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食性-2

精品课程-鱼类学教学课件

鱼类的食性

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

◆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

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

① 浮游生物:鲢、鳙

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

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

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

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

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

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

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

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

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

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

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

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

6. 吮吸:水+ 食物。摄食效能低

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

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

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

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

◆ 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 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凶猛性鱼类的食物链

* 也有一些鱼类食性的过渡阶段不十分明显,例如鲢开始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随着鳃耙、牙齿和肠管的发育,食物中浮游植物的比例逐渐增大,而后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

*有些鱼类的食物系列比较复杂,搞清它们食物系列的各个环节,对于苗种培育生产十分重要。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孵出后30d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2、食性的季节变化

*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消长,导致鱼类食性的季节变化。

*鱼类在不同季节的主要食物与该季节内饵料生物的消长相互吻合。例如在摇蚊大量繁殖的季节,鲤主要摄食摇蚊幼虫,而当摇蚊幼虫化蚊飞离水体后,鲤改以水底的蠕虫、腐屑和浮游甲壳类等为主要食物。

厦门地区鱼齐鱼食性组成的季节变化

3、因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不同栖息场所中生物组成的情况存在差异,鱼类在不同栖息场所的食物组成就不会相同。例如洄游性的鲑鳟类在海中生活时主要摄食小鱼,生殖季节回归淡水时往往以水生昆虫为主或很少摄食。

◆ 鱼类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1、鱼类食性的稳固性是指在环境食物因素改变的情况下,鱼类仍具有保持原来营养特性的能力。

2、可塑性则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鱼类改变自己营养特性的能力。各种鱼类的食性既有稳固性,又有可塑性。

3、三角鲂为草食性鱼类,其食性的稳固性较高,但在湖泊中也摄食淡水壳菜,有时达到较高的比例,说明其可塑性显著。

三角鲂

4、有些鱼则稳固性较高,可塑性较低。其稳固性高,可塑性只表现在捕食的种类因环境特点而不同。

5、另外一些鱼类的可塑性较高,稳固性较低,杂食性鱼类大多属于此类。例如青海湖裸鲤在夏秋季保持杂食性的特点,而在其它月份可塑性很大,出现分别以动物性和植物性为主的食性类群,但其数量比例在各月份均有变化。

青海湖裸鲤

第二节鱼类的摄食习性

◆鱼类摄食的方式

按摄食方式划分凶猛鱼类

① 伏击型:乌鳢、鳜

② 诱饵型:鮟鱇

③ 搜索型:狗鱼

④ 追击型:鳡、金枪鱼

⑤ 寄生型:盲鳗

⑥ 特殊型:锯鳐→以具锯齿的延长吻冲击刺伤、刺昏食物;电鳐→放电击昏食物;

射水鱼→口腔上面有一条沟状褶皱,与其下舌部贴含,波动时形成水珠射出,80-100cm ,远达200cm

按摄食方式划分温和鱼类

① 滤食型:鲢、鳙

② 吮吸型:海马

③ 刮食型:鲴类

④ 吞食型:青鱼

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 鱼类对其喜好食物有特定的形态适应:

食物类群相似,形态趋同演化视觉摄食鱼类、嗅觉摄食鱼类-摄取→口、齿、鳃耙的适应-消化→胃、肠构造的适应。

食物组成及其变动

一、基本概念

二、食物组成

三、食物选择性

四、食物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五、食物组成的变动

六、最适索饵理论

基本概念

1. 喜好食物:最优先选取的食物主要食物成分,依之完全能生存→ 主要食物

2. 替代食物:喜好食物缺少时选取的食物经常出现,依之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次要食物

3. 强迫食物:喜好食物和替代食物都不存在时为维持生存被迫选取的食物平时不会摄取→ 应急食物

4. 偶然食物:偶然出现的食物

食物组成

食物组成→食物种类组成的总和

食谱→将消化道中所有食物种类的比例

鉴定要求:类、种、亚种→据研究目的和研究者水平

食物选择性

1. 有无选择性

两种看法对立

◆ 判断:- 消化道中某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水体中该种饵料生物所占比例

◆ 有一定的选择性,不绝对选择性选喜食而又易得的食物 . 喜好性、易得性与选择能力的关系:喜好性:长期摄取某种饵料生物所形成的固有属性

易得性:摄取某种饵料生物的难易程度

影响饵料生物易得性的因素

形态结构:有刺、棘、壳→易得性低

大小:适口性,大→容易发现,易得性低

运动特性:善躲避、隐藏和运动能力强→易得性低

栖息和分布场所:水域→沿岸带、敞水区水层→上、中、下或底泥背景→反差大小

其他:体色、气味、可消化性、环境因子等

△ 发育阶段:食性转化和分化→扩大食物组成的生态适应食性转化→与摄食、消化器官的发育一致环境食物的供给→食性转化,威胁成活和生长

△ 生长:发育阶段不同→摄食形态学适应和生理要求不同

△ 季节变动:广食性→种类组成狭食性→各类食饵的比例

△ 昼夜变动:食饵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节律

△ 栖息场所:食物资源不同→以栖息水域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长的饵料生物为主要食物

△ 年份:环境条件的年间变动→食物基础变动

△ 性别:鮟鱇WT :举例说明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和选择能力? 如何查明某种食物是鱼类的喜好食物?

