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必备)

基础医学类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床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

《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

《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

《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

《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

《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

《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张介宾

《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

滑寿

《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

《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

李中梓

《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

沈又彭

《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

张仲景

《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华佗

《中藏经》一卷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刘完素

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

经方学派

六朝诸家

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

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

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

唐代诸家

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

独孤滔《丹房镜源》

北宋诸家

周应《简要济众方》沈存中《灵苑方》《杜壬方》

孙用《传家秘宝方》刘元宾《神巧万全方》

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经效方》《斗北门》

刘莆《十全博救方》《胜金方》

曹颖甫

《伤寒发微》不分卷《金匮发微》不分卷

吴棹仙

《子午流注说难》一卷《灵枢经解》

河间学派

刘完素

《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马宗素

《伤寒医鉴》一卷

镏洪

《伤寒心要》一卷

葛雍

《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

张从正

《儒门事亲》三卷附《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

《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决》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

常德

《伤寒心镜》一卷

朱震亨

《素问纠略》一卷《本草衍义补遗》一卷《局方发挥》一卷《格致余论》一卷《金匮钩元》三卷(戴元礼校补)

赵道震

《伤寒类证》(佚)

赵以德

《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

戴思恭

《证治要诀》十二卷

王履

《医经溯洄集》一卷

刘纯

《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

汪机

《石山医案》三卷《读素问钞》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补订脉决刊误》二卷《针灸问对》三卷《伤寒选录》八卷

《医学原理》十三卷《外科理例》八卷《痘治理辨》一卷

《运气易览》三卷

王纶

《本草集要》八卷《明医杂著》一卷《医论问答》一卷

虞抟

《医学正传》八卷

徐彦纯

《本草发挥》四卷《医学折衷》(今仅见于《玉机微义》)

朱丹溪

《丹溪医案》一卷《丹溪脉因证治》二卷《丹溪手镜》三卷(清常校本)《丹溪秘传方决》十卷杨珣《丹溪心法类集》四卷

陈充《丹溪心法》四卷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

庐和《丹溪纂要》八卷《丹溪心法》八卷《丹溪发明》五卷(见《玉机微义》中)

易水学派

张元素

《珍珠囊》一卷《医学启蒙》三卷《洁古注书和脉诀》十卷

《洁古家珍》一卷

李杲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旧题朱震亨撰、误)

《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兰室⊙藏》三卷

《活法机要》一卷《医学发明》一卷《东垣试效方》九卷

罗天益

《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王好古

《汤液本草》三卷《医垒元戎》十二卷《阴证略例》一卷

《此事难知》二卷《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四卷

《斑疹萃英》一卷

薛已

《本草约言》四卷《名医杂著注》六卷《内科摘要》二卷

《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保婴金镜录注》一卷

《保婴撮要》二十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

《女科撮要》二卷《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

《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二卷《外科精要注》三卷

《外科枢要》四卷《口齿类要》一卷《疠疡机要》三卷

赵献可

《医贯》六卷

高鼓峰

《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

吕留良

《东庄医案》一卷

董废翁

《西塘感证》三卷

张璐

《本经逢原》四卷《诊宗三味》一卷《伤寒缵论》二卷

《伤寒绪论》二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医通》六十卷

李中梓(见医经学派)

沈郎仲

《病机汇论》十八卷

马元仪

《印机草》一卷《马师津梁》八卷

尤在泾

《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

伤寒学派

王叔和

《脉经》十卷

孙思邈

《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银海精微》二卷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

朱肱

《南阳活人书》二十卷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徐叔微

《伤寒发微论》二卷《伤寒百证歌》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普济本事方》十二卷《普济本事方后集》十卷

