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法与物理粉碎法的区别

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简称MA)是指金属或合金粉末在高能球磨中通过粉末颗粒和磨球之间长时间的激烈的冲击、碰撞,使粉末反复产生冷焊、断裂,导致粉末颗粒中原子扩散,从而获得合金化粉末的一种粉末制备技术。而物理粉碎只是简单的把大的颗粒粉碎为小的颗粒而已,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生合金化。也就是两种物质各是各的,但合金化是两种物质在原子尺寸上合为了一种合金。二者可以说都是属于机械化学法。

高能球磨中的机械合金化机理

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 简写MA)是一种材料固态非平衡加工新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的Benjamin首先提出的。1983年,由美国科学家Koch教授率先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出了Ni-Nb系非晶合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机械合金化研究的高潮。机械合金化就是将欲合金化的元素粉末按一定配比机械混合,在高能球磨机等设备中长时间运转将回转机械能传递给粉末,同时粉末在球磨介质的反复冲撞下,承受冲击、剪切、摩擦和压缩多种力的作用经历反复的挤压冷焊合及粉碎,在粉末原子间相互扩散或进行固态反应形成弥散分布的超细粒子合金粉末的过程。

由于机械合金化的反应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其反应机理也非常复杂。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索研究,人们对其机理的认识也渐趋成熟。如今机械合金化作为制备新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日益受到世界材料界的关注,因此了解它的反应机理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围绕反应中的某一种主要现象,提出了很多的反应机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对比较成熟的机理以供学习和参考。

1 界面反应为主的反应机理

一般来说,有固相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过程是反应剂之间达到原子级结合、克服反应势垒而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其特点是反应剂之间有界面存在。在球磨过程中粉末系统的活性达到足够高时,球与粉末颗粒相互碰撞的瞬间造成的界面温升诱发了此处的化学反应,(如一些材料工作者报导的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燃烧合成反应(SHS)现象),反应产物将反应剂分开,反应速度取决于反应剂在产物层内的扩散速度。在球磨过程中,由于粉末颗粒不断发生断裂, 产生了大量的新鲜表面, 并且反应产物被带走, 从而维持反应的连续进行, 直至整个过程的结束。

在文献中作者将Fe-Al 原料按28%Al(原子分数)的比例配料进行高能球磨,通过对粉末的测试分析表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铝的峰值逐渐减弱,当球磨20h后,铝的衍射峰则非常微弱:球磨30h后几乎观察不到铝的衍射峰,并对30h后的粉末进行放热分析,发现放热过程非常平缓,从而说明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金属铝与铁大部分发生反应形成金属间化合物,这一结果与Cardellini所得到的结果相类似。

粉末经精细球磨到一定程度后,粉末颗粒变得非常细小,并随着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了颗粒之间在界面直接发生反应的几率,因此宏观表现为界面反应为主Fe、Al原始粉末机械合金化形成FeAl 或Fe3Al 主要是这种机理在起作用:球磨过程中,粉末经不断的碰撞产生大量的新鲜表面,当颗粒之间达到一定的原子间距时,彼此相互焊合而发生原子间结合。不断的碰撞产生大量的新鲜结合表面,使得反应不断的进行,最终形成了化合物。有些研究者也发现,Fe、Al粉末在球磨25h后已经开始发生合金化而球磨100h后则完全合金化生成FeAl合金。

2 扩散为主的反应机理

在高能球磨过程中,粉末被反复破碎和焊合,产生大量新鲜的结合界面,形成细化的多层状复合颗粒。继续研磨,由于塑性变形内部缺陷(空位、位错等)增加导致晶粒进一步细

化。此时在其内组元间发生了固态反应扩散,其扩散有三个特点:扩散的温度较低;扩散距离很短;体系能量增高,扩散系数提高。

对于固态晶体物质,宏观的扩散现象是微观迁移导致的结果,为了实现原子的跃迁体系必须达到一个比较高的能量状态,如图1(a)所示,这个额外的能量称为激活能DEa。固态中的原子跃迁一般认为是空位机制,其激活能为空位的形成能DEf和迁移能DEm两者之和见图1(b)。

在高能球磨过程中粉末在较高能量碰撞作用下产生大量的缺陷(空位、位错等),因此,机械合金化所诱发的固态反应实际上是缺陷能和碰撞能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不再需要空位的形成能,扩散所要求的总的激活能降低,见图1(c)。

图1 扩散激活能组成示意图

根据Arrhenius定律,扩散系数D与激活能的关系为:

D=D0e(-DEa/RT)(1)

D为扩散常数;DEa为扩散激活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对于空位机制代入式(1)

D=D0e[-(DEa+DEm)/RT> (2)

此式表明:对于同一D值减少激活能如减少空位产生激活能,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空位与近邻的扩散原子发生换位,降低了原子的扩散势垒,增大了空位浓度,使得扩散系数增大。因此通过减少DEf有可能使DEm显著降低在高能球磨过程中,降低扩散激活能是提高扩散的主要途径,对于热激活扩散,晶体缺陷很快被退火消除,缺陷在扩散均匀化退火过程中贡献很小。而对于高能球磨,缺陷密度随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因而对于高能球磨过程中的扩散均匀化动力学过程缺陷起主要作用。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可以得出,室温球磨时,虽然粉末本身的温升不高,但由于产生了大量的缺陷(空位),从而增强了元素的扩散能力,使本来在高温下才能发生的过程在室温下也有可能实现。一些研究者对经不同高能球磨的Al-Ti-C粉料混合物,采用差热分析和X 射线结合方法分析认为,Al-Ti-C粉料经高能球磨以后,使得Al-Ti-C合成反应激活能降低。从而在较低温度下就可得到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也有研究者通过高能球磨的方法用Ti和C粉末在室温下合成了纳米级TiC晶粒。实验结果表明:用机械合金化(MA)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合成TiC粉末,即,经过高能球磨的粉末由于晶粒的细化,使得反应界面面积大大增加,增大了表面能,并且动态地保持未反应的新鲜界面相接触,再加上碰撞过程中局部的温度升高,使TiC粉末的一些结构参数发生了改变,扩散距离减小,缺陷密度增大,促进了扩散,增大了固态反应的反应动力,从而诱发低温下的自蔓延反应合成。

3 活度控制的金属相变机理

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金属相变有别于常见的固态相变,突出表现在其非平衡性和强制性。相变产物常常为过饱和固溶体、非晶等非平衡相,也可能形成非晶金属间化合物等。文献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金属相变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金属相变理论认为,溶质原子的活度决定组元的化学势的高低。活度可以用下式表示:

a=P/P0 (3)

P和P0分别为溶质在合金中和处于单质状态的蒸汽压,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0此外,机械合金化过程产生的微小晶粒中的大量位错将使晶界附近出现一个局部畸变区,这相当于使晶界变宽了一些,有可能使溶质原子在晶界中偏聚量增大,从而使溶质的表观固溶度增加。如Fe-Cu系合金机械合金化后,形成了固溶过量Fe的过饱和Cu固溶体。国内一些研究者在Al-Ti合金粉末的高能球磨实验中发现,938K时Ti在Al 中的平衡固溶度仅有0.7%(摩尔

分数),而在球磨过程中,Ti在Al中的固溶度却超过3.6%。而国外研究者通过对Cu-5%Nb 和Cu-10%Nb球磨后发现,Nb全部固溶形成Cu-Nb单相固溶体。在有些合金系中,高能球磨后还会形成非晶和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两相混合物。还有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合金体系在高能球磨后,都能够形成过饱和固溶体。

4 结论

总之,近年来国内外在MA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MA过程的复杂性,尚无成熟的理论,除了上述理论外还有层扩散理论、多晶约束理论、自助放热反应等理论。因此,对应于不同成分的粉末球磨,其反应机理也是不一样的;同时,相同粉系的机械合金化过程也有可能是几种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机械合金化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通过高能球磨使粉末经受反复的变形、冷焊、破碎,从而达到元素间原子水平合金化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在球磨初期,反复地挤压变形,经过破碎、焊合、再挤压,形成层状的复合颗粒。

