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2014.2.25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于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它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个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要检查备课,老师们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备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课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被蒙上了功

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教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为此,希望老师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看着领导的脸色去备课,要坚持我备自己的课,让领导去说吧!也希望领导们,在去了解教师上课的准备情况前,去认真温习一下“备课”的含义,免得把老师都“领”入“导”了“歧途”。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其他工作安排和待遇上适当偏向老者、照顾老者时,在备课上不能给老教师下什么特别的“恩惠式圣旨”,否则,利了老教师,有可能就害了老教师的“弟子”。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教学是双边活动,作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备课,不能只老师动起来,也要积极动员、引导学生对课堂的准备。如今老师备课中的“备学生”,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还注重了一些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个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预习课文,“备”出问题,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这样在上课前,师生都认真进行了准备,难道课堂还会不精彩吗?

五、“备课不能‘闭门造车’”。

现在的“备课”,或是老师一个人在办公室“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进行团队合作,美其名曰在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说白了,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热闹,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教无定法,对于不同学生,因需求的差异,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

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远离教育理论”,在那里“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教法”、“大智慧”的研究,又大张旗鼓地去拿学生做实验。

六、“备课并非课课都详案”。

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都这么做。但在一个由全国教师加入的QQ群里,经调查,85%的教师不同意这么做。理由一:教案本身只是一个上课计划,可行度到底有多少还难说,与其把时间耗费在写教案上,还不如多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理由二:教案本身就分为详案和略案两种,加之一个单元内的课文也有主次之分,所以在写教案上也要有轻重,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课课都详案。在编写详案时,不宜一味去追求什么师说,生一、生二说的“预设”课,也不宜频繁回归到传统教案的套路,把课堂教学的目的、重难点,组复新巩布等教学过程全部都呈现在书面上,更不能机械地把学生的情况、教材的情况都一一累赘到纸上。

七、“网上的不能搞‘拿来主义’”。

现在的网络是个无穷的资源库。我们教师想要的教案,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美术,应有尽有,只要利用一搜索引擎工具,键入课文的名字或关键词,轻轻一点击,就会“网”到想要的教案。对此,不少老师开始用查找网上的“共享

资源”,来代替过去的备课,“美其名曰”在搞什么“网络备课”。其实他们多是直接下载了教案,不用“加法”也不用“减法”,就直接用到了自己课堂。这样的“拿来就用”的方法,一是不利教师自己的成长。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路上,备课也是个“学习、研究的大课堂”,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但不会让自己教学的本领增强,而且会增长自己的工作惰性;二是经常用别人的思想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很多时候做不到“对症下药”。久之,将会在学生中失去师者的“知识渊博”的好印象。

