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心得

《实践论》是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论著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

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即“知与行”的

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

识和理论,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在一定

程度也为今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实践与理论的联

系等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中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

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

循环的内容,都达到了更深的程度。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

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力、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也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同时实践也使

得认识得以发展。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通过

社会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世界,进而去改造世界。因为人类社会生

活的本质就是实践。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除此之外它还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活动,首先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当然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其实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只有经过这种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在实践论中作者还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作者特别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文中还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

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实践论》对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正如我们经常说我们可以凭借经验办事。的确如此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处理事物的经验我们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有时执着的一味的相信经验,而不会去变通的话,可能会把我们带入歧途,结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甚者还可能犯错误。所以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

《实践论》也对教条主义也进行了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不要把教条的东西神圣化,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教条的束缚,走创新的道路,世间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这样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推动事物的前进和促进事物的自我完善。

《实践论》中指出事物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

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

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

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

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前进。发展是前进

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对立统

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事物之间

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会发生改变。而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正是

由于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才推动了事物的前进。事物之间的矛盾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事物之间矛盾主要有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在各种矛盾中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其实矛盾

的主要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只有认真的分析矛盾,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人们要善于观察各种事物的

矛盾的运动,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

《实践论》也给我们阐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

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

质问题。”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形式实现的。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表现

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

体和内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且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

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

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

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

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

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

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

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要深刻观察实物的内在特性、外在特性、内在联系、外在联系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只有全

方位的、多层次的去认识事物才能掌握它的内在规律。所谓实践出

真知!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

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

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

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

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

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

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从而变

失败为胜利,正如“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其实

就是从失败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规

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

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深知“实践出真知”。为此,要找准理

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

训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

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

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

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

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

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

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

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

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过多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环节。这样的话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

不能了解它的内涵和本质。这样一来更不能很好的把我们学到的知

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引导

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从而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它是我们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可以帮

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认识来

源于实践。”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不断促

进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只有实践才能将课堂

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从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

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

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

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

其中的思想和精华,并将其理论、原理、方法论应用于我们的具体

实践之中,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到实践中去,不断积累经验,收

获成功。

第二篇:《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读《实践论》有感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

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实践论中,可以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理论

离开了实践,那理论的正确性便无法知道。当然实践也不能没有了

理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没有了理论的实践,只

会浪费人力物力。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

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理论只是人们根据

前人的经验,或其自己的推理,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想

要知道一件事的真伪,必须自己动手才能明白,大概毛泽东深知其

中的道理,才写出《实践论》。想让更多的人能理解其中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切活动当

然也包括认知,“人的认知,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

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类才能不断的认知自然,认知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首先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基本来源。《实践论》

让我我明白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

的过程。《实践论》让我懂得对待事情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

在做事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

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

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在大学里学到很多知识,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但实际却不是,一但毕业了,出去

找工作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大多数不适用,所以我现阶段在大学不单

单只是学知识,还会尽可能找一些机会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实

践是锻炼自己能力的最好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

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

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

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是他们亲自参加了

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

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

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

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

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

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

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仍以课堂灌输教学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主动参与性,这种单向的教学路径

既不利于实现双赢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

教学的提出,是改变单一教学模式的一大转折点,实践教学的任务

和目标对学生的参与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论》注重实践的观点为实践教学的提出

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正

确的方向,实践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

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

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我个人认为,从

建国以来所确定的理论性认识最重要的是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

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

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

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并形成真理指导实践。

第三篇: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

冲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离开了他

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母亲”,最终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悬挂在宇

宙的上空指引着中国的前进。毛泽东无论是在中国的政治界还是在

世界的政界,他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他率领着中国

人民大众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发展探索道路前进所著作

的理论著作。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

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了解到:其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

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其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在工作的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

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个事物在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

循环无穷的过程。

《实践论》中阐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的赋予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在当时的苏联

模式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教导”下,《实践论》的问世给中国革命

指明了道路,它总结了中国革命在前期学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失败

后的教训和经验,给中国指明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道路并让中国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从而走向光明的社会主

