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参考王建平主编)

自考变态心理学个案分析

使用教材:《变态心理学》王建平2006版

题源:【例题】;【习题】;【真题】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

1. 【习题】

李某,男,37岁,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后自认是高级干部、说自己比爱因斯坦还厉害,发明了很多新技术,写了很多文章.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判断,该病人的表现属于哪种典型的精神症状?

答:根据材料所述,可以认定,病人表现为思维内容障碍的夸大妄想:

夸大妄想的主要表现是:病人病态地夸大自我的重要性,坚信自己有非凡的才智、地位、权势、财富和足以

改变人类命运的发明、创造。片段、短暂、不坚持、不荒谬的夸大妄想可见于躁狂

症;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第三章、神经症

1. 【例题】:3P39

莉莉,女,26岁,大专文化。

同胞二人,行二,姐姐比她大两岁,出生于黑龙江,母孕期正常,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好,适龄上学,成绩一般。11岁时由黑龙江举家迁至石家庄,当时黑龙江小学未教应用题(数学),所以后来在课堂上不能当堂完成作业,感觉自卑,认为不如别人。以至于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上初中时进行体育课,她是左利手,因此总感觉与人不同,老师教的动作也不会完成。第一年高考落榜,复读一年后仍未考上,于是1995年参加工作。l996年到对外经贸大学大专班学习,1997年即5年前(21岁)进行过一次英语讲演,病人因准备不充分,未讲演完。当时自觉紧张,心跳、心慌,感觉眼神不对劲,越想控制紧张越不自然,感觉很丢脸。自此以后渐渐发现男同学都疏远她,甚至女同学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于是对人讲话时感觉紧张,不自然,不敢目光对视,认为目光中带有“我爱你”的含义,唯恐被对方发现。因而回避不讲话。自觉这样紧张不行,同年自行到中日友好医院门诊,诊断不详,医生给她佳静安定治疗,要求她一日两次(0.8毫克/日),服用后病人感觉见人不紧张了,也敢目光对视了,于是认为是个好药。以后不遵医嘱服药,只要要见人,只要有紧张感就自行服用一片佳静安定,用量渐增。1998年大专毕业后到某计算机仪器设备公司工作,外人发现她上班很累,完不成工作,总是下班后要加班,半年以来与人交往也紧张。这时发现她服用佳静安定大约4毫克/日,自诉自卑,认为不如别人。整天处于紧张和劳累当中,体重下降约5公斤,一年后不能忍受而辞职。2000年应聘工作,见人仍觉紧张,目光躲闪,不用佳静安定就出现心慌、出汗和发抖,自行到处去开药,同时病人表现兴奋,有时话多,讲话也很激动,有时因此影响应聘。应聘不成,于是埋怨社会不公平,也相信命运,认为命不好。至2001年底,佳静安定最大量为8毫克/日。

病人发病以来,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未见情绪不稳、自杀想法,未见冲动怪异行为。

分析:

本案例涉及以下知识点:

1.诊断结论

1.. 社交恐惧症:依据病史和精神检查,根据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2.. 症状标准:害怕与异性交往,发作时有出汗、心慌,有回避行为。严重标准:影响工作。

3.. 总病程:3年。

2.临床症状表现:

1997年讲演时紧张,感觉眼神不对劲,心慌发抖,无法控制,我认为丢脸了,后来发现男同学都疏远我了,一下子陷入自卑的深渊里。不敢看男同学,于是回避,后来我发现别人也回避我。于是见人就紧张,服用佳静安定后消失。后来经常服用佳静安定,量越来越大,最大量为8毫克/日,后来发现成瘾了,但不吃不行,全身出汗、发抖,最后不得不到医院开药。(社交恐怖、佳静安定药物依赖)

2. 【习题】:p42

案例1:刘某,24岁,外企职员。怕晾晒的衣服掉到地上,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看;不能决定自行车放在车棚里还是车棚外,总是放进去又推出来;觉得杯子放在桌子上的任何位置都不妥,不停地摆弄;它们不断地琢磨酸梅汁、酸梅液的区别,以及办公桌上的电脑显示器摆在什么角度等。对模糊问题则无法处理,感到不安、焦虑。他知道这样不应该,但无法自控,直到把自己折磨得头痛,把事情想明白了才罢休,并因此感到非常痛苦。

案例2:谢某,38岁,放射科医生,工作有成绩,社区活动也积极,但大部分业余时间在家里都躺在床上。偶有阵阵轻度腹痛、?饱胀感?、?肠子辘辘作响?、有时在左下腹摸到肿块。当地医生用尽了办法,将他转往某著名医院。他住了10天院,全面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胃肠道X线、食道镜、胃镜、结肠镜,均未发现有病。他坚信自己患了结肠癌。每周做大便潜血检查,每2~3天就在家里躺在床上仔细抚摸自己的腹部,好几次下班后悄悄给自己做X线检查,都没有查出问题。但他对这种结果不是感到宽慰,而是忿懑和失望。

请根据本章有关神经症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案例1和案例2的描述,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案例1:强迫症;案例2:疑病症;

2.案例1和案例2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案例1: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 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琼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

2... 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

3... 以上的混合形式。

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加强的;

3..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能奏效;

4.. 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案例2:疑病症的诊断标准:

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

1... 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 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症的解释,但不是妄想;

3... 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2.. 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3.. 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

3. 【真题】:2010年4月

张莉,女,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祖父母和父母均为医生,从小在非常讲究卫生的环境下长大,平时做事谨慎、认真、仔细,严格要求自己,追求十全十美,有条理,爱整洁,但缺乏灵活性,有不安全感。入学后住宿,同室睡上床女生不讲究个人卫生,不洗手就拿食物吃,得了乙肝住院。张莉想起该女生扫床时灰尘落在自己床上,又乱碰自己的水杯和食物,担心自己被传染上乙肝,又恰逢期末考试,学习很累,怕考试不及格。自己总想该女生?不洗手?而?病从口人?,?自作自受?又?害了别人?这几句话,明知道想这些没用,就是摆脱不了,造成不能安心看书,内心十分苦恼。害怕自己也病从口入,就反复洗手、洗衣、洗床上用品,别人碰了她的用品,她立刻就去清洗,还要求别人也去清洗,使人很反感。四个月来,张莉知道自己做得过分,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但就是控制不住,于是主动去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根据该案例中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KP35

1.张莉应该被诊断为何种心理障碍?

答:强迫症

2.该种诊断的临床描述依据是什么?

答: 1.. 以强迫思想为主,害怕丧失自控能力:张莉总想该女生“不洗手”而“病从口人”,“自作自受”又

“害了别人”这几句话。

2.. 以强迫行为为主:反复洗手,别人碰她东西也会洗手,还要求别人也洗手;

3.. 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其病症已持续超过4个月,引起了周围人的反感。

3.该种诊断的可能病因是什么?

答: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对强迫症进行了阐述:

1.. 心理动力学观点:认为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冲突;但没有解释为什么强迫症一旦开始会持续

很长的时间。

2.. 认知行为观点:认为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

但没有解释什么人患病以及障碍的内容是什么。

3.. 神经科学观点:认为脑结构是这一障碍的基础,认为强迫症是眼眶-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

迫性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境。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1. 【例题】:4P56

周某,女,53岁,由丈夫陪同前来咨询。在与咨询师见面之前,她就一直泪水涟涟,不胜悲凄。丈夫在一旁也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进入咨询室之后,老两口开始讲述他们的不幸经历。

原来,老两口来自上海,最近才到北京。他们有一个女儿,2004年在上海某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在当地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正当全家人为此高兴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四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女儿在单位的宿舍里洗完澡后忘了关掉煤气,造成煤气中毒,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当周某谈到这里时已经泣不成声。此后一直是丈夫说,妻子年轻时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但限于条件没能实现,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女儿的身上。可是,现在女儿却突然走了,她到现在都还不敢接受这个现实。

丈夫告诉咨询师,自从女儿去世以后,妻子整天处于悲伤之中,难以正常生活。妻子有时哭累了,就会睡觉,可是只要一睡着,就会梦到女儿煤气中毒的样子。她几乎每天晚上就都做这样的恶梦。还有,在白天,只要看到任何与女儿有关的东西,都会引起她对女儿的回忆,并且痛苦不已。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我们从上海来到了北京的亲戚家,希望好一点,甚至打算卖掉上海的家。但还是不行,很多关于女儿的事情会突然进入脑海之中,这会让她不停地感到痛心。

周某在整个咨询过程中都处于悲伤之中,这时她说,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关心任何事情了。在我看来,女儿的死意味着世界末日,生活已经完全没有了希望。我好后悔呀!当初如果不让女儿住在单身宿舍里,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

1.. 在本案例中,尽管不幸发生在四个月之前,但是,周某仍然没有从女儿的死亡中走出来。事情发生

之后,周某会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或者做相关的恶梦;当面临与女儿有关物品

时,会感到痛苦和不自主地反复回想。

2.. 持续的回避。周某尽力回避任何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东西,因为那会使她痛苦。她为了摆脱与女儿有

关的东西。离开了上海的家,甚至打算卖掉上海的家。

3.. 对未来失去信心。周某把女儿的死亡看成世界末日,并对一切都失去了欲望。

4.. 周某还把女儿的死归结为自己的不小心,并为此后悔内疚。

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害:

1.. 周某自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后,晚上不能正常休息,成天沉浸在痛苦消极的情绪之中,对外界事

物毫不关心,不能正常地生活。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

1..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本案例中未涉及生理方面

的信息。

2.. 在本案例中,女儿是周某的骄傲和希望,所以,女儿的死亡对她来说是一次异乎寻常的创伤事件,而这是导致周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

