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古学相关理论

考古学相关理论

考古学相关理论
考古学相关理论

考古学相关理论

第一节考古地层学

?一、地层学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1、地层学

?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方法,也叫层位学。?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按照从早到晚的先后次序逐渐堆积而成

?2、堆积

?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

?地层堆积

?遗迹堆积

?地层堆积: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

?地层堆积的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之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进行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遗迹堆积

?低于地表的:沟、坑、井、墓葬等。

?高于地表的:城墙、河堤等。

?3、单位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

?4、层位关系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即早晚关系。

?探方平面、剖面示意图

?①→H→②→M→③→F→④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如何判断堆积的相对年代早晚关系

?1、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或打破它的堆积

?地层堆积叠压地层堆积

?遗迹堆积打破地层堆积

?地层堆积叠压遗迹堆积

?遗迹堆积叠压地层堆积

?遗迹堆积打破遗迹堆积

?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哪个层面。

?看基底或开口判定年代

?3、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时期的地层堆积

?破坏掉②、③层之后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首先,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都一样厚。

?其次,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以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

?再次,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

?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

?注意区分建造、使用和废弃年代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没有出现。

?晚期堆积形成时,会破坏早期堆积,把早期遗物翻动到晚期堆积中。

?早期制造的物品流传到晚期,与晚期物品一起埋入较晚的堆积中。

?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其中最晚的遗物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

?最晚遗物代表堆积年代

? 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早晚时,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即是原生堆积还是再生堆积。

凡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的未经后代扰动的堆积就属于原生文化堆积。原生文化堆积的顺序是早的在下,晚的在上。

原生文化堆积形成后,主要由于自然力搬运的作用而再次形成的堆积就是次生文化堆积。次生文化堆积有时会出现同原生文化堆积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

?水土流失前后对比

?三、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

?重要性

?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地层学的局限性

?⑴没有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⑵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形成的先后次序,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区分出更小的层次。

?

?⑶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本身制造

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⑷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积时间、堆积速度和受破坏的程度,因此不能根据地层的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⑸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与堆积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时间间隔。

?⑹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一一对应。处于不同层位的堆积,不一定就有时代上的差异。

⑺同一个时期的人们在不同地点活动所形成的地层堆积并不一定一致,所以不能判定两个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第二节考古类型学

南京大学2001-2016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2015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2、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3、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概述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 2、用考古资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 3、阐述二里头文化两个类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 南京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2、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4、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时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时代、文化特征及其所处社会形态(用考古资料分析)。 3、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考古资料分析商代所处的社会形态。 4、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 南京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9分,共72分)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门石窟8、青花瓷 二、问答题:(五题中选做三题,每题26分,共78分) 1、概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分布特点 2、概述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区系特点 3、概述西周宫室建筑的基本发现、特点和对中国宫廷建筑的影响 4、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 5、概述唐代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唐际根 现代意义的中国考古学是从西方传入的。早期的考古工作,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和殷墟发掘在内,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英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1950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与西方考古学界的联系被隔断。与其它诸多学科一样,前苏联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板。中国学者对西方考古学越来越陌生。西方发生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很少为中国学者所知。如6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考古学,70年代以后新考古学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中国学术界了解很少。但中国考古学在自行的道路上,逐渐表现出下述特色: 考古研究的史学取向〔1〕——强调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复原历史被视为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中考虑最多的,是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因而特别强调遗迹遗物的分期研究,并将类型学研究由单纯的器物分析推广至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探讨。进而发展出区系类型理论〔2〕。由于狭义史学观的影响,考古发掘热衷于寻找与王统有关的遗迹和遗物。都城遗址、贵族墓葬往往成为首选发掘项目。普通聚落的考古工作常常被置于从属地位。这与美国“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有着重大区别。 金石学传统——殷墟的考订最初就是金石学的成果。1928年董作宾殷墟调查之前,罗振玉、王国维等已经从古文字学角度对殷墟的性质作了正确的结论。在以后的数十年中,金石学传统仍然不时左右着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例如中国学者在对青铜器作考古类型学研究时,自动承袭金石学中的鼎、簋、爵、觚等命名原则。 长期的隔绝(当然并非绝对意义的),使得中西方学者都有强烈的相互交往