用高能研磨机或球磨机实现固态合金化的过程。

机械合金化基本原理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通过高能球磨使粉末经受反复的变形、冷焊、破碎,从而达到元素间原子水平合金化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在球磨初期,反复地挤压变形,经过破碎、焊合、再挤压,形成层状的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在球磨机械力的不断作用下,产生新生原子面,层状结构不断细化。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层状结构的形成标志着元素间合金化的开始,层片间距的减小缩短了固态原子间的扩散路径,使元素间合金化过程加速。球磨过程中,粉末越硬,回复过程越难进行,球磨所能达到的晶粒度越小。并且,材料硬度越高,位错滑移难以进行,晶格中的位错密度越大,这些又为合金化的进行提供了快扩散通道,使合金化过程进一步加快。球磨过程中,大量的碰撞现象发生在球-粉末球之间,被捕获的粉末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使粉末受到两个碰撞球的“微型”锻造作用。球磨产生的高密度缺陷和纳米界面大大促进了SHS反应的进行,且起了主导作用。反应完成后,继续机械球磨,强制反复进行粉末的冷焊-断裂-冷焊过程,细化粉末,得到纳米晶。

机械合金化的主要特点

机械合金化(MA)技术是制备新型高性能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MA工艺制备的材料具有均匀细小的显微组织和弥散的强化相,力学性能往往优于传统工艺制备的同类材料。采用液氮作为冷却剂的低温MA技术制备的Al3Ti/Al合金与传统铝合金或钛合金相比,在高温强度和密度方面(尤其在350℃左右)具有特别的优势。可望成为部分取代传统钛合金的新型航空材料,达到减重或提高发动机推重比的目的。

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合成细晶合金粉末材料的有效方法。TiAl基合金采用快冷方法无法获得非晶,而采用机械合金化则可以形成非晶。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得的非晶态TiAl基合金粉末,在其玻璃点温度以上压实时,粉末的流动性非常好,可以得到形状复杂、致密度近理想状态的合金试件。机械合金化工艺采用的原料既可是单质元素粉末,也可是预合金粉。Ti、Al单质混合粉经机械合金化,很容易使Ti、Al组元尺寸细化、形成一种颗粒细小的Ti/Al复合粉;进一步延长球磨时间,则发生合金化或形成非晶。TiAl预合金粉经机械合金化,其晶粒尺寸能显著细化。两种经机械合金化方法处理的粉末,其烧结行为有些差异,但均可烧结成致密度大于96%的TiAl基合金材料。

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TiAl基合金粉末的最大特点是易于获得纳米晶组织。如:预合金粉Ti-47.5%Al-3.45%Cr经机械球磨后,晶粒可细化至40~50nm,再经热压和1200℃热处理25h,晶粒尺寸也只长大至1μm。Hiroshi等通过机械球磨制得了Ti-51Al非晶,发现在同一保温

时间下,随热压温度的增加γ晶粒尺寸增加,但经1300℃保温5h,其尺寸仍能保证在50nm以下,且当直径为15nm时,材料硬度达到最高10GPa。Huang等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分别制得伴有少量Ti(Al)固溶的TiAl复合组织和颗粒细小的非晶粉,再通过反应热等静压分别获得了等轴γ-TiAl+α2 Ti3Al相和近单相γ-TiAl,并且发现球磨粉末中高含量Nb、Cr等合金元素和间隙元素会导致α/(α+β)转变温度升高。

但是,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Al基合金粉末的固结致密与成形较为困难,因此关于机械合金化制备TiAl基合金块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报道,目前仍为鲜见。

影响机械合金化的主要因素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相和微观结构,就需要优化设计一系列的影响参数。下面列举一些对机械合金化结果有重大影响的

机械合金化- 参数

(1)研磨装置

研磨类型生产机械合金化粉末的研磨装置是多种多样的,如:行星磨、振动磨、搅拌磨等。它们的研磨能量、研磨效率、物料的污染程度以及研磨介质与研磨容器内壁的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故对研磨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磨容器的材料及形状对研磨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过程中,研磨介质对研磨容器内壁的撞击和摩擦作用会使研磨容器内壁的部分材料脱落而进入研磨物料中造成污染。常用的研磨容器的材料通常为淬火钢、工具钢、不锈钢、P>K>5或P>内衬淬火钢等。有时为了特殊的目的而选用特殊的材料,例如:研磨物料中含有铜或钛时,为了减少污染而选用铜或钛研磨容器。

此外,研磨容器的形状也很重要,特别是内壁的形状设计,例如,异形腔,就是在磨腔内安装固定滑板和凸块,使得磨腔断面由圆形变为异形,从而提高了介质的的滑动速度并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增强了介质间的摩擦作用,而有利于合金化进程。

(2)研磨速度

研磨机的转速越高,就会有越多的能量传递给研磨物料。但是,并不是转速越高越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研磨机转速提高的同时,研磨介质的转速也会提高,当高到一定程度时研磨介质就紧贴于研磨容器内壁,而不能对研磨物料产生任何冲击作用,从而不利于塑性变形和合金化进程。另一方面,转速过高会使研磨系统温升过快,温度过高,有时这是不利的,例如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在过程中需要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非晶相或其它亚稳态相的分解(3)研磨时间

研磨时间是影响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研磨的进程,合金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颗粒尺寸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态,即颗粒的冷焊和破碎达到一动态平衡,此时颗粒尺寸不再发生变化。但另一方面,研磨时间越长造成的污染也就越严重。因此,最佳研磨时间要根据所需的结果,通过试验综合确定。图1-2为球磨过程中TiAl粉末的显微硬度随球磨时间的变化。图1-3为TiAl粉末经过不同时间球磨后的背散射扫描电镜照片,从图上可明显地看出球磨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4)研磨介质

选择研磨介质时不仅要象研磨容器那样考虑其材料和形状如球状、棒状等,还要考虑其密度以及尺寸的大小和分布等,球磨介质要有适当的密度和尺寸以便对研磨物料产生足够的冲击,这些对最终产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研磨Ti-Al混合粉末时,若采用直径为15mm 的磨球,最终可得到固溶体,而若采用直径为25的磨球,在同样的条件下即使研磨更长的时间也得不到Ti-Al 固溶体【20】。

(5)球料比

球料比指的是研磨介质与研磨物料的重量比,通常研磨介质是球状的,故称球料比。试验研究用的球料比在1:1~200:1范围内,大多数情况下为15:1左右。当做小量生产或试验

时,这一比例可高达50:1甚至100:1。

(6)充填率

研磨介质充填率指的是研磨介质的总体积占研磨容器的容积的百分率,研磨物料的充填率指的是研磨物料的松散容积占研磨介质之间空隙的百分率。若充填率过小,则会使生产率低下;若过高,则没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磨介质和物料充分运动,以至于产生的冲击较小,而不利于合金化进程。一般来说,振动磨中研磨介质充填率在60%-80%之间,物料充填率在100%-130%之间。

(7)气体环境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复杂的固相反应过程,球磨氛围、球磨强度、球磨时间等任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合金化的过程甚至最终产物。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由于球与球、球与罐之间的撞击,机械能转换成热能,使得球磨罐内的温度升得很高。同时,合金化过程中往往发生粒子的细化,并引入缺陷,自由能升高,很容易与球磨氛围中的氧等发生反应,因此一般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均以惰性气体,如氩气等为保护气体。球磨气氛不同,会对合金化的反应方式、最终产物以及性质等造成显著影。研磨的气体环境是产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般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但有时为了特殊的目的,也需要在特殊的气体环境下研磨,例如当需要有相应的氮化物或氢化物生成时,可能会在氮气或氢气环境下进行研磨。(8)过程控制剂

在MA过程中粉末存在着严重的团聚、结块和粘壁现象大大阻碍了MA的进程。为此,常在过程中添加过程控制剂,如硬脂酸、固体石蜡、液体酒精和四氯化碳等,以降低粉末的团聚、粘球、粘壁以及研磨介质与研磨容器内壁的磨损,可以较好地控制粉末的成分和提高出粉率。

(9)研磨温度

无论MA的最终产物是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还是非晶相都涉及到扩散问题,而扩散又受到研磨温度的影响,故温度也是MA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Ni-50%Zr粉末系统在振动球磨时当在液氮冷却下研磨15h没发现非晶相的形成;而在200oC下研磨则发现粉末物料完全非晶化;室温下研磨时,则实现部分非晶化。

上述各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最佳研磨时间依赖于研磨类型、介质尺寸、研磨温度以及球料比等。

机械合金化合成高熔点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时具有如下优点:避开普通冶金方法的高温熔化、凝固过程,在室温下实现合金化,得到均匀的具有精细结构的合金,且产量较高,因而已成为生产常规手段难以制备的合金及新材料的好方法。

机械合金化

用高能研磨机或球磨机实现固态合金化的过程。机械合金化是一个通过高能球磨使粉末经受反复的变形、冷焊、破碎,从而达到元素间原子水平合金化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

