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层体系架构模型

分层体系架构模型

分层体系架构模型

1.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接口,

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这一层通常包括用

户界面逻辑和界面设计,可以是图形界面、Web界面或移动应用界面等。

2.应用层:应用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展示用户界面层和数

据访问层之间的交互。它包括各种应用服务、业务规则和流程,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正确的业务操作。

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应用层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

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和转换。该层通

过调用数据访问层提供的接口,对数据进行操作和管理。

4.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存储系统(如数据库)进行交互,提供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它封装了对数据的具

体访问细节,向上层提供简单易用的接口,使应用层可以方便

地访问和操作数据。

5.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是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可以是

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文件系统或其他形式的存储

方式。这一层负责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数据的可靠性

和持久性。

每个层次之间的职责明确,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便于系统

的理解和维护。

每个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清晰,提高了系统的可拓展性,可以方便地替换或新增某一层次的功能。

每个层次可以独立地进行测试和开发,提高了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开发效率。

可以提升代码的重用性,不同的项目可以共用某些层次的功能和代码。

强制性的层次关系可能会导致某些模块的功能被限制,不适合某些不规则或复杂的场景。

不同层次之间的通信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延迟和复杂度,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

对于小型系统或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增加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三层架构图

三层架构详解 一.三层架构图 二.系统各层次职责 1.UI(User Interface)层的职责是数据的展现和采集,数据采集的结果通常以Entity object提交给BL层处理。Service Interface侧层用于将业务或数据资源发布为服务(如WebServices)。 2.BL(Business Logic)层的职责是按预定的业务逻辑处理UI层提交的请求。 (1)Business Function 子层负责基本业务功能的实现。 (2)Business Flow 子层负责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提供的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Transaction只能在Business Flow 子层开启。) 3.ResourceAccess层的职责是提供全面的资源访问功能支持,并向上层屏蔽资源的来源。 (1)BEM(Business Entity Manager)子层采用DataAccess子层和ServiceAccess子层来提供业务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源访问能力。 (2)DataAccess子层负责从数据库中存取资源,并向BEM子层屏蔽所有的SQL语句以及数据库类型差异。

DB Adapter子层负责屏蔽数据库类型的差异。 ORM子层负责提供对象-关系映射的功能。 Relation子层提供ORM无法完成的基于关系(Relation)的数据访问功能。 (3)ServiceAccess子层用于以SOA的方式从外部系统获取资源。 注:Service Entrance用于简化对Service的访问,它相当于Service的代理,客户直接使用Service Entrance就可以访问系统发布的服务。Service Entrance为特定的平台(如Java、.Net)提供强类型的接口,内部可能隐藏了复杂的参数类型转换。 (4)ConfigAccess子层用于从配置文件中获取配置object或将配置object保存倒配置文件。 4.Entity侧层跨越UI/BEM/ResourceManager层,在这些层之间传递数据。Entity侧层中包含三类Entity,如下图所示: 三.Aspect Aspect贯穿于系统各层,是系统的横切关注点。通常采用AOP技术来对横切关注点进行建模和实现。 1.Securtiy Aspect:用于对整个系统的Security提供支持。 2.ErrorHandling Aspect:整个系统采用一致的错误/异常处理方式。 3.Log Aspect:用于系统异常、日志记录、业务操作记录等。 四.规则 1.系统各层次及层内部子层次之间都不得跨层调用。 2.Entity object 在各个层之间传递数据。 3.需要在UI层绑定到列表的数据采用基于关系的DataSet传递,除此之外,应该使用Entity object传递数据。 4.对于每一个数据库表(Table)都有一个DB Entity class与之对应,针对每一个Entity class都会有一个BEM Class与之对应。 5.有些跨数据库或跨表的操作(如复杂的联合查询)也需要由相应的BEM Class来提供支持。 6.对于相对简单的系统,可以考虑将Business Function子层和Business Flow 子层合并为一个。 7.UI层和BL层禁止出现任何SQL语句。 五.错误与异常 异常可以分为系统异常(如网络突然断开)和业务异常(如用户的输入值超出最大范围),业务异常必须被转化为业务执行的结果。1.DataAccess层不得向上层隐藏任何异常(该层抛出的异常几乎都是系统异常)。 2.要明确区分业务执行的结果和系统异常。比如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如果对应的用户ID不存在,不应该抛出异常,而是返回(或通过out 参数)一个表示验证结果的枚举值,这属于业务执行的结果。但是,如果在从数据库中提取用户信息时,数据库连接突然断开,则应该抛出系统异常。 3.在有些情况下,BL层应根据业务的需要捕获某些系统异常,并将其转化为业务执行的结果。比如,某个业务要求试探指定的数据库是否可连接,这时BL就需要将数据库连接失败的系统异常转换为业务执行的结果。 4.UI层(包括Service层)除了从调用BL层的API获取的返回值来查看业务的执行结果外,还需要截获所有的系统异常,并将其解释为友好的错误信息呈现给用户。