的意愿。1975年,美国人类学代表团访问北京,开始了中西方考古学重新交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西方考古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充满自信的西方学者渴望用最新的资料亲手勾划中国历史上的聚落、部族和国家画卷。中国学者最希望的,则是了解科学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如何进行考古学研究。抱着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景仰,不少中国学者,尤其是年青学者对美英考古学理论的学习如饥似渴。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翻译西方考古学理论著作或者研究实例。一些大学也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指定题目也大都是考古学理论、方法方面的。 199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与国外交流的现状。按新的文物法规,国外机构已经可以与中国有关文物考古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包括从事野外考古调查和发掘。 尽管条件很严格,但中外考古学家都受到鼓舞。纷纷申请合作研究。近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的考古合作研究已达20余项〔3〕。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豫东地区先商文化探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与美国、以色列等国专家开始的关于周口店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发掘河南班村遗址,北京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安多夫考古基金会合作进行农业起源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与四川联合大学以及成都市文物队合作开展成都平原古代聚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进行以安阳殷墟为核心的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等等。 国际合作,不仅使资金限的中国考古学界缓解了科研经费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 合作过程中,中国学者得以有条件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照片进行遥感考古研究,运用地质雷达(GPR )勘探地下遗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考古数据等。并进而了解到西方考古学最关心的问题是什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 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冯汉骥(1899—1977) 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 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 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 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

武汉大学选修课 科技考古 结课论文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方面的应用简介 一、现状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长期的历史发展使我国形成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是我国宝贵的文物资源,而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大量的文物也意味着文物保护的海量工作与巨大的挑战。在早期,仅仅依靠简单的手工设备如度量尺等,考古工作者每次进行相关测绘都十分困难,往往耗时耗力而且效果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测绘领域中遥感与3D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工作者逐渐引进相关成熟技术,才使得考古勘探建模过程变得更加高速、准确,分辨更加清晰,呈现形式更加形象多样。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更是近年来应用在考古方面的最为成熟、便捷的技术之一。 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原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考古与文物的勘探与检测,最重要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脉冲测距与相位测距两大原理。前者主要是依据激光脉冲的传播时间来进行检测点的三维坐标信息。后者的相位测距主要是通过发射一段连续性的激光,借助反射回激光与激光之间的距离数据进行被检测点的距离值估算。正是基于这两大基本原理,扫描仪进行被测物体的信息采集与抽烟,进而获取到每一个采样点的空间坐标点集合。这就是所谓的“点云”。利用专业的数据对这个“点云”进行数据处理,进而快速生成三维数据模型。[1] 如上所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最大的优点便是可以自动而且快速地建立被测对象的数字模型,而在考古工作中,经常会有测绘某一个古建筑或者文物(如:雕像)甚至是某一考古发掘现场的任务,这个时候采用传统测绘手段无疑是耗时耗力的,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很好的提高考古工作的工作效率并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下面将以图片的形式简单展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三组图片展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古建筑测绘、遗迹测绘三个方面的应用实例,分别为昆明筇竹寺雕塑扫描建模、中山开平碉楼存档、湖北某地一座战国古墓现场测绘。 图1: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 对于同学们来说,学习考古是一定要看有关的书籍的,那么,有什么的入门考古书籍呢?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一《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 这本书是从事考古研究的必读书,该书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址的时空平衡。本书还提供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对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研究的宗旨是什么?考古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考古学(第3版发现我们的过去)》将用系统的阐述、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图片给出回答。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二《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和专业考古作家保罗;巴恩所著,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体。 全书600余面(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

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面;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碳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此次本社出版该书(第三版)的中文版,希望能让中国考古界更多地了解西方处理一系列考古学问题的方法,给中国考古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研究视角,推动中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三《考古学概论》 钱耀鹏主编的《考古学概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者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学科基本内容和中国考古学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线索,贯彻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逐步深化的教学理念,力求突出考古学的认知途径与研究方法,系统而扼要地揭示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体系、综合性研究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尽可能凸显考古学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全书图文并茂,收录90余幅插图,便于学习和理解。《考古学概论》适用于高校考古学、博物馆学及历史学等相关本科专业的教学,也是考古、文物及博物馆工作者值得参考的专门性著作。这本书也是接触考古学的必读教材之一。 想学考古入门看什么书四《中国考古通论》 这本教材是笔者在南开大学上课时所接触,为该校考古及博物馆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植物考古学讲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版)