义道路。同时在《实践论》的正确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

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让中国走向社会主义,让人民当家

做主;邓小平理论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中国共产党进行党政、党风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始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引领中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科学发展观又一

次证明了《实践论》让中国从贫穷到富裕、从羸弱到强大、从一个“东亚病夫”到世界的“东方雄狮”。

《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的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

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

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和“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

发展的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往复以致

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

决问题方面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

正确把握好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深

知“实践出真知”。为此,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

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要

弄清情况,又要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把定量分析与定性

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

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

恒的抓好落实。这样,《实践论》可以引领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向前、不断发展。

第四篇:实践论读书笔记,两篇

实践论读书笔记

刘宽08级生物工程2014296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从认识论这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哲学总结,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通篇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受益

匪浅,虽然这是一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其时正处于中国革

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非常不好的

思想,严重妨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正式发现这一现象

的严重后果,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于

是就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但其里面蕴藏的理性的真实的哲学光芒,一直指引着我们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通篇读了这篇文章,发现通篇都在讲述这个道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

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

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正向《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

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

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

完成。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

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

一个飞跃。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要完全

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

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时认识还没完,人们

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

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

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

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

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

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

(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

性的品格。”邓小平同志曾经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

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

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

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

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

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

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

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

发展,公司要发展,学业要进步,要能与时俱进,

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学识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

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

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

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

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

和经验论的错误。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

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

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

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

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

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

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

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

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

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

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

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

定是正确的理论。

毛泽东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

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我们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发现问题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然后就应该再回到现场根据初步原因再推理后果,分析能够产生哪种结果,论证之前得出的原因。如果不符合情况,就应该继续分析,直到找出真正的原因,最后才能依据原因解决问题。而如果只是得到一个原因就去解决问题,不去实践中论证,那可能得出错误的原因,根据错误的原因去解决问题,非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应该根据《实践论》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从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

的真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才能不断提高人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真理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五篇: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

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

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

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

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

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它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

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

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

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

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

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

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

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

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

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

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以下是的大学生实践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对具体来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是: 1)观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列举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 2)观察事物的内在特性:探寻事物内在特性,尽可能多地列举事物的特性的各个要素。 3)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即探寻事物特性如何随推演变化的。划分事物的变化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事物特性的变化。

4)观察手段:从一切可以或得文字、影像、交流、思考中提取事物的特性,逐一记录。提取过程中,保持客观态度,忽略原作者所有带有推断性、结论性或感性化的描述。 5)观察事物内在联系:描述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 6)观察事物外在联系:描述事物与周边相关的联系:是如何区别与联系的,整体与局部是如何互动的。 7)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反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摸索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实践论的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 经李老师的介绍,读了《实践论》,对实践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该文不仅系统的阐述了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与实践有关的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论述。“实践,认识,再认识,再

2019-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3篇 《实践论》一文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1937年7月的论文著作。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实践论读书心得800字范文1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联想到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日本掀起购岛闹剧后,国人喊打声一片。特别是那些所谓的爱国者,直接把矛头指向政府,认为政府无能,实则是那些人不懂得从实际出发的真理,不懂得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 育的前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 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 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 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 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 立较高的威信。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 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 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

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 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 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 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 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 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 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 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 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 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 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 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师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比如 学生见了教师不说话,上课时间吃东西,不服从教师的 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 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 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 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