郭雍

《伤寒补亡论》二十卷

方有执

《伤寒条辨》八卷

喻昌

《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四卷

《伤寒尚论后篇》四卷《寓意草》六卷《医门法律》六卷

吴仪洛

《本草从新》六卷《伤寒分经》十卷《成方切用》十四卷

程应旄

《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伤寒论赘余》一卷

《医径句测》二卷

章楠

《医门棒喝》四卷《伤寒论本旨》九卷

周扬俊

《伤寒论三注》十六卷《温热暑疫全书》四卷

黄元御

《素问悬解》十三卷《灵枢悬解》九卷《素灵微蕴》四卷

《难经悬解》二卷《长沙药解》四卷《玉楸药解》四卷

《伤寒悬解》十五卷《伤寒说意》十一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

《四圣心源》十卷《四圣悬解》四卷

张遂辰

《伤寒论参注》七卷

张锡驹

《伤寒论直解》六卷

陈念祖

《神农本草经读》一卷《灵素集注节要》十二卷《伤寒论浅注》六卷《长沙方歌括》六卷《金匮要略浅注》十卷

《金匮方歌括》六卷《伤寒医诀串解》六卷《伤寒真方歌括》

六卷《景岳新方砭》四卷《时方歌括》二卷《时方妙用》

四卷《医学从众录》八卷《医学实在易》八卷

《医学三字经》四卷《女科要旨》四卷《十药神书注解》一卷

柯琴

《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

徐大椿

《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伤寒类方》一卷

《医学源流论》二卷《医贯砭》二卷《洄溪医案》一卷

《兰台轨范》八卷《内经诠释》一卷《脉诀启悟注释》一卷

《伤寒约编》六卷《洄溪脉学》一卷《六经病解》一卷

钱潢

《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

尤怡

《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

《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

包诚

《伤寒审证表》一卷

温热学派

叶桂

《温热论治》不分卷《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华岫云集)

《未刊本叶氏医案》不分卷(周仲升集)《叶案存真》二卷

(曾孙叶万青缉) 《幼科要略》二卷

薛学

《温热条辨》不分卷《医经原旨》六卷(疑伪托)

吴瑭

《温病条辨》六卷《吴氏医案》四卷

王士雄

《温热经纬》五卷《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二卷《潜斋简效方》一卷

《四科简效方》四卷《王氏医案初编》二卷

《王氏医案续编》八卷《王氏医案三编》三卷《王氏归砚录》四卷

《重庆堂随笔》二卷《徐氏医砭》一卷《言医选评》一卷

《愿体医话》一卷《柳州医话》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古今医案按选》四卷(《霍乱论》以下各书,统见于《潜斋医学从书十四种》)汇通学派

汪昂

《本草备要》四卷《医方集解》三卷《灵素类纂》三卷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三卷《本草备要》四卷《经络歌诀》一卷

《医方集解》三卷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十卷《串雅》八卷

王学权

《重庆堂随笔》二卷

王清任

《医林改错》二卷

陈定泰

《医坛传真》二卷

恽树珏

《文苑集》《论医集》以上第一辑

《群经见智录》三卷《伤寒论研究》四卷《温病明理》

《热病学》以上第二辑

《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概论》《病理各论》

以上第三辑

《临证笔记》《临证讲演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

以上第四辑

《保集新书》四卷《妇科大略》《论药集》以上第五辑

《十二经穴病候撮要》《神经系病理治疗》《麟爪集》

以上第六辑

《伤寒论辑义按》六卷以上第七辑

《药庵医案》七卷以上第八辑

陆彭年

《伤寒论今释》八卷《金匮今释》八卷《陆氏论医集》四卷

《生理补证》四卷《病理补证》四卷《诊断治疗》四卷

《细菌学补证》

诊法学说

周学海

撰著书:《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

《辨脉平脉章句》二卷《读医随笔》六卷《伤寒补例》二卷

《形色外诊简摩》二卷《重订诊家直诀》二卷

评注书:《增辑难经本义》二卷《内经评文》三十六卷

《诊家枢要》一卷《金匮钩玄》三卷《三消论》一卷

《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二卷

《评点马氏医案案印机草》一卷《评注史载之方》二卷

《慎柔五书》五卷(另有校刊书十三种,合称《周氏医学丛书》凡一二三集)

本草学说

寇宗

《本草衍义》三卷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濒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缪希雍