植物考古学(讲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xx志军 第一部分植物考古学简史 顾名思义,植物考古学是专门研究考古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有关考古出土植物遗存的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例如,当时在干燥的埃及古墓中曾发现过脱水植物遗存,在瑞士古代湖边遗址中发现了长期被水浸泡的植物遗存,等等。但是,这些植物遗存的出土完全是一种偶然,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埋藏环境为植物遗存的保存提供了条件。另外,当时对这些植物遗存的研究完全是由植物学家独立进行的,其研究结果仅限于对植物种属的鉴定,基本上没有涉及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所以这些发现和研究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考古学。 20世纪40年代初,在植物学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称作“人文植物学”,专门探讨植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植物学的新概念立即引起了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比较敏感的、思路开阔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植物遗存,然后再探讨古代人类与古代植物的关系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就开始试图通过考古发掘主动地寻找古代植物,邀请植物学家参与考古项目,并与植物学家共同对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的研究。但是,当时还是没有找到一种通过考古发掘获取植物遗存的有效的方法,他们的发现依然是靠运气,比较系统的植物遗存资料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位于干燥地区的遗址或长期被水浸泡的遗址。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界爆发了一场有关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大讨论。一些年轻的考古学家开始意识到了考古学研究不应该仅局限于对所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描述和对古代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而是应该进一步地运用所发现的考古资料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由于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就必然离不开对植物遗存的研究,因此,如何有目的地通过考古发掘系统地发现古代植物遗存就成为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浮选法应运而生了,当浮选法开始被应用到考古发掘中后,考古学家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在任何遗址或遗址中的任何区域寻找和发现古代植物遗存。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 考古表示古代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所观察到的共同体。“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那么你知道考古吗?下面由学习啦为大家的中国科学技术大技考古,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专业介绍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实的科技考古基础理论,至少掌握科技考古某一领域的系统知识,并能独立从事与该领域有关的研究工作,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专门人才。主要研究方向有考古、农业考古、文物产地及其矿料、陶瓷考古、音乐考古、冶金考古等。 生主要去向是:高校及科研机构。 科学技术史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系统的科学技术史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从事本学

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科技人文管理、图书杂志、和科学普及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毕业去向: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部门、图书杂志出版部门等。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下设科学技术史和科技考古两个专业,科技史专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博士点,具有理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科技考古专业分设“科技考古与遗学”及“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两个专业方向。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于1999年3月,是在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史研究室和科技考古研究室基础上,联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而建立的。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兼任第一届系主任,著名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兼任系名誉主任,著名学家李学勤教授兼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xx年11月著名科技史专家、科技史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教授兼任第二届系主任。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下设科学技术史和科技考古两个专业,科技史专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博士点,具有理科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科技考古专业分设“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科学”及“考古学与博物馆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课程笔记

田野考古学之定位 一、学科诞生的标志 发掘是田野考古的核心内容,是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考古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 能否独立主持、科学完成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是界定是非考古学家的标准。田野考古的基本内容:田野发掘、资料整理和田野考古报告的整理 考古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利用考古文献来研究问题 二、学科发展的基础 1、材料基础 获得考古学研究的材料,遗存是通过发掘获得。从考古材料出发,被考古材料牵着鼻子走,以材料为基础。 例子:张忠培: 6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变化:考古材料,考古发现的积累速度与规模已远远超越了考古研究的速度与程度 田野发掘材料的爆炸性增长,研究滞后于考古材料的发现

2、实证基础 考古发掘对解决学术问题的争论 仰韶文化与山东历城城子崖龙山文化的早晚 河南安阳后岗小屯殷墟商文化 30年代梁思永先生发掘安阳后冈三叠层,从根本上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早晚问题。 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西来说40年代,夏鼐在甘肃宁定阳洼湾进行田野考古发掘,根本上否定了安特生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理论。在齐家文化的墓葬填土中发现两块典型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得出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 3、理论基础 考古学许多理论的形成是从田野发掘中得来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考古学基础理论——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中国考古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田野考古学不断科学化和蓬勃发展基础之上的。 (考古学文化定名理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

论、文明发生发展道路理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 四、学科交叉前沿 埋藏地下的遗存进行田野考古发掘,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测绘学 全部遗存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因此许多用来进行鉴定和检测的仪器设备都有可能运用考古学中。 自然遗存对考古学以外的学科提供研究材料 文化现象对许多人文学科有研究,蕴含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技术手段 五、公众关注的热点 电视传媒关注的热点节目之一 社会成功人士对考古工地和文物库房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受民众关注 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公众考古学》出现

