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小语言中的大文化

摘要:网络语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融于一体,以其简洁化、符号化、新奇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受到网民的极大欢迎,尤其是青年网民群体。近年来,网络语言开始走出网络世界,袭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用简洁多变的网络语言来表达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的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是用它们来调侃和戏说政事,这不但体现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的丰富化,更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文化。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文化

网络语言,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是在聊天室,BBS和论坛上交流时所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和字母组合等,属于特殊群体的一种社会方言。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里,它作为社会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方言的发展。

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语言不仅仅是个人任意选择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个人心里状态的表现,它具有特殊的结构,是受特定的规律支配的。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文化结构,受经济发展和全球联系扩大化的影响,现在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需求相比于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网络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反应。一、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

首先,网络语言是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针对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数字型。一般就

是取其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啦。第二、翻译型。这类在语言学上也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是根据原词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去替代。例如:伊妹儿= e-mail(电子邮件)。第三、符号型。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这种表情型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成为网络语言后出现了更多形式。第四、字母型。此种类型造词方法分为三种。一是谐音,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例如MM=妹妹;二是缩写,有汉语拼音缩写,如GG=哥哥。还有英文缩写,这个在语言学上也比较常见,如BBS= 电子公告牌系统等。第五、同音型。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明明想输入“大侠”,输入法呈现的首选项却是“大虾”;想输入“同学”,却出来的是“童鞋”……但很多网民为了便利节约时间,在一些私人场合,也就不在乎这种“明知故犯”了。长此以往,人们也就普遍接受了这种语言,甚至成为了流行趋势。因为它满足了省力原则与经济性原则。第六、新造型。这类网络用语是伴随着聊天室,BBS等交流方式而派生出来的,多有借义倾向。如“拍砖”(发表不同见解)。新造词语为网络语言中最有创造力的部分,也是最传神的部分。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创新性。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主的语言环境,可以消除现实生活中的顾虑,更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语言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变词语的意义。例如:“白骨精”,原是指《西游记》中的一个女妖怪,网络语言中则是“白领、骨干、精英”的代称;“恐龙”原是指外形奇

特高大的史前期动物,网络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二是创造出新词语。例如:高、富、帅,均为形容词,现在则将三个词连用,做名词指称“够高够富够帅气的男生”。第二、简洁性。简洁化是网络时代应用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网民们创造出了很多简洁凝练的网络语言。例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这样几个简单的字母和数字就可以把原本复杂的句子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会为网民带来兴奋感。第三、诙谐性。网络语言中有很多都是利用谐音将原有的词语进行替换,从而达到娱乐的目的。例如:“俊男美女”表示帅气漂亮的男生女生,而现在网络语言中更为常用的则是“菌男霉女”,用于自嘲和调侃,“菌、霉”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还能让人立刻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达到娱乐的目的。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第四、粗俗化。网络中的粗俗用语并不少见,个人认为,这除了是某些人借此张扬所谓的个性之外还与现在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有关。

三、透过语言看社会——网络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

法国语言学家房德里耶斯在《语言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存在”。从网络语言的应用群体来看,互联网民的人数已占到总人数的10%以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上,互联网都有了成为主流的迹象,而网络语言是上网者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网络语言在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上必然起着导向作用。

第一、“网络语言热”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

是跟着社会发展进程而演变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当前的“网络语言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盛行。这与我国目前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所营造出的宽松自主的文化环境分不开。

第二、网络语言的大热,反映了文化交融的空前频繁。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存在或发展,语言和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接触总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的。首先,网络本来就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一些专门用语和特别用语,往往采用音译或意译。这些词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产物。例如“伊妹儿”、“猫”等。其次,是一些网络英语。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中国人当面交流几乎不会采用外来语进行交流,但在网上聊天时民们除了使用汉语,还经常会来上几句英文。再次,就是语码混合,即在一种语言的句子中嵌入另一种语言的词语。例如:I 服了U 。使用这种语言形式,或者出于表现自己的幽默风趣,或者出于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总之,是有一种自我表现欲在内的。这些都表现了文化的交融和网络语言文化对网民的影响。