《本草经疏》三十卷《医学广笔记》四卷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中医文献检索重点

检索基础 文献及其相关概念 1、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方式,包括事物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以及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知识:基于推理并经过证实的认识。 3、情报: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为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的知识。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三个基本属性。 4、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由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四要素构成。 5、四者(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相互关系:包含与转换关系 文献信息源及其类型 1、信息源定义: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类型:体载信息源(人身上拥有的信息,如对话、交谈等)、实物信息源(客观物体上的信息,如文物、模型等)、文献信息源(如图书、期刊等)、数字信息资源(主要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形式) 2、不同级别的中医药文献(可考名词解释和单选) (1)零次文献:一指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形式材料的口头交谈;二指未经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不公开的内部书刊资料【这会考单选题】)(2)一次文献: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不论其载体形式、出版类型如何,都属于一次文献。(如所有公开发表的原创作品都是【这会考单选题】) (3)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报刊索引、中医古籍总目、医学文摘之类的【这会考单选题】) (4)三次文献:指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而形成的文献。分为综述研究类(如综述等)和参考工具类(如手册、大全、年鉴、指南) 不同出版形式的中医药文献 (1)图书合法标识:国际标准书号(ISBN) (2)期刊和报纸期刊:指有固定名称、版式和连续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期刊的合法标识:国际标准刊号(ISSN) 核心期刊定义:是指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载文率、被引用率及利用率较高,深受本学科专家和读者关注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考多选题):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3)会议文献 (4)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重点,见后面章节) (6)标准文献 (7)科技报告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文献检索学生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 绪论 一、本学科出现的学科背景 1、科技文献激增知识爆炸信息危机 2、中医药方面文献分布日益分散各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 3、藏与用的矛盾载体类型 文献检索――指从众多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某一问题的答案。 目的:获得情报 二、中医药文献检索的意义 1、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 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需要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这把金钥匙 2、提高科研效率 1988年国家科委明文规定,所有科研项目在立题审查和成果鉴定时,必须有情报部门出具该项目的检索查新报告。反映该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 3、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4、信息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检索实习+上机实践 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概论 一、文献概述 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 知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情报:知识经传递而起作用的部分。 文献: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的载体。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构成文献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知识、载体、记录方式、出版形式。 载体:甲骨文的龟甲,竹木片,纸张,磁带,胶卷,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 记录方式:手写,印刷,机录,光感等。 出版形式: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等。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药文献的演变历史 中医药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药学领域的文献 中医古籍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医现代文献 中医药古籍:以抄写和雕版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而形成的医药文献。 1. 秦汉三国以前 《黄帝内经》引用古代医书21 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3000多年历史 两汉,竹简、帛书广泛使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两晋、隋唐时期 ⑴开始有组织的编撰医书 公元610年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公元657年 唐太医署医官苏敬《新修本草》 ⑵出现综合性著作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⑶涌现不少专科著作 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唐代 昝殷 《经效产宝》 隋唐 《颅卤经》 3.宋金元时期 印刷术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刘完素 火热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攻下派 张从正 攻邪论《儒门事亲》 补土派 李杲 脾胃论 《脾胃论》 文献 记录 记录 情报 知识 事物 信息 产生 大脑加工 传递利用 传递利用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答案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及揭示内容程度分类,不包括的类型是(C) A、目录型检索工具 B 、题录型检索工具C卡片式检索工具 D、文摘型检索工具 2、(D)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A、苏天爵 B、欧阳贞C 、揭篌斯D马端临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C) A、专利文献B 、会议文献C电子型文献D、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D) A、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B、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C、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 D、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 5、文献四要素中的符号系统指的是(A A、信息的携带者 B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C、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 D 、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 6、下列关于文献与文献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B、文献和文献信息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C、文献信息是存储信息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即它的物质属性 D、文献记录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存储了社会发展的知识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前进保存了文化积累 7、访谈的形式属于(A) A、零次文献B 、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8、纸制型文献一般以(B)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A、手写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电子型文献D 、声像型文献 9、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B、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C、大多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 D、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10、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B) A、纸质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微缩型文献D 、磁盘文献 中文医药论文检索 1、CBM-Web<(C)检索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 A、万方数据库 B 、CNKI数据库C、PubMed D 、维普数据库 2、可以全方位了解作者的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等情况,可以专一的研究某一个作者的整体情况的检索方式是(B) A、标准检索 B、作者发文检索 C 、来源期刊检索D、科研基金检索 3、我国中文医药论文的检索系统于上世纪(C)年代起步 A、60 B 、70 C 80 D 、90 4、下列不属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特点的是(A)

