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一、地下水评价等级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层

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

(1) 素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

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

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4) 泥岩(J2s)

紫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重,偶夹灰绿色团斑、砂质条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为软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渗透系数较砂岩小,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影响,取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泥岩渗透系数为0.0216m/d,为弱透水岩层,其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著,特别是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较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为弱富水层。

2) 含水层

据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孔隙水。场区素填土厚度 2.0m~4.0m,为相对透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降雨形成的孔隙水多下渗入粉质粘土层或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部分通过地表蒸发,填土层无稳定的潜水位。

粉质粘土几乎分布于整个评价区,斜坡地带分布厚度较薄,在地势低洼的沟谷区,厚度一般为0.0m~6.20m。粉质粘土分布的低洼地区,粉质粘土层中常年有水渗流,低洼地带的梯田常年有水,可见清澈的水坑,但随季节性变化,久旱即干,无稳定的水位。

(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构造裂隙与风化带网状裂隙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渗流相互补给,主要沿裂隙向地势低洼地带排泄,其中中等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储水条件差,水量贫乏;砂岩为相对透水层,砂岩中地下水主要受裂隙控制。

总体来说,本区地下水贫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三、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地下水类型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因此,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按类型阐述如下:

1)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填土和低洼地带的粉质粘土中。枯水季节填土层中几乎未含水;粉质粘土分布的低洼地区,粉质粘土层中常年有水渗流,低洼地带的梯田常年有水,可见清澈的水坑。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受季节影响大,主要是靠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其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透水性好,在自重作用下沿孔隙向下渗流至相对隔水层后横向运移,向地势低洼处排泄。

2) 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浅表强风化带网状裂隙中,受网状风化裂隙控制,区内基岩网状风化裂隙水主要为裂隙中呈扩展运动的“扩散流”。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渗流相互补给,主要沿裂隙向地势低洼地带排泄,其中中等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储水条

件差,水量贫乏,为弱富水性岩层;砂岩为相对透水层,砂岩中地下水主要受层面和裂隙控制,储水条件较好,水量较大,为中等富水性岩层。该类裂隙水主要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补给,其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项目所在场地的最低排泄点为**河。

四、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地下水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引用**工业园区***产业园规划调整环评监测数据,监测时间为2014年6月6日。监测点距本项目厂址所在地约 1.7km,与本项目虽不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但监测点与本项目厂址所在的水文地质条件类似——(1)均垂直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2)含水层均可划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地下水补给均主要受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降雨形成的孔隙水多下渗入粉质粘土层或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部分通过地表蒸发,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渗流相互补给,沿裂隙向地势低洼地带排泄。因此,从地层岩性、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方面类比,该监测点能代表本地质单元的地下水环境现状。

五、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本项目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连铸连轧机区域乳化液跑冒滴漏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冷却循环水池SS、危废暂存点废油等有害物质、化粪池SS、COD和氨氮渗漏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

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本项目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循环水池采用钢砼结构+沥青+树脂砂浆,内铺人工防渗混凝土,循环水池污染物主要为SS,无其他重金属等因子,即使渗漏,也不会有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生活污水送****废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后,回用于****,生活污水水质简单,****厂废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置了相应的防腐、防渗和防漏措施,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1.5m 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即使有少量渗漏,也仅对污水处理站周边的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仅增加土壤中N、P等营养物的赋存;由于本项目生活污水水量少,且土壤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发生少量渗漏的情况下,项目的污水处理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本项目涉及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废含油棉纱、废手套,废乳化液渣、废拉丝油等,含油棉纱和废手套采用塑料桶储存,废乳化液和废拉丝油储存在密闭容器中,项目设计专门的储存场所对危废进行暂时贮存,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处均采用防雨、防渗处理,防止危险废物在贮存时可能产生的废液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项目厂址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包气带岩(土)层单层厚度≥1m,渗透系数为2.01×10-4cm/s,防污性能为弱,根据项目的特性,项目厂区设置重点防渗区、一般

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危险废物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按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的要求设置,防渗层可采用渗透系数≤10-12cm/s,厚度不小于1.5mm的人工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连铸连轧机区域和一般固废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6.0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循环水池和化粪池不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循环水池和化粪池区域为一般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 1.5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车间其他生产车间为简单防渗区,地面进行一般硬化。