谈谈我心中的考古学

谈谈我心中的考古学 姓名:陈少菁指导老师:耿纪朋学科:中国考古学通论在上大学之前,对考古学的理解很模糊,大部分的认识都是偶尔看中央十套的一些科学节目。当时在我心目中单纯的就认为考古是一群科学家在探寻中国古代的历史遗迹,不是一件很值得注意思考的事。 直到上大学之后,知道我们学校造型与设计艺术系还有一个文物鉴定与修复的专业,好像这个专业和考古还有什么联系!使得我慢慢对考古学有了更深的兴趣!上了考古学通论课之后,我觉得考古是一个很有意义很能引发思考的工作,而成为一个考古学家就一定要对考古学有很深的理解!大家对考古学的定义肯定还不是特别理解!从现今通常使用的情形来看,考古学这一名词主要有 3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伸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第二种涵义是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第三种涵义则是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中华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要想清楚的了解古人们的一切就必须研究他们遗留下的物品,这使我们又回到了

对考古学的研究上。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组成。考古学真是一门学问渊源的学科,我们应当用心好好学它!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古文化进行探索,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所以它与近代史、现代史是无关的。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十月革命后,苏联曾把“考古学”改称为“物质文化史”。这虽然突出了考古学以实物资料为依据的特点,但实际上却局限了考古学的研究范围。考古学能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局限起来。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潜能! 因为我们是学美术的学生,所以也会对美术这门学科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对美术研究意义重大。首先考古学对美术史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追根溯源的作用。就美术学而言,利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准确的鉴定出历史文物的来源和年代。而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界定有着重要意义,

科技考古学概论

《科技考古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 第一节考古学自身的发展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 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 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 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作用 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 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 第一节萌芽期 第二节形成与发展期 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二、发展期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前瞻 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 第四章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课时) 第一节理论 一、均变论 二、进化论 三、系统论 第二节基本方法 一、层位学和类型学 二、科技方法的特点 第五章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节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 思考题:

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考古地层学 (一)定义 考古地层学就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得科学获取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二)原理 1、遗址得各个堆积单位就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得。被叠压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得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就是相联系得。 3、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力得破坏,现在得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就是下层堆积得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得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得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与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得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得年代最晚得一件遗物就是该堆积单位可能得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得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与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得年代分别作为它得上限与下限。 (三)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得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与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得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得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得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名词)(探访包括哪几部分,探访编号) 考古类型学 (定义)(名词)考古类型学就是通过对遗存形态得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得科学整理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原理)(简答)1、考古类型学所研究得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2、考古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得检验。 3、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得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得共时关系。 (类型式概念?) 考古学(名词) 考古学就是通过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获取考古资料(遗迹与遗物),并通过对考古资料得整理研究,复原再现古代人类历史得一门学科。 二、考古调查得要求(小题) 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与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得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得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与重要得局部摄影、绘图,重要得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得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调查所得得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考古学考研介绍 一,奖助学金 下表所列是首师大的奖助学金,一般学校每个月是600的助学金,一年6000,首师大则是每月700,每年7000,而且奖学金覆盖率要比其他学校广。另外还有个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挺好入选的,今年招生的10位考古学学生,共有6位入选,每人每年一万软民币。 二,师资力量

首师大的考古学系领导是袁广阔,我们称他阔爷。 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1476.asp 这是阔爷的资料。 接下来是钱益汇老师,我们称他钱老板。 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815.asp 他也是我的导师。 还有王涛老师。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2228.asp 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2214.asp 这位是朱光华老师,我们称他朱大仙。 还有尤悦老师,示威美女呢。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2232.asp 袁泉,也是位美女。https://www.sodocs.net/doc/b71458595.html,/a/40_2245.asp 另外,还有后晓荣、欧阳启明、韩建业等老师。 三,地理优势 另外,首师大相比地处其他城市的高校,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无论是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还是社科院考古所,都很近。公交和地铁不用半小时。

四,讲座 首师大的讲座频率也是很高的,学校对邀请知名学者做讲座投入很大资金。袁广阔、钱益汇、王涛等老师都有很广的人际网,接下来一个月,袁婧、王昌遂等大神级人物回来首师大讲课,平均每周一次。 五,综合排名

