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

自然地理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化

1、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1)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2/5,且在中、高纬度,分布几乎连绵不断;南半球陆地只占其总面积的1/5,且在中、高纬度陆地显著收

缩,除仅有少数岛屿外,几乎全部为海洋。

(2)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极大陆以外,所有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3)某些大陆东部边缘被岛屿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4)大西洋两岸大陆海岸线的走向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两岸大陆能够拼合起来。

2、陆地与海洋地貌

(一)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地形高低起伏悬殊,形态变化多端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75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m,陆地的高差约为9240m。

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等

(1)山地面积不大,陆地上有两条高山带:

一条是环太平洋带,它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平原面积最广,约占1/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m。一般来说,大陆中部是平原。平原的东西两侧多有高山耸列,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这个特点,以北美和南美大陆最为显著。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高原面起伏不大。

(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1)大陆架---大陆周围的浅水地带,从低潮线开始以极缓的倾斜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

的地方。世界上的大陆架占海洋总面积的7.6%,大陆架水深0~200 m, 宽度10~1 000 km以上。大陆架上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海底还蕴藏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洋底过渡的陡急斜坡。其下限不等,一般为 2 000~3 000 m。

世界上的大陆坡占海洋总面积的8.5%。大陆坡的底部才是大陆与大洋的真正分界。海沟即发育在此处,是洋底最深的地方。

(3)大洋底---大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2.7%。大部分深度为 2 500~6 000 m。

洋底地形与陆地一样类型众多,包括洋脊、海岭、海台、洋盆,海沟等.

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全长约80 000 km。其中以大西洋洋脊最为典型、壮观。

第二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P8图

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1.定义——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2.成因——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候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1.定义----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1)形成原因---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2)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垂直分带也最多,即从赤道多雨气候向上最终达到永久积雪带。

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第三章 亚洲

一、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和轮廓特点有何地理意义?

1、经纬位置—-亚洲北部约达81。N,南部达11。3’S,亚洲大陆从东到西极辽阔,约跨全球经度之半,东西时差达11小时。

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和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在西南亚还濒临地中海和黑海与大西洋毗邻。

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

2、面积与陆地轮廓特点

(1)面积最大:4400万km2,世界最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29.4%,亚欧大陆总面积的4/5。(2)陆地完整:亚洲的大陆轮廓比较完整,略呈梯形。

(3)半岛多、岛屿面积大。

(4)海岸线曲折率较大,但缺乏深入大陆内部的内海和海湾。

3、地理意义:

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如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亚洲大陆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印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有密切的联系。

二、亚洲地形基本特征?

1、地势最高的大陆。

2、地势起伏极端,地形类型复杂。

3、地形结构中南部高,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

4、大陆东缘多岛弧带。

三、地形类型基本特点:

1、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化学风化强烈,广泛发育了深厚的红色风化壳,河网密布,地表径流强,侵蚀力强,形成各种流水地貌。

2、北亚大部及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大陆性较强,地温低,土层上部常发生周期性冻融,使岩石遭受破坏,冻土层发生变形,形成冻土地貌。

3、亚洲中部广大内陆和西南亚

气候干旱,气温日较差大,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强烈,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4、中南半岛和我国云贵高原、广西地区

具有深厚石灰岩地层,在温暖多雨条件下,进行化学溶蚀过程,形成各种岩溶地貌。

5、亚洲比较干燥的中纬地带

有深厚黄土分布,在流水和风力交互作用下,形成各种侵蚀沟和沟间地貌。

6、亚洲许多位于中低纬的高山

在雪线以上有永久积雪,形成山地冰川。

◆亚洲的构造地形是在地球内力作用的直接影响下,通过各阶段的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它的类型复杂多样,包括各个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和断块山地、隆起的高原、凹陷的低地、平原和盆地、起伏的丘陵以及濒太平洋岸的岛弧群。

◆构造地形类型以山脉和高原为主,全洲各级海拔高度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别是:200m以下为25%,200m以上为75%,500m以上为50%,1000m以上为33%,2000m以上为14%。

◆构造地形结构多呈东西向“镶嵌”式展布,并以中南部海拔最高。

四、气候

(一)气候主要特征:1、大陆性气候强烈

2、季风性气候典型

3、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二)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的作用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的主体,地域辽阔,因此地面受热状况和干湿程度各地有很大差异,这也是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基本因素。巨大的面

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的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促成了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范围的广大;另一方面又由于冬夏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亚洲西接欧陆,远离大西洋,西南接北非,以致温带海洋性气候缺乏,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范围广大。受大陆轮廓的影响,赤道带局限于撰(去手)他群岛和马来半岛南部。热带以阿拉伯、印度和中南三大半岛为主。大陆主体则以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气候最占优势,分布最广。

(2)大气环流的作用

亚洲的天气和气候,直接受大气环流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气压场的变化,及其引起的风向和气团与锋带的活动上。对亚洲气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有四个大气活动中心:冬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干冷的西伯利亚高压和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冷湿的阿留申低压;夏季在大陆上形成的印度热低压和在太平洋上形成的夏威夷高压。这些气团的分布和季节位移,引起亚洲的锋带与气旋活动,形成一些独特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如寒潮、梅雨和台风等。

(3)地形的影响

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下垫面,对亚洲气候有很大影响。山地的走向对气流的运行有加强或阻碍作用。地形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也很明显,亚洲很多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气候也呈垂直变化,并且在一定得地形高度内,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增加。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天气和气候,也影响了高原四周广大范围内的天气和气候。

(5)洋流的影响

寒潮经过的地区,每当春末夏初,使亚洲东岸高纬地带温度低于内部,形成鄂霍次克海高压,成为40N以北夏季风的源地之一,且此寒流的盛衰对东亚梅雨的多寡有一定影响。亚洲夏季的东南季风经过黑潮暖流时,气流下层增温增湿,可给大陆带来丰沛的降水。印度洋的季风漂流,既受季风的制约,又促使西南季风形成明显的雨季。

(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特征: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2、内流流域广大

(二)外流水系:

1、北冰洋流域---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

2、太平洋流域---亚洲注入太平洋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黄河、珠江、长江和湄公河等。

3、印度洋流域---亚洲注入印度洋的河流分两个系统:一为发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河流,有

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一为亚美尼亚高原注入波斯湾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三)湖泊

1、贝尔加湖---是世界第一深湖和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湖长636km,最宽处几乎达80km,

面积为31500平方千米。在湖盆成因上,贝加尔湖是一东北-西南向的断层地堑。贝加尔湖具有明显的水文特征。由于有色愣格河等流入和安加拉河流出,它是一个外泄湖和淡水湖,并且矿化度很低,宜于饮用。贝加尔湖的湖水虽深,但透明度较大,湖水非常清澈。湖中的生物界具有多样性、特殊性和古老性。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大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向是苏联重要的渔场之一。

2、四海---是一个内陆咸湖,位于西南亚约旦河谷,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死海地沟是东

非大断裂带延续部分。死海东西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死海南北长75km,东西最宽16km,

面积1000平方千米。死海的水盐类含盐很高,被称为“大盐库”。

第四章欧洲

一、地形基本特点:

1、欧洲山地、高山面积小,平原面积广大,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洲,平均海拔300 m。

2、欧洲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欧洲以平原占绝对优

势,地形比较单一;西部欧洲则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地形比较复杂。

3、冰川地貌广布。

二、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现代地貌的影响:

在欧洲地质发展史上,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现代地貌的形成起了不小作用。

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渍化、鼓丘、蛇形丘、冰渍阜等冰渍--冰水地貌。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渍—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渍—冰水地貌。

冰川作用的结果使欧洲北半部的地貌更趋复杂,但是它对冰川前地形只起雕塑作用,并不能改变地形的基本结构。

二、欧洲气候的基本特征:

1、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海洋性气候显著。

3、具有世界最典型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

4、气候类型少。

三、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40~60之间,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

冬暖夏凉,全年降水丰富。

2、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40~30之间,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季节位移,冬季处于西

