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2015年第1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1.2015第31卷(15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1 No.155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罗玉交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中山 528402)

摘要:自从黄源深1998年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症”后,外语界一直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诟病颇多,似乎形成一种共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谨慎断言。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研究现状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由于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出自外语学界,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把本来可能属于所有大学生共有的现象归结到了外语专业学生身上;有关研究结果也证明外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弱于(甚至优于)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存在任何问题,思想意识重视不够和教育功利主义是影响他们思辨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缺席;反思;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1-0149-06

DOI:10.13743/https://www.sodocs.net/doc/942694814.html,ki.issn.1009-8135.2015.01.035

一、“思辨缺席”的提出

黄源深教授于1998年根据外语专业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如他们“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脑子里常常会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认为有这些表现的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因为他们“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此提法在外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问题进行探讨,如:高一虹[1]认为思辨能力的缺失是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黄源深[3]2010年再次谈到“思辨缺席”问题,指出“‘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并进一步描述了思辨能力薄弱的外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胡文仲、孙有中[4]也意识到: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总之,很多专家学者表现出了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总结,也得出了一些让人警醒的结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存在思辨能力缺失这块“短板”,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显现出思辨能力较差和智性不足,等等。

二、思辨能力的概念及其原则

既然那么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偏弱,我们不妨先厘清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收稿日期:2014-09-03

作者简介:罗玉交(1969-),男,湖南耒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资助科研项目(JY201442)阶段性成果

罗玉交: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的概念。恩尼斯[5]认为思辨能力是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加利福尼亚思辨能力测验(CCTST)把它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以及判断的思维过程[6]。黄华新和蹼方平[7]认为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它的基础是怀疑、观察和实验。面对思维定势敢于反向思维,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何云峰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因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主体绝不能被动地接受来自环境的刺激,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批判地悉数照收[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辨能力强调对现成的观点不要盲目接受,不要墨守陈规。思辨能力的主要原则,从杜威[9]首次提出思辨能力概念开始,就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杜威的思辨能力(他称为“反思性思维”)就是在对科学假说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决定是接受还是反对—延迟判断。也就是说,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等,思辨的起始态度是谨慎,而不是立即赞成或反对[10]。

当然,这里所提的谨慎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它是中性的,意味着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既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先不急于做决定。另外,质疑不是判断,而是提问,是对观念的理由和根据提问,而不是对该观念的否定判断。因此,笔者以下要提出的谨慎质疑的问题,不是要判断“思辨缺席”论断的对错,而是希冀通过主动、持续和细致的探究,对当前一些关于外语专业思辨能力研究的现状进行一点理性的反思。

三、对思辨能力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基于此,我们不妨也运用思辨能力的原则对上述论断提出以下思考:(1)按照杜威的观点,我们是否应该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偏弱的假说“谨慎断言”或者对这个假说“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决定是接受还是反对”?(2)我们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偏弱的批评是否有信度和效度的实证数据来支撑?是否使用了思辨能力量具对外语专业和其他文科学生进行了对比测试?(3)如果这个假说成立,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目前有关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情况了解清楚,利用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资源,对这些研究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思辨能力”为关键词查询1998年至2014年的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得到89个结果,其中探讨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或外语类专业思辨能力研究有关的论文多达45篇,占51%;专门研究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达20篇,占22%。而关于其它某个特定专业的思辨能力研究的论文基本上没有,只有关于护理专业思辨能力培养的2篇。笔者再以“批判性思维”为关键词查询1998—2014年核心期刊的研究情况,得到613个结果,其中与外语专业有关的论文只有28篇,其它大部分的论文都是从宏观理论方面来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专门针对某个专业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文几乎找不到,也只有关于护理专业的零星几篇。这说明关于思辨能力研究,外语专业的研究者和其它研究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外语专业的研究者已经从宏观理论方面过渡到了具体的实践研究,他们结合了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开始使用有关思辨能力量具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进行测量,而其他学科的研究大多在作纵深的理论探索或是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些思辨能力培养的宏观建议,而像外语界学者这样把一个特定专业学生群体的思辨能力作为研究对象的情况还非常稀少。这样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得到了学界的格外关注和担忧,很可能把本来属于所有大学生共有的现象归结到了外语专业学生身上。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外语专业的学者大多把“critical thinking”译为“思辨能力”,而其他业界研究者则还大多沿用这个概念最初进入中国的译法,即“批判性思维”,这两个译名之差本身已说明外语专业的研究者更具求真、开放和反思的思辨精神和态度,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歪曲了原意,存在一定的误导成分,因为“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kritikos”(有眼力的判断)和“kriterion”(标准),其涵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11]文秋芳[12]曾把critical thinking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为这种译法容易引起过于宽泛的解释。经过外语学界的讨论,最后确定译为“思辨能力”,原因是“思辨能力”的译法更能够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它涵盖了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这一译名的出台,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思辨过程,因为他们“运用了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有意识的思考,并最终做出了有理据的判断”。这一译法迅速得到外语学界的认同,但其他业界的学者暂时还没有广泛采用这一说法。