第三、体现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开放的文化环境鼓励人们发展新文化,网络新词的不断产生,除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头脑风暴之外,还离不开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现在是充分尊重和保护居民的言论自由权的,由重大社会事件催生的新词语:“山寨、雷、囧、酱油”均产生于网络并迅速辐射到其他媒体,虽涉及到社会问题,但并未遭到压制和封锁,这些得益于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和时效性与当今社会文化的快捷性相适应。例如:“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

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很艰难了,有些事就不要再拆穿了。”这些词语不仅简洁传神,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反映。

第五、社会交际文化的自由与自主。微信,微博等交友通讯工具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极为便捷,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不断丰富。而这些平台出现的原因是人们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强。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社会整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文化的改变,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再有分明的等级和圈子界限。现在,政府,媒体更是将微博作为一个与人们互动的重要渠道,这也是顺应社会文化潮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表现。

四、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相牵连

网络词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感的窗口,使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创造,曲折地表达了其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词语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词汇的鲜明个性,诞生了许多有趣味性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词汇。

一个社会流行的新词语可以清晰地洞悉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对网络词语来说,也不例外。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它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有绝对的依附性;另一方面,它对社会的发展又有应变性。网络词语的出现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心理和文化的映射。网络的小语言,蕴含着社会的大文化。

参考文献:

1、廖小鸿、杨宁《网上语言表达》[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13

2、严峰《现代话语》[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出版社,2004

4、李频华.网络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特质[J].宁德师专学报,2004,(4):38-41.

5、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44.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了网络红人的说法,甚至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或商业营销方式。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如“凤组”、“papi酱”、“刘梓晨”等大家耳熟能详,人们对网络红人的追捧令人咋舌。而我们又是否了解网络红人?如何了解?我们对网红有什么看法?为了了解大众对网络红人的态度和看法,从人们的思想上端正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拟定了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内容摘要 此次调查采取网上问卷调查方式,将问卷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8份。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大家对网络红人的各种态度和不同看法,了解到大家追捧网红的原因。我们认为,人们如此追捧网络红人是因为他们会通过各方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美貌、才艺、性格等,但很多人也保持着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红。 三、基本信息 (一)、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9日至2016年11月19日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大家对网红的看法从而推断网络红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网络红人这种社会现象,了解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三)、调查内容 1、人们对网络红人的了解度和关注度。 2、人们对网络红人的了解途径。 3、人们对网络红人的看法。 4、人们是否想成为网络红人。 5、人们对网络红人发展趋势的看法。 (四)、调查对象 社会各层普通群众。 四、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共设有八小题,共回收有效问卷38份,其中女生占76.3%,男生占23.7%,已经参与工作的人占28.9%还是在校学生的人占71.1%。 (一)、对网红的了解程度 通过此次调查,大部分人对网络红人不了解,占总比例的60.5%,其次是比较了解,占34.2%,而只有一小部分对网络红人是非常了解的,只占5.3%。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对网络红人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如下图所示: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关于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及分析