软件项目系统架构图

系统架构图:分层架构图、MVC架构图、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事件驱动架构图 软件系统架构图是用于描述软件系统组织结构、模块划分、组件交互和运行方式的图形表示。根据不同的系统和设计需求,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系统架构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系统架构图及其详细描述: 1.三层架构图(Three-tier Architecture Diagram): 2.三层架构图是一种常见的软件系统架构图,它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层次: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和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企业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提供用户界面和展示数据。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规则,实现应用程序的核心功能。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源进行交互,通常是指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存储系统。这种分层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3.MVC架构图(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 Diagram): 4.MVC是一种设计模式,用于将应用程序的数据模型(Model)、用户界面 (View)和控制逻辑(Controller)分离开来。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Web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 模型(Model)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视图(View)负责提供用户界面,控制器(Controller)负责处理用户输入和调用模型与视图。MVC架构图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并且使得系统更容易进行测试和调试。 5.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Diagram): 6.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图是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架构图,它将应用程序分为客户 端和服务器两个部分。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请求并返回响应。这种架构图通常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和网络应用程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 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不仅方便了大家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 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设计和实现的指导。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网络的分 层结构、一些基本概念及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等。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网络分层结构的出现其实是将复杂的网络任务分解为多个可处理的部分,使问题简单化。而这些可处理的部分模块之间形成单向依赖关系,即 模块之间是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关系,这就是分层。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 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且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来向其上一层提供 服务。在OSI分层结构中,其目标是保持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也就是第(N)层实体只能够使用(N-1)层实体通过SAP提供的服务;也只能够向(N+1)层提供服务;实体间不能够跨层使用,也不能够同层调用。网络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为便于研究和实现,才将其进行分层,其中分层 的基本原则是。 (1)各层之间界面清晰自然,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2) 各层功能的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的方法。 (3)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 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不仅方便了大家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

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设计和实现的指导。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网络的分 层结构、一些基本概念及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等。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网络分层结构的出现其实是将复杂的网络任务分解为多个可处理的部分,使问题简单化。而这些可处理的部分模块之间形成单向依赖关系,即 模块之间是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关系,这就是分层。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 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且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来向其上一层提供 服务。在OSI分层结构中,其目标是保持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也就是第(N)层实体只能够使用(N-1)层实体通过SAP提供的服务;也只能够向(N+1)层提供服务;实体间不能够跨层使用,也不能够同层调用。网络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为便于研究和实现,才将其进行分层,其中分层 的基本原 则是。 (1)各层之间界面清晰自然,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2) 各层功能的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的方法。 (3)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1.2.2 基本概念 网络中的计算机与计算机间要想正确地传送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 传输的顺序、数据传输的格式及内容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种约定 或规则称为计算机网络协议。网络协议主要有三个要素组成。(1)语义

软件体系架构中的三层结构

软件体系架构中的三层结构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 主流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分别为: 表示层、业务逻辑层(领域层)、数据访问层,如图所示: 数据访问层(DAL):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操作。有时也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业务逻辑层(BLL):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与这个系统的业务(领域)有关。业务逻辑层的相关设计,均和特有业务的逻辑相关,如果涉及到数据库的访问,则调用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UI):是系统的UI部分,负责使用者与整个系统的交互。在这一层中,理想的状态是不应包括系统的业务逻辑。表示层中的逻辑代码,仅与界面元素有关。 分层式结构究竟其优势: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概括来说,分层式设计可以达至如下目的:分散关注、松散耦合、逻辑复用、

