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论唐诗的人文精神

浅论唐诗的人文精神

浅论唐诗的人文精神
浅论唐诗的人文精神

浅论唐诗的人文精神

摘要: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现代人的一笔巨大的财产,不仅仅在于唐诗代表了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还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有人概括说,唐代是诗歌的朝代,正因为如此,唐代又被称为“诗唐”。人们十分推崇唐诗,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读了这么多唐诗,会发现,唐诗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唐诗;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便是诗。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进而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成了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对于当今社会来讲,该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其实,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有美国的援助,但最重要的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

层次上起的作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但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会消亡。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基于对人文精神的了解,研究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不显得空洞和深奥了。下面将重点以《登鹳雀楼》(王之涣)、《春晓》(孟浩然)等唐诗来进行分析研究。

1.唐诗中藏着对人生的追求向往

在唐诗里,诗人如何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在诗人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常生命的体验分两个层次,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精神与身体是否同时存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就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闻一多说《庄子》中所表达的皆是“客子思家的哀愁”i。家这个字,对有家的人来说,很少有人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这便是哲学家所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

在唐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正是来自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就是自然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登鹳雀楼》这首唐诗中,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将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

唐诗中,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实际上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唐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都在时空跨度上给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所以,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在唐诗中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从唐诗中体悟人生,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诗亦陶冶了人的性情。

2.唐诗中藏着仁爱的精神

马一浮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1叶嘉莹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这是写诗人醒来时候的感觉。春意温暖,包裹梦乡,他尚未觉察到天已大亮。那么是谁唤醒了诗人?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就是以听觉而引出下文。所谓“处处”,略似《诗·燕燕》中所写:“燕燕于飞,下上其音”,是说远、近、高、低,处处都有啼鸟之声,2这犹如乐音环绕的优美意境。原来是啼鸟报晓,接下来还知道亦是啼鸟报晴。春睡的香甜、春声的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无限愉悦,让人不由得喜欢,喜欢这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由爱春到惜春的心路历程。

看到诗人由啼鸟之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之声,原来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便出现了刚才所讲到的兴发感动,“夜来风雨声”,是回忆,“花落知多少”,是体悟。夜来风雨之声,惊动诗人的温暖梦乡不过片时而已,可是风雨之中,不知百花落下多少。诗人想到了“花落知多少”,这是同情心的苏醒,那么诗人又由花的凋零又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再往下说了,也没有必要往下说了,留给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韵味,或者说寥寥数语已经成功地把读者带入感动之中。

也许,甚会有人想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而这就是由诗歌比兴所引发的感动,触发心中的仁爱的人文精神。

三、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意义

今人讲唐诗,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它最大的用处,使得你的心灵跟那些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古人,有一种心灵的交汇,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他说“幼子饿已卒”,像他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发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

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皆是流自肺腑。当暮年之际,他登上岳阳楼仍说:“戎马关山北”仍要“凭轩涕泗流”。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人的本性是不会被随意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时至今日,社会上特别缺少英雄主义,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1 秦蓁:《马一浮的诗学思想疏解》[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1年,19期。

2 晁福林:《<诗·燕燕>与儒家"慎独"思想考析》[J],《浙江学刊》,2004年,1期,121-127。

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文献:

[1]秦蓁:《马一浮的诗学思想疏解》[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1年,19期。

[2]程华:《贾平凹《老生》中的反抒情话语与方言写作》[J],《语言本体论的写作探索》,2017年,8期,78-84。

[3]陈兴奎:《高中古诗文中的生命意识摭谈》[J],《现代语文:上旬》,2017年,1期,108。

[4]晁福林:《<诗·燕燕>与儒家"慎独"思想考析》[J],《浙江学刊》,2004年,1期,121-127。

古诗词结题报告

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

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

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的命脉,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研发。 综上所述,不论从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需要出发,还是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考虑,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研究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

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蕴涵例说(作文素材)