最适索饵理论–观点

最适索饵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 自然选择→摄食的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

☆ 摄食生态适应性→追求最大净能量得益(netenegy gain) =所获食饵的粗能量(得益)-获得该食饵所消耗的能量(成本)

最适索饵理论-衡量

☆ 衡量鱼类索饵得益与成本的单位→能量( 如食物的粗能量) 假定:较大食物>较小食物→ 重量

☆ 成本耗费→衡量困难假定:操纵或捕捉(追赶+ 操纵)食饵的时间与消耗的能量呈正相关成本=h/r 得益=r/h h →操纵食饵对象的时间;r →食饵的重量或能量

最适索饵理论–食饵选择

☆ 选择净能量得益大的食饵→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最适口

☆ 最适口食饵丰度↓ →食物组成扩大→新食饵的净能量得益>原食饵平均净能量得益

☆ 索饵成本与食饵大小的相关:U 形曲线→一定大小的捕食者有其捕捉成本最小的食饵大小→

☆ 鱼类达到最大生态适应的变量→需深入研究

最适索饵理论–索饵点选择

食饵分布→不均匀的层片(patch )状不同层片的食饵密度不同

边缘值原则(marginal value theorem ,Charnov ,1976 ):索饵鱼具有了解食物层片的分布、质量和利用率的能力,当索饵鱼在某一层片的摄食率=该层片各食饵的平均摄食率→转向摄食率较高(食饵密度较高)的层片→ 具竞争

理想化自由模型(ideal free model ,Fretwell &Lucas ,1970 ):食饵呈不同密度层片分布时,鱼类的分布与食饵的分布相符当食饵层片及层片内的食饵大小和密度发生季节性变化→鱼类的分布会自由地随着变化→ 无竞争。

鱼类的摄食方式和食性有密切的关系。而同一食性的鱼类摄食方式不完全相同,还和摄食鱼类的生态特性及环境特点有关。

1、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大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例如鳡能很快发现食物和追上食物,并且有紧紧咬住食物的口部结构。有些凶猛鱼类则采取伏击方式,例如鲶、乌鳢、狗鱼等。

似鱤

2、大多数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取得食物,故称为滤食性鱼类。这类鱼主要依靠鳃耙结构的特点,被动地选择不同大小的食物,鲢、鳙属于此类。有一些小型鱼类如蟹条等则是主动摄食浮游动物。

3、摄食底表生物的鱼类,如鲴类用锐利的角质口缘刮取附着藻类,东方屯则用板状齿咬下附着的贝类。摄食底埋生物的鱼类,有的用挖掘的方式取食,如鲟用吻部掘出底泥后吸取摇蚊幼虫等小型动物。

4、草食性鱼类往往用口咬断水草或陆生植物,例如草鱼随着生长,口唇的角质化程度加强,可用以咬断植物。

5、产于印度、东南亚一带的射水鱼能在水中从口射出水珠,准确地击中岸边水草上的昆虫,当空中的昆虫一落水就被它吞食,这是十分特殊的摄食方

射水鱼

◆摄食的时间和间隔

在摄食时间上,有些鱼类存在昼夜节律,有的在白昼摄食,有的则在夜间摄食,还有一些鱼类整天摄食。这和光照强度、水温、溶氧以及饵料生物的昼夜移动有关。

◆ 摄食量及其变动鱼类的摄食量可分为日摄食量与一次摄食量。通常用食物重量(干重或湿重)占体重的百分数来表示。

1、日摄食量

*日摄食量和水温有密切关系,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日摄食量增加。

*日摄食量与体重有密切关系,随着鱼类体重的增加,日摄食量的百分值下降。

*鱼类的摄食量还与性腺的成熟状况有关,接近产卵期的鱼,摄食量减少或停止摄食。

2、一次摄食量鱼的一次摄食量很不相同,与食性和胃的发达程度有关。

*通常凶猛鱼类的一次摄食量较大,往往饱食一次可供一天甚至几天的营养需要,例如狗鱼和鳜能够吃下与自身相同体重或体长的鱼,生活在深海的叉齿鱼甚至能吞食比其自己大得多的鱼。

*大多数温和鱼类,尤其是无胃的鲤科温和鱼类摄食比较均匀,一次摄食量不很大,但摄食次数较多。

◆ 鱼类对食物的喜爱状况鱼类对各种饵料生物的喜好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和饵料生物的味道、营养价值以及是否容易获得有关系。因而不少鱼类对饵料生物具有选择性。1、根据鱼类食物中各种饵料的实际比例,将食物划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性食物。2、依据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将食物划分为喜好食物、替代食物和强制性食物。

◆ 饥饿及其影响1、在某一水温下,鱼类摄取不到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的食物时,即处于饥饿状态。鱼类在饥饿或半饥饿一定时间后,鱼体消瘦和疲惫。2、同大小或年龄的鱼,对饥饿的适应能力不同,在完全饥饿的情况下,年龄和个体大的鱼能活较长的时间。饥饿降低了鱼类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和对致病生物侵袭的抵抗能力。

第三节鱼类食性的调查研究方法

◆对鱼类食性的调查研究,可根据要求确定项目、规模和精确度。一般的调查研究包括收集材料、鱼类胃肠内含物的处理以及材料、数据的分析整理。

◆ 食性分析材料的收集收集食性分析材料应尽可能在捕鱼现场进行,以保证材料的鲜度和现场测定项目的准确度。

1、现场测定、记录的项目

* 生物学测定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样品可取10—100尾鱼,在取出胃肠之前,要记录、测定的内容有:产地、日期、编号、体长、全长、重量、性别及性腺成熟度等,有时还要测定肠周的含脂量。然后采集、鉴定年龄材料,如鳞片或耳石、鳍条、鳃盖骨、椎骨等。这些内容都要准确登记在统一设计、印制的表格上。