笔者再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查询,发现首次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症”的黄源深教授的论文《思辨缺席》被引用的次数多达210次,居于所有有关思辨能力研究的论文(270篇)之首。笔者还发现这210篇引证文献几乎都对外语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持肯定态度,并且绝大多数文献都是把黄源深的观点当作自己研究的缘起或当作支撑证据。这种现象本身是否说明我们的研究者们没有把思辨能力当作一种个性化的思维,也没有把怀疑、观察和实验当作思辨能力的基础?笔者还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思辨能力”和“英语专业”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8—2014年核心期刊所刊发的研究成果,得到20个结果,其中属于宏观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7篇,占35%,包括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研究、思辨能力量具研究、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等;探讨某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9篇,占45%;所有这些研究都基于接受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假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而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外语专业思辨能力状况的只有文秋芳一人。

文秋芳和她的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是:(1)英语专业学生总体思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文科学生;(2)英语专业学生一至三年级的思辨水平均高于其他文科学生;(3)两组学生一至三年级思辨能力内部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水平,但英语专业学生三年内的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学生,属小幅量变,未出现质变的关键期,而其他文科学生的变化幅度较大,2~3年级为质变关键期[13]。这一结论有力地回应了之前一边倒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批评之声。笔者认为,文秋芳的结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1)文秋芳所使用的思辨倾向量具是在美国“德尔斐”项目组的CCTDI和彭美慈等人修订的CCTDI-CV的基础上,通过两次大规模的测试和修订编制成的,其“量表的总体及单个维度的信度指标都符合统计要求,可以用于我国大学生思辨倾向的测量”[14];(2)该研究规模大,受试人数多达2 318名,来自11所高校的14个文科专业,这样所取得的数据更加具有代表性、客观性和科学性;(3)其他研究者大多是根据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通过学生在考试、英语口语表达或英语作文等方面的表现来判定学生的思辨能力,主观成分和印象成分较重。这和使用母语进行思辨的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并不存在多少可比性。因此,任文指出,文秋芳等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伪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席”的论断[15]。

当然,任文的说法并不是说明之前一些专家学者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担忧和批评是毫无根据的。他们通过自己教学实践,运用了思辨型思维,采用因果分析、类比归纳和直观综合的方式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为后来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了借鉴。但是,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师和研究者,我们对这个研究的结果一和结果二争执的意义不大。我们应该更为关注结果三:为什么英语专业学生在1~3年级中,思辨能力进步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学生?而且三年之间未出现质变的关键期,也就说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们的思辨能力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和提高;而其他文科学生在2~3年级出现了质变的关键期,思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思辨能力进步不大,差不多是原地踏步呢?而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却有显著的进步呢?是不是有什么因素制约着外语专业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呢?或者我们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呢?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研究员Ellen Bialystock[16]的研究结果表明:通晓双语的人通常更容易控制他们的注意力——这种能力叫做执行控制系统。这极有可能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认知系统,因为关于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忽略什么,应该处理什么的所有决定都是由这个系统作出的。这个研究表明,使用两种语言能更好地锻炼人脑,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大脑分析、综合、储存信息方面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应该更胜一筹才对。然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几年来优势逐渐丧失?以至于孙有中说“英语专业的学生越学越笨,我们老师把学生越教越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外语教师和研究者们的警醒和高度重视[17]。

