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文化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

专业论文评语

评阅等级;评阅人

社会适应现代世界潮流而掀起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创刊号所载《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实际上是思想文化革新的宣言。

新文学运动不仅是反对封建正统文化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与封建正统文化相背离的变异因素也正创造着新的“传统”。辛亥革命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送进了坟墓,随之而起的新文化运动非但没有“全盘反传统”或割裂传统,反而开启了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阶段。

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启蒙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反映的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恰恰是在他们身上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姿态是由中国的历史、中国当时的国情共同决定的,是历史造成的必然。就本质而言,当时的知识分子恰恰是在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的鼓荡下向传统文化的糟粕宣战、投入新文化运动的。

因此,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通过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而实现的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今天我们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就是要弘扬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传统,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转换和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个新的传统文化

五四文化革新,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深刻的影响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造就了中

国文化的一个新的传统,即五四传统。比如,五四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传统,五四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五四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五四白话文传统,五四标点符号的传统,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的传统等等。也正是由于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儒学的研究者们也试图用新的研究方法:将民主与科学引进到儒学中来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从而,新儒家学派也就应运而生,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新儒学现在所追求和探寻的也正是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转型后的文化传统。正如杨义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伟大的中华民族,当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才更显示出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的灿烂和辉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灵魂。而五四的文化革新,正是将深邃的传统文化传承和转型,把中国文化提升到了一个融入世界文化的高度,开创了追随时代精神的新纪元。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复杂多样的,从特定历史坐标和相应评价标准来看,其内容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超越时代局限、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二)中国梦是时代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中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固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的特殊背景下凸显出来

的,但它之所以格外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引领力,还在于它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首先,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带给中国人民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豪感,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其次,中国梦所包含和显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历史上,中华民族先贤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诗篇。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精神信念,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最美丽的花朵。再次,中国梦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深深地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强调的个人梦想和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因此,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浓缩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伟大的梦想基于伟大的实践。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奋力拼搏,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汲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强大正能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发扬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融合,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不断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田建民.革新而非“割裂”: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河

北学刊,2002

[2]张岱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分析[J],理论月刊,1986

[3]袁伟时.《澄清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误解》,中国图书商报,1999年9月14日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要是说起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第一个想起的无疑是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课本中阐述了很多新文化运动带来的益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而它确实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于它的意义,相信学过近代史的人随口就能说出许多来: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但是现在,我想要主要论述的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弊端。

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 的态度 欧阳军喜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 之一。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 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这一方 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 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 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 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 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 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 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 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 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 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一 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 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于是“五 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 语。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 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 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这种观 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

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五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仍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来解释日渐失去活力的儒学,并通过“中西融会”的方式,充分吸收西方文明,从而给传统儒学注入新鲜的因素,以图缓解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还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下面申而论之。 二新文化派“反儒”言论的分析 要弄清楚新文化派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的言论作具体的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其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他们要否定的是什么,以及要否定到什么程度。任何“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就是它“看上去”直接向我们所说的。相反,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以产生的历史情景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新青年》同仁的“反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非常激烈,如果孤立地看,很容易造成误解。只有把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总的说来,《新青年》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儒学与礼教有联系又有区别,礼教以儒学三纲说为基础,强调忠、孝,其特点是人身依附,属形而下之儒学。从文化理论来看,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概约地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实包括三个层次而无遗,但其影响最深最远的,实在法律制度公私生活方面。[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

新文化运动 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1. 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 A. 反对尊孔复古 B. 继续反封建 C. 主张民主共和 D. 向西方学习 2.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青年杂志》的创办 B.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C.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 D. 鲁讯发表《狂人日记》. 3.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报刊杂志与“第三期”有关的是() A. 《申报》 B. 《万国公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4.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 A. 京师同文馆成立 B. 京师大学堂创办 C. 科举制度废除 D. 《明定国是诏》颁布 5.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离不开下列哪一运动的倡导()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 严复曾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他所说的“此事”评价的是() A. 剪发辫 B. 办《申报》 C. 废科举 D. 改称呼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 《药》 B. 《阿Q正传》 C. 《文学改良刍议》 D. 《狂人日记》 8. 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9.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这是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 剪发辫 B. 改称呼 C. 废科举 D. 辛亥革命 10.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 《海国图志》的出版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新青年》的创办 D. 《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 11. 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 B. 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C.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D.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