因此,教师在借鉴网络资源时,要学会“加一加”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减一减”别人不着边际的教法,把别人的先进理念补植到自己的大脑中,把别人先进的教法嫁接到自己的教法中,切实让自己的课堂也能丰富起来。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 内容要点 备课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集体备课的意义 集体备课的原则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 如何处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关系 青年教师个人备课的误区及对策 一、备课的基本理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备课的内容应该是包罗万象的: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具准备、资料查找、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探讨、编写教案、学案等等。备课的形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也有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即所谓的“腹案”。 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备课遇到的新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1.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预设情境引入新课,注重新旧知识衔接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备课时应慎重考虑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知障碍。 3.活动的设计适合多变的课堂。于是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巡视,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控课堂。 4.让学生学会反思。课后小结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评与互评的能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我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还有那些问题未掌握,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给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打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对每个同学的发现与反思都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影响备课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教材和学生。我们传统的观点只注重备学生和备教材。而新课程不仅备学生和教材。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以上三方面,谈谈教师在备课中遇到的新问题。 1.教师的理念不够“新”或“吃”得不够“透”。新课程的理念包括对教材、课堂、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多方面的正确认识。教育的规律昭示:思想的变革是最艰难的变革。换言之,教师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不是一两次新课程研修学习和短时间的参与新课程改革能彻底改变的。新课程的理念是新的,但由于我们的教师的理念是旧的,或是说是夹生的,那就直接制约和影响了我们的备课。到头来,课程改革往往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多,实施的少;即便是实施,也是注重形式的多,重理性的少。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范文教学的误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性的作品,它们文质兼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整个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这些课文,便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就目前语文教学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学校,过去那种固定僵化的程式已不再多见,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范文教学极易陷入下列误区。 一、肢解课文 一篇课文往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只有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刻领会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可是,现在许多教师在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把握、尚未留下完整印象的情况下,就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课文。从字的读音、词的释义、句的妙用一直到段和篇的结构特点等。甚至连课文中本来清清楚楚、学生完全能够理解的内容也重述一遍。这样的讲解,其结果是将原本完整有机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将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活牛”变成了疱丁手下的“死牛”,干扰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因此,范文教学应“多读少讲”,尽快走出“肢解课文”的误区,彻底“从讲读课文精雕细琢中解放出来”(魏书生语)。 二、牵强附会 1.生硬地套用时代背景,用理解时代背景来代替理解作品本身。比如,有人把巴金的《灯》里“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理解为“对着革命圣地延安微笑了”。有人把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淡淡的哀愁理解为朱自清先生在革命与否的矛盾里徘徊等。诚然,每篇作品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分析作品不能不考虑时代背景,但文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它作为一种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自己的规律”(歌德语)。因此,时代背景只能作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一个参考。如果每篇课文都拿时代的、政治的眼光来看,把时代背景与作品联系得太紧太实,那势必会歪曲作者的本意,影响对作品本身的理解。 2.特意从范文中寻找“象征”“比喻”,挖掘“微言大义”。这也许是对名人过分“迷信”的结果。其实,“不少作品并不象征什么,比如梵高笔下的葵花就不象征什么”(余秋雨语)。如一味“寻找”、“挖掘”,一方面损坏了作品(对作品作了曲解),另一方面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束缚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欣赏作品而言,“有一个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品的时候,完全不必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一固定事实的框框里面,而应允许并鼓励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提出独特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方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三、喧宾夺主 1.课外的、次要的内容讲得太多太细,课内的、主要的内容却讲得太少太粗。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六大问题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六大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的不断推进,集体备课活动也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但各校在具体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往往误入了歧途。对此如果不认真地对待和解决,势必会使集体备课陷入尴尬境地,构建高效课堂成为空谈,最终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此,笔者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体会,反思总结了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六方面问题。 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集体备课也被全面推广,但实际上不少备课组的集体备课重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真正体现出集体备课的功能。这些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通常都是临时召集,没有固定的时间,随意性很大;参与教师一般都毫无准备,或目标要求不明确,他们只是将重点、教学要求等罗列一番,不能围绕中心问题深入地进行探究。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集体备课自身的要求决定外,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的不当也不可忽视。我们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大搞形式主义,以量为本,过分强调量化考核,忽视备课的内质,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集体备课教案”这一机械模式,至于有多大的实用性就无暇顾及了。于是教师们的集体备课就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而不会真正形成统一的集体备课教案。 二、认识不足,被动应付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的不正确,教师们对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尽管口号喊得很响亮,但行动起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纯粹是把集体备课当作是一种任务,被动的去应付。 上述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备课组没有集体备课计划,常常是学校要求了,就随意找出某部分内容,简单地讨论一下教学时数、重点难点、处理步骤等等,然后每个人分头写自己的教案。这种无计划、无主题、缺乏精心准备的集体备课实际上只是应付地完成了一项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上规定的工作,而集体备课中应该统一的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待探讨的方法,都没有完成,直接影响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果。更有甚者,有的备课组为了一味图省事,出现了值日式和值周式的轮流备课,这样下去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还可能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 三、缺乏合作,个人独裁 在集体备课中,大多数备课组都是确定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老教师或是学科组长担任主备课人。一般来说,这样做可使集体备课的准备工作更可靠更有保证,开展起来也会更顺利。但长此以往却会出现“语言霸权”和“老人权威”,最终使集体备课成了“个人独裁”。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第六章 备课中的典型误区及其分析 【问题导入】 在备课中,主要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应该如何矫正? 备课是上课的基本前提,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备课的影响和制约。这一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备课中的误区及产生的初步原因。 第一节认识层面的误区及其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备课常常遭遇诸多困难,陷入诸多误区之中。这些误区大致可以归结为认识层面的误区,管理层面的误区,技术、操作层面的误区。 一、认识层面的误区的种种表现 表现之一:备课=写教案=抄教科书 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一份教案,而教案的内容也就是抄一遍教材。殊不知,备课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1.在内容上要找准重点和难点 如果备课的重点和难点不明确,教学中主次不分,这样讲出来的课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找出教材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让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三个不同要求: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知道“是什么”)、理解(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认识,能说明“为什么”)、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迅速解决问题,知晓“怎么做”),确定每次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另外,即使同一科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也不同,备课的侧重点也就大不相同了,而学生也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掌握重点内容,将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教师要了解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教材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看教材,还应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链接,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对教材中滞后内容及欠妥之处作必要调整,使教学内容成为适宜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的知识丰富了,重点突出了,才能使课讲得生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表现之二:备课=背课 在备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要牢记于心,有些教师就把备课过程转变成“背课”过程了,将要教的内容记在心中,上课时就平铺直叙。从表面上看,老师讲得似乎滔滔不绝,功底深厚,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备课中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备课情况调研报告 江西省石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温颖红许荣华 好课如歌,好课如诗,好课如画。上好课,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作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了了解当前课改中我县教师备课现状,分析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备课意识,改进备课方法,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力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为此,我们对全县数学教师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本次调研采用了“听、看、查、访”等方法。听,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情况汇报;看,查看了32所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及检查记录,观看了268节小学数学课堂现场教学;查,抽查了215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案;访,召开教师座谈会10余次,访问了160名小学数学教师。 一、问题及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还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重六轻”。 1.重形式轻内容 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数学教师把备课仅仅当作应付县、校检查应做的一件事。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加之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致使13.9%的教师在备课时,环节标题一应俱全,但过程设计字数寥寥无几。如教学过程为:复习见书“P(多少页)”,新授讲解书“P(多少页)”上的例题几,练习、作业设计见“P(多少页)”。整个过程只写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具体内容到底如何引入,如何展开,预期效果又将如何……一概不论,成为了典型的轻视内容,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2.重数量轻质量 “工作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这成为了部分教师的人生信条。据调查统计,有98.6%的数学教师均能在上课前按课时备课,一节也不落下。但其中有32.4%的教师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事。他们敷衍对待,基本上不去用心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备课时东拼西凑抄一点,随随便便写一点,很少从实际出发揣摩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行之有效,能否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从而导致备课质量低下,实用性不强。 3.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有78.5%的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如:实验法、操作法等,至于学生如何学,学生的知识停靠点、学习兴奋点、兴趣热点、认识盲点、理解难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每节课让学生学会哪些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数的排列时,创设情境“11月份学校举办了冬季运动会,二(1)