四、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

罗玉交: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对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在大学期间停步不前的原因,很多专家进行了探讨。文秋芳和周燕[18]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比了外语专业学生和金融专业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指出:外语专业输入的学习材料内容简单,抽象程度低;由于外语能力所限,他们只能表达“我能说”,而不能表达“我想说”;在外语教学中,老师着重强调的是要用外语思维,这样虽然会对外语学习有利,思维水平也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他们外语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外语水平始终难以超越他们的母语水平,因此,他们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达到只用母语思维的其它专业的学生;而且,经常使用外语思维,势必减少他们使用母语思维的机会,这样他们母语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牵制。文秋芳的这个研究从两个专业思维能力发展轨迹的视角推断出外语专业学生毕业时思辨能力没有显著质变的原因所在。朱晓姝[19]从社会文化层面和教育层面总结了外语专业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如家庭环境、权威的教学文化、中庸处事哲学、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等等。韦晓保[20]则通过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得出了影响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七种类型: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学习方式和教师、评价标准、测试体系。诚然,以上的研究对影响外语专业思辨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思想意识重视不够

笔者认为首要因素是内部因素,即自身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我们前面谈到的一些外部因素能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它们毕竟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上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下至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不认为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必要,都不能充分认识到思辨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教育的根本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内在价值的提升的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而共同主动推动思辨能力培养的深入,变外部因素推动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被培养”为自身素质的基本需求和“我要培养思辨能力”,那么,当前培养思辨能力的教育改革思潮,很可能像以往的大多数外语教学改革一样,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

思辨能力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早已受到高度重视。美国政府早在1991年和1993年分别把思辨能力作为教育改革实验课纳入国家教育纲要和大学教育目标。其它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也有40%以上的大学开设了培养思辨能力的课程。英国剑桥大学等高校已将思辨能力水平作为入学考试的一部分。

在我国,虽然有政府的文件或报告一再强调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思辨能力的培养还未引起政府和教育界的足够重视,至少在行动上还不够重视。比如,逻辑学,它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能够起到规范人的思维的作用,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更全面、深刻和理性,能让人更正确地认识世界,更合适地处理问题。因此,早在1974年逻辑学就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7门基础学科的第2位,仅次于数学;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列出5门基础学科也包含了逻辑学。很多欧美国家和印度从中小学就开始了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可是,逻辑学在中国迄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基本没有涉及到逻辑学;在大学,也主要是某些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是一门普通不过的科目而已。

在教师和学生方面,由于受到几千年以来提倡师道尊严的“一元权威教育”教学文化的影响,教师成了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不容质疑。长期以来,学生和老师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定势的教学文化,不想作太多的改变。学生自身也对思辨能力缺乏要求,以为外语专业只要学好语言知识和技能就行了,对其他方面兴趣不大。笔者所在的大学也有老师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选修课,选修的人数一百多,但每次来上课的只有20来人,而且这20人当中,真正专心听课、用心思考的,只有几个人,结果使得当初满腔热情的上课教师尴尬不已,正在考虑是否取消这个课程。

(二)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教育功利主义往往影响外语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教育功利主义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使教育沦为整个国家和个人追逐利益的工具[21]。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22]曾经说过:“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当然也就很难培养出大师”。中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从学校办学到教师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无不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23]-[24]。据统计,全国共计903所本科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英语成为国内本科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比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多347所[25]。全国还有同等数量的高职院校,也就还会有同等数量的高职英语专业。而且,很多的高校还在继续扩招。这种“一窝蜂”式地、非理性地开设和扩招英语专业就是办学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因为当初英语专业是个热门专业,学生好找工作、好招生。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理念使得英语专业“人满为患”,以至于现在英语专业成了“红牌专业”,失业量大,就业率持续走低[26]。于是,人们开始抱怨外语专业学生素质不高,思辨能力差。笔者认为,最该反思是各个高等院校和外语教育者。随着英语专业迅猛扩展,招生人数急剧增加,生源质量势必有所下降;学生人数剧增导致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重,班级越来越大,这样又会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紧张的师资完成常规的语言技能教学任务就已经捉襟见肘了,哪有精力来进行教学改革,更不用奢谈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了。

