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官 僚 制 马克斯韦伯

官 僚 制 马克斯韦伯

官 僚 制  马克斯韦伯
官 僚 制  马克斯韦伯

官僚制

一、官僚制的特征

现代官场以下列特写方式发挥作用:

Ⅰ.在其固定的和官方的权限范围方面具有理论原则,这种理论原则一般是以法规形式来加以规定的,也就是说是由法律或行政法规来规定的。

1、按照官僚制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为达其目的所需要采取的正常活动,都是作为官方任务以固定的方式加以分派的。

2、为执行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发号施令的权力,是以一种稳定性的方式进行分配的,并且是被关于物质的、神权的以及其它方面强制手段的法规严格限制的。这些手段可以由行政官员自主安排。

3、为了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这些职责,以及为了实现相应的权利,人们作出了一些方式方法上的规定,只有那些具有符合一般规定的在职资格的人员才能被雇用为官员。

在公共而且合法的政府当中,这三种因素便构成“官僚制的权力”。在私人经济领域,它们则构成官僚制的“管理”。从这种意义上去理解,官僚制仅仅是在现代国家中的政治和宗教团体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在私人经济中,则仅仅是出现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机构之中。常设而且公开的机关所拥有的、具有法定管辖范围的权力,并不是古已有之的统治方式,而宁可说成只是一种例外情况。即使是一些大型的政治结构,例如在古代东方、在日尔曼和蒙古这种侵略性的帝国,或者许多封建性结构的国家中,情况也是如此。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统治者是通过个人亲信、身边僚属或朝廷臣仆来行使其最重要的统治手段的。这些臣仆所接受的委托和权力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在各种场合这些关系都只是暂时建立起来的。

Ⅱ. 机关等级制与各种按等级赋予权力的原则,意味着一种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着一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关系。这样一种制度给管理的人们提供一种可能性,即按照明确规定的方式将下级机关的决策提交其上级权力机关审核。在官僚制模式得到充分发展的场合,机关等级制是按个人独裁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在所有官僚制的结构中都存在着按等级赋予机关权力的原则。在国家和教会机构以及在大的政党组织和私人企业中都是如此,不管这种权力是叫作“私人的”或者“公共的”,对官僚制的特性并不发生影响。

在充分贯彻按管辖范围划分“权限”这一原则的时候,等级性的隶属关系——至少在公共机关内——并不意味着上级权力机关只是受权接管“下级”机关的事务。事实上这种隶属关系的对立面是统治关系。当一个机关一旦建立起来并且完成了它的任务之后,它便倾向于继续维持其生存并继续由另一个负责人所掌握。

Ⅲ. 现代机关的管理工作是以书面文件(档案)为基础的。这通常都假定是经过了彻底而且些文件以它们原始的或草稿的形式保存下来,因此便须设立一批各种各样低级的官员和文书人员。在某一个“公共”机关中大批现任官员以及其各自的物质工具设备和文书档案便组成一个“机构”。在私人企业中,这种“机构”通常叫作“办公室”。

从原则上讲,设立公职人员的现代组织是要把办公机关与官员的私人住所分开的。并且一般说来,官僚制把官场活动看作是某种与私人生活领域有明显区别的事情,公共费用和设备与官员个人的私产是毫不相干的。这种情况在任何场合都是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结果。现在,这种情况无论在公共以及在私营企业中都普

遍存在。在私营企业中,这一原则甚至扩大到了居领导地位的企业家身上。从原则上讲,是把行政机关与家庭分开,业务工作与私人往来分开,而公共财物也是与私人资产分开。现代模式的公务管理进行得愈是彻底,这种分离就愈与上述情况相符。这种分离过程,早在中世纪便已开始出现了。

现代企业家的特色是他以本企业的“第一号官员”自居,这和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官僚制国家的统治者把自己说成是国家的“第一号公仆”同出一辙。那种认为国家机关的活动与私人经济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本质上有内在差别的观点,只是一种欧洲大陆的看法,并且从对比的角度看,与美国方式完全不相适应。

Ⅳ.办公室管理,至少全部专门化了的办公室管理——而这种管理工作显然都是现代化的——通常都假定是经过了彻底而且熟练的培训的。这种情况在私营企业的现代化行政领导和雇员身上表现得日益明显,与在国家官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完全相同。

Ⅴ.当公共机关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时候,公务活动要求官员有充分的工作能力,而对于他必须有严格规定的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这一事实是不予考虑的。在通常情况下,无论在公共机关还是在私人机关中,这都是一种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结果。从前,在任何情况下,对国家正规事务的处理情况则刚好与此相反:机关事务是作为次要工作加以执行的。

Ⅵ.办公室管理要遵循一般规律,这些规律的稳定性是时多时少,时深时浅,并且这些规律是可以学会的。有关这些规律的知识表现为官员们所掌握的一种专门的技术性学问,这种知识包括法学以及行政或企业管理知识在内。

把现代办公室管理工作纳入到种种规律中去的作法是深深植根于其本身的特性之中。例如现代公共行政学的理论认为,用命令方式来处理某种事务的权力——这种权力曾经依法授予各个公共权力当局——并不是让行政机关靠对每一种具体情况都发号施令的方式处理事情,而仅仅是使得它们可以抽象地处理事情。这与凭个人特权或者恩宠以处理各种亲故关系的办法形成绝然相反的对照。这种处理办法在世袭制度中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至少在这种亲故关系还没有被某种神圣传统所明确规定时是如此。

