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word版)韩流文化入侵现象分析

(完整word版)韩流文化入侵现象分析

(完整word版)韩流文化入侵现象分析
(完整word版)韩流文化入侵现象分析

关于“韩流”入侵中国的文化现象探析

——以“韩剧”为案例

在韩国政府大力推行对外文化输出政策的支持下,“韩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中国崛起,并对我国娱乐消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韩流”来袭与渗透,不仅体现在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及其影视文化的发展上,而且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思维及其生活当中。与此同时,“韩流”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也对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的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谓“韩流”,在中国是指韩国文化潮流的火热传播现象。

中韩两国位置毗邻,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就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韩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在情感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和中国都有着深刻的相似性,因此韩国的文化产品与西方相比也就更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并被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此外,韩剧剧情设计新颖、人物包装清新亮丽、画面真实唯美也给予了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往往在保留其传统文化内敛、含蓄的同时又将西方思想观念中的前卫和开放融入其中,完全顺应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要求和理想。不仅如此,其剧情中渗透的追求和信念也被表达地淋漓尽致。“韩国风骨十国际表情—情感的表现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都是韩国的或者东方的,如孝道、忠实、诚信、义气、宽恕、珍惜等等,都是电视剧要竭力表达的价值观,但是那种浪漫的调子、快捷的节奏以及洋派的氛围却是国际的。”

除历史因素及韩剧本身的特性外,韩国文化的迅速崛起及广泛普及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韩国外交通商部曾提出韩国在中国的文化商品市场中至少要占有10%份额的目标, 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由1%增加到5%,而且要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而最终目标就是要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的强国。为此韩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希望借助“韩流”更广泛地进军国际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其产品出口及推动贸易发展的桥梁。韩流已经建立和发展了完善的文化产业链,为韩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已广为人知。韩流不仅是韩国文化产业的集中体现,更是韩国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缩影。同时,韩国政府认为,不应该把韩流现象当作单纯的文化传播,而要使之成为亚洲的代表文化。韩国政府已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彰显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提高文化影响力的勃勃雄心。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文化推广显得是捉襟见肘,不要说对外宣传推广中国的文化就是国内很多教育问题都尚未解决,拆迁学期规划商业区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我们看到韩流袭来,我们却丝毫没有产生危机感,我们中华文化什麽时候能得到推广,什麽时候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现在我们虽然也在外海创办孔子学府,尽管韩国在世界没有自己的学府,文化宣传得却好于中国千万倍。

一、韩剧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一)九十年代的探索阶段

1993年,也就是在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的第二年,中央电视台引进了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嫉妒》。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强烈的风潮,而且播出的地域范围并不广泛,但是这正式开启了韩剧在中国的市场基础。早期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的观众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风俗的相通性,可能有更早地接触到韩剧。

1997年,央视再次引进以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并

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每周一集播出,虽然当时并没有做任何宣传,但是却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反响,收视率高达4.2%。这算是韩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第一次小高潮。

1998年、1999年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韩剧《真情》、《恋风恋歌》,此后韩剧在我国电视剧产业中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并开始影响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生活。

(二)新世纪初的火热登场

进入21世纪,韩剧表现出题材多样性与丰富性,如历史题材《明成皇后》、《女人天下》,浪漫爱情剧《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家庭伦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视热潮,亚洲各地刮起了“韩流”旋风。

2005年韩剧仍是一路飙升,《浪漫满屋》、《黄手帕》、《加油金顺》等剧红极一时,《大长今》把韩剧热浪再一次掀向高峰,收视率一路攀升,我们不妨来看一些数据:根据央视索福瑞市场调查公司2005年11月提供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更清晰地反映了韩剧的来势汹涌:2002—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级电视台都播出过韩剧。我国电视台2004年播出的249部引进的电视剧,107部来自韩国,占总数的16.5%,央视八套有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下面的表1、表2,则更直观地显示出了韩剧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热门程度。