风带,温和湿润,降水充足;夏季受副高和东北信风控制,炎热干燥,降水少。

四、河流与湖泊

1、多瑙河

多瑙河发源于黑林山的东坡,水量丰富,东流注入黑海,干流全长2860km,流域面积为817×103km2。自源地到维也纳的河段是上游,上游河谷窄而深,河床坡度大且多浅滩和急流。上游支流很多,但干流的水文状况主要取决于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几条较大的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的支流,因此高水位发生在春末和夏季。

从维也纳到铁门一段是中游。中游河谷宽广,河床坡度不大,河道弯曲,常出现河汊,牛轭湖也多。有许多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支流在这一河段汇入多瑙河,与上游一样,多瑙河的基本水量仍来自右岸各支流。水文状况与这里的气候及上游水文状况有关。春季,由于积雪融化,水位达到最高,高水位一直延续到夏季;夏末秋初由于蒸发强烈,河水明显下降;秋季,由于蒸发减弱和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多瑙河也会封冻,但时间不长,而且也不是每年都封冻。

铁门以下是多瑙河的下游,河谷很宽。下游河道没有中游那样弯曲,但河汊很多,在入海以前形成一个长80km总面积达3500km2的三角洲。三角洲上河汊纵横,其中以基利亚河、苏利纳河、格奥尔基也夫河三条汊河最为重要,其中苏利纳河可以通航。

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流经八个国家,航运价值很大,从乌耳姆以下都可以通航,并有美因-多瑙运河与莱茵河相沟通。多瑙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以铁门地区最著名。铁门附近,多瑙河进入峡谷段,峡谷长140km,有的地段谷宽仅150—200m,河中多浅滩和岩岛,水深流急,是兴建水电站的理想地方。1965 年罗马尼亚与南斯拉夫合作,开

始兴建铁门水力枢纽工程,1972 年竣工,在两国各建有发电能力为105 万千瓦的水电站。

2、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注入里海,干流全长3350km,流域面积为136×104km2,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1/3。伏尔加河是一条平原河流,因此流速非常缓慢,河道弯曲,河中多沙洲和浅滩,河漫滩上有大量牛轭湖和废河道。

伏尔加河及其支流从北到南约跨15个纬度,流域内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上游气候湿润,径流量大,河网密布,愈往下游气候愈干,河网愈稀。从50°N到河口的800km内,完全没有支流,形成典型的树状水系。

伏尔加河诸支流中,以奥卡河和卡马河为最重要,

–奥卡河发源于中俄罗斯丘陵,在高尔基城附近与伏尔加河汇合,奥卡河的注入使伏尔加河的水量增加70%以上。

–卡马河是伏尔加河最大支流,发源于乌拉尔山脉西坡,约占伏尔加河流域总面积的2/5,河网发达,水量丰富。它在喀山以南与伏尔加河汇合,河口流量几乎与汇合处的伏尔加河流量相等。与卡马河汇合后,伏尔加河水量约增加一倍。

伏尔加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春季的融雪,因此最大流量见于春季,春季径流在全年的比重愈往下游愈大。

伏尔加河冬季结冰,封冻期长达140天到100—90天。上游封冻期较长,中下游较短,大体上从11 月末开始封冻,到第二年4 月开始解冻,封冻从上游开始,解冻从下游开始。伏尔加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平均每年有255km3的水注入里海,占里海流域总径流量70%,对里海的水平衡起关键性作用。

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水运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俄罗斯中央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与伏尔加河沿岸各地及里海联系起来;它还可通过伏尔加-波罗的海水道与波罗的海相连、通过伏尔加-顿运河与黑海沟通。

第五章非洲

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海陆位置:

–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欧洲的南面。苏伊士运河是亚、非两洲的分界。

–非洲大陆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两者在非洲大陆南面相连。人们把厄加勒斯角所在的经度(20°02′E,)作为它们的界线。

•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东、西两极点是哈丰角(51°24′E)和佛得角(17°33′W);

–南、北两极点是厄加勒斯角(34°51′S)和阿比亚德角(37°20′N),•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

•非洲的范围

–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索科特拉岛、塞舌尔群岛、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斯克林群岛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

利群岛、佛得角群岛、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等。

•面积:

–非洲大陆与岛屿面积合计3020 ×104km2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的地理意义: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在气候上绝大部分处于热带,一小部分属亚热带。

–大陆北宽南狭,东北信风带的面积远大于亚洲和北美洲,而非洲的东北方又和亚洲紧邻,中间仅隔不宽的红海,因而非洲的东北信风特别干燥;加以非

洲缺少半岛与海湾,广大内陆得不到海洋湿风吹拂,因此,非洲气候具有干

热的总特征。干热气候区的范围超过其他各洲。

–土壤的发育,植被的演替,动物区系的发展,无不反映出这种气候特点。

•非洲北部,特别是东北部,是人类文化发展最早、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它紧邻亚、欧两洲,自古以来就和它们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带又成为西欧、东亚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大大缩短了东西方的航程,本地区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更为增加。

–好望角在大陆南端,十六世纪以后曾是东、西方船运必经之地。目前,好望角在交通上的重要性虽比以前大为降低;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

仍须绕经非洲南端,所以它在海洋运输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非洲大陆轮廓简单,缺少天然良港,这对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发展非洲的经济文化,必须大力克服这种自然障碍。

非洲大陆地形基本特征:

•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三:

–1、高原大陆(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

•1)非洲最占优势的地形是高原,除极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外,整个非洲大陆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原,平均海拔为650m,略低于亚洲大陆;但高原面积之广,则冠于各洲。

•2) 北非高原(撒哈拉干旱为主),东非高原裂谷(湖泊为主)。南非高原最古老。

•3)地形起伏情况:高原表面基本上呈微波状起伏,单调的景色可延展几百公里。有些地区在海拔和形态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如穹形隆起和盆状凹陷,熔岩高原和火山锥,陡崖和幽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高原地形复杂化,但改变不了高原的基本面貌。–最高:乞力马扎罗山5895m(最高处居世界第四)。

–最低:阿萨尔湖-150m(最低居世界第二位)。

–极端起伏:6045m。

–2、断裂地形广泛发育(东非大裂谷)

•非洲大陆边缘的陡崖是冈瓦纳古陆分裂时地壳断裂的产物,广泛分布于西非的那些延伸几百公里、高达几十米至几百米的阶地也是断裂作用造成的。断裂地形最发育地带是东非。

•东非大裂谷:发育于最古老大陆上的新构造带。

(1)范围:起于约旦河谷,止于赞比西河口(中部分为两支)。

(2)特征:长6500km,非洲境内4000km,平均宽度30-60km,山地高出谷底1000-2000m,裂谷带上有30多个大湖泊,东非高原阿法尔三角区无地壳,地下热流值非常高,洋底的热流值1.28微卡/cm2·s,而阿法尔三角区为3.8微卡/cm2·s,温泉温度可达150-230℃。东非大裂谷活动性非常大。

•东非裂谷带各段走向不同,宽狭不等,深浅各异,谷壁和谷底的海拔也高下不齐,但裂谷的形态都很明显,都有陡峭的谷壁和平坦的谷底。裂谷的形成主要由于张裂作用,但局部地区也有压性征象。

•东非裂谷带通过红海北接西亚裂谷带,从而形成陆地上最长的一条裂谷带;它是遍布全球陆面和洋底的巨大断裂系统的一部分。

–3、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

•褶皱山脉很少且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非洲高原上的巍峨高山绝大多数是火山体。

只有东非的鲁文佐里山是个例外,它是一座断块山地。

•非洲大陆只有两条褶皱山脉:

•一是大陆南端的开普山脉,一是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它们虽然占有一定面积,但从全大陆看,它们的范围还是很小的。

•褶皱山脉少的原因:

–非洲古陆的历史久远,古造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山脉早已夷平。

–古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只能使刚硬的地台发生断裂,而不能使其形成褶皱;也就是只能造成块状山地,而不能造成线状褶皱山脉。

•开普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都是古陆外缘较晚期地层在较晚期构造运动中被挤压褶皱而附加到古陆上来的。

构造地形区(刚果盆地尼罗河马达加斯加岛):

•结构——地形分区

(1)东南高,西北低,界线:宽扎河口——米通巴山脉——巴腊卡河口(埃塞俄比亚境内),东南为主,非洲(1000m以上)西北为低非洲(500米以下)。

(2)中间为盆地(刚果盆地)、四周为高原

(3)中间盆地(乍得盆地),西边高原,再向两边是山地

(4)分布:9个区:(一)阿特拉斯山地区;