教师和学生方面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由于各个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主要是依据他们的科研论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无关紧要,因此,大部分教师都把精力集中到做科研、写论文上去了,而对教学的投入相对就减少了,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效果打折扣。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外语的工具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跟着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或者是研究生考试的指挥棒走,因为这些对他们以后就业或继续深造直接相关。他们对那些与考试和就业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缺乏兴趣。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要兴趣集中在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书上。这种功利主义取向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些“隐性”能力的滑坡或停滞不前。

五、结语

孙有中和金利民[27]把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素质概括为:“扎实的语言功底、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出色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表述,因为它对当前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针对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笔者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核心培养目标,并贯穿到外语教育的各个层面。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老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起来,把思辨能力的培养当作外语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亟须改变的是当前外语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当然,外语教育的工具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改变它也绝非轻而易举。这需要我们始终把人的培养,把人的内在价值的提升当作外语教育的中心,而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2]《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9-15.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症”[J].外语界,2010(1):11-16.

[4]胡文中,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5-247.

[5]Ennis, R. H. Critical thinking: A Streamlined Conception [J]. Teaching Philosophy, 1991, (1): 5-25.

[6]Facione, P. A. Critical Think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 Counts [M].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2006.

[7]黄华新,濮方平.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和测试方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3):30-36.

[8]何云峰.论批判性思维[J].社会科学辑刊,2000(6):15-18.

[9]Dewey, J.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 [M]. Boston: D. C. Heath & Company, 1933.

[10]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1]Paul, R. & L. Elder.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Charge of Your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 [M]. FT Press, 2002, 6.

[12]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24.

[13]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

罗玉交: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研究,2010(5):350-355.

[14]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对我国大学生思辨倾向量具信度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1(6):19-23.

[15]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J].中国外语,2013(1):10-17.

[16]Bialystck, Ellen. Languag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Childre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5):49-58.

[18]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19]朱晓姝.从议论文看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特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0]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77-86.

[21]胡胜高,谭文芬.外语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认知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5):151-154.

[22]纪宝成.功利主义让大学校园陷于喧嚣和浮躁[N].中国教育报,2010-12-06(002).

[23]崔继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140-143.

[24]谢应光.语言的虚构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6-121.

[25]李菁莹.英语成国内本科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N].中国青年报,2013-09-15(03).

[26]麦可斯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7]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责任编辑:张新玲)

Reflections on Critical Thinking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LUO Yuji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sh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shan

528402, China)

Abstract: It appears a common recognition has been reached that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re more severe in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than other majors since Huang developed the concept in 1998. Reflective thought and cau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is concern since no empirical research has provided any proof to support it. Some analyse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CNKI indicates that a considerable percentage of researches on critical thinking are conducted b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s or researchers, which leads to a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critical thinking situation. However, some researches have proved that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are not worse (possibly better) than those of other majors. But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suggest there are not any problems in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utilitarianism are still two key obstacles in developing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Keywords: critical thinking; abs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reflection; obstacles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作者:————————————————————————————————日期: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校长管理论文 思政课运用故事案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达毅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可是怎样才能让他们理性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呢?我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理解掌握政治生活的参与原则之一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生阅读教材后,我讲了如下故事: 超市,一名初中女孩在小食品柜台前,随意扯开包装吃自己喜欢的食品。监控录像中保安发现后,过去及时制止,将这个女孩带到收银台,要求她支付拆开包装的商品。她没有钱。于是保安找来一块纸板,上面写着“我是小偷”字样,用带子挂在女孩的脖子上展览示众达两小时。导致大量顾客围观。 问题一:保安的做法合适吗?小女孩的什么权益受到侵犯? 学生的回答积极性非常高。基本的观点有:小女孩的人身权利受到了侵犯。人身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不受侵犯,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等。小女孩的行为确实不当,理应受到惩罚,根据法律规定,她造成的损失由家长予以赔偿,而不是通过这种侵害她的人身权利的方式去解决。 问题二:如果你是超市老板,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超市对于违法的顾客,没有处罚的权利,最好的办法是打110报警,由警察根据超市的录像,对小女孩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学生理解就很容易。在此基础上我讲了