3.. 周某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她把女儿的死看成是世界末日,认为没有女儿,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崩塌

了,从而生活失去了意义。另外,从她和老伴的不同表现来看,丈夫更坚强,而她对威胁和创伤感

觉更敏感。

2. 【习题】:p59

李芹的母亲是个精神分裂症病人,他父亲为此而离开了她母亲,那时她才2岁。父亲走后,母亲对丈夫充满了仇恨,并把这种仇恨发泄到李芹身上。从那时起,李芹就年复一年地遭受着母亲的虐待。这种虐待包括毒打和性虐待。母亲经常极其残酷地将李芹的衣服脱光,然后用粗粗的麻绳把她绑起来,并用棍子狠狠地抽她。更为可怕的是,母亲有时还会用木棒插她的下阴。由于家里只有母亲和李芹,李芹被虐待的事一直没有人知道。

14岁时,李芹在又一次被母亲虐待后逃离了家乡,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李芹进了一家工厂,开始了新的生活,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认识她的人都说李芹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些内向、孤僻,有时脸上会有一些古怪的表情,还时不时表现出怪异的行为。20岁时,李芹开始谈恋爱了,但2个月后,男朋友抛弃了她。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痛苦之中。

近段时间,工厂宿舍里老是出现一些怪事。女工们买的新衣服洗后晾在外面经常被偷.而且不久后发现被撕成碎片。有人看见偷衣服的人居然是老实的李芹。于是,工厂的主管准备开除李芹。当李芹被叫到主管的办公室时,老实的李芹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声称自己是神力无边的如来佛,要毁灭这个罪恶的世界。同时,她疯狂地撕扯自己的衣服,形象非常可怕。她的面部表情、举止、嗓音完全变了。

请根据本章有关癔症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李芹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2.李芹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如:老实的李芹突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声称自己是神力无边的如来佛,要毁灭这个罪恶的世界。

2.. 病人的每个身份都有各自的行为、声调和形体姿态:

如:她的面部表情、举止、嗓音完全变了。

3.试分析造成李芹患上这种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1. 生物因素:遗传原因:如:李芹的母亲是个精神分裂症病人;

2. 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如:从那时起,李芹就年复一年地遭受着母亲的虐待。

3. 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如:男朋友抛弃了她。这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她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痛苦之中。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诊断标准:

1. 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 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

份相联系。

3. 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5. 排除分离症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

1. 当今对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治疗是基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功策略的结合。

2. 治疗的基本目标是确认引发创伤记忆和分离记忆的线索,并抵消他们的这种作用。

3. 更重要的是,病人必须面对和重新体验早期创伤经历,并学会控制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事件,至少能够在头脑

中控制他们。

4. 为了建立这种控制感,治疗师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逐步帮助病人形成并重新体验创伤的各个方面,直到它

对病人来说仅仅是一次可怕的回忆,而不是正在发生的事件。

第五章、人格障碍

1. 【例题】:5P69

靳某,男,1960年出生,汉族,初中文化。8岁上学,9岁感冒发烧时,得了中耳炎,导致两耳听力受损,语言出现某种程度的障碍。生理上的缺陷使他无法与人正常地交流,但由于他的听力和语言还有一定的功能,不属于聋哑人群体,因此他既不常与正常人交往,也无法进入聋哑人的群体。这种情况使他的社会交往很少。靳某在儿童期就表现出性格顽劣,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喜欢看科幻片和科技知识方面的书籍,喜欢恶作剧。学生时代靳某的绰号叫?靳聋子?,经常浑身又脏又臭。他不搭理别人,别人也不爱搭理他,因为没有朋友,别人经常会欺侮和凌辱他。由于耳朵听力不好以及家庭生活困难而没有上高中,16岁就进了纺织厂当了工人,还烧过锅炉,做过按摩,中间曾多次失业。这些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开始变得沉默、孤僻、胡乱猜测别人的言行,然后加以分析和判断并做出错误决定。

靳某1984年结婚,成家后不能很好地履行做丈夫的责任,1988年因强暴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丢下了无人照顾的妻子,给自己的家庭蒙上了阴影后离异。1997年8月减刑释放出狱后,一直行踪不定,好吃懒做。有钱就花,花完就要,不给就闹。他多次到居委会要求给他找工作,可给他介绍了4,5个工作,他都不干,说是太掉价。他与邻居闹矛盾,曾扬言要炸楼。他心狠手辣,报复心特强,谁得罪了他,他就会报复谁。

靳某父母离异,家庭不和。他视自己的亲人、邻里为仇敌,一直对其邻居、继母、前妻及前妻的亲属等人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且生活放荡,常常出去鬼混。有一次,靳某让怀孕的姐姐给他代写征婚广告,姐姐没写,靳某竞拿鸟枪瞄准她。吓得姐姐挺着大肚子就跑,吓得母亲的叫声都变了调。靳某出狱之后姐弟很少碰面,因为一见面靳某就要钱,所以兄弟姐妹搬家都不敢告诉靳菜地址。靳某的父亲指着自己脸上的疤痕说:?这都是靳某打的。?他说,靳某还曾用铁钩子将他前妻的腮帮子钩破。还有一次,靳某把他前妻的手脚绑住,说要给她过电,吓得他前妻大声喊叫,邻居听见把电闸拉掉才没出事。靳某对继母更是碰面必打,有时甚至到厨房拿菜刀砍她。他继母一见他回来就跑,经常到派出所报告,希望将靳某关起来。在靳某的眼里,世上没什么好人·多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关系。

2001年3月,靳某与同居3个月的云南女子韦某发生争执,并用砍柴刀向韦某头部连砍数刀,造成对方死亡。杀了韦某后,靳某深感罪行严重。觉得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便决定孤注一掷,准备将以前居住的居民楼炸掉。庆幸的是,公安干警及时将其绳之以法。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症状表现:

1.. 在本案例中,靳某的表现在于不遵守社会规范、视法律为无物,常常以暴力和侵犯解决问题。同时,

他对人冷酷无情,无论是邻居、亲人还是前妻,都以仇恨的心理对待,对婚姻和亲密关系不能负起

应有的责任。

2.. 靳某在15岁之前就常常恶作剧,品行不良,年满18岁后习性不改,而且在靳某的心中,社会和他

人都和丑恶联系在一起,而他自己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就是殴打、强暴和杀害。他违法犯纪时没有

长时间的预谋,没有过大的情绪起伏,对违法后的惩罚没有足够的恐惧。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危害:

1.. 靳某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同时因为犯罪行为而坐

牢,没有自己的事业。

2.. 另一方面,他的家人避他惟恐不及,妻子和女朋友都不能和他保持长期的关系,这使他在社会交往

中长期处于孤立。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因: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2. 【习题】:p71

李某,男,19岁。生后父母离异,7岁前由祖母带大,家庭经济优越,从小受溺爱。其父曾因为参与团伙犯罪、打架、斗殴而被判入狱l0年。李某从小性格固执而顽皮,喜欢恶作剧。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甚至在课桌上剖杀麻雀。三年级在回家路上公然裸露生殖器。以后学习逐渐下降,小学毕业补考,初一留级,被勒令退学。不听继父管教,有时对打。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l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引朋友在家吃喝、赌博,并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女朋友。虽然多年受祖母的照顾与袒护,却经常打骂祖母。18岁在外闹事,用皮带、棍棒抽打别人致多处软组织挫伤。骑自行车撞了别人,反说别人挡了他的道而拳打脚踢。

请根据本章有关人格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李某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李某从小性格固执而顽皮,喜欢恶作剧。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甚至在课桌上剖杀麻雀。

2.李某有这种障碍的哪些典型临床描述?

答:1.. 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 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

如:不听继父管教,有时对打。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

l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

3.. 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

如:入小学后成绩优秀,但有打架、欺负同学、辱骂老师的现象;

三年级在回家路上公然裸露生殖器。

14岁被送至工读学校,经常借故离校不归,多次被捆绑回校。

15岁家长领回后,多次盗窃财物,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

l7岁参加工作后又多次旷工;

4.. 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为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

如:18岁在外闹事,用皮带、棍棒抽打别人致多处软组织挫伤。

骑自行车撞了别人,反说别人挡了他的道而拳打脚踢。

3.试分析造成李某患病的因素有哪些?