–(二)北非高原区;

–(三)上下几内亚高原;

–(四)刚果盆地区;

–(五)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高原

–(六)东非裂谷高原区;

–(七)南非高原区;

–(八)马达加斯加岛区。(九)海岸

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位于下几内亚高原、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赞德高原之间,大部在扎伊尔境内,西部及北部包括刚果及中非的部分领土。

•这是个构造盆地,底部是基本上未受扰动的厚层沉积岩,形成平坦单调的地形,只有断层作用造成的一些零星分布的不高的陡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单调的景观。

沉积岩是在内湖沉积的。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原始的刚果河(扎伊尔河)切穿盆地西缘,内湖才逐渐消失。现在盆地西南部的两个大湖就是它的残迹。

•盆地周围是相邻高原的边坡,其基底结晶岩广泛出露。

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是面积达59×104km2的世界第四大岛。它以前和非洲联成一片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它西侧的海水比东侧浅得多,而且莫桑比克海峡中还有许多浅滩和迤逦分布着一些小岛。但在白垩纪末,马达加斯加肯定已经是一个岛,因为它的整个海岸都有这个时代的海相地层。

•马达加斯加岛基本上是由古老的结晶岩和变质岩基底构成的。基底现在出露的面积占全岛面积的2/3。这个褶皱后又经夷平化的结晶地块向西倾斜,它的东坡陡急地没入印度洋底,但向西,它的坡面却在远较东侧为广的地段内,在沉积岩层的掩覆下,向莫桑比克海峡缓缓倾斜。

•在基底出露的地区是一片高地,海拔介于700—2600 m之间,最高点都偏于东部,但彼此不相连续,中间隔着一些盆地。原有的南北向地质构造线,现在还在许多地区可以看到。高地常被称为高原,但真正的高原只见于它的西部边缘地区,海拔

800—1300m。高原面切过复杂的地层,向西缓斜,表面有砖红壤覆盖,并散布着岛山。

•除此之外,更广大的高地地区是多种地形的集合体,其中有片麻岩波状丘陵,花岗岩的穹地和鳞片状山地,石英岩的尖峰和山脊,和更引人注目的由各种硬岩层组成的山丛,另外还有一些由断裂作用造成的小盆地和地堑。

•高地东侧以50km宽的斜坡下临印度洋,坡脚是冲积平原联成的狭长低地。形成斜坡的原始断层面被流水切割而向后退缩,整个斜坡已被深切的谷口割裂成许多向海倾斜的丘陵。由于信风及海流的阻碍,从高地流出的河水难于进入深海,泥沙在海边沉积形成沙嘴,并构成直线型海岸。

•岛的西部是向西缓斜的侧坡,坡地的基底岩系上覆盖着白垩纪及其以后的沉积地层,地表相当崎岖,堆积的盆地与侵蚀的残山错杂分布。在沿海一带发育着一片宽狭不等、若断若续的平原,平原的下方常是三角洲、沙嘴或潟湖。

尼罗河: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Nile),非洲主河流之父,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探险者们相信尼罗河的发源地应该是位于卢旺达境内的纽恩威热带雨林,有关尼罗河发源地的争论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Kagara)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所跨纬度从南纬4,至北纬31。

尼罗河是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流而成(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白尼罗河发源于布隆迪高地是尼罗河的主要补给二者在喀土穆汇合)。尼罗河最下游分成许多汊河流注入地中海,这些汊河流都流在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面积约24000

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埃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尼罗河下游谷地河三角洲则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工农业生产集中在这里。因此,尼罗河被视为埃及的生命线。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淹没了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之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十月以后,洪水消退,带来了尼罗河丰沛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培了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上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确实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6700多公里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该河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另一条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亚高地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士穆汇合,然后在达迈尔以北接纳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称尼罗河。尼罗河由此向西北绕了一个S形,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

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

非洲气候特征:

•1、干旱的大陆

•2、炎热的大陆

•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

•第一,干燥。非洲的干燥气候区约占全洲面积1/3。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广大的沙漠,总面积达900×104km2以上。另外还有一些与它不相连接的、面积较小的沙漠分布在东非和南非地区。这些地区的年雨量大多在100mm以下,而且有些地区连续几年不下雨。空气的湿度低,云量小,晴空万里、骄阳似火的天气几乎是普遍的经常的现象。

•(1)年平均降水量690mm;

•(2)少雨区面积:年雨量小于500mm的地区占54%,年雨量小于25mm的地区面积有450万km2;

•(3)极端值:最小降水量年0.1mm(苏丹的瓦迪哈勒法)、(埃及阿斯旺年雨量1mm。埃及阿西尤特0.5mm),极端多雨值喀麦隆的比奥科岛为

10465mm(世界三大多雨中心之一,乞拉朋齐、比奥科岛、夏威夷)。

•(4)干旱区:占洲面积的61.4%,绝对面积最大。

•(5)相对湿度低,非洲大部分在30%以下,阿斯旺可达2%,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可达2%—3%。

•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是世界上著名的多雨区。但全洲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

大的一个洲,有“干旱大陆”之称。

干燥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

•1)非洲大陆位于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南、北回归线横穿大陆的南部和北部,这是非洲大陆区别于其他大洲的独特条件,

–受副热带下沉气流影响的地区范围极广;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分别横跨在两回归线上的事实是这种因果关系的明证。

•2)非洲大陆东北部紧接亚洲大陆干燥区,该区吹来的东北风都是干燥的,加强了非

洲北部的干燥程度。

–非洲东北部,即使是滨临红海与东地中海的地段也是沙漠区。这就使得撒哈拉沙漠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东西绵延万里,几乎三面都达海边的沙漠。

–与撒哈拉沙漠相对应的是卡拉哈里沙漠。由于非洲南部的纬向幅度狭于非洲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面积因而小于撒哈拉沙漠。

–卡拉哈里沙漠偏在大陆西部,沙漠东缘距大陆东岸约1000km,和撒哈拉沙漠直达红海边的情况迥然不同,这显然是因为非洲南部的东南方没有和干燥

大陆连接的缘故。

•第二,暖热。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都是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只有大陆北部边缘与南端小面积地区可见霜雪,高山顶部有永久积雪;但这些地区的范围极小,总计也不足全洲面积的5%。

炎热的原因:

•根本原因,仍然是地理位置。

–非洲大陆处于37°N与35°S之间,太阳的高度大,地面接受的辐射量多。

–同时干燥地区广,空气的透射系数高,有助于地面的吸热增温。

–另外,相当大的地区处于背风位置,焚风效应加强了高温的程度。

–因此,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数值都超过其他各洲。

–撒哈拉沙漠西部与红海及亚丁湾沿岸等处的低平地区最热月的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极端气温在撒哈拉沙漠的大片低地上多超过50℃。

•第三,气候带南北对应。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

地中海式气候。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和范围,

–因为赤道横过非洲大陆中部,而南、北两端所处的纬度位置都未进入温带范围。

–非洲大陆的地形是一片起伏和缓的中、低高原,各地区海拔差异不大,较高的高原和山地的范围很小,所以气候的水平地带性能够相当明显地表现出

来。

气候形成因素:

•(一)位置、形状和面积

•横跨赤道而又限于低纬度地区的

地理位置,使非洲具有热带和亚热

带气候而缺少温带与寒带气候。

–南、北回归线分别穿越非洲

的南部和北部,使非洲具有

广阔的干燥气候区。

–与非洲东北部邻接的亚洲

大陆,冬夏两季常向非洲输

送干冷或干热的气流,从而

加强了非洲北部气候干燥

的程度。

–非洲南部三面濒临广大的

洋面,与其他大陆相距遥远,所以气候的干燥程度轻于非洲北部,干燥气候

区也小得多。

•非洲大陆海岸弯曲程度不大,轮廓形状比较简单,缺少深入内地的海湾,这就减小了海洋对气候的影响,从而加强了气候的干燥性。

•非洲大陆面积达3000×104km2,各地区之间在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结合其他条件,从而造成了彼此间温度与雨量的不同。