英语专业论文翻译教学论文

英语专业论文翻译教学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翻译是逻辑活动的产物,本文从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阐释了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并进一步探讨翻译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思辨能力 一、引言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一踏入校门便把考研作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而每年考研的报名人数也是持续增长。2011年研究生报考结束后,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2011年全国15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增幅达7.9%。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客观上要求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一个从事英语专业教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翻译教师也不例外。 二、当前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界一般有着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普遍低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的先入之见,虽然文秋芳等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这一先入之见,但研究结果同时也证明英语专业学生在

本科学习阶段思辨能力的提高上不及其他文科的学生,这足以说明本科阶段提高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各语种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并指出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大纲》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为贯彻和落实《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新《大纲》尤其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提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近一、二十年,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在 我国有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的研究十分薄弱。然而, 我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不少学生习惯把从教科书、报刊、书籍看到, 从电视、电影等大从传媒中听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规律、定论和确切无疑的事实, 甚至有少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传说、迷信的东西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下来。大学中批判性思维教育存在的这种不足与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已经不相适应。因此, 极有必要在高等学校中加强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育实践。 一、批判性思维的性质及结构 1.批判性思维的性质 在现有的研究中, 对批判性思维的性质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把批判性思维 看作是一种能力。比如, 恩尼期(R.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指个体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①另一种意见则把它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如加利福尼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 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 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②霍尔普恩(D .F .Halpern)持类似观点,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增加获得期望结果可能性的认知技能和策略的运用”。③ 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与定义为一种能力特点并不矛盾。实际上它们是从 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审视。当人们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维就是同一种过程。当人们从个性心理特征角度分析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成为个体能力特点。批判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能力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们批判性思维的情况。 但无论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 还是一种能力特点, 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就是没有明确地把批判性精神很好地反映出来。所以, 综合有关观点, 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 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 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 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 2.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智力技能。关于批判性精神, 一种观点提出它具 体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解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好询问、认知成 熟性、乐观性这样一组内容。④其它的研究者则认为包括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 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⑤ 在批判性智力技能方面,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CCTST)提出批判性思维智力技 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人们在反省性的、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 交替使用这些技能, 对产生知识的证据、背景、理论、方法和衡量知识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判断过程, 元认知的自我调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两组智力技能由分析、评价、推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5 个部分组成。⑥尼德勒(Kneedler)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2 种基本的智力技能: 1.定义和明确问题, 由识别中心论题问题;比较异同点;确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形成适当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英语思辨能力教育硕士范文

