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重点理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前言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

开问世。

1920 年年 8 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译者为陈望道。

【背景知识】

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早在中学时代,他就

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大学时代,马克思广泛钻研哲学、历史学、法学等知识,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

1843 年移居巴黎后,马克思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

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

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知识链接】

1.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观点和学说。

2.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链接】《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

的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知识链接】

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发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一生的成就

是多方面的,最伟大的发现有二,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 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的

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时政追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

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九大报告

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的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

嘉图结束。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指 19 世纪上半叶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四、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

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

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名人名言】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习近平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表现。

【易混淆知识点】

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至上政治立场

无产阶级立场侧重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立场;人民至

上政治立场则侧重于讲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奋斗是为了谁、以谁为中心的问题。

无产阶级立场和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其本质是一致的,人民至上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

表现。同时,“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表述,也体现着在新时代下对“无产阶级立场”表述的发展和继承。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

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时政追踪】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绪论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知识、社

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

题,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现象分析】向发动机撒币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做法

在 2017 年 6 月 27 日曾发生过:南航 CZ380 由浦东打算飞往广州的航班,在登机过程中,一名老太太向发动机扔了一把硬币,导致航班延误了 5 个多小时,而老人给出的投硬币理由是“祈福”。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区别

具体科学是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特殊规律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2. 联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名人名言】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爱因斯坦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名人名言】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知识链接】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但任何一种哲学流派要么属于唯物主义,

要么属于唯心主义,不可能超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外。坚持哲学史上只有两大基

本派

别,否认“第三种路线”的存在,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是否

可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

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世界是无法被认识的。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

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可区分为三

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

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

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①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②形

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③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

但历史观是唯心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

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结束了唯心主义

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易混考点】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1. 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

本明治时期著名哲学家井上哲次郎翻译。晚清学者严复则采用了玄学这一翻译,后经

清末留日学生将大批日制汉语(日本称和制汉语)带回国后,玄学这一译法渐渐被形

而上学取代。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

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2. 旧唯物主义同“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既包

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的唯物主义等。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 16—18 世纪英法等国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以及 19 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

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

3. 庸俗唯物主义指 19 世纪中叶产生、流行于德国,将唯物主义简单化粗俗化的一种

资产阶级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庸俗唯物主义在当时所以能

流行,因它主张无神论,肯定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它的主要错误是否认意识的特

殊性,混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反对辩证法。他们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出发,用纯生理学观点解释思维和精神现象,把复杂的思维过程简单地归结为生理过程,认为大脑

产生思想,如同肝脏分泌胆汁和肾脏分泌尿一样。从而抹煞了思想和物质的区别,取

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包括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它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

的精神之中。如: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2)客观唯心主义。它主张脱离物质世界,并在人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

是世界的本原。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绝对观念

论等。

【小案例】盘古开天辟地——客观唯心主义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

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

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

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彻底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实践性和阶级性

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1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论证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理论依赖并服务于实践,

哲学的任务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

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2 )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 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由它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也是它的阶级性所

要求的,在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成为解放全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与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达

尔文生物进化学说)

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范畴是( B )。 A ?—切哲学的基石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 C .辩证法的基石 D .世界观的基石 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C )。 A .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 D )。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感知性 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 B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C )。 A .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 C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 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 D )。 A .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 .机械唯物主义理解 C .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 .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C .否认静止 D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A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 .夸大静止的绝对性 C .具体性 D .真实性 A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四到第六章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第六章作业题及第一、第二章补充作业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本大题各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Ch4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2.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 Ch4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 。 Ch4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4. 反映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概念是( 。 Ch4 A. 劳动生产率 B. 剩余价值率 C. 年剩余价值率 D. 利润率 5.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表现的是商品的( ch4 A. 交换价值 B. 价值

C. 使用价值 D. 价格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Ch4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7. 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 。 Ch5 A. 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B. 避免两败俱伤 C. 相互之间竞争 D.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8. 劳动力商品的最根本特征是( 。 Ch4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 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9. 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Ch4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0.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是 ( 。 A.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B.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政治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提高生活水平与实现资本增殖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物质的观点 B. 运动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发展的观点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5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形而上学理解的矛盾的同一性是()A. 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B. 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 C. 包含差别的同一性 D. 具体同一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 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 D.对规律的发展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 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 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 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A 4.C 5.D 6.A 7.B 8. A 9.A 10.D 11.A 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A 19.D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法经历的基本形态有()A.朴素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自然辩证法 2 时间空间作为“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章试题及答案川大精品课第六章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除我国之外,哪个国家也提出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A.苏联 B.南斯拉夫 c.越南 D.古巴 2.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3.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4.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 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 5.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进行阶级斗争 B.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c,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8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景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9.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1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 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1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彻底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实现共产主义 1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3.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沦依据是( )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14.下列说法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 D.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D.社会主义在若于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15.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 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 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6.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 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 D.国家政权问题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农民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18.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理论斗争 D.议会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 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 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含义)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说的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 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6.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8.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