(二)地形

•从全大陆的整体上看,非洲缺少亚洲大陆上那样庞大巍峨的高原和绵长峻拔的山脉来充当气候上的分界线或干扰气候水平地带性的分布。但是在许多局部地区内,地形条件对气候的影响仍然明灼可见。

–在大陆西北部,大体呈西南-东北走向的阿特拉斯山,山势连绵,有足够的高度,有效地阻碍从大西洋面上吹来的湿润西风气流,从而使山地的西北为

湿润气候,东南为干燥气候。

–大陆东南部的德拉肯斯堡山是高原东侧、紧傍印度洋的陡坡,它对南非东部的气候起着类似的作用,它面对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迫使其在移行过

程中上升、降温、凝结、降水,形成其东侧的湿润气候;气流过山以后,水

汽含量已少,又处于下沉状态,以致成雨机会减少,导致出现了该山以西的

半干燥气候和更远处的干燥气候。

•位于几内亚湾顶端的喀麦隆山,山体虽不甚大,但海拔高达4000 m以上。该山正当几内亚湾西南季风登陆的要冲,迫使气流上升,凝结降雨,年雨量达10,000mm以上;而背风坡的雨量则急剧减少。

–埃塞俄比亚高原既大且高,虽然远在非洲东部,对从西面来的气流仍然有类似的阻截作用,迫使其降下大量雨水,从而使高原西半部成为沙海中的湿岛。

–非洲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几座高山,尤其是乞力马扎罗、肯尼亚及鲁文佐里等海拔超过5000m的高峰,顶部常年积雪,山坡上出现自赤道带至极地带的

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它们的范围虽然很小,却丰富了非洲气候类型的内容。

–另外,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由断裂作用形成的陡坡,对该岛气候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德拉肯斯堡山脉对南非大陆所起的作用——湿润气候与半干旱气候的

明显的分界线。

•但是,有些地区的海拔高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

–例如撒哈拉沙漠中部的提贝斯提山地的海拔虽然高于3000m,但山地的雨量并未增加多少,中、下山坡与周围的低地显得同样干燥。这当然是因为到

达该山的气团中水汽已经耗竭,即使经过抬升冷凝,凝结量终究是很小的。(三)洋流

非洲西北方的大西洋中有一股加那利寒流,它在靠近大陆处从东北向西南流,本身温度只有15℃上下。由于它属于离岸流的性质,引起沿岸底层温度更低的海水上翻,从而加强了它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是降低夏季的陆地气温,使该地区的等温线呈向南弯曲的形势。同时容易形成浓雾,但降雨机会不多。 •

非洲南部纳米比亚与安哥拉以西的大西洋中有向北流动的本格拉塞流。它的温度比加那利寒流还要低些。吹经其上的西风气流受到强烈的降温减湿的影响,在沿海地带形成凉爽多雾的天气,但不易降雨。纳米布沙漠出现在滨海地带,就和它有密切的关系。 • 几内亚湾内有一股流向大致与海岸平行的几内亚暖流,它向西流至马达加斯加岛以

东分逆流的延长部分。它的水温很高,可达27℃,水面蒸发旺盛,对吹经其上的气

流增温增湿,从而为几内亚湾沿岸地区提供充沛的雨水来源。但在加纳附近,它的

流向由向东而转向东南,具有离岸的性质,使底层低温海水上翻,所以在这一地段,起寒流的作用。加纳年雨量不足1000mm ,是几内亚湾沿岸比较干燥的地区,其原

格拉

几内亚暖流

马达加斯加暖流

莫桑比克暖流 西风漂流 索

密度流 密度流

曼德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 地中海

因除海岸走向与风向平行以外,肯定还有这股寒流的作用。

•非洲大陆东岸洋流的来源是印度洋中部的南赤道洋流,它向西流至马达加斯加岛以东分为两股。一股向西南沿马达加斯加东岸南下,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另一股继续向西流,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又分为两支。一支折向南经莫桑比克海峡南下,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它在南非以东的洋面上与马达加斯加暖流汇合,称为厄加勒斯暖流。这股汇合后的暖流向南一直流至非洲以南的40°S左右的洋域。这几支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的暖流,表层水温很高,水面蒸发强烈,流经其上的东南风获得大量的水汽和热量,为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大陆南部的东岸地区提供丰富的雨水来源。

•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折向北流的那一支暖流,在海岸线走向的制约下,逐渐转向东北流去。它在夏季得到西南季风的助力而加强其流势,表层水温可达28—29℃;但因为那时该海域盛行西南风,所以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同时,它在向北流经索马里沿岸的过程中逐渐远离海岸而显示了离岸流的性质,从而对那一带海岸地区的气候施加了类似于本格拉寒流或加那利寒流对其流经的海岸的影响。索马里海岸地区多雾少雨的天气即由此引起。

•在索马里沿岸的海域内冬季盛行东北风,形成一股自东北向西南流的寒流。因此,索马里一带终年都在近岸寒流的影响下,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北非大陆气团:

• 1.北非热带大陆气团

–以撒哈拉高压区为源地的气团,它在高压区南侧以偏北风的形式吹经北非广大地域,称为哈马丹风。它活动范围之大和活动时间之长都超过在非洲大陆

上活动的其他气团。它的特点是干而热,在它控制下的天气是晴朗、炎热而

干燥。

• 2.赤道大陆气团

–活动在扎伊尔盆地一带的气团。它的源地是热带海洋,所以温暖潮湿;在进入这一地区后,由于和更热的地面接触,它的性质逐渐改变,下层剧烈增温,

呈不稳定状态。在它控制下的天气,燠热郁闷,常产生雷雨。

• 3.赤道大西洋气团

–非洲西岸中部几内亚湾一带的西南季风。它的上源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后偏转而成西南风。它具暖湿的性质,是它活动区内雨水的来源。

• 4.南印度洋热带气团

–南印度洋上的东南信风,也以暖湿为特点;它的影响范围在非洲大陆东南部及马达加斯加岛,是该地带雨水的来源。

非洲气候区:(一)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三)热带干燥气候区(四)地中海气候区(五)热带高原气候区(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七)亚热带半干燥气候区:

(一)赤道热带多雨气候区

•本区主体包括扎伊尔盆地中、北部,加蓬、赤道几内亚、喀麦隆的沿海区和尼日利亚的尼日尔河三角洲及其以东的部分,以及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另外,东非沿海的局部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的东坡也属于此气候区。

这个气候区的共同特点是终年气温高,年雨量大,空气湿度大。月均温总在25℃以上,但32℃以上高温很少出现。因湿度大,人们有闷热之感

•年雨量普遍在1500mm以上,多的达3000—4000mm,特多的超过10000mm。赤道附近有两个雨季,纬度较高处为一个雨季;非雨季也有相当的雨量,并不显得干燥。

•刚果盆地及其以西的沿海地区是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雨量曲线呈现明显的两个高

点,但雨量不是本区内最多的。几内亚湾的湾头一带得地形之助,是雨量最大的地区。

(二)热带干、湿季气候区

•本区轮廓呈马蹄形,从北、东、南三面包围着赤道热带多雨区。它的范围大致包括北非的苏丹草原,南非高原的东部和东北部,东非高原的赤道两侧地区。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在气候上也属于本区。

•这个地区也被看作“过渡气候区”,因为雨季时它的气候象赤道热带多雨区,而干季时则象干燥区。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由于雨量、云量较少,气温高于赤道热带多雨区,但没有干燥区那样酷热的天气。另一方面,由于纬度较高,空气湿度较小,气温的年、日较差均大于赤道热带多雨区。大致各月平均气温为24—28℃,各地年较差为5—10℃。

(三)热带干燥气候区

•本区位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的外缘,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相邻的萨赫尔地区,与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和它们边缘的稀疏干草原地区。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部的沿海低地也属于本区。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全年干燥,气温变化剧烈。

南非干燥区的干燥程度不及北非。

•马达加斯加岛西南部沿海低地区处于东南风的背风坡,干燥少雨。

(四)地中海气候区

•本区包括两个分别位于非洲大陆最北和最南端的地区。前者在阿特拉斯山地以北、以西,直到地中海、大西洋的岸边;后者范围较小,只限于南非的开普敦附近地区。

•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干热,冬季暖湿。

•原因是本区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天气晴朗炎热;冬季气压带移动,本区又入西风带活动的范围之内,西风气流带来了雨水。由于纬度不高,冬季因而温暖,最冷月均温也在10℃以上,夏季最热月均温在25℃以上,高温可达40℃。