蕴涵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古诗文 1.情感 忧国忧民——《离骚》《屈原列传》《书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念家国——《虞美人》; 感时伤事——《愚溪诗序》《雨霖铃》《扬 州慢》《临安春雨初霁》《石 头城》《兵车行》《咏怀古迹》 《阁夜》《登岳阳楼》; 傲世嫉俗——《将进酒》; 追求爱情——《孔雀东南飞》《柳毅传》《长 亭送别》《杜十娘怒沉百宝 箱》《诉肺腑》; 思亲念友——《祭十二郎文》《一剪梅》;感慨人生——《登高》; 故国哀思——《哀江南》《虞美人》;

恬然自适——《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感怀盛衰——《越中览古》; 自伤漂泊——《旅夜书怀》; 纯朴恋情——《邶风·静女》; 离别相思——《迢迢牵牛星》; 睹物怀人——《项脊轩志》; 慷慨豪迈——《秦风·无衣》; 天涯罹恨——《琵琶行》; 蔑视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壮志难酬——《蜀相》《念奴娇·赤壁怀 古》; 如梦情怀——《锦瑟》; 真爱无价——《鹊桥仙》; 忧愤忠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理想幻灭——《抄检大观园》; 爱国情感——《白马篇》。 2.意志 励精图治——《勾践灭吴》; 专心致志——《弈秋》; 不耻下问——《香菱学诗》。

3.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勾践灭吴》《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 锲而不舍——《劝学》; 持正不阿------《五人墓碑记》; 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 谏诤广纳——《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大 宗十思疏》《触龙说赵大 后》; 风节自律——《梦游天姥吟留别》《归园 田居》《归去来兮辞》; 谦逊自知——《秋水》; 豁达乐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 怀古》; 求真务实——《石钟山记》《师说》; 求索攻坚——《报任安书》; 崇尚自由——《闽塾》; 平均平等——《季氏将伐颛臾》; 个性解放——《林黛玉进贾府》《病梅馆 记》; 秉公执法——《失街亭》;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古典诗词中的人性美 【摘要】古诗词中的人性美,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古诗词人性美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兄弟情、爱国情和对生活的热爱等诸多方面。在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深入探究其人性美丰富内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词人性美 人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质,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的核心是善,即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善。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人性之美是“造就诗歌之美和美的诗歌的基础”、“诗人在观察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观照自然界时,眼光必须闪亮人性之光。”古诗词中的人性美,就是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真善美的品质和思想内涵。 古诗词教学中对人性美的探究,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等,这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高尚思想情操,具有重要作用。 诗人是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群众的。诗人的人性品位和精神品格,可以说主要体现在他选取什么题材上,就大的题材范围讲,诗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最能倾注全部感情并且充分体现其人性之美的: 1深挚的亲情 其一:《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乐府诗,前二句共有两个意象:“线”、“衣”;三、四句写两种状态:母亲动作:“密密缝”, 母亲心理:“意恐”“迟迟归”;五、六句:用了两个比喻:“寸草心”(游子孝心),“三春晖”(母亲恩情),以孝心之渺小与母爱博大形成对比、衬托。这首诗写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晓谕世间儿女,切莫辜负慈母一片深情。这是一篇充满淳真感情的诗作。 其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让古诗词走近生活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那短短文字,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其意之深、境之远、情之挚。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到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到五年级的《长相思》六年级的《春夜喜雨》,诗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很明显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王松洲老师对古诗词教学做出这样的评价:从教的角度看“难”从学的角度看“难”即:四难,难读、难懂、难入、难学。而今天两位老师的课堂让古诗词教学变得轻松许多。针对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古诗《山行之秋意》,李老师执教的词《浣溪沙》走近苏轼谈一下我的认识。 蒋老师《山行之秋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蒋老师利用漂亮的课件来吸引学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好的语文课是对学生全程的吸引。在感受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食蒋老师带领学生品读时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和学生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我看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山行》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蒋老师不只站在教材的高度而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在学习描写秋景的古诗时有一个纵向的联系,老师对知识点做了一个整合因此便有了《枫桥夜泊》、《子夜秋歌》、《暮江吟》、《古朗月行》……从而让学生