关于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背景 2004年,随着芙蓉姐姐在水木清华BBS发表大量照片一炮走红后,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平面媒体的争相报道更是让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凤姐、马诺、烧饼帅哥、奶茶西施、闫凤娇、犀利哥、妖艳哥、水仙妹妹、妖妃娘娘等。他们有的是通过在网上发布照片而成名;有的是经过炒作公司,包装雷人语言或造型,在网络走红。无论哪一个,都是在网络上,一夜之间成为各个论坛点击排行榜首。而造成他们比明星演员更加出名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网络,把自己塑造成异类,将自己易于常人的行为无限地放大。在现在,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关注这些网络红人的夸张形象、个性语言,甚至将这些语言或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是这些网络受众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是即将构建社会的主力,对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判断?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的方式,是否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他们是否也期待自己成为那些网络红人之一呢?对此,我们将展开调查研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问卷一共14道问题,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根据大学生上网的频率、了解网络红人的途径、对网络红人的看法以及网络红人成名行为的影响来进行研究。大学生只包括在校本科生,不含在校研究生。 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专业;二是大学生对网络红人认知度、了解度,包括计算机使用频率、认识网络红人数量、了解网络红人的途径;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红人成名现象的相关认识与评价,包括网络红人身价倍增、一夜成名泛滥、成名方式的看法;四是网络红人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方面的认知,包括大学生对网络红人成名方式的赞成度、是否有和网络红人一样的成名想法、网络红人成名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等。调查于2011年4月12日在网络发布调查问卷,对各地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的调查,一共完成103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在性别上,男生占63.11%,女生占36.89%。学科和专业涵盖文史类和理工类。此项调查,是针对网络红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不受男女比例数据、文理科数据的影响,不对此进行分析。 三、资料分析与解释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浅谈网络新词的文化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运用,市场经济的形成及各种新事物的产生,出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的,但能深刻反映现实的词语。再加上网络的广泛使用,使这些新词传播速度加快,也烙上了新时代的网络印记。久而久之,网络新词的出现与传播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网络语言,是由网民创造并于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语言来源广泛,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至象形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音文、拼音首字母或火星文。而且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语言。

在中国,网络语言并不止于中文,西方文化的渗入使得网络新词更加多元化。所以我将从英语网络新词和中文网络新词探究它们的应用状况、产生的原因、构词规律、、社会意义以及利弊。 英语网络新词可以用构词法分为以下几类: 一、首字母缩写词 这类词主要沿用传统的电报电传缩略语, 通常是取出词组中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一个新词。这些词汇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含义,并且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NZ: New Zealand(新西兰) CEO :Chief Executive Officer(首席行政长官) BTW: 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 (公告牌系统) IE: Internet Explorer (网络搜索器) 二、复合词 复合词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网络构词手段,而合成构词的系列化是网络英语构词的主要特点之一。其中与elect ronic ( 简称为e) , cyber , hyper ,web 等词构成的合成新词的数量为最多。如: hypermedia (超媒体) hyperlink (超级链) cyberculture (网络文化) cybercrime (网络犯罪) 网上商务(e - business) biotech = biology + technology (生物技术) 其中,复合词中派生词得到大量使用,如: 1. re - : reboot 重新起动retry 重试, recyclebin 回收站, refresh 刷新, replay 回放。 2. pre - : preview 预览, preset 预置, prescan预扫描, preprocessor 预处理程序。 3. inter - : internet 因特网, interactive 交互式的, interface 界面, interlace 隔行。 4. digit - “数字的,数据的”: digitcam 数码相机digerait 网络专家; 5. - naut“操作者”: internaut 网上漫游者; 6. - ware“件, 软件”: freeware 免费软件; shareware 共享软件; groupware 群件。 三、旧词引申新义的使用 许多普通词汇在网络英语中被赋予了新意,利用原来词义的本体转换成喻体来表达。这样出现的引申和扩展过来的新词生动形象,让人心领神。 如:window 本来为“窗户”之意,在计算机语言中,意为“电脑视窗”。 mouse“老鼠”,则指计算机设备的“鼠标”。 memory“记忆”,具有了“内存”的色彩。 library 意为“图书馆”,在科技信息术语中,专指“信息库”。 menu 原指饭店菜单,引申为屏幕上以另框显示程序中具体内容的选项或指令的清单。surfing 由冲浪手在水面滑行而得的比喻,指在因特网上浏览访问众多信息。 以上是英语网络新词的一些发现,我们再看中文网络新词,会发现有很多新词也与英语网络新词相互影响。