二、官员的职位

所有上述这一切特征都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官员的内部职位和外部职位起决定作用:

Ⅰ.担任公职成为一种“职业”。首先这表现在需要经过培训方面,而培训课程是有明确规定的,这种培训要求官员在长期的工作中具有完备的能力;其次还表现在要经过一般性的和专门性的考试方面,这种考试是任职的先决条件。此外,官员的职位具有一种责任的性质,这就按照以下所述的方式决定了官员与各方面关系的内部结构。从法律和实际情况上说,不能够像在中世纪乃至直到近代初期所常有的那种情况一样,把担任公职当作是索取金钱或报酬的来源。也不能像在自由订立劳务契约时的那种情况一样,把担任公职当作是一种用劳务去换取等价物的普通交换行为。进入某种办公机构,包括私人经济领域的办公机构在内,就被认为是接受了一种要忠实进行管理的特殊义务,并以此作为对获得了安定生计的报答。作为一种纯正的模式,一个公职人员所具有的新式的忠诚,其特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方是:这种忠诚并不与封建或世袭的权力关系中臣仆或门徒所具有的忠诚相同,

它并不与一个“具体的人”建立关系。新式的忠诚只对不因人而异的职能性的目标效忠。当然,在这种职能性目标的背后,“文化价值观念”是经常起作用

的。这些目标就成为那种世俗的和超现实的人格化了的主人的替身。有一些观念诸如“国家”、“教会”、“群众”、“政党”或者“企业”等都被看作仿佛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已经被大家认识了的东西,它们替这种主人提供了思想上的光环。

政治官员——至少在充分发达了的现代国家里——并不被人们看成是某个统治者个人的仆人。在今天,主教、牧师、传道士等在事实上已经不再像基督教初期时代那样,被看作是拥有纯粹个人魅力的人物了。他们所体现出的超现实的和神圣的价值,已经分散到每一个似乎无愧于这种价值并且正在追求这种价值的人们身上去了。在从前,这些领袖们是按照其主人的个人命令进行活动的。从原则上讲,他们仅仅对其主人个人负责。而现在,尽管旧的理论还部分地残存着,这些宗教领袖们已经变成了为一种职能性目标服务的办事人员。这种职能性目标在当前的“教会”中已经变成了例行常规的事情,并且回过头来已被戴上了思想上的光环。

Ⅱ.官员的个人职位是通过以下方式定型的:

1、不管是在私人办事机构或在公共机关中工作,与被管理的人们相比较,现代官员总是为一种“明显的社会尊重”而奋斗着,并且还经常享有这种“社会尊重”。现代官员的社会职位是由有关等级制度的传统规定来加以保证的。而对于政治性官员来说,则是由刑法典中反对“侮辱官员”和反对“蔑视”国家与教会当局的特别规定加以保证的。

在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中,由于下述一些条件起主导作用,官员们的实际社会职位通常是非常之高的。这些条件是:强烈要求由训练有素的专家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巨大而且稳定的社会差别,在那里由于社会权力的分配情况,官员们主要来自在社会和经济方面享有特权的阶层;或者在那里,必不可少的昂贵培训费用和有关社会身份的习俗,都与官员身份结合在一起。握经常有受过教育的文凭——这个问题将在其它地方加以讨论——经常是跟担任职务的资格联系在一起的。理所当然的,这种文凭或者专利证书提高了官员社会职位中的“身份因素”。此外,这种身份因素在个别情况下是明确而且不可动摇地为大家所承认的。例如,在法律中规定对于一个寻求官员职业的等待录用人员是接受还是拒绝,取决于官员集团中的成员是否同意接纳(加以“选择”)。在德国军队的军官集团中就存在这种情况。这种对促进行会式官场封锁的类似现象,在以往世袭制度的官场中,特别是在教会所供养的官场中可以找到典型的实例。

在现代的官僚们当中,想要以改头换面的形式重复此种现象的想法是决不罕见的。例如在俄国革命时期,在挑选十分无产阶级化而且熟练的官员(第三因素)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就曾经起过作用。

在对于由专家进行行政管理的要求并不强烈以及社会身份习俗的支配力量很弱的地方,人们对于官员们的社会尊重通常是特别低的。在美国情况尤其如此。而在新开拓的殖民地区,由于在那里谋取利益的领域很广阔,以及在社会分化上有巨大的不稳定性,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2、纯粹的官僚制型的官员是由其上级权力当局任命的。一个由被管理者选举出来的官员,并不是真正的官僚制型的人物。当然,形式上存在的某种选举制度,它本身并不意味着在这种选举的背后没有隐藏着任命关系——特别是在政府中,由政党领袖所作的任命。究竟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并不取决于法律规章,而是取决于政党机制进行活动的方式。各个政党在一旦牢固地组织起来之后,便可以把一种形式上的自由选举,变为对政党领袖所指定的候选人简单的鼓掌通过。可是,在通常情况下,一种形式上自由的选举,已经变成了按照明确规则进