* 胃肠饱满度的测定测定胃肠饱满度一般采用6级制:0级胃和肠中都没有食物,即空肠。1级胃、肠中仅有残食,约占肠管的1/4。 2级胃、肠中有少量食物,约占肠管的1/2。 3级胃、肠中有适量食物,约占肠管的3/4。4级胃、肠中充满了食物,但不膨大。 5级胃、肠中充满了

食物,且胃肠壁膨大。

2、样品固定对小型鱼、仔稚鱼和体长在20cm以下的鱼,可以整条固定。较大的鱼需将消化道取出固定。用5%—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

◆ 胃肠内含物的分析处理在分析处理胃肠内含物前,先将材料浸泡在清水中,洗去药液,然后依下进行分析。

1、食物团称重

*剖开胃肠后用肉眼或放在放大镜下取出食物(有时需分段处理)。

*吸除水分。

*用天秤或扭力天秤称重。

*在食物团中往往有被固定的粘液块,可用目测估计粘液占整个食物团的百分数,或抽样测定粘液重量的百分数,而后从食物团全部重量中扣除。

2、测定饵料的消化程度饵料生物被鱼摄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化的程度不同,消化程度可分为5级: 1级饵料生物完整。2级饵料生物稍微被消化,但仍能鉴定种类和计数。 3级饵料生物被消化一半,生物体己部分破损,但根据剩下部分尚可鉴定其种属和计数。4级饵料生物已被剧烈消化而完全破损,只能根据身体的某些部分(如骨、肢体、介壳、耳石等)鉴定属。5级已完全消化,无法鉴定种属。

3、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定性应根据调查研究的要求,鉴定到种、属或更大的分类阶元,并须确定饵料生物个体的大小和所处的发育阶段。*在分析凶猛鱼类食性时,需要利用骨骼(如食物鱼的咽骨、鳃盖骨、匙骨等)、附肢(如甲壳类的附肢)等特定部分进行分析,应事先对该环境中主要饵料生物的相应的骨骼、附肢制作标本,并求出它们与鱼体大小的相关式,这样就可以根据这些结构的形态、大小,确定其种类和大小。*对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进行食性分析时,应准确运用浮游生物定性定量的方法。

4、校正饵料生物的重量*从同一水域、同一时期采集这些饵料生物标本,测定它们不同体长时的平均重量。*还原所吃下的饵料生物活体的重量。

◆ 食性研究材料的整理对鱼体消化道内的食物和环境中的饵料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调查研究目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以取得有价值的数据。

1、饵料的组成及比例对于食物的组成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 个体数量法首先计算鱼所吞食的各种饵料生物个体的数量,而后按各类别成分的个数算出它的百分比。

* 重量法一是直接将食物的各种成分分开、称重;一种是分别将各种成分的个体重量还原,取得校正重量。最后再求取各种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下表是鲮食性组成分析的一例,由此表可以看出重量法较之个体数量法能够更好地反映鲮食物组成的真实情况。

鲮的食性组成分析

数量

饵料种类个体数量法重量法个数

百分比

个体重()

总重

百分比

圆筛藻280

17.45 0.0002

0.056

6.39

其他藻1300

80.99 0.0015

0.195

22.26

无节幼虫8

0.49 0.0025

0.2

2.28

枝角类7

0.44 0.015

0.105

11.98

挠足类10

0.63 0.05

0.05

57.06

2、出现次数和出现频率出现次数是指各种(或类)食物在所解剖的那批肠管中出现的次数(但不计算出现时的数量)。出现次数百分比是指某种生物出现次数和总次数之比。出现频率是指出现次数占含有食物肠管(空肠除外)总数的百分比。列表如下:

三角鲂食性分析一例

鱼类食物 25尾肠管中的

现次数

出现次数的百

分比

出现频率的百分比

水生植物16 10 6

1

48.5 30.3 18.2

3.0 64 40 24 4

软体动物

昆虫

小鱼

合计33

100

100

3、饱满总指数和饱满分指数饱满指数与饱满度相比,能够更好地从重量上反映出鱼类的摄食强度。*胃肠内含物的当场重量(或校正重量)乘100或10000,除以鱼体重,所得的百分比或万分比数值称为饱满总指数(或校正饱满总指数)。通常凶猛鱼类采用百分数,其它食性的鱼类采用万分数。*如果把各种饵料成分分别剔开称重,用同法计算得到的是某成分的饱满分指数(或校正饱满分指

数)。

4、选择指数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可以用选择指数来表示。选择指数是指鱼类消化道内某种食物对象的百分数与该对象在自然环境的食物基础中所占百分数的相互关系值。目前有三种计算选择指数的公式:* E=ri/pi E>1 喜好 E<1 不喜好* E=(ri-pi)/ri E=0 无选择 E>0 有选择 E<0 不喜好* E=(ri-pi)/(ri+pi)E=0 无选择 0<E<1 有选择-1<E<0 不喜好上式中:E---选择指数 ri---食物中某一成分的百分数 pi---食物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

5、鱼类间食物竞争规模的测定在食性相近的鱼类之间,它们的食物组成必有一些是相同的。相同食物种类的多少,表现出鱼类之间食物组成一致程度的大小,据此可以看出种间食物竞争的规模。从下表可以算出黑口鰕虎鱼和黑口新鰕虎鱼的食物一致程度是49.3,此值为底下划有横线数字之和。

两种鰕虎鱼的食物组成(重量%)

