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多层结构,物质多级利用,看生态农林业特点和前景

从多层结构,物质多级利用,看生态农林业特点和前景

从多层结构,物质多级利用,看生态农林业特点和前景

生态农林业是建立在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农林业经营模式,其特点是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层结构和物质多级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在生态农林业中,多层结构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生物进行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活动。这种利用生态系统内多种资源的方法,能够充分开发利用资源,降低能源和生态系统成本,并有效增强生物多样性。例如,在森林经营中,除了开发林木的经济价值外,还可以利用森林地面、林下空间、纵向空间,种植一些中高层次的农作物、水果、花卉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保持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

另外,物质多级利用是指将废弃物、有机肥料等转化成有机物质,使其得到有效再利用。在生态农林业中,废弃物和有机肥料可作为土壤改良器或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同时,动物粪便经过发酵和堆肥,可作为有机肥料,植物在经过养分吸收和固定后,又可作为动物饲料。这样产生了一种循环经济的经营模式。

在生态农林业的实际操作中,多层结构和物质多级利用意味着利用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生态资源,进行多样化、综合性经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实现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生态农林业的前景也非常广阔。它是农林业领域的一个创新领域,在未来几年里,生态农林业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传统农林业相比,生态农林业具有更好的环保效益、低碳排放和土地利用效率。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生态农林业不仅是一种生产经营新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它有望在满足人民食品安全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综上所述,生态农林业的特点在于多层结构和物质多级利用。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农林业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同时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前景和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发展规律和适应性,推进生态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

从多层结构,物质多级利用,看生态农林业特点和前景

从多层结构,物质多级利用,看生态农林业特点和前景 生态农林业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从多层结构和 物质多级利用的角度来看,生态农林业具有以下特点和前景。 生态农林业注重多层次农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传统农林业往往以单一作物或树种为主,缺乏种类多样的农林植物,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化。相比之下,生态农林业更注重构建多 层次的农林生态系统,包括地表层的作物、灌木层的果树或草本植物、地下层的菌根等多 元化的植物组成。这种多层次的农林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如保持土壤水分、改良土壤质量、提供栖息地等。 生态农林业注重物质多级利用。传统农林业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物质的循环 利用。而生态农林业强调废物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可以 通过生物质能源利用,转化为生物柴油、生物气体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农林植物的副产品如果皮、果核、树干等也可以进行综合利用,生产食品、饲料、化工原 料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生态农林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统农林业常常采用大面积的农药、化 肥等化学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的浪费。而生态农林业推崇绿色种植、无农药、无化肥的生产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农林业还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林植物的种植、养殖过程中注意保护植物的遗传多样性,避免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 生态农林业的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农林 业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农林业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对 健康、绿色食品的需求。生态农林业所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附加值 和竞争力。生态农林业有助于改善农田和林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率。通过多层结构和物质多级利用的方式,生态农林业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 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生态农林业有助于保护和提升农村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 机会。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3 第十单元 第38讲 生态工程 作业

配套课时作业 1.(2018·宁夏银川一中二模)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生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这一成就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原理。生态经济改变了人类能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________,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个)。 (3)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采用工程和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________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答案(1)物质循环再生循环经济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答出两个即可) (3)生物措施自然演替 解析(1)“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三北防护林”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是指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它是我国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所建立的,其最重要的生态效益是防风固沙,防止沙漠化,该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主要是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3)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2.(2018·江苏南通考前卷)如图是江苏某农村因地制宜建设的生态农业园示意图。请回答。

【人教版】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案: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含答案)

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目标导航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关注生态工程建设(阅读P105-109) 1.生态工程建设 (1)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特点: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原因:传统经济模式正在毁坏水、大气、土壤和生物资源,消耗地球赠给我们的自然资本。 2.生态经济 (1)原则:循环经济。 (2)特点: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3)手段:生态工程。 二、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阅读P109-113)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1)含义: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2)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内容: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 (2)实例 ①反面: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林,由于没有一条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松毛虫肆虐一时。

②正面:由珊瑚虫和某些藻类共生组成的珊瑚礁区,物种繁多,系统稳定。 3.协调与平衡原理 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即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如果生 物的数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性原理 (1)含义: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实例: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及收入等。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①含义:生态工程需要考虑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②实例: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 (2)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判断正误: (1)“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2)在建设高新农业时,沼气池的建立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3)根据协调与平衡原理,一个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不应超过环境容纳量。() (4)“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是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5)在建设生态工程时,既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答案(1)×(2)√(3)√(4)×(5)√ 一、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 1.生态工程建设的原因分析 (1)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石油农业 ①模式内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机械的农业生产模式。 ②弊端: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考虑成本,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