标准定义。 一个好的分层式结构,可以使得开发人员的分工更加明确。 一旦定义好各层次之间的接口,负责不同逻辑设计的开发人员就可以分散关注,齐头并进。例如UI人员只需考虑用户界面的体验与操作,领域的设计人员可以仅关注业务逻辑的设计,而数据库设计人员也不必为繁琐的用户交互而头疼了。每个开发人员的任务得到了确认,开发进度就可以迅速的提高。 分层式结构也不可避免具有一些缺陷: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容易混淆的概念:三层结构与MVC模式。请大家自己网上查找一下与这两个概念相关的内容。

分层体系架构模型

分层体系架构模型 1.用户界面层:用户界面层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的接口, 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这一层通常包括用 户界面逻辑和界面设计,可以是图形界面、Web界面或移动应用界面等。 2.应用层:应用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展示用户界面层和数 据访问层之间的交互。它包括各种应用服务、业务规则和流程,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正确的业务操作。 3.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是应用层的核心部分,它包含了 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和转换。该层通 过调用数据访问层提供的接口,对数据进行操作和管理。 4.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存储系统(如数据库)进行交互,提供数据的增删改查等操作。它封装了对数据的具 体访问细节,向上层提供简单易用的接口,使应用层可以方便 地访问和操作数据。 5.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是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可以是 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文件系统或其他形式的存储 方式。这一层负责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提供数据的可靠性 和持久性。 每个层次之间的职责明确,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便于系统 的理解和维护。

每个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清晰,提高了系统的可拓展性,可以方便地替换或新增某一层次的功能。 每个层次可以独立地进行测试和开发,提高了系统的可测试性和开发效率。 可以提升代码的重用性,不同的项目可以共用某些层次的功能和代码。 强制性的层次关系可能会导致某些模块的功能被限制,不适合某些不规则或复杂的场景。 不同层次之间的通信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延迟和复杂度,特别是在分布式系统中。 对于小型系统或中小型企业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增加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分层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分层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层次系统风格将软件结构组织成一个层次结构,一个分层系统是分层次组织的,每层对上层提供服务,同时对下层来讲也是一个服务的对象。在一些分层系统中,内部的层只对相邻的层可见。除了相邻的外层或经过挑选用于输出的特定函数以外,内层都被隐藏起来。这种风格支持基于可增加抽象层的设计。由于每~层最多只影响两层,同时只要给相邻层提供相同的接口,允许每层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同样为软件重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分层系统体系结构有以下优点: 第一,支持基于抽象程度递增的系统设计。这允许设计者可以将一个复杂系统设计按递增的步骤进行分解。 第二,支持扩充。因为每层至多和与之相邻的上层和下层交互,所以,改变某层的功能最多只会影响与之相邻的其它两层。 第三,支持重用。与抽象数据类型一样,只要对相邻层提供同样的接口,每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可相互替代的实现方法。因此,可能出现对于标准的层接口的定义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但是分层系统体系结构也有存在缺点: 首先,并不是每个系统都可以很容易地划分为分层的模式。甚至即使一个系统可在逻辑上进行分层,但可能出于性能的考虑需要在逻辑上与处于高层的函数和处于低层的实现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其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正确的层次抽象方法。分层设计作为一个设计的理念方法,在软件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复杂大型软件的研制开发项目中。即使是在中小型软件的开发过程中,也要合理的把系统划分为几个层次,把服务接口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系统在进行软件层次设计时应遵循如下三个基本原则: (1)实现和接口分离原则,这是对所有模块接口的一个通用原则。不同的层次实际上是不同的模块,只不过这些模块在逻辑关系上有上下的依赖关系。在这个分离原则之下,层次之间的互换性就可以得到保证。对于一般的软件设计来说,最常见的是抽象层,即把应用部分与一些具体的实现分离开来。 (2)单向性原则,软件的分层应该是单向的,即只能上层调用下层,反过来通常是不行的。因为上层调用下层,结果是上层离不开下层,但下层可以独立地存在:如果下层同时调用上层,上下层就紧密地耦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形成了软件中的共生现象,导致模块的互换性和可重用性就得不到保证。 (3)服务接口的粒度提升原则,每层的存在应该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使用,从软件设计和程序编写的角度来讲,应该向上一层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接口。简单重复下一层功能的层是没有意义的,一般越往上层服务接口的粒度越大。对很多应用软件来说,在与数据库直接打交道的地方有数据抽象层。该层把上层的应用同具体的数据库引擎分离开来。在此之上,建立业务对象层(business object),把具体的业务逻辑反映到该层次上。再往上是交互的用户界面等。 多层结构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可维护性和稳定的系统质量,同时,可以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节省项目的开发时间。在开发中,具体采取几层构架,可根据系统的业务繁简程度灵活运用。 对于J2EE技术架构中的动态Web编程技术而言,其软件体系结构经历了Modell和Model2时代。

