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

引言:

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对内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酷烈。贤能忠臣,或被贬职,或遭残害。经济上,工商势力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岱所处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繁荣直接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正如张岱在他的散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一样。当然商品经济对文学的影响还直接反映在人们的文学审美价值取向上,比如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②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③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④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⑤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艺术趣味的世俗化。文化上,文学左派兴起,反理学,判礼教的思潮涌起,李贽公开标榜利欲、情欲为人之本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为,这无疑是对传统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彻底反判,在这种思潮之下文学创作领域激起一场“性灵说”,这在张岱的文学作品也有充分的体现。

二、主要的散文著作

张岱的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累累,作为史学家,《石匮书》①及其《后集》是他留给后世的最具影响力的史学作品,他继承了中国优秀史学家司马迁的传统,兼具文学作品和史学作品的特点,和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王雨谦给予此书很高的评价。

本文重点论述的是作为文学家的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首先,《陶庵梦忆》就是其中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此书成书于国变之后,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寓于胸中而潜转,苍凉失意付于笔端。情真意切,生动有趣,堪称明末小品文之极范。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之中,小品文这一文体历来处于边缘地带,它在晚明时期的繁盛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学审美趣味发生变化,文学主体从贵族走向市民,同时文学文体也实现了从严肃古板的作品到精炼而富有雅趣的小品文的转变。毫无疑问张岱的小品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了。

张岱的散文著作还有《西湖寻梦》。作品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西湖景观。明朝灭亡,短暂的鲁王政权如昙花一现,生活境况的巨大反差,激起了作者对儿时的回忆。“西湖寻梦”,寻找作者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年。作者在心中为自己建筑了理想的“西湖世界”,以缓冲现实的苦难孤寂,作者的这种独特的遗民情绪在历代末期的文人身上都会有所体现,如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同样写于清王朝走向覆灭的时期,文人与生俱来的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受总让他们比一般人更清醒地看到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鲁迅说,越清醒者越孤独。的确,面对现实他们无能为力,回忆过去并付诸于笔端,在写作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平衡,张岱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西湖寻梦》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之中完成的。

《陶庵梦忆》与《西湖寻梦》并称为“二梦”②。与《西湖寻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侧重描写的是晚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更为丰富生动。于作者自身而言,再繁华的世界也终究是梦。这种从繁华优越的物质生活突然跌落到困窘之中的悲凉凄苦的心境在书的命名中也有最直观的体现。《陶庵梦忆》除补遗之外共八卷。所涉内容包括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戏曲,绘画,藏书,品茗等方方面面。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记录了一类人,一类奇巧怪诞之人。也就是本文将要重点论述的人物小品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当然把张岱的小品文分为自然小品文、人物小品文、风俗小品文三类,这样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记物也会涉及到人,记人也会涉及到物,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已。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人物的“疵”与“癖”

张岱人物小品文内容丰富,所涉及的人物形形色色、不胜枚举,本文重点选取了其中颇具特色的个别人物进行分析。“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也,以其无真气也。”③这是张岱在人物品评方面的独到见解。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4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77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金乳生草花》记录了主人金乳生爱花成癖,在自家庭院辟地养花,独特的花园布局颇具画意。①所植之花品种之多之繁,春夏秋冬蔚为奇观,更为可贵的是主人虽弱质多病但事必亲历,冰龟其手,日焦其额,不顾也。文人追求这种闲适淡雅的生活,最初见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当中。晚明文人这种独特的生活情趣,一方面由于浙江一带地区自然风景宜人,是花草生长的天然场所;另一方面与晚明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达,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很大的关系。

《祁止祥疵》不仅记录了作者的好友,在书画、蹴鞠、鼓钹、梨园等方面如疵如醉的热爱。②而且通过描写祁止祥亲自教一只小鸟音律的趣事,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奇特、率真的性格特征。《张东谷好酒》描写了张东谷好酒成癖③,每每因为想吃酒,却终不达愿而郁郁寡欢,一旦吃到酒之后便欣然欢喜,神情自若,怡然自得。