表1 中国观众爱看的外国电视剧

顺序名字/国家比例

1 《大长今》(韩国)70.67%

2 《名成皇后》(韩剧)28.44%

3 《良知》(意大利)0.29%

4 《罗马电影城》(意大利)0.15%

5 《浮华世界》(英国)0.14%

6 《完美爸爸》(意大利)0.12%

7 《查理曼大帝》(法国)0.06%

8 《爱之罪》(美国)0.05%

9 《安托尼亚》(德国)0.04%

10 《疑云》(意大利)0.03%

11 《厅长夫人》(西班牙)0.03%

表2 中国观众偏爱的电视剧制作国

顺序国家比例

1 韩国83.87%

2 日本 6.05%

3 美国 5.00%

4 意大利 1.91%

5 其他亚洲国家 1.42%

6 其他欧洲国家 1.13%

7 英国0.62%

韩剧悄悄走进中国20多年了,流行的浪潮还是一浪高过一浪。韩剧,如同这个国家泡菜文化和清酒文化一样,以其平实的特质和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韩剧了解韩国与韩国文化。韩剧在中国内地也从当初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到今天“忽如一夜韩风来,荧屏处处韩花开”。

(三)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化的建立,上网的普及程度日益加强,民众使用网络媒体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更多的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知识。这也就为“韩流”在中国的传播

提供了更为方便的平台。

在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不难找出“韩流”、“韩国”、“韩式”的影子。各种网络电视平台也是为了迎合这种“韩流”的趋势,大量引进传统电视媒体没有引进的韩剧、韩国综艺节目等,并且这类节目通常有着超高的点击阅览量。

上网随手百度搜索“韩剧”,立刻出现相关搜索结果83,900,000个,搜索“韩流”立刻出现22,000,000个相关字条,字条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服饰、资讯、美容、发式等各种资讯类、生活服务类信息都与“韩流相关”。大型网络电视网站PPS也专门开辟了日韩剧场,剧集数量达到26,616部,其中韩剧则是占到四分之三的份额以上,而且韩剧始终占据着高点击量,日剧则是被远远遗忘在点击量排列表的后端。

二、以《星你》为例探析韩剧热的原因

(一)《来自星星的你》究竟有多火?

(1)从收视率来看

来自“爱奇艺”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18日,《来自星星的你》在爱奇艺、PPS 上线首周播放量破千万,前4 集内容在两周内拿下2300万的播放量,上线12集后播放量冲破4亿,更新15集后破5亿,更新17 集后破8亿,目前已经冲破10亿大关,成为横跨“1314”两个年度的最火爆韩剧。

(2)从“粉丝效应”来看

“得粉丝者得天下”,这是目前韩剧的力量。在韩流汹涌下,女神、男神纷至沓来,深深吸引住一大批粉丝,粉丝追星的狂热之举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输出。

以目前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在《继承者们》里担任男一号的李敏镐为例,他不但受邀参加央视春晚,之后更引来了国内两家互联网巨头——腾讯和阿里巴巴竞相邀请代言。精明的商家看中的是其背后的“粉丝效应”。品牌专家李志起认为韩剧其实是很好的产品营销课,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再得益于这几年网络发达,迎合了观众心理,顺理成章地让粉丝买单。

(3)从引发的经济效应来看

《星你》这部号称“火得一塌糊涂”的韩剧,不仅仅引爆了收视率,而且引发了奢侈品服装、应用软件、旅游景点、楼盘、书籍、汽车、美发等多个行业的经济效应。

打开淘宝网,搜索“全智贤同款”,至少能出现7万个以上的商品,涵盖服装、配饰、鞋子等一系列产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来自星星的你》每集女主角换装频率都在7个造型以上。以该剧第7集为例子,千颂伊(全智贤饰)不管是Chloé的短外套配纱裙,还是Balmain的耸肩夹克配皮裙,甚至Chanel 、Louis Vuitton 等大牌睡衣瘾。其中,任何一件单品的价格都在万元以上,全身上下的服饰加起来至少超过20 万人民币。虽然价格不菲,但供不应求,新光天地等地都出现卖断的现象,甚至她在剧中使用的一款口红,因为购买需求太旺,几个品牌挤破头都说是自己的产品,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出现缺货现象。

(二)《星你》等韩剧热播的原因浅析

传播学界把现在图像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叫做“读图时代”,把靠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开拓市场、获取经济效益的传媒经济叫做“眼球经济”。而韩剧之所以能在几年内成为一种潮流传遍中国大地,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韩剧本身的制作水平高

电视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不仅要有一个好故事(剧本),更要有把这个故事讲好的能力。韩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剧本选择的成功。韩剧往往是以情动人,一般通