机械合金化

原理

在球磨初期,反复地挤压变形,经过破碎、焊合、再挤压,形成层状的复合颗粒。复合颗粒在球磨机械力的不断作用下,产生新生原子面,层状结构不断细化。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层状结构的形成标志着元素间合金化的开始,层片间距的减小缩短了固态原子间的扩散路径,使元素间合金化过程加速。球磨过程中,粉末越硬,回复过程越难进行,球磨所能达到的晶粒度越小。并且,材料硬度越高,位错滑移难以进行,

晶格中的位错密度越大,这些又为合金化的进行提供了快扩散通道,使合金化过程进一步加快。

过程

球磨过程中,大量的碰撞现象发生在球-粉末球之间,被捕获的粉末在碰撞作用下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使粉末受到两个碰撞球的“微型”锻造作用。球磨产生的高密度缺陷和纳米界面大大促进了SHS反应的进行,且起了主导作用。反应完成后,继续机械球磨,强制反复进行粉末的冷焊-断裂-冷焊过程,细化粉末,得到纳米晶。机械合金化的机理

目前公认机械合金化的反应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原子扩散逐渐实现合金化;在球磨过程中粉末颗粒在球磨罐中受到高能球的碰撞、挤压,颗粒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断裂和冷焊,粉末被不断细化,新鲜未反应的表面不断地暴露出来, 晶体逐渐被细化形成层状结构,粉末通过新鲜表面而结合在一起如图3[12 ]所示。这显著增加了原子反应的接触面积,缩短了原子的扩散距离,增大了扩散系数。多数合金体系的MA形成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因为MA使混合粉末在该过程中产生高密度的晶体缺陷和大量扩散偶,在自由能的驱动下,由晶体的自由表面、晶界和晶格上的原子扩散而逐渐形核长,直至耗尽组元粉末,形成合金。如A1—Zn、A1—Cu、A1—Nb 等体系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就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二是爆炸反应;粉末球磨一段时间后, 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合金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形成合金,这种机制可称为爆炸反应(或称为高温自蔓延反应SHS、燃烧合成反应或自驱动反应)。Ni50A150粉末的机械合金化、Mo—Si、Ti—C和NiA1/ TiC等合金系中都观察到同样的反应现象。粉末在球磨开始阶段发生变形、断裂和冷焊作用,粉末粒子被不断的细化。能量在粉末中的…沉积?和接触面的大量增加以及粉末的细化为爆炸反应提供了条件。这可以看成燃烧反应的孕育过程, 在此期间无化合物生成, 但为反应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旦粉末在机械碰撞中产生局部高温, 就可以“点燃”粉末, 反应一旦…点燃?后,将会放出大量的生成热,这些热量又激活邻近临界状态的粉末发生反应,从而使反应得以继续进行,这种形式可以称为…链式反应?。

机械合金化的主要特点

机械合金化(MA)技术是制备新型高性能材料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MA工艺制备的材料具有均匀细小的显微组织和弥散的强化相,力学性能往往优于传统工艺制备的同类材料。采用液氮作为冷却剂的低温MA技术制备的Al3Ti/Al合金与传统铝合金或钛合金相比,在高温强度和密度方面(尤其在350℃左右)具有特别的优势。可望成为部分取代传统钛合金的新型航空材料,达到减重或提高发动机推重比的目的。

采用材料

机械合金化是一种合成细晶合金粉末材料的有效方法。TiAl基合金采用快冷方法无法获得非晶,而采用机械合金化则可以形成非晶。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得的非晶态TiAl 基合金粉末,在其玻璃点温度以上压实时,粉末的流动性非常好,可以得到形状复杂、致密度近理想状态的合金试件。机械合金化工艺采用的原料既可是单质元素粉末,也可是预合金粉。Ti、Al单质混合粉经机械合金化,很容易使Ti、Al组元尺寸细化、形成一种颗粒细小的Ti/Al复合粉;进一步延长球磨时间,则发生合金化或形成非晶。TiAl 预合金粉经机械合金化,其晶粒尺寸能显著细化。两种经机械合金化方法处理的粉末,其烧结行为有些差异,但均可烧结成致密度大于96%的TiAl基合金材料。

处理方法

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TiAl基合金粉末的最大特点是易于获得纳米晶组织。如:预合金粉Ti-47.5%Al-3.45%Cr经机械球磨后,晶粒可细化至40~50nm,再经热压和1200℃热处理25h,晶粒尺寸也只长大至1μm。Hiroshi等通过机械球磨制得了Ti-51Al非晶,发现在同一保温时间下,随热压温度的增加γ晶粒尺寸增加,但经1300℃保温5h,其尺寸仍能保证在50nm以下,且当直径为15nm时,材料硬度达到最高10GPa。Huang等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分别制得伴有少量Ti(Al)固溶的TiAl复合组织和颗粒细小的非晶粉,再通过反应热等静压分别获得了等轴γ-TiAl+α2 Ti3Al相和近单相γ-TiAl,并且发现球磨粉末中高含量Nb、Cr等合金元素和间隙元素会导致α/(α+β)转变温度升高。但是,机械合金化制备的TiAl基合金粉末的固结致密与成形较为困难,因此关于机械合金化制备TiAl基合金块体材料及其力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报道,目前仍为鲜见。

影响机械合金化的主要因素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要获得理想的相和微观结构,就需要优化设计一系列的影响参数。下面列举一些对机械合金化结果有重大影响的参数。

研磨装置

研磨类型生产机械合金化粉末的研磨装置是多种多样的,如:行星磨、振动磨、搅拌磨等。它们的研磨能量、研磨效率、物料的污染程度以及研磨介质与研磨容器内壁的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故对研磨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磨容器的材料及形状对研磨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过程中,研磨介质对研磨容器内壁的撞击和摩擦作用会使研磨容器内壁的部分材料脱落而进入研磨物料中造成污染。常用的研磨容器的材料通常为淬火钢、工具钢、不锈钢、P>K>5或P>内衬淬火钢等。有时为了特殊的目的而选用特殊的材料,例如:研磨物料中含有铜或钛时,为了减少污染而选用铜或钛研磨容器。此外,研磨容器的形状也很重要,特别是内壁的形状设计,例如,异形腔,就是在磨腔内安装固定滑板和凸块,使得磨腔断面由圆形变为异形,从而提高了介质的的滑动速度并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增强了介质间的摩擦作用,而有利于合金化进程。

研磨速度

研磨机的转速越高,就会有越多的能量传递给研磨物料。但是,并不是转速越高越好。这是因为,一方面研磨机转速提高的同时,研磨介质的转速也会提高,当高到一定程度时研磨介质就紧贴于研磨容器内壁,而不能对研磨物料产生任何冲击作用,从而不利于塑性变形和合金化进程。另一方面,转速过高会使研磨系统温升过快,温度过高,有时这是不利的,例如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在过程中需要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非晶相或其它亚稳态相的分解。

研磨时间

研磨时间是影响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研磨的进程,合金化程度会越来越高,颗粒尺寸会逐渐减小并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态,即颗粒的冷焊和破碎达到一动态平衡,此时颗粒尺寸不再发生变化。但另一方面,研磨时间越长造成的污染也就越严重。因此,最佳研磨时间要根据所需的结果,通过试验综合确定。图1-2为球磨过程中TiAl粉末的显微硬度随球磨时间的变化。图1-3为TiAl粉末

经过不同时间球磨后的背散射扫描电镜照片,从图上可明显地看出球磨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研磨介质

选择研磨介质时不仅要象研磨容器那样考虑其材料和形状如球状、棒状等,还要考虑其密度以及尺寸的大小和分布等,球磨介质要有适当的密度和尺寸以便对研磨物料产生足够的冲击,这些对最终产物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研磨Ti-Al混合粉末时,若采用直径为15mm的磨球,最终可得到固溶体,而若采用直径为25的磨球,在同样的条件下即使研磨更长的时间也得不到Ti-Al 固溶体[20]。

球料比

球料比指的是研磨介质与研磨物料的重量比,通常研磨介质是球状的,故称球料比。试验研究用的球料比在1:1~200:1范围内,大多数情况下为15:1左右。当做小量生产或试验时,这一比例可高达50:1甚至100:1。

充填率

研磨介质充填率指的是研磨介质的总体积占研磨容器的容积的百分率,研磨物料的充填率指的是研磨物料的松散容积占研磨介质之间空隙的百分率。若充填率过小,则会使生产率低下;若过高,则没有足够的空间使研磨介质和物料充分运动,以至于产生的冲击较小,而不利于合金化进程。一般来说,振动磨中研磨介质充填率在60%-80%之间,物料充填率在100%-130%之间。