(二)艺人群体分析

《吴中绝技》短短几句话记录了共9位民间艺人④,他们各善其长,巧夺天工,良工苦心每每为鉴赏者惊叹不已。《濮仲谦雕刻》同样记录了一位艺人,他安贫自如,雕刻技艺精湛,“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⑤。沈梅冈更是一位奇人,他在狱中十八年,读书之余,旁攻艺匠,作品令张岱奉为珍品,爱不释手。作者广结天下有独特技艺之人,不论他们身份卑贱还是高贵,都与之热心相处,这与以往的文学作品重视描写位高权重之人完全不同,反映了晚明文人审美情趣的世俗化。这种趋势不是只有在民间才有的,它受到了晚明时期的上流社会的影响,明末宦官专权,皇帝不理朝政者大有人在,其中有一位专攻木匠而几十年不上朝,可见对技艺的追求在明末是一种由统治者所引导时代风尚。

《朱云侠女戏》描绘了晚明戏曲舞台艺术之精妙绝伦,丝竹错杂,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朱云侠“未教戏、先教琴、先教琵琶、弦子、萧管、鼓吹、歌舞,借戏为之,其实不专为戏也”⑥。可见明末对演员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在学会了乐器和音律的基础之上才能学习演唱。《彭天锡串戏》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彭天锡的高超演技,并指出原因,强调了戏外功夫对演员的重要性。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戏曲的繁盛伴随着晚明文人对社会的普遍认识,江南的繁荣奢侈与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礼崩乐溃,享乐主义浪潮高涨交织在一起,他们放浪形骸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焦灼躁动。对张岱而言,生活的巨变让他对人生如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

《濮仲谦雕刻》中濮仲谦相貌平平。却技艺超群,巧夺天工,随意一件小器物,经过他的雕刻都熠熠生辉、艺趣盎然。得其一款,遂得重价。虽然如此,但主人公仍不为名利所累,洁身自好,超脱于外。对此,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技艺超群并且不媚俗、不事权贵的底层市民的欣赏和赞叹。

《柳敬亭说书》中柳敬亭,江湖人称“柳麻子”。同样,说书技艺精妙绝伦,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艺术魅力,听众无不屏息凝注,为之动容。作者将其与王月生并称,认为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不雕琢、不刻板,与生而来,无可替代。他们才是真正地具有艺术魅力的人,作者撇开自古以来只关注英雄贵族、才子佳人的偏见,发自内心地欣赏这些奇特的人物,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欣赏眼光,和人生追求。

(三)女性形象分析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页。

②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8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9页。

⑤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页

⑥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6页

⑦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3年。

在张岱的作品中除了家人以外,记录最多的就是王月生和朱楚生。王月生是作者极力描写的一位女性形象,她是南京名妓,周围没有一人能与她相媲美,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商贾狎客都以与她相交为荣。她貌美绝伦、多才多艺、蕙质兰心、善楷书、善品茗、画兰竹、通曲词、解吴歌,品位高雅、一般不与俗人结交。作者以大量地笔墨渲染了她的超凡脱俗和与众不同。一方面对她的才艺给以了相当的肯定,同时对她不喜言笑、特立独行、保持自我的性格表示赞扬。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需要的是一定的修养和气度,人往往会身不由己,挣扎于名与利的洪流中不能自已,而王月生却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她周围的纷纷扰扰,实属不易。

朱楚生,一名女戏曲演员。精通音律,戏曲界的领军人物之一,曲词科白不在话下。作者打破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不但欣赏她的才艺,而且关注她的内心世界。传统的封建思想自古以来就不把妇女当做人来看,她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她们没有独立的思想、人格,对一切的苦难和不幸只能默默承受,而且没有任何发言的权利。“楚生多坐驰,一往而生,飘摇无主。”①作者以深切的笔触体会楚生内心的忧郁,并寄寓真挚的同情和理解。首先这与作者开明、先进的两性观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把女子当作人来看,是时代进步的重要表现,反应了晚明社会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四、人物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接下来从艺术的角度论述张岱人物小品文的特点。张岱强调艺术创作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能否率性而为,写出富有自身特色的作品是评判一个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基本尺度。这打破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直接继承了公安派“性灵说”的主张。首先表现在人物小品文中所涉及的艺人群体当中,张岱之所以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在于他们都充分地表现了自我,不模仿依傍任何人。其次小品文这一文体,它所特有的简洁,短小,随意点染,任意而为的特点是别的文体所无法替代的,他符合了作者自由个性的人格追求,所以也就更能充分地体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和旨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真气”与“深情”②