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来表现美好的爱情、温馨的亲情,引起观众的共鸣。《蓝色生死恋》中男女主人公生离死别的爱恋让无数观众泪流满面,《冬日恋歌》中裴勇俊和崔智友深情演绎的刻骨铭心的初恋,包括《星你》中“无脑傲娇女明星”与“英俊不死外星人”的恋爱桥段其实并不见得多新鲜,但是胜在清新,给了年轻观众造梦的空间和吸引力。

此外,韩剧画面的唯美、精致也是一大原因。对于视听艺术来说,观众除了需要情感上的共鸣外,还需要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画面的唯美是韩剧的另一特色。在韩剧中,导演非常注重画面的视觉冲击,注重光线、色彩、造型、氛围等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画面干净、清透,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同样优美场景的精心设计,演员精致的服饰、美容化妆,男女主角帅气漂亮的外形等都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例如《来自星星的你》片中有多处特技镜头,其中像“时间转移”,空气物体在超能力下飘浮等都做得非常到位,让人看不出来瑕疵。再加上剧情上引入了穿越、科幻、悬疑、凶杀、搞笑、纯爱、俊男靓女和亮丽服饰造型等传统与非传统的韩剧要素,让它红遍了亚洲。

(2)文化情感上的认同

中韩两国的文化渊源可谓源远流长。由于战乱和灾荒等各种原因,从战国时代起,两国人民就互相往来,甚至互有迁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文化、教育乃至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无不打上儒学思想的烙印。”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韩剧反映的就是韩国人的生活,体现的是韩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韩剧剧中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真诚、仁爱与情义,自尊自爱、谦和礼让、洁身自好等,正是我们现实社会中日益鲜见而又必须大力倡导的品德。而且,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韩国文化中的西方文化成分也越来越为中国人所熟悉,不再有很强的陌生感。同时,中国已经丢失的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韩国还保持得很好,也引起中国观众的羡慕和反思,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人。

另外,韩国人和中国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东亚人,姓名的组成也几乎是一模一样。因此,比起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电视剧,中国观众看韩剧几乎不存在文化障碍,这也是韩剧能在中国热起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文化因素。

(3)经济上的心理慰藉和模式借鉴

人总是向往美满、富足的生活。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经济起步较早,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韩剧向中国观众呈现了韩国人民的生活,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好奇心。同时,剧中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理想化的剧情也为普通的中国观众所羡慕,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慰籍。

此外,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韩剧为中国人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模式,中国观众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未来的生活。比如韩国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就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女人的赞同。“韩国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因为韩国人和我们一样都是亚洲人,都经历过多年的殖民、多年的战争,但他们比我们要进步得多。我们需要了解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补什么样的课,或者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把韩国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中国经济发达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三、韩剧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韩剧热对中国文化影响的有利方面

(1)韩剧对传统礼教的传播促进国人心态的改善

韩剧对传统礼教的传播,正在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韩剧带给我们的是东方古典礼教,正统的人生观,时尚的生活观念,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对于治疗中国人浮躁、

浅薄、是非不分的心态,不能说不是一剂良方。

(2)通过韩剧热重新审视中国通俗文化走向和文化“走出去”问题

韩剧的热播,让国人更过地认识到韩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质,同时也给予我们重新审视中国通俗文化走向的诸多启迪。在全球化背景下,软实例的较量日渐凸显,在文化领域的角力,逼得是谁最优创意和活力,谁能把深厚的底蕴与现实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谁最开放、包容,能将不同文化根源的人心打动。韩国人通过健康向前的大众文化,有利地粘合着民族精神,并将兼容并需的文化特色销往海外,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可与美国好莱坞相抗衡的国家之一。韩剧的涌入,固然对中国大众文化市场形成一定冲击,但它同时也提示中国的文化界,在确定大众文化定位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还能促进我国文化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改变时下流行文化的浮躁、浅薄,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大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生积极的作用。

(二)韩剧热的影响的不利方面

(1)“哈韩”族大量出现对中华文化产生冲击

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韩国人就在中国大陆培育和催生了“哈韩”族。韩剧所携带的生活方式、行为姿态、服装发型、饮食口味等都已经成为中国人竞相追求和模仿的时尚主流,甚至中国人经典的问候语“吃了吗”也被汉语“阿尼阿塞呦”所取代。学生对自己师兄师姐的称呼也变成了“学长”等韩国式的称谓。就连我们的口味也被韩化了,大麦茶、泡菜、烤肉等韩式食品成为餐桌上的时尚两点。大街小巷充溢着档次不等的商品和店铺名称,琳琅满目的韩国化妆品,优美动听的韩国歌曲……面对如此情形,我们才从这种快乐的体验中如梦方醒,我们已经被韩流文化包围了。