实践论心得

用实践来认识人生,在人生中应用实践 ——《实践论》学习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通读《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一、树立正确的实践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人的勇气与信心与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规律性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这对于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年轻人,我在学习、工作、生活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加深认识,才能增加对各项实践活动的信心。 在进入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之前,我对我国的民政事业,尤其是社会福利事业认识不全,了解不深。通过在一线岗位的实践,使我对民政工作、社会福利工作本身有了新的理解,更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思路,增强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深深爱上了这一份重要而且充满公益意义的工作。 二、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我认为,掌握实践的方法,主要从实践的特性入手。 第一,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当地,因此要避免“刻舟求剑”似的错误。 第二,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 实践,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因此要避免“守株待兔”似的错误。 第三,实践具有层次性。在某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第四,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实践的这四个特性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实践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掌握正确的实践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正如我在福利院照顾那里的老人,他们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不能自理生活,所以在为他们进行穿衣喂食等最基本的服务时,都要因人而异慎重选择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 三、总结正确的实践经验教训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十分透彻,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那么实践论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实践论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一 《实践论》不仅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资料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好处。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潜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用心提升自我,用心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问题。《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

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务必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所以,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

实践论读书笔记1000字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实践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论读后感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著作。《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毛泽东概论》的课程上有所接触。但是大学时代的我们,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就像好多帖子上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高中大学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比如:各种物理定律,数学上微积分或是函数,能被用到的机率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一些最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生活中被用到的机率很大。归根到底体现出了实践是很重要的。 对于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实践论》读书心得 题目:《实践论》读书心得 学校: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班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心得体会 《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

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

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 导读:本文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由的精心为大家整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在都能找到。 范文一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

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范文二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

学习沟通与管理心得体会【精品】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下面整理了学习沟通与管理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是沟通。关心员工善于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与积极性。企业决策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参与的员工越多,获得支持的员工越多。“一言堂”排斥参与,只有争议、争辩、“斗智”,才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才能集思广益,才是真正的沟通。 沟通是从心灵上挖掘员工的内驱力,为其提拱施展才华的舞台。它缩短了员工与管理者间的距离,使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原动力。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说沟通是学问是因为任何沟通都是有其本身的目的,把握住沟通的目的,同时掌握沟通的要领,将相互的理解或者思想表达出来是需要练习和实践的;说沟通是一门艺术,讲的是沟通是技巧,其中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外部因素,交流双方对事件的认知度等等。 沟通的目的有很多,最浅显的一个目的便是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包括了单向和双向传递,而此时,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时性,保真度等等都是需要重要考虑的方面;沟通的高一级别的目的在于沟通的影响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去“说服”沟通的一方的行为,思想等。 有效地改善沟通工作中的沟通并不总是看起来那么容易,但它却是一个工作基础,你可以利用它来建构你的团队,显示你的领导能力并提供及时的指导。你需要从基础出发来决定使用如何来补救工作沟通不顺的现状。当信息输入之后无法得到输出时,沟通实际上就是封闭的。在一部分团队成员能够访问到一些确切的信息,其他成员不能的情况下会出现沟通封闭。管理者的关键性职责就是提供定期的信息反馈,例如状况汇报,工作日志,会议记录或仅仅是一张发表工作信息的通知、便条。你应该提供一个完整确切的工作信息来避免团队中出现错误的沟通和混乱。另一方面,你应该确保你给客户或其他成员提供了正确的信息,而不是给他们提供过量的不相关的或是重复性的信息。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如何计划他们的沟通工作,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并在工作中采用了很广泛的沟通方式。总之,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沟通应用沟通才能达到更好的工作效率。 部门改善计划: 1、定期给其他员工开展沟通培训课程,提高全队沟通意识。 2、通过沟通,提高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3、增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的能力。 4、与各部门之间多开一些现场协调会。 明年沟通的目标:进行沟通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把沟通与实际相结合,取得工多更好的工作实效。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读后感]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1):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资料,本质特征和重要好处,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透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透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构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此刻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此刻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能够考到原先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资料,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此刻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能够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明白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明白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状况。你要明白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光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一样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能够看到很多贴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明白,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一样的时期地点,进行不一样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 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篇一 马克思认为:世界时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马克思还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只有主观能动性,没有客观实践性是无法取 得成功。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老马看到小马长大了,让他独自驮一袋麦子去 磨坊,然而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浅小马发愁了,老牛个子高,认为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个子小,认为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一个同伴。小马不知道怎么办,只 有回去问妈妈。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 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是:河水既没有老牛说 的那样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小马成功渡过河,完成了妈妈交代的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的《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剖析得非常透彻,是在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人物形象—安妮:安妮虽然是个孤儿,但是具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她纯真善良、热爱 生活,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世界里,樱花是她的皇后,苹果是她的红衣姑娘,小溪会欢笑,影子和回声是朋友……同时,安妮也是自强不屈,乐观向上的。她凭自 己的努力和真诚,赢得了周围朋友的喜爱和尊重,最后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的小主人。 中国有个"闭门造车"的成语,比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至于我们现在所 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当然,意识对物质起能动作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革命 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实践经验,就象过去的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是一些没有经验的人,不是那些经过无数次失败的教训,再结合具体实际,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战术和战略上 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再一次次的取得胜利,最终取得革命的最大胜利。 《最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报告》是活动总结网活动总结范文栏目为您精 心准备的,更多精彩内容请收藏本站(ctrl+D即可)!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下面是网给大家带来的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一: 对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