行的、为两个特定候选人之一争取选票的战斗。

在任何情况下,从被管理者当中进行选举以选定官员的办法,是会对严格的等级制隶属关系发生影响的。从原则上讲,一个用此种方式选出的官员对于其直属上级官员具有一种相对的自主地位。当选的官员并不是从“上面”而是从“下面”得到他的职位的,或者至少并不是从法定等级制中的上级权力当局那里得来,而是从大权在握的政党人物(“党魁们”)那儿得来的,这些党魁们并且还决定着他未来的生涯,当选官员的前程并不是,或者至少一开始并不是由他的行政首长所决定的。从技术观点来说,那种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首长任命的官员,通常工作起来是更加扎实的。因为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很有可能资格因素以及纯粹从行使职能的观点所作的考虑,都将会对他的被选拔以及对他的前程起决定作用。作为外行,被管理者只能根据经验去了解一个候选人对于其所竞选职务胜任合格的程度,而这又只有他服务之后才能够作到。此外在任何一种通过选举选拔官员的方式当中,各个政党很自然地并不把专业方面的考虑当作起决定作用的

重要因素,而是把追随者对党魁所提供的报效摆在首位。这对于各种通过选举办法以录用官员的方式都是适用的。对于在形式上是自由选举的官员,当其由党魁确定候选人名单时也是适用的。对于其本人是由选举产生的首脑在进行自由任命时也是适用的,可是这种用人上的对比关系也是相对的。在一个国家,当由合法君主及其下属任命官吏时,也将产生实质上相类似的条件,只有一点不同,即下属人员的影响在此时是比较难控制的。

当一个地方已经把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的要求放在议事日程之上,而政党的追随者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种在文化水平上很发达、受过教育而又自由波动的“公共舆论”的时候,使用不合格的官员,将在下一次选举中给执政党带来失败。当官员是由政党领袖任命的时候,这种情况很自然地似乎更有可能发生。在美国,已经产生了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负责行政管理的要求。但是在一些大城市,那里移民的选票甚为“集中”,因而很自然便不存在有教养的公共舆论。因此,对于行政首脑以及他的下属官员采用民众选举的方式,常常会给官员的专家资格以及官僚机制的准确运转带来危害,它同样也将削弱官员对等级制度的依附性。这一切至少与那种难于监督的大的行政单位的情况是相符合的。在美国,由总统任命的联邦法官,跟由选举产生的法官相比,在资格与正直方面都具有优越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尽管这两种类型的法官在最初被挑选出来时,都是由有关政党的意见决定的。革新家们所追求的美国大都市行政管理的巨大变革,从根本上说是这样进行的,即选出一名市长,由他指挥自己任命的官员所组成的机构进行工作。此种改革就这样便以一种“专制者”的方式诞生了。从技术的角度着眼,作为一种权力的组织形式,这种从民主制度当中产生的“专制主义”,其效力通常取决于“专制者”作为(军队或全体市民)群众自由选择的受托人的地位,他是不被传统所束缚的。这位“专制者”就这样变成了一群高度合格的军官和文职官员的没有限制的主人。而这些军官和官员则是他自由地亲自挑选出来的。他既不重视传统习惯,也没有任何其它的顾虑。然而,这种由“天才人物所进行的统治”,是与由普遍选举产生全体官员这一形式上的“民主”原则相违背的。

3、通常官员的职位是终身性质的,至少在公共官僚制中是如此。并且对于一切与此相类似的机构来说,也在日益产生这种情况。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通例,“终身任期”已经成为一种先决条件,即使是那些存在着可以发出解雇通知或实

行定期重新任命办法的地方也是如此。跟在私营企业中的工人相比较,官员们通常都是有固定任期的。可是法律上或事实上的终身任期,并没有象以往许多权力机构中的情况那样,被承认是官员占据办公室的权利。在那些针对专断性开除或调动工作的作法采取法律保障的地方,这些保障手段仅仅是用于对按照严格客观方式履行特殊公务职责的人,使之免于遭受任何个人顾虑的影响。在德国,全体司法官员都属于这种情况,并且正日益推广到全体行政官员当中去。

因此,在官僚制内部,由任期加以合法保障的“独立性”手段,对于其职位因任期而得到保证的官员来说,并不能经常算作是改善其身份的一种原动力。实际上经常出现的却是与此相反的情况,特别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和高度分化了的社会群体中是如此。在这种社会群体当中,在独裁统治的主人手下,其隶属关系愈严格,对于维持其官员们传统封建庄园式的生活方式就给予更多的保障。正是由于缺乏有关任期的种种法律保障,对于官员的传统性尊重却可以按照中世纪的方式增长起来。在中世纪,对于官职的崇高地位的尊重,是以牺牲对自由民的尊重为代价而生长起来的,并且这正如同国王的法官的地位超过人民法官的地位一样。在德国,军官或者行政官员可以随时被免职,至少跟“独立法官”相比较,是远远易于实行这种免职的。而法官,即使是极其粗暴地违反了“行为高尚准则”或者违反沙龙中的社会习惯传统,他也从来不需用丢掉职位来弥补损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原因,即使其它情况完全相同,在领主阶层的眼里,法官跟军官及行政官员