(2)“整容热”对生理和文化心理的冲击

国人的一味模仿,如“整容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韩星的整容成功为国内的爱美女性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掀起了“整容热”,导致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此外,由于种种原因,也促成了某些可怜女性被毁容的可怕事实。

四、面对韩流的应对措施

韩流文化入侵现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中反思自我,找到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大趋势下,应对以韩流为代表的文化入侵应当采取的措施,而最为重要也最为根本的是发展壮大本国文化:

(1)营造适度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中国文化市场内需巨大,但本土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电视剧作为一种文本信息,它的制作和产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因此营造适度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更要以艺术为准绳,唯有“精耕细作”才能出精品。

(2)创新制作模式和制作思路

创新制作模式也是一种提高品质的法宝,例如英美剧制作方为了迎合观众,电视剧集一般都是边拍边播,面对挑剔的观众,制作方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各个方面都力争完美,对收视率不高的作品及时进行调整甚至舍弃。另外,带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风”的作品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甄嬛传》的热播可以为国内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3)利用韩流文化热潮发展本国文化产业

在看到韩流文化大量占领中国文化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的文化产业也从中受益。近年来出现许多中韩合作的影视作品,以及本土影视剧邀请韩国演员参与,都能够有利于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甚至之前提到阿里巴巴邀请李敏镐代言,显然最终获益的仍然是

阿里巴巴本身。

(4)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不仅仅在于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文化,同时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也是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我们不仅应当学习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产生机制,也应当借鉴韩国将本国文化推向周边国家地区的方针策略,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帮助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兴起了网络红人的说法,甚至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或商业营销方式。网络红人层出不穷,如“凤组”、“papi酱”、“刘梓晨”等大家耳熟能详,人们对网络红人的追捧令人咋舌。而我们又是否了解网络红人?如何了解?我们对网红有什么看法?为了了解大众对网络红人的态度和看法,从人们的思想上端正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拟定了关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内容摘要 此次调查采取网上问卷调查方式,将问卷分享到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交平台,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8份。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看到了大家对网络红人的各种态度和不同看法,了解到大家追捧网红的原因。我们认为,人们如此追捧网络红人是因为他们会通过各方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美貌、才艺、性格等,但很多人也保持着理性的态度看待网红。 三、基本信息 (一)、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9日至2016年11月19日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大家对网红的看法从而推断网络红人对社会的影响力,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网络红人这种社会现象,了解大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三)、调查内容 1、人们对网络红人的了解度和关注度。 2、人们对网络红人的了解途径。 3、人们对网络红人的看法。 4、人们是否想成为网络红人。 5、人们对网络红人发展趋势的看法。 (四)、调查对象 社会各层普通群众。 四、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网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问卷共设有八小题,共回收有效问卷38份,其中女生占76.3%,男生占23.7%,已经参与工作的人占28.9%还是在校学生的人占71.1%。 (一)、对网红的了解程度 通过此次调查,大部分人对网络红人不了解,占总比例的60.5%,其次是比较了解,占34.2%,而只有一小部分对网络红人是非常了解的,只占5.3%。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对网络红人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如下图所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研究 与思考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周青 【摘要】网络做为“第四媒体“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网络文化在促使多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实践研究证明,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极端主义意识尤为突出。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成因是多个方面的:网络、网民和网络舆论管理所自有的特点是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要成因。及时发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建立有效的信访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权利保障。利用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树立以公意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群体极化舆论网络文化极端主义价值观 0引言 近年来网络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利用网络作为舆论载体而形成的网络文化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网络文化中的极端主义意识初见端倪,特别是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出现的以“网络狂欢”、“人肉搜索”等为代表的群体极化现象备受争议。网络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到底源在何处,说法不一,关于其成因仍然没有系统的的研究和论证。 研究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和特点,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对网络文化进行引导和监督,防止极端主义文化意识的滋生和蔓延,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实现。1群体极化的原始定义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①。对群体极化狭义的解释为: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态度会变得更为固执甚至走向极端。 2调查研究结果与讨论 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下产生的群体极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对我们统计、调查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为有效引导和预防提供参考。 通过统计、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命题: (1)基于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中的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造成的主流价值观的难以形成和不同观点的不可调和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WEB2.0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易在网络文化中行形成的现象是群内同质化和群际异质化,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网络文化的宽容度给予了不同声音发表的平台的的同时也给与了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而WEB2.0技术的群聚效应更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 (2)网络舆论主体网民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道德和责任的缺失与分散,以及网民的低龄化是造成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观原因。 网络舆论中体中存在的阶级对立问题反映到我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就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里的弱势是相对的概念)。网络文化是补偿性文化,互联网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人们通过在网上发泄,