从读中,从观察中扩大了对秋的认识:霜、叶、水、果、月……这是一个知识面由窄到宽的延伸。 老师在做练习时实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工具性:1 有诗中的秋景牵引到现实生活中的秋景比如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描绘自己眼中的秋天:大雁南飞,花果飘香……看到学生写的秋天的词语我想这也是我们的收获 2 在感受诗的韵律美时,要求学生边背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说,没有想象的课堂是平实的,而这节古诗教学是生动的。在了解古诗时和学生一起认识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体会古诗中比喻的妙用,那么学生在描写“银杏树、枫树、柿子树、石榴树”的变化时句子会更加生动。 蒋老师的古诗教学突出重点看秋景,练说话,突破难点感受是的韵律美,是一个很好的读——说——练的结合。 李老师《从〈浣溪沙〉走近苏轼》 听完这节课,我不禁惊于苏轼那面对逆境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惊于李老师那深厚的文学积淀。《浣溪沙》这首词以淡疏的笔墨写景,以形象的语言抒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李老师从复习巩固入手出示苏轼的作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再次领略苏轼的才华导入新课。知识点有对比就有提升,拿《清平乐.村居》与《浣溪沙》的格式对比,前者少了小序,后者少了题目。 “读”也是这一课堂特色。学生自由读《浣溪沙》,指名读,正字音读,师生共读,读苏轼不同人生经历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docx

最新整理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古诗词,中国人的宗教 在古代,想成为乘龙快婿、蒙破格礼遇,或全靠写一手好诗词。可见中国古诗词的博大精深和超强魅力。拥有3000年强大生命力的古诗词,不仅对民族国家有着双重教化价值,还代替了宗教任务,让人从中寻获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中国传统诗词,向来被看作六艺之首,从《诗经》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博大精深、意境美妙、言简意赅、神韵幽远,无不讲求炼字炼句炼意炼象之功。在许多诗词中,换一个字会境界全无,改一个词,则面目全非。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及其独特之处。 因此,每一個以汉语为母语为基础的中国人,则必须认真地学习、研究和掌握这种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真正含意所在。 3000多年,中国传统诗词之所以能够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所带给人们的一种特殊美感,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其平仄交织,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便于吟诵;其典雅质朴,内容精巧,和谐蕴籍,独具风韵;其结构之严谨,语言之凝练,韵律之和美,造象之奇特,举世瞩目。这些,无一不深刻、持久地感染和充实着我们,难怪连美国文学家庞德都对我国的传统诗词极为佩服,他认为音节只有七个的“中国诗的短小、精确和集中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因此,历朝历代诗人词家笔下的那些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名篇佳句,不仅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宝,而且也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艺术珍宝和精神财富。

此外,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和时间考验的中华诗词的诗教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诗词,正如新加坡诗人潘受所说:“永远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 成为血液里的基因,代替宗教任务 不管怎么说,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使其已成为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所以中国文人,人人都是诗人,或为假充诗人,而文人文集的十分之五都包含诗。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即常以诗为主要考试科目之一。甚至做父母的欲将其多才爱女许配与人,或女儿本人的意志,常想挑选一位能写一手好诗的乘龙快婿。而阶下囚常能重获自由,或蒙破格礼遇,也可能是因为他有能力写二三首诗呈给当权者。 中国诗词的魅力还体现在它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因宗教的意义在于人类性灵的发抒,在于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在于对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 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是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 诗词又曾教导中国人以一种人生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已深深渗透一般社会而给予人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诗中流露出的对自然之感,常能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有时诗引动了浪漫主义的情绪,而给予人们终日劳苦无味的世界以一种宽慰;有时诗迎合着悲愁、消极、抑制的情感,用反映忧郁的艺术手腕以澄清心境。 总之,诗词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在这样的意境中,诗词完