高中生物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物种结构:生物物种是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主体。不同生物种类的组成与数量关系的格局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

?时间结构:指在生态区域内各生物种群生活周期在时间分配上形成的格局。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和水平格局变化,构成空间三维结构格局。 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垂直结构:指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形成不同的垂直结构。 营养结构: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构成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结构。 食物网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二.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 1.生物适应环境 2.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配合 3.组分之间量比关系协调 4.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一.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一)景观多样性 农业景观是由多种类型的在景观上有差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集合所组成的区域。 对于景观多样性来说: (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

(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 (二)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 ecotone) 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在生物圈中,有如下一些交错带类型: .城乡交错带: 1 : 2.干湿交错带 3.农牧交错带: 4.水陆交错带: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生态农业原理与应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2.生态农业的内涵。一是在健康食物观念引导下,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二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吸收现代化高新科技相结合;三是以科技和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成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四是注重保护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五是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和普及科技成果应用;六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七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八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渔,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把农业和农村发展联系一起,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 3.1.2. 1.态平衡整体。 2.3. 1. 2.生物组分: 3.特点。( 1. (1生态模式4 (2主要包括农、渔复合生态模式、农、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和农、牧、渔、加复合生态工程技术模式3个基本类型。 2.种、养、加复合模式 主要包括鱼—桑—鸡模式、鸡—猪—鱼模式、牛—鱼模式、牛—蘑菇—蚯蚓—鸡—猪—鱼模式、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模式、鸡—猪模式、鸡—猪—牛模式。 3.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 4.设施生态栽培模式 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主要包括设施清洁栽培模式、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和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6.草地生态恢复与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1)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2)丘陵山区综合治理利用模式。主要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和生态果园模式。 (七)立体种养技术 1.立体种植技术。指在同一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 (1)果园间套地膜马铃薯。(2)温室葡萄与蔬菜间作。(3)大蒜、黄瓜、菜豆间套栽培技术。(4)新蒜、春黄瓜、秋黄瓜温室蔬菜栽培技术。(5)旱地玉米间作马铃薯的立体种植技术。(6)麦套春棉地膜覆盖立体栽培技术。(7)麦套花生粮油型立体种植技术。 2.立体养殖技术。鱼鸭混养生态养殖模式。 2)粮、经、饲5)种养7)莲田养害虫和杂草的方法。 )杂草的生物防治, 用菌生产技术等。 (3)施工技术:要想使“四位一体”工程取得良好运行效果,标准化施工是关键。 2.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 模式的组成:是从西北丘陵旱作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体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和一个看营房。详见下图。技术要点:沼气池是生态果园的核心;集水系统;滴灌系统 3.南方“猪—沼—果”生态家园模式。模式的组成: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技术体系。 4.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模式。 “稻—沼—蟹”模式,“莲—沼—鱼“模式。 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处理模式 模式组成:是根据生态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发酵为核心,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养殖场粪污的目的。 技术组成: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饲料清洁生产技术、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有机肥和复合肥生产技术。 (十二)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

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教案-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第一节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第二节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课标 解读重 点难点 1.理解生态工程的原理。 2.简述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农业上的 应用。 3.分析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重点) 2.农业生态工程的意义以及我国农业生 态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 生态工程的概念 1.生态工程诞生的背景 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生态工程应运而生。 2.生态工程原理 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 3.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1. 2.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3.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 4.清洁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1.下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什么?

【提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1.农业生态工程的模式 2.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1)核心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2)洁净可再生新能源开发技术:如太阳能、沼气、风能等。 (3)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如退耕还林、还草,设计高效可行的套种、间种和轮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2.在一个经常发生虫灾的林业管理粗放地带,人们提出了营造混合林和单纯林两个方案,并产生了争论。请你判断:哪一个方案比较合理?道理是什么? 【提示】营造混合林比较合理。因为混合林的物种数目比单纯林多,生态结构较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 3.农业生态工程对调整种植业和畜牧业结构的意义 (1)农业生态工程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将种植、养殖、水产、园艺与林业、副业、加工业等进行优化,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及资源化等综合起来,将节能、应用清洁能源、生态建筑及人口调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结合起来。 (2)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流动的畅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 4.庭院生态工程 (1)组成分析 一个家庭庭院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也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庭院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人教版生物选修三专题五 第二节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同步测试 Word版含答案