通过张岱小品中所涉及的人物进一步探讨人物小品文中所体现的“真气”和“深情”。“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也,以其无真气也”③。这是作者择友标准的最佳概括。金乳生癖花,闵老子癖茶,张东谷好酒,祈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他们都是作者的挚友。作者认为在这些貌似怪癖的人们身上才能体现出人本来的“真性情”。这与传统观念中的“假道学”、“假清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关于“真”,最初源于袁宏道的“性灵说”。他主张从“真趣”和“真情”两个方面来诠释“性灵”,张岱把它从文学创作引申到人物品评上“以疵求真”④。通过描写他们的“疵”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世间的一切功名利禄皆已惘然。正如李贽《童心说》⑤所倡导的一样,以一个孩子般的纯真去表现自我,凸显主体个性意识,而不是被所谓的“假道空”所吞噬。

追求“真气”的同时作者非常重视“深情”。所谓“深情”是个体对他所喜爱的事物无端流露出来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个体以自由舒展的方式来接受人生的喜怒哀乐,它是某一类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资质,往往通过对某种艺术的喜爱来把握。张岱非常赞赏那些身怀绝技的艺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技艺高超在于他们对自己所从事艺术的深层次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0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183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

④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71页。

的领悟,也即“深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当中,达到如疵如狂的地步。正如戏曲演员朱楚生一样“性命如戏,下全力而为之”①;民间画家姚简叔作画时“眼光透入重纸,面无人色”②。这些艺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舒展自由的,他们对自己的艺术表现出了真切的“深情”。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让民间艺人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期而遇,在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真性情的痴狂,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理想,所以他们之间的结合开创了人物品评新的审美领域和价值取向,也就形成了张岱独特的择友观。

(二)独特的语言

张岱的小品文篇幅短小,但语言颇具特色。首先,人物语言生动有趣,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如闵老子的语言机智而纯然,体现了一位深居多年的长者内在所具有的与自然为一体的悠然与纯净,这种内在的涵养转而以一种纯美的语言体现出来。其次,外貌描写语言生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对柳敬亭的描写,开篇抓住其外貌黑,且脸上长麻子的特征,寥寥数语,多用叠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王月生的描写多用比喻,“面色如建兰初开”③、“如出水红菱”④以花喻人,人胜花美,形象的比喻拉近了读者与描写对象之间的距离,更利于读者直观感受到所写对象的特征。

(三)简单的情节

张岱善于通过简单生动的故事的情节来突出所表现人物的突出个性。例如,闵文水,张岱的一位好友,他对茶道极其精通。《闵老子茶》⑤中描写了两人切磋茶艺的一个场景,通过对只言片语的对话场景的描写,一位率性自然、机智幽默的老翁形象被凸显出来。《麋公》⑥中以轻松愉快的笔调记录了“麋公”这一称号的来源,故事简单,生动有趣,人物性格以滑稽取胜。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祁止祥奇特怪异的性格同样在他与“阿宝”的一系列日常趣事中体现出来的。

(三)“以丑写美”

“以丑写美”。例如,在《柳敬亭说书》中描写南京说书艺人柳麻子时“满面疤癗,悠悠忽忽”⑦通过突出其外形的丑来反衬其内在的美。其说书时洒脱自如的风采,足以掩盖其外形的奇丑怪异。相反在观众的心目中所关注的不再是他的丑,他的丑俨然成为其个性化的象征。观众以正面的、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并从心底接受他外在的丑,化丑为美,其丑已不再是丑。不但如此,而且在基于同为民间当红艺人这一共同点上,把他与南京名妓王月生相并列,“与王月生同其婉娈,故其行情正也”⑧,极美对极丑。在这个层面上的对比上外在的美丑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他们共同对艺术如疵如醉的喜爱和淋漓尽致的表现才是作者极为赞赏和推崇的。