气体环境

机械合金化是一个复杂的固相反应过程,球磨氛围、球磨强度、球磨时间等任意一个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合金化的过程甚至最终产物。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由于球与球、球与罐之间的撞击,机械能转换成热能,使得球磨罐内的温度升得很高。同时,合金化过程中往往发生粒子的细化,并引入缺陷,自由能升高,很容易与球磨氛围中的氧等发生反应,因此一般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均以惰性气体,如氩气等为保护气体。球磨气氛不同,会对合金化的反应方式、最终产物以及性质等造成显著影。研磨的气体环境是产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一般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但有时为了特殊的目的,也需要在特殊的气体环境下研磨,例如当需要有相应的氮化物或氢化物生成时,可能会在氮气或氢气环境下进行研磨。

过程控制剂

在MA过程中粉末存在着严重的团聚、结块和粘壁现象大大阻碍了MA的进程。为此,常在过程中添加过程控制剂,如硬脂酸、固体石蜡、液体酒精和四氯化碳等,以降低粉末的团聚、粘球、粘壁以及研磨介质与研磨容器内壁的磨损,可以较好地控制粉末的成分和提高出粉率。

研磨温度

无论MA的最终产物是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还是非晶相都涉及到扩散问题,而扩散又受到研磨温度的影响,故温度也是MA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Ni-50%Zr粉末系统在振动球磨时当在液氮冷却下研磨15h没发现非晶相的形成;而在200oC下研磨则发现粉末物料完全非晶化;室温下研磨时,则实现部分非晶化。上述各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例如最佳研磨时间依赖于研磨类型、介质尺寸、研磨

温度以及球料比等。机械合金化合成高熔点合金或金属间化合物时具有如下优点:避开普通冶金方法的高温熔化、凝固过程,在室温下实现合金化,得到均匀的具有精细结构的合金,且产量较高,因而已成为生产常规手段难以制备的合金及新材料的好方法。

机械合金化制粉法

以机械力促使两种以上组元组成复合金属粉末的粉末制取方法。它是将根据合金成分计算出的纯金属、母合金和非金属的粉末配料混合后,用干式高能球磨机使它们在碾磨球强烈碰撞和搅动作用下,彼此间反复冷焊接和破碎,从而制造出化学成分复杂均匀、显微结构细小的复合金属粉末。该种粉末具有每个颗粒含有全部原始配料的成分,于金属或母合金界面处嵌有非金属硬质点的显微结构。

原料要求机械合金化制粉的金属原材料,可采用1~200μm的各种纯金属粉,包括镍、铬、铁、钴、钨、钼、铌等。对于制取高温合金粉末来说,母合金是含有大量铝、钛、锆、铪的镍基合金,这种母合金相当脆,铸造后很易破碎成粉末。活性金属铝、钛等在母合金中形成放热性金属间化合物,它们此时的热力学活性比纯金属态的显著减小,不易再被氧化。商品纯金属粉和母合金粉的氧含量约为0.05%~0.2%。起弥散强化作用的非金属粉,实质上是一些难熔化合物,包括碳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但氧化物必须限定为非常稳定的氧化钇、氧化铝或氧化钍等。在制取这种复合粉末时,配料中至少要含有15%(体积分数)的可压缩变形的金属粉末,以便在合金化过程中起基质或粘结剂的作用。通常加入难熔氧化物量为0.4%~1.5%。

工艺条件机械合金化制粉的设备是水冷式高动能的球磨机。球磨机筒径大于1m,内装碾磨球与粉末的质量比很大,一般为10:1~20:l。碾磨球自身直径一般为8~10mm,由完全淬火钢制造。在碾磨过程中应控制高能球磨机外部的水冷却和内部的保护气氛(一般为高纯的氦或氩)。当机械合金化粉具有稳态的粒度分布并且以光学显微镜难以分辨其层状组织时,可视为机械合金化完成,碾磨即可结束。此时层界面上的弥散硬质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等于各层的平均厚度。通常认为,此距离在0.5μm以下较为理想。机械合金化粉的粒度范围为10~500μm,平均粒度为50~200μm。颗粒的内部结构与粒度无关,而取决于碾磨的稳定状态。

应用实例机械合金化法最早成功地用于制取镍基和铁基高温合金粉,以热挤压或热等静压技术致密化成材。例如镍一铬弥散强化高温合金材料(Ni-20Cr-1.0Fe-0.3Al-0.5Ti-0.6Y2O3)。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采用机械合金化法以5~40μm 的纯铁粉、小于0.5mm的钕粉和小于1弘m的非晶硼粉制取钕铁硼合金粉。这种粉由嵌有微小硼粒子和非常精细的铁层和钕层所组成。为了得到所需的Nd2Fe14B硬磁相,须将这种机械合金化粉进行600℃,1h热处理,以便使硼粒子完全溶解在铁、钕粉内。

机械制造小论文

机械制造小论文 1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发展现状 1.1管理技术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在全世界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发展,但是在中国,还是不能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技术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管理技术,能够让企业进行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在中国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管理技术还是较为落后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相互比较,这个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的使用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一味的蛮干。如何能够提高管理技术,让管理者真正能够实实在在的进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在管理技术落后的情况下,适应现代发展环境的发展,变的越来越重要。 1.2设计参数与设计标准不能紧跟世代的发展 随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现在已经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西方国家的技术不断提高和更新,我们国家的技术更新和设计参数和设计标准还是不能很好的同西方国家相匹敌,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创新已经成为阻碍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设计参数和设计标准的不断更新的提高会让一个国家得到很好的发展,只有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标准,才能在世界的发展浪潮中处于一个不败之地。 1.3国内的机械制造工艺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在国外,机械制造业已经发展的尤为迅速,其中主要表现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让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的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阶段。同西方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工艺还是处于港星单击自动发展阶段,这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要落后20年。这样就要求我们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和制造工艺,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和西方国家的差距,提升自己的实力。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社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4计算机管理模式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泛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变得很普通,也很常见,这样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一些问题就会变得较为简单。但是在中国,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管理模式的普及范围并不广泛,这样就使得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管理技术的普及范围不广泛会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让真正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的使用,投入到正确的使用过程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现代企业发展和机械制造工艺提高的思考 2.1不断提升制造设备智能化,提高企业发展进程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 共40分) 1.合金结晶的基本规律,即在过冷的情况下通过 与 来完成。 2.钢的冷处理可以促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 ,提高零件的尺寸稳定性。 3.牌号ZG200-400中,字母“ZG ”表示 ,数字“400”表示 。 4.焊条由 和 两部分组成。 5.一般机械零件常见的失效形式有 、 、 三种形式。 6.基本偏差一般为 。 7.定向公差有 、 、 三个项目。 8.切削合力可分解为 、 和 三个分力。 9.卧式普通车床结构主要分为三箱一体,三箱是 、 、 。 二.选择题(每题3分 共30分) 1.表示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符号是( ) A. s σ B. b σ C. 1σ- 2.高碳钢最佳切削性能的热处理方法是( ) A.完全退火 B.正火 C.球化退火 3.45钢属于( ) A.工具钢 B.结构钢 C.铸钢 4.下列材料中,焊接性能最差的是( ) A.低碳钢 B.高碳钢 C.铸钢 5.决定配合公差带大小和位置的是( ) A.标准公差 B.基本偏差 C.配合公差 6.下图所示游标卡尺的读数是( ) A.1.25 B.10.5 C.10.25 7.属于形状公差的是( ) A.平面度 B.平行度 C.同轴度 8.影响刀头强度和切削流出方向的刀具角度是( ) A.主偏角 B.前角 C.刃倾角