济南市济钢高中人教版生物选修3专题五第二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主要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B. 图中A、B分别表示的物质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矿质元素等 C. 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它 们的异化作用类型的变化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D. 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分解 2.在植树造林工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A. 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 协调与平衡原理.物种多样性原 理 C. 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 原理 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①考虑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问题,②考虑到树种多样性问题.这分别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 A. 系统学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B. 整体性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C. 协调与平衡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D. 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4.下列对有关实例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选实例分析

项 A 沼气工程建设物质循环再生原 理 B 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杨树导致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 小 老头”状 物种多样性原理 C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协调与平衡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树整体性原理 A. A B. B C. C D. D 5.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A. 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B. 无污染原则和系统学手段 C. 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D.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6.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 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 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 该系统中将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 循环再生原理 7.生态工程建设要达到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的目的,应遵循() A.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B. 系统整体性原理 C. 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 D. 物种

知识拓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一、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1)整体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2)提高综合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系。下面简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 1、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 下面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等生产设计。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第三章森林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 ▪⑴构成森林的植物成分 ▪枯立木:林木中常常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除乔木树种外,其他植物成分还很多。 (一)立木层 是所有乔木树种的总称。每一株树木称为立木或林木。立木层中的树种因其经济价值、作用和特点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类: ▪优势树种又称建群树种。它是群落中数量最多的树种,它决定着群落特点,支配环境。 ▪主要树种:又称目的树种。是符合人们经营目的的树种,一般具有最大的经济价值。 主要树种同时又是优势树种,但是有些天然林中,主要树种不一定数量最多;次生林中,往往缺少主要树种。 ▪伴生树种:又称辅佐树种。它是陪伴主要树种生长的树种,一般比主要树种耐荫,生长速度同步而终生高度略低。伴生树种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主要树种干材通直,抑制其萌条和侧枝发育。在防风为主的防守林带中,伴生树种可增加树冠层的厚度和紧密度,提高防护效益。 ▪次要树种:又称非目的树种。它是群落中不符合经营目的要求的树种,经济价值低。 木材松软的软杂木多属次要树种。次生林大多由次要树种组成。 ▪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的喜光树种,适者生存占据了地盘。被誉为先锋树种。 (二)下木层 ▪下木即林内的灌木,但其高度一般终生不超过成熟林分平均高的一半(这一点是与幼树区别的重要标志)。 ▪下木对防护、更新有重要影响,也具有经营上的意义。 (三) 地被物层 ▪死地被物层:指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层。 ▪活地被物层:是林内的草本植物和半灌木、小灌木、苔藓、地衣、真菌等组成的植物层次,居林内最下层,往往又可分两个层次:草本层和苔藓层。 (四)层外植物 ▪又称层间植物。是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的植物成分。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以及土壤中的细菌、真菌、藻类等。层外植物往往是湿热气候的标志。层外植物利害具有双重性:有的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的缠绕在树干上可使林木致死,被称为“绞杀植物”。 1)树种组成 ▪林分的树种组成,指乔木树种所占的比例。 ▪林分由一个树种组成者,称为纯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树种组成者,称为混交林。▪树种组成,是决定林分价值的重要标志。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多混交林;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树种组成简单。 ▪2)林相(林层) ▪乔木林冠的层次状况,称为林相。林冠集中在一个层次,称为单层林;林冠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称为复层林;林冠层次不清,上下连接构成垂直郁闭者,称为连层林。 (3)林龄