相比,在社会交往方面,总被认为是比较不符合条件的。后者对于领主的更大的依赖,就是他们遵守社会传统的最大保证。当然,一般的官员都为争取制订一种文官法而奋斗,这种法律将从物质上给予他们的老年时期以保障,并且为使其免于被专横地免职而提供不断增加的保障。可是这种奋斗是其极限的。一种“获得职位的权利”得到高度发展后,从技术效率的角度来说,将会很自然地使得对他们的安置变得更加困难,因为这样一种发展将会减少渴望求得职位的候补者获得职业的机会。这就有助于造成这样一种事实,即从整体上说来官员们并不感觉到他们是依附于那些上层人物的。然而这种对上级缺乏依赖的感觉,最初主要是来自一种倾向,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同僚而不是去依靠社会上比自己低下和被管理的阶层。当前在巴德尼亚教会内部的保守运动,就是由于对教会和国家那种预料中的分离威胁所造成的。“不要从教区的主人变成教区的仆人”,这一运动已经表明显然是由这样一种愿望决定的。

4、官员接受一种通常是有定额的“薪金”,以作为他“金钱上的”正规报酬,以及接受由退休金所提供的老年时期的保障。这种薪金的衡量方法和按照完成的工作付给的工资不一样,它是按照官员的“身份”决定的,即是说,是按照官员的职责种类(按照“等级”)决定的。此外还有可能按照服务期限的长短来决定。官员在收入方面的比较可靠的保障,以及他们因受到社会尊敬所得到精神上的报偿,使得官职成为一种人们所追逐的职业,特别是那些不再有机会获取殖民利益的国家中是如此。在有殖民利益的国家里,这种处境可能使官员们得到的工资较低。

5、官员是被安置在公共机关的等级制度系统之中从事“终身职业”的。他从比较低级、比较不重要的并且报酬较少的职位开始,向着较高的职位升迁。一般的官员很自然地希望有一种固定而机械的晋升规定,如果不是在职位方面,至少在工资等级方面是如此。他们希望这些条件是按“资历”长短确定下来的,或者是在不断上升的专业考试制度下所获得的等级来确定的。在有些地方,这种考

试对于官员具有一种“永世难忘的”的性质,并且对于他的职业前途具有终身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之外,他们还有一种愿望,想要对获得职位的权利作出资格限制,在同一身份集团之间形成封锁和在经济上求得保障趋势也在不断增强。所有这一切都有利于形成一种倾向,即把职位看作是那些因持有受过教育的文凭而取得了资格的人们的一种“封建特权”。然而却也存在着另一种需要,即对于一般的身体和智力条件加以考虑,而不顾及学校文凭通常所具有的次要的性质。这种需要导致了以下的

情况:最高级的政治职位,特别是“部长”职位,主要是在不考虑这类文凭的情况下加以任命的。

试析马克斯_韦伯关于官僚制与民主化的看法

第28卷第2期2012年6月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ang 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28,No.2 Jun.2012试析马克斯#韦伯关于官僚制与民主化的看法 王小林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官僚制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斯#韦伯认为,官僚制作为工业社会乃至更为长期的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模式具有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官僚制的悖论也因此而产生,其作为一种理性的组织制度,对于工业社会的进步、组织效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官僚制重要性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官僚权力的扩张,这对于民主将会产生极大的损害。现简要分析马克斯#韦伯官僚制的价值取向,以及马克斯#韦伯对于民主化的危机所产生的看法,以引起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官僚化;民主化;议会化 中图分类号:D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910(2012)02-0020-03 在2012年/两会0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其中,防止官僚作风与提高民主程度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攻坚问题。 关于科层官僚的支配问题,马克斯#韦伯(以下简称韦伯)作为重要的思想家,与马克思的许多理论、看法截然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类的自治将会到来,将会从他人的支配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韦伯却认为官僚制的发展,最终将会蔓延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势力之大、发展之快将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一、对科层支配问题的不同看法 (一)马克思对科层支配问题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科层官僚支配是作为受到一定的经济制约的阶级状况在政治上的反映。马克思从世界史的角度对科层制的特征与范围进行分析: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日渐疏离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的两极化产生,从而阶级斗争极端化、社会化的速度越快,科层化的倾向也就越是明显。这一趋势不仅会在国家的领域内产生,而且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门,从而使早期的无政府的资本主义被改造为组织严密的后期资本主义。马克思看到了在经济领域的集中化与自主化,认为在军事以及官僚体制方面,国家权力的集中化与自主化也将会发生。但是,整个科层官僚化的过程只不过是技术上的成熟的表现,其仍然不能摆脱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政治领导者具有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由于具体事务的复杂性,其作为不可或缺的调解者,在社会矛盾的处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掌握着国家权力的领导者,运用手中的权力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以便堂而皇之地实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从政治方面延伸到经济方面,资本家既是工厂的管理者,又是承担处理复杂问题的仲裁者,而更重要的是谋取经济上的剩余价值。这样的两面性怎样能使人与人的支配降低到技术需求的最低程度以内?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人类可以对于自然完全可以支配的时候,物化的剩余物便会消失。而要实现支配的最低限度,首先就是要在社会的整体层面,引进公社式的自我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将领导的功能降低到纯粹的技术需要,被马克思认为是有效率的且是合理的。因此,马克思认为,官僚支配的趋势可以得到逆转。 (二)韦伯对科层支配问题的看法 几十年之后,马克思的这种认为社会组织层面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王小林(1979-),男,陕西乾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河北沧州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 20 #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韦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纯粹用家长制的方式管理孩子。小韦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经常在同学之间闹饮、竞酒、决斗,这也使得与父亲愈来愈对立。后来,老韦伯对妻子的独裁专制态度使韦伯忍无可忍,甚至认为母亲的人身安全也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些最终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897年8月10日老韦伯在旅行途中去世,韦伯和父亲的和解成了永远无法成全的遗憾。