2018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是这样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人教版新课标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走出教学反思的误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赋予学科教学许多新的内涵,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随着化学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普遍实施,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核心的教学反思,起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教学反思已成为化学教师立足学科教学,提升专业素养的最基本途径;另一方面,各学校正积极开展以教学反思为主要方式的样本教研,教学反思已成为学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从教学反思的现状看,许多教师在教学反思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叙事记录多,理性思考少. 教学反思仅仅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客观的、叙事性的记录,既不对产生问题的原因作深层次分析,也不对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2.独立自省多,互动交流少 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自我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很少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很少走出去,请进来,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反思成果。 3、重教轻学的多,综合分析的少 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层面上,很少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表现及学习效果。 4、失败教训多,成功经验少 只有在感到教学失败或不顺时,才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某些失误进行自责,作出反省,而对教学的成功之处却很少加以总结和提炼,即使是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创新的灵感,也常常被不经意放过,或者仅仅限于一时的满足。 5、关注课后的多,重视课堂的少 习惯于在每一节课结束之后,对课堂上已发生的既成事实的一些问题作出反省,而忽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的及时反思和调控。 二、问题诊断 1、认识不足 有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教学反思缺乏主动性,他们更多的是把教学反思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写教学反思的目的是只是为了应负检查和考核,这样的教学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也有的老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反省,属于个人行为。无需与他人交流;还有的教师既怕向别人展示成功,恐有张扬之嫌,又怕在别人面前暴露问题,恐有失自尊,因此采取自我封闭式的反思,不愿与他人交流。 2、功底不实 部分教师既不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很少关注专业知识的更新。这其中除了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等一些客观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认为教育教学理论深奥难懂,又远离实际,对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不大,因而对理论学习缺乏热情;二是认为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足以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因而对专业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听了校内思想品德课、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乏,有的形式单调等。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学年组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岔路河镇中心小学李红 集体备课,因为它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效弥补教师个人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对提高教师个人的备课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发挥极大的辅助作用。尤其是目前特岗教师大量涌进教师队伍,他们迫切的成长需求也亟待集体备课来满足和实现。因此,我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集体备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由原来天天进行集体备课到每周两次再到现在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一直坚持,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们对我们的这份始终如一和坚持不懈也给予了肯定。 我们的集体备课工作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备人。期初,教导处就安排好各组集体备课的时间,便于教学领导深入。各组由学年主任根据这个时间安排分配好主备人,再结合教学进度安排集体备课的内容。在日常工作中,每个组的集体备课工作都能按时进行,一周必保一次,即使被临时性的工作所占用,也会另寻时间找补回来。当然,各组也可以根据组内需要和时间等其他情况适当增加备课次数。 各组的集体备课工作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我们通过深入集体备课和推门听课检查,渐渐发现,集体备课的形式是存在,而发挥的实质作用却没有达到我们当初预期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问题: 1、集体备课前,个人没有提前备课或备课不充分; 2、集体备课时,主备人一言堂,其他教师参与得少,多数时间在听;