五、张岱文艺思想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在晚明小品散文代表作家中,张岱无疑是最受现代读者喜爱且影响最大的一位。一篇《湖心亭看雪》让其家喻户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晚明小品在沉睡多年以后迎来了它辉煌的时刻,它受到了周作人、林语堂等倡导的闲适小品作家的极力推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的继承和发展。

①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0页。

②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8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7页。

④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7页。

⑤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47页。

⑥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6页。

⑦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1页。

⑧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81页。

(一)“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①

周作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在提倡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洪流之中,一再阐述他的“平民文学”和“人的文学”的理论主张。在周作人看来“人的文学”就是助长人性的发展,反映人生的诸多问题,表现人的理想生活。它既可以描写人的理想生活,展现人在物质生活上“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在道德生活上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人人能享受真实自由的生活,也可以描写平实的“人的平常生活”。“平民文学”讲究真实与普遍。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和事实,不必顾忌雕章琢,只须“以真为美,美即在其中”。要求记录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不只是英雄传奇和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二)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在内容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显而易见,重视“人”的发现,追求文学的大众化,这与张岱的散文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周作人不仅继承了张岱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而且在散文取材内容方面与张岱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在五四运动的低潮时期,中国的知识界普遍笼罩着压抑苦闷的情绪,由于理想的破灭,周作人一时找不到新的出路,他转而追求艺术生活的体验。他认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外,必须还有一些享乐的东西,生活才会有意义。”②因此在他的散文中写风俗、谈饮食和书画随笔这三个方面的题材最多,前两个延续了《陶庵梦忆》的艺术传统,并有一定的发展。以夜航船为例,他们都注意到了夜航船在江南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周作人二十年代的《济南道中》③,《乌篷船》④,晚年时的《夜航船里》、《在过塘行》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周作人对夜航船的描述突出了其地域性、平民性。

(三)周作人对张岱小品文在语言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在语言艺术上,周作人和张岱也有某些衔接之处,张岱把古文、骈俪文、白话融为一体,在语言上加以创造,语言清新自然,取得巨大成功。周作人立足于白话文,着力开拓白话文的领域。他在白话、欧化、古文、骈文、方言等语体之间之间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了“平淡冲和”⑤的风格,为现代白话散文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综上所述,现代散文与晚明小品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学术背景完全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张岱思想文化中所包含了某些现代文化的因子。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最具个性化和时代性的。张岱的散文无疑是作者思想个性化、超前性的体现,也反映了在晚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涌起的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成为人们研究明代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结语:

张岱作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的创作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发现的地方。上述研究只是从小品文这一小部分入手,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很多,还有待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总之,研究本文对进一步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必要性,也为丰富张岱文学作品的研究尽自己的一点点微薄之力。

①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3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63页。

③钱理群,文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⑤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注释: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23页。

②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263页。

③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2页。(文中多处引用该著作,不再一一列举)

④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71页。

⑥郭志刚,孙中田,《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93页。

⑦钱理群,文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6页。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胡益民,《张岱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刘雪飞,《张岱散文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乔亚,《张岱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6] 张则桐,《张岱探稿》,凤凰出版社,2009年。

[7]袁行霈,《中国古代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8]史景迁著,温恰溢译《前朝梦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 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致谢: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比如对格式不了解,资料收集不全面等等。对张岱作品进行研究的毕竟还是少数人,尤其是对小品文的研究,它不像戏剧、小说、诗歌那样一直受人热捧。所幸的是从论文的选题到整体思路的确立都是白老师一直在帮助指导,直到今天论文写作终于完成。还有就是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也为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在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此外,论文之所以能顺利完成也离不开本小组成员及身边同学的热情帮助,在这里我真诚地感谢大家。