(完整word版)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期末考试范围 ? 1. 阅读理解2篇(20%) ? 2. 选词填空:15个句子(15个备选项,课后的key concepts,概念的词为主。(15%) ?eg: ———the belief that any individual, no matter how poor, can achieve wealth and fame through diligence and virtue. ? 3. 简答题:课后comprehension questions和case study( 课内或者稍微改动的)。(25%) 4. 实用写作:一封信什么的(格式)(10%) 5. 写作:给出某个文化现象观点,运用所学文化差异进行评论 (comment)。(30%) 如: 说给一个关于教育的话题(文化现象),我们要用所学的中 美教育差异进行评论,议论文形式。 价值观,家庭观,社会关系朋友观,饮食观,教育观,时间观等 篇目:Unit1: A B C Unit2 A Unit3 A B Unit5A Unit6A Unit7 A Unit10 B Unit1 A Key concepts reservation: 谦逊的coldness: 冷静的 modesty:谦虚的 humor:幽默的 sportsmanship:运动员精神 Q1、what is a reserved person like? Answer: A reserved person is one who does not talk very much to strangers, does not show much emotion, and seldom gets excited. Q2、what is the character of the Englishmen? Answer: reserved 、humor、modesty、cold、sportsmanship. Q3、what is sportsmanship? Answer: sportsmanship i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a sport according to its rules, while also showing generosity to one’s opponent and good temper in defeat. Case study Q、What made the British feel quite unhappy in this situation?

关于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及分析

关于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背景 2004年,随着芙蓉姐姐在水木清华BBS发表大量照片一炮走红后,名人效应迅速被网络扩散放大,平面媒体的争相报道更是让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凤姐、马诺、烧饼帅哥、奶茶西施、闫凤娇、犀利哥、妖艳哥、水仙妹妹、妖妃娘娘等。他们有的是通过在网上发布照片而成名;有的是经过炒作公司,包装雷人语言或造型,在网络走红。无论哪一个,都是在网络上,一夜之间成为各个论坛点击排行榜首。而造成他们比明星演员更加出名的原因,就是他们通过网络,把自己塑造成异类,将自己易于常人的行为无限地放大。在现在,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于是他们开始关注这些网络红人的夸张形象、个性语言,甚至将这些语言或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是这些网络受众的一部分,同时,他们也是即将构建社会的主力,对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现象,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判断?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的方式,是否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他们是否也期待自己成为那些网络红人之一呢?对此,我们将展开调查研究,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问卷一共14道问题,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根据大学生上网的频率、了解网络红人的途径、对网络红人的看法以及网络红人成名行为的影响来进行研究。大学生只包括在校本科生,不含在校研究生。 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专业;二是大学生对网络红人认知度、了解度,包括计算机使用频率、认识网络红人数量、了解网络红人的途径;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红人成名现象的相关认识与评价,包括网络红人身价倍增、一夜成名泛滥、成名方式的看法;四是网络红人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方面的认知,包括大学生对网络红人成名方式的赞成度、是否有和网络红人一样的成名想法、网络红人成名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等。调查于2011年4月12日在网络发布调查问卷,对各地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的调查,一共完成103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大学生。在性别上,男生占63.11%,女生占36.89%。学科和专业涵盖文史类和理工类。此项调查,是针对网络红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此不受男女比例数据、文理科数据的影响,不对此进行分析。 三、资料分析与解释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摘要]“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东亚传播至全世界,其极大地推动了韩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和韩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研究发现,“韩流”兴起的原因包括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韩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及韩国娱乐产业公司市场化的战略等都为“韩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韩流;娱乐产业;全球化;融合;政府支持;市场化 1 背景介绍 最近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剧中主人公金秀贤和全智贤等人更是炙手可热,一夜之间在中国的荧屏上,其代言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而去年“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更是红遍了全球,据统计,其在YouTube上的点击次数更是达到了近6亿人次,创造了亚洲歌手的世界纪录。“韩流”一词最初由中国的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用以描述韩国的娱乐产业在中国的传播和热度,该词的意义目前已经拓展至与韩国有关的任何事物包括韩国饮食和语言等。[1] 大众通常所称的“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亚洲吹向了全世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流行文化已经从儒家文化圈传播至东南亚,然后又传播至中东、欧洲、南美、非洲和东北美国家。[2]同时,韩流还促进了韩国的旅游产业,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韩国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转变成亚洲文化产品产出的中心。[3]本篇文章将就韩流发展的原因及韩流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2 促进韩流产业兴起的因素分析 2.1 全球化的兴起 “韩流”应该被视为文化国际化的结果,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双向流动,而不是从高处向低处流。[4]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了娱乐产业,允许国外的电影、音乐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通过这一政策,促进了韩国本土娱乐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其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5] 2.2 迅速发展的社交媒体 全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随着因特网大规模的普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站、博客、脸书,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快速传播。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韩流文化产品传播的成本,并使其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很多西方国家的观众发现,在网络中有成千上万的用英语介绍和推广“韩流”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试题