结合项目所在区内的土壤、岩石类型,项目区内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贫乏,区内无赋存稳定的潜水分布,加之项目区岩层的地下水入渗、渗透和赋存条件差,项目区厂房、循环水池、化粪池、一般固废临时贮存区、危废临时储存区等有完善的防腐防渗和防漏措施,发生渗漏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项目拟在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厂房东北侧20m处设置了监控井,据此可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并进一步采取污染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本项目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六、地下水措施论证

本项目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循环水池采用钢砼结构+沥青+树脂砂浆,内铺人工防渗混凝土,防止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生活污水送****厂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厂,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不利影响。

本项目涉及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废含油棉纱、废手套,废乳化液

渣、废拉丝油等,含油棉纱和废手套采用塑料桶储存,废乳化液和废拉丝油储存在密闭容器中,项目设计专门的储存场所对危废进行暂时贮存,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处均采用防雨、防渗处理,防止危险废物在贮存时可能产生的废液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项目所在地岩(土)层单层厚度≥1m,渗透系数为2.01×10-4cm/s,防污性能为弱,根据项目的特性,项目厂区设置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危险废物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按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的要求设置,防渗层可采用渗透系数≤10-12cm/s,厚度不小于1.5mm的人工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连铸连轧机区域和一般固废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6.0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循环水池和化粪池不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循环水池和化粪池区域为一般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1.5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车间其他生产车间为简单防渗区,地面进行一般硬化。

综上可知,本项目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合理可行。

七、总结论

本项目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连铸连轧机区域乳化液跑冒滴漏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直接冷却循环水池SS、危废暂存点废油等有害物质、化粪池SS、COD和氨氮渗漏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不利影响。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

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本项目直接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循环水池采用钢砼结构+沥青+树脂砂浆,内铺人工防渗混凝土,循环水池污染物主要为SS,无其他重金属等因子,即使渗漏,也不会有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生活污水送****废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后,回用于****,生活污水水质简单,****厂废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设置了相应的防腐、防渗和防漏措施,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1.5m 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即使有少量渗漏,也仅对污水处理站周边的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仅增加土壤中N、P等营养物的赋存;由于本项目生活污水水量少,且土壤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发生少量渗漏的情况下,项目的污水处理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本项目涉及的危险废物主要为废含油棉纱、废手套,废乳化液渣、废拉丝油等,含油棉纱和废手套采用塑料桶储存,废乳化液和废拉丝油储存在密闭容器中,项目设计专门的储存场所对危废进行暂时贮存,危险废物临时堆放处均采用防雨、防渗处理,防止危险废物在贮存时可能产生的废液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项目厂址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包气带岩(土)层单层厚度≥1m,渗透系数为 2.01×10-4cm/s,防污性能为弱,根据项目的特性,项目厂区设置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危险废物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按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的

要求设置,防渗层可采用渗透系数≤10-12cm/s,厚度不小于1.5mm 的人工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连铸连轧机区域和一般固废暂存区为重点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6.0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循环水池和化粪池不含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循环水池和化粪池区域为一般防渗区,防渗性能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不低于1.5m厚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车间其他生产车间为简单防渗区,地面进行一般硬化。

结合项目所在区内的土壤、岩石类型,项目区内的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贫乏,区内无赋存稳定的潜水分布,加之项目区岩层的地下水入渗、渗透和赋存条件差,项目区厂房、循环水池、化粪池、一般固废临时贮存区、危废临时储存区等有完善的防腐防渗和防漏措施,发生渗漏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项目拟在3#电工圆铝杆生产线厂房东北侧20m处设置了监控井,据此可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并进一步采取污染控制措施。

综上所述,本项目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 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 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 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 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