多措并举,准确理解古诗词内容

多措并举,准确理解古诗词内容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欣赏古诗词,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而且,近些年,中考、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题必不可少,尤其是对“理解古诗词内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已数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审视标题,明确中心 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3、关注小序,借助注释 4、字斟句酌,披文入情 5、重视技巧,强化积累 (一)审视标题,明确中心 诗歌的标题是诗歌的眼睛,不少诗歌的标题对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是我们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钥匙,因此,从标题入手,我们可以迅速理解很多诗歌的内容。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则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 而《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沁园春雪》等宋词元曲,题目就是作者写作的对象。 因此,我们说,读诗,首先要从关注标题开始,很多时候,抓住标题,就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我们准确而快速地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写作的中心。而这一点,往往被很多心急的同学忽视。 (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要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许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例:有这样一道中考题: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题目。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诗人笔下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如果我们素日对李煜这一词人的生平有准确的积累,了解其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囚居后思念故国的情怀,完成这一题目,就得心应手了。 2、总结概括重要作家的基本诗作风格 一些重要的作家,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诵读、感悟,整理概括出他们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论文关键词: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文积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古诗诵读校本培训材料 淮安市承德路小学徐琼 为什么要进行古诗文积累?古诗文积累真的能承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吗?从我们自身最朴素的一面反思:学校的语文学习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也被称做是所谓的文化人,可是,我们的大脑里究竟留存哪些国文的灿烂文化?站在经济大潮中的人们不无感叹,现在人们穷的就只剩下钱了。这虽然是一句笑谈,但是透过社会现象的确在向我们教育者诠释着人们在呼唤着自己内心的空虚。下面我们再看看现实教育中孩子们的现状: 1、教育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小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是我们应该正视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都把成绩看作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尺度,把升学当作教育的唯一目标,小学教育也不得不围着考试指挥棒转。可以帮助学生心智成熟、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的人文教育在学校便形同虚设。我们只关心学生的数、语、外。而那些科目已经被我们自觉地放入了小科的行列,也就是不重要的地位。难道真的不重要吗?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丧失了人文精神,即使经过训练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完整的人,而是精神不健全的、被异化的人。像马加爵、像刘海洋,除了人格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变态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命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我们不禁要问:被社会视为栋梁视为希望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青少年的成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在青少年教育中忽略了什么?那就是最起码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就象我们学校搞的夏令营活动中反映的种种事例。举个小事:一起吃饭时,上来一盘菜,中国的学生争相向自己碗里拨。不计较能不能吃了,只计较我吃的抢没抢到。这仿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94953219.html,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作者:罗仔秀 来源:《家长》2019年第11期 摘要:结合新课标分析,语文素养涵盖面域相对广泛,有利于学生深入进行自我发展、培养规范内在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满足课程改革需求。而本文将细致探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希望借此引起更多教师关注,从而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语文素养;人文精神 所谓语文素养,主要就是以语文能力为基础,增加知识积累、丰富审美情趣,培养完善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品位。这类语文素养和有关人文精神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具体会在后续加以分析论证。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素养的体现 (一)在传授学生适量知识点的同时,完善其道德品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要以单元结构为基础进行知识点明确划分,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令他们循序渐进地增加学习强度,在道德品质层面得到深层次地塑造锻炼,从而更好地配合素质化教育方针,辅助教师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基于此,教师需要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做好单元指导,避免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零散状态,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童话世界,通过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最后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进行单元整合,让学生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再就是熟练掌握各类课文重点,令学生在正确书写各类字词后,体会各个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并在生活中以此为榜样规范自我。 (二)树立更加健全化的语文知识体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不同单元都明确设置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分别引导学生进行钻研、复习,从而营造出和谐愉悦的交流氛围、令个体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厚,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部编版教材每个单元起始都有单元导语,指导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分别为主题要素和语文要素,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提示,主题要素为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在这里起航;语文要素有两点: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与句子;2.体会习作的乐趣。除此之外,教材当中还阐述了多读书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多看新闻联播和阅读东西方名著,从而积累人生经验、开阔视野和思维范畴,形成对语