答:1. 遗传因素:如:其父曾因为参与团伙犯罪、打架、斗殴而被判入狱l0年。

2. 神经生物因素:唤醒不足:如:曾被收审,释放后想洗心革面。而之后又多次反复违法行为;

3. 家庭因素:如:生后父母离异,7岁前由祖母带大,家庭经济优越,从小受溺爱。

4. 社会因素:如:引朋友在家吃喝、赌博,并结交一些品行不好的女朋友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可能原因:@见复习题p14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预防:课本p66

1. 治疗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以义务和信任为基础。一般情况,临床学家同意将这些人监禁起来,以阻止他

们未来的反社会行为。临床医生主张鉴别高危儿童,以便在他们成人前实施治疗。

2. 药物治疗:目前还没有特定药物;

3. 家庭治疗:这是最普遍的治疗策略;有效的利用奖励来减少问题行为并鼓励亲社会行为,然而,许多因素使

家庭治疗有不成功或过早放弃的危险,包括家庭的功能紊乱、社会经济状况不良、家庭压力、父

母的反社会行为史和儿童身上的行为障碍。

4. 预防:1.. 早期干预;

2.. 对被忽视儿童给予特别关注;

第六章、心境障碍

1. 【例题】:6P85

小美,女,1981年,出生于四川,未婚,性格内向、胆小。1999年因为失恋,认为自己受骗,出现心情差,精神不振,总躺在床上,没精力上课,觉得生活没意思,曾经企图自杀一次,但是没有成功。2002年,大学毕业,开始在上海的一所高中当老师,自己感到人际关系困难,再次出现精神异常、生活懒散,衣服几天不洗,情绪差,爱哭,爱唠叨,依赖性强,经常自责,兴趣减少,自觉活着没意思,偶尔会想到死。2003年8月份应聘上岗失败,很受打击,同年10月第一次住院治疗,治疗一个月以后出院,但未坚持服药。出院期间,病情曾有4~5次波动,表现为情绪差,干什么都没兴趣,每次差不多20分钟自行缓解。2004年10月初到同学家小住后回到学校,开始出现病情反复,在寝室不说话,终日呆坐,情绪低,觉得没意思,没兴趣,活着痛苦,有自杀想法。再次被送往医院治疗。

小美9岁时.母亲固抑郁开始自杀,在其13岁时,自杀成功(跳河),弟弟患抑郁症,现在家。同母异父的姐姐孤僻,常半夜胡乱言语。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1.. 情绪方面:抑郁心境、兴趣丧失、无愉悦感。

2.. 躯体功能: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功性迟滞或激越。

3.. 动机症状:缺乏完成必要事务的动机,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给学生上课。

4.. 认知功能: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抑郁症的病因:

1.. 生物因素:遗传的影响,病人的母亲由于抑郁自杀,其弟由于抑郁辍学在家,

可以推断其抑郁受遗传和家庭的影响。

2.. 心理因素:主要从生活事件和认知风格两方面考虑。13岁母亲的自杀是她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消极

生活事件,这件事是一直留在其心中的创伤性事件。而后,是1999年的失恋,2003年

应聘上岗的失败。这两件事是引发其抑郁的直接事件。在认识方面,病人总是认为自己

不行,自我效能感低,也是引发抑郁发作的一个原因。

3.. 社会因素:这方面主要是指缺乏社会支持。病人一个人初到上海工作,没有什么朋友,父亲又远在

四川,而且病人一直就独来独往,很少和室友或同事一起逛街、游玩等,社会支持更显

缺乏。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

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2. 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

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2. 【习题】:p87

病人大刘,男,1962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结婚,l997年离婚,病前内向孤僻。1990年因为感觉公司老板对自己不公平,出现对工作及单位的不满情绪,12月中旬,表现话多,认为自己能胜任公司总裁,自称为中国人民领袖,要带领华人打败美国、日本等超级大国。晚上不睡觉,但精力充沛,不坐班车而步行15公里到单位,在当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1991年6月愈痊出院,1个月后正常上班。l992年3月复发。表现同前,再次住院治疗,诊断同前。1992年6月治愈出院,表现正常。

1993年8月无明显诱因复发,兴奋、话多,自称能主持申办2000年奥运会,自己在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乱花钱,买香水、服饰,自称是为了提高自己吸引女子的魅力。晚上不睡觉,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要找倪萍聆听他的演讲。同年,经人介绍与一健康女子结婚。在婚后的两年,再次发病住院,出院后离婚。

2003年初无诱因又出现兴奋、话多,乱跑,乱花钱,易激惹,夜不眠,高声播放音乐,影响邻居休息,性功能亢进,看见漂亮的姑娘就打招呼,情绪高涨,不知困倦,再次入院治疗。

病人的奶奶有过抑郁症病史。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大刘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躁狂症

2.大刘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躁狂症的主要特点是欣快的或易怒的想法、疯癫的行为以及失眠。症状表现在情感、认知、动机和躯体方面。

1.. 情绪症状:躁狂病人的情绪处于自大的或者非常愉快的状态。

如:1993年8月无明显诱因复发,兴奋、话多;

2.. 认知症状:躁狂的想法与高涨的情绪是相符的,往往非常宏伟;

如:自称能主持申办2000年奥运会,自己在各方面都是世界第一;

乱花钱,买香水、服饰,自称是为了提高自己吸引女子的魅力。

3.. 动机症状:躁狂病人的行为处于疯癫的状态;

如:认为自己能胜任公司总裁,自称为中国人民领袖,要带领华人打败美国、日本等超级大国。

4.. 躯体症状:在躁狂症中,病人往往会出现性欲亢进,注意力不集中,不需要睡眠等过分活跃的行为。

如:2003年初无诱因又出现兴奋、话多,乱跑,乱花钱,易激惹,夜不眠,高声播放音乐,影响邻居休息,性功能亢进,看见漂亮的姑娘就打招呼,情绪高涨,不知困倦,再次入

院治疗。

3.试分析造成大刘患病的因素有哪些?

答:1.. 基因:如:病人的奶奶有过抑郁症病史。

2.. 生活应激因素:如:1990年因为感觉公司老板对自己不公平,出现对工作及单位的不满情绪,

3.. 婚姻关系:1995年结婚,l997年离婚,病前内向孤僻。

再婚后的两年,再次发病住院,出院后离婚。

躁狂症的诊断标准:P77

1.. 躁狂症以心境高涨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高兴、愉快到欣喜若狂,某些病例仅以易激惹为主。

2.. 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3..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周。

4..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症标准至少1周。

3. 【真题】:2009年4月

小刘,男性,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既往身体健康,学习成绩良好,喜欢足球运动。期末前一个月出现:白天上课大脑一片空白,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感到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入睡困难,每天早晨4点就醒,不愿见同学,连平时喜欢看的足球比赛都不想看了,无食欲,体重下降,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该读大学,产生退学想法。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KP75,84

1.. 小刘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答:情绪症状:抑郁心境,兴趣丧失,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

认知症状:自责,感觉对不起父母老师,消极,以悲观的态度看待未来,想退学;

动机症状:上课大脑一片空白,对学习和娱乐失去兴趣;

躯体症状:体重减轻,失眠,每天入睡困难,很早就醒;

2.. 可以做出何种诊断?如何治疗?

答:可以认定小刘患上了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在期末考试前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心理治疗:通过贝克认知疗法,改变小刘对自己当前的状况的理解和歪曲,改变小

刘的思考方式,观察小刘现在的症状,通过和他沟通,对他进行说服、

开导。从而消除小刘目前的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帮助小刘重建自

信心。引导小刘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习惯,学习态度。

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1.. 情绪方面:抑郁心境、兴趣丧失、无愉悦感。

2.. 躯体功能: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睡眠障碍,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功性迟滞或激越。

3.. 动机症状:缺乏完成必要事务的动机,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事情,比如给学生上课。

4.. 认知功能: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抑郁症的病因:@复习题p17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1. 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主,这种低落与所处的环境不符,表现为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

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2. 病情严重者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2周。

4. 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

抑郁症标准至少2周。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 【例题】:7p98

小方,男,39岁,未婚,本科学历。病人初中二年级(1981年),因看了车祸的照片受刺激,有2~3个月失眠,老觉得家里人害他,也有好多人保护他,世界对他来说分成了两极。疑心母亲在饭里下毒,不敢吃家里任何东西,不敢在家里住。被家人送到医院住院,一个月后病情缓解出院。1990年大学毕业后复发过一次,住院治疗,病情缓解,具体经过不详。

1995年他突然热衷写文章,讨论宇宙、地球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并将所写文章寄给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让其转交国家主席,并说?此事引起了国家安全部的注意?。

1998年3月,小方因要参加职称考试而在家复习,恰巧有邻居装修,他很气愤,觉得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老想报复邻居。在看了一本描述特异功能的书后,怀疑自己有特并功能,并联想到自己是属?小龙’’的,同事也曾开玩笑说他可能是?水龙王?,即写了一个?手谕??我是地球人小方,命令中国长江发大洪水?,后长江在夏季发洪水,即认定自己就是?水龙王?。这时又有其他邻居在装修,认为是因为知道是他让发的洪水,在故意报复他。

后看到刘德华的照片,觉得刘德华瞪着眼睛是在责备他,所以写了?中国长江自今日起停止发大洪水?的?手谕?。洪水停止后,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确确实实就是?水龙王?。随后,踢开邻居家门,打了邻居两拳、踹了一脚后,被警察送到医院。

1999年6月出院后,一直在家写东西。期间,再次看了那本描述特异功能的书后,觉得自己不仅能管水,可能还能决定整个宇宙的命运。他说:?因为我以前写了《宇宙论》,反映了宇宙的真实情况,士为知己者死,宇宙就听我的了。所以我就是‘宇宙王’、‘地球王’了。?