(五)热带高原气候区

•埃塞俄比亚高原处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之内,但以海拔较高,平均2000—3000m,因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周围地区的气候。在高原边缘及高原内的山坡上,气候的垂直分带现象明显,自低处的炎热半干燥气候,经过温和的湿润气候和更高处的温凉的非常湿润的温凉气候,而至最高处的高山寒冷气候。

•在高原上的大部地区季风现象明显,冬季盛行东北风,雨量稀少,成为干季;夏季盛行西南风,成为雨季。雨量的地区分布大致是西多于东,南多于北。气温因地势高而下降,在高度与纬度的双重影响下,没有严寒与酷暑。

(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本区包括莫桑比克南部与南非的开普省东部及纳塔尔省。

•本区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暖湿润。

•原因是面向湿润的东南风。

•年均温在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6℃以上。较高山地冬季较冷,有时降雪。年雨量约1000mm,年内分配比较均匀,但春秋两季较多,冬季最少。

(七)亚热带半干燥气候区

•本区位于非洲南部内陆高原的较高部分。

•由于地势较高,气候已是温带类型。

•年均温在18℃以下。但夏季日温高,冬季夜温低,可以凝霜降雪。

•雨量得自印度洋洋面吹来的东南风,由于处在背风位置,年雨量不多,大致为250—750mm,在地区分布上东多西少,在时间分配上春初秋末较多。

马达加斯加东西部气候类型:

马达加斯加岛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南海面,东临印度洋,西临莫桑比克海峡,成东北----

西南走向延伸。岛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归结有三:

①岛屿的绝大部分地处热带范围,热量充足

②岛屿的东部沿岸有暖流经过

③来自印度洋的东南信风经过暖流增温增湿后吹向岛屿东部,在迎风坡产生大量的地形雨。西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原因是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

另外几个地方(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沿海、巴西东南部沿海、中美地峡的东部沿海以及安的列

斯群岛上的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也可仿照这个思路分析。

非洲的主要河流:

•(一)尼罗河

•尼罗河全长66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280×104km2,在非洲各河中居第二位。河口的平均流量约2200m3/s,列全洲第四位。

•尼罗河最上游名卡格腊河,它源于东非高原布隆迪境内,下游入维多利亚湖。湖水经欧文瀑布而流入基奥加湖,出湖后名维多利亚尼罗河,又经卡巴雷加瀑布而流入艾伯特湖。湖水自北端流出,名艾伯特尼罗河。自尼木累以下名白尼罗河。

•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自博尔向北,白尼罗河流入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缓慢,河中繁生大量的以纸莎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会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以下再无其他支流。

•白尼罗河两岸平坦,偶有基岩出露。白、青西尼罗河合流处的周围是吉齐拉平原。

合流点以下的河段称为尼罗河。

•尼罗河在喀土穆以北流经沉积岩区:伊斯纳城以南为砂岩,以北为石灰岩。河谷是平底的浅峡谷。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宽仅201m,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狭。

阿斯旺以下,河谷展宽,至纳贾哈马迪一带约达16km。河道傍近东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土穆至阿斯旺之间有6处瀑布,它们都是由于组成河谷东侧高原的基底结晶岩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两岸谷壁不对称:东壁高陡,西壁低缓。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多雨区,水量丰富而又稳定。但在流出高原、进入盆地以后,由于地势极其平坦,水流异常缓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滞水流前进,在低纬干燥地区的阳光照射下蒸发强烈,从而损耗了巨额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量很小。白尼罗河在与青尼罗河会合处的年平均流量为890m3/s,大约是青尼罗河的一半。

•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塔纳湖,上游处于热带山地多雨区,所以水源丰富。由于降水有强烈鲜明的季节性,河水流量的年内变化很大。春季水量有限,6月开始涨水,接着即迅猛持续上涨,至9月初达到高峰。在此期间,它也迫使白尼罗河倒灌。11—12月水位下落,以后即是枯水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不及100m3/s,约为洪水期最大流量的1/60。

•(二)尼日尔河

•尼日尔河全长4160km,流域面积209×104km2,河口年平均流量6300m3/s;这三项都在非洲河流中占第三位。

•尼日尔河发源于西非富塔贾隆高原北麓,顺地势北流。它的支流也都出于这个高原,其中以巴尼河最长大。它在马里境内先向东北、继转东南流,作一向北弯曲的弧形。

出马里境后,流经尼日尔西部,接着沿尼贝边界流入尼日利亚境,并接纳左岸大支流贝努埃河以后,南流入几内亚湾。河口形成一大三角洲,面积约2400km2,洲上也是叉流如网,夹杂许多沼泽。

•尼日尔河的上、下游都在热带多雨区,而中游则在沙漠地带。这一事实造成了尼日尔河水文的一大特点:下游有两次洪峰,而上、中游则只有一次。6—9月的雨水使上游出现洪峰,洪峰向下游缓慢移动;由于中游地区的强烈蒸发和渗漏,洪峰流量愈向下游愈小;又由于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洪峰要在次年1月才到达下游。这样,就使下游在当地雨水造成的洪峰到来以前出现一次“过早”的洪峰。

•尼日尔河上游水量相当丰富,马里境内库利科罗的平均流量为2300m3/s。中游流量逐渐减少,尼日尔境内尼亚美的平均流量只有1000m3/s。下游再度进入热带多雨区后,由于接受贝努埃河等支流,水量大增。

•尼日尔河上游

•自库鲁萨至巴马科一段地势平缓,水流不急,7—10月可以通航。

•巴马科以下河中有急滩,船舶不能通行,

•自库利科罗以下又可行船。在内陆三角洲范围内尼日尔河水道纷歧,配合各种水利设施,发挥很大的经济效益。

•自奔巴至阿塔科拉山峡谷,河谷中急滩很多不利航行。凯因吉水库建成以后淹没了一些急滩,从而改善了这一河段的航行条件。

•在河口三角洲地区,河道分成港汊,并生长有大片红树林的沼泽,大船难于通行。•(三)刚果河(扎伊尔河)

•扎伊尔河全长4370km,居全洲第二位。流域面积369×104km2,河口年平均流量39000m3/s(最大流量达80000m3/s),都远远超过非洲其他河流。

•刚果河的上游钱贝西河发源于赞比亚最北部的高原上,流过以班韦乌卢湖(水深4m)为主体的沼泽地带后,称为卢瓦普拉河。

•再向北,流入另一浅的姆韦鲁湖(水深12m),然后从其北端流出,向西北与卢阿拉巴河会合。

•卢阿拉巴河上游也流经高原区,并穿过一些沼泽。

•自基桑加尼瀑布群以下,即名扎伊尔河,河道呈弧形经过地势比较低洼平坦的盆地北部及西部的边缘地带。两侧支流众多,形成稠密的水网;干流河床的纵坡平缓,在基桑加尼附近河宽不足1km,以下渐增至数公里,部分河段可达10km以上;河的深度在10—70m。河水流速缓慢,沉积作用造成许多沙洲小岛,河道分歧交织成辫状,岸外分布着小湖和沼泽。

•金沙萨以下是下游,下游的上段切穿晶山山脉而形成一系列峡谷、急滩和瀑布,河宽减缩至数百米。自马塔迪以下,河面再度放宽,深度又行加大。入海处宽十余公里,深数十米。河口没有三角洲,河槽以溺谷的形式在大西洋洋底延伸约150km。•刚果河流量巨大

•扎伊尔河支流极多,南面支流开赛河与北面支流乌班吉河本身都是庞大的水系。坦噶尼喀湖也通过卢库加河而成为刚果水系的一部分

•刚果河干流两次穿过赤道,大小支流都处在赤道多雨区,所以流量巨大而稳定。•刚果河的流量大而又稳定,对航运有利。但河床内有多处急滩和瀑布,阻碍了航运的发展,目前只能分段通航,干支流可航里程合计约14000km。另一方面,刚果河拥有巨大的动能,有待开发利用。