9.四爪卡盘的四个爪的运动是( ) A.同步 B.连续 C.独立 10.为减小工件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刀具方面常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小前角 B.增大主偏角 C.减小后角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20分) 1.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中都经历弹性变形、屈服、冷变形强化、缩颈与断裂四个变形阶段( ) 2.钢的淬透性取决于其临界冷却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越小,淬透性越好( ) 3.碳钢中只有铁、碳两种元素( ) 4.铸件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固态收缩只引起铸件外部尺寸的改变( ) 5.一般来说,若材料的强度极限高,则疲劳强度也越大( ) 6.孔轴的加工精度越高,则其配合精度也越高( ) 7.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8.R z参数由于测量点不多,在反映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不如Ra参数充分( ) 9.粗加工时积屑瘤的存在增大了刀具的实际工作前角( ) 10.切断刀有两个主切削刃,一个副切削刃( ) 四.问答题(10分) 1.指出下列工件淬火后的回火方式,并说明原因 (1)45钢小轴 (2)60钢弹簧 (3)T12钢锉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论文1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 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 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状职业规划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机械制造业。 机械制造业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行业。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是现代化高新技术的综合利用,其趋势是四化:即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再也不是以20世纪20~4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械学科自身的成就——凸轮及其它机械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刚性自动化的缺点是严重影响产品的更新换代,妨碍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从20世纪到21世纪,我们身边的制造业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已变为融入了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现代制造业。20世纪的制造业以技术为中心,实行专业分工,生产组织则是按功能划分的固定工作小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结构,采取顺序作业方式。而21世纪的制造业则以人为中心,实行模糊分工,一专多能,工作小组也已变为具有自主管理功能的“团队”,企业的组织结构已普遍采取能更加快速响应市场的“扁平型”和“网络型”,采取并行作业方式。21世纪的制造业企业的战略已不是规模经济,而是快速响应市场和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观从符合性质量观变为满意度质量观,企业将更加重视产品和制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从以往仅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生产方式不再是同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而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生产。企业的组织模式逐步从“橄榄型”转为“哑铃型”,加强原先薄弱的研究开发和销售服务这两头,通过大规模的定制生产和网络化制造以追求自身成本的最小化和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CIMS 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 实验工程中心和7 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 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 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 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 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结构的差距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赶超型发展战略,加之中国劳动力丰富而资金相对短缺,致使机械制造业的科技开发明显滞后。虽然中国机械制造业的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2000 年,中国汽车生产超过200 万辆,但是关键技术都来源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很多关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资料(精修版)

材料 1.什么叫合金?他们各自常用的判别指标有哪些?了解拉伸曲线,常见力学性能指标的名称及含义? 所谓合金,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哪些指标? 主要指标有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等。 什么叫强度(塑性、韧性、硬度)? (1)所谓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2)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但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塑性.(3)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是指金属抵抗局部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4)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度. 他们各自常用的判别指标有哪些? 强度的判别指标有1,在弹性变形范围内的最大载荷F,2,,最小屈服载荷Fs,3,最大载荷Fb. 塑性的判别指标有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硬度的判别指标有布氏硬度HBW,洛氏硬度HRC,维氏硬度HV。冲击韧度的判别指标有冲击韧度值。 2.什么叫结晶? 一切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凝固。若凝固后的固态物质是晶体,则这种凝固过程又称为结晶。 什么叫过冷现象? 在实际生产中,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T1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0,这种现象称为过冷现象。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值,称为过冷度,用ΔT表示,即ΔT = T0 - T1。 常见金属的晶格结构有哪些? 1),体心立方晶格。2),面心立方晶格。3),密排六方晶格。 什么叫同素异构转变?(纯铁的冷却(同素异构转变)曲线)? 金属在在固态下随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类型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类型的变化,称为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 3、什么叫钢的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指钢在固态下,采用适当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 热处理可分为哪些种类? 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感应淬火、火焰淬火、激光淬火、接触电阻加热淬火化学热处理: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金属. 退火(概念: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特点:缓慢冷却分类及常用钢类:完全退火(亚共析成分的碳钢和合金钢)、等温退火(合金钢和大型碳钢)、球化退火(共析、过恭喜碳钢及合金工业钢)、均匀退火(高合金钢)、去应力退火。)正火(概念: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者Accm以及30~500C,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特点:冷却速得稍快,过冷度较大。)淬火(概念:将钢加热到Ac3或者Ac1以上某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当速度冷却而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目的:为了得到马氏体组织,再经回火,是刚得到需要的使用性能,以充分发挥材料的潜能)。回火(概念:钢件淬火后,在加热到Ac1点一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目的:1.获得共建所需要的性能,2.消除淬火冷却应力,降低钢的脆性。3.稳定工件组织和尺寸。)分类及常用钢类:低温回火(高碳钢)中温回火(各种弹性元件)高温回火(结构零件)调质:工业上常把淬火和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 表面热处理的目的? 表面热处理是通过对工件表面的加热、冷却而改变表层力学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获得高硬度的表面层和有利的内应力分布,以提高工件的耐磨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常见的化学热处理有哪些? 化学热处理方法有渗碳(有液体、固体、气体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金属、离子镀、化学气相沉积、TD处理、PQP处理等 什么叫铸铁的石墨化? 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称为石墨化过程。铸铁组织形成的基本过程就是铸铁中石墨的形成过程 影响石墨化因素有哪些? 化学成分的影响,冷却速度的影响,铸铁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根据C在铸铁中的存在形式,铸铁常分为哪几类? 根据C在铸铁中的存在形式,铸铁常分为:白口铸铁、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 其中常见的灰口铸铁有哪几种?能够解释常见钢、铸铁的牌号? 常见的有: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合金铸铁。 铸铁的石墨化过程:铸铁组织中石墨的形成过程成为铸铁的石墨化过程。石墨的存在形式:灰铸铁中石墨呈片状;球墨铸铁中的石墨呈球状;可锻铸铁中的石墨呈团絮状;蠕墨铸铁中的石墨呈蠕虫状。 Q235-A F 普通碳素钢。2)T8A 优质碳素工具钢T1碳素工具钢3)45 优质碳素钢40Cr合金结构钢4)H62焊条钢5)HT200灰口铸铁QT400-18 球墨铸铁6)W18Cr4V高速工具钢7)GCr15轴承钢 能够画出铁碳相图,并能分析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结晶过程中的组织转变情况。

钛合金的制备方法

专题报道 钛合金的制备方法 一种用熔分钛渣制备含钛合金的方法 热处理钛合金的方法和所得零件 机械合金化热处理法制备6AI4V钛合金粉的工艺 冲压成形性和强度的平衡优异的钛或钛合金板 一种钛合金棒材的制备方法 一种低成本钛合金的制备方法 大规格高性能钛及钛合金锭的熔铸方法 一种粉末冶金钛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凝胶注模-自蔓延高温合成制备钛合金材料的方法 微量稀土合金化处理的TA16钛合金 一种低密度高铸造性能钛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低弹性模量的铸造钛合金 一种低密度高性能钛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钛合金TI-62222S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钛合金TI-811-1及其制备方法 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备基于钛合金的并且TIB强化的复合部件的方法 一种用熔分钛渣制备含钛合金的方法 申请号:201110267053.6 公布日:2012-01-18 申请(专利权)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熔分钛渣制备含钛合金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熔分钛渣直接热装入炉;升温至熔池澄清后,加还原剂进行冶炼,控制反应温度;反应完毕后,镇静沉降;出渣、出合金,冷却制得含钛合金。本发明采用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或非高炉炼铁后得到的熔分钛渣为原料制备含钛合金,能够有效的利用熔分钛渣中的钛资源,采用热渣直接入炉的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对提高钒钛磁铁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热处理钛合金的方法和所得零件 申请号:200980156528.5 公布日:2012-01-11 申请(专利权)人:奥贝尔&杜瓦尔公司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Ti?5-5-5-3型钛合金的方法,该Ti5-5-5-3型钛合金具有以重量百分数计的以下组成:4.4-5.7%铝,4.0-5.5%钒,0.30-0.50%铁,4.0-5.5%钼,2.5-3.5%铬,0.08-0.18%氧,痕量至0.10%的碳,痕量至0.05%的氮,痕量至0.30%的锆,痕量至0.15%的硅,其余百分数是钛和杂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的热处理包括:将合金加热到800-840℃且低于该合金的β-转变的第一平台;维持第一温度平台1-3小时;在没有中间再加热的情况下将合金冷却至760℃-800℃的第二平台;维持第二温度平台2-5小时;将合金冷却至室温;将