3、集体备课后,组内教师完全按照集体设计的教学思路实施教学,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人的二次备课; 4、集体备课效率低,一天备一节课,过于在细枝末节上纠结、斟酌,重点不够突出,在教学流程上花费精力大; 5、老师们过于依赖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能力不足。没有集体备课做“主心骨”,课堂上没有教学“底气”。 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迅速进行研究讨论,寻找解决的策略,最终确定了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集体反思。集体讨论和集体反思这两个环节因为有学年主任和教学领导的参与,可以对老师的实际参与情况及时掌握,清楚了解,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后的个人二次备课,如何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保证备课质量呢?我们主要采用参与和检查的方式促进教学工作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首先,个人备课时,教师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个人初步的教学思路、教学构想,并将其简要的记录下来,书写成书案。而主备人,要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以及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等都要精心安排,并鼓励和提倡主备人根据自己的教学设想制作出多媒体课件。那么,在集体备课前,学年主任首先要对组内各位教师的书案进行检查,了解其是否认真进行提前的个人备课。为了不占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学年主任尽可能选择之前的时间来完成对书案的检查工作,确保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都进行较充分的个

走出备课的误区

走出备课的误区 当老师的,都知道课堂教学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中不知不觉误入了歧途,让原本该重要的备课,变得了太简单、枯燥,以致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惟有走出“备课”的误区,老师们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备好课。 一、“备课不单是写教案” 和老师谈起备课的事,都说是在抄教案,没意思,是徒劳,但备课真的就是他们说的抄教案那么简单吗?凡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备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的知道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的一个准备过程。备课包括有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师,备教具和写教案等步骤,“写教案”只是“备课”的一个子内容,是被包含的关系。所以,老师要明确“备课”与“写教案”之间是个不等式关系,并非写了教案就是备了课。何况更多老师还不是在写教案,是在抄教案,就更不是在备课了。 二、“备课不是给领导看的”。 这个误区,的直接诱因在学校的领导身上。本来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的前奏,但由于备课属性教学“六认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各学校都把它归入了“重点检查”的对象,把安当成了考核教师工作态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每次检查备课情况时,领导都只看了备课本。只要教案字迹工整,内容多,样式新,就是在“认真备课”。