中药鉴定学参考文献书目

中药鉴定学参考文献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Ⅰ~Ⅳ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82、1993、1994、1998年。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注释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注释选编,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1992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7. 高等植物图鉴,(第一、二、三、四、五册,补编),科学技术出版社。 8.徐国钧等,中国药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9.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10.徐国钧,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995年。 11. 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2.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 13. 周荣汉,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年。 14.任仁安,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15.李家实,中药鉴定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16.朱圣和,中国药材商品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 1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中药鉴别手册(第一、二、三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罗集鹏,生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高万山等,中药材理化鉴别手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吴淑荣等,实用中药材鉴别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20.吕侠卿等,中药鉴别真传,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1.毛文山等,中药真伪鉴别,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2.徐国钧等,常用中草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一册),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3.楼之岑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北方协作组(第一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年。 24.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1980年。 25.湖北省卫生局,湖北中草药志(一、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1982年。 26.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1984年。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2021年华医网 (一)《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访谈的形式属于() ?零次文献?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2、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 ?纸质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微缩型文献 ?磁盘文献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 ?专利文献 ?会议文献

?电子型文献? ?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 文献? 5、“文献”一词,首见于() ?《论语.八佾》? ?《文献通考》 ?《文献著录第1部分:总则》 ?《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

6、纸制型文献一般以()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手写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 ?电子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 7、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 ?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8、()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苏天爵 ?欧阳贞 ?揭徯斯

中医古籍大全-药征续编

中医古籍大全-药征续编 书名:药征续编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续编》序 属性:孔子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医药之道,苟不精义,致用也难矣。其观象索本,知几 通变,非天下至精,孰能与于此哉?仲景氏出,方法悉备,其书虽存,而知意味者鲜矣。于是治疾之要,唯知随证,而不知观证之有法也。其论药能方验药功,混为一,终不辨本性也。如斯而得入神,孰不为良医耶?村井大年,肥后人也,笃信吾先考东洞翁。治旧,起废疾,名声振四海。顷者集《药征》不载之药品,稽古征今,审其功能,作《药征续编》,大年之精斯道也。读此书而观其所论,则可知焉。 \x宽政丙辰仲冬平安吉益猷修夫序\x <目录>卷上 <篇名>赤石脂 属性: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目录>卷上\赤石脂 <篇名>考证 属性:桃花汤证曰∶下利便脓血。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曰∶下利不止。 上二方,赤石脂各一斤。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 上一方,赤石脂一两。 据此三方,则赤石脂,治水毒下利不止便脓血明矣。 <目录>卷上\赤石脂 <篇名>互考 属性:赤石脂配干姜,则治腹痛下利。若无腹痛,则不配干姜。 乌头赤石脂丸,证不具。但云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然,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 后世误载之《金匮要略·心痛》病篇内。故世医皆以为但治心痛之方也。按∶此方本当在六经病篇内,某证条下,而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矣。今详前后之条,及病证方法,盖厥阴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利恶寒者主之。当是同甘草粉蜜汤,大建中汤等,在乌梅丸之前后矣。《外台秘要》第七心背彻痛方内曰∶仲景《伤寒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小注云∶出第十五卷中。然则是本《伤寒论·蒸阴病》篇内方,而必有前后之证存矣。何以言之?则蜀椒治蛔厥。干姜治下利腹痛,乌头、附子,并治四肢厥逆,赤石脂惟治下利。由此观之,此方岂惟治心背彻痛乎?余尝疑乌梅能治蛔,故蛔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则此方不可无乌梅矣。然则乌头是乌梅之误矣乎?凡仲景之方,无乌头、附子并用者,则益知乌头是乌梅之误矣。又按∶《外台秘要》第七久心痛方内,有范汪疗久心痛方,又名乌头赤石脂丸。方内有桂心,(桂心即桂枝,唐方皆以桂枝为桂心)无附子,此为