英语思辨能力教育硕士范文 近年来,“全球化”一词成为了目前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之一。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里,语言这一“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 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因素。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语言的重要性也日益 凸显出来。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是走向全球化,同时也会本土化,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我国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 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根据OECD关于未来社会中人发展所需的“关键 能力”(KeyCompetence)的报告,结合我国教育发展与变革要求,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各级教育人才培养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强调指出, “注重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19XX年至今,招收教育硕士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英语 教育硕士作为当今中国英语学科高层次师资的代表,已经成为推动 当前基础英语教育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我国专业学 位教育进入深化改革和推进落实的大背景下,重新优化和创新培养 模式成为英语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问题。有学者所在的学校为民族 地区的师范院校,坐落在XX省都匀市。都匀毛尖是我国历史名茶和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和茶文化。在这一环境下,英语教育硕士培养势必会走向全球化也同时走向本土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的意 义十分丰富,主要涵盖茶的生产、制作等方面,以及由茶而衍生出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学者所提及的茶文化是专指茶的精神财 富这一方面,主要是研究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 社会现象。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从产生到发展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何通过通识哲学课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大学生走出校园,要想在社会中更好地生活,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思辨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哲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文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哲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第三,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四,教师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表達自己的观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人才”。作为教育一部分的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教育,同时也要注重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知识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将专业教育和通知教育有机结合,做到“俩手都要抓,俩手都要硬”。 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全人”。通识教育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以我所见,通识教育应该注重于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等等,而在这些的能力当中,学生的有效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些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缺乏很好的分辨能力,对于很多信息进行思考、分辨、处理的能力不够,面对问题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些都对学生走向社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国历来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论语》中孔子曾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改革开放后国家越来越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的教学设置中,也往往以专业教育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近年来随着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通识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哲学课作为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课的精髓不在于传授各种哲学知识,而在于通过了解各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传递哲学的思辨精神。 哲学作为的人类最具有智慧的学问,始于思辨。可以说哲学就是起源于惊讶、好奇。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思辨。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2015年第1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1.2015第31卷(15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1 No.155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辨 罗玉交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中山 528402) 摘要:自从黄源深1998年提出外语专业学生存在“思辨缺席症”后,外语界一直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诟病颇多,似乎形成一种共识: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差,这种现象值得反思和谨慎断言。通过对中国知网的研究现状的数据分析得出结果:由于众多的研究成果均出自外语学界,就使得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得到了格外的关注,把本来可能属于所有大学生共有的现象归结到了外语专业学生身上;有关研究结果也证明外语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不弱于(甚至优于)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存在任何问题,思想意识重视不够和教育功利主义是影响他们思辨能力培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缺席;反思;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1-0149-06 DOI:10.13743/https://www.sodocs.net/doc/942694814.html,ki.issn.1009-8135.2015.01.035 一、“思辨缺席”的提出 黄源深教授于1998年根据外语专业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如他们“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脑子里常常会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认为有这些表现的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因为他们“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此提法在外语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问题进行探讨,如:高一虹[1]认为思辨能力的缺失是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指出:我国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人才的思维能力培养,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在逻辑思维和条理性方面表现较差,缺乏较强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显现出令人担忧的“思辨缺席症”和智性不足。黄源深[3]2010年再次谈到“思辨缺席”问题,指出“‘思辨缺席’的痼疾不除,外语学生难有出头之日”,并进一步描述了思辨能力薄弱的外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胡文仲、孙有中[4]也意识到: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弱。总之,很多专家学者表现出了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关注和担忧,他们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总结,也得出了一些让人警醒的结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存在思辨能力缺失这块“短板”,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外语专业毕业生显现出思辨能力较差和智性不足,等等。 二、思辨能力的概念及其原则 既然那么多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偏弱,我们不妨先厘清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收稿日期:2014-09-03 作者简介:罗玉交(1969-),男,湖南耒阳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资助科研项目(JY201442)阶段性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发表版)

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3C”模式的《高级英语》教学改革 李予军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培养,更是引人关注。应用型人才的思辨能力培养应体现在课程体系当中,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高级英语》“3C”模式的实践,是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评测标准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基于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应该如何界定;语言类学生思辨能力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能、知识和思维的关系;国家新的英语专业教执委正在制定的英语专业新“国标”将给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这个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普及化阶段,学界正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途径,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对外语人才的不同需求。 一般情况下,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的。简单理解,应用型人才应该着眼于实际工作需要,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似乎对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要少一些,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更少了。而学术类人才是基于科学或学术研究培养目标的,对于学术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显然是基本要求,对于思辨能力的要求更是应有之义。但是面对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仅仅掌握工作技能和技术显然已不适应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社会要求,如何合理判断,正确决策,公正评估评价等都需要有很强的思考力和领导力。所以,简单化地理解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近年来在我国外语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思辨能力”写进英语专业的培养