地下水三级评价模版

本项目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规定的Ⅲ类建设项目。本项目位于***产业园内,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含水性一般,富水性不高,项目周边不存在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本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二、水文地质条件 1) 地层 项目厂区所在地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dl+e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上亚组(J2s2)砂岩及泥岩,该组地层为暗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按其岩性及垂向空间分布分述如下: (1) 素填土(Q4ml) 杂色,主要由强-中等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含量约25%~44%,粒径一般20mm~160mm,间隙充填可塑状粉质粘土,松散-稍密,稍湿。系平场修路回填而成,回填时间约2年。 (2) 粉质粘土(Q4dl+el) 黄褐色,表层含植物根系,局部夹少量砂泥岩碎石,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厚薄不均。 (3) 砂岩(J2s) 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细-

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少量黄褐色强风化砂岩为钙泥质胶结。岩芯较完整,呈柱状,为较硬岩。砂岩为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岩层,强风化砂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破碎,强风化砂岩取渗透系数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砂岩渗透系数为0.174m/d,为弱透水岩层。强风化砂岩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岩层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富水性较中等风化砂岩好,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砂岩为弱富水层。 (4) 泥岩(J2s) 紫褐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重,偶夹灰绿色团斑、砂质条带。岩芯较完整,呈柱状、短柱状,为软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渗透系数较砂岩小,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影响,取 1.2m/d(经验值),为透水层;中等风化泥岩渗透系数为0.0216m/d,为弱透水岩层,其富水性受大气降雨影响显着,特别是强风化泥岩,受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的综合作用,岩层较破碎,有利于水的储存,为中等富水层,中风化泥岩为相对隔水层,为弱富水层。 2) 含水层 据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1)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 第四系覆盖层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为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孔隙水。场区素填土厚度 2.0m~4.0m,为相对透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存储,降雨形成的孔隙水多下渗入粉质粘土层或形成地表径流排泄,部分通过地表蒸发,填土层无稳定的潜水位。 粉质粘土几乎分布于整个评价区,斜坡地带分布厚度较薄,在

地下水质量标准修订稿

地下水质量标准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 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参加评分的项目,应不少于本标准规定的监测项目,但不包括细菌学指标。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20 9

XX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培训教材 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细则》第2.7-2.8节) XX省院 年月

目录 2.7 地表水水质 (2) 2.7.1 评价内容 (2)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2) 2.7.3 现状水质评价 (2) 2.7.4 现状底质污染评价 (4) 2.7.5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 2.7.6 水资源分区水质现状评价 (5) 2.7.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分析 (5) 2.7.8 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6) 2.8 地下水水质 (6) 2.8.1 基本技术要求 (6) 2.8.2 地下水化学分类 (7) 2.8.3 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7) 2.8.4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 2.8.5 地下水污染分析 (10) 2.8.6 大型及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评价 (11) 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2) 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4) 附录Ⅱ-3(增)趋势分析方法 (15) 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21) 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26)

2.7 地表水水质 2.7.1 评价内容 地表水水质是指地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地表水水质评价内容包括各水资源分区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现状水质(含污染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以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等。要求广泛收集各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注意对其口径与标准的均一化。 2.7.2 水化学类型分析 (1)本次水化学类型分析要求在第一次全省水资源评价相关成果及其他有关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分析。选用钾、钠、钙、镁、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碳酸根等项目,采用阿廖金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并调查分析总硬度及矿化度。将所选用水质监测站点的监测资料填入附表2-7-1中,并绘制总硬度分布图(附图2-7-1)、矿化度分布图(附图2-7-2)和地表水化学类型图(附图2-7-3)。 (2)总硬度等值线线值为:15mg/L、30mg/L、55mg/L、85mg/L、170mg/L、250mg/L。 (3)矿化度等值线线值为:50mg/L、100mg/L、200mg/L、300mg/L、500mg/L、1000mg/L。 (4)地表水化学类型着色图例为:重碳酸盐类为绿色,硫酸盐类为黄色,氯化物类为蓝色;阳离子分组,Ca组为空白,Na组为横线,Mg组为竖线;水型图例为,Ⅰ型为圆圈,Ⅱ型为圆点,Ⅲ型为十字。 (5)阿廖金分类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方法见附录Ⅱ-2。 2002年下半年全省断面增加钾、钠、钙、镁、重碳酸根、碳酸根、矿化度7个项目。 2.7.3 现状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的基准年采用2000年,若2000年资料不全,可进行补测或以2000年前后1~2年的数据代替。 (2)评价范围应为进行了水功能区划的所有江、河、湖、库。 (3)按单站及河长或断面水质类别统计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成果,要求按河流、湖泊(水库)分别进行评价。 1)河流水质现状评价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地下水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Ⅰ类建设项目三级评价 1、地下水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情况详见表1-1。 表1-1 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表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变化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 冷污染 Ⅰ类建设建设阶段 -1d 生产运行阶段 -1c 服务期满后 -1d 备注: “+”为有利影响;“-”为不利影响;“1”为轻度影响;“2”为一般影响;“3”为严重影响;c 长期影响;d 短期影响。 由表1-1可以看出,本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停留在生产运行阶段,但影响不大;建设阶段对地下水的影响短暂,随施工的结束而停止;同时由于本项目废水污染物主要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故在服务期满后随地下水稀释、径流等作用,污染逐渐消失。 2、地下水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特征、排污种类、排污去向及周围地区环境质量概况,确定本项目评价因子包括污染源评价因子和影响分析因子,项目运营期地下水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项目运营期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评价类别 评价因子 地下水 污染源评价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pH 、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挥发性酚类、氨氮、氟化物、氯化物、硫酸盐 影响分析 COD 、SS 、BOD 5、氨氮、动植物油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1)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建设项目 水环境指建设