1.Thre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have made intercultural contact more pervasive (无处不在), they are .(D ) A. new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B. changes in the world’s population C. a shift in the world’s economic arena D. A, B and C 2.___C___ has evolved that lets societies share cultural experiences with one another as films are produced and shown around the world. A. Show business B. I.T. C. international film industry D. Mass media 3.__A____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profoundly affected by population and immigration increases, are a primary setting for domestic intercultural contact. A. Schools B. Community C. Workplace D. club 4.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single defini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ecause__D____. A. the complex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B. the issue of intentionality C. the issue of unintentionality D. A, B and C 5. To Reusch and Bateson, communication often takes place __A___. A. without awareness B. consciously C. intentionally D. deliberately 6.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of communication is not true? D A. Communication is dynamic https://www.sodocs.net/doc/831089363.html,munication is symbolic https://www.sodocs.net/doc/831089363.html,munication is Interpretive D. Communication is static 7. Communication has a consequence means that ___D___. A. Communication is irreversible B.Our response to message does not have to be immediate C. The nature of our responses to messages is rooted in our culture D. A, B and C 8. Which of the item is not the basic component of culture? C A. Values B. Emotions C. Personality D. Attitudes 9. We learn our culture not through __D______. A. proverbs B. art C. mass media D. self-taught 10.Although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are subject to change, the _B______ of a culture resists major alterations. A. history B. the deep structure C. background D. tradition 11. ___C___ is at the cor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sender B. receiver C. culture D. language 12. Although cultures change through several mechanism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em is not the three most common ones.C A. Diffusion B. Acculturation C. Invention D. Innovation 13.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asks for foreigners in learning a new language is learning the _____A____ and ________ in which they are used. A. different styles, the contexts B. grammar, accent C. different styles, the speech acts D. vocabulary, the pronunciation 14. Language is accompanied by a continuous flow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which involves not only ____ but also ____ and _____.B A. the tone, gaze, posture B. the voice, the face, the body C. the pitch, gaze, gesture D. the pace, the distance, touch 15. ___B__ is the process of selecting, organizing, and interpreting sensory data in a way that enables us to make sense of our physical and social world. A. Interpretation B. Perception C. Analysis D. Understanding