2004年4~5月份,自行停药的一个星期后,他将他父亲关到门外,用酒瓶将其母亲杀死,据他自己的说法,在2~3个月前就怀疑自己的母亲不是亲生,原因是家里从来没有妈妈抱着自己婴儿时的照片,自己和弟弟长得都不像母亲。上学时,在自己与同学争执时,母亲总偏向别人,而责怪自己。所以认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在生自己时难产死了,自己弟弟的母亲是爸爸的第二个老婆,现在这个是父亲的第三个老婆。他认为这个母亲老让自己干活,而自己现在处于心力衰竭的状态。他说:?你是不是不想让我活啊!你让我死,我就让你死?。结果悲剧发生了,他将其母亲杀死。警察又将其送入医院。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症状:

1.. 思维内容:可引出被害妄想:疑心母亲在饭里下毒;

非血统妄想:称自己并非父母亲生,而是抱养的。证据是自己的长相和母亲不一样;

夸大妄想:觉得自己不仅能管水,可能还能决定整个宇宙的命运;

关系妄想:邻居装修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看刘德华照片觉得刘德华瞪着眼睛在责备他。

2.. 感知觉:可引出大量幻觉。

包括幻听:认为近一月来常听到自家楼上和楼下一直有吵闹声,吵得自己不得安宁,有时还

有言语声;在路上觉得有人在议论自己。

3.. 情绪反应:情感倒错、情绪反应不协调:称自己将母亲杀死后心里特高兴。母亲对自己30多年的压

迫终于结束了。

4.. 意志行为:意志行为减退。

5.. 自知力:元自知力:觉得自己只是周期性失眠导致的神经错乱。

2.诊断:

根据病人的病史、发病时的表现以及入院时的检查情况,病人符合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表现为多疑,内容荒谬离奇,多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

3.危害:

1.. 在幻觉、妄想的影响下,病人可能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和危害社会治安等行为。

2.. 妄想中最常见的是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即病人认为别人的言行都与他有关,都是要加害于他,都是

2. 【习题】:p100

小山,男,34岁,未婚,无业。1996年无诱因缓慢出现敏感、多疑的现象,疑心有人要害自己,平时害怕上街,坐车时不坐在前排,怕背后有人害自己。曾经多次调换工作。1998~1999年,病情略微有所缓解,能安心工作。2003年3月爷爷去世,导致其病情加重,乱说话,说人死后有鬼魂,出现担心、恐惧、自言自语、凭空与人对话,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开始与邻居产生摩擦。起初是邻居将两家公用的门关上,认为影响了自己家的进出,造成两家关系不好,之后觉得邻居的举动是故意针对自己的,要加害自己。认为邻居一直在监视他和来找他玩的同学,还将他们的举动告诉自己的家长,给家长写信指责自己。后来觉得越来越多的人要害自己,整个楼,甚至是街上的人都要害自己,因此不愿出门、上街。总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神很怪异。曾经听见有声音在骂自己,于是就和那个声音理论,争吵,因此经常在自言自语。有时也会听到命令,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学狗叫。能看到墙上有佛像、天神等,好像墙上挂了一幅画。

2004年9月底,家人发现其病情又出现波动,在家里乱给人打电话,情绪易激动,经常发脾气,坐立不安,10月初,出现发呆、发愣、不与人交流,睡眠和饮食都很差,再次出现凭空与人对话、怀疑自己被跟踪、被监视等。病人自述晚上能听到房上有人说话和走动,在说骂自己的、很难听的话,因此感到焦虑。

病人在胎儿期、婴儿期发育正常。在小学和中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到高中时成绩下降,没有考上大学,上学期间与老师和同学关系一般。高中毕业后换过多次工作,如打字员、旅行社职员、松下电子职员等。曾经谈过几次恋爱,但都没有结果。从小家人对其要求严格,内向,缺少自信,性格温顺,无知心朋友,无特殊兴趣爱好,不嗜烟酒。否认重大疾病史。父母二系三代无精神分裂史。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小山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又称妄想症,病人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相对完整,主要症状是妄想和幻想,如夸大妄想、被害妄想等。妄想的范围可逐渐扩大,有泛华趋势。幻觉中以言语性听觉最常见,内容

多是讽刺、批评等

2.小山有哪些典型临床表现?

答:1.. 妄想:如:1996年无诱因缓慢出现敏感、多疑的现象,疑心有人要害自己;

平时害怕上街,坐车时不坐在前排,怕背后有人害自己。

说人死后有鬼魂,出现担心、恐惧、自言自语、凭空与人对话,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2.. 幻觉:如:曾经听见有声音在骂自己,于是就和那个声音理论,争吵,因此经常在自言自语。

有时也会听到命令,如不断重复一句话或者学狗叫。

能看到墙上有佛像、天神等,好像墙上挂了一幅画。

3.. 情感淡漠:如:出现发呆、发愣、不与人交流,睡眠和饮食都很差

4.. 社会功能受损:

精神分裂症可能的原因:@习题p21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1.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

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自然病程多迁延,呈反复加重或恶化,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2. 病情严重者有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 符合病症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4. 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

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 【例题】:8p114

晓莲,女,13岁,由父母陪同第一次就诊。她在候诊室里静静地坐着,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她无关,别人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随后,面无表情的她在父母的陪同下进入诊室,安静地坐在那里,父母轮流向咨询师讲述她的患病经过。咨询师时不时有意的观察她。她从不插嘴,面部没有表情。咨询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晓莲显得成熟,稳重,有主意,也很坚强。她的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给咨询师的印象是,她似乎很抵触这次咨询,当被问及问题时,她的回答非常简捷,但还算配合。

晓莲从小就喜欢跳舞,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从普通小学转入了专业的舞蹈学校。几年来,晓莲捧回了无数的奖项,她的强项是独舞和芭蕾舞。舞蹈学校的老师不让学生多吃,对饮食有很多的限制。尽管如此,许多孩子都会在被子里偷吃,但晓莲却非常听话,即使很饿。也能坚持不多吃。

?非典?期间,晓莲从学校回到家里练习。由于老师交代过回到家不许多吃,晓莲就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每天,不管什么天气,她都会坚持近两个小时的大运动量练习。因为她的卓越成绩,父母很为她感到骄傲,因此,对从小胃口就不好的晓莲也没有太注意。到了夏天,晓莲开始出现胃疼,使得原本饭量就很少的她吃得更少了。这时候,父母开始带看她看胃病,并在小儿科住院两周,后她强烈要求出院。由于进食更加困难,她的体重从原来的30多公斤,下降到不足20公斤(身高156厘米),最低时,体重只有17.5公斤。在这种情况下,她常常晕倒,连学校都不能去了。

晓莲说她不希望体重增加,没有任何食欲,尽管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无法让她进食。有时,常常是一天下来什么都不吃,吃进嘴里的东西,咀嚼后又吐掉。晓莲看起来已经失去了对所有食物的兴趣。她说:?小时候,在舞蹈学校时想吃,但老师不让吃,自己挺挺就过去了。现在,我从来就不觉得饿?。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神经性厌食的症状表现:

1.. 在本案例中,晓莲表现为过分节食,进食量逐渐减少,导致体重逐渐减轻,体形消瘦。她整日专注

于自身的体重、体形,虽然已经骨瘦如柴,但仍然非常担心肥胖,强迫性的专注于变瘦。为了降低

体重,晓莲严格限制每日的进食量,同时,每天坚持做过量运动以帮助热量的消耗。

2.. 在医院治胃病的经历和此次咨询师的观察可以说明,晓莲不希望自己的体重增加,不会主动求医。

2.神经性厌食的危害:

1.. 晓莲的神经性厌食带来了严重的生理上的后果:晓莲看起来眼睛凹陷,皮肤苍白,四肢细长,

经常出现胃痛的状况,并且常常晕倒。

2..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后果包括:情感淡漠,没有表情,似乎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与她无关;

注意力不集中,别人有关于她的谈话也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3.神经性厌食的病因:

1.. 进食障碍的病因通常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作用。

2.. 在本案中,晓莲从小练习舞蹈,后来转学到舞蹈学校,这种特殊的环境要求她要保持苗条的体形,

不能多吃东西。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其获得的卓越成绩感到骄傲,这无形中对晓莲形成正强化,

她会为了赢得父母的期望和关注而继续减轻体重、保持体形,获得更多的奖励和荣誉。

3.. 晓莲已经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产生了对自己体重和体形的歪曲自的认识,

并且还在不断地残酷地追求苗条的体形。

Ps:区别:神经性厌食病人:对自己的节食行为和对食物的成功控制感到非常自豪;

2. 【习题】:p116

欣欣,女性,24岁,身高172厘米,某高校大四学生,高高的个子,修长的身材。仔细观察后发现,她面色苍白,颧骨下端比较丰满,牙齿上许多的褐色斑点,手背上有被牙齿咬过的伤痕。由父亲陪同前来就诊。实际上,父亲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在电话和咨询门诊中咨询女儿的情况,并因此意识到问题严重,这才下决心前来诊治。

父亲比较有权势,家里生活水平高,据父亲描述,女儿从小胃口很好,营养也好,小学二年级在班里就是最高、最壮的一个,初中三年级时体重达到90多公斤,身高近170厘米。她一直生活的很愉快,直到高中。高中阶段,她仍然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她脑子很聪明,思维很敏捷,特别能言善辩,学习也比较出众,父母和亲戚都为之自豪。但高三的一个假期,在父亲单位的一次聚会上,叔叔阿姨们的谈话中偶然提到针灸减肥很有效,欣欣萌生了去尝试一下的想法,就这样开始了减肥。结果.减肥效果的确不错,体重明显下降。由于体重的下降,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使她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上了大学后,由于地区差别,进校时的成绩在班上不算好,加上不喜欢父亲给自己选定的专业,欣欣感到学习很吃力。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此时,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便开始了更加严格的减肥计划。由于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从此后,这个恶性循环就开始了。近6年来,暴食、呕吐、导泻,一直在这个怪圈中走不出来。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作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如果不同意就要自杀。她曾经自伤过,至今前臂还留有疤痕。她整个人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脾气很暴躁、说谎、抑郁、生活没有兴趣、没有一点自信、敏感、多疑、她觉得自己非常痛苦,还不如一死了之。

请根据本章有关进食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欣欣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神经性贪食

2.欣欣有哪些这种障碍的典型临床描述?