对于网红现象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对于网红现象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一、内容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当网红,受众人追捧。谈及“网红”,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靠颜值、靠身材、靠金钱的年轻女性,她们晒美食、晒旅行、晒生活,甚至一张自拍在网络上都有重磅炸弹的威力。然而,在这些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过程中,暗含了聚合受众的共鸣链接。互联网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被拉大,要想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打通情感上的共鸣。 二、基本信息 (一)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24日-2016年12月5日 (二)调查目的和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网红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及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 从大学生是否了解网红、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的、网红的分类、网红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网红未来的发展情况,最后统计是否愿意成为网红来进行调查。 (三)调查对象 各个年龄段的社会人员,主要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法 通过在腾讯问卷(https://www.sodocs.net/doc/c0362875.html,)上编写调查问卷,并将问卷分享至QQ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由个人随机调查。 三、正文内容 (一)问卷题目设计思路 首先,询问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其次,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及问卷,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再进一步补充并完善问题,最后将完善后的题目填写进去,并将问卷分享至QQ群、朋友圈和微博同时点击开始回收。 问卷题目内容:在线调查问卷——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https://www.sodocs.net/doc/c0362875.html, /art/532246.html (二)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分析 对于问卷的发放,其中问卷的浏览量是85,问卷回收量是62份,回收率为72%,平均完成时间为45秒。 回收来源中,43.5%来自于微信,41.9%来自于手机QQ,14.5%来自于网址链接。地域分布大部分集聚于陕西省,还有小部分在江西省等地区。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对网红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我做此次调查问卷,经过回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参加此次调查的共有62人,其中男生占37.1%,女生占62.9%,所调查的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年龄处于的18-30岁之间占80.6%,通过对网红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有41. 9%的人不了解网红,48.4%的人了解网红,9.7%的人非常了解网红,可见网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是相对较大。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红越来越多多,随着网红种类的增多,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不同类型的网红。大学生的兴趣,也影响着网红所涉及的领域分布。其中

网红现象调查报告

关于对当今的“网红”现象的认识调查分析报告 一、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法,特拟实本策划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总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从一些网络红人部分表现来看,他们大多都是爱表现自己,以个人为中心,比较偏执。但不能就此臆测是一种病态,事实上这些人走进现实生活,他们肯定没有那么出位。任何一个新的现象,它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微妙变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显山露水的愿望,希望受到众人的瞩目,但现实却是,只是很少的一个群体才有这样的机会。 做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常常因为无聊而寻找消遣,却在消遣中又更趋无聊。“网络红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低俗性和无意义行和泛娱乐性。我们的热情追捧“网络红人”,表面上是对沉重生活压力和价值观念丧失之下的无聊感的一种消遣。但是消遣之后,我们的无聊感不可能消除,反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红人”泛娱乐的一种表现,大众不可能在这种现象中找到精神寄托,不可能找到内心的安定,也不可能真正的缓解时代病的焦躁感和无聊感。相反的,这些低俗的信息的包围反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无所事事。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_以犀利哥为例(1)