软件体系结构汇总

软件体系结构汇总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设计将软件系统拆 分成不同的模块,确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的过程。软件体系 结构的设计对于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软件体系结构进行汇总介绍。 1. 分层体系结构(Layered Architecture) 分层体系结构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每一层都具有特定的功能 和对上下层的依赖关系。常见的分层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 访问层等。分层体系结构的优点是模块化、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较好,不 同层之间的耦合度较低,但也存在性能问题和复杂度较高的缺点。 2.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客户端-服务器体系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交互,服务器负责处理和存储数据。客户端-服务器体 系结构的优点是系统的可伸缩性和灵活性较好,但也存在服务器压力过大、网络延迟等问题。 3. MVC体系结构(Model-View-Controller Architecture) MVC体系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部分,模型 负责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视图负责用户界面显示,控制器负责协调模型 和视图之间的交互。MVC体系结构的优点是模块化和分工明确,可以提高 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4. Pipe and Filter体系结构

Pipe and Filter体系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的处理器(Filter)和数据通道(Pipe),每个处理器负责执行一些特定的功能,通过数据通道进行输入和输出。Pipe and Filter体系结构的优点是模块化和可重用性较好,但也存在处理器之间的依赖性和性能问题。 5. Blackboard体系结构 Blackboard体系结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一个共享数据结构(Blackboard)和一组独立的处理器(Knowledge Sources),数据结构用于共享问题描述和部分解决方案,处理器根据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案进行并行计算和协作。Blackboard体系结构适用于复杂的问题求解过程,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6. 微服务体系结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务体系结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的架构,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微服务体系结构的优点是高度可伸缩性、松耦合和可维护性较好,但也存在服务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问题。 综上所述,软件体系结构是指通过分析和设计将软件系统拆分成不同的模块,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各种软件体系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体系结构来满足系统需求。

B-S三层式架构

B/S三层工架构模型 1. 概述 简单介绍应用程序编程模型的发展过程,以及我们常用的几种应用程序编程模型。通过对多个模型的表述加深人们对编程模型的概念,为下面进一步描述Web应用模型打下基础, 2. 应用程序的基本功能单元 组成应用程序的功能代码及其资源,按照其在应用程序中的功能,可以简单分解成为三个部分: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事务逻辑(Business Logic)和数据存取(Data Access)。应用程序的基本功能单元如图1所示。 图1、应用程序功能分解 3. 几种典型的编程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应用程序的编程模型在不断的演化,先后出现了:单层应用模型(monolithic);两层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two-tier client/server);多层应用模型(multitier client/server); 分布式系统;基于Web的多层应用模型(web-based multitier client/server)。 单层应用模型 早期为大型机编写的应用程序,没有将应用程序三个组成部分分开,即没有将用户界面、事务逻辑和数据存取分开。这种体系结构跟当时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用户通过哑终端来共享大型机资源,哑终端没有任何处理能力,所有的用户界面、事务逻辑和数据存取功能都是在大型机上实现,这样当时使用单层体系结构而没有出现多层体系结构是合理的。单层的应用程序结构见图2所示。