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建成后用水由**县城第二水厂供给,本项目不对区域地下水进行开采,不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项目建成投产后,生活及生产废水经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经工业区排水管网排入**县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为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故本项目属于Ⅰ类建设项目。 (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3。 表1-3 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判据一览表 评价级别建设项 目场地 包气带 防污性 能 建设项 目场地 含水层 易污染 特征 建设项 目场地 地下水 环境敏 感程度 建设 项目 污水 排放 量 建设项 目水质 复杂程 度 一级弱-强易-不 易敏感大-小 复杂-简 单 弱 易 较敏感大-小复杂-简 单 不敏感 大复杂-简 单 中复杂-中 等 小复杂 中较敏感 大-中复杂-简 单 小复杂-中 等 不敏感大复杂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T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程云,陈森发 东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南京(211189) E-mail: chengyun0823@https://www.sodocs.net/doc/c48507298.html, 摘 要:介绍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应用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进行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克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理论,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容易。建立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应用于哈尔滨城区地下水水质分类评价中,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 关键词: 水质评价;相对隶属度;多级模糊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N945-TV 1. 引言 埋藏在土壤、岩石的孔隙、裂隙和溶隙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水统称为地下水[1]。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对地下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2],因此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地下水质量做出科学可靠的评价。文献[3]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与特征值方法,已成功运用于环境评价、纺织工程和船舶工程等领域,其结果合理,可行[4,5],本文尝试将该法应用于地下水水质评价。 2.多级模糊模式识别 2.1 指标特征值矩阵 设n 个样本组成的集合X ,有m 个指标特征值表示样本的整体特征,则建立样本集关于模糊概念或模糊子集A 的指标特征值矩阵: n m ij mn n n m m x x x x x x x x x x X ×=?????? ??????=)(212 221212111M L L L M M (1) 式中:ij x 为样本j 指标i 的特征值,m i ,,2,1L =;n j ,,2,1L =。 如样本集依据m 个指标按c 个状态或级别的已知指标标准特征值进行识别,则有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 c m ih mc c c m m y y y y y y y y y y Y ×=????????????=)(212 221212111M L L L M M (2) 式中:ih y 为状态或级别h 指标i 的标准特征值,m i ,,2,1L =;c h ,,2,1L =。 2.2 指标相对隶属度 根据指标的性质,通常将指标分为递减型与递增型两类:(1)从1级至c 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减小;(2)从1级至c 级指标标准特征值增加。指标特征值介于1级与c 级标准值之间对A 的相对隶属度按线性变化来确定。