机械合金化制备粉末材料的良好应用前景

机械合金化制备粉末材料的良好应用前景 摘要:近年来,用机械合金化制备粉末材料的技术发展较快,高能球磨制备粉末材料尤其是纳米WC粉末材料,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对微观结构和性能方面的比较,用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的纳米晶体与原子沉积法获得的材料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且机械合金化工艺简单,产量高,成本低,符合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需要。因此,用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硬质合金粉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真正实现纳米钨和WC-Co粉末的大规模生产与大批量应用尚有一定的路程。 关键词:机械合金化、材料制备、前景 机械合金化(简称MA)是一种从元素粉末制取具有平衡或非平衡相组成的合金粉末或复合粉末的制粉技术。它是在高能球磨机中,通过粉末颗粒之间、粉末颗粒与磨球之间长时间发生非常激烈的研磨,粉末被破碎和撕裂,所形成的新生表面互相冷焊而逐步合金化,其过程反复进行,最终达到机械合金化的目的。机械合金化是美国国际镍公司Benjamin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发的,当时主要用于制备同时具有沉淀硬化和氧化物弥散硬化效应的镍基和铁基超合金。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Koch及其同事采用机械合金化手段成功地获得Ni60Nb40非晶粉末,此后,该方法得到迅速发展。W.Schlum和H.Grewe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之后,于1988年提出机械合金化方法能够制备纳米晶体。后来 Fecht等用机械合金化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纳米级超细晶合金,开创了机械合金化技术新领域。现在,机械合金化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制备纳米级超细晶弥散强化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非晶材料、纳米晶材料、轻金属高比强材料和过饱和弥散固溶体等。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美国INCO公司已经建成了铁、镍、铝基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的机械合金化生产线,生产能力达350t/年。我国机械合金化研究工作从1988年开始,十多年来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 机械合金化 1基本原理 1988年,日本的新宫秀夫提出了压延和反复折叠模型。当一次压下率为1/a时,经n 次压延后,其厚度即由原来的d0变为d,且d=d0(1/a)。如用机械合金法将两种元素的粉末混合压延10次且设1/a≈31 6296,粉末粒度则可被减薄到其原来厚度的十万分之一,形成非常微小的双层重叠,粉末经更多次的压延可达到纳米级的微细组织结构。因此,机械合金化法使粉末在固态下也可能发生合金化。1990年,Atzmon又提出了另一种机械合金化原理? 机械感应自蔓延反应机理即金属间化合物不是一个形核长大的过程,而是突然爆发形成的。因为燃烧自蔓延反应的点燃温度与粉末颗粒及晶粒尺寸有关,点燃温度随粉末颗粒或晶粒尺寸减小而降低。当粉末颗粒或晶粒减小到一定程度,球磨过程中的机械碰撞产生的局部高温就可以“点燃”粉末,表现为合金的突然爆发形成。 现在,一般认为球磨中多数机械合金化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机械合金化的基本过程是粉末颗粒的反复混合、破碎和冷焊,几种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粉末的混合物在球磨过程中会形成高密度位错,同时晶粒逐渐细化至纳米级,这样为原子的相互扩散提供了快速通道,在一定条件下,合金相的核得以形成。在进一步的球磨过程中,直到所有元素粉末形成合金相,并逐步长大。 2 机械合金化设备 机械合金化设备主要有振动球磨机,行星球磨机和搅拌球磨机等。

精选-机械工程前沿论文

机械工程前沿研究与优化设计 摘要: 本论文指出了现代机械工程科学前沿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它与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管理科学相交叉;另一方面,它在创造性地解决机械工程关键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机械优化设计为机械设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使得在解决复杂设计问题时,能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到尽可能完美的或最适宜的设计方案,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简述了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的基本概要,并列举了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关键词: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优化设计遗传算法蚁群算法 机械工程是一门与机械和动力生产有关的工程学科,它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 机械工程学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和仿生技术。机械工程的服务领域广阔而多面,凡是使用机械、工具,以至能源和材料生产的部门,无不需要机械工程的服务。概括说来,现代机械工程有五大服务领域:研制和提供能量转换机械;研制和提供用以生产各种产品的机械;研制和提供从事各种服务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应用的机械;研制和提供各种机械武器。 1 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制造简单工具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的漫长过程。机械工程以增加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标来研制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随着世界的进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机械工程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显著特点和趋势:一方面,高技术领域如光电子、微纳系统、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重大工程等的发展,要求机械与制造科学向这些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因而出现和发展着微纳制造、仿生及生物制造、微电子制造等制造科学新领域;另一方面,随着机械与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纳米科学技术的交叉,除了推动着机构学、摩擦学、动力学、结构强度学、传动学和设计学的发展外,还产生和发展着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的交叉科学。在未来的时代,新产品的研制将以降低资源消耗,发展洁净的再生能源,治理、减轻以至消除环境污染作为超经济的目标任务。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考试模拟题一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复习模拟题 一、填空题 1、工程材料通常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2、金属材料在外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和的能力称为强度。 3、在生产中应用广泛的测定硬度的方法有和测试法。 4、铸钢件在铸造后必须经过,以消除组织缺陷, 5、钢的化学热处理常用的工艺方法有、和三种。 6、按处理工艺特征不同,合金结构钢又分为和等。 7、合金工具钢按用途一般分为、和。 8、特殊性能钢包括、和等。 9、孕育铸铁常用来制造要求较高,且变化较大的重要零件。 10、根据铝合金的成分及加工成形特点,常用的铝合金可分为和两类。 11、砂型铸造中根据机械化程度的不同,造型、造芯分别可由和完成。 12、砂型铸造中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有、、和活块造型等。 13、铸造工艺参数的确定主要有:、、、。 14、冲压生产的基本工序有和两大类。 15、弧焊机分为与两类。 16、零件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是首先应满足零件的,其次要考虑材料及。 17、钢的热处理工艺由、和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说,它不改变热处理工件 的,而改变其。 18、采用低碳合金钢做重要的轴类零件需要通过热处理来获得优秀的材料性能,因此通常需要对零件毛坯进行 ____ ___,以 ____ __,并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加工中间进行__ ____,在加工中需要安排对___ ___ 的_ _和最后__ ____。 19、影响刀具耐用度的因素主要有、和等。 20、在铁碳合金中,莱氏体是由和所构成的机械混合物。 21、按照工艺范围机床可分为、和。 22、工艺基准可分为下述几种:(1),(2),(3),(4)。 23、根据药皮所含氧化物的性质,焊条分为和两类。 24、灰铸铁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要求和的零件。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纳米非晶合金制备简介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几种非晶合金制备技术,其中包括水淬法、射流成型法、金属模铸造、复合爆炸焊接法及机械合金化法、粉末固结成形法等,并对各种制备技术的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块体金属玻璃块体金属玻璃的连接制备 Introduction of the Preparation amorphous alloy Abstract:In this paper, Several fabricating methods of bulk metallic glass matrix composite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were presented,such as water quenching method, jet molding, metal mold casting, composite explosive welding and mechanical alloying, powder consolidation and forming method,than Analysis and comparing thes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bulk metallic glass. Key words: bulk metallic glass, joining of bulk metallic glass, preparation 1.引言 非晶态合金也称金属玻璃,与晶态合金相比,其三维空间的原子排列呈拓扑无序状,结构上没有晶界与堆垛层错等缺陷存在,但原子的排列也不像理想气体那样的完全无序。非晶合金是以金属键作为其结构特征,虽然不存在长程有序,但在几个晶格常数范围内保持短程有序[1]。与非晶聚合物及无机非晶材料一样,非晶合金在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方面是各向同性的,并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连续性[2]。通常其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结构上呈拓扑密堆长程无序,但在长程无序的三维空间又无序的分布着短程有序的“晶态小集团”或“伪晶核”,其大小不超过几个晶格的范围;(2)不存在晶界、位错、层错等晶体缺陷;(3)具有非晶体的一般特性: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各向同性;(4)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当处于晶化温度以上时将发生晶态结构相变,但晶化温度以下能长期稳定存在[3]。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Duwez教授是研究非晶合金最早的一个人,于1960年首次采用 快淬方法制得Au 70Si 30 非晶合金薄带[4][5]。1969年,Pond等[6]制备出具有一定宽度的连续 薄带状非晶合金,为大规模生产非晶合金提供了条件。至此为止,非晶合金材料由于受到冷却速度的限制,为保证热量快速散出,制得的非晶合金为薄带、薄片、细丝或粉末等。由于形状的限制,非晶合金材料的许多优良特性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挥,人们希望得到可与晶态合金相比拟的大尺寸非晶合金,因此,随后很多人投入到开发新的制备非晶合金的方法中去,发明了许多固相非晶化技术,如机械合金化、离子束注入、氢吸收等。1974年,贝尔实验室的H. S. Chen[7]发表文章指出原子尺寸和混合热对玻璃合