图2、单层的应用程序模型 ?两层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PC机的出现对应用程序模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这时出现了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应用程序,即应用程序的代码和资源被明确的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因为PC机有了一定的处理能力,传统在大型机上实现的的用户界面和部分事务逻辑被移到PC机上运行(我们将这种PC 机端的代码称为应用程序客户端),而大型机则提供部分事务逻辑处理和数据存取的功能(我们将这种大型机端的代码称为应用程序服务器端)。随着PC机处理能力在逐渐加大,客户端执行的任务逐渐增多,这时对服务器端的硬件要求也在逐渐的降低。 根据事务逻辑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分配的不同,该种模型有图3所示几种形式。 图3、两层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的三种形式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常常体现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运行在不同的计算机上,但这并不是必然的要求,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同样可以实现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 ?多层客户服务器应用模型 两层应用程序模型的出现极大的增加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同时也带来应用程序可维护性的提高。但是,在两层应用程序中仍然存在着不便维护的缺点,客户端的逻辑或是客户端的嵌入SQL极有可能随着数据库的改变或是事务逻辑的变化而变化,不得不重新实现并发布一个新的客户端,也就是说,这样的应用程序模型仍然是比较脆弱的。三层或是更多层应用模型的出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在三层的应用程序模型中,事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和数据存取明显的分离出来,将客户端的用户界面与服务器端数据存取隔离开来,极大的改善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 注意,虽然最常用的多层客户/服务器模型是三层模型,但是,现在已经出现了将事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取层增加的趋势。这种更多更细的分层不但提高了系统的维护性能,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重用性和与分布式系统概念融合的可能性。 图4所示为一个典型的三层模型:

设计模式之分层架构

设计模式之分层架构 在软件工程中,分层架构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层级,并在每个层级中定义明确的职责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分层架构可以提供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本文将介绍设计模式之分层架构的基本概念、常见的三层架构模式以及其优缺点。 一、分层架构的基本概念 分层架构是将整个系统按照职责和功能进行分层,并通过各层之间的接口进行通信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最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四层架构和五层架构等。 在分层架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级: 1、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该层级通常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提供界面展示和用户输入的处理,也就是用户界面。

2、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 该层级通常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业务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验证、转换等操作,也就是业务逻辑处理和应用逻辑。 3、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该层级通常负责与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交互,比如数据库、文件、缓存等,也就是对数据的存取操作。 这三个层级在三层架构中被广泛使用,它们分别对应应用层、 领域层和数据访问层,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职责和功能。 二、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架构是最为常见的分层架构模式之一,它将应用程序分为 三个主要层级: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1、表示层

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直接交互的地方,它通常包括用户界面、 输入验证和用户反馈等。 在三层架构中,表示层并不直接与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交互,而 是通过业务逻辑层将数据传递给数据访问层。 2、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它包括处理数据、计算和验证等操作。 在三层架构中,业务逻辑层通常与表示层进行交互,并通过数 据访问层访问数据源。所有的业务逻辑都应该被分割到这一层中,并通过合适的接口向外部公开。 3、数据访问层 数据访问层是与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交互的部分,例如关系型数 据库或非关系型数据库等。

三层架构详解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别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平安,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表示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业务逻辑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效劳分布到多台效劳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效劳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参加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那么、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 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分层架构的概念

分层架构的概念 分层架构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通过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来组织和管理软件的各个模块和功能。每个层次具有特定的职责和功能,层与层之间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分层架构使得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扩展更加清晰、灵活、可靠。 分层架构通常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1. 用户界面层(Presentation Layer):用户界面层是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它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展示数据和结果给用户,并将用户的请求传递给下一层处理。用户界面层通常包括图形界面(GUI)、命令行界面(CLI)等不同形式的用户界面。 2.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它接收用户界面层的请求,并调用合适的服务层进行处理。应用层将数据和操作进行逻辑封装,使得上层模块只需关注业务逻辑,而无需关注具体实现细节。 3. 服务层(Service Layer):服务层是对应用层的补充,它提供一些通用的服务和功能,供应用层调用。服务层可以包括各种业务服务、工具服务、网络服务等。通过将通用功能抽象为服务,可以避免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4. 领域层(Domain Layer):领域层是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所在,包含了系统的业务实体(Entity)、业务规则(Business Rules)以及业务逻辑的处理。领域层通过封装和定义领域模型,使得具体业务逻辑与其他层交互变得清晰和可靠。 5.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数据访问层负责与底层的数据存储进行交互,并提供数据的持久化和访问功能。它封装了对数据库、文件系统、缓存等数据源的具体访问细节,为上层的模块提供数据的读写操作。 分层架构的优点包括: 1. 结构清晰:分层架构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具有明确的职责和功能,降低了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使得系统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2. 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分层架构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分割为独立的层次,使得模块间的复用更加容易。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只需修改相应层的代码,而无需对其他层进行修改,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3. 易于测试和调试:分层架构将系统逻辑分散到各个层次中,使得测试和调试变得更加简单。通过对每个层次进行单独测试和调试,可以更容易地定位和解决问题。