地下水水质分析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848-9 1、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一) 表一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色(度)≤5 ≤5 ≤15 ≤25 >25 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浑浊度(度)≤3 ≤3 ≤3 ≤10 >10 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PH 06.5~8.5 5.5~6.5 8.5~9 <5.5,>9 总硬度(以CaCO3计)(mg/l)≤150 ≤300 ≤450 ≤550 >550 溶解性总固体(mg/l)≤300 ≤500 ≤1000 ≤2000 >2000 硫酸盐(mg/l)≤50 ≤150 ≤250 ≤350 >350 氯化物(mg/l)≤50 ≤150 ≤250 ≤350 >350 铁(Fe)(mg/l)≤0.1 ≤0.2 ≤0.3 ≤1.5 >1.5 锰(Mn)(mg/l)≤0.05 ≤0.05 ≤0.1 ≤1.0 >1.0 铜(Cu)(mg/l)≤0.01 ≤0.05 ≤1.0 ≤1.5 >1.5 锌(Zn)(mg/l)≤0.05 ≤0.5 ≤1.0 ≤5.0 >5.0 钼(Mo)(mg/l)≤0.001 ≤0.01 ≤0.1 ≤0.5 >0.5 钴(Co)(mg/l)≤0.005 ≤0.05 ≤0.05 ≤1.0 >1.0 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 ≤0.001 ≤0.002 ≤0.01 >0.01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 ≤0.3 ≤0.3 >0.3

地下水质量标准实施与保护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 1994-10-01实施 1 引言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 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

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 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 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 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 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

地下水标准

2.4.3地下水评价标准 根据要求,本次调查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有关标准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将地下水质量分为五类,各类水质的适用范围为: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具体的地下水标准值见表2-2。 表2-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序号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1色℃≦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 5.5~6.5 , 8.5~9 ﹤5.5, ﹥9 6总硬度(以CaCO3计) (mg/L) ≦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 (mg/L) ≦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mg/L)≦0.1≦0.2≦0.3≦1.5﹥1.5 11锰(mg/L)≦0.05≦0.05≦0.1≦1.0﹥1.0 12铜(mg/L)≦0.01≦0.05≦1.0≦1.5﹥1.5 13锌(mg/L)≦0.05≦0.5≦1.0≦5.0﹥5.0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地下水评价等级的划分 一、评价工作分级 (一)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Ⅲ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二)评价工作分级原则 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Ⅰ类和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办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三)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划分依据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2。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3。 表4-13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4。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4-15。 4-15 污水排放量分级 表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1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2、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1)Ⅰ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4-17。 (2)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4-17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 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污染整体比 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 3-、NO 2 -和Mn。针对 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目录

地下水质量评价设计

地下水质量评价设计步骤 1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本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12-30批准,1994-10-01实施。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标准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3.1地下水质量分类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3.2质量分类指标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

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表1-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表1-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4地下水水质监测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5地下水质量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5.1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 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同一项目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比较每一个项目的水质级别,取所有监测项目中的最大水质级别作为该监测点位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6.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1 建设项目分类 本项目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厂区由2口自备水井(供水能力80m3/h)供给;生产废水酸碱废水(脱硫用水、栈桥冲洗及煤场喷洒)、脱硫废水(中和处理后回用于灰渣加湿)、锅炉排污水(冷却后回用于脱硫工艺用水、灰渣加湿与煤场喷洒)、非经常性废水(锅炉酸洗废水、空气预热器冲洗水等,中和后用于煤场喷洒)不外排,循环冷却水排污水(950.4m3/a)和生活污水(480m3/a)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的进水水质标准要求后经市政管网排入鱼台绿都水质净化有限公司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本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项目属Ⅲ类建设项目。 6.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 6.1.2.1、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6.1-1。 表6.1-1 本项目(Ⅲ类)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表

6.1.2.2、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见表6.1-2。 表6.1-2 本项目(Ⅲ类)评价工作等级表 综上可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本

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6.2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6.2.1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6.2.1.1监测布点 根据评价区内地下水流向,在项目区等处设置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见表6.2-1及图6.2-1所示。 表6.2-1 监测布点具体位置表 6.2.1.2 监测项目 pH、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酚、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溶解性总固体、砷、汞、六价铬、铅、铁、锰、铜、锌、镍21项。同时测量水温、井深和地下水埋深。 6.2.1.3 监测分析方法 表6.2-2 地下水监测方法一览表