铜合金性能及用途

铜合金性能及用途 1 H59 普通黄铜;价格最便宜,强度、硬度高而塑性差,但在热态下仍能很好地承受压力加工,耐蚀性一般,其他性能和H62相近。用于一般机器零件、焊接件、热冲及热扎零件。 2 H62 普通黄铜;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热态下塑性好,冷态下塑性也可以,切削性好,易钎焊和焊接,耐蚀,但易产生腐蚀破裂。此外价格便宜,是应用惯犯的一个普通黄铜品种。用于各种深引伸和弯折制造的受礼零件,如销钉、铆钉、垫圈、螺母、导管、气压表弹簧、筛网、散热器零件等。 3 H63 普通黄铜;适用于冷态下压力加工,宜于进行焊接和钎焊。易抛光,是进行拉丝、扎制、弯曲等成型地主要合金。用于螺钉、酸洗用的圆辊等。 4 H6 5 普通黄铜;性能介于H68和H62之间,价格比H68便宜,也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能良好地承受冷、热压力加工,有腐蚀破裂倾向。用于小五金、日用品、小弹簧、螺钉、铆钉和机械零件。 5 H68 普通黄铜;有极为良好的塑性(是黄铜中最佳者)和较高的强度,切削加工性能好,易焊接,对一般腐蚀非承安定,但易产生开裂。是普通黄铜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种。用于复杂的冷冲件和深冲件,如散热器外壳、导管、波纹管、弹壳、垫片、*等。 6 H70 普通黄铜;有极为良好的塑性(是黄铜中最佳者)和较高的强度,切削加工性能好,易焊接,对一般腐蚀非承安定,但易产生开裂。用于复杂的冷冲件和深冲件,如散热器外壳、导管、波纹管、弹壳、垫片、*等。 7 H75 普通黄铜;有相当好的力学性能、工艺性能和耐蚀性能。能很好地在热态和冷态下压力加工。在性能和经济上居于H80、H70之间。用于低载荷耐蚀弹簧。 8 H80 普通黄铜;性能和H85相似,但强度较高,塑性也较好,在大气、淡水及海水中有较高的耐蚀性。用于造纸网、薄壁管、波纹管及房屋建筑用品。 9 H85 普通黄铜;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好,能很好地承受冷、热压力加工,焊接和耐蚀性能也都。用于冷凝和散热用管、虹吸管、蛇形管、冷却设备制件。 10 H90 普通黄铜;性能和H96相似,但强度较H96稍高,可镀金属挤途敷珐琅。用于供水及排水管、奖章、艺术品、水箱带以及双金属片。 11 H96 普通黄铜;强度比紫铜高(但在普通黄铜中,她是最低的),导热、导电性好,在大气和但是中有高的耐蚀性,且有良好的塑性,易于冷、热压力加工,易于焊接、锻造和镀锡,无应力腐蚀破裂倾向。在一般机械制造中用作导管、冷凝管、散热器管、散热片、汽车水箱带以及导电零件等。 12 HA159-3-2 铝黄铜;具有高的强度;耐蚀性是所有黄铜中最好的,腐蚀破裂倾向不大,冷态下塑性低,热态下压力加工性好。用于发动机和船舶业以及其它在常温下工作的高强度耐蚀件。 13 HA160-0-1 铝黄铜;具有高地强度,在大气、淡水和海水中耐蚀性好,但对腐蚀破裂敏感,在热态下压力加工性好,冷态下可塑性低。用于要求耐蚀地结构零件,如齿轮、蜗轮、衬套、轴等。 14 HA166-6-3-2 铝黄铜;为耐磨合金,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耐蚀性也较好,但有腐蚀破裂倾向,塑性较差。为铸造黄铜的移植品种。用于重负荷下工作重固定螺钉的螺母及大型蜗杆;可作铝青铜QA110-4-4的代用品。 15 HA167-2.5 铝黄铜;在冷态、热态下能良好地承受压力加工,耐磨性好,对海水地耐蚀性尚可,对腐蚀破裂敏感,钎焊和镀锡性能不好。用于船舶抗蚀零件。 16 HA170-1.5 铝黄铜;性能与HA177-2接近,但加入少量砷,提高了对海水的耐蚀

电大期末考试备考题库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考答案定稿版

电大期末考试备考题库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 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附录A:《机械制造基础》习题集参考答案 第一篇工程材料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题 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的晶格间隙中所形成的固溶体。 再结晶:金属发生重新形核和长大而不改变其晶格类型的结晶过程。 淬透性:钢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枝晶偏析:金属结晶后晶粒内部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时效强化:固溶处理后铝合金的强度和硬度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显着提高的现象。 同素异构性:同一金属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晶格类型的现象。 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热硬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二次硬化:淬火钢在回火时硬度提高的现象。 共晶转变:指具有一定成分的液态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不同的固相的转变。 比重偏析:因初晶相与剩余液相比重不同而造成的成分偏析。

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质晶格并占据溶质晶格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 变质处理:在金属浇注前添加变质剂来改变晶粒的形状或大小的处理方法。 晶体的各向异性:晶体在不同方向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固溶强化:因溶质原子溶入而使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升高的现象。 形变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残余奥氏体:指淬火后尚未转变,被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 调质处理:指淬火及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 淬硬性: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过冷奥氏体:将钢奥氏体化后冷却至A 温度之下尚未分解的奥氏体。 1 本质晶粒度:指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 C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CC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马氏体:含碳过饱和的α固溶体。 热塑性塑料:加热时软化融融,冷却又变硬,并可反复进行的塑料。 热固性塑料:首次加热时软化并发生交连反应形成网状结构,再加热时不软化的塑料。

铜合金化学成分

铜合金化学成分 编制说明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文件《关于下达2009年第一批有色金属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中色协综字[2009]165号)的要求,我公司承担了GB/T5231-2001《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的修订工作。该标准主管部门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归口,计划要求2011年完成修订任务,标准计划编号20091080-T-610。 为保证标准的编制水平,中铝沈阳有色金属加工有限公司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并以函件的形式向同行业广泛征询修订意见及相关技术数据,全面准确地了解铜加工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动态。标准修订过程中经过多次征询意见,2010年2月形成了该标准讨论稿,四月武夷山会议及八月呼和浩特会议两次讨论后,标准稿经过较大调整,于2011年3月形成标准送审稿。 1.我国加工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标准修订历程及牌号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铜及铜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标准最早是仿效前苏联“ΓΟCΤ”标准形式,制订了YB145~148—65,1971年进行第一次修订为YB145~148-71、1985年第二次修订为GB5231~5235—85,2001年修订为GB/T5231-2001。几次修订后其中元素控制范围水平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其模式和系列化程度都没有突破性提高。 纳入原国家标准GB/T 5231-2001的变形铜及铜合金牌号一共有111个,其中紫铜9个,黄铜43个,青铜41个,白铜18个。但是各加工企业实际生产的牌号远不止这些,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申请专利的新型合金就达70余个,而各个公司、院所研究开发的新型铜合金更数倍于此,达1000个以上。随着专业化生产趋势的不断发展,合金系列化程度在迅速提高,铜合金材料的成份细化分类已成必然趋势,为适应下游用户不同生产线工艺条件的要求,个性化,精密化产品越来越多,相比10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标准合金牌号达到201个(美国2009年11月18日最新公布合金牌号为397个),基本上纳入了近10年来新开发研制的热点新合金牌号,新增电子铜银合金、引线框架材料、弥散强化铜合金、高强高导铜铬、铜铬锆合金、高速轨道交通接触线及受电弓用铜合金、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系列、海水淡化用铜合金、高耐磨铜合金等。 而且合金系列化程度显著提高,尤其是铜银系合金,铜铬系合金,铜锡系合金、铅黄铜,锌白铜,系列化程度较原国标有大幅度的提高,部分合金系的系列化程度已接近美国ASTM标准。 例如,铅黄铜,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车削条件(车速和润滑方法),将铅含量的范围细分,从而衍生出多个新合金牌号。本标准草案新增8个铅黄铜合金牌号,加上原国标中已经纳入的合金牌号11个,共19个合金牌号,含铅量上限最高值4.5,最低下限值0.05,细化程度极高。美国2009年11月18日最新公布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论文

金属的切削加工 摘要: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刀具与工件之间相互作用和各自的变化规律是一门学科。在设计机床和刀具﹑制订机器零件的切削工艺及其定额﹑合理地使用刀具和机床以及控制切削过程时﹐都要利用金属切削原理的研究成果﹐使机器零件的加工达到经济﹑优质和高效率的目的。金属的切削加工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中切削力和切削功、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的磨损机理和刀具寿命、切削振动和加工表面质量、切屑的形成和变形等。 关键词:刀具机床切削原理切削加工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切削原理 工件与刀具之间相互滑移即表示金属切削的剪切变形经过这种变形以后,切屑从刀具前面上流过时又在刀、屑界面处产生进一步的摩擦变形。通常,切屑的厚度比切削厚度大,而切屑的长度比切削长度短,这种现象就叫切屑变形。金属被刀具前面所挤压而产生的剪切变形是金属切削过程的特征。由于工件材料刀具和切削条件不同,切屑的变形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得到各种类型的切屑。 机械加工设备 机械加工是一种用加工机械对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进行改变的过程。按被加工的工件处于的温度状态,分为冷加工和热加工。一般在常温下加工,并且不引起工件的化学或物相变化,称冷加工。一般在高于或低于常温状态的加工,会引起工件的化学或物相变化,称热加工。冷加工按加工方式的差别可分为切削加工和压力加工。热加工常见有热处理,煅造,铸造和焊接。 各种设备繁多,笼统的称:热处理设备、锻造设备、铸造设备、焊接设备、金属切削机床、压力机等等。金属切削机床大的类别有:车、钻、镗、磨、齿轮加工、铣、刨、拉、专用机床等等,一般以车床和铣床应用较广泛。 刀具种类及材料 金属切削过程是通过刀具切削工件切削层而进行的。在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刀刃在一次走刀中从工件待加工表面切下的金属层,被称为切削层。切削层的截面尺寸被称为切削层参数。此外,在切削层中需介绍一重要概念-背吃刀量ap,对于外圆车削,它指已加工表面与待加工表面间的垂直距离。 金属切削刀具一般有45度车刀,90度车刀,镗刀,铰刀,拉刀,铣刀等,一般情况的加工车刀和铣刀应用较多,所以以下内容多以车刀为主。