张岱小品的品位

教学素材 第33课 张岱小品的品位 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这与袁宏道所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与潘景升书》)如出一辙。以有癖、有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现。张岱《自为墓志铭》中坦陈的种种所好,即是癖,是疵,而他所传之人,也多有癖,有疵。作者《五异人传》云: 余家瑞阳之癖于钱,须张之癖于酒,紫渊之癖于气,燕客之癖于土木,伯凝之癖于书史,其一往深情,小则成疵,大则成癖。五人者,皆无意于传,而五人之负癖若此,盖亦不得不传之者矣。 其他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王思任有谑癖,号谑庵,以致“莅官行政,摘伏发奸,以及论文赋诗,无不以谑用事。”(《王谑庵先生传》)鲁云谷有洁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痍秽地,闻

喀痰声,索之不得,几学倪迂,欲将梧桐斫尽。”(《鲁云谷传》)正因为他能抓住传主的癖和疵来着力刻画,所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人人传神。 张岱传人撰史,力求其真。自言:“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跋张子省试牍三则》)“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周宛委墓志铭》)“心如止水秦铜,并不自立意见,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敢言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与李砚翁》)他认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石匮书序》),总之失真。而他自己撰史“事必求真,语必求确”,“稍有未核,宁阙勿书。”(同上)作者以写真传神为其传撰史的美学追求,力求“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苏子瞻灯下自顾,见其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东坡。盖传神正在阿堵耳。”(《史阙序》) 在这样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指导下,张岱在《琅huan文集》、《梦忆》中,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官吏文士,工匠伶优,也有医生僧侣,妓女牙婆,各色人等,构成社会众生相。无论是专传,还是兼记,一经作者刻画点染,人物便声口毕肖,须眉皆动。如《扬州瘦马》中状娶妾者相瘦马一节曰: 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

张岱《冰雪文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湖北宜昌)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异()遂()固()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张岱简介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见。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出自《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出自《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出自《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这与袁宏道所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与潘景升书》)如出一辙。以有癖、有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现。张岱(《自为墓志铭》)坦陈的种种所好,即是癖,是疵,而他所传之人,也多有癖,有疵。 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

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_解读张岱小品文的_西湖情结_

第24卷第1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 o l.24 N o.1Jou 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Jan 2005 精神家园的梦忆与梦寻 ——解读张岱小品文的“西湖情结” 刘桂兰 (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淮安 223001) [摘 要]张岱总是以“梦忆”、“梦寻”的形式,反映晚明时期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表现时代的沧 桑,表现他自己感情和心态的变迁。他的西湖小品文,则是他心声的自然流露与心灵的自由创造,使得 晚明小品焕发出最后的光辉。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西湖情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5)01-0053-04 当代学者余秋雨教授在他的《文化苦旅》之《西湖梦》中认为“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多数中国文人的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的确,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顺着历史的遗踪往回看,多少名人在西湖山水间演绎着各自的戏剧人生!张岱就是一位将生命融入西湖的小品文作家。 张岱出身于累世显贵的浙东名门,少有才情,青年时代寓居西子湖畔,每日“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堪称是浊世红尘的“佳公子”、“大名士”,然而一场浩劫过后,“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陶庵梦忆?自序)于是专心从事著作,他的两部小品文代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就写于入山以后,其中有关西湖的小品文共有76篇。文中缅怀过去的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同时通过梦忆梦寻的方式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行着回归和延续,表现故国之思。 一、剪不断的西湖情结 岁月悠悠,28年的沧桑变化足以使人忘记很多前尘往事,但对张岱而言,生活的巨大差异,使老人饱受人间饥苦和沧桑,不禁发出“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回首三十年前,真如隔世”的慨叹,他的西湖小品文之所以以“梦忆”“梦寻”为题,就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追寻,对旧事、旧物的追念,以寄托国破家亡的哀痛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张岱对西湖名胜如数家珍的记录(如《西湖梦寻》中七十二则小品),对六桥烟柳情丝难断的回忆,对前辈名家西湖诗文的咏诵,无不反映了他对西湖刻骨铭心的眷恋。《西湖梦寻》与《陶庵梦忆》都是张岱入清后的寻忆之作,后者尤以详细生动地再现了晚明社会的生活风貌和各地民俗而为人传诵,而有关西湖的几篇小品文更是历来文人赏玩研读的名篇。特别是《西湖香市》,张岱通过立体化、层次化的勾勒描绘,渲染出一种热闹喧哗的大场面,如同《清明上河图》长卷巨幅般的鲜活逼真。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风俗图之瑰宝,那么张岱的《西湖香市》则是中国文学史风俗记之绝唱。[1]如《西湖香市》中写市集摊贩的拥挤纷杂:“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之珍异,皆集焉。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又如写西湖的世俗喧嚣,人气鼎沸:“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芒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如 [收稿日期]2004-06-26 [作者简介]刘桂兰(1968- ),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转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载)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附原文及注释】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其中袁宏道、张岱的作品历来为人所称好。 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是小品文的典范。以下就从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来谈谈该文。 一、主要内容 今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在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这五类人都成了眼中的风景。 一般人游西湖,都是选择在白天,“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只有那些附庸风雅之人,才在夕阳西斜的时候出城。这些人也多是达官贵人,他们成群结队,急于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如梦魇和呓语;在喧闹中,人像聋哑了一样,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这种热闹是暂时的,待他们尽兴以后,便散得灰飞烟灭。 前四类人都是不会赏月的故作风雅的人,真正赏月的,在人群散去的时候,才停舟靠岸,“呼客纵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妓女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庸俗和高雅,喧哗与清寂,前后作了鲜明的对照。 二、思想感情 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我们知道,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晚明时,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这天晚上都要举行盂兰盆佛会,为信徒们诵经拜忏,以超度其祖先亡灵。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游的也是很多的。《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