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以犀利哥为例 侯浩,刘霞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近些年来,“网络红人”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关注。作者分析了“网络 红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为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态文化,提出了对策与建 议。 [关键词]网络红人;网络文化;网络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0)04—0114—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媒体在我国的兴起与 迅速发展,当今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特别是网友的关注。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网络红人是出现在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网络是他们的发源地。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共同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生态文明不应仅仅在现实社会中,它还应该包括虚拟的网络空间中。本文以“犀利哥”这位网络红人作例子,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的发生原因,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做一些探索,为网络生态环境的构建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犀利哥现象 1.犀利哥现象发生的过程 “犀利哥”真名程国荣,今年34岁,江西省鄱阳人,有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学,妻子车祸去世。2000年与老乡一起到宁波打工,从2003年开始就与家里失去联系。“犀利哥”最早在网上亮相是2010年1月30日。在发布的照片中,“犀利哥”俊美的面庞,忧郁的眼神,冷酷的气质,唏嘘的胡碴子,杂乱的头发,那帅到无敌的风衣等一身潮人的装扮,立即吸引了网友关注。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转载“犀利哥”照片后,短 短几天就达到几十万的点击量。对于“犀利哥”的身世,网上流传的版本颇多,他是湖南王氏?他是江苏一位女士失踪多年的丈夫?他是1998年抗洪的老兵?他是失败的生意人?人们对他隐私的兴趣很快就超越了对他外形的关注。犀利哥其实为宁波街头一名乞丐,由于复杂身世流落街头。 通过多方联系,“犀利哥”终于与家人团聚了。出人意料的是,有些人甚至纷纷争相与“犀利哥”合影留念,并且很多网友传达出失落的情绪,《“犀利哥”的“家人”可能是假的》等一系列“后犀利”帖层出不穷,为“犀利哥”的热度层层保温。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也有详尽的报道,新闻、视频、博客等各种新兴媒介也一起参与进来了。2010年5月1日,犀利哥在商家赞助下,在广州进行了时装处女秀表演,观众感觉不像是在搞时装秀,更像是在炒作秀。 2.犀利哥在国外也产生影响 2010年2月25日,日本“Searchina ”网站是最早对“犀利哥”强大人气进行报道的国外媒体,后引发了论坛“2Ch ”网友的热议。2010年3月4日,新加坡“asiaone ”网站和英国 《独立报》把“犀利哥”作为一个“帅气的流浪者”进行了报道,并称他是一个谜;美国《BlackBook 》“时尚人物”专栏和《纽约杂志》网站“时尚”专栏都把“犀利哥”作为“时尚达人”而详细描述……不过,有外国网友质疑新闻的价值,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的媒体,都不应该如此娱乐。 二、对犀利哥网络红人现象的分析 用后现代理论家丹尼尔·贝尔的话说,在现代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消费社会里,人 [收稿日期]2010—07—03 [作者简介]侯浩(1975—),男,山东邹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文化。 2010年第4期理论观察N o.4,2010(总第64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64 114——

试论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来袭,你Hold住了吗? ——试论现阶段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网络语言的流行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汉语言规范等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危害。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流行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处理,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语言的流行积极作用危害趋利避害 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1] 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如:饮食文化、宫廷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文化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如今,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是在网民,青少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网络语言还大肆迈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际、学习课堂上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广为使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它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主页、浏览器、服务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一些特殊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电子商务、博客等;三是在网络交际(聊天室或BBS)中的常用语言或表情视觉符号,如菜鸟、美眉、恐龙、踩踩等。[2]从近些年看,一些更加形象生动,与人们生活更为贴切,更能表情达意的新鲜词汇涌现而出,如有木有、肿么了、坑爹、我勒个去……这些网络语言与普通词汇一样,有着自身的一些含义,当然也有一定的使用场合与语境,比如说:“有木有”一般配合“伤不起”,使用在咆哮体中。坑爹指个人遇到令自己不如愿的事,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微微的“不给力”的意思成分。类似的有“坑人”等,多由男性使用。除了使用单个词外,人们尤其是网民还很有才地将这些网络语言串成句,来表达人们特定的情感,或悲

网红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兴起了网络红人这一词语,甚至这一词语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或商业营销方式。近几年来,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各种人事物都参与其中,当人也包括大学生,此次调查主要调查人群是大学生,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大学生对当前网红现象的看法。 二、基本信息 调查标题:关于网红现象的调查 调查时间:2016年11月11日-2016年12月7日 调查目的:1、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大家对网红的看法从而推断出网红对社会的影响力,帮助大家正确的认识网红这一社会现象,了解大家的审美和价值观。 调查对象:全国各大高校学生。 调查方法:通过腾讯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 调查内容:1.您今年多大? 2.您的职业是什么? 3.您是否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关于网红的讯息? 4. 您听过网红这一词吗? 5.您是从哪里看到关于网红讯息的? 6. 您觉得网红这一现象会对您的审美或价值观产生影响吗? 7. 您觉得最能形容网红的词语有哪些? 8. 你觉得网红现象有可能会传递哪些负面影响? 三、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共设有八小题,共回收有效分卷40份,其中12岁以下占7.5%,12-20岁的人群占42.5%,20-30岁的人群占47.5%,30-40岁的人群占2.5%。学生占77.5%,上班族占15%,其余职业占17.5% (一)是否常常在网络上看到关于网红的讯息? 通过此次调查,大部分人都常常在网上看到有关网红的信息,占比例62.5%,其次是不确定人群,占比例30%。剩余的为没有常常看到,占总比例的7.5%。总体来说,人们在网上