浅谈新文化运动之利弊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思考 知行1501 徐鹏宇XXX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思考: 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自然有它很成功的一面。首先,它对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判,通俗易懂得向人民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即“德先生” 与“赛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民智。其次,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学生与工人阶级的觉醒。除此,新文化运动还催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后,关于文言文的简化,使得国文教育更加容易实行,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新文化运动还有着自己的弊端。新文化运动高举着反孔的旗号,一概反对任何与儒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此,才让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北洋政府关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王朝的复辟不能轻易得逞。然而,据我所知,陈独秀与胡适之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激烈。陈独秀曾经建议中华民国将英语作为国家的母语,废除中文。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纵然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但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客观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是去自己国家根基和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除了分析利弊,新文化运动带给我的感受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想要成长想要进步都是不容易的。然而,最重要和最不容易的是引领他们进步的鸣声者,他们往往看得比一般人更高,更远;并且他们还在不断得去努力通过自己的鸣声去影响他人,去引领整个民族。就如同伏尔泰之于俄国;卢梭之于法兰西;龙马之于日本,鲁迅之于中国。正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高级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启迪,对民智的开化才为了中国未来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才得以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提升,让这个国家更美好。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要素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这也启示了当今的我们,若想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以及文明程度,就不能放松对文化的培养和发展,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简介 时间:前期:1915-1919 后期:1919-1923 性质:思想解放运动(革命) 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 主要领导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旗帜: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 作用:1.是中国历史资产阶级反封建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前期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4.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的有益影响。 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中国正直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而获得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从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此外,在辛亥革命前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和封建阶级的顽固派和保皇派论战中,都没有触及封建思想对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和制约问题,而北洋军阀也正是在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和麻醉人民的思

想意识。而随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上的民主,反对封建军阀统治,首先反映在了思想文化上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因此提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等理念。这和当初意大利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文艺复兴运动颇有相似之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的出发点并不是全盘的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以割裂传统文化为其运动的宗旨。其提倡新文学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也是要普及文化,让普通人能够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普及,使世界先进的科学知识、思想意识得以融入中国社会,使民主意识得以注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大脑。且新旧文化辩论主要是集中在当时中国人数很少的知识分子中间进行的。有朋友说:白话文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没有错,关键是这种改变是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还是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我的观点是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的。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语言的简练、高度概括文字含义、复杂的句型和句式,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掌握的,我想那时的普通人在相互交流的时候也不会用那样的文字式的语言的。其实中国最难以理解的文言文都出自文字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的时期,当纸得到了普及之后,文言文已经开始逐步向半白话文方向发展,如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就已经能够被普通人读懂了。所以,文言文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产物,也是那个时代需要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新文化运动要反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识,而不是传统文化本身。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更为广泛的推广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华。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我们把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传承,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继承的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终极指归的社会实践精神。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从而造成了传统文化某种程度的断裂。但是,在我们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历史和文化的中断,而是在“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引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和传承。批判的是业已腐朽的为封建制度服务的伦理 1.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批判 2.对中国传统礼仪和政治制度的批判 3.对中国传统语言的批判 Ps.是网上一篇论文,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是下载不下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知识框架】 【重点梳理】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概况(1)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口号:民主与科学 (4)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仍然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知识延伸】 中国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现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2)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表现在维新变法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是中国在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3)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4)三个阶段的特点:中国近代化历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历史剧—新文化运动 剧本

历史剧之新文化运动 第一场 内景室内夜景 背对镜头的一个穿长袍的20多岁的人(胡适)缓缓坐下,端起了茶杯,眼睛朝着窗外出神,在思考。 (咚咚咚的敲门声)胡适醒过神来:“请进” 外面一个丫鬟走进来:“老爷,您要的笔拿来了” 第二场 日景外景大街 街上一个布衣小孩在卖报纸“号外,号外,胡适宣扬杜威的实验主义,不主张人民参与的社会大变革”小孩子从街上跑过去。 第三场 日景内景室内 穿着西装的陈独秀站着,认真观看《新青年》胡适的论文, 旁边坐着一个李大钊,看着陈独秀, 陈独秀放下了报纸,走向李大钊:“适之(胡适的字)的文章犀利,对我的观点总是争锋相对,看我怎么反击”陈独秀举右手,出食指指着这篇文章。 李大钊拿起盖碗茶来喝。 第四场 日景内景学校教室内 从门外跑进来一个大学生,高兴的叫嚷着:“哎,哎,哎,你们快来看” 其他人:“什么,这不是《新青年》吗” 有人说:“陈学长(陈独秀,文科学长)主张把有产者的政治变为不受财产限制的政治”“那不是挺好吗,你看陈学长说的俄国,他们人民都动员起来了,就是根据陈学长说的那个马克思主义” “胡老师说日积跬步,积土成山啊,所以要改造,解放,进化都要采取改良的办法” “他们好像说的都对啊,真是纳闷儿了” “我们没什么好纳闷儿的,只要爱国变革总好过现在啊,胡老师上次为了培养这种自由思想的环境去解救了学长呢” 第五场 夜景内景室内 从里面房间走出来的老教育家杨济昌,在打扫家务,慢慢走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朝着另外一边说:“胡适说要亲自试验,才知道该怎么样吧,多些实践,少谈些主义,陈仲甫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主义,代表了社会的广大民众,他们针尖对麦芒,你怎么看?润之?”毛泽东躺在床上,翘着脚,看书,之后放下手中,起身:“谁知道呢?”笑了笑。 注:拍的时候不要完全按照内容来拍,拍摄是二度创作 他们都是富家子弟,所以可以补充一些进大院,有仆人扫地等等场景增加时间,这个增加的时间和内容就算是二度创作,以此类推。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oc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学生:学号: 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孔 孟之道。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第二,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不能相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中校称为“人权”。人权的含义,除了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外,还包括个人人格的独立、个性解放。科学,是《新青年》提出的另一个响亮的口号。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还不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指发扬科学的精神,即反对鬼神迷信,宣传唯物论,反对偶像崇拜,树立对真理的信仰,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和科学比作“舟车之两轮”,提倡“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敬告青年》 ) 。这种民主和科学仍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的范围,共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于此同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的同时,又向其表现形式——旧文学发起攻。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并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局限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XXX 专业:X 班级:X 学生姓名:X 学号:X 指导老师:X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述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2500字