张岱散文在线

张岱散文在线 篇一:张岱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运用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独自前往湖心亭。 天地间空空荡荡唯余这干净到底的白。但见“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无人处, 少了人间口舌纷争,仅余这一片孤独与壮阔。此番清净博大若无人赞叹岂不可惜?《湖心亭看雪》应运而生,张岱遗世独立的形象同时与之长存。张岱的船夫给他一字评价“痴”。万千雪景,他只取一瓢清高独立。如此我也算痴人了。缱绻温婉中,我只钟情于旧中的一点新。 ——江苏一考生《无人处,赏西湖》 满分作文运用 就这样,昔日的纨缚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 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遗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 风华的,于是他 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

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 苦,只顾奋笔如走马…… -- 山东一考生《张岱的行囊》 满分作文运用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 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 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 隽永的架构。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 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 山东一考生《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拓展链接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 得寂寞一一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 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

《湖心亭看雪》优秀课教学设计(广州市白云区金沙中学 洪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中学洪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赏雪景 2.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痴”人,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这个人就是张岱。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 (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 (四)咬文嚼字,议“痴”人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张岱与金陵客、舟子会不会成为朋友? 明确:张岱真是个独立特行之人。 (五)总结拓展,悟“痴”情: 1.过渡: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一】

《西湖七月半 张岱》阅读答案

《西湖七月半张岱》阅读答案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②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22.第①段中作者写了五类看月之人,根据文意,请将下列空白处填写完整。(3分) (1) (2)名门闺秀 (3) (4)市井之徒 (5) 23.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 2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2分) 25.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2分) 26.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张岱简介

张岱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简介 张岱像 张岱(1597一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蝶庵居士、古剑老人、古剑蝶叟。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明末文学家。 一生不仕,寄情于山水。清兵南下,乃披发入山,隐居剡溪附近山村著书。清康熙初,参与编修《明史纪事本末》。

