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据此

可推断出B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曳沉重的青

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2.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儒家思想倡导“仁”,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法家思想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C.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D.老子主张的无为实际上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消极心态3.观察右图,无法得出的结论是D

A.这是当时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

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

C.反映国家处于统一状况

D.权身诏文字体是隶书

4.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汉武帝时代的是A

A 滇王之印B汉委奴国王印

C 锦衣卫印D拉萨大昭寺前的会盟碑

5.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见右图),其

主要特点有①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②更多

体现为军事和政治职能③多为封建政权的

都城④多分布在河流附近A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经过蔡伦改进后的纸,人们称其为“蔡

侯纸”,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主要体现在C

A.造纸的工序流程B.纸张的颜色

C.造纸的原料 D.发明造纸机器

7.下列对于《史记》的认识,正确的是D

①司马迁耿直论及当时统治者②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③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④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今天下列地区在古代归属中央政权的先后顺序是C

①广东②西藏③新疆④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9.下列属明朝时期掌管地方财政的官员的是B

A.提刑按察使 B.布政使 C.三司使 D.转运使

10.19世纪中期《爱珲条约》所割占的土地,在唐朝时其管辖权属于B A.安西都护府 B.黑水都督府

C.渤海都督府 D.辽阳行省

11.以下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B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12.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B

A. 黑水都督府

B. 西域都护

C. 北庭都护府

D. 安西都护府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有①发明了筒车②盛产青瓷③丝织业发达蜀锦④培育出八辈之蚕B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14.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他的这一思想的是B

A.知人善任B.轻徭薄赋C.戒奢从简D.开明的民族政策

15.辽、宋、夏、金时期的分裂局面, 实际上是A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的结果

C. 藩镇割据的延续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

16.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①开垦山地的现象很多②围湖造田普遍③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A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元朝时,管辖江苏地区的行省是江浙行省与C

A.江西行省B.陕西行省C.河南江北行省D.湖广行省

18.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宋元科技成就的是B

①雕版印刷术②《授时历》③《梦溪笔谈》④《天工开物》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9.下列著作中,介绍西方先进技术的著作是 C

A.《本草纲目》 B.《徐霞客游记》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20.下列事件发生在康熙帝时期的是C

①设置台湾府②平定三藩之乱③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④设置驻臧大臣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1.下列赋役制度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是C

①编户齐民制度②两税法

③一条鞭法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的表现是A

A.江浙地区市镇的勃兴 B.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C.双色套印技术的广泛传播 D.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3.“各使馆界……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由防守。”这一条款出自于C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24.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万平方公里的条约是B

A.《中英南京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D.《中俄瑷珲条约》

25.下列报刊成为宣传维新变法舆论阵地的是B

A B C D

26.将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为D

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爆发②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大肆镇压革命党③宋教仁改组国民党④1912年底,国会选举结果国民党压倒多数

A.③②①④B.④①②③C.④③②①D.③④②①

27.“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D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28.图二中的剪辫情形普遍出现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中

29.孙中山说:“所以提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就是……夺富人的田为己有,这是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核定地价的法。”可见,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赞同C

A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土地国有政策

C .买卖地主土地

D .国家核定地价

30.观察右边《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

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A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很多发展实业的

奖励法令

C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1.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B 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 .新旧风俗杂陈 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32.国民大革命之所以能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主要是因为D

A .工农群众对革命的大力支持

B .有了一支英勇作战的饿革命军队

C .北洋军阀派别林立,各自为战

D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33.毛泽东“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源于B

A .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B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C .第四次反“围剿”成功的经验

D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34.国共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相同点是B A .集中分布在南方 B .坚持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实行的土地政策 D .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35.194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陈云关于接管沈阳的经验,要求各战区都要组织接管大城市的班子,以便执行接管任务。对此,下列判断最准确的是D

A .贯彻中共七大的基本精神

B .贯彻七届二中全会基本精神

C .三大战役最终胜利的成果

D .为七届二中全会提供了借鉴

36.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下列按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

①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②飞夺泸定桥遗址

③遵义会议会场④吴起镇会师纪念馆

A.③②①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37.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政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D

A.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剧

B.民众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国民党政权内部发生分化

D.国共两党由对峙到合作

38.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南沿海的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

A.为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D.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39.1942年,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主要是因为整风运动A

A.促进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纠正了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错误

40.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相似之处有①都是日本企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②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③都对中国平民进行血腥的屠杀④都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D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

41.下图反映是改革开放前的经济现象,它属于D

布票粮票

A.新民主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市场经济D.计划经济

42.我国“一五”计划时期的显著特点是A

A.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步进行

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C.工业化建设和培养人才并举

D.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重

43.“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决议应出自中共B

A .七届二次会议

B .八大

C .八大二次会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4.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C

