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

《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

23 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3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师补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忠武侯。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多为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读。

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自主朗读课文。

2.听范读。

播放朗读音频,生根据朗读音频和课件出示,明确疑难字的读音。

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费祎.(yī)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ē)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桓.灵(huán) 猥.自枉屈(wěi) 夙.夜(s ù) 渡泸.(lú) 驽.钝(n ú) 攘.

除(rǎng) 斟.酌(zhēn) 以彰其咎.(jiù) 咨.

诹(z ōu ) 3.齐读。

生齐读课文,读顺课文。

四、理解词语,疏通文意

1.理解词语。

(1)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师出示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

① 古今异义。

古义:时候 例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 今义:秋季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例句:不宜异同..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感奋激发 例句: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② 一词多义。

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用来) .

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开张 秋 痛恨 异同 卑鄙 感激

故临崩寄臣以.

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

臣卑鄙(介词,因为) 不懈于.

内(介词,在) 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介词,对、对于) 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介词,到) 欲报之于.

陛下也(介词,给) 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凭借,用来……)

而中道.

崩殂(名词,路途) 以咨诹善道.

(名词,方法) 有所广益.

(动词,帮助、启发) 斟酌损益.

(名词,益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动词,给予)

深追先帝遗.

诏(形容词,遗留的) 俱为.

一体(动词,是) 是以众议举宠为.

督(动词,做、当) 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连词,然而、可是) 然

后施行(代词,这样)

.其刑赏(动词,判定、评定、考核) .

此事(动词,议论) .

秋也(结构助词,的) .

(代词,他们) 恐托付不效.

(动词,奏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名词,功效) 然后施行.

(动词,做、执行) 性行.

淑均(名词,品德、品行) 必能使行.

阵和睦(名词,行列) 故临.

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临近、将要) 临.表涕零(动词,面对) 于 道 行

③词类活用。

有所广.益(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增加)

亲.贤臣,远.小人(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

恢弘

..志士之气(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展)

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作奸.犯科及为忠善

..者(奸,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忠善的事)

此皆良实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优劣

..得所(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和差的,这里指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疏通文意。

(1)生画出文中的重点句式,明确其类型并自主翻译其意思。

判断句:

此皆良实(“此……”表判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应为“后值倾覆,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倒装句:

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2)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

⑤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和丞相府行法不同。

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⑦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⑧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⑩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文: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3)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全文。

(4)教师明确译文。

提示:译文见《》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3.熟读课文。

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1—4段。

第2课时

1.理清文章写作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本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

一、衔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本文词句的意思,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文章的内容。

二、理清脉络,把握重点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理清脉络,体会作者写这篇表文的目的。

1.理清脉络。

生默读课文,自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预设第一部分(第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第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2.把握重点。

仔细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提出当时国家面临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预设不利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国家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诸葛亮对形势的这一清醒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灭亡。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能“光先帝遗德”,“兴复汉室”。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预设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最重要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但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3)课文第6、7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写了自己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4)诸葛亮在追述以往的经历时,回顾了哪些事情?

预设

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预设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

(6)后人说《出师表》中有六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所在,是哪六个字呢?

预设“报先帝”“忠陛下”。

师小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质。

三、深研课文,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体会文中的殷殷之情。

1.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小组合作,深度研读课文,共同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主要是向后主进谏,作者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预设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说明国家处于危在旦夕的形势中,如不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因此国家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

作者顺势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因此,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预设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要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另辟蹊径,使文章起伏有致。

2.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结束语: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会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更是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

四、布置作业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 优秀教案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1课时 【情景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__孔明__,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__三国__时著名的__政治家__、__军 事家__。 2.课题解读: 表是古代__奏议__的一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__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__。“__动之以情__”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3.写作背景: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 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国内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问鼎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4.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陛.下(bì )臧否 ..(zānɡ)(pǐ )恢弘.(hónɡ ) 菲.薄(fěi ) 庶.(shù) 弩钝 ..(nú)(dùn ) 5.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光:发扬光大。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识是发扬扩大。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学案(含答案)

【课题】《出师表.》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文体链接: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议的一种,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内容一般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标准,作文的楷模。 简介作者: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 写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 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 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cú)菲( fěi )薄裨补( bì)遗( wèi )陛下 费祎( yī)攸( yōu ) 阕( quē)陟( zhì)罚 臧( zāng )否( pǐ)行(háng)阵猥( wěi )自 夙( sù)夜驽( nú)钝诹( zōu )攘( rǎng)除 斟酌( zhēn) 2、古今异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深切地憎恨 布衣:古义,平民。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秋:古义,时刻。危急存亡之秋。 今义,四季中第三个季节。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今义,衷心感谢。 开张: 古义,扩大。诚宜开张圣听。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3、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检”。选拔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5)分析当前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第二部分(6-7),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 点明全篇主旨。 探究案 一、阅读第1-5段,思考: 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那几条建议? 三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优质教案