•(四)赞比西河

•赞比西河是非洲南部和非洲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它全长2660km,流域面积133×104km2,都居全洲河流的第4位。它的河口年平均流量16000m3/s则仅次于刚果河而居第二位。

•赞比西河发源于安哥拉东北边境的隆达-加丹加高原,向南流入赞比亚境内。源地是起伏轻微的准平原地形,在雨季时,赞比西河及其各支流的极上源洪水漫溢,形成大片沼泽,并与欧科范果河干支流上源及刚果河干支流的上源所形成的沼泽互相通连,呈现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

•赞比西河上游进入赞比亚境内后,由于它经流地区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沿河沼泽广布。

•赞比西河的中游水道呈向北弯曲的弧形,南侧支流流程较短,集水总面积较小;北侧支流流程较长,集水总面积较大。

•赞比西河下游的大支流是北侧的希雷河。它导源于马拉维湖,在进入平原区以前切割高原面而形成一系列峡谷、险滩和瀑布。

•赞比西河流经热带干、湿气候区。流域内降水量少于热带多雨区。从东西方向上看,东部接近海洋,比较湿润,西部则较干;流域西南部已靠近干燥气候区,有些支流已是时令河。

•由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河流流量也有季节变化,夏半年雨季是丰水期,冬半年干季是枯水期。

•但各河段的雨季有先有后,所以洪水期的出现也有早有晚

•赞比亚河床中多急滩、瀑布,所以和扎伊尔河情况相似,只能分段通航。另一方面,水力资源丰富,有利于流域内及附近地区工矿企业的发展。

1.维多利亚湖

•位于东非高原,大部分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两个境内,一小部分属于肯尼亚。1860年至1863年英国探险家到此处调查尼罗河源头时,以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该湖。

•维多利亚湖面积6.9×104km2,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世界第一大淡水湖,苏必略湖)。它南北长约400km,宽约240km。湖盆位于东西两大背斜隆起断裂带之间的向斜带内。湖的北岸最弯曲,近岸小岛最多;南岸次之,但湖湾较大较深,岛的数量较少而面积较广;东岸弯曲程度较小,但有两个外延最远的湖湾;西岸弯曲最少,岸边岛屿也最小。西岸有陡崖高坡,其他三面地势比较低平。湖水最大深度为80m,平均约40m;湖面海拔为1173m,年内变幅只有0.3m。

•维多利亚湖处于赤道多雨区,雨量的季节分配均匀,所以湖水水位变化极小。湖面广、湖水深,对湖盆内的气候有显著影响。湖面蒸发旺盛,所以湖区多雷雨;在盛行的偏东风吹送下,湖西地区成为非洲多雨区之一。

•湖水自北岸流出,流量稳定,约为600m3/S,是白尼罗河的主要水源。

非洲各辐散辅聚中心:

☝雨水较多的高原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

P131

第六章北美洲

• 1.地形的基本特征:

•(一)纵列的地形结构

•北美大陆东、西高,中部低,山地南北延伸,形成以三大纵列带为特征的地形结构。

–科迪勒拉山系纵峙于大陆西部,这是由一系列山脉和山间高原、盆地、谷地组成的年轻褶皱山系,地形复杂,高度大

–大陆东部是古老的褶皱山地——阿巴拉契亚山脉,由于久经侵蚀,高度不大,由一些海拔1000m左右的平行山脉和波状起伏的高地组成。

–介于科迪勒拉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广大中部地区,展现着起伏平缓的劳伦辛低高原和平衍坦荡的平原地带,从哈得孙湾和北冰洋沿岸直至墨西

哥湾沿岸,南北贯通。

•(二)冰川地形广泛分布

–第四纪冰期时,北美大陆北半部广大地区被冰川覆盖,冰川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分布十分广泛。

–此外,北美洲还是除南极洲外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大洲,如格陵兰岛、北极岛群北部的大陆冰川,科迪勒拉山系北段的山地冰川等。这些地区冰川对地

形的塑造仍在继续。

2.气候的基本特征:(一)温带大陆性气候占优势

•北美洲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纬度,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总特点是冬季寒冷,1月气温最低,夏季暖热,7月气温最高,气温的年较差较大;年降水量适中,以夏雨为主。

•具有典型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很小,在温带纬度内仅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的北部。(二)气候类型的多样性

北美洲拥有从热带到寒带和从大陆东岸到西岸的各种气候类型,这一点在世界各大洲中也颇为突出。

(三)气候类型结构的独特性

•大陆北部的冰原气候、苔原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三种类型,其中除极地冰原气候外,都是东西延伸的。这与亚欧大陆北部的情况基本相似,具有显明的纬向地带性结构。

•自此以南,气候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出现了东、西部的对比。

•大致在100°W以东地区,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般来说它们也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基本

上体现了纬向地带性结构特点。

•在100°W以西,因居内陆,降水量呈经向变异,导致气候类型作东西排列、南北延伸,表现为非纬向地带性结构。

•在大陆西岸,气候类型的排列顺序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和热带干湿季气候,它们虽自北而南有规律地更替,但

又都作南北延伸,这是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

3.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团和锋

•影响北美气候的气团有冰洋气团、极地加拿大气团、极地太平洋气团、极地大西洋气团、热带墨西哥湾气团、热带大西洋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它们的源地不同,对北美气候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

•冰洋气团形成于北冰洋上和大陆北缘,秉性寒冷而稳定,水汽含量很少。冬季较活跃,控制范围较广,夏季时,冰洋气团北退。

•极地加拿大气团(极地大陆气团)是影响北美冬季气候的最重要气团。

它主要是向东、南运行,由于落基山的阻挡,很少西去。在南移途中,可能吸取的水汽和热量很少,气团变性不大,呈稳定状态,天气晴朗。

•极地太平洋气团

•冬季,、对北美大陆西部影响很大。

•当它从源地向大陆西岸侵入时,经过一段暖流洋面,气团下层增温,渐趋不稳定,登陆后遇高山或冷气团,发生动力上升,在迎风坡形成丰沛降水。

•夏季北退,由于陆地温度高于洋面,当它侵入到大陆西岸时,相对为凉而稳定的气团,但在北部山地迎风坡仍有一定降水。

•极地大西洋气团

•气团属性较极地太平洋气团干冷稳定。

•冬季因西风强盛。一般不能登陆,故对大陆影响不大。夏季时,极地大西洋气团对东北沿海一带影响较大,使夏季凉爽并带来一定降水。

•热带墨西哥湾气团源于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热带大西洋气团源于15°—20°N的北大西洋,气团秉性湿热,为大陆重要的水汽来源。

•冬季时,因大陆为高压所控制,这两个气团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大陆南部。当它们由源地侵入大陆时,与冷地面接触,增加了稳定度,往往产生浓雾;但

若与南下的极地加拿大气团相遇而滑行其上或受山脉所阻而被迫上升时,则

易造成大雨、雪。

•夏季时,气压梯度由海洋倾向陆地,同时极地加拿大气团北退,落基山以东广大地区主要受这两个气团的控制,降水丰富。

•热带太平洋气团来自副热带高压东缘。

•它的影响主要在冬季,但范围仅限于西南沿海一带,在与极地太平洋气团相遇或因地形而上升时,有一定降水。

•热带大陆气团是北美的次要气团。

•冬季北美大陆主要有两种锋面,即冰洋锋和极锋。

•冰洋锋位于60°—55°N之间,呈向南弯曲的弧状,东西横贯大陆,它是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之间的不连续面。

•极锋由于地形的阻隔而被分为东、西两个锋带。西部的极锋位于30°—60°N之间的太平洋沿岸;落基山以东的极锋,西南起自23°N,东北达40°N

左右,大致呈西南-东北向穿过大陆中东部。

•夏季,冰洋锋北移至极圈附近,西部的极锋移位不大,而东部的极锋北移至40°—50°N之间。

4.气候类型:(一)极地冰原气候

•(二)极地长寒气候

•(三)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四)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五)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