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Quality Management Hierarchy Model,简称QM Model)是一种常见的质量管理工具,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做出决策。该模型以“质量”为核心,从多个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和构建,形成一个标准的质量管理框架,以确保企业在 生产和制造过程中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该模型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质量目标层、质量战略层、质量规划层和质量操作层。 下面将逐一介绍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一、质量目标层 质量目标层是QM Model的最高层级,它主要包括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质量目标。这一层次需要确立具体的质量目标,以明确企业的方向和目标,同时确保企业在实现 业务目标的同时,也能够维护高质量的品质、服务和安全。企业的质量目标通常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客户满意度,即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质量管理,即确保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同时积极引入国际标准 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流程改进,即通过不断的流程改进和优化,提高企业的效率、质量和服务水平。 4.员工满意度,即为员工提供优秀的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建立和谐、创新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质量战略层 质量战略层是QM Model的次高层次,它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质量文化。这一层次需要确立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制定合理的产品规 划和质量战略。企业的质量战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质战略,即以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不断追求质量的持续改进。 2.成本战略,即通过优化流程、精益生产和节约成本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 润率。 3.技术战略,即不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水 平。 4.文化战略,即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化质量观念,增强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 和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效能。

系统的分层结构

第2章系统的分层结构 2.1.简述 我们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时候,通常使用的一个技巧就是分解,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逐步地、分别地解决这几个小问题,最后就把整个问题解决掉。在设计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的时候,同样的,为了简化问题,我们也通常使用的一个技术就是分层,每个层完成自身的功能,最后,所有的层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分层是计算机技术中的常用方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TCP/IP技术的OSI七层模型。在应用软件开发中,典型的就是N层应用软件模型。N层的应用软件系统,由于其众多的优点,已经成为典型的软件系统架构,也已经为广大开发人员所熟知。 在一个典型的三层应用软件系统中,应用系统通常被划分成以下三个层次: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如下图(图2.1)所示: 图2.1 其中,应用服务层集中了系统的业务逻辑的处理,因此,可以说是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软件系统的健壮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可升级性和可维护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良好架构的应用服务层,是应用软件开发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应用服务层的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通常还需要对应用服务层作进一步的职能分析和层次细分。很多开发者在构建应用服务层的时候,把数据库操纵、业务逻辑处理甚至界面显示夹杂在一起,或者,把业务逻辑处理等同于数据库操纵,等等,这些,都是有缺陷的做法。我们将就在这个方面进行设计时可采用的方案进行一些探讨。 在一个分布式应用系统中,整个系统会部署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上,如上面所示的三层体系,用户界面和应用服务器可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这就涉及到不同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也就是层间的通信和交互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可以用于分布式远程访问的技术,如CORBA,在Java平台上,我们还有Java RMI、EJB,在Windows平台上,从DCOM到COM+,再到.Net下的Web Service和.Net Remoting 等。如何选用合适的远程访问技术,也是我们在系统框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6]

人工智能算法分层架构体系

人工智能算法分层架构体系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构建可靠、高效和安全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考虑其体系架构。 人工智能体系架构的核心包括数据层、算法层、模型层和应用层。这些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 1、数据层: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数据层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处理。数据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人工智能的性能和应用至关重要。其功能模块可能包括:①数据处理与清洗: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和数据清洗等任务。 2、算法层:算法层涉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应用。它包括特征提取、模型选择和参数优化等过程。算法层的设计和优化对于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和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算法层也需要考虑隐私保护和访问控制的需求,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其功能模块可能包括:①数学和统计基础: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基础数学知识,为后续算法提供数学基础。②优化算法:包括梯度下降、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等优化方法,用于参数调整和模型训练。 3、模型层:模型层涉及具体的人工智能模型和架构。例如,神经网络模型、决策树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等。模型层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系统的表现和应用效果。在模型层中,需要充分考虑隐私保护和访问控制的需求,避免敏感数据的泄露和滥用。其可能功能模块的包括:①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监督学习(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无监督学习(如聚类、降维)和半监督学习等算法。②深度学习算法:包括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