2021生物高中苏教版选修3习题:第四章 生态工程 测评

第四章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不具备的特点是() A.多层次 B.多功能 C.少污染 D.无病虫害 解析: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答案:D 2.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解析: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就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避免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 答案:B 3.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利用生态学原理 C.只追求经济效益 D.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解析: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治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有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答案:C 4.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B.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C.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不能实现能量的 循环利用。 答案:B 5.生态工程技术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相接”:连接平行的原本不相连接的种类,形成互利共生网络,这样的好处是() ①提高效率②提高了物种多样性③促进了物质的良性循环④促进了能量循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食物链(网)“相接”既可提高效益,又可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 答案:B 6.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从我国传统农业的“无废弃物”模式中,可借鉴的是() A.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 B.能量的单向流动 C.培育良好的土壤结构 D.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 解析:“无废弃物”模式就是要变废为宝,实现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A 7.生态效益的大小是评价森林资源价值的重要指标。林业部门将森林的保护和增值作为主要目标,走“采育结合,育重于采”的道路,是为了() A.提供木材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品 B.控制木材消耗 C.大搞荒山绿化,弥补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D.求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解析:生态效益应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答案:D 8.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后,会违背生态工程的哪一基本原理?() A.整体性原理 B.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工程学原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4-3 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学案+练习) 4.3 生态工程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课程标准素养要求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工程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影响,确立环境保护意识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2.社会责任: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及设计生态工程的合理化建议。 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3.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二、生态工程的发展前景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能够创造多种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开发可以更新的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2)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3)湿地生态系统对于蓄洪防旱、自然净化污水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的“肾”。() (4)北京郊区的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工程属于湿地生态恢复。() (5)有了生态工程,可以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答案:(1)√(2)×(3)√(4)×(5)× 知识点一生态工程的实例 1.生态工程实例中运用的原理及对应内容 实例主要原理及对应的内容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自生:有效选择畜、鱼等多种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态工程循环:作物→粮食、秸秆→人、畜食用→粪便残渣→沼气池→农田→作物 整体: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增加了就业 和经济收入,解决了社会问题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循环:废水等污染物的处理 协调:根据原湿地中物种的分布情况引入动植物自生:减少人类的干扰,依靠其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 恢复工程自生:人工进行地表覆盖、植被恢复 协调:根据环境引入当地土著物种 整体:搞好矿区经济的同时,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 2.设计生态工程的方法 方法一:食物链(网)的“相接”,即巧接食物链(网),如下图所示: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巧接食物链(网)由图甲变为图乙,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方法二:食物链(网)的“加环” “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残余物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栽培食用菌,栽培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便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3节生态工程分层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第3节生态工程 分层作业 必备知识基础练 1. [2023江苏连云港高二统考期末]为建设美丽乡村可构建人工湿地来治理生活污水,监测水质时,常检测水体中的值(值表示微生物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选择有较强适应污染环境、处理污水能力的植物栽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B. 湿地中放养鱼苗、水禽等,种植莲藕、芦苇等,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 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种类有好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等 D. 值越高,表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程度越低,水质越好 2. [2022江苏卷]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 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 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 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3. [2023山东济南期末]禽粮互作是一种适合北方农区有机玉米地散养柴鸡的方法,即让鸡自由觅食昆虫、嫩草、腐殖质等,人工科学补料为辅。通过诱虫灯的加入,将捕获的农田害虫混入饲料中,给鸡食用天然的蛋白质添加剂。通过放养鸡控制“害虫”和“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或杜绝农药的使用,利用鸡粪提高土壤肥力,间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此种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空间,提高了单位耕地的利用率 B. 此种模式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使用诱虫灯对害虫的防治为生物防治 C. 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 此种模式运用了循环、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4. [2023山东临沂期末]“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新农村建设开发沼

浅谈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方面的应用

浅谈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方面的应用 纵观世界农业开展的轨迹,不难看出现代农业在给人类带来农业产量、劳动生产率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的福音同时,也埋下了农药(肥)残留增加、土壤质量下降、水源与大气受到污染、食品平安指数下降等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恶魇。而森林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一般讲是比较稳定、抗逆行较强的,但是,也不可无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此时,生态农业及林业生态工程的提出无疑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持续开展中,应了时代的要求。1概念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模式。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开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2生态学原理在农业和林业的应用2.1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2.1.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产是以农田生态系统为根底的,它是以作物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作物在长期的栽培选择下往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低的抗逆性。为了增强作物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农田生产安排中就应使生物种类和品种多样化。要根据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生态学规律,改变单一种植模式,实行以一种作物为主,在其行间适当种植或养殖其他生物。在这方面农田生产上的间作、套作、套养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在稻田,在以稻为主的根底上,实行稻田养鱼、稻田养萍、稻田放鸭、稻田养蛙。又如在早地选择适宜的作物混作、间作、套种,或在其行间养鸡、养鸭、养鹅、养殖蚯蚓、放养蜜蜂等,也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选择适当的作物间种还可以相互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如玉米与马铃薯间作,玉米是喜光的高秆作物,而马铃薯耐荫、低矮。玉米适当遮光,可降低土温,对薯块形成有利。玉米行间地表由于马铃薯枝叶覆盖又可防止杂草滋生和雨水对地表的冲刷。2.1.2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生产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根底的,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稳定性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的植物又为多种多样的动物、微生物的生态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它们相互依存,彼此制约,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相当稳定的生态系统。单一林分的纯种林容易造成虫灾甚至森林火灾。因此,在林业生产中要防止树种单化,要保护和抚育好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的阔叶林和各种混交林。要把针叶纯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对桑园、茶园、果园及其他人工经济林,可实行林地间种、间养,以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林地间种农作物,不仅可以增强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起到山林和农田的互补作用,增强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是平原农区开展林业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林带形成后,带内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食源增多,还可为农作物害虫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对农业和林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2.2边缘效应原理利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对两个系统的连结,渗透作用以扩大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规模,从而使两者生态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这一功能原理在生态学上称作“边缘效应〞或“边际效应〞。用技术调节边际地区食物链营养物质的联系、交换、转化、补偿