韦伯的官僚制与官僚主义

韦伯的官僚制与官僚主义 提到官僚制,很多人都会把它和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官僚主义。或者说,很多人会直接地把官僚制和官僚主义等同。其实,官僚制和官僚主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是指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以行政效率为目标的一种科学理性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而官僚主义则有不同的定义。[1]官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作风,更是一种组织意义上的、制度性的现象。就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些词一样,官僚主义揭示的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但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同的是,官僚主义与组织和制度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2]官僚主义是组织和制度在结构上以及运行中的功能性变异。最常见的表现是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命令主义等。所以,从含义上看,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就是不同的。 18世纪,法国重农主义学者维森特·德·古尔内,首次使用了“官僚制”这一概念。但是,我认为官僚制在古希腊、罗马时就应该出现了,官僚制应与政治相伴相生,是构成政治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组织基础和运行机制。只不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官僚制没有显示出严格的组织体系和等级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理性官僚制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3]他说,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不可逃避的现代性命运。现代官僚制的产生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专业。而官僚制也一直发展至今。 对于中国的官僚制,韦伯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官僚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官僚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现代官僚制是建立在法治和理性的基础上,且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官僚制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所熟知的是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封建官僚制。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官僚制存在着浓厚的人治因素,缺乏现代官僚制应有的理性精神和法治精神。[4]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官僚制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专制衙门作风的反映。[5]有学者认为,科层化所引发的官僚主义和传统的官僚主义十分复杂地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官僚主义的复杂形态。 我认为,官僚主义是官僚制的衍生品,当官僚制沿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时,就会显示出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韦伯所提出的现代官僚制虽然讲求科学和理性,但他所说的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过于追求组织的行政效率,弱化了组织成员的独立人格,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6]就像西蒙所说:“我们发现理性完全是工具性的,它不能告诉我们去哪里,顶多告诉我们怎么去。它是一只供租用的手枪,能服务于我们的目标,无论好坏。”可以说,官僚主义是官僚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我们不得否认的是,官僚主义的出现与官僚制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官僚制却不是官僚主义产生的唯一条件。当我们思考一个事物的产生条件时,往往会联想到这个事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官僚主义也是如此,官僚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以下,我将以中国为例,对官僚主义的产生条件作进一步的分析。 [1]《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2]《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3]《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及其重构》池忠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4]《论官僚主义长期存在和难以消除的历史原因》饶学开,广西大学学报,第29卷增刊 [5]《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6]《基础与困境:现代性视角下的西方官僚制》金太军,顾茜茜,出自《理论探讨》第148期

公共管理学重点

公共管理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数 1、单选题 10题,10分 2、判断题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4题,20分 4、简答题 4题,40分 5、论述/案例题 1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2、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3、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4、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5、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6、“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7、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8、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9、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1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12、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1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

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韦伯《经济通史》导读

马克斯·韦伯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 —韦伯《经济通史》导读’ 伊拉.科恩(Ira ]. Cohen) 一、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和马克斯·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 众所周知,“在很多主要方面,韦伯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是一致的,"(Zeitlin,1981;129),因此,韦伯也被称作“资产阶级的马克思”。这种泛泛的比较既包含了正确的因素,也存在着某种歪曲.一方面,毫无疑问,韦伯深知为马克思及其后继者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黑暗面;另一方面,也必须指出,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总休观点,与马克思的著作并没有多少具体的联系。特别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说韦伯在很多方面赞同马克思对当代资本主义特征的描述,主要指韦伯接受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地位.马克思正是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剥削,从而解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尽管韦伯确实强调了雇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关系,但剩余价值理论并不是韦伯的现代资本主义概念的核心内容。说韦伯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马克思”,意思是说,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前提是自山市场竞争。虽然自由市场在韦伯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他并不像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那样,把市场的运作看作其现代资本主义描述的支点。 韦伯的著作清晰地表现出他所受到的来自斯密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概念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韦伯影响更紧密的一个来源是维尔纳·桑巴特,终其一生,韦伯对桑巴特的著作都是批判性地接受的。然而,韦伯与桑巴特的观点也有着巨大的差别(Roth,19716;239)。因此,似乎难以想象韦伯有关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直接来源于桑巴特的《现代资本主义》,尽管在韦伯生活的年代,桑巴特的这本著作在德国学界广受赞誉。无论是对于理解韦伯在《经济通史》中的分析,还是为了更一般地引用韦伯的著作,作为当代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们衡量自身工作的一个经典性的基准,了解以下这个意义深远的理论问题会很有帮助:韦伯是怎样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的?为什么他会这么看?韦伯著作中的理性主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应首先认识到,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整体 看法,是受其主题兴趣的影响的,这种主题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远远地超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而涵盖了整个西方文明。这些主题或“价值相关”的兴趣.不仅包含了西方世界的经济特性,还涵盖了其文化特征这并不奇怪。因为,对韦伯来说,经济、文化或者其他方面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单独推动历史的发展。相反,韦伯方法论的基础是 特殊经济动机~一(已经)不仅处处影响和改变满足文化的需求和偏好的模式,而且影响着其内容。即使在最主观的方面,也是如此.来自社会关系、建制和受物质利益制约的集团的间接影响,无一例外地扩展到文化的每个角落…经常是潜移默化的).一…另一方面,形成某一历史特定文化所有的活动和情景又影响着物质需要的形成和满足、利益集团的整体性及其实施的权力类型。这样它们就会再影响到“经济发展”过程(1949165-66) 韦伯的综合主题兴趣的最具一般性特征,与对空前地渗透到现代西方文明的所有制序((institutional orders)和文化生活方式中的某一特定理性有关。从韦伯学术著作的整体上来看,对他影响最深的是这种理性的渗透对西方文明中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影响。韦伯对这些生活方式的总休特征是这样概括的: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和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最主要是因为“世界的祛魅"(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我们时代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遁入直接的或个人之问关系的友爱之中(1946c,155) 那么,韦伯所说作为现代西方世界特征的理性和理智到底是指什么?问题的核心与精确计算和抽象原理的技术手段用于达到相同的固定目的有关。照韦伯看来,这种形式理性成了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书报告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书报 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三章学校结构 韦伯科层制模式 韦伯的科层制理想模型:劳动分工,非人格化,权威等级,规章制度,职业倾向。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学校体现为水平教学和分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程度。科层制的工作氛围应该体现非人格化倾向,有利于促进组织合理性发展。权威等级成为了现代组织的普遍特征,保证了对上级指令的规训化服从。规则系统也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保证了每一职员行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以上的科层制特征形成了一个协调优良的执行系统,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对于韦伯科层制模式的批判: 模式的功能和功能障碍