食物生物黑口瑕虎鱼黑口新瑕虎鱼

单刺蛤0.6 3.4

隐刺蛤 1.0 0

双刺蛤 1.0 3.7

乌蛤 2.0 20.5

饰贝9.0 13.6

贻贝0 5.0

腹足纲0.7 8.0

裸赢蜚科19.0 5.1

涟虫目19.0 6.4

钩虾25.0 19.0

新糠虾 6.0 1.5

河虾 1.0 0

介形目0.5 2.0

蠕虫 2.1 0

摇蚊科 3.0 5.0

鱼类8.0 0.4

藻类0.1 3.1

鱼类生态学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 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 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 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 +… 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 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 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最常用的是鳞片,因为取材方便,观察简便,不需特殊加工。 11,年龄结构或组成是种群的基本属性之一。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12,渔获物年龄结构的分析,最直接的意义是用来判断渔捞程度、渔具合理性和水域渔捞量的合理性。 13,一般来说,凡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的鱼类,其幼体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大,年龄金字塔低平,意味着种群的生产量大;而种群年龄结构复杂的鱼类,其幼体龄组,特别是1龄幼体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百分比相对要小,年龄金字塔高耸,意味着种群生产量小。 第二章:生长1,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指鱼体长度和重量的增加。2,生长式型:是指生长的方式、过程和特点。包括不确定性、可变性、阶段性、季节性、 雌雄相异性、等速和不等速性。 3,影响鱼类的生长因子有:外源因子食物、温度、溶氧、光照、盐度和其它、群落对生 长的影响。内源因子基因、遗传来控制生长。 4,食物对鱼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数量、质量和颗粒大小三个方面。 5,食量:指在一定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鱼类每天摄食的食物总数量。其有三种关键性的 水平:维持食量、最适食量、最大食量。 6,食物的质量:主要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含量。 7,生长效率:是衡量鱼类所社区的食物重量转化为机体组织重量的百分数的一个指标。8,补偿生

淡水鱼类大全

淡水鱼类大全(图) 成都鱲(Zacco chengtui)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鱲属。俗名:鱲鱼、双尾子。英文名:Chengdu chub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它鳍带红色。 生活在河流的小支流、小河道及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微流水的清澈水体中。分布区窄,仅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及彭县附近的水体中。种群数量较小。由于分布在城市附近的小水体中,既受工业污水的影响,又受毒、电鱼等渔法的危害,致使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目前,在分布区范围内 已甚少见。 叶结鱼(Tor(Parator) zonat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俗称:五涧鲮、红尾勾、高鲮。英文名:Trilobed-lip barbel 。 濒危等级:易危。 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面平,尾柄细。头大。吻稍尖。前眶骨前缘具缺刻和裂纹。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下唇明显向下卷,在颏部有发达的舌状中叶,后端卷缩稍尖,末端超过口角;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须2对,吻须细弱,口角须长。侧线鳞44-50。背鳍刺粗壮,具锯齿,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臀鳍长,后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分叉。体浅橄榄色,背部鳞片具黑边,体侧有5条带状垂直斑纹,其间具大黑点,背鳍膜末端微黑,尾、臀鳍橘红色。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栖息于多岩石的深水底层,尤其喜欢在清澈的激流中生活。健泳,常集群活动。以底栖动物为食。生长速度较快。一般3冬龄达性成熟,春季3-4月在激流滩头产卵。

鱼类的食性-2

精品课程-鱼类学教学课件 鱼类的食性 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 ◆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 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食性类型-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 ① 浮游生物:鲢、鳙 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 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 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 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 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 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 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 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 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 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 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 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 6. 吮吸:水+ 食物。摄食效能低 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 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鱼类的消化系统

? 消化系统 讲授重点: 1 、鱼类消化管的结构 2 、鱼类消化管构造与食性的关系 3 、肝脏、胰脏在鱼体的位置和机能 第一节 体腔和系膜 脊椎动物的体腔源于中胚层。体腔囊向腹面延伸,其背部及中部的腔不久消失,而腹部的腔残留下来,即形成将来的体腔。腔的外侧壁后来因肌节向腹面延伸,并和肌节里层相接,形成体壁的一层衬里,称为腹膜壁层。腔的内壁层称为腹膜脏层,包围内脏各器官。包围消化道外的腹膜脏层,称浆膜层。在消化道的背腹面各形成一条双层的薄膜,即肠系膜。背面一条称背肠系膜,腹面的一条称腹肠系膜,后者不久中断,左右两腔便合成一个大腔,称为体腔。 鱼类的体腔不久被一横隔(即围心腹腔隔膜)分隔成两个腔。前面的小腔包围心脏,称围心腔;后面的大腔容纳消化、生殖等器官,称腹腔。腹腔的形状随鱼的体形而异。有的处延长形腹腔如鳗鲡、黄鳝、玉筋鱼等;平扁形腹腔如鳐、平鳍鳅、鮟鱇等;侧扁形腹腔台银鲳、长春鳊、团头鲂等。肉食性鱼类的腹腔一般较大,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则较小。 腹腔脏层由于包围着各种不同内脏器官,其悬系的系膜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胃脾系膜、胃肝系膜、精巢系膜、卵巢系膜等,它们能使各器官稳固在一定位置上。 第二节 鱼类的消化管 消化管是一肌肉的管子,它从口开始,向后延伸,经过腹腔,最后以泄殖腔或肛门开口于体外。 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肛门等部分,有些鱼类这几部分的界限不明显,但可凭借不同的管径,不同性质的上皮组织及特殊的括约肌或一定腺体导管的入口来区别。 一、口咽腔