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研究进展

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综合了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发展状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综述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或图像信息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形成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实现古籍整理、存储、检索、阅读、传输等目的,达到保护、利用和挖掘古籍知识的功效。通过数字化处理,既可以实现对珍贵古籍的保存,又可实现资源共享,传承中华文明。古籍数据库建设是古籍数字化的一种方式,本文对2004-2014年间国内外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建设进行综述。 1 中医古籍数据库现状 1.1 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形式及现状 陈力认为中国大陆古籍成规模的数字化工作基本上是 由教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商业机构这3个类型的部门完成。从目前的数字化成果来看,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形式主要有书目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全图像型数据库、图文

型数据库、古籍知识库。 1.1.1 中医古籍书目型数据库书目型数据库是将古籍书名、著者、版本、卷次、摘要、出版年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而形成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书名、著者等检索到某古籍的相关信息。该类型的代表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海外古籍书目数据库”,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中医古籍目录数据库”。 目前国内有一定中医药古籍藏书规模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也都相继进行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和“中医古籍善本书目提要”、大连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古籍线装书目库”、北京大学及多家图书馆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古籍联合目录”、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书目提要数据库”、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古籍目录数据库”、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占籍书目数据库”等等。但因国内没有统一的建库标准,各种书目数据库揭示的深度不一样。 1.1.2 中医古籍全文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是将古籍全文手工录入,形成电子文本,供用户查询。这种数据库存储空间小,便于检索和阅读,但是没有保持古籍原貌,且文字

广州中医药大学文献检索复习重点

检索文献复习重点: 1、文献的概念: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2、文献的四个基本要素:知识的具体内容、记录知识的形式、知识记录的物 质载体、文献的出版形式。 3、文献的分类:按照时间分:古代和现代中医药文献; 按学科内容分:中医基础文献、中医临床文献、本草方剂文献; 按载体分:纸质型、缩微型、声像型和电子型中医药文献; 按信息加工程度分:一次、二次、三次中医药文献; 按出版形式: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标 准文献、专利文献、产品资料等等。 4、图书与期刊的不同点:图书是最常见的中医药文献,由封面、书名页、版 权页、目次、正文、参考文献及封底组成,并依页 数多寡和内容上的联系分为单行本、多卷本和丛书 等。图书出版周期长,传递信息速度较慢,一般用 于具体知识信息的检索期刊,是一种连续性出版 物,有固定的编辑单位,统一的名称,有一定的卷 期或年月标志,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文献形 式。期刊出版周期短,信息传播速度快,能及时的 报道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有较高的情报价值。 5、如何区分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如学术专著、报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文献 二次文献:书目、索引、文摘及数据库 三次文献:综述、述评、进展、现状、发展趋势等文章形式,或者百科全书、

6、中医药文献的特点:古代文献丰富,检索利用不便;知识相互记载,术语 与今有别;知识老化缓慢,学术价值久远。 7、分类语言的利弊: 利有三方面:一、分类语言具有反映学科体系的特点,专业人员对本专业学科结构比较熟悉,检索中可熟能生巧。 二、在分类语言中,同类文献集中在一起,有利于进行族性检索而 满足查全的要求。三、可通过某一类目的的上位类目来扩大检索范 围,通过某一类目的的下位类目来缩小检索范围。 弊的三方面:分类语言在检索多主题文献时,很难确定精细而又全面的类目,涉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文献更难入手,分类语言是先组式语言,对一些新学科、新概念和新技术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分类有利于族性检索,却不利于特性检索。 8、主题语言较常用的有叙词和关键词。 9、主题语言应用的利弊:主题语言具有直观性、专指性、适应性、集中性最 适宜用来特性检索,但一些检索范围广、内容繁杂与主题分散的文献,不宜采 用主题途径,可考虑分类途径。 10、《中图法》将人类知识分为22个基本大类,用22个大写英文字母作为分类 标识,“医药、卫生”类号标识R。 11、《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由主表和三个辅表组成,主表是中医药学主题词字顺表(包括副主题词表),辅表为分类表、双语种对照表、专用叙词表,同时配备标引手册。 一、字顺表:1)叙词(正式主题词)占词表的绝大多数,其著录的项目有汉语拼音、英译名、树形结构号、注释与参照项等。 2)入口词:大多为中医药学专业习用术语,俗称自由词。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2010