22出师表诸葛亮 ◇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提出的三条建议,既是安定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作者通过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动人心魄。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表”的特点,分析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5.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他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所撰写的《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类作品的佳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知识 表,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写作背景 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决心,出兵北伐,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原,复兴汉室。 四、学习新课 步骤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诵课文,要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教师领读课文片段,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扫清字词障碍。 崩殂.(cú)行.阵(hánɡ)夙.夜(sù) 驽.钝(nú) 攘.除(rǎnɡ) 咨诹.(zōu) 陟.罚臧否(zhì) 裨.补阙漏(bì) 猥.自枉屈(wěi) 步骤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的言事呈文。 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_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_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_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

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疏通字句。 ⑵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疏通词句。 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

23 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3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师补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忠武侯。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多为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读。 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自主朗读课文。 2.听范读。 播放朗读音频,生根据朗读音频和课件出示,明确疑难字的读音。 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费祎.(yī)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ē)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第23课《出师表》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出师表》(诸葛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内容。 3、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4、结合文章品析诸葛亮的形象,感受其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合作疏通文意,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责任 感和使命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2、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语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西游记》和《水浒传》已被收入初中“名著导读”之列,那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在其中有一个人物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于崇拜,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被奉为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献策,尽显其智慧与才华。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出师表》,去感受他的忠贞贤良。 二、预学交流 1、作者信息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234年,病死军中,追谥忠武侯。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陈述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不雄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诸葛亮一面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师表 (教案)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 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出师表》教案 2022年人教部编版精品

22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表达、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劣 ..(古义:社会地位卑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谢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感到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成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 诸葛亮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 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1、注意生僻字词。 崩殂()忠谏()妄()自菲()薄裨补()遗()陛下攸()咨() 阙()陟()罚臧()否()倾颓()行()阵苟()全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 斟()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教案)

22 出师表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同时,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也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书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1.理解课文,掌握重点词句。(重点)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重点)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难点) 一、文本导入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山时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今天我们学的《出师表》则是刘备死后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设计,从而实现自己信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纲

领。千百年来,本文被公认为是“至情之文”,让我们一起“披文入情”吧。 二、预习交流 1走近作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 2相关知识 (1)关于刘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2)关于表: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3背景探源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出师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出师表》教课方案 教课目标 一、认识诸葛亮一致中国的梦想和亲贤臣、远奸邪,严正赏 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评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尔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谈论为主兼用抒怀和记述的写法以及语言 朴素、感情诚挚的特点。 三、认识“表”的相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 用法。 教课假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导文义联合起来,打破要点词句,而后经 过频频朗读使学生领悟内容粗心。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课方式,在读、讲、议 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点。 三、课文的要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 二部分能够采用练习法进行教课,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 出祁山” 等交口称赞的故事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的文才韬 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

文章朴素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代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 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足,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 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样不一样的名称。战国期间统称为“书” ,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种文字分红章、奏、表、议四 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别的,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点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一致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趋稳固的状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邪,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 这篇文章,以诚心的言辞劝告后主广开言路,严正奖惩,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达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 答先主知遇之恩的诚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信心。

第23课 出师表(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3.出师表 【教材解读】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他是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略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唯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却一直灿烂于文苑典册,为后人传诵不已!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能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 2.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3.感受诸葛亮复杂的情感,诸葛亮的人品、气节,以及这篇千古名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并积累课文中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学习融情与议、融情于事的写法。 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能引起共鸣。 2.朗读法。将名家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有声的朗读感受作品的意蕴,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讨论法。提出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团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法:1.查资料法。自查资料,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3-《出师表》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3课《出师表》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难点】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形容一个人聪明睿智的成语你能想到哪些?有几个成语: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似乎是一个人的专属。你猜猜他是谁?是的,提起中国历代最聪明睿智的人,应该非诸葛亮莫属。属于他的成语还有一些:鞠躬尽瘁、七擒七纵、初出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草船借箭。诸葛亮的一生真是精彩非凡,让人望尘莫及啊。三国时期另外一个人物刘禅,你了解关于他的成语或熟语有哪些吗?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不负众望帮助刘备成就大业,使蜀国强大起来,成为与魏、吴鼎立之强国。刘备去世后,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即位。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本文就是临行前诸葛亮写给后主是禅的奏章。他会说些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吧。

二.展示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著有《诸葛亮集》。 刘禅:刘禅,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能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2.文体知识: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3.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备教材: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备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学过较多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学生能自主结合注释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理解。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之以渔。另外,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比较出名,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借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认知态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表”动之以情的特点以及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的主要作用。 2.掌握疑难字(陟zh ì罚臧z ān ɡ 否)、通假字(“阙”通“缺”)、古今异义词(“卑鄙”古义为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一词多义(“中道崩殂”的“道”为路途,“以咨诹善道”的“道”为道理)、词类活用(“深入不毛”的“毛”名词作动词,长草)、和文言句式(“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为判断句)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圈点勾画法和点拨法,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分析领会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2.通过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体会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积累疑难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分析领会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体会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我们心目中的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曾写过一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的表文,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白居易曾说:“前后出师遗表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