鱼类的口腔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鳃裂开口处为咽,其前即为口腔,故一般统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常覆盖以复层上皮,其中有粘液细胞和味蕾的分布,口咽腔内有齿、舌及鳃耙等构造。 鱼类口咽腔的形态和大小与食性有关。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较大,便于吞食大的食物,如鳜、鲈鱼、带鱼、 鳡 、鲶等。有些专食微小浮游生物的滤食性鱼类口咽腔也宽大,如鲢、鳙等,这是与它们不停地滤取水中食物的习性相适应的。 (一)齿 鱼类的牙齿在口咽腔中分布很广,齿的形状、大小、排列及锋利与否,均因鱼的种类而异,这与鱼类生活的水环境食物的多样性有关。 鱼类的牙齿主要用于捕食,咬住食物免于逃脱。有些鱼类的牙齿有撕裂和咬断食物的作用,然而一般都没有咀嚼的作用。 1 、软骨鱼类的齿 分布:软骨鱼类的齿借结缔组织附在腭方软骨和米克尔氏软骨上。 形状:食甲壳类、贝类等温和食性的板鳃类,齿一般呈铺石状,如:星鲨、何氏鳋等。凶猛的肉食性板鳃类,齿尖锐,边缘常有小锯齿。 全头亚纲中银鲛的齿呈板状,由许多小齿愈合而成,终生不换,损伤过程中,齿的基部可以不断生长。 2 、硬骨鱼类的齿 分布:上下颌(颌齿)、犁骨(犁齿)、腭骨(腭齿)、鳃弓(咽齿)、舌(舌齿)。 硬骨鱼类的牙齿不仅在上下颌有生长,甚至有的在口咽腔周围的一些骨骼上,如犁骨、腭骨、舌骨、鳃弓上均能生长牙齿。着生在上下颌骨上的齿称颌齿( Jaw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两侧腭骨上的牙齿称为腭齿( Palatin teeth );着生在口腔背部前方中央犁骨上的齿称犁齿( Vomeine teeth );着生在鳃弓上的齿称为咽齿( Phaiyngeal teeth );着生在舌骨上的齿称舌齿。所有这些着生在口腔不同部位的牙齿,统称为口腔齿。 口腔齿的形态、数目、分布状态常作为分类标志之一,其中以犁齿和腭齿的有无,左右下咽齿是否分离或愈合等用得较多。 鲤科鱼类无颌齿,而第五对鳃弓的角鳃骨特别扩大,特称为咽骨( Phaiyngeal tone )或下咽骨( Aypophaiyngeal tone ),上生牙齿,即为咽齿,也称咽喉

鲈鱼食性杂

鲈鱼食性杂,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只要是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不论是小泥鳅、小虾、小鱼、沙蚕或乌贼鱼,它都喜欢吃。它生性凶猛,又很贪食。正由于它有贪食这个弱点,咬钩不大犹豫,不多疑,发现有饵料可吃就冲上来大口吞食,所以较易垂钓。 具体到浙江周边沿海地区,正常情况下,大致在每年的3-5月份(农历二月十五以后)天气逐渐回暖,当气温回升至15-25摄氏度时,海面上的一些小鱼开始孵化出来,在深水里蛰伏过完冬季的鲈鱼就会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从深水处游到近岸的浅水区觅食。此时也正是一年中垂钓鲈鱼的黄金时间。从浙江北部的舟山到中部的台州一直到南部的温州一带均可见到成群的鲈鱼靠岸。 二、鲈鱼钓组配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大家也都明白,有了趁手的钓具,或许会玩得更加尽兴些。笔者建议选用下面的钓具配置。 钓竿:2号以上的4.5米或5.4米的矶钓(矶钓钓法简介)竿。或者10号以上的4.5米投竿。 绕线轮:质量可靠的3000-5000型号的纺车轮。 钓钩:尽量选大点的,如8号以上的子又钩,10号以上伊势尼钩等。不要考虑钩大鲈鱼咬钩不牢,在路亚甩鲈鱼中,十几厘米长的米诺或铅头钩,看上去很大了吧?鲈鱼照咬不误。 渔线:主线用5号以上的尼龙线或PE线,3号以上的碳素子线。 浮漂:可使用浮游矶钓中的2.0以上的阿波,或淡水钓鲢鱼、鳙鱼的大浮漂。 铅坠:根据浮漂的大小或潮流的流速选择相对应的合适的坠子。坠子容易卡住礁石或钓线挂住海底损失掉,应多备。 钓饵:选择活饵效果很好,海蜈蚣、对虾、泥鳅、小鱿鱼等等是最常见的选择。

