,RaVR>0.5mV。④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T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3、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1)进展期:心肌梗死数分钟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斜行上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时间在6小时以内。?(2)急性期:心肌梗死后6小时至7天。S-T段逐渐升高呈弓背型,并可与T 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此时可出现异常Q波,继而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线,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抬高及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3)愈合期:心肌梗死后7~28天,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4)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后29天及以后。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常遗留下坏死的Q波,常持续存在终生,亦可能逐渐缩小。 ?4、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1)典型心绞痛: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2)变异型心绞痛: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3)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1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5、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P波,即P波在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P-R间期0.12~0.20s。?(3)心率100~160次/分钟。? 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表现:?(1)窦性心律。 (2)心率在60次/分钟以下,通常不低于40次/分钟。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以上是主页君在网上随意找到的正常的ECG图示,可能很多人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正常的心电图看起来和上图不一样呢?其实,上图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图示,只不过是为了说明心电图而画出的理论图示。正常的ECG在不同导联上有这完全不同的表现,我们学习的目标是认识正常的心电图,才有能力分辨异常心电图,发现其中的异常,从而得出判断,起到辅助诊断的目的。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这是额外要求,初学者了解,不懂也不影响学习)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Q1l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 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 (二)心电产生的原理 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 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3.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心电图基础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一个小格为0.04秒,一个大格为0.2秒;一个小格为0.1mv,一个大格为0.5mv,两个大格为1mv。 标准电压:1mv=10mm。 P波:代表心房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P波时限一般小于0.12秒。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波方向: Ⅰ、Ⅱ、A VF、v4~v6导联向上,A 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低平均可。 PR间期: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级至心室开始除级的时间。 PR间期时限:0.12~0.20秒,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一般不超过0.22秒。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级的电位变化。 时间:正常人QRS时间一般不超过0.11秒。多数在0.06~0.10秒。 R峰时间:V1、V2导联一般不超过0.04秒,V5、V6导联不超过0.05秒。 Q波:正常人Q波时限一般不超过0.03秒(除Ⅲ和A VR导联外)。Ⅲ导联Q波的宽度可达0.04秒。 正常情况下,Q波深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四分之一。 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出现可呈QS波。 J波: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的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的复级过程。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级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Ⅰ、Ⅱ、V4~V6导联向上,A VR导联向下,Ⅲ、A VL、A 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3~V6导联就不应再 向下。 振幅:除Ⅲ、A VL、A 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 导联R波的10分之一。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级和复级全过 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秒。 U波:在T波之后0.02~0.04秒。 早期复级:V3~V5导联、Ⅱ、Ⅲ、A VF导联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其振幅≥0.12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突出,又称“肺型P波”。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秒,以Ⅰ、

心电图基础理论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一)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正常值及意义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 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 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 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