•(六)温带海洋性气候

•(七)亚热带湿润气候

•(八)亚热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

•(九)亚热带夏干气候

•(十)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十一)热带海洋性气候

•(十二)热带干湿季气候

•(十三)高山气候

5.河流分布及水文状况的差异性:(一)外流区占绝对优势

•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决定其主要分水岭略呈H形。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这颗行星及其自然环境的科学,涉及的 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 和动物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简要概括。 地球的形状和尺寸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行星,经过测量,其赤道周长为40075 公里,而极径则为6357公里。这意味着地球的直径在赤道上为12756公里,在两极处则为12714公里。由于地球并不是完全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了一些,因此偏离赤道越远,地球越扁平。 地球上的气候带 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度、纬度、地形和海 洋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从极地气候到 热带气候各不相同。在赤道附近,气候通常很热,因为太阳垂直 照射,而在两极附近,则非常寒冷。

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环境的综合体,范围从地球上 的森林到沙漠等多种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森林、草原、沙漠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每种类型的生物群落都 与不同的气候和地形特征相关联。 地球上的地形和地貌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例如山脉、平原、丘陵和峡谷等。而地貌则是指由内部和外部力量形成的地形特征,如火山、 陨石坑和峡谷等。这些地貌可通过地震、火山爆发和风化等自然 过程形成。 地球的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水文循环是指水的循环,开始于海洋蒸发,然后通过 蒸发的水形成云,最终形成降雨或雪等的形式下降到地面上。其中,雨水或融雪回流到河流、湖泊或地下水库中,并最终返回大海,从而完成了整个水文循环。

地球上的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上植被层,由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它们包括一定的有机物和水分,通常用于种植作物和其他植被生长。土壤的质量和类型取决于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火山爆发和洪水等,它们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这些灾害通常在地球上某些特定的 区域更常发生,对人类和当地社区造成巨大影响。 总结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多个方面,主要涉及地球表面 特征、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这些知 识点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全面了解地球自 然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知识点汇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其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包括自 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分支。地理学是一门既综合性、又交 叉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多的联系和交叉,所以掌 握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来汇总一些常见的地理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 1. 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它的半径在赤道处是6378.14公里, 在两极处是6356.75公里。 2. 地球的自转是从西向东,每天转一圈,也就是一天24小时。而地球的公转是绕着太阳转,一年365天。 3. 地球上分布着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 和北极洋。 4. 地球上还存在着七大洲: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5. 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它的长度为6650公里。而最大的河 流是亚马逊河,它的流域面积达到772万平方公里。

6.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它的最低温度可以达到-89.2℃。 7. 地球上有很多的山脉,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达到了8848米。 8.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有很多,常见的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等等。 9.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非常丰富,主要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 1. 今天的人类已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大多数人居住在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三个大洲。 2.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 3. 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权利制度,主要有民主制、独裁制、君主制等。 4.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和风俗习惯与各自的历史、地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广泛涵盖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地球上的 各种自然现象、人文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地理的自然地 理部分,则专注于地球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下 面是对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地理坐标和地球尺度: -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一点位置的坐标系。常见的地理坐标系统有经纬度和UTM坐标系统。 - 地球尺度:地球的尺度是指地球表面的线性尺度与实际距离的比值。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略微扁球状,称为地球椭球体。由于地球的旋转,赤道稍微膨胀,极地稍微压缩。 -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固态地壳、软流层状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3. 大地构造与地球运动: - 大地构造:大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形、地貌、构造单元的分布情况。 - 地球运动:地球的主要运动包括自转、公转和章动。自转使得地球呈现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而章动则引起长期的气候变化。

4. 地球的地形与地貌: - 地形:地形是地表特征的总称,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河谷等。地形是地球上各种地貌单元之间的相对高度和形态差异。 - 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地貌单元和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沙漠以及冰川。 5. 气候与气象: -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 气象:气象是研究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包括天气、气压、湿度、降水等因素。 6. 水资源与水循环: -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供人类利用的各类水体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冰雪水资源。 -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大气、地表、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渗透等过程。 7. 生态系统与环境问题: -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揭示地球表面现 象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下面将介绍一些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地核是地球最内部 的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 之间,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 2. 地球的内部运动 地球内部存在着构造运动和物质循环。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和 下沉、板块运动等。物质循环主要指地球的岩石循环、水循环和物质 循环。 3. 大气层 地球表面被包围着一层气体,即大气层。大气层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对流层最接近地表,对气候 和生物活动有重要影响。 4. 地表水资源

地球表面的水分布广泛,包括海洋、淡水湖泊、河流和冰川等。地 表水资源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污染和短缺 等问题。 5. 气候和气象 气候指某一地区长期变化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是研究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的学科。气候和气象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深远影响。 6. 土壤资源 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和有机质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薄层物质。土 壤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 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演化和互动关系。地球上的 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物适应性都受到生物地理学的关注。 8. 自然地理灾害 自然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等自然力量造成的 灾害。了解自然地理灾害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应对和减轻灾 害的影响。 9. 地球资源和环境保护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汇总7篇)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汇总7篇)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第1篇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自然地理高中知识点第2篇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自然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地平圈——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晨昏线——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阳的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球,处于白昼状态,称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处于黑夜状态,称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昏线。 大地水准面——就是全球静止海面,它是假设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并把它延伸通过陆地内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连续的封闭曲面,曲面上处处与铅垂线垂直。 二、填空题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圈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地圈由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外圈(或大气圈)、地球表层、内圈四部分组成。 2、地球外圈(或大气圈)由散逸层(或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五部分组成。 3、地球表层由对流圈、水圈、生物圈、沉积(或成层)岩石圈四部分组成。 4、地球内圈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其中上地幔70-350 Km为软流圈。 5、陆壳具有双层结构,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花岗岩层)和硅镁层(玄武岩层);洋壳呈单层结构,上部为疏松沉积物,硅镁层(玄武岩层)之上只有很薄或者没有硅铝层(花岗岩层)。 6、地球内圈有一些重要不连续面(或间断面),其中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叫莫霍洛维奇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归纳 自然地理是关于地球自然现象的学科,旨在研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在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的基础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本文将就自然地理领域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对自然地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一、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是自然地理的两个核心概念,承载着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过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起伏状况等,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态的全貌或整体构成。在自然地理学中,对地形和地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地球形状不同,其自转过程也是独立的。地球的周长是40075公里,其顶点在赤道,两极距离为12713公里,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地球核心、地球地幔、地球地壳和地球大气层。此外,还有板块结构和地壳矿物等部分。 3、地球的形态:地球表面主要分为海洋和陆地。陆地主要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河流和湖泊等。 4、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迁移等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地球的日照、季节、温度、气候等变化。

5、地球的风化作用: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植物受到风、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的变化等。 二、气候和大气层 气候和大气层是自然地理中的两个关键内容,涉及到地球的气候特征与变化及其原因。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气候和大气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 等类型。人们可以通过气候的温度、降水等参数进行区分。 2、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压、风向和风力、气温、湿度、降水、雾、霜、雪、露、云、雷电、风暴等因素。 3、大气层的结构:地球大气层主要由五个层次组成,包 括对流层、平流层、分层、中层、热层等,每一层次的特点、厚度和含气成分都不同。 4、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地球自身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人类活动中,如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人类生活等的行为,以二氧化碳排放等活动影响极大。 三、水文地理 水文地理是研究地球水文现象和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领域。在自然地理学中,对水文地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表水的形成:包括降雨、融雪、融冰以及地下水和 湖泊等水源。

世界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世界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的 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 生活的地球。本文将对世界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球的结构和板块构造 地球由内部到外部分为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地球上的陆地和 海洋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形成了 板块构造。 2. 地质循环 地质循环是指在地球上,岩石和矿物质通过不断的循环过程,不断 地形成、变质和熔岩,再重新形成岩石层。这个过程包括岩石循环和 矿物质循环。 3. 地形和地貌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貌特征的总体,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状和特征,如山地、丘陵、河谷、湖泊等。 4. 气候和气象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则是指研究天气状况的学科,包括天气系统、气象要素等。 5. 生物地理和生态系统