有关五四运动论文 2500 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人们是带着旧的社会关系去迎 接新的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析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五四运动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摘要:五四女作家群体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五四女性文 学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在三方面 :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对新旧交替时期 女性困境的揭露,女性群体意识的唤醒。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 《一间自己的屋子》 中说道:“ 一个女人如果要想写小说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屋子 ”[1],其中 “一间屋子”象征写作环境。五四运动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领域的启蒙运动为女性创作提供了 “ 一间屋子 ”。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应运而生,如陈衡哲、 谢冰心、 庐隐、 石评梅、冯沅君、凌叔华和苏雪林等。 这些女作家对女性自身的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正如杨义所说:“妇 女题材是她们心灵世界的聚光点。陈衡哲的小说集《小雨点》(她只有一个小说 集)共十篇小说,有六篇是写妇女的。冰心的小说接触面较广,但她写得最好、影 响最大的还是妇女题材的小说……庐隐的小说写女性的占了她作 品的百分之八十。 凌叔华的 《花之寺》 和 《女人》 集的十八篇小说几乎全写妇女。 石评梅的作品,现在看到十几篇,有九篇是写女性的。 冯沅君的三个小说集,除 《劫 灰》中有一两篇不是纯粹写妇女的,其余作品都以描写新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为 主”。[2]本文将深入五四女性文学文本中,对其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 一、对旧家庭制度压抑女性的抗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通过对旧家庭观的的猛烈攻击 ,旧家庭制度在理论层 面上虽已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仍然岿然不动 ,依旧延续着对 女性的箝制功能,特别是对于中下层女性,尤其如此。 在苏雪林的自传体小说 《棘 心》中,主人公杜醒秋的母亲便是旧家庭制度的受害者。她写道:“惟有那 做婆婆的,终日与媳妇厮守在一起,旧式妇女,多不读书,不明大义,气量又比男性 天然来得仄狭、自私、琐碎、喜于猜忌,她对于一个媳妇,若感觉不满意,磨折起 来,那简直是附骨之疽,疗之不愈,剜之不可,一直要挨到那做婆的两脚一蹬,那做 媳妇的才有出头之日……醒秋的母亲,便是这种不良家庭制度下牺 牲者之一。但她自十六岁嫁到杜家起,一直到现在‘大衍之庆’的年 龄止,始终是她婆婆跟前一个没有写过卖身契的奴隶,没有半点享受,没有半点自 由。”[3]由上可见,醒秋的母亲便是大家庭结构和家长专制的牺牲品。醒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内容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虽然,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 正文: 近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是同时很多人认为它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这种“二元论”观点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的历史观之中。如何理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二者的关系一直有所争论。就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孕育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鲁迅、傅斯年、罗家伦、陈独秀、钱玄同等等来看,他们本身就有很好的旧学功底,也是长期被中国文化所化之人。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批判传统文化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当时的中国暮气沉沉,只有靠振兴才能拯救中国,而振兴的前提当然就是改革。在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阻力非常之大,这个阻力就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文化。因此,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阻碍革新的,把它提出来,要批判这些旧的糟粕,而不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认。 所以我觉得,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在“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断层多年后的今天,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向上的取向是十分必要的。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 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历史论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一个很老的题目----对新文化运动负面影响的一些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对2005年冬天热播的一部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当时满城尽韩风,各种韩国服饰店,韩国料理店,以及韩国民族小饰品店如雨后春笋般赫然出现在大街小巷,促使人们追逐韩流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就在人们惊叹韩国古典饮食文化,追随韩国礼仪的时候,我不禁心中燃起许多无名之火:想当年新罗人是从谁那里学习了封建统治制度,高丽人是从谁那里模仿了饮食与建筑的文化?我们泱泱千年大国摆在眼前难道就没有值得我们去推崇的么?可是当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发现:不是我们不愿推崇,而是我们舍弃了太多,我们太多的追逐新的事务,而摒弃了太多的传统。说到文化的新旧,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转折作用的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5日创办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易白沙,钱玄同,刘半农等等。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思想文化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陈独秀指出:“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出自中国近代历史详解p136)这段话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目的,也就是追求政治,经济,妇女的解放。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中国近现代史详解) 但是我要说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它对后世中国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