浅谈古诗词教学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浅谈古诗词教学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12-10T16:39:02.0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0期作者:陈小凤 [导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蕴含着优秀而伟大的思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心小学746000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蕴含着优秀而伟大的思想。学习古诗词对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古诗词中含有着大量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古诗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 一、古诗词教育现状 1.教学现状。小学高年级、古诗词、古诗词教学等教学活动的研究发现国内不同学者的关注角度不同。首先,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活动意义的进行了分析,古诗词具有人文性,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学校应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特性,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需要提高,但现如今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缺少了此环节的培养,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2.教师水平。其次,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小学古诗词教育枯燥,是因为学校缺少对教师古诗词方面的培养,同时教师自身古诗词素养缺乏,教师对古诗词的理解比较浅显不够深刻。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迅猛发展,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资源从而加强古诗词课堂的新颖性。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新课标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理解有误区,将古诗词的教学理解为解词答意不能深入到古诗词的精髓,真正走进古诗词。 二、教学策略 1.多媒体教学。另外有学者对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小学古诗词应分学段教学,小学低段要注重启发意境,小学中段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小学高段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创造。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应该深刻地理解教材,然后将其内容融入课堂,同时开展相关活动,依靠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反复的诵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诵读和理解加深对情感的印象。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国内学者更加关注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结合传统文化。国外对诗歌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采取了多种方法。如日本,把柔道和剑道等代表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以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提到英国诗歌渗透着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诗人们想要促进本地文化得以振兴,得以传承,他们会把这种意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三、人文精神培养 1.改革创新。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生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学者更注重古诗词教学的质量,通过革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来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增加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而外国学者主要是注重诗歌或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本研究以以上的论点为基础,更多地关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情况,通过研究国内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策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吸收古诗词提高质量,使他们古诗词的学习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2.改善策略。通过实际的观察和访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的形式以及重视程度进行了研究调查,从而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学生自身、教师、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方面分析原因。因此目前小学生需要改进古诗词教育方法的策略,此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精华涵养,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增强其人文精神建设。 3.提升理解。古诗词教学其实是一种阅读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诗词,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的一种学习过程。首先我们要先确定什么是阅读,阅读其实是一种心理过程,人们通过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从中吸收出那些有带有特殊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就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也随之增加,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引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维持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佳佳探讨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外企家,2019,(20),199。 [2]勾廷梅贵州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3]王迪七台河市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4]卢连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154。 [5]李昱明徐敦广中国传统诗乐在艺术歌曲中的传承与弘扬[J].艺术百家,2017,33,(04),215-216。 [6]谢蔚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05),230-231。

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的命脉,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研发。 综上所述,不论从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需要出发,还是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考虑,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研究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和研究目的: “古诗词”:古诗词是指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这里主要指适合幼儿了解和欣赏的比较浅显又具有艺术性、教育性的古诗词中的佳作。 “唱游”:主要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出发,通过创设愉快、活泼的环境,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古诗词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中华灿烂的古诗词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发展幼儿的记忆、认知、注意等各方面潜能。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的研究”:即面向全体幼儿进行的、以传统典范的唐诗宋词为主要内容,运用观察法、个案法和行动研究等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探索出幼儿学习古诗词的有效方法的教学研究。 研究目的: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其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让幼儿潜移默化的接受经典古诗词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园进行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可概括为:一、通过古诗词唱游的教学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从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通过对古诗词的咏诵,激发幼儿前阅读兴趣,丰富幼儿知识,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开发幼儿潜能,完善和健全人格,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