生物地理是研究物种在地球上分布和演化的学科,涉及到物种迁徙、生态位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 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 6.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 坏的现象,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飓风等。这些灾害对人类社 会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7. 大洋和海洋环境 大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占地球表面积的70%以上。海洋环境 是指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涉及到海洋循环、海洋生物多样 性等。 8.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能源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保护则是指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政策。 以上是世界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并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发 展提供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部分主要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杨达源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是”气水土生地“的运动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发展变化,以及在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种种变化。(来自于杨达源版自然地理学内容简介部分) 伍光和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所谓地球表层,实际上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源于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绪论) 二、绪论部分例题 例题1.大学《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在人类活动影响越来越深刻情况下,过去所说某“规律”,现在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10+10+20)【答】(1)研究内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学科,起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包括人周围由“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以及由“气、水、土、生、地”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的自然环境。 (2)处理问题的思路:自然地理学处理问题的思路多样,基本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统计,记录)总结并找出原因或解决方法。例如,我们在探究长江三峡大建成的影响时,首先要

分析在“气水土生地”这几个方面可能分别造成了哪些影响(展开),并根据记录的数据,以及居民问卷等了解具体情况,并基于调查分析结果进行未来的规划,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防护措施。 (3)“规律”是指除人以外,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动态、平衡调节规律。 这里所举的例子为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澳洲兔灾案例。 例如,在人类未将兔子引入澳大利亚之前,澳大利亚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处于良性循环的过程。但当人类讲兔子带入澳大利亚,由于缺乏天敌,导致兔子过度繁殖,破坏了大面积草场,草场退化又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重,进而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到了原有的动态平衡,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环境自身调节机制。 (注:开放性习题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自圆其说即可。) 例题2.关于《自然地理学》应该是高校地学院系公共基础课的论述。 即答:《自然地理学》应该成为高校地学院系公共基础课的原因:【答】(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杨达源等认为现在中国的自然地理学的的基本特点是,继承了探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方面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的传统,以阐述“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与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为主要内容。 (2)自然地理学囊括了地学中几大学科内容 高校地学院校中,学习科目主要包括《气候学》《土壤地理学》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岩石层,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外核是液态的铁和镍组成的层,内核则是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二、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 地球的地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在地幔上移动,造成了板块构造。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地震活动。地震是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滑动或分离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所引起的地球震动。 三、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 地球的大气层是由不同气体组成的,其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形、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的水资源 地球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其中,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裂隙或孔隙中的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五、地球的地貌和地形 地球的地貌和地形是由地壳构造、水力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可以分为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峡谷、河流以及各种类型的地形地貌。 六、自然灾害 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台风、暴雨等。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灾非常重要。 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组成,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八、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等条件,对于农业、工业、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等。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措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形态、气候、水文、生态系统和地球内部等方面。通过对自然地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介绍自然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首先,地球的形态是自然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天体,它的表面被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东半球,而海洋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西半球。地球的表面还有许多地形地貌,如山脉、高原、盆地、河流和湖泊等。这些地形地貌是地球长期以来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的结果,它们在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气候是自然地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 状况,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地形地貌和水体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有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气候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水文是自然地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循环和利用的学科。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地下水则主要存在于地下岩石中的水层中。水文的研究内容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补给和水文循环等。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生态系统是自然地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 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自然系统,它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沙漠和海洋等。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部分。其中,自然地理不仅是地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理科生必修的学科之一。而本文将着重讲解高中自然地理中的知识点,通过清晰的归纳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一、地球和地球运动 1、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并非完全是一个球,而是呈现一个略扁的椭球形,其赤道半径比极半径要长。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自转偏向现象。其中,昼夜变化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上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白天,下一半地球相对于太阳是黑夜;自转偏向现象则是指地球自转时会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从而使得地轴在空间中不断摇摆,导致自转轴对北极星的指向发生改变。 3、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地球公转是造成四季交替的根本原因。 4、地球的倾斜度:地球的倾斜度是指地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地球的倾斜度的大小是23°27'左右,是导致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区域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大气圈和气候

1、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2、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地面开始则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不同层次的空气温度、气压、密度等特征也各异。 3、气候类型的分类: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寒带气候等6种。 4、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是自然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描述大气运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天气形成的原因和气候演变的过程。 三、水文地理和地形地貌 1、水循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水循环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指水分从地球上被蒸发、升华、降水、透地渗漏等途径,最终又重新回归到水环境中的过程。 2、自然地貌的类型:地球上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可以分为高山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地地区、溪、河流水系和海岸线等多种类型。 3、地壳运动:地球内部不断运动,不断形成新的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可以分为板块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等活动。 四、生态地理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下面将对自 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 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 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 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 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 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 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 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 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 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 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 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 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它包括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知识。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多样,包括山脉、高原、丘陵、平原、河流、湖泊等。地形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构造运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1.构造运动:地球的地壳由多块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会发生相对移 动和碰撞。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形成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抬升等现象,从而塑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风化侵蚀:风化是指岩石受到大气、水、植物根系等因素的侵蚀和分 解。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逐渐瓦解和破碎,形成土壤和岩屑。在长时间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发生巨大变化。 3.沉积作用:沉积是指水流、风力等自然力量将悬浮物质沉积在地表上 形成的现象。沉积物可以通过河流、海浪等方式堆积成河流河谷、沙丘、冲积平原等地貌特征。 二、气候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而成的一种气象现象。气候主要受到纬度、海洋影响、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气候的知识点: 1.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从赤道到地球极地的曲线距离。纬度越高, 温度越低,因此地球的极地地区气候寒冷,而赤道地区气候炎热。 2.海洋影响:海洋对地球的气候有重要影响。海洋的热容量较大,可以 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从而调节周围地区的气温。海洋还可以通过蒸发和降水过程影响附近地区的降水量和湿度。 3.地形影响:地形对气候有一定影响。如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形成雨影 和风向变化。山脉的高度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三、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组成。土壤是生物生活的基础,对农业、植被生长等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点: 1.土壤组成: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组成。矿物质是土 壤的无机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有机质是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和动物的排泄物。 2.土壤类型:根据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可以将土壤分为砂土、粉土 和黏土。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椭球形的,其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地球上 各地的纬度和经度是测量地球形状和位置的基本要素。 2.地球的结构:地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又分为陆壳和 海壳,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有重要影响。 二、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时间 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 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365.24天,而地球公 转轨道的倾斜度使得地球形成了四个季节。 3.地球的倾角与地理时间:地球的倾角确定了地理上的时间和气候变化,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地理要素与地理时间有关。 三、地理气候与气候带 1.气候与气候因素: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统计平均的天气状况, 包括温度、降水、气压、风向等多种要素。 2.气候因素: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地形、海洋和陆地分布、气候系统相互作用等。 3.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根据气候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寒带、温带 和热带三个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气候类型。 四、地质作用与地表地貌

1.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地球上地质现象和现象发生的过程,包括构造作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沉积作用等。 2.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地质作用在地表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包括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 五、水资源与水循环 1.水资源:水资源是指人类利用和开发的水的总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雨水等,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状况有所不同。 2.水循环: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水从水源到大气中再到地表和地下的一种循环过程,涉及蒸发、降水、融化、渗透等多个环节。 六、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由地球自然界提供的各种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2.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破坏,维护可持续发展,包括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全解

高考地理复习知识点——全解 一、自然地理 1.地球与地理学: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大气圈:大气层的结构、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气象要素和天气要素。 3.水圈:地球水循环、水资源的利用与调控、河流的形成和水系的划分。 4.陆地与地貌:陆地的形成和类型、地壳的构造与变动、地貌的形成和分类。 5.生物圈:生物圈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二、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人口政策、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2.农业与农村:农业的类型和特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农村发展与农村。 3.工业与工业发展:工业的分类和特点、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分布、工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 4.交通与通信:交通运输的分类和特点、交通网络与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与全球通信。

5.区域与区域发展:区域的划分标准和特点、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 区域协调与区域政策。 三、地理实践 1.地图与地理信息:地图的分类和制图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和 应用、遥感技术与地理研究。 2.调查与研究:地理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手段、地 理实践中的技能和素养。 3.旅游与休闲:旅游的类型和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休闲与 健康生活方式。 4.灾害与防护:自然灾害的分类和防灾减灾、人为灾害的预防和减轻、疫病的传播和预防。 总结: 以上就是高考地理复习的全部知识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 理实践三个大的方面。自然地理主要涉及地球和自然环境的知识,包括大 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等;人文地理主要涉及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 展的地理问题,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以及区域发展等;地理实践则是地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地图制作、地理 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调查和研究等。考生在复习时可以根据这些知 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练习和解答,从而更好地 掌握和应用地理学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