答:1. 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如:严格的节食,她往往坚持不了几天就饥饿难忍,于是开始大吃;

2. 导泻技术的使用;如:暴食之后又感到焦虑而诱发呕吐,服用泻药。

3. 将成功归因于体重和身材。如: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

3.试分析造成欣欣患上进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

1. 心理学因素:1.. 暴食的女性总是觉得她们的身材偏胖,她们的理想体重总是比相同身材的控制组要瘦一些;

如:她还逼迫家人同意自己去作隆鼻、减少腹部脂肪和将腹部皮肤拉紧的各种手术

2.. 严重的情感创伤和内心冲突也可引起食欲旺盛。

如:上学以来的那种优越感一下子没有了,感到非常沮丧,进食增加,体重增加也较快,为此更加焦虑。

2. 社会因素:当前的社会文化要求女性的理想身材是苗条的、柔软的,女性承受了相当大的要符合这个理想标

准的压力,这是造成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如:想起苗条身材的魅力,学习不出色,体形出色一样可以增加女孩子的自信心

3. 进食障碍与家庭互动模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且进食障碍的发生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密切相关。

如:她的身材也苗条了许多,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大加赞赏,使她尝到了体重下降带来的好处,并由此开始了间断性的减肥。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 【例题】:9p134

于某,男,独生子,在职业高中读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学校给他的评语都很好。平时来往的同学、朋友都是男性。他从不和人打架。有时和男同学开玩笑,但和女同学之间?界限分明?。1990年初夏,派出所民警找到于某的父母,告诉他们病人曾在女孩子面前显示生殖器,并说这是流氓行为。由于他认错态度较好,民警没有拘留他,只要求父母对他严加管教。当父母询问时,于某老实地承认了,表示很怕羞。但又告诉父母说,不知为什么?一到时候?就克制不了。

后来于某进了医院.在单独与医生谈话时,他讲述了自己的患捅经历。

大约在1988年(16岁)夏天,有一天,当他独自一人在住家楼房近门口处闲站时,走过一个15~16岁的女孩。于某忍不住取出阴茎手淫,女孩看了一下便走过去,没有声张。于某当时感到很舒服,有一种满足感。以后在同一地方连续干了5~6次,有时在手淫时,女孩多看一眼,便可兴奋射精。

大约在1989年,因住家附近施工,换到别处平房暂时居住。常在大院门口,等到单身女孩经过时,做出同样行为。有的女孩低头过去,也有的看一眼后走过,但还要回头有一下,这时感到最兴奋,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1990年以后,时常在傍晚时候,在胡同口或僻静的街上,当女孩走过时,显示他的生殖器。自此以后,这类行为从未间断。

来诊之前,有一天下课后在学校附近向几个女生显示阴茎,对方惊散。次日被派出所民警叫去,因此觉得问题严重了,非常羞愧,于是前来求助。

回忆经历:大约3~4岁时,就对母亲的脚和袜子感兴趣,老想用嘴和鼻子接触。记得母亲还把这件事当作笑话和父亲讲。6~7岁时,每当母亲不在家,便穿上母亲的袜子和半高跟鞋,走起路来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大约在9岁时,有一次在一个女同学家里做功课,当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女孩主动提出要看看他的?小鸡?。遂脱下裤子,阴茎勃起。女孩用手玩弄他的阴茎,显得很高兴,他也很舒服。以后这样的性玩耍做过多次。有一次刚好被早下班的父亲发现,批评了他。以后未敢再有类似的行为,但时常想和其他女孩有类似的行为。13岁开始手淫,16岁开始公开在女孩面前手淫,感到这样?刺激?更大。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露阴癖的症状表现:

1.. 在本案例中,于某表现为反复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满足引起兴奋的强烈欲望,并伴

有手淫行为,觉得有快感或满足感,同时,病人没有与对方的性交意愿。

2.. 此行为从198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91年,达3年之久。

2.露阴癣的危害:

1.. 于某已经觉得自己的问题相当严重,自认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又没有办法控制自己

的冲动,因此内心非常冲突。

2.. 曾经被民警发现并被认为是流氓行为,已经影响到病人的社会功能。

3.露阴癖的病因:

1.. 性偏好障碍的病因通常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 在本案例中,于某早期经历中不适宜的性联想和性经验不容忽视。对母亲的脚和袜子感兴趣,穿着

母亲的袜子和鞋会有说不出的快感以及和同伴女孩之间的性游戏都是问题的基础。在其成长过程中,

由于缺乏相关教育,一些适应的性唤起模式或技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暴露带

来的兴奋与满足,从而强化了这种不适宜的行为。此类行为引发的道德上的焦虑和羞愧致使病人尝

试抑制,但这种抑制反而导致这样的想法、幻想和行为的增加。

2. 【习题】:p136

病人男性,1964年生,高中毕业,没有职业。1988年3月由父亲陪伴找医生求助。病人叙述如下:

大约在9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进公共厕所,发现男、女厕所之间的木质隔板上有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对面女厕。出于好奇看了一下,正好看到有一个妇女蹲在那里,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小学四年级时,发现学校里男女厕所之间的隔板也有一条裂缝,通过它可以看到女厕所入厕妇女的前部。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阴部,感到更兴奋。以后看过多次。并发现年长妇女阴部还有阴毛,更觉得好奇、激动、满足。脑子里老想着妇女的阴部,有时在窥看时,阴茎勃起。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偷看被一男同学揭发,有许多男生起哄,感到没脸见人,每天上学都?心惊胆战?,下决心不再去看了,并尽量避开公厕。一年多没再去看,感到非常压抑,时常有要看的冲动。

12岁进入初中,换了新环境,窥看女厕的冲动又强烈了,时常在女厕窗外隐蔽处窥视。有机会看到时,心情激动,阴茎勃起。有一次被同学发现,心里感到羞耻,努力克制自己不去偷看,平时少出门。

初三时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也有礼貌,爱劳动。老师准备发展他加入共青团。因有同学反映他经常偷看女厕所,未被批准。病人承认并做了检讨。父亲知道后责骂病人。

进入高中学习后,仍有要看的冲动,忍不住窥看女厕所多次,否则即感到烦躁不安。发现一处公厕,男、女厕所之间的木隔板下空隙稍大,即开始利用小镜子反光来偷看。有一次被一妇女发现,学校给予警告处分,病人非常悔恨,怕给自己考大学造成不利影响,借病休学半年,但窥看厕所的欲望没有消失,一有机会便会采取行动。

复学后仍不断到许多厕所找机会窥看,会采取多种方法。虽然机会难得,但一旦看到后即感到兴奋、满足,自觉是一种?享受?。

1982年,18岁,又被发现并拘留半个月。回家后悔恨痛哭,下决心不再干了。但?念头?一来,实在难以控制,还是寻找机会行动。

请根据本章有关性偏好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的偷看女性在裸体、脱衣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本案例中:1. 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2. 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阴部,感到更兴奋。以后看过多次。

3. 虽然机会难得,但一旦看到后即感到兴奋、满足,自觉是一种“享受”。

2.试分析造成病人患上此类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答:1.. 性与社会的问题:性偏好障碍的异常的唤起模式常常发生在其他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

不愉快的性唤起可能和成人之间两厢情愿的性唤起不足有关。在许多情况下,如无法

与他人建立适当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就容易导致不适当的性输出。

2.. 早期经历:对后来性唤起模式的影响似乎很大。早期的性幻想、个体早期的经历、社会对性行为的要求

和态度都可能引发性偏好障碍。

如:大约在9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进公共厕所,发现男、女厕所之间的木质隔板上有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对面女厕。出于好奇看了一下,正好看到有一个妇女蹲在那里,

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 【例题】:10p153

黄某,男,北京人,26岁,未婚,初中文化,待业在家。病人的生活充满坎坷,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和父亲、奶奶一起生活,母亲半年后与别人结婚,离婚之后从不来探望。父亲是某化工厂工人,初中文化,好赌,嗜酒如命,每次酗酒后就用皮带抽打他。黄某成绩很差,不遵守纪律,顶撞老师,是老师的?头等麻烦?。初中毕业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念书,整日游手好闲,与一帮小混混在一起。性格暴躁,易激惹,冲动,心胸狭隘,有反社会倾向。

病人于16岁与朋友聚会时,朋友给其一支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吸用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疼,随后出现舒适,有飘飘欲仙的感觉。病人出于好奇,持续使用,约10天左右停用这种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哈欠,流泪,流涕,无力,出汗,寒战,肌肉疼痛,心情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2~3个月后自觉快感出现不如以前明显,随即开始加大海洛因的使用剂量。尽管剂量不断增加,但在半年后快感消失。此时,每日海洛因滥用剂量大于2g。为增加用药效应,病人将使用方式改为烫吸。每日使用4~5次,否则,即出现上述不适症状。快感已经不如开始时强烈,仅仅持续极短的时间,或者不出现。为能更快地缓解不适,病人于1998年开始静脉注射海洛因,每日使用剂量l~2g。

病人开始使用海洛因至今10年间,先后10次停药或者住院脱毒,但均因种种原因如失眠、烦躁,或者一些不顺。的事而再次开始使用海洛因。10~20天内滥用剂量即恢复到每日1g。

分析:

本案例涵盖了以下知识点:

1.海洛因的依赖症状表现:

1.. 在本案例中,黄某吸食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舒适和放松,有飘飘欲仙的感觉。约10天左右

停用这种夹带有海洛因的香烟后,出现哈欠,流泪,流涕,无力,出汗,寒战,肌肉疼痛,心情烦躁,

失眠等不适症状,即出现了身体依赖性。失眠、烦躁,或者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会使用海洛因,可

见形成了精神依赖。2~3个月后快感出现不如以前明显,随即开始加大海洛因的使用剂量,说明耐

受性增加。

2.形成海洛因滥用的原因:

1.. 海洛因依赖通常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方面的综合作用。

2.. 在本案中,黄某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父母离异,父亲虐待,受教育水平低,与小混混在一起,

以及同伴诱惑他吸毒等,都造成了他海洛因依赖的社会原因。

3.. 另外,他性格暴躁,易激惹,冲动,心胸狭隘,有反社会倾向,这是心理方面的原因。

4.. 至于生物原因,父亲嗜酒如命,可见有一定的遗传作用。

2. 【习题】:p155

病人张某,男性,l9岁,某服装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病人常与朋友周末一起光顾住家附近的迪斯科舞厅。半年以前,在朋友的劝说下服用半片摇头丸,用药半小时后即感到头晕,随即出现爱讲话,愿和他人交谈,口渴,出汗,磨牙等症状。在通宵的跳舞过程中不觉疲乏.并随其他舞者不住地摇头。起初只是到周末才和朋友一起服用摇头丸,2~3个月后,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并体验用药后舒服的感觉。同时,服用剂量逐渐增加。就诊前每次服用2~3片。服药6~8小时后感到疲乏、无力,入睡醒来后感觉极度饥渴,心情郁闷,精神不振,此时希望夜晚尽快到来,以便尽快体验用药后的舒适感。由于病人父母发现其学习成绩下降,双手轻微震颤,并且其他同学反映病人经常旷课、出入舞厅,故携病人前来医院就诊。

请根据本章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张某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

答: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

苯丙胺类兴奋剂依赖。

2.结合案例资料和你所学的知识,试分析造成张某物质滥用的原因。

答:1.. 脑内奖赏系统:位于边缘系统的奖赏系统是导致药物依赖的结构基础,单胺类等递质的变化是精神活性物质作用的直接后果,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受体和受体后变化是药物依赖行为产生的重

要条件。

如: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并体验用药后舒服的感觉。

2. 心理因素:强化作用:精神活性物质既具有正强化作用又具有负强化作用;

正强化: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吸毒后的快感;

如:此时希望夜晚尽快到来,以便尽快体验用药后的舒适感。

3. 社会因素:1.. 可获得性:即是否方便易得;如:即使不是周末也要自己去舞厅,为的是能找到这种药片

2.. 同伴影响:如同伴间压力等;如:在朋友的劝说下服用半片摇头丸;

4. 总之,物质滥用和依赖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的存在和药理性是滥用、依赖的必要条件,但

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的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有关,而社会、文化因素在药物滥用、依赖

中起到诱因作用。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1. 【例题】:11p173

鲁西早产了3个星期,分娩过程长达23个小时,最终通过产钳助产离开了母体。出生后,鲁西需要吸氧和特别护理,还接受了消退黄疸的治疗。

在成长过程中,鲁西遇到了很多麻烦。例如,她总是太痛苦以致不能喂食,喂得多了或快了,她就呕吐。晚上也很麻烦,因为她要花几个小时才能安静下来,而且总是很早就醒。到1岁生日时,她才刚刚能坐,还不会爬。她的家庭医生说,她发育迟缓。到14个月时,她开始爬(正常发育是在6个月开始),到19个月时,她借着家具站起来(大部分儿童在12个月左右时就能做这一动作),而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进步。

2岁时,鲁西还不会使用单词,她的父母尝试着和她玩简单的游戏,如躲猫猫,而她却没有任何回应。30个月时,她才开始走路(大部分儿童14个月就会走路)。平时,她的主要声音是一种用舌背发出的奇怪的滴答声,以及不同的尖叫声。除非周围的人,包括她的父母,有一些她想要的东西,否则她总是对周围的人不加理睬,似乎他们根本不存在。一个儿科医生认为她发育的迟缓可能是出生时的难产所致,建议她每12个月就做一次检查。

她喜欢玩一个特别的蓝色和红色相间的拨浪鼓,她可以连续摇动或转动几个小时。只要她拿到这个拨浪鼓,她就不会看其他人了,如果有人拿走拔浪鼓,她就尖叫并将头撞向地板。这对她的父母来说是极大的打击。鲁西对气味非常感兴趣,喜欢闻食物、玩具、衣服和人,这让她的父母感到十分难堪。她还喜欢触摸东西,经常划女人腿上的袜子,甚至是完全陌生的人。如果这种行为被制止,她就会发脾气。

4岁时,儿科医生怀疑鲁西患上了孤独症,把她介绍给一位心理医生并进行详细评定。诊断是确定的,她的父母被告知鲁西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他们非常伤心,但他们感到,鲁西终于可以得到她非常需要的帮助了。

分析:

1. 孤独症儿童不仅在认知、语言和社会能力方面与正常的儿童差异很大;

而且还经常与其他的精神障碍存在共病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发育迟滞和癫痫。

案例中的鲁西,就是一个有精神发育迟滞的孤独症儿童。

2. 鲁西表现出很多孤独症的核心特征。

如她不能在婴幼儿时期发展正常的社会交往,无法与父母沟通;

表现出重复的兴趣和专注,如对女人丝袜的兴趣;

以及对某一事物非常依恋,如拨浪鼓。

鲁西的语言发展是非常异常的,不能说出正常的词语或句子,她的沟通能力缺乏,大部分时间是沉默。

3. 除了社会和语言发育上的异常之外,鲁西还表现出仪式行为和兴趣狭窄。

她可以花好几个小时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根本没有什么意思的东西。

如果这些强迫性的行为被迫发生改变,即使是很小的改变,鲁西就会尖叫。

孤独症的可能原因: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方式与正常儿童的行为方式差异很大,普遍认为这些症状肯定是以一些生理上的异常为基础。

1. 生物学因素:孤独症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孤独症儿童的脑体积比正常儿童大。

2. 心理学因素:早期研究表明,患儿父母内向、冷漠;

另有学者指出,是由于要抚养这样的患儿造成的父母态度行为;

孤独症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提高沟通技能和日常生活技能,减少行为问题。

1. 生物学治疗:目前没发现有效的医学方法、药物。

2. 心理社会治疗:孤独症的核心特征是:沟通障碍和言语障碍。

1.. 行为主义治疗师运用基本的行为主义治疗模式;

2.. 心理动力学模型的治疗主要强调为患儿提供一个具有支持和接纳的环境。在此患儿可以任意表达自己。

3.. 典型的治疗是在普通的家居环境中进行的。

3. 综合治疗:一般来说,智商正常的孩子比智力低下的孩子的治疗效果更好。另外患儿父母也需要心理支持;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案例 变态心理学平时作业 分数 一个不敢独自睡觉的女大学生 -----------黑暗恐怖症 、 姓名:储敏怡 学号:11092047 一、一般资料 李某,女,19岁,未婚,汉族人;某高职院校的五年制四年级学生,身材中等,偏瘦,面容稍显憔悴,相貌秀丽。衣着整洁。谈吐较犹豫,言语清晰,思维逻辑正常,表达合理,无感知觉障碍。 二、求助原因 2019年底入校以来,经常害怕黑暗状态的寝室。尤其是熄灯后,虽然想了很多办法克服,但效果不好,近 6个月来,越来越严重,常常难以入眠,即使入睡也会在突然连续惊叫中惊醒。因影响同寝同学的休息而前来就诊。来访者自述,自已是个极端内向胆小的人,有怕自己黑暗寝室的想法。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每到晚上熄灯时就紧张、害怕, 但是学院实行警务化管理,22时要准时熄灯,起初还可以自我克制,但2019年初以来却 越来越严重,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出汗、心跳等症状,每到入夜则担心熄灯 后有鬼而出现的害怕心理。每到傍晚就担心自己寝室关灯后的恐怖情景。夜间入睡后多为 浅睡,梦多,并且常常出现连续的惊叫,大约每周1—2次。但惊叫并不是因为噩梦引起,梦中多只是一些离奇古怪的梦,并不恐怖。对寝室外的黑暗则无恐惧感。因夜间睡眠不好,又担心影响同学的休息和自己的学习,因而白天情绪低落。 个人成长史父亲为私企老板,较为富有,关系一般,现已与亲生母亲离异,与一年轻 女性结婚,并育有一子,大概1岁余。母亲做服装生意,独自抚养姐弟两人。弟弟14岁,很听话,在上学。李某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未离婚时经常吵闹,互相指责对 方有外遇,并最终因此离婚,李某在学校因此而被同学嘲笑。父亲脾气暴躁、迷信,动起 怒来特可怕。父母常常在半夜打架,李某和弟弟经常被扭打和吵闹声中被惊醒,边哭边拉架。父母离婚后父亲仍然经常回来居住,依然常常在间与母亲打架,父亲仍指责母亲在外 边有“野男人”。父亲经常在家里搞各种迷信活动,和李某“驱鬼”,李某基本是在不断 的迷信活动中长大的。父亲很爱李某姐弟,经常给李某姐弟经济资助和关心。如大学以后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26)

第一章绪论 领会: 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试 (5)生理心理评估 (6)脑成像技术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三级技能—变态心理学 (2001年11月-2008年5月真题汇总) 2011年11月 案例五: 案例介绍:下午六点,心理咨询师正准备下班,来了一位年轻女士,要求咨询,咨询师告诉她,咨询是要预约的,请她改日再来。她说,那不行,今天无论多晚,都必须要为她咨询。口气坚定,不容商量。又说她担负重要的任务,时间很紧,还戏谑地说,不就是晚吃会饭嘛,晚一会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减肥么。 心理咨询师观察到该女士二十多岁,衣着打扮正常,朴素,没化妆,表情令人难以捉摸。咨询师请她入座后问她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她没有回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你可真有本事,中秋节会吃粽子,耽误时间了,地铁是动车出事故,你能把抑郁症治成精神分裂症,就这样,别哕嗦,开药吧。 以下是双方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想开什么药? 该女士:维思通。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吃维思通? 该女士:他们说这个对我有用。 心理咨询师:他们是谁啊7 ( 该女士:别装糊涂了,就是精神病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 心理咨询师:你找他们看过? 该女士:还住过院呢。 心理咨询师:那因为什么不继续找他们?