为何领导都要这样来检查备课呢?理由是在备课活动中,其他工作几乎是无形的,就数教案最直观,既看得见,还能辨他个仔细;领导检查备课不要紧,但结果又导致了些怪现象,一是只要听说学校检查备课,老师就会熬上一个晚上把备课全部“突击”到位;二是只要有领导来听课,都会提前把教案抄好,上课时都夹着课本是“有备”进教室。 为了给领导一个备课的好印象,很多老师都会到书店去认真挑选一本好教案,作为自己备课的“临摹本”。备齐的概念这样转为狭义,而且又蒙上了功利和应付的面纱,备课自然演变成了不少老师的精神包袱,再也不能能为教学服务了。 三、“老教师不能不备课”。 据调查,不少学校在备课上都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中青年教师备课必须写详案,老年教师备课可以不写教案。教育是“树人”工程,虽然几年内教材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教学观,以及使用的教学工具也要随之变化才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都要在课前认真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不能因自己年老了,就可以课也不准备了。教师既然选择了教书,就不能因自己的年龄去简化不该简化的过程,不说教案要写成详案,至少要写出对待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的计划,记录出学生的进步情况,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么在备课本上作以记录,要么在教材上进行旁批,以免出现教学中的“老糊涂”现象。 四、“备课不能只是教师单边活动”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文难,难作文,自我开始接触作文,这句话就一直牢刻脑海。中师毕业后,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才发现作文不仅难在写,更难在教。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在教学这块领地,老师似乎已经谈作文色变了。也许正是因为一个“怕”字,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就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老师定框框,学生永远只能在这个框框里面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按照老师的要求硬着头皮去应付。空洞,不真实,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作文在学生中常常出现就不足为奇了。不单这样,很多学生视作文如“虎”,遇“虎”头痛,也有些同学因害怕作文,只好东抄西凑,请人代写等等。老实说,我曾经也是这样的老师,也曾经因为怕学生不会写而牵着学生走,从定题目到如何开头,再到文章重点内容的表述,最后到如何结尾。在这样的作文指导下,学生是会写作文了,但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优生除了篇幅长一点,语句通顺一些外,几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再看看别班孩子的作文,虽然篇幅上可能不如我班,有些孩子的作文甚至句子极不通顺,但那作文中透出的纯真却是我班孩子没有的,从他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孩子们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看到了真正的个性。再来反思自已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逼着学生写已经严重地抹杀了孩子的作文兴趣,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被我的牵引所扼杀。如何从作文框框中走出来,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已是我

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了。静下心来思考,解铃还需系铃人,是我把孩子带进了框框中,我就一定要带着他们走出这个框框,看看外面的世界。趁着今年学校重点研究作文教学的契机,再翻阅一些资料,我决定从学生好奇和爱凑热闹的特点入手,改革自已的作文教学,寻找作文的源泉和乐趣。心理学和事实告诉我们,小学生特别爱猎奇和凑热闹。如马路边耍猴的,讨钱要饭的,市场边打桌球的、吵架的……他们都爱凑过去看热闹;又如,小河的水干了,树上的知了叫了,小黄狗生崽了……一切一切,小学生都觉得有趣,觉得有意思。遗憾的是,小学生对这些人和事,只是临时“兴”起,事后往往只是“过眼云烟”。而这些生活中的人和事,正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如何让这些“兴起”成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呢,我开始要求学生写周记。我永远忘不了我在班级宣布这一要求时的情境。那是一节班会课,我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猜猜看,是什么?”“棒棒糖!”这是贪吃鬼周义山的声音。 “是玩具。” “是影碟。”王昊天还不忘记我答应给他们看电影的承诺。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争论中,我示意庞显弘打开了投影,把一篇学生作文放在了展示台上:今天一天早,我就和妈妈来到了公园里。可能是太早的缘故吧,公园里的人并不多。走到水池旁,我发现一群蚂蚁,

课堂教学中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课堂教学应走出的几个误区 [内容提要]: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 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应走出如下误区: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2、情境创设“去数学化”;3、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4、合作交流形而上学 5、多媒教学竟成制度; 6、尊重学生是非不分 关键词:课堂教学走出误区