2021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素养评价 4.3.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含解析

课时素养评价 十四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香蕉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A.整体原理 B.协调原理 C.循环原理 D.自生原理 【解析】选B。生物只有在一定适宜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所以“香蕉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2.种植抗旱的沙棘、沙柳等植物能有效治理沙化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用沙棘、沙柳等植物主要依据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治理沙化环境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D.沙漠干旱环境植物种类单一,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解析】选C。选用沙棘、沙柳等植物主要依据了协调原理,选项A正确;治理沙化环境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选项B 正确;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选项C 错误;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

十分稀少,选项D正确。 3.材料一: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 材料二: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 材料三: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 上述材料分别依据下列哪些生态工程原理( ) ①协调原理②自生原理③循环原理 ④整体原理 A.①②③ B.③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材料一沼气工程体现了循环原理;材料二中不同生物占据相应的生态位,体现了自生原理;材料三中自然、经济和社会相结合,体现了整体原理。 【知识总结】

2020-2021 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 第3节 生态工程 讲义

第3节生态工程 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生命观念—通过相关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建立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及解决对策。 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的概念 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 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突出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自生原理 ①概念: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②注意事项 a.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b.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 (2)循环原理

①概念: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②意义: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③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原理 ①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 ②注意事项: a.需考虑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b.需考虑环境容纳量。 ③意义: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原理 ①注意事项 a.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b.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②实例: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 二、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1.生态工程的实例 (1)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①问题:农村人口多,人多地少,产出不足。 ②对策:建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 ③案例:北京郊区的某村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 (2)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①湿地作用: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其他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 ②问题:湿地的缩小和破坏问题。 ③对策 a.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

林业生态工程学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一)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工程:可简单的概括为生态系统的人工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它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与效率,追求系统的协调与综合调控,而不是单一因子和单一功能的解决;强调的是资源与环境的有效开发以及外部条件的充分利用,而不是对外部高强度投入的。 生态工程:是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死存亡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生态工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技术:一是在不同结构的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多级利用与转化,二是资源再生技术,就是通常所谓的“变废为宝”技术,即把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有害废物,三是自然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共生、互生与抗生关系的利用技术。(二)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 ①森林经营对象不同,设计、建造及调控的生态系统也不同; ②在设计、建造及调控过程中关心的范围不同; ③经营目的不同; ④采用的综合技术措施不同; (三)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 ①区域总体规划②时空结构设计③食物链结构设计④特殊生态工程设计 类型 ①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②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③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④沿海林业生态工程⑤城市林业生态工程⑥水源区林业生态工程⑦农林复合林业生态工程⑧山地灾害防治林业生态工程⑨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工程 4大类20亚类 1生态保护型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森林草地(林间林缘草地)保护工程、次生林改造工程、水源涵养林营造工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林业生态工程类型。 2生态防护型林业生态工程包括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草原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河岸沙滩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盐碱地造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类型。 3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农林复合生态工程(含林药、林草、林鱼等复合)、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林业生态工程类型。 4环境改良型林业生态工程包括城市(镇)林业生态工程、工矿区林业生态工程和劣地林业生态工程。 (四)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五)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与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气候变暖) (六)林业生态工程的作用。 1、水土保持的作用,即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