思辨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思辨能力的培养 钟红军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堪称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也是历史教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由于长期受“教材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有着许多误区:一种是表面上鼓励学生质疑,却按照自己的思路预先给学生的质疑进行思维定向,甚至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学生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另一种则是教师袖手旁观,撒手不管,听凭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随意驰骋,放弃了对价值判断的引领作用;还有一种是沉溺于无数“小切口”的探究,不见深层次的思维,沉溺于形式的创新,回避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回避了对人类生存发展终极意义的思考。更不可取的则是哗众取宠,依据错误的价值观念得出错误的历史结论,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向歧途。 1、具备独立的人格品质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根本前提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历史教学大都囿于统一的思维模式里,板着同一副老面孔,用同一种教训人的腔调面对学生,时间一久,学生变成了被动容纳各种知识点的容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品质。我们的历史教师感叹:不论是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愈挫愈奋的辛亥志士、玉石俱焚的抗日英烈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每每讲到这些教学内容请同学阐发内心的感受,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学生有着惊人一致的标准答案:“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奋奋斗。”僵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无数毫无个性的标准答案如同标签一样陈列于课堂上、试卷中,却无法变成血液融入学生的心灵。 真正具有历史思辨能力的学生,不会因自己的年轻而放弃思想,敢于用自己的心灵和历史对话,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和前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会吸收别人的学说和理论,但是杂取各家,为我所用,而非顶礼膜拜,独尊一术,真正实现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因懂得独立思考而个性张扬的生命。 2、拥有正确的的史学价值观是培养历史思辨能力的必备基础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必须时时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正向度发展。即要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对学习中原有的观点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确应当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关键,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自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课不宜过细,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学生何时因独立思考问题的兴奋而累,而不是因为纯粹的记忆而累。在我的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让学生回答。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或是我总结问题答案,或是我说出自己的答案。这种教学只能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它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寻求自我提高阅读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次思考不出来,可以两次、三次……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予以引导,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如此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增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时表扬独立思考较好的同学。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就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采取个案教学;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老师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提出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讨

论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听人讲话要想一想,你认为他讲得对还是不对。对,为什么是对的?不对,错在哪里?怎样才是对的?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同意?不同意又是为什么?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就是你的见解,经过你独立思考产生的独立见解。不仅是听人说话,对待周围的事物都要善于想一想,训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要允许有不同见解,对于学生的分析,不要一棍子打死,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要帮助学生如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索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 总之,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并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就。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建构研究 摘要:有关思辨能力培养和英语专业教学的关系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界密切关注的研究焦点。基于对思辨能力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梳理,提出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探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增加思辨能力和研究方法类课程,开设西方文论、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课程,实行多样化测试机制、重视主观测试,明确衡量思辨能力的标准,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降低终结性评估比重,加强价值观培养和批判性阅读,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设置;测试机制;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l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combing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speculative competence, it i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critical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Possible measures include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specul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setting up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literary research courses, implementing diversified testing mechanisms, paying attention to subjective testing, defining the criteria for measuring the ability of speculation, introduc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summative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 and critical rea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ory into operational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se measures can improv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Testing mechanism; Value cultivation; Critical thinking 1.引言 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密不可分,思辨能力越强,创新能力越高。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目的还是要提高国民创新素质。只有牢牢把握思辨能力这个关键才能满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需求,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地位[1]。思辨能力,即批判性思维。国外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结构设计出了三种模式,即Ennis的单维结构、Facione 的双维结构和Paul和Elder的三维结构,国内则以文秋芳的层级模型为代表[2]。我国外语界对思辨能力及其培养已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思辨能力缺位研究,如黄源深的“思辨缺席”[3]、何其莘等四位教授的创新能力培养[4]。这些研究指出了思辨缺席的问题,为我国外语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也拉开了思辨能力研究的帷幕,具有历史性意义,但也有不足之处,即只提供了改革的大致思路供参考,并未给出具体的、系统的方案或措施。二是思辨能力量具研究,如文秋芳[5]-[10]。这些研究终结了我国几乎完全依赖和翻译国外量具的时代,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为我国高校学生思辨能力量化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现有的几套思辨能力量具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思辨能力研究的需要,还需构建更多高质量、多类型的思辨能力量具,以供研究者随机选用。三是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证性研究,如文秋芳和刘润清[11]、邹绍艳和高秀雪[12]。这些研究覆盖思辨能力培养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能真正反映我国高校思辨能力现状,具有说服力。不足之处是样本数量较少,高校范围不够全面,评判标准具有常识和直觉成分。四是思辨能力模型构建研究,如林崇德[13]、文秋芳[14]。这些研究总