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问卷报告

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问卷报告 一.内容摘要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 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成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并非人力可以扭转。在这片繁花似锦中,有人看厌了中伤和争吵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有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那么,网络红人和传统名人有什么不同,归根到底只是成名的平台不同。 二.基本内容 1 调查目的: 本调查项目目的在于了解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网红,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法,特拟实本策划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2 调查内容: 从大学生,如何接触到网红,网红的分类、性质范围,及对大学生的利弊、网红未来的发展情况、网红是通过什么进行“红”起来的进行调查。 3调查时间:2016 年 11 月 16 号到 2016 年 12 月 6 日 4 调查结果统计: 男生占 33.3%女生占 66.7%;调查人员大部分的年龄处于 18岁到 25 周岁占 80.6%:;调查人员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微信站了88.9%;有55.6%的人认为“网红”的出现合理; 47.2%的人关注网红是为了打发时间,生活有时很无聊,找点乐子;有55.6%的人不愿意成 为网红;有69.4%的人是没有自己喜欢的网红的;36.1%的人认为网红内容传播类型是原创 内容;有63.9%的人认为网络红人都有推手操作是很正常的;41.7%的人就德尔网红给我们 的生活提供了日常生活娱乐。 以上就是我这次问卷的全部调查内容和比例的分析。 三.总结: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当代人们部分精神空虚上网现状,网络红人也成为了必然存在的,其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网络红人”而不去无理取闹,更不要无理追捧。网络红人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很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要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做好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主见和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躲开不必要的诱惑。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网络红人现象分析,启示和思考

主题:“网络红人”现象分析 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面前,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名轨迹就像一颗流星:出名时光芒四射,然后刹那间陨落,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一个虚拟符号。所以,“网络红人”大多不满足于单纯在网络上的走红,往往借助自己或他人的力量寻求现实中的名或利。 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走红? 1、受众关注是其兴起的根本原因; 2、传统媒体对网络红人的跟进; 3、网络推手的积极参与; 4、网络监管法律缺乏操作性。 影响: 1、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 2、网络红人现象导致一部分公众道德人格的丧失; 3、网络红人现象使公众的价值观发生畸变。

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社会文化,仅靠限制部分网民的行为是无法消除其负面影响的。我们需要从政府扶持与引导、立法保障、行业自律,并提高网民素养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1、进行扶持与引导 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要注重吸收国外的各种有益文化,加网络文化的自主创造能力,国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让主流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精品等来主导网络文化,大力扶持博物馆等高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让获取高端文化需求更便捷、更廉价。另一方面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比如说娱乐节目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必要时应对某些网络红人直接进行封杀。 2、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 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每个网民都应加强自身的约束,应冷静对待网络现象,不随便轻信,还应有质疑精神,在舆论热潮中保持独立理性,广大网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现象时应有科学、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能力,负责任应该是每一个参与网络行为的人的正确选择,不仅是对网络红人,也是对我们网民自己。 3、媒体应该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在我国这样一个迅速转型的社会里,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需要媒体多从正面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互联网从业人员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媒介应该是看着公众走,而不是跟着公众走把握好自身的航向和提高对传播手段的创新意识,保持自身的格调与独立性,应该主动并积极地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正义和品位。媒体应切实履行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职责,不能唯收听收视率,更不能将其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