《机械制造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复习题 第一篇工程材料 一、填空题 1、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主要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疲劳强度。 2、金属材料的常用的强度指标主要有屈服强度σs 和抗拉强度σb 。 3、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在静态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4、金属材料的塑性指标主要有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两种。 5、金属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一般可通过拉伸试验来测定。 6、常用的硬度测量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 7、常用的洛氏硬度测量标尺有 HRA 、 HRB 、 HRC 。 。 8、金属材料常用的冲击韧性指标是冲击韧性值a k 9.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有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10.控制金属结晶晶粒大小的方法有增加过冷度、变质处理和附加振动和搅拌。 11.按照几何形态特征,晶体缺陷分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 12.在铁碳合金相图上,按含碳量和室温平衡组织的不同,将铁碳合金分为六种,即亚共析钢、共析钢、过共析钢、亚共晶白口铁、共晶白口铁、过共晶白口铁。 13.奥氏体是碳在γ-Fe 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 14.铁素体是碳在α-Fe 中的固溶体,它的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 15.各种热处理工艺过程都是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 16.普通热处理分为_ 退火、正火、_淬火_和回火。 17.钢的淬火方法包括_单液淬火_、双液淬火 _、分级淬火 _和等温淬火。 18.钢常用的回火方法有_高温回火_、_中温回火_和_低温回火_等。 19.常见钢的退火种类有完全退火、_球化退火_和_去应力退火(或低温退火)_。 20.钢的淬硬性是指钢经过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它取决于马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 二、选择题 1.拉伸试验时,试样拉断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称为材料的(B)。 A. 屈服点 B. 抗拉强度 C. 弹性极限 D.疲劳极限 2.锉刀的硬度测定,应用(D)硬度测定法。 A.HBS; B.HBW; C.HRB; D.HRC。 3.纯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实际结晶温度将( B )。 A.越高; B.越低; C.接近于理论结晶温度; D.没有变化。 4.珠光体是一种(D)。 A.单相固溶体; B.两相固溶体; C.铁与碳的化合物; D.都不对 5.在金属晶体缺陷中,属于面缺陷的有(C)。 A.间隙原子; B.位错,位移; C.晶界,亚晶界; D.缩孔,缩松。 6.铁碳合金含碳量小于0.0218%是( A ),等于0.77%是( C ),大于 4.3% 是( B ) A.工业纯铁; B.过共晶白口铁; C.共析钢;D.亚共析钢 7.低温莱氏体组织是一种( C )。 A.固溶体 B.金属化合物 C.机械混合物 D.单相组织金属 8.共析钢在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组织是( C )。 A.珠光体 B.索氏体 C.贝氏体 D.马氏体 9.完全退火不适用于( C )。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D.所有钢种

关于铜合金的凝固技术

关于铜合金的凝固技术 初见,发现生活之美https://www.sodocs.net/doc/8b18465383.html,/ 1、前言 铜是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有色金属,被广泛地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领域,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铜在电气、电子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总消费量一半以上。用于各种电缆和导线,电机和变压器的绕阻,开关以及印刷线路板等;在机械和运输车辆制造中,用于制造工业阀门和配件、仪表、滑动轴承、模具、热交换器和泵等;在化学工业中广泛应用于制造真空器、蒸馏锅、酿造锅等;在国防工业中用以制造子弹、炮弹、枪炮零件等,每生产100万发子弹,需用铜13--14吨;在建筑工业中,用做各种管道、管道配件、装饰器件等。铜的这种广泛应用使得研究开发高性能的铜合金来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显得很有必要。 随着研究的进展,制备高性能铜合金的工艺方法越来越多,并向实用化工业化生产进行,总的来说有合金化法、复合材料法。合金化法就是传统的固溶强化和析出强化,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铜合金的强度,最高抗拉强度可以达到650Mpa,但由于固溶于铜基体中的原子引起铜原子点阵畸变对电子的散射作用增强,使铜合金电阻增大,因而降低了Cu合金的导电性。复合材料法包括粉末冶金法、塑性变形法、定向凝固法等。其中有一些方法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投入生产有一段距离。虽然一些新工艺也在高性能铜合金的生产制备方面有所突破,如70年代就有美国SCM公司生产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合金,确立了此种合金的地位,而且粉末冶金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制备高性能的铜合金,但一种新的方法由研究到使用毕竟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以传统的熔炼和铸造技术在制备生产铜合金方面还是占有很大的地位,问题是如何改进这些工艺发展适合我国资源国情和市场需求的铜及合金产品。尤其是随着电子工业的急速发展,带来了工程中各种机械向着小型化发展的倾向,因而也就强烈的需要我们去开发新的铸造方法以生产那些没有铸造缺陷的优质材料。 现在很多研究都致力于在合金中加入什么样的元素对其机械性能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而且也取得一系列的进展,并且一些还没有应用到实际当中去,说明还是有继续研究的必要,由于这文章是关于凝固技术这门课的,所以将主要关注的在熔炼铸造方面,如何能够制得好的凝固铸件,结合自己的专业,将介绍放在铜合金方面。 2、凝固理论进展 在近几十年中,凝固技术的重要进展有:连续铸造的扩大应用;定向凝固与单晶生长技术的完善;半固态(流变)铸造从研究走向了实际应用;通过凝固过程制备重要的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自生复合材料、梯度材料等;快速凝固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快速凝固是通过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或非均质形核的被遏制,使合金在很大的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l—100cm/s)的凝固,可制备非晶、准晶、微晶和纳米晶合金,此类新型功能或结构材料正在逐步进入工业应用。可见,现代凝固技术的发展不仅致力于获得外形完美、内无宏观缺陷的零件,而且追求在材料中形成常规工艺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结构与显微组织特征,使其具备一系列特殊优异的使用性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凝固技术与新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已融为一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快速凝固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直接促进了

机械合金化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新材料技术读书报告 (机械合金化法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机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机械合金化法(MA)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20世纪中叶,美国国际镍公司的本杰明(Benjamin)等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的制粉技术:将金属或合金粉末在高能球磨机中通过粉末颗粒与磨球之间长时间激烈地冲击、碰撞,使粉末颗粒反复产生冷焊、断裂,导致粉末颗粒中原子扩散,从而获得合金化粉末的一种粉末制备技术。这种工艺最初被称之为“球磨混合”,但是INCO(国际镍公司)的专利代理律师Mr. Ewan C. MacQueen在第一个专利申请中将此种工艺称之为“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20世纪70年代初期机械合金化技术首先被用于制备弥散强化高温合金,80年代国际镍公司和日本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等又推出第二代弥散强化高温合金,如MA754的改型材料MA758。此后,该技术得到了发展,由黑色金属扩大到有色金属。机械合金化技术在铜基、铁基和铝基弥散强化合金上也获得了应用。一些用传统技术难以制备的新材料,也使用机械合金化技术来合成:对于熔点相差悬殊,液相和国相都不互榕的材料,很难使用传统熔炼技术来制造均匀的合金,而机械合金化可以实现两相或多相不相溶成分的均匀混合。纳米晶材料的制备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其具有显著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因此引起材料在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光学和化学活性等特性上的变化。传统制备纳米晶材料的方法主要有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三大类,Thompson等人在1987年首先报导了通过机械合金化法合成出了纳米晶材料,1988年日本京都大学的新宫教授等人系统地报导了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Al-Fe纳米晶材料的工作,为纳米晶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找出了一条实用化的途径这是机械合金化技术最引人注目的应用领域,也是在制备非晶体、准晶体、过饱和回熔体及纳米晶材料的合适工艺。机械合金化已经成为材料制备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制备出了弥散强化合金、磁性材料、商植材料、贮氢材料、过饱和圃熔体、复合材料、超导材料、非品、准晶和纳米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