该女士:我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病,我是心理问题,你不是心理专家吗? 多选:46、该女士的行为特点包括( )。 (A)强人所难 (B)随心所欲 (C)有病乱求医 (D)语言夸张 单选:47、该女士出现的主要症状是。( )。 (A)主客观不统一 (B)破裂性思维 (C)夸人语言 (D)行为异常 单选:48、对于该女士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要向她说明其所言不实 (B)不与她争论 (C)委婉地告诉她记忆有误 (D)判断这句话有无症状学意义单选:49、对该女士形成初步诊断前,首先需要排除的是( )。 (A)心境障碍 (B)人格问题 (C)精神病性问题 (D)疑病症 单选:50、对该案例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向她说明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 (B)进行转诊 (C)通知家长 (D)委婉说明自己对她的问题无能为力单选:51、交谈中,咨询师请助手为该女士倒杯水,趁机递给助手一个小条,上写:“注意,精分”,其用意是( )。 (A)考虑安全措施 (B)尊重该女士 (C)考虑保密例外 (D)准备药品 单选:52、对该女士的收费问题,比较恰当的做法是( ) 。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变态心理学论文作业

变态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择了变态心理学作为我的选修课,尽管本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时我们都是在看一些关于一些心理变态的电影,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完整本课本和看了那么多的心理变态的电影,我对变态心理学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算不上深刻。 首先变态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饿异常表现,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整本心理变态学分为20章,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理解和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几章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关于第4章中对于变态心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我起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一开始我就认为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环境的后天影响,当然前面一张说道的和一个人本身的生理也是有点关系的我不反对,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内向的人可能相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更容易产生变态的心理,但是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引导我相信会对于一个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对于第八章——人格障碍,书中解释: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对于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能算做事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最易发生在幼儿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人

格未发育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尤为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生物学家们还做过一个调查——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个我认为绝对有理:1.亲缘关系越近接触的机会越大,可能就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2.可能血缘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这一章我看得最仔细,同样感触最深,理解也最深刻。精神分裂症心理异常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环境脱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分裂。它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几种:1思维障碍2意志行为障碍3感知觉障碍4 情感障碍5 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它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生物遗传和化学影响,也可能是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引发,也可能是社会家庭发面的因素。对于这一块的治疗的话。应该及时,尽量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由于病人症状活跃而丰富,内心矛盾冲突明显,情绪不稳,心理活动的各方面不协调。因此此时因以药物知了为主。同时配以心理治疗,渐渐的帮主病人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态心理的问题书中也有写到,不过仅有儿童和老年时期的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笔者有必要在增加一张关于青年人的心理障碍,因为我认为最主要的人群还是集中在青中年,发生变态心理的也可能会更多的集中在青中年,不过可能对于青中年的变态心理分布比较广泛和前面的一些可能有重复之嫌吧,不想儿童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 偏执型人格障碍

变态心理学 案例报告 班级:11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

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 案例: 某男,已婚,系同一条街的街坊,约50岁,离异。 个人成长史: 自小与四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姐姐在16岁时因病死亡)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脾气较怪,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责怪打她的子女。其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年轻时,常年与其母亲分居,且不抚养子女,将工资用来养活一个寡妇及其孩子。后来得知父亲养活了别人,找父亲说理,被父亲关在小黑屋,不给吃喝,险些丧命,后被看不下去的邻居搭救。 案例描述: 后来结婚成家后,心重,敏感多疑,每每看见妻子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与别的诸多男人有不正当关系,甚至害怕“狗男女”要一起害自己,时常会打骂妻子。他悄悄跟踪妻子,并反复盘问,多次要求妻子不可以与异性接触。后妻子与其离婚,并带走孩子。 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在向自己家门口扔树叶,便怀疑小孩是受邻居唆使要谋害自己,并为此与邻居大骂。有时在看见小狗便溺,也破口大骂,指责狗的主人居心叵测,多次险些与狗主人打架。 常与别人激烈争执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与别人意见相左时,总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仿佛自己是伟人、智者。夸耀自己的字体(事实上不怎么样),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很有本事,感到社会对自己不公。与别人(父母、妻子、孩子等)争吵后,挑剔别人的种种错误,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对本案例的身心状况评估: 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与常人无异,思维逻辑、智力等正常; 社会功能部分受损,能挣到工资过活,但是无法与人保持持久友好、正常关系; 具有与一般人相异的情感表现,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 自幼的经历使得他人格方面有缺陷,不完善。性格敏感、多疑、不信任人。 CCMD-3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其症状标准: 广泛、稳定、长期的与常人偏离,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异常偏离。 ①心胸十分狭窄,对遭遇过度敏感,多疑; ②感觉被迫害,且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④过分自我中心,过于自负,一直将错推给别人,坚持认为自己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自己永远都正确; ⑤易激动,过分警惕,抱有敌意; ⑥脱离实际的好争辩;

变态心理学主观题示例

五、案例现象描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案例一: 男性,36岁,医生。两年前得知自己同科室的同事曾经因为嫖娼被抓,以后就对该同事接触过的东西避而远之,担心传染上性病。逐渐出现碰过一些他认为该同事碰过或有可能碰过的东西就反复洗手。以后担心的范围逐渐扩大,乘公共汽车,在饭店吃饭,在宾馆住宿,之后都要反复洗手,洗澡,并尽量回避公共场所。洗手、洗澡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已不能去上班,并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心理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心理障碍是强迫症。 (2)强迫症的主要症状特征是强迫(观念或行为)和反强迫现象。 案例中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洗澡。 案例中出现反强迫现象: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 2.案例二: 患者男性,60岁,初中文化,退休。多年来染上了吸大麻烟恶习,并成瘾,已持续20年。记忆减退,工作中差错多,有时说话颠三倒四。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曾被开除公职,后经收容治疗了2年,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精神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精神障碍是大麻依赖与成瘾。 (2)案例中有大麻依赖和戒断反应。 大麻依赖:吸食20年。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 大麻戒断反应: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3.案例三: 张某似乎对发报员的工作很称职。他认真负责,要求完美,对事情周到入微,但和同事的关系不但不亲密,反而很“疏远”。即使日常事务中的微小变动,也会使他极度不安。例如,如果同事没有严格按照他详尽的日程安排或计划去做,他也会紧张和急躁。生活缺少乐趣,并总因为小事闷闷不乐,他严格的日程安排根本不可能实行,因此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或胃痛的症状。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人格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况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一直表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要求很严,还特别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某同学,见了该同学,尤其紧张,害怕与该同学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学就非常紧张。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也因此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互相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

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同学,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普通男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对该求助者的分析与判断如下: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本案最可能的诊断: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心理学案例分析25556

六、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9、电影《青松岭》有这样的情节:车夫钱广每次到下坡转弯处的一棵大树旁就使劲抽打辕马,马便狂奔跑起来。后来,车夫换成了万大叔,当他赶车行至大树旁时,并未抽打辕马,马却也狂奔起来,差点儿出了危险。辕马狂奔是什么心理现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变态心理学试题(一)

变态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非典型性反应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 2.幻觉的定义是( )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体液理论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A.恐惧症B.癔症C.强迫症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 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 A.情绪低落B.情绪不稳C.情绪高涨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维联想散漫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与我们根底心理学研讨的范畴不用,而且心理能否变态我们是经过社会文化来决议的。大家要正常了解变态心理学,由于心理变态的人常有明显的偏离社会常模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以为只需违背了社会常模的人都是有病的。我们来跟随心理咨询师经过一则变态心理学案例剖析来详细理解变态心理学学问。 刘某,女,32岁,已婚。因慌张、焦躁、如坐针毡、心悸、气急、怕疯、怕死。 病人1983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9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呈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愈加慌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置出血中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丢弃。失眠、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味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料理家务。3个月后病症加重,并呈现发作性极端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盲目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简直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焦躁,担忧再发,但尚能控制本人。 至5月份,病症愈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由于“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肉体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重复叙说本人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本人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怀、不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非常苛刻,请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搅,但四周无人又感到非常孤独。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呈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三言两语,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以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整丧失工作和料理家务的才能,生活难以自理。