A .当时渔业高产丰收

B .渔业生态环境良好

C .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D .当时的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

45.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建成的钢铁基地有D

A .鞍钢

B .武钢

C .宝钢、包钢

D .包钢、武钢 46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 .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 .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 .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47.右图反映的工农业生产变化情况发生在D A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4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A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 .是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C .是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 .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而实行的 49.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的深远影响是B

A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

B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

C .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 .克服过于集中、单一的经营管理方式

50.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A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1.下列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先后顺序是①迪亚士②达·伽马③哥伦布④麦哲伦B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52.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著作包括①《利维坦》②《论法的精神》③《十日谈》④《巨人传》C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53.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是A

A.农业的资本主义化 B.形成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C.造成了大量雇佣劳动力D.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54.“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C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55.法国大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对法国社会的改造举措有①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②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③彻底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④发布《人权宣言》C

A. ②③④

B. ①②

C.①④

D. ①②③

56.力图在法国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开端是B

A.雅各宾派专政B.热月政变 C.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D.雾月政变57.下列战役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是①纳西比战役②莱比锡战役③萨多瓦战役④葛底斯堡战役C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④

58.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博览会上,不可能展出( B )

59.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最大的区别是B

A.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B.由资产阶级领导

C.遭到英国当局的镇压而失败 D.工人举行了罢工和起义

60.19世纪末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相似原因是C

A.资源贫乏B.劳动力不足C.生产技术相对落后D.市场狭小

61.19世纪末,对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有利因素包括①第一次工业革命②第二次工业革命③中国的大量赔款④欧美列强忙于世界大战B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62.资产阶级通过征服活动把世界改造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基本完成于C A.工场手工业阶段

B.工业革命阶段

C.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D.第三次科技革命阶段

6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与法、俄结盟的主要原因是D

A.有利于制止战争 B.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

C.与法、俄无利益冲突 D.与德国争夺殖民地矛盾突出

64.促成20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是C

A.原子论与相对论B.量子论与电磁学理论

C.量子论与相对论D.量子论与进化论

65.下列有关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A.使俄国退出大战,得到喘息的机会B.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愿望

66.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不同点是C

A.大国主宰B.牺牲中国利益C.遏制日本D.重新划分世界霸权67.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D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D.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68.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国家干预A

A.扩大消费带动生产

B.使美元升值

C.鼓励农民提高产量

D.保护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

69.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的情景不包括D

A.工人罢工不断发生B.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

C.全国银行纷纷倒闭D.麦卡锡主义盛行

70.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共同因素有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②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发展③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④垄断资产阶级谋求世界霸权的需要D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参加的会议不包括A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72.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是C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73.二战后,德日两国经济迅速恢复,60年代又成为经济大国,这预示着D A.两国将成为政治大国B.两国将成为军事大国

C.两国将完全摆脱美国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将出现多极化74.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

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收外国投资

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

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定货

7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由于苏联出兵干涉而中断的是B

A.波兰B.捷克斯洛伐克C.匈牙利D.南斯拉夫

76. 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标是D

A.重新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B.同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而富有成效的竞争

C.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D.通过成员国间的合作来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77.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D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B.“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C.明斯克协定的签订

D.《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100题选择题答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热点练四含解析.doc

选择题热点练(四) (15分钟40分) 考点1 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1.明朝初年,以钱、钞为法定的流通手段。英宗即位之后,“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 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至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万历年间,白银的 流通量日益扩大。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一条鞭法的实施 C.海外贸易的促进 D.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A。根据材料“明朝初年,以钱、钞为法定的流通手段。……‘钞久不行,钱亦大壅, 益专用银矣’”可知此时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流通量日益扩大,其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商 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一条鞭法的实施,赋役征银,是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的结果,并非原因, 排除B;“海外贸易的促进”是外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为外因,并 非“主要原因”,排除D。 2.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 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 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刑罚比以往更为严苛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明朝通过廷推制度强化了皇帝的用人权,同时又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 3.明清休宁汪氏宗谱规定:“本支子孙有作过者,有败俗者,有婚姻不计良贱者,有鬻谱牒者, 有弃卖坟墓者,俱以不孝论,并鸣众,揭谱除名。”据此可知,宗规族约( A.扼杀人性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延续了先秦宗法制的传统和规范 C.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为完善地方治理提供了重要手段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汪氏宗谱规定的对于败俗者、婚姻不计良贱者、鬻谱牒者、弃