其他:挡珠、太空豆、棉线结、8字连接环、剪刀必备,条件许可可选购手套、退钩器、毛巾、养虾桶、增氧泵、小打水桶、抄网等一些配件。此外防风防寒衣物要带足。 三、鲈鱼钓场选择 不管垂钓什么鱼种,都应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选择钓场。钓场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鱼喜欢在哪里生长栖息?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喜欢在什么地方觅食?这三点至少要心中有数。这几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再考虑一些天气变化、地理环境等,胜算就多了几分。针对鲈鱼来说,鲈鱼喜欢群聚在“有流的、干净的海水”里,喜欢追逐小鱼小虾吃活食,喜欢贴近礁石边缘捕食小鱼小虾。有了这些做考量,我们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了。雇船去较远的外礁钓场不在本篇讨论,以下说一些近岸常见的钓场,钓场周围海水颜色要清澈或稍带点白浊,虽卢鱼不喜欢浑黄的海水。 码头:一些海边的乡村都会有些简易的码头,更有一些厂矿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废弃码头(如鱼粉厂)。这些码头相对比较清静,是休闲垂钓的好去处。码头上有人群活动的踪迹,上下船或搬运货物等造成一些小碎屑掉入海水中,会吸引小鱼虾过来觅食,虽卢鱼也会跟踪而至,躲藏其中伺机出击。码头垂钓重点选择水泥桩附近,特别注意一些转角拐弯之处。 沙滩:有女生或孩童参加活动时,比较平缓的小型的沙滩或砾石滩是个不错的选择。沙滩上适合抛投打沉底钓些底层鱼,如要漂钓鲈鱼,应选在沙滩两边礁石上的突出位。 闸门:闸门是用于关闭和开放泄水通道的一种水利设施。当将河里多余的淡水排放入海时,也等于排放了一部分食物,但水的冲力容易将水色搅浑,需要把握时间段。鲈鱼喜流,也喜咸淡水交汇由河口,选择闸门垂钓时要视具体情况在闸门附近选择适当的位置。 堤坝: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拦海或防波堤坝也慢慢多丁起来,堤坝大多是由混凝土浇注而成,里面是避风港等生活区,外面就是大海,有船只进出口相通。坝底部都投置有很大块的人工异形水泥件(消波椿),露在海面的呈犬牙交错状,站在这些地方垂钓,要看清脚下情况,小心踏空摔伤。 矶岸:矶岸指环绕海岛的海岸线,需站在礁石上垂钓。休闲垂钓,矶岸钓场的选择余地很大,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安全,注意风浪,再从潮流、水色、深浅等方面加以选择。如分布暗礁多的地方、岛的突出岬角位、潮流袭击的缓坡面、礁石与礁石之间形成的海沟等等都不错。 其他:停靠的船只边、养殖场附近、渔排网箱外围等。

鱼类的食性

鱼类的食性 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 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 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 食性类型- 按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 ① 浮游生物:鲢、鳙 ② 底栖生物:青鱼、鲤、鲫 ③ 游泳动物:鳡、鲌类 ④ 周丛生物和碎屑:鲴类 ⑤ 水生植物:草鱼、团头鲂、鳊 食性类型- 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广狭划分 ① 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

② 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 食和消化器官特化。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 应。 ③ 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青鱼→螺类草鱼→ 水草凶猛鱼类→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 摄食方式 1. 掠食:凶猛鱼类的摄食方式 2. 滤食:以鳃耙过滤浮游生物。呼吸不停、水流不止、滤食不息 3. 啃咬:食固着或附着的水生植物和藻类 4. 刮食:刨刮着生生物。刨刮痕迹→ 种类和大小 5. 翻掘:将可伸缩口和吻部伸入泥中,翻起泥和食物,再拣食 6. 吮吸:水+ 食物。摄食效能低 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 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 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 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 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 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 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 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 为主。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 主动捕食。

鱼类增养殖学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 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 5、科学的养殖管理 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 2、何谓综合养鱼 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 择的产物。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 2、食物链短 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 4、苗种容易获得 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食性: 草鱼,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青鱼,为肉食性鱼类 鲢、鳙,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 鳊、鲂,均为草食性鱼类 鲮,口下位 繁殖习性:青草鲢鳙鲮均为敞水性产卵类型,它们不能在池塘等小水体自然界产卵。鲤鲫不仅可在江河中产卵,也能在湖泊、水库,池塘等净水中产卵。 生活习性:鲢鱼性急躁,行动敏捷,活泼而善跳跃。 鳙鱼性温和,行动迟缓。草鱼性活泼,行动迅速,游泳快,食量大,抢食凶。青鱼性胆怯,行动迟缓,吃食斯文,抢食能力差。鲤鱼鲫鱼鲮鱼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食性杂对饵料的要求不严,寻食能力强,能清扫食物残饵。团头鲂性情温和易捕捞抗病率强。鳊鱼性胆怯不易捕捞。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完整版)鱼类生态学试卷

鱼类生态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称解释 01.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任何一个单元在给定区域里,生物群落同它们的理化环境相互作用, 使能量的流动在该系统的内部形成明确的营养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性称为生态系统 02.夏轮:春夏两季食物充足,鱼类摄食强度大,生长迅速,在鳞片上形成的环节就宽,环片之间的距离也较稀疏,形成较宽的轮带,也称“宽带”. 03.生长比速:用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长度两者之间的百分率来表示 04.生长常数:将生长比速乘上生长开始时起所经历的时间,就得到生长常数. 05.饵料系数:指鱼吃饵料与增重量的比值,它是鱼类对食物吸收率的基本指标. 06.产卵温度:一般说来鱼类在整个胚胎发育期间温度的变动,不能超出该种鱼类产卵期的水温范围. 07.仔鱼期:从孵出直到奇鳍褶开始退化消失,鳍条形成至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 08.繁殖力:1 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 09.成熟系数: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相比,求出百分比. 10.产卵场: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鱼类大批地群集进行繁殖形成产卵场. 11.生殖痕:由于生殖作用而在鳞片上形成的轮圈. 12.索饵系数:又称肥育洄游,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13.剩余群体:在鱼类生殖群体中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 14.食谱;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15.选择系数: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16.充塞指数: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17.性成熟: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 18.排卵与产卵: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19.怀卵量: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20.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21.副轮: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 22.产卵轮: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亦是一种假年轮 23.年轮: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24.肥满度: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25.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26.洄游: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鱼类食性研究