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体会单纯的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一位刚刚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已经从大学时期的政治必修课任务当中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认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以及人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结合自身的观察和日益广泛的网络对于人越来越能直接、清楚的认识社会在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有了特殊的感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论读书笔记 导读:《实践论》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下面是关于实践论读书笔记精选的内容,欢迎阅读! 实践论读书笔记一: 此次阅读学习,我主要拜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读后获益良多,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运用了马克思哲学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严重错误的教条主义。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名为《实践论》。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主要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文章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

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感觉如何而定,而是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社会的实践。从这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正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就是今天被我们常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实践论》还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正如在过去的十几年学习生涯中,我们学大多数知识都只是为了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一: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如何写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後无论做什麼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读书心得体会的有下列不同的写法: (一)简略写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後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换句话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後加以批评,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二)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字,从写作技巧的观点来评论它的优劣得失,看看它给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应用原文做导引,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我们读了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以後,可以引用其中的一句话做为引导,然後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 (四)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後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这是一种「倒果为因」的写法,先说结果,然後说明为什麼是这一种结果的原因. (五)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动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也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也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来写;更可以采用向老师或同学报告的方式来写. 其实,读书心得并不难写,把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想。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篇“读书心得”。当然,读书心得比起摘抄、画写、读书提要那三种读书笔记确实复杂一些,难度大一点。一本厚厚的书,

一篇长长的文章,那么多内容,该从哪里写起呢?应当写些什么呢?你不要怕,只要读书真的有心得,就有的可写,也一定能写好。 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写清楚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使你受到教育。要让人看了觉得这确实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首诗的感想。如果不紧扣住所读的书或文章,空泛地议论,那就不是一篇读后感,人家不知道你的感想从何而发。但是,复述书本里文章中的内容,要注意简明,要引用能说明问题的 内容,不要大段大段地摘抄。二是要写清楚读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你有哪些感受?受到了什么教育?要十分明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不要含混模糊。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中所“得”写出来。否则抄了大段大段的书,没有体会,或体会不多,那还怎么叫做读书心得呢? 三是要有分析。有些同学常常把读后感写成两大段:第一殷是书上怎么写的,抄了一大篇。第二段几句简单的套话,我学到了什么精神,今后准备怎么做。这样写,内容就显得很单薄。一篇读后感一定要有分析。一本书、一篇文章的某一点写得好,使你受到启发。那你就该讲讲:好在哪儿,使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是在写作上很有特色,“特”在哪里,“妙”在哪里,把这些感受有分析地具体写出来,这篇读书心得的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二、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实践论心得体会1500字

读《实践论》有感 堃 按照报社党委创先争优活动小组工作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同志的《实践论》,深受启发,《实践论》是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2011.3.28篇二:实践论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同志《实践论》读后感 根据党校课程安排,今天再次学习了同志的《实践论》,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但仔细读一遍下来,还是深有感触。 在这篇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哲学论文中,同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阐述了马克思的"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