地下水分类标准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项目序号 类别 项目标准值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1色(度)≤5≤5≤15≤25>25 2嗅和味无无无无有 3浑浊度(度)≤3≤3≤3≤10>10 4肉眼可见物无无无无有 5pH 6.5~8.5 5.5~6.5, 8.5~9<5.5,>9 6总硬度(以C a CO3,计)(mg/L)≤150≤300≤450≤550>550 7溶解性总固体(mg/L)≤300≤500≤1000≤2000>2000 8硫酸盐(mg/L)≤50≤150≤250≤350>350 9氯化物(mg/L)≤50≤150≤250≤350>350 10铁(Fe)(mg/L)≤0.1≤0.2≤0.3≤1.5>1.5 11锰(Mn)(mg/L)≤0.05≤0.05≤0.1≤1.0>1.0 12铜(Cu)(mg/L)≤0.01≤0.05≤1.0≤1.5>1.5 13锌(Zn)(mg/L)≤0.05≤0.5≤1.0≤5.0>5.0 14钼(Mo)(mg/L)≤0.001≤0.01≤0.1≤0.5>0.5 15钴(Co)(mg/L)≤0.005≤0.05≤0.05≤1.0>1.0 16挥发性酚类(以苯酚计)(mg/L)≤0.001≤0.001≤0.002≤0.01>0.01 17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不得检出≤0.1≤0.3≤0.3>0.3 18高锰酸盐指数(mg/L)≤1.0≤2.0≤3.0≤10>10 19硝酸盐(以N计)(mg/L)≤2.0≤5.0≤20≤30>30 20亚硝酸盐(以N计)(mg/L)≤0.001≤0.01≤0.02≤0.1>0.1 21氨氮(NH4)(mg/L)≤0.02≤0.02≤0.2≤0.5>0.5 22氟化物(mg/L)≤1.0≤1.0≤1.0≤2.0>2.0 23碘化物(mg/L)≤0.1≤0.1≤0.2≤1.0>1.0 24氰化物(mg/L)≤0.001≤0.01≤0.05≤0.1>0.1 25汞(Hg)(mg/L)≤0.00005≤0.0005≤0.001≤0.001>0.001 26砷(As)(mg/L)≤0.005≤0.01≤0.05≤0.05>0.05 27硒(Se)(mg/L)≤0.01≤0.01≤0.01≤0.1>0.1 28镉(Cd)(mg/L)≤0.0001≤0.001≤0.01≤0.01>0.01 29铬(六价)(Cr6+)(mg/L)≤0.005≤0.01≤0.05≤0.1>0.1 30铅(Pb)(mg/L)≤0.005≤0.01≤0.05≤0.1>0.1 31铍(Be)(mg/L)≤0.00002≤0.0001≤0.0002≤0.001>0.001 32钡(Ba)(mg/L)≤0.01≤0.1≤1.0≤4.0>4.0 33镍(Ni)(mg/L)≤0.005≤0.05≤0.05≤0.1>0.1 34滴滴滴(μg/L)不得检出≤0.005≤1.0≤1.0>1.0 35六六六(μg/L)≤0.005≤0.05≤5.0≤5.0>5.0

地下水水质标准

地下水水质标准 1.引言 c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止和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建设,特制订本标准。本标准是地下水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 2.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的质量分类,地下水质量监测、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质量保护。 2.2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不适用于地下热水、矿水、盐卤水。 3.引用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4.地下水质量分类及质量分类指标 4.1 地下水质量分类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4.2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根据地下水各指标含量特征,分为五类,它是地下水质量评价的基础。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各类专门用水,在地下水质量分类管理基础上,可按有关专门用水标准进行管理。 5.地下水水质监测 5.1 各地区应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检测。检验方法,按国家标准GB 5750《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执行。5.2 各地地下水监测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丰、枯水期)。5.3 监测项目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以及反映本地区主要水质问题的其它项目。 6.地下水质量评价 6.1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6.2 地下水质量单项组分评价,按本标准所列分类指标,划分为五类,代号与类别代号相同,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优不从劣。例:挥发性酚类Ⅰ、Ⅱ类标准值均为0.001mg/L,若水质分析结果为0.001mg/L 时,应定为Ⅰ类,不定为Ⅱ类。 6.3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具体要求与步骤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