鱼类食性研究 摘要:本文对有关鱼类食性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概括,主要包括食性分析的意义、食物的类型、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同位素在食性分析中的应用、食物成分 分析的两种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在不断的开发应用,我 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到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不断改进,为鱼类食性研究提 供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食性研究胃含物分析方法同位素技术 一、食物类型及其分析方法 1.食物类型。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将鱼类的食物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食物。根据鱼类的主要食物组成,可将鱼类划分为4大食性类型:(1)草食性,摄食植物性食物,可 分为水草食性和藻类食性;(2)肉食性,摄食动物性食物,分为食鱼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和浮 游动物食性;(3)杂食性,兼食动物和植物性饵料;(4)碎屑食性,以有机碎屑和其夹杂的微小 生物为食。 2.胃含物分析法。胃肠内容物分析法有助于分析物种个体大小与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组成 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研究分析食物网中食物的时空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提供消费者某一个 时间段(暂时性)的食物来源信息。 胃肠内容物分析方法在鱼类和海洋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被称为“标准方法”。世界上许 多国家都在该领域开展过大量研究,尤其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6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 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鱼类食性进行研究,但存在许多不足:其一,由于消费者所摄入不同食物 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率不同,所以在胃肠内容物中发现的各种食物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能准确 的反映出消费者实际摄入饲料的比,对于胃肠中消化速度较快的食物类群其重要性易低估, 而对于消化速率慢的类群其重要性易高估,从而导致了在胃肠食物组成分析上易出现偏差; 其二,反复的消化作用使食物类群降解程度参差不齐,胃肠内容物食物类群的鉴定工作比较 困难;其三,胃肠内容物测量的只是被捕食前所摄食的食物,不能代表生物长期的食性,并 且许多水域生物存在偶食性。尽管传统的胃含物分析法在研究中存在这些不足,但由于它方 法简单、方便和直接,仍然是研究摄食生态学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推出。这些方法在获取濒危和稀有物种胃内容物信息方面尤为重要。并且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胃肠内容物分析的不足之处。 3.同位素技术在食性研究中的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方法是根据消费者稳定性同位素比值 与其食物相应同位素比值相接近的原则来判断此生物的食物来源,进而确定食物贡献,所取 样品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反映生物长期生命活动的结果;稳定性同位素还能对低营养 级或个体较小生物的营养来源进行准确测定,进而为确定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对整个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准确定位。稳定性同位素不但可以确定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对于 有多种食物来源的消费者,同样可以用稳定性同位素确定各种食源在消费者食物中所占的比例。由于有机体中许多元素的同位素现在还不能准确测定,所以同时对消费者的多种食物的 贡献比例进行准确定量测定还不现实(n种同位素,大于n+l种食物)。虽然还存在较多潜在的 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但该方法在揭示食物对消费者间的定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参考。 二、食物成分分析 1.表格法。表格法是将描述饵料重要性的各项指数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这些指数在反应 饵料重要性时各有优点,出现频率可以反映出鱼类对某种饵料的喜爱程度。个数百分比适合 于描述饵料个体规格相近的鱼类的食物组成,重量百分比能够反映出某种饵料占总食物量的 比例。但由于不同食物的个体大小、含水率、营养价值等因素不同,以上指标均有其局限性,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单独反映鱼类真实食性。

鱼类食性

鱼类食性 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掌握鱼类食性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测定鱼类食性的方法,对于增养殖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鱼类食性的类型及其变化 鱼类的食性与咽齿和鳃耙有直接关系 食性类型根据各种鱼类脱离幼年时期后所摄取的主要食物,可将鱼类的食性分为以下类别: 1、草食性以摄食水生高等植物为主,也摄食附着藻类和被淹没的陆生嫩草及瓜菜叶片等,如草、鳊和团头鲂等。 东方欧鳊

2、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浮游藻类为主,典型的如鲢,这类食性的鱼,鳃耙的滤食性能最佳。 鲢 3、鱼虾类食性以摄食鱼虾类等游泳生物为主,有的甚至捕食较大的哺乳动物。这类鱼通常游泳活泼,口裂大、牙齿锐利,而且性格凶猛,所以又称凶猛鱼类,如海洋中的噬人鲨,淡水中的鲸、鳜、鲶和狗鱼等。

鲨 4、底栖动物食性以摄食底栖的无脊椎动物为主,如青鱼以螺蚬为食,铜鱼等以水生昆虫、水蚯蚓、淡水壳菜等为主。这类鱼有的采食底面上的动物,有的挖食埋栖在底泥中的动物。 圆口铜鱼 5、浮游动物食性以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为主。鳙、鲥等主要通过鳃耙滤食,短吻银鱼等小型鱼类则主动捕食。

银鱼 6、腐屑食性以吸取或舔刮底层的动植物腐屑为主,也同时刮食周丛生物和摄取腐屑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典型的如鲴类和鲮等。 圆吻鲴 7、杂食性这是一类兼食各类食物的鱼类,典型的例子有鲤和泥鳅,它们的食物种类广泛,食性的适应能力强。 泥鳅 食性的变化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发育阶段(或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变化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系列。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如乌鳢此时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主,其次为小型鱼类。成鱼食性阶段乌鳢此时主要捕食鱼虾类。