案例分析报告

某男,55岁,汉族,小学文化,某市人武部修理工,已婚。 主因情绪低落、悲观焦躁6个月,加重2月伴自杀行为首次住院。 家族史:其父有精神障碍,具体不详,并于患者11岁时去世。其子患有精神分裂症,于6月前在我院经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奥氮平(再普乐)治疗3月痊愈,目前服药病情稳定达3个月。个人史:胞五行二,有一兄两弟一妹。母孕期及幼年生长发育不详。患者自幼家贫,上学至小学四年级,成绩一般,父亲去世后辍学,随母改嫁在家务农。18岁参军,退伍后当过警卫、兵工厂工人,36岁开始在现单位工作,与同事、领导关系好,平素热心爱助人,但谨小慎微。信奉佛教,经常去寺庙烧香拜佛,阅读佛经。吸烟20支/天×30年,饮酒30年,约每周2-3次,每次饮38度白酒1斤,近6月因病未饮酒。无毒品接触史。27岁经人介绍与现妻结合,婚后感情好,28岁育有一子。既往史:患下肢静脉曲张30年未治疗。无其他躯体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现病史:患者在6月前陪护儿子住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期间,出现紧张不安、情绪低落,担心儿子的病,经常与医生哭诉,不能为儿子的治疗与医生进行商讨,犹豫不决。失眠,每天只能睡4-5小时。曾在我院门诊服用阿米替林75mg/日治疗1个月,情绪有所好转,因口干不适换用曲唑酮50mg/日,后服药不规律。2月来病情加重,整日忧心忡忡,高兴不起来;不愿再参加佛教活动;不愿料理家务;话少,每天只有吃饭时与家人简单说几句话;活动少,动作缓慢,总爱躺在床上,感觉没有精力。担心家里没有钱,因此戒烟戒酒,不看电视怕费电,不让家人吃肉要省钱。对以前做过的事情感到自责,向妻子承认替别人做担保太草率。患者感到终日不能入睡片刻,认为自己也患了“精神分裂症”,感到绝望,多次说不想活了,并曾试图自缢一次被家人发现制止。进食速度也变慢,进食量尚可,体重下降5kg(半年内)。根据ICD-10,患者目前处于: A. 轻度抑郁发作 B. 中度抑郁发作 C. 重度抑郁发作 (根据ICD-10,轻度抑郁发作(F32.0)具有核心症状(心境低落、兴趣下降/快感缺失、精力不足/过度疲劳)至少2条,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至少4条,中度抑郁发作(F32.1)具有核心症状至少2条,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至少6条,重度抑郁发作(F32.2)具有3条核心症状,核心与附加症状共计8条。此患者目前存在症状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滞、自责、睡眠障碍、犹豫不决、自杀观念和行为,条目符合重度抑郁发作。) 患者能否诊断为心因性精神障碍? A. 是 B. 否 (患者的起病虽然与儿子患有精神分裂症有密切联系,但患者此后的症状表现不在围绕儿子的疾病,虽然儿子痊愈但患者的抑郁情绪已经达到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且存在明显的自杀观念和行为。故心因只能作为此次发作的诱发因素,不能诊断为心因性抑郁。) 询问患者诉自己在31年前无明显诱因曾经有过类似的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烦躁,感觉没有精力,失眠,持续几个月,曾经服用中药治疗后完全缓解。此后30年工作、生活一直顺利,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直至此次儿子得病。2年前有一段时间比较高兴,跟家人一起外出旅游1周,感觉愉快。 根据患者提供情况,为明确诊断,必须询问:

变态心理学教案设计

社会文化理论 变态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基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二、教学分析 个体所认同的社会规范是什么?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个体所在的家庭结构是什么样的?其他人如何看待个体?社会文化理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的异常行为。 理论依据:教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小组讨论,对比分析,综合探究等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课设计思路的理念之核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在于了解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含义,了解社会评价的标准,而本节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社会文化治疗的一些具体方法。

四、教学课时 针对本节内容,我准备利用两个课时来完成,因为两个课时的话时间相对宽松,两个课时有利于学生充分学习理解本章内容,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五、教学准备: 查找一些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加学生的兴趣。要求同学们查找一些社会文化理论的问题,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所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辅助教学。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学习水平:能让大家理解社会文化。 媒体内容与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 使用方式: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分三阶段来进行:一、社会文化理论家如何解释异常行为 (一)家庭结构和沟通 1、家庭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依靠家庭各个成员的互动维持平衡。也就是说,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以一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教学方案 (2008—2009学年2学期) 主讲教师李树军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在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信息并从中找出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技术不断提高。 2.内容简介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是结合变态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而形成的应用性技能学科,是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常见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如何分析、诊断,如何有针对性地对求助者进行有效帮助的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录象的观看、案例导读,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案例中学习如何初诊接待、涉入性会谈、初步诊断、咨询关系的建立、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的实施、心理测验的运用。同时对一些常见的危机干预、成长辅导、障碍矫治进行专题分析。 3.教学目标及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深化前期所学的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诊断学、心理测量学等学科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通过深入分析大量的成功的心理咨询案例,进一步熟悉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及注意事项,掌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各种技术与技巧的运用,能够为下一步学生自己动手做心理咨询打好坚实的基础。具体教学要求为: (1)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案例研究的方法。 (2)通过心理咨询成功案例的分析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过程,学习咨询者是如何开展心理咨询并将心理咨询的各种技术技巧运用于咨询之中的。 (3)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相应的操作技能,为今后可能从事的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变态心理学作业题

变态心理学作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判别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基本标准是( B ) A. 适应不良 B.痛苦或损伤 C. 其他人感到不适 D.违背标准 2.病人幻视,并伴有意识障碍,多出现于( A ) A. 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躁狂症 3.持久而荒谬的夸大妄想多见于( B ) A. 躁狂症 B.精神分裂症 C. 癔症 D.抑郁症 4.病人所谈内容大多为既往记忆残余,在提问者诱导下将其串联在一起,来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的经历,其内容丰富、生动,甚至荒诞不经,常转瞬即忘,这是( C ) A. 记忆减退 B.遗忘 C.虚构 D.错构 5.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能引起正常人悲伤或愉快的事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完全丧失,这种心理障碍是( C ) A. 抑郁 B.情感倒错 C.情感淡漠 D.焦虑 6.50岁农村母亲,目睹其犯罪儿子在家中被警察抓走,突然抽搐发作,但无意识丧失、咬舌、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这是( C ) A. 瘴症性运动性障碍 B.急性应激障碍 C.癔症性躯体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7.50岁农村母亲,听到在城市打工的儿子遇到车祸后,两耳再也听不见别人说话声,但有人在身后喊她,她能回头去看,这是( B ) A. 癔症性运动性障碍 B.癔症性感觉障碍 C. 急性应激障碍 D.创伤后应激障碍 8.癔症性精神障碍中的分离过程不包括( C ) A. 记忆缺失 B.现实感丧失 C. 适应障碍 D.身份改变 9.震后获救幸存的母亲,常反复想起在自己身边遇难的女儿,做相关的恶梦;她尽力回避任何与地震、女儿有关的东西;对生活丧失希望和信心,这是( C ) A.癔症性精神障碍 B.癔症性躯体障碍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急性应激障碍 10.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明显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这是( B ) A.偏执性人格障碍 B.分裂样人格障碍 C.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D.冲动性人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2009122201 马海建 经过几周的学习,对于变态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变态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接下来举例子来结合所学进行案例分析。 病例:男,19岁,学生。经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半年前开始凭空听见同班一位女生讲话,最初只是与患者念诵诗文,随后同患者议论班里同学的是非,近一个月来开始向患者发号施令。起初,患者尚能控制自己不照女生的命令办事,但渐觉得该女生占据了上风,终于有一天在课上大声唱起流行歌曲,骂老师。后该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 幻听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幻听的性质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嘈杂的噪音,也可以是音乐,更多见的是言语声。言语性幻听可以表现为直接与患者对话。也可以是在与第三人讲话时以“他”“她”提及患者(第三人称幻听)。幻听的内容有评论性的,更为特殊的是“实时评论性幻听”即对患者的言行随时随地发表议论,就像体育比赛的现场评论一样:幻听的内容也可以是政论性的,即两个甚至多个人的声音对患者的人品,能力,表现发表各不相同的看法:也可以使命令性的,即以权威的口气命令患者做这做那,不服从便威胁恐吓。幻听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或酒精依赖也可以造成幻听。 妻子死后,老王搬了家。因为身体健康又有兴趣,他参加了一个民间舞蹈小组,一个实事讨论小组。但是6周后,他就离开了所有这些小组。他告诉孩子说,旁边的人总在背后议论他,他在舞蹈小组中找不到舞伴,,在实事小组中受冷落,在陶器制作小组中得到了错误的指导。(退休前老王是一个天文学家,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工作。他在家里的书房也经常上着锁。据儿子说,他的父母很亲密,感情很好,但是他的父亲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他对新的面孔非常警觉,非常注意别人有什么动机。)他现在感到恐惧,担心别人会骗他,处处都非常小心。 该病例就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总认为别人要害自己,别人背后议论自己。患者会处处小心谨慎,总是没有根据的猜疑别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病人很敏感。攻击性很强,有的时候爱把自己的过失归罪于别人,总是找别人身上的不足。老王之所以会是现在的麽样,我认为是他的妻子去世。他没有朋友,唯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离开他,他很无助。 方某女 17岁学生高中文化 半年前因父母离婚,出现情绪低落,语言减少,上课思想不能集中,自觉思考解题能力下降,兴趣缺乏,不愿参加学校活动,不愿与同学接触,失眠、消瘦、食欲减退。期中考试成绩由原前20名,降至100名以外,感到无脸见人,出现消极行为,用刀割腕自杀,送院抢救。出院后不原再上学,终日卧床,自感“脑子生锈,已成废人”。后被送区精神卫生中心门诊,诊断“抑郁症”,服用氟西汀等,抑郁症状好转,曾返校上课,但很勉强。近1月余,因功课跟不上,情绪再度低落,对家长说:“活着没意思,太累,太痛苦,不如死了好。” 遂被首次送住院治疗。 入院体检、实验室检查正常,否认家属史。 精神检查(略) [症状标准] 1. 以情绪低落为主。 2. 具有下列症状(标准9项中,至少要有4项): (1) 兴趣丧失(不愿参加活动和同学接触); (2)精神运动性迟滞(语言减少、终日卧床);(3)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脑子生锈”); (4)自杀行为; (5)失眠; (6)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