完整word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题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关的战争是 A.美苏冷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拿破仑对外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下列哪些事件,促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①1861年改革②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③俄国十月革命④实行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 3.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A.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1924年列宁逝世,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留学生通过信件把这一沉痛的消息告诉国内的朋友,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应写的国名是l1qWMavBZe A.沙皇俄国 B.苏维埃俄国 C.苏联 D.俄罗斯l1qWMavBZe

5.“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主要是指 A.《九国公约》的签订 B.《五国公约》的签订 C.《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6.右图中,将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比作一只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下列选项与这场经济危机有关的是①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持续时l1qWMavBZe 间长、破坏性大②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 大危机笼罩下的世界巩 固,度过了经济危机③德国法西斯分子着手建立法西斯独裁,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④意大利和日本也在此期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7.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的相同作用是 A.摆脱了经济危机 B.恢复了国家经济 C.巩固了民主政权 D.巩固了工农联盟 8.德国闪击波兰,世界人民再次陷入灾难中。这是历史无情的嘲笑20年前召开的哪次会议 A.巴黎和会 B.开罗会议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2019届高三历史全国卷第41题专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 全国卷第42题专题训练 班号姓名1.(2011?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2012?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1.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含答案

朝阳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测 历史试题 201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婚姻自由 B.促进人口增长 C.加强基层控制 D.实行重农抑商 2.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 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 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 “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5.《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

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 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 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 6.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 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7.《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8.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9.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废除民 间收藏图书的禁令。文帝时,免于秦焚的古籍,多有出现。不少诸侯王身边聚集了一群 学者,形成了一些学术中心。诸子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 C.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 D.推行积极有为的国策 10.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11.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精选及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7小题) 1.有同学搜集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大化改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相关书籍,他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2.《大国的兴衰》中写到:“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集中产地又有修慢慢移向其他地区。”在这两次转移中得益的国家分别是()A.意大利、葡萄牙B.西班牙、英国 C.英国、美国D.意大利、美国 3.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探究课上,同学们一致认为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上,这个“兴”的含义是指()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封建文化的兴盛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神学的复兴 4.图中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推动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影响D.全球化的推进 5.构建知识的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能力。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反对殖民压迫的历程 B.欧洲国家民主独立的过程 C.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 D.近代西方民主发展的进程 6.以下是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两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最合适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欧殖民扩张 C.世界市场形成D.工业革命 7.《全球通史》一书中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

“根源”指的是()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 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8.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稳定了法国的政局 B.扩大了法国的疆域 C.促进了法国商业的发展 D.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9.马克思说:“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材料主要说明了() A.血腥的资本积累B.欧洲商道的转移 C.文艺复兴的影响D.工业革命的影响 10.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哥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反映的问题本质是() A.国王有名无实,权力被架空 B.议会掌握着生杀大权 C.封建国王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D.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意志取代了专制王权 11.每个地名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与加勒比海上的岛的被称为“西印度群岛”直接相关的故事是()A.土耳其攻占君士坦丁堡B.迪亚土船队发现好望角 C.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D.基督教的诞生 12.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光荣革命”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其收效主要体现在()A.恢复了召开议会的传统 B.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C.结束了王权 D.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一切分歧 13.列宁指出“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列宁评价的“这次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来克星顿的枪声B.《独立宣言》的发表 C.林肯当选总统D.葛底斯堡大捷 14.“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所谓的“同态复仇”原则,有学者认为这都是“野蛮的原始残余”有学者却认为这体现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种进步,体现了立法者的人本观念。据以上信息判断,学者们研究的文献是() A.汉漠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15.中世纪时,教会主要使用了两大法宝作为统治和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一是蒙昧主义;二是禁欲主义。 这里的“教”是指() A.佛教B.基督教C.道教D.伊斯兰教 16.琅城居民募集金钱,建立了自治机构,并向教主交纳了赎金,但主教背信弃义,挥霍了赎金,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这次起义是为了() A.获得自治权B.推翻大领主的控制 C.获得市民权D.获得封地 17.人作为独立于世界的主体,常常被置于一幅画的中心位置,《蒙娜丽莎》更是将画面的大部分用来刻画人,而背景却做了模糊缩小的处理。达?芬奇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 A.节约画作的创作时B.突出人物的外在形象 C.表现独特的艺术风格D.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18.“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当时西欧流行的谚语。从10世纪起,西欧的城市开始复苏,这些城市的兴起“使人自由”的意义是() A.孕育了市民阶层和早期的资产阶级(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 B.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手工工场) C.城市获得了一定自由和特权,消弱了封建领主的割据势力,维护了国王的权力 D.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文艺复兴) 19.12世纪时,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这时的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得到了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 B.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在西欧的传播 C.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阿拉伯文化在西欧的不断传播 20.“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和保持者,最初以其文化上的兼收并蓄而显繁荣灿烂之势,无视于西欧在城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2017年高