肉食性鱼类的糖代谢-以南方鲇为例

肉食性鱼类的糖代谢 -以南方鲇为例1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进化生理与行为学实验室,重庆(400047) Email:shijianfu9@https://www.sodocs.net/doc/9d11419085.html, 摘要:肉食性鱼类的糖营养和代谢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我们以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南方鲇为实验对象,系统的研究了糖种类和添加量对鱼体摄食、消化、排泄、代谢和生长的影响,本文是该方面研究的总结。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对于肉食性鱼类同化的食物糖类不能很好转化为脂肪和糖原储存,也不能大量为机体提供代谢能量,但肉食性鱼类可能存在着以底物循环为基础的代谢耗能增加的方式消除机体同化的非必需糖类。 关键词:肉食性鱼类,糖代谢,底物循环;能量代谢 尽管天然食物缺乏淀粉,肉食性鱼类能够合成淀粉酶,消化一定水平的饲料淀粉,但同化的葡萄糖大多无法被鱼类有效的利用和转化;鱼类存在高等哺乳动物相同的代谢关键酶类,但在充足的外源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仍然维持活跃的糖异生作用,不能有效的调节血糖水平和体内代谢途径,造成血糖水平持续偏高。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关联使鱼类糖代谢的研究为动物能量代谢、食性进化等提供可能的基础资料。鱼类高血糖症状也为糖尿病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模型。因此近年来鱼类糖代谢的研究成为热点方向之一(蔡春芳等,2003;田丽霞等,2000;Panserat, 2001; Hemre et al., 2003)。但这些研究一直未能完全揭示肉食性鱼类的糖代谢机制。为了深入探讨该问题,我们以肉食性鱼类南方鲇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系列研究(付世建和谢小军,2005a, b; 付世建等, 2005a, b; Fu & Xie, 2004; Fu, 2005; Fu et al., 2005a; Fu & Cao, 2005b)。本文就南方鲇的糖代谢研究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进行该方面的探讨。 1. 饲料糖类和南方鲇的摄食行为调节 影响动物摄食行为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动物体自身状况两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消化道压力感受器对摄食中枢的神经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动物的摄食量(Schwartz et al., 1999),而味、嗅觉和肠道神经系统感知的食物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Walls, et al., 1995)以及动物体身体脂肪、糖原含量、血糖水平、物质周转速率等自身状况则对这一反馈具有重要的影响(Melanson et al., 1999; Fu & Cao, 2005a)。有关鱼类摄食率调节的研究表明其摄食率的调节目标(Intake target)可能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蛋白质摄食率或能量摄食率(Suarez et al., 2002),也有研究者认为鱼类摄食主要受鱼体脂肪含量影响,即维持相对稳定的脂肪库(Jobling & Johansen, 1999)。我们曾就饲料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对南方鲇的摄食调节作用进行研究,该方面的研究表明南方鲇身体脂肪含量对摄食率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南方鲇在稳定的条件下摄食的调节可能有尽量维持某一内在的稳定的生长率(Fu & Cao, 2005a)。由于食物碳水化合物并非南方鲇的主要的天然饵料成分,我们未就其摄食的调节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但有关生长实验中的摄食率数据表明饲料糖类的添加可能导致摄食率的下降,而饲料糖吸收速率越快,对摄食的抑制作用越大(付世建和谢小军,2005a,Fu, 2005)。饲料添加糖类可能增加鱼体糖原含量、血糖含量及葡萄糖的周转率,而这些因素特别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和高的葡萄糖周转率可能抑制摄食(Hemre & Hansen., 1998; Melanson et al., 1999),有关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112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59014)和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的资助。

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国内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或配合饲料) 1、翘嘴红鲌: 生活习性:中、上层大型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 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市场。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C,撮食水温3?36°C,最适水温15?32C,最佳生长水温18?30C;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 湖泊、水库、精养鱼池、水泥池、网箱都可以饲养。 抗逆性强,病害少,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头而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死。水体溶氧高,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 适合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体酸碱度pH值 6.5?8.5之间的水体。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0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2?20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可达1.2?2斤,两周年可达4?6斤。 苗期至体重2两期间生长较慢,2?4两期间生长稍快,4?6两期间生长较快, 6两?5斤期间生长最快,6斤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同一批翘嘴红鲌鱼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食物食性: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1两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到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

鱼类学知识点整理要点

1、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大多数体披鳞片的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2、鱼类学:是生物科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研究鱼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活习性、种类分区和分布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3、软鳍鱼类:鳍上通常无棘比较低等的真骨鱼类。 4、棘鳍鱼类:鳍上通常有棘比较高等的真骨鱼类。 5、鱼体的外部分区 头部 无鳃盖:最后一对鳃裂;有鳃盖:鳃盖后缘 躯干(胴)部 一般:肛门或尿殖孔后缘 特殊:体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具脉弓的尾椎骨 尾部 6、鱼类体型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1)纺锤形头尾轴最长,背腹轴较短,左右轴最短。最常见的一种体型,大部分行动迅速的鱼类多属于这种体型,有利于觅取食物和躲避敌害。如金枪鱼 2)侧扁形头尾轴缩短,背腹轴相对延长,而左右轴仍为最短。这种体型的鱼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水域,运动不甚敏捷,较少作长距离洄游。有些种类还具有坚硬的鳍棘,利于避敌侵袭。如乌鲳、团头鲂等 3)平扁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背腹轴。大多栖息于水底,运动较迟缓。如黄鮟鱇 4)棒形头尾轴最长,左右轴等于背腹轴。适于穴居或穿绕水底礁石岩缝间。如鳗鲡7、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8、鳍式的书写及表示方法 鳍式:记录鱼类鳍的组成和各鳍的鳍条数目的式子 鳍式的书写: A、鳍条有硬棘和鳍条(软条)之分,记录它们的数目时,以罗马数字代表鳍棘,以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 B、以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来表示各鳍,即,以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