无庸讳言,数学新课改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背后,也隐约着“相爱简单,相处太难”的尴尬.尤其由于:①新课标本身部分观点提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传媒舆论却是呈现出“一边倒”的不良倾向。②教材编写的体系创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如结构松散、跳跃性过大、练习配备不合理等)并且由于强调“生活化”而走向“去数学化”。另外,城市定位与广大农村实际反差强烈,特别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与广大农村教学手段仍处于“冷兵器时代”格格不入。③课改对师资水平的高期望与师资水平现状之间存在较大落差,而相应的本该“务求实效”的师资培训却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被异化为“收费盖章”。④课改进程“分步到位,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敌人们“争先恐后,跨越发展”的主观愿望。⑤一线教师所渴望的专家式的“下水指导”往往却被鹦鹉学舌的“岸上吆喝”所取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致部分教师从观念到思路,从思路到操作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尤其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步入了舍本趋末矫枉过正的误区,具体主要表现如下: 1、情境创设“去数学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因此,情境创设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凡新课引入都要卖下关子。但是由于教师本身对创设情境的本质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教材的误导(湖南师大匡继昌教授:一个学期的教材,竟达200多页,零碎的数学知识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使情境创设步入了“去数学化”的误区。一是取材上独沽生活之流而远离数学之源,二是内容组织上“口水多过茶”非数学任务冲淡数学主题。 比如:有位老师为了讲乘方的概念,先举课本中的细胞分裂的例子后,又举“一传十十传百”的谣言传播例子,足足花了15分钟,乘方的概念“千呼万唤始出来”。 事实上,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有很多是有深刻的生产生活或相关学科的背景,但更多的却是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实,乘方的概念应是乘法概念的延伸发展,完全可以类比乘法的概念引出乘方的概念并且可以较好地在认知的源头澄清二者的区别。张奠宙先生一直呼吁:数学教学要反璞归真以数学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所提倡的“以旧引新”不但不应废弃而且还很有发扬光大的必要。 又如:一位老师在“补角和余角”这节课中是这样引入的: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然后介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于1590年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不等的球自塔顶垂直自由落下,结果两球同时着地,比萨斜塔因此闻名。然后画出图形,从而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在引出互为余角的概念时设问:如果把斜塔扶直…… 情境创设的本质目的是对知识产生发展背景的艺术再现,为学生提供数学认知的“抓手”,让学生“思有来龙,想有去脉”,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情境过于芜杂“王顾左右而言他”,易引起学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保护性抑制。游离数学知识内涵的花花哨哨的情境,所诱发的其他冲突远远大于数学认知冲突,学生往往会流连于“花花世界”,难于进入我们所期望的数学世界。 2、探究发现似是而非 新课标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背景,并试图回归数学的实验归纳性这一面,因此,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于是部分教师误以为数学教学采用讲授法就犯了弥天大错,至少也是不合时宜的,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数学真理都试图让学生探究发现出来。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由于教材本身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剪拼”、“量度”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于是绝大部分教师是“大媳妇做鞋小媳妇看样”,一节课剪来拼去、量来度去,最终“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试问:假如教材没有写出这条定理来,我们的学生还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2005年《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组文章,就“集体备课”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再怎么改良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的认为“集体备课形式主义严重,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的好”。集体备课为什么会处于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在实践中陷入形式主义? 毋庸置疑,集体备课相对于个人备课有许多优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在提供资料、教法、计划等方面互通有无,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知识内容的充实。新老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有利于缩短教学新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时间,使人力资本获得最大利用;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取优去劣,提高授课质量,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但由于集体备课是以教师的主观参与为前提,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开放性,不易控制,且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针对目前集体备课状况,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集体备课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不良竞争,造成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就目前而言,与成绩挂钩的奖惩对每个学校、每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将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使一部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愿把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别人,以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当新教师提出问题或出现失误时,得到的帮助也是有限的,在集体备课中很少能提到实质性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的方法、计划、方案,使整个集体备课名存实亡,流于形式;同时,也造成教师的 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集体合力的形成,也违背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2.拿来主义,使教学失去个性 因个人才智、能力、水平有限,不同个体之间在教学水平、质量、讲课艺术等方面存在差异是人之常情,是应该的。但相对较薄弱的个体应努力钻研,争取缩小差距。就集体备课而言,有部分教师态度不够端正,抱有“拿来主义”的思想,极少参与讨论,对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加任何思索与改进拿来就用,使备课最基本的要求“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能被落实。这是集体备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一个备课集体中,大家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固然皆大欢喜,然而,现实中却障碍重重。 3.心态各异,使集体备课出现冷场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区县:滨海新区大港 学校: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学科:生物 姓名;吴存宽