规则的功能与功能障碍: 忽视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由员工在其工作场所互动时的需要而衍生的自然秩序与结构化。非正式结构产生于非正式互动,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地位结构特征,确定了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倾向是组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部分。非正式组织产生于正式组织,并且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既有建设性的又有破坏性的。鉴于此,管理人员既不必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而恐慌,而且应该利用好非正式组织,促使组织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科层模式的双重结构: 科层制的双重结构体现在韦伯对科层原则和专业化原则加以区分,两者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韦伯似乎指代的是两种模式,而非一种单一的科层。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可能导致领导者权威的来源冲突,对实际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女性主义者关于科层制的讨论: 女性批判者们认为科层制忽视了女性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进行培训,同时,科层制强调权威,可能导致父权制的加深,使得女性的情况更加恶劣,被组织孤立。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反结构结构,主要表现在:群体的去中心化,个人直接交流取代了非人格化的制度,平等的关系,共享技能信息。 学校的正式结构: 霍尔论科层制结构: 在这里,霍尔运用组织量表将学校看成是两种相互区别的模式的理性组织。 将两者混在一起可能导致模糊,由此将两者分开或许会更好,由此有以下四种模式:

论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 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这就是说,社会的理性化体现在新的社会结构的两大系统即经济和行政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组织核心是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营运,突出地体现了以理性为根本,这就是经济的合理性。资本主义企业是一种合理的组织。其特点表现为:经营活动与家庭相分离;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精于计算;形式上有效安排自由劳动力;技术上利用科学知识,这些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都是理性化的表现。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国家既相分离,在职能上又相互补充。国家的组织核心是合理的国家机关,其特征在于:依据一种集中的和稳定的税赋体系;控制一种集中领导的军事权力;垄断立法和法律权力;通过一种专职官员的形式组织行政管理。在国家机器的构成部分中,官僚体制最集中地表现出理性化的特点。行政理性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官僚统治完全依照纯粹形式的法律制度而运行。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把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现代国家机制被限定为合理的管理行动。 在韦伯那里,所谓文化的理性化,是指世界的祛魅,也即是宗教世界观图景的消除和世俗文化的产生形成过程,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现代西方文化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西方出现的现代科学技术、自主的艺术以及以规范和普适性原则为核心的伦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表现为:对待自然的客观化方法、数学的理论形态以及面对自然时的工具立场和经验方法等。韦伯认为,经验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世界彻底祛魅。驱除巫魅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主的艺术也是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艺术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演变成为表达个人主观性的文化形式。西欧音乐中的调式体系、乐队建制和绘画中应用透视的技法等的创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形成官僚制中层级节制的权利体系,以保证在组织权力中政令畅通。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行程正规的决策文书。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任务权责及规范要求,加强控制,促进组织更加有效、更便捷的实现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公务活动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在组织成员之间的公务关系中存在的只是对事的关系而非对人的关系,不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摘要]科层制(或官僚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科层制组织的有效率的正功能和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反功能。因此,重要的是完整地、科学地理解科层制。韦伯提出科层制结构特征有:根据组织目标进行劳动分工并实现专业化,实行等级制原则,建立合法权威。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作,科层制的职位占有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我国科层组织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权力过于集中、机构重叠、权责不分和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客观全面地了解科层制基本理论及它的优缺点,对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结构;理想类型 一、科层制的科学含义 对于英文Bureaucracy一词,一般译为“科层制”,或译为“官僚制”,两种译法虽然反映了使用者或者“价值中立”,或者“价值偏好”的选择,Bureaucracy这个词是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的。其字面的解释就是“官僚的统治”。官僚制组织理论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创立。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行为模式。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或职权是官僚制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官僚制组织是最有效地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现实中许多人仍然把“科层制”与“官僚主义制度”混为一谈,但“官僚主义制度”并不是真正的Bureaucracy 的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而是我国目前各种行政机构中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残余,或是虽然与科层制的管理形式有关,但体现的是其消极方面的东西。 关于科层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一)指一种政治体制类型,19世纪时常使用的一种 它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因此,密尔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视为是代议制(政府)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 (二)第二种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体制。尽管科层制发端于普鲁士那样的官僚制国家,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类型越来越盛行于所有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还是代议制,甚至是所有承担大规模复杂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商业企业工会和政党,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大体可分为三部分——(一)理想的行政组织: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主要特点为,1、组织成员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3、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链; 4、在人员关系上,表现为一种非人格化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不同的职位和职位的高低来决定; 5、承担每个职位的人都需经过甄选,并经过考试和培训; 6、人员实行委任制,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任命的,而不是选举的; 7、管理人员非组织所有者; 8、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并且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和考核制度; 9、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法规和纪律,这些规则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适用于一切情况。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是最符合理性原则的,其效率是最高的。 (二)韦伯对权力的分类: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他把权力划分为三大类,1、合理的法定权力;2、传统的权力;3、神授的权力。韦伯认为,在这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人的才干来选拔人才,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来行使权力。这是保证组织能够健康发展的最好的权力形式。 (三)理想的行政组织管理制度: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中除了最高领导外的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1、他们在人身上是自由的;2、他们按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3、每一职务都有明确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职权范围;4、职务是通过自由契约关系来承担的;5、候选人是以技术水平为依据挑选出来的,他们是被任命而非选举的;6、他们有固定的薪金报酬,绝大多数有权享受养老金,雇佣当局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权解雇这些官员,但这些官员则始终有辞职的自由;7、这个工作是任职者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工作;8、它成为一种职业,有着一种按年资或成就或两者兼有之的升迁制度,升迁由上级的判断来决定;9、官员在完全同所管理财产的所有权无关的情况下工作,且不能滥用职权;10、他在行使职权时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