有《琅环文集》六卷、《陶庵梦忆》八卷、《西湖寻梦》五卷等,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 代表作《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擐(女字旁)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黄丸盈数麓,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穷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二、教学重、难点 1.赏雪景 2.理解作者深层次的“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痴”人,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明确:这样一个看上去几乎一事无成的人,他却能身兼诸君之长,成为了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这个人就是张岱。有人说,没有看过西湖冬景的人,看看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够了,也有人说,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百读不厌,诵读之,品味之,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张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名篇《湖心亭看雪》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朗读课文,寻文眼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正音,注意句读。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三更半夜一个人出去看雪。 (三)小组合作,赏奇景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这样描写雪景有没有特别之处? (分小组讨论,要求用朗读的形式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气势恢宏的雪景图,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三个“与”连用,量词用得非常小) (四)咬文嚼字,议“痴”人 过渡: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课题。如此美景,张岱为何不写“赏”雪而写“看”雪?不着急,我们往下看,张岱应该会在这段写人的文字中给我们一些暗示。 请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张岱与金陵客、舟子会不会成为朋友? 明确:张岱真是个独立特行之人。 (五)总结拓展,悟“痴”情: 1.过渡: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论张岱人物小品文 学生姓名:张裕晋指导教师:白建忠 引言: 张岱,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历经繁华到凄苦,一生跌宕,著作累累。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特色,集中体现了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之下,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不仅为我们研究明末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且他所倡导的文学理论、对人生真性情的追求、对生活艺术的独特感知、对生命价值的独到认识也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论及张岱,初涉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都略知一二,但若从深层次的角度上来谈,我们却知之甚少。的确,在中国古代文学这片汪洋大海里,不是每一朵浪花都能激起时代最强劲的呼应,他们中的多数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只能在历史的一角浅吟低唱,如张岱是也。 张岱,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初字宗子,人称石公”,①号陶庵、蝶庵、古剑陶庵、古剑老人等,晚年又号“六休居士”②,山阴(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最可靠的一种说法大约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享年九十三岁。 张岱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家族世代都是大学者,经济条件优越实属当然。据他在《舂米》中追忆“少壮秾华”③云:“余生钟鼎家,向不知稼嫱。米在囷廪中,百口丛我食。婢奴数十人,殷勤伺我侧。喜则各欣然,怒则长戚戚。”④在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怡然,奴仆环绕的环境中,张岱青少年时的日常生活主要倾注于结交各方名流,与他们一起切磋文艺。“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媲,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⑤这是张岱在晚年时对自己青年奢侈生活的典范概括。 但是以明朝灭亡为界,张岱的生活先后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前期的极尽繁华与后期的萧条凋敝。明灭之后的他背负着国破家亡的凄苦在生与死的两难中艰难抉择,最终披发入林,过上了清苦隐逸的生活。 届张岱出生之时,明朝已经走过了它的二百二十九个春秋。明末,政治上,对外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患不断,烽烟四起。对内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党争酷烈。贤能忠臣,或被贬职,或遭残害。经济上,工商势力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岱所处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的繁荣直接促使市民阶层迅速扩大,包括商人、作坊主、手工业工人、自由手工业者、艺人、妓女、各类城市贫民和一般的文人士子等,正如张岱在他的散文中所反映的社会 ①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②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2页。 ③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④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⑤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3页。

《张岱.西湖七月半》阅读练习

《张岱.西湖七月半》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③,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④,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②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③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