考古学研究在壮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考古学研究在壮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壮学是研究壮族与壮族社会的科学,这就决定壮学必须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壮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团结,为建设新时期的两个文明服务。壮学一开始就与考古学不可分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民族考古就是壮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下面,笔者就按广西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现状,来分析回顾考古学研究在壮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考古学研究奠定了壮族史前史研究的基础。 (一)旧石器时代考古。 壮族是岭南土着民族,族源错综复杂,最终才形成现代庞大的族群。如何追根溯源,光大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文献记载缺失,其重任就落在考古学身上。早在1935 年,着名学者裴文中等人,就曾到广西武鸣、桂林等地进行考古调查,他们在一些洞穴遗址发掘到打制石器、沟槽石拍、动物化石等古人类文化遗存。[1] 这就意味,广西土着先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石器时代。这些洞穴文化遗存包括有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阶段的遗物,尤其是其中的磨制沟槽石拍,它就是壮族先民---古代越族和南岛语族最常用的加工树皮布的石拍。迄今为止,广西旧石器考古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自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百色旧石器的发现就不断引起学界的关注,但研究断代众说纷纭。[2]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末,中外专家采用裂变径迹法和氩/氩法,先后测定与石器共存的玻璃陨石,才最终确认百色旧石器的年代上限在距今70 万年~80. 3 万年。这就把广西古人类生活的年代上溯到80 多万年前的早中更新世。百色旧石器研究的进展意义重大,美国《科学》杂志两次刊载其研究成果,因为它动摇了“莫维士线”的理论。莫维士是美国着名考古学家。莫氏理论认为,以技术传统划分,西方是“手斧文化圈”,东方是“砍砸器文化圈”.事实上,百色旧石器中就存在“手斧”.可见早期古人类灵巧的手斧,并非西方独有。 此外,以百色旧石器比较广西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表明在制作工艺的文化源流上,它们之间都表现为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3]15这样,我们追溯广西土着居民---壮侗各民族的史前史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2. 柳江人化石的发现。柳江人化石发现于广西柳江县的通天岩洞穴,是一个约40 岁的男性个体,经人类学家鉴定,为晚期智人化石,属于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年代为距今 3 万年左右,与其体质最接近的有日本冲绳县港川人、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人、桂林甑皮岩人,表明柳江人是蒙古人种南亚类型的祖先。现今学者一般认为,岭南的壮侗语族先民,从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以来,其体质特征表现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即处于典型蒙古人种与热

当代西方考古学概念与理论

考古学学科定位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俞伟超、张忠培之争:学科定位与发展(前途)、对西方考古学理论思潮的态度、理论争鸣 第三、四讲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 文化概念与中国考古学 文化概念对中国考古学影响深远,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核心概念。 从欧洲引进,1921安特生“彩陶文化” 直到1950年代,文化概念在中国使用混乱 1959年,夏鼐根据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理论,统一学界认识,命名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三个标准: 西方:从无到有,再到被扬弃 西方考古学不是不关心考古材料的区域特征,对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一直是长盛不衰的课题 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边界boundary 无“文化”的西方考古学(19世纪-20世纪初)重点是年代序列的建立(进化论历时性变化;材料局限,区域变化无法进行研究) 文化概念的引用及其意义(1910-1960) 20世纪初,纯粹的年代序列已经不能解释越来越多的材料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人类文化的空间多样性) 如何对待古代遗存的地域共性和差异性 格林·丹尼尔分析文化概念引入考古学的四个原因: 1.原来认为不同时代的遗物,后来发现竟然共存在一个地层中(最直接原因) 2.考古工作的地域扩展 3.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 4.吸收了人文地理学与人类学的一些理论和思想 考古研究的深入表明,用单纯的时间序列无法解释地域共同性现象,如采用一种既含有时间有含有地域的概念,即文化的概念即可解决这一困境。 文化与文明的混用 一般认为,真正系统将文化概念应用到考古学研究领域的是德国考古学家Gustaf Kossinna (1858-1931),文化历史观 格林·丹尼尔:作为一种动物——真正的人;地质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态度 文化概念的发展与成熟(1920-1950年代) 戈登·柴尔德进一步发展了科西纳的文化概念,抛弃种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成分,提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变化)。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其文化理论主导西方考古学界 1929《史前多瑙河》:一定形态的遗存——……——经常出现在一起,这种特征有规律地联系在一起的复合体complex,应名之文化群cultural group或一个文化,这种复合体就是今天所谓某个族的物质表现。与人骨体质特征对应——种族race 提出考古学文化定义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