对于网红现象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对于网红现象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一、内容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网红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当网红,受众人追捧。谈及“网红”,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靠颜值、靠身材、靠金钱的年轻女性,她们晒美食、晒旅行、晒生活,甚至一张自拍在网络上都有重磅炸弹的威力。然而,在这些简简单单的信息发布过程中,暗含了聚合受众的共鸣链接。互联网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空间上被拉大,要想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就必须打通情感上的共鸣。 二、基本信息 (一)调查时间 2016年11月24日-2016年12月5日 (二)调查目的和内容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对网红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及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 从大学生是否了解网红、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的、网红的分类、网红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网红未来的发展情况,最后统计是否愿意成为网红来进行调查。 (三)调查对象 各个年龄段的社会人员,主要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方法 通过在腾讯问卷(https://www.sodocs.net/doc/831089363.html,)上编写调查问卷,并将问卷分享至QQ群、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由个人随机调查。 三、正文内容 (一)问卷题目设计思路 首先,询问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其次,通过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及问卷,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再进一步补充并完善问题,最后将完善后的题目填写进去,并将问卷分享至QQ群、朋友圈和微博同时点击开始回收。 问卷题目内容:在线调查问卷——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https://www.sodocs.net/doc/831089363.html, /art/532246.html (二)问卷发放/回收情况分析 对于问卷的发放,其中问卷的浏览量是85,问卷回收量是62份,回收率为72%,平均完成时间为45秒。 回收来源中,43.5%来自于微信,41.9%来自于手机QQ,14.5%来自于网址链接。地域分布大部分集聚于陕西省,还有小部分在江西省等地区。 (三)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对网红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我做此次调查问卷,经过回收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参加此次调查的共有62人,其中男生占37.1%,女生占62.9%,所调查的对象多为在校大学生,年龄处于的18-30岁之间占80.6%,通过对网红的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有41. 9%的人不了解网红,48.4%的人了解网红,9.7%的人非常了解网红,可见网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还是相对较大。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红越来越多多,随着网红种类的增多,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关注不同类型的网红。大学生的兴趣,也影响着网红所涉及的领域分布。其中

文化侵略1

题目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所属学院:理学院 学生姓名:资料查找与整理: 陈燕、杨茜、王鹏、丛佳 论文排版:宋文方、黄玉姣 PPT制作:杨茜、陈燕、梁文心 演讲人:梁文心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受着严重的冲击。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洗脑。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或者叫文化扩张,、文化渗透, 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 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 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 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 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 一、美国的冷暴力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有愈演愈烈之势, 且主要以影视作品作为载体向中国广大青少年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念。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高度重视这一事实,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文化因子, 全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 并注意将有不良引导倾向的影视作品拒之于国门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 由于越战的失利, 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原因, 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方式由显性的军事入侵逐步转向更具有隐蔽性的文化侵略。这种转变也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对华的十条诫令》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它企图通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对我国民的思想进行控制,进而使美国的价值观成为我国所追随的价值观。 文化侵略其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意图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可谓一箭双雕, 首先保证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美式价值消费等观念的输出, 逐渐向全球美国化的目标靠近,与此同时, 相关的产业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进而实现了经济上的掠夺。 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的中国来说, 具有隐匿性质的这种文化扩张

外来文化入侵

我国目前面临的外来文化入侵现象 在当今中国,每个人都沉浸在一个美好绚丽的中国梦中。在这个梦里,中国在振兴,中国在雄起。然而,不知不觉中,外国文化以驾着“铁马”疾驰而来,侵入我们的梦境。当熊猫也开始满口英文,当孩子们最爱看的已变成日本动漫,当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化“被入侵”了。 美国文化,现在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影视、服饰、价值观和婚姻等。例如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欧美、日韩嘻哈风格服饰,耳朵上戴着超大式的耳塞,边走边哼;或顶着爆炸头,戴满金属饰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批萨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音像店里,摇滚、嘻哈等流行音乐被放在最显眼的架子上,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被遗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电影院里好莱坞大片风头最劲,其惊险的镜头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飙升;如今的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隆重程度已经赶上了春节。 举例加图片说明文化入侵 1、“故宫里的星巴克”的争论,其实早就出现过。南京夫子庙里的麦当劳、北海公园里的肯德基,都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 2、会讲英文的功夫熊猫。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我们称之为好莱坞文化入侵。 3、中国人的洋节情节 4、中韩“申遗”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把饺子、元宵、面条、粽子等传统食物作为系列,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5、哈韩哈日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抬头。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民族精神被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 文化入侵(概念以及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与文化交流 文化入侵:分消极入侵和积极入侵两种方式。当另外一个群体文化处于没落和消沉阶段而导致的该群体的成员对外部文化的一种倾羡、认同和引入,那么这种文化入侵是一种消极的入侵。而外部文化群体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以文化先行,在精神上摧毁受侵入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再既之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入侵,那么这种文化入侵就是典型的积极侵入方式。 文化交流:当两个文化群体以平等的方式,而且没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或者说传播者有意识地主动消除其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纯粹是为了更多的群体认同自己的文化,而且交流是双向的,或者即便是单向的也不会对接受群体的文化认同产生根本动摇时,这便可认为是文化交流和传播。比如在古代,儒家文明传播到日本等国家就不是入侵。 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入侵 第一次:汉唐时期的佛学入侵 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冲突和斗争,中华文化采取以我为主、积极兼容的策略。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网红现象调查报告