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鬼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②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随之败落,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③昭庆:昭庆寺,在西湖东北岸。断桥:原名保佑桥,唐代改称断桥。④里湖:西湖分外湖、里湖、后湖。 23.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巳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的心态。(用原文词语回答)(1分)24.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2分) 25.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2分) 26.周作人在给《陶庵梦忆》时说:“他(张岱)的洒脱的文章大抵出于性情的流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3分) 答案: 23.(1分)好名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梦醒寻梦 ——张岱及其小品文 摘要: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张岱的出身遭际和社交氛围,造就了他博雅风流、愤世谐谑的名士风度;张岱小品的内容十分丰富,殆同一幅全景式的明末风俗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而最值得注意的是郁积其中的黍离情结;审美品味求真求廉、求空灵自然;风格洒脱谐谑、恣肆;境界既世俗又博雅,既真切又空灵。 关键词:张岱;名士风度;黍离情结;小品品位 小品一词,原指节略本佛经。《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而后世称小品多指一种特定的文体。其体裁十分多样,可以是游记,可以是书信,可以是序跋,可以是铭赞,可以是传记,也可以是杂感等等,不拘一格。其体制的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小而活泼生动,小而奇曲隽永,小而雅有情趣,饶有艺术个性和品味。其内容或发议论、兴感叹,或泄郁愤、抒雅情,或谈掌故、稽史实,或评诗文、鉴文物,或赞颂,或谐谑,或悼亡,或刺世,总之,直抒性灵,袒露胸臆。行文也舒卷自如,洒脱自然,意到笔随,生动活泼,不问秦汉,无论唐宋。小品文之兴衰,一如潮汐之有时。其勃兴繁荣,往往在王朝衰败、王纲解纽的时代。其滥觞于儒学渐寝、礼教败坏的魏晋。唐末,时局动荡,“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宋代小品的巨擘当数风流倜傥,才高命蹇,几遭贬谪的苏轼。而小品文的再度辉煌,则是万历迄明亡的晚明时期。先后出现了李贽、徐渭、汤显祖、三袁兄弟、钟惺、谭元春、屠隆、王思任、陈继儒、李流芳、姚希孟等一大批小品文大家。作品之多,流派之众,风格之卓异,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堪称空前绝后,而作为这一小品文创作****的集大成者的,则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一、张岱的名士风度 张岱(1597-1684年,一说卒于168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会稽外史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

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2003年第3期N o.3,2003 2003年5月 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 一 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 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 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 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主张性善说,他所标举的“夜气”,就是在夜间人的本性之善显露之时,而在白昼则被外界物欲遮蔽。明代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夜气”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成为学者经常探讨的公案,张岱对“夜气”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四书遇》中这样解释: 问夜气。曰:项万纯初访余僧寮,闲说向夜,留不能去。时春雪生寒,僮仆静默,因诵王摩诘语:“深巷寒犬,吠声若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真当日事也。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张岱用春夜宾主闲坐的真切感受来说明“夜气”的内涵,这是一种脱去世俗诸累,生命本来面目因而显现的状态,也就是张岱在后文进一步阐明的“至夜气乃沉沉熟睡之时,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在这个意义上,张岱的“夜气”和徐渭的“本色”、李贽的“童心”一脉相承,指向同一个精神实体,即一段纯任自然活泼自由的生机。“冰雪之气”的哲学内核也在于此,是张岱接受徐渭、李贽的影响和个人体验证悟的凝聚。 第二,在人格层面,“冰雪”是一种清刚孤介、坚贞自守的人格典范。张岱说: 内容提要作为张岱散文艺术精神的“冰雪之气”,具有哲学、人格、艺术三个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一段纯任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它是张岱在晚明哲学思潮、传统史官文化及明清之际艺术风气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所体认出的精神实体。在“冰雪之气”的灌注之下,张岱散文形成了“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善于运用精炼的白描和生涩简练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美文”特质,对现当代白话散文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岱“冰雪之气”自然自由白描“美文” 作者张则桐,男,1970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南京210097) □张则桐 172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小易 今日读戈工兄的《苏东坡的围脖》一文,非常喜欢。想起自己曾经有段时间很迷恋苏轼的那些精短透明有趣的小品文。翻检以前整理的有关材料,做归并,整理一份新的阅读材料,以备以后教学之用。 2004-4-8 13:49 | 小易 近日迷上苏东坡的小品文,精短又极见境界。 细细品读,见情见性,不亦乐乎! 张岱的这则《湖心亭看雪》,颇有东坡遗风——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更定:天亮。沆砀:冬天天空中白茫茫的寒冷水气。大白:大酒杯。 简评:短文描绘了一幅意境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景图。 ~~~~~~~~~~~~~~~~~~~~~~~~~~~~~ 2004-4-8 13:50 | 小易 东坡小品文十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织,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评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评: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书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砚铭 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牛肉干。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曰:真手不坏。居士曰:真砚不坏。 书墨 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记海南作墨 己卯腊月二十三,墨灶火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几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仍以遗人,所不知者何人也。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 书岭南纸 砚细面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无嗜好,独好笔墨。既得罪谪岭南,凡养生具十无八九,佳纸笔行且尽,至用此等,将何以自娱?为之慨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