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用于处理复杂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③强化学习算法:用于训练智能体在环境中学习并制定最佳决策策略的算法,如Q-Learning、Deep Q-Network(DQN)等。 4、应用层:应用层是人工智能系统最终的应用场景和目标。例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智能推荐等。应用层需要将算法和模型层的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功能和应用。在应用层中,隐私保护和访问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其可能实现的应用领域包括:①自然语言处理(NLP):包括文本分类、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任务。②计算机视觉(CV):包括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生成等任务。③语音识别与合成: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情感识别等任务。④推荐系统:用于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和历史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的算法。⑤聊天机器人: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对话管理技术构建的智能对话系统。⑥强化学习应用:如自动驾驶、游戏智能体、机器人控制等领域的强化学习应用。

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是标准化的网络架构模型,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用于说明网络中数据通信的逻辑过程。该模型将网络通信分成了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 特定的功能和协议,这些协议一起协同工作,使得数据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之间传输。 第一层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它负责处理硬件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包括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物理介质传输方式。此层的数据单位为比特(bit),该层主要功能是将比特流转化成符号流(数据编码),以便能够进行传输。 第二层为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它负责识别和处理物理层传来的数据帧,数据帧是按照一定格式传输的数据,包括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数据和冗余校验等。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将帧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和管理,提供点对点间传输的数据可靠性,并且在节点间进行流控制,以确保正确传输数据。 第三层为网络层(Network Layer),它功能最为复杂的一层,主要负责分组间的路由选路,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在这一层,数据会被分成更小的包,这些包会被传输到不同 的网络,通过路由器转发至目的地。为了实现这种传输方式,网络层需要确定路由路径, 并将每个数据包定向到正确的路由器上,以确保数据可以到达指定的目的地。 第四层为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应用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通过传输层协议(TCP、UDP等),可以支持在不同节点之间建立虚拟连接,使得接收方能够按照发送方的顺序并且无差错的接收数据。传输层提供数据可靠性和错误检测,同时也提供了流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以确保数据高效地传输。 第五层为会话层(Session Layer),它提供不同设备之间的会话管理,包括建立、维护和终止会话。此层的主要工作是使应用程序能够在两个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它可以 实现多路复用和解复用,以确保一台设备能够链接到多个目标设备。 第六层为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它负责数据的格式和转换,使得数据能够 在不同的设备和系统中进行传输和处理。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不同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据 格式差异及数据压缩、加密等问题。 第七层为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它是用户和底层网络之间的接口,提供了访问网络的各种服务和协议,如HTTP、FTP、SMTP等。应用层提供了用户与网络之间的接口,为用户提供了底层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保证。 总的来说,OSI参考模型将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拥有特定的 功能和协议,且功能之间有良好的协调和联系。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网络数据传输过程 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准确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使得网络通信更加高效和可靠。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 OSI(开放系统互联)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网络架构模型。OSI体系结构将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从而使得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更加模块化和可扩展。本文将介绍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及其各层次的功能。 OSI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型由七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下面将对每个层次的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1. 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体系结构中最底层的层次,它负责定义传输数据所需的物理介质和传输方式,包括电压、电流、物理接口等。物理层的功能主要涉及信号传输、数据编码和时钟同步等。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它负责在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介质上建立数据链路连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包括帧的封装与解封装、差错检测与纠正、流量控制和访问控制等。 3. 网络层: 网络层是OSI体系结构中的第三层,它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和

路由选择。网络层主要实现数据包的分组和转发,并通过路由算法选择合适的路径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 4. 传输层: 传输层位于网络层之上,它主要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的功能包括数据分段与重组、流量控制、差错检测与纠正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等。 5. 会话层: 会话层是在传输层和表示层之间的一个抽象层,主要负责管理和协调通信会话。会话层的功能包括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终止,以及数据的分割和重组等。 6. 表示层: 表示层位于会话层和应用层之间,它负责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和转换,以便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和交换数据。表示层的功能包括数据的加密与解密、数据的压缩与解压缩以及数据的编码与解码等。 7.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体系结构中最高层的层次,它提供了各种应用程序所需的网络服务和接口。应用层的功能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