中医妇科学习题集 总论第一章至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 1、医学巨著《》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专篇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著作是代的《》,分别为、和三篇。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的先河。 3、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 4、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 5、代的《》提出的特殊月经现象有、、等。 6、《女科正宗》说:“,有子之道也。” 7、金元四大家之一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提出、;、。这是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8、朱丹溪认为产前“当清热养血”,提出安胎圣药是。 9、清代所著《达生篇》提出的六字真言是。 11、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经不调》中指出:“调经之要,贵在;,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1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 13、最早记载优生知识的书是时代的《》,内容有、、。 14、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之前之后,呈型,为一空腔器官。 15、每次月经来潮出血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两次月经的第一天间隔时间,称为,一般为。周期不应少于,也不应超过。 16、正常经期一般持续天,正常的月经总量为。 17、月经的产生是、、、协调作用于的生理现象。 20、冲、任、督三脉同起于,一源而三歧,皆约于,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任脉为,带脉主,督脉为,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的生理现象。 23、孕期从末次月经来潮第一天算起,经天,便要分娩。预产期的推算,一般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以该月份数加,或减,阳历日数加,阴历日数加。 37、《灵枢、五音五味篇》说:“妇人之生,有余于,不足于,以其数脱血也”。 三、判断: 1、据史料记载,第一位兼治妇科疾病的医生应是华佗。( ) 2、子宫之名首见于《内经》。( ) 3、在三千多年前,重视妇女生育,“妇孕不育”和“妇三岁不孕”是由《黄帝内经》所记载。( ) 5、我国第一部由国家出版的妇产科综合专著是宋代《妇人良方大全》。( ) 6、晋代名医五叔和著有《脉经》,其中在专门阐述有关妇产科的脉象和辩证论治的同时;又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 ) 7、至唐代,把妇产一门列入卷首的是《经效产宝》。( ) 9、在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始于唐代。( )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精校版本)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必备) 基础医学类 《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 《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 临床医学类 《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 《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 《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 《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 《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 《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 《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 《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张介宾 《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 滑寿 《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 《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 李中梓 《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 《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 沈又彭 《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 秦越人 《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 张仲景 《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 华佗 《中藏经》一卷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十二卷 刘完素 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 经方学派 六朝诸家 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 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 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 唐代诸家 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 《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书目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将民国之前的中医名著几乎全部囊括其中,除少数著作外,大多为繁体竖排,封面设计素雅,采用锁线装适合长期保存,校勘严谨,实为中医古籍的最佳版本。这套丛书启动于八十年代初,大多出版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有少数书如《黄帝内经太素》直到近年才出版。这套丛书的校勘者大多是中医学院成立前打下的中医底子,其功底绝非现在一般的所谓“教授”所能比,现在很多都已经作古,这套书也就成为了绝唱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5年--05年)发布书目: 1、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难经校注 3、医学读书记 4、金匮要略语译 5、世医得效方 6、圣济经 7、研经言 8、针灸易学 9、血证论 10、金匮玉函经二注 11、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2、外科精义 13、伤寒总病论 14、问斋医案 15、外科证治全生 16、辨证录 17、幼幼集成 18、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19、本草蒙筌 20、类证治裁 21、医学指归 22、医灯续焰 23、妇科辑要:胎产心法 24、形色外诊简摩 25、疡科会粹

26、医学纲目 27、针灸大全 28、松峰说疫 29、外科证治全书 30、幼幼新书 31、王旭高临证医案 32、疡医大全 33、金镜内台方议 38、伤寒瘟疫条辨 34、刘涓子遗方 35、名医别录:辑校本 36、千金宝要;孙真人海上方 37、赤水玄珠全集 38、医方考:附《脉语》 39、吴鞠通医案 40、妇人大全良方 41、简明医彀 42、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43、难经语译 44、难经本义 45、温疫论 46、良方集腋 4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48、伤寒论校注 49、伤寒六书 50、厘正按摩要术 51、明医杂著 52、本草从新 53、子和医集 54、杨氏家藏方 55、活人书 56、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57、伤寒论语译 58、病机汇论 59、本草崇原集说 60、经穴解 61、本草衍义 62、诸病源侯论校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