浅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论韦伯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1级行政管理5班马梅 201103340533 摘要:马克思·韦伯所倡导的官僚制理论,从整体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设计状态。不得不承认,韦伯提出的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的理论在组织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他强调的组织的劳动分工体系、调节成员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励和制裁体制不管是在发展经济还是在政府机制中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他有过分看重的层级节制体制、组织效率、职能权限划分、非人格化的追求等方面使他的理论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不仅要借鉴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优秀元素,又要把握好尺度,扬长避短,辩证的看待、辩证的借鉴、辩证的应用、辩证的发扬。 关键词:韦伯;官僚制;理性;现实意义 一、官僚制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政治背景 现代官僚制源起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19 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的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统一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但是受到德国容克政权束缚,德国处在以旧的、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向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过渡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事务变得复杂繁多,工业社会意欲突破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传统的习俗、伦理及道德的束缚,而追求稳定的和有法律保障的制度形式成为资产阶级的普遍利益要求,行政管理日益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韦伯理性官僚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得到产生和发展的。 (二)社会经济背景 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了官僚制的产生与发展,官僚制作为一种稳定的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它极大地迎合并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的需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方案报告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方案 报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三章学校结构 韦伯科层制模式 韦伯的科层制理想模型:劳动分工,非人格化,权威等级,规章制度,职业倾向。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学校体现为水平教学和分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程度。科层制的工作氛围应该体现非人格化倾向,有利于促进组织合理性发展。权威等级成为了现代组织的普遍特征,保证了对上级指令的规训化服从。规则系统也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保证了每一职员行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以上的科层制特征形成了一个协调优良的执行系统,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对于韦伯科层制模式的批判: 模式的功能和功能障碍 规则的功能与功能障碍:

忽视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由员工在其工作场所互动时的需要而衍生的自然秩序与结构化。非正式结构产生于非正式互动,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地位结构特征,确定了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倾向是组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部分。非正式组织产生于正式组织,并且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既有建设性的又有破坏性的。鉴于此,管理人员既不必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而恐慌,而且应该利用好非正式组织,促使组织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科层模式的双重结构: 科层制的双重结构体现在韦伯对科层原则和专业化原则加以区分,两者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韦伯似乎指代的是两种模式,而非一种单一的科层。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可能导致领导者权威的来源冲突,对实际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女性主义者关于科层制的讨论: 女性批判者们认为科层制忽视了女性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进行培训,同时,科层制强调权威,可能导致父权制的加深,使得女性的情况更加恶劣,被组织孤立。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反结构结构,主要表现在:群体的去中心化,个人直接交流取代了非人格化的制度,平等的关系,共享技能信息。 学校的正式结构: 霍尔论科层制结构: 在这里,霍尔运用组织量表将学校看成是两种相互区别的模式的理性组织。

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思想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学生姓名:吴金丹 学号:20084053021 专业:社会工作 中国·大庆 2011年11月12日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两位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做一下浅显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宗教社会学 一、二者主要思想对比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继承和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以其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法成为实证研究社会的典范, 他明确地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使社会学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研究社会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 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 揭示决定某一社会事实的主要原因。迪尔凯姆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主义”。 而德国社会学家M ·韦伯则受狄尔泰等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 认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 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 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释。因此他将社会学归结为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 认为社会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社会行动。社会学就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并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因果解释”的科学。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 1、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的”事实 ,指的是它以社会整体为基础 ,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 ,不仅不以个人的事实为基础 ,不以个人的事实为转移 ,而且具有个人事实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2、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以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考虑了他人的行为)为根据与取向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社会性,与“社会事实”的社会性不同,它不是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而是存在于、产生于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之中。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