关于对当今的“网红”现象的认识调查分析报告 一、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法,特拟实本策划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总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从一些网络红人部分表现来看,他们大多都是爱表现自己,以个人为中心,比较偏执。但不能就此臆测是一种病态,事实上这些人走进现实生活,他们肯定没有那么出位。任何一个新的现象,它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微妙变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显山露水的愿望,希望受到众人的瞩目,但现实却是,只是很少的一个群体才有这样的机会。 做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常常因为无聊而寻找消遣,却在消遣中又更趋无聊。“网络红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低俗性和无意义行和泛娱乐性。我们的热情追捧“网络红人”,表面上是对沉重生活压力和价值观念丧失之下的无聊感的一种消遣。但是消遣之后,我们的无聊感不可能消除,反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红人”泛娱乐的一种表现,大众不可能在这种现象中找到精神寄托,不可能找到内心的安定,也不可能真正的缓解时代病的焦躁感和无聊感。相反的,这些低俗的信息的包围反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无所事事。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

关于我国被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你可以去想像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口中说的不再是中文,而是其他国家的语言,手上写的,书上看的,都不再是我们的方块字。那是一种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文化历史将会渐渐的消失在异族文字中。我们的历史底蕴将在被翻译的过程中扭曲,篡改,直到被我们遗忘。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几个国家之一。可是现在呢?哈韩,亲日,崇美……难道170多年就让人们遗忘了当初的屈辱了吗? 中国的历史近5000年,美国呢?300年不到。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记得圣诞节,忘记了元旦节。记得住情人节,忘记了七夕。连愚人节都记得,却不知道端午,重阳,清明是多久。这也是一种悲哀。也许十多年之后,我国的元旦,重阳,清明等全成了韩国的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也成了韩国人了。 现在找工作,特别是大公司先来就是“你的英语是几级,过六级没?”“你学了什么外语没有?”想起就是一种悲凉,在中国—中文生根发芽结果的地方,还要讲英文。 我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两个摆摊的,卖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也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进的货。而且甲还卖得贵一些。乙卖的便宜一些。可是乙一天下来客人没几个,甲是忙都忙不过来。乙就十分奇怪,有一天乙没有出摊,他就去看甲怎么卖的,只看见甲在每一个商品上都贴了一串英文,然后拿出了一块牌子上书“进口XXX”。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有英文的就是好的,国产的就要坏些。殊不知很多东西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不过是贴了一张纸,然后就是身价百倍。 这一切的一切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入侵。当你习惯了英文,当你学会了英文,特别是当你身边的人都在用英文的时候。我们的后代就只会英文了,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教科书,历史都将会用英文来书写了。 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国人还以说英文,写英文为荣。结果汉字都写不了几个。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由文化入侵浅析文化强国战略

由文化入侵浅析文化强国战略 【摘要】文化强国的道路就是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道路,一个国家没有软实力就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话语权,更不可能有国家安全可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侵略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当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以文化交融的方式进入时,我们常常会缺少警惕,文化防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你的文化软实力强大到别人无法入侵,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所以当今中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入侵,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软实力 【引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富,还没有达到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 【正文】 一、对文化入侵现象的认识 日本的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迪斯尼、肯德鸡、麦当劳、流行乐等也在中国迅速的流行;韩国的韩剧,小吃,等也让这个不大的国家在中国也火热了一回。西方国家诸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节日也几乎代替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中国人为之疯狂。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它们带给中国文化的冲击,这就是“文化侵略”。 “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或另一民族的征服行为。因此,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入侵;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入侵。 二战之前及二战时期,日本在其中国占领区推行的文化殖民政策便属于典型的“文化入侵”,因为日本要求中国被占领地区接受的日本文化教育并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所自愿接受的,而是建立在武力压制之下被迫接受的文化;同理,日本自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之时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实施的长达五十年的殖民文化灌输也是典型的“文化入侵”。 经常说,要完全侵略一个民族不仅仅是让它的公民臣服,最重要的是文化入侵,让这些人完全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文化入侵的目的是为谋取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入侵者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