大学英语教学中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辨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相较于其他科目,英语由于其语系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其思辨能力的培养更加困难。虽然当前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其思辨能力培养却明显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辨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其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独立创造力的培养是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2010年中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虽然表述与国外有所不同,但是思辨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虽然国家关于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却差强人意。笔者就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进行了简要的问卷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9份。 由表1可以看出,189位调查对象中,以爱好英语为目

的学习英语的占6.38%,以应对四六级考试为目的的占 31.09%,以出国为目的的占6.73%,以就业为目的的占7.82%,以学业考试为目的的占43.21%,其他的占4.77%。由此可知,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较高,七成以上的调查对象集中在应对四六级考试和学业考试上,自发的学习英语不足三成。 不仅如此,当前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更多的针对四六级考试和学业考试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有高校提出四六级分数到达一定标准可以免修英语的规定,这无疑是进一步加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功利性,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扼杀。哈佛大学明确鼓励学生“乐于发现与思辨”(rejoice in discovery and critical thought),剑桥大学同样“鼓励怀疑精神”(the encouragement of a questioning spirit)。中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在整体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出最为明显,从最初的“哑巴”英语到现在的标准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学生的思辨能力却没有显著的提高,语言表达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为严重,缺乏思想和思考。教育应当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学习。当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存在英语能力退化的问题,其根源就是没有思辨能力,在被动接受教育结束之后,自己就无法独立思考,无法自发学习,其英语能力最终还是“还给”

思辨的能力(演讲稿)

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XXX,今天我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思辨是思考辨析的意思,而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备思辨的能力是颇为重要的。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必然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而不是得过且过;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学习中的是非对错能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有灵活的变通性,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正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中所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当我们站在大三的今天,突然发觉,三年就这样匆匆而过了。不少大学生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四年,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善于思考,善于辨析,也不会使自己的青春无辜被挥霍殆尽。如果他们有颜之推的“夜觉昨非,今悔昨失”的觉悟,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那么就不会度过那么多的糊涂日子了。大学生活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次钟的得过且过,而是应该具备思辨能力,时刻地自我反省,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的学习生活。 当我们开始接受教育时,我们以往纯真的思考便受到打击,教学中教师硬把现成的思想塞入我们的脑子里。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使我们养成了懒于自主思考的惰性和缺乏辩证思维的习惯。由此可见,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地需要思辨的能力。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伽利略善于思辨,因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秘密。反之,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是不会进步不会得到发展的。我们要坚信,世间没有绝对的真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更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战国时的赵国大臣蔺相如曾经批评赵王用赵括带兵犹如“胶柱鼓瑟”,批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做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具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熟读能力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在实践生活中的灵活变通,所以培养思辨能力极其重要,只有善于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思考判断才能使结果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效果。 是的,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迫切需要思辨的能力。只有善于思考辨析的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把握大学生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突破,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顶尖的人才!

课题申报参考:7397-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高职高专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领域,在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极其激烈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思辨能力不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追求与使命,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思辨能力,是具有综合性,迁移性,系统性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Mcpeck(1981)和Siegel(1980)呼吁“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引Dobson 2008:3)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思辨能力现状如何?

为反映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基本面貌,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借鉴,本研究拟构建高职高专学生的思辨能力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开展实证调查。

1.2 课题界定

本研究中思辨能力,与国外学界“critical thinking”的内涵相同,定义为" 依据标准,对事物和看法做出一种有目的,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文秋芳等2009),含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两个维度。

1.2.1 思辨技能(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包括分析,推理和评价3种核心技能(文秋芳2012)

分析能力包括:阐释,归类,比较,识别与分析论证过程

推理能力包括:组织理据,设想多种可选方案,形成结论,解释

评价能力包括:验证论证过程,自我调节

1.2.2思辨倾向(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

作为思辨活动的方向性基础要素,思辨倾向是个人进行判断和做决策的态度, 习惯。其积极程度影响分析,推理,评价等思辨活动结果的方向。积极正面的思辨倾向,使思维活动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消极负面的思辨倾向,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危害。

积极倾向8个维度的内涵的表述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