论韦伯科层制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对立统一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韦伯通过考察了历史上所有的科层结构以后加以重新建立的管理理论。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与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求的层次有高低不同。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及特征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科层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韦伯科层制的只要内容有:第一,科层制理论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强调科层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应该以理性作为标准。韦伯首先指出:“一种统治实体的理性社会化了共同行为,在‘官僚体制’里有它的特殊的类型。” ②也就是说,在科层制里,理想化的统治是最为根本的,是最基本的统治形式。在科层制里,任何人都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组织中,各部门、各作业单位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工是管理者行驶管理权力的基础。第三,科层制组织中“存在着职务等级的和审级的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一个上下级安排固定有序的体系。”在这个职务等级中,上级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还可以监督下级,而下级则必须服从上级。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权利规定,这种权利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来自于这个职位本身。同样,各个职位也有相应的义务,必须做好自己的职务,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每个职位都各司其所,整个组织就会非常出色地完成整个组织的任务。第四,科层制组织中,技术专门化逐渐成为主要的管理技术,这种技术专门化,既是整个科层制组织的结构需要,也是科层制组织中的人员需要。在科层制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一定的薪水报酬。组织在吸收新成员时,就是根据自己组织中所需

【韦伯】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

【韦伯】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古典社会学理论2010-12-23 11:00:06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 岳梁 摘要: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和韦伯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这就是: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 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与韦伯在现代性话语中不同境遇的原因,认为当时人和后来人不仅误读了马克思,而且有意歪 曲和肢解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这是造成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话语缺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马克思韦伯不同的境遇透视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所谓的后现 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到处充满着后现代发展的话语是不奇怪的。但是,不管人们多么热衷于发展的全球化转向、发展含义的转向与发展模式的转向的时代话语,有一个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话语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但奇怪的是,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只要人们一提到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必然追述到马克斯·韦伯,不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认为没有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的五四运动;“在现实和未来的时代里,德国也好,各国也好,社会科学任何一个领域的学者,都能够从韦伯那里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寻求思想和方法论资源,找到研究的出发点。” [1](p.2)当今没有人或很少有人把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追述到马克思。这是极为不公平的,也是极为不客观的。马克思是千年伟人,按照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话说:“对社会的无情的批判精神”与“对未来的强烈的憧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这样的世 纪伟人如果没有涉及时代的核心问题和主旋律那是不可思议的。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关键名词 1.公共管理P9: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其主体是公共组织;管理对象是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管理的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管理的途径是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2.公共管理学P24:是为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政府组织及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其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与研究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外在的环境,又重视内在地管理。公共管理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 3.行政组织: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职能的各类单位和整个国家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4.品位分类P147:是以国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资历等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管理方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员分类体制。 5.政府职能P40: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6.编制管理P72:就是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由于编制包含职能、机构、人员三个方面的内容,编制管理也就是对法定组织的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7.事业单位P76: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8.职位分类P149: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适合职位分类的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管理资格条件,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库——判断

三、判断题 b 11、布坎南指出,市场与政治之间的重要差异在于人们追求的价值或利益不同。(×)2.部门间的协调可以通过会议、规程、命令链等方法来实现。错( C 23、从根本上说,政府的管制手段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矫正,其目的是维护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绝对不是要取代市场。(√)29、传统科层制组织中的响应性是指组织对环境的响应性和服务的响应性。(×)1.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以柔性管理为主要手段,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刚性管理为主要手段。 d 22、对于正外部性,政府往往运用征税等手段予以逆向激励;而对于负外部性,政府往往用补贴手段予以正向激励。× 6.代理理论主要用于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分离引发的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由于信息不完备、不对称,导致委托人难以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了解和监督。代理理论主要就是关注如何确定最优的合同形式,找到谈判、说明和监督合同的最满意的方式,以防止双方特别是代理方寻机违背合同为己牟利。对 2.电子政务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组织管理科学化、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和电子政务管理法制化。对 3.电子政务系统标准化是指在推行电子政务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重组,对政府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建立电子化政府的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对政府管理程序进行优化和再设计。错 5.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领域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在线立法、发展电子民主等。对 12.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错 F 5.反恐问题属于全国性公共问题。错 6.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是庇古。对 1.非政府组织在美国兴起的两个根本原因是:一是美国人具有结社的传统,二是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对 2.非政府组织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成员所缴纳的会费和社会捐助。对 9.非政府组织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公民社会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对 g 1、公共性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2、公共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单一的,目标的表达也是不明确的。(×)1、公共管理的内容包括:公共问题的确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项目的选择,公共资源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公共物品的合理利用与监管,以及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7、公共管理伦理是包括公共管理理想、态度、纪律、作风、技能、荣誉等范畴的体系。√ 3、公共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度量相对容易。(×7.根据公共管理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以前的自由经济时期、20世纪的政府干预时期,以及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时期。错。 8、公共政策总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些效益是否以牺牲其他组织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是否影响可持续发展,影响未来人们的利益,这些都是需要从伦理的角度进行公共政策评估。√ 4、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的改革是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