走出备课误区,形成有效备课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指出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的几大误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分别对课前、课上、课后的备课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与论述,从而为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有效备课提供帮助。 关键词:有效备课课堂生成课后备课 大凡天下之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有效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并逐步走向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不仅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研究如何教的过程,更是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寻求最佳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但遗憾的是很多一线教师认为“我都教了这么多年书了,那些教学内容早就滚瓜烂熟了,还非得备课写教案,这要耗费我多少时间呀!而真正上课时,我几乎不看那备课本上写的什么内容。”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我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现象,分析出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备课应该从以如何教的方案中跳出来,精心设计以学生如何学为中心的方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很多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只重视知识传授,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忽视学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但对提高学生的能

教师备课的五大误区

教师备课中的五大误区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个人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情和学情,进一步领会课标,分析教材,选择教法,选择习题等等,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基本劳动。个人备课是教完成备课的基础。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沿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少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失之偏颇,甚至走入误区,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拿来主义”的备课 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是舍本逐末,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照搬下来,“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教师自己参与的成分。所写教案成了参考书的“搬家”。也有的教师干脆拿来出版社出版的现成的“教案书”,或他人的教案“一抄了之”,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这种备课方式不利于因学定教和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严谨治学的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不利于教育创新氛围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误区二:“古为今用”的备课 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教案,却“温习”起了往年的备课本,将往年的备课内容重新“复制”在新的备课本上,没有任何创新,也有的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尽管教师对重复课程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但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最主要的是教学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像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像这样一劳永逸的备课应立即停止。 误区三:“现代化”的备课 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他们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个人稍作添改即作为自己的教案,他们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这种“现代化”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备课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误区四:“华而不实”的备课

【教育学习文章】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教案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 乐主义的误区教案 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贡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懂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并借助典型案例,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进行启发探究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中和自身实际的例子,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使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 人生价值与金钱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享乐主义的错误和危害性;正当享受与享乐主义的区别【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事例导入: 谁最诚实 法国一个小镇每年在收成的时候,都会举行一个丰收庆典,时间长达一个星期。在庆典期间,大家庆贺丰收也表达感恩。 仪式由大家共同努力举办,每家都要供应佳肴与美酒。他们要带五公升自家酿的酒来,灌进庆典场地中的公共大酒桶,好让大家共饮。 在丰收庆典的最后一天,镇长来主持开桶仪式,然后大家传杯,互相祝颂。镇长启开桶塞,饮了一口。但那不是酒,而是白开水。 设问:为什么镇长喝的是白开水? 学生回答:原来每个人带来的都是白开水,每个人都把好酒藏在自己家里,因为大家都以为一大桶酒里,有那么一点水是不会被人发现的。 设问:这个故事在人生价值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讲授新课: 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的内容,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它的认识和操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误区一:淡化审题与立意意识 我们都知道,开放式作文遵循着让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其初衷是淡化审题意识,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考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才能。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许多都采用了开放作文的形式。不少人认为,开放式作文没有审题障碍,几乎无需审题,认为所写只要在一定的话题之内就算切题,其实不然。虽然,开放式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学生作文偏题的情况是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其实,审题解决的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文要载道,须先考虑立意,清人王夫之认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①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正因为意为笔帅,立意是文章“道”的依托,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所以,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立意的情感价值的取向如何,常常决定着一篇文章的品质,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懂材料之后,对自己日常学习中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然后再去立意,再去谋篇布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符合命题的要求。而要避免作文出现立意失误,就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自己写作上的思维惰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如此,才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作文教学淡化审题立意是误导学生写作的错误信息。作文审题立意是一个老问题,然而常谈常新,面对话题作文的盛极一时,审题立意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误区二:选择“另类”文体 文体即文章体裁,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用途和写作要求,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需要,作者需要选择一定的文章样式。文体是写作思维活动的一种固化形式,是一定思维训练的外在体现,有其大致的稳定性。写文章如果不恪守一定的体式,不遵循一定的思维训练,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就容易失去依托。近年来,高考作文提倡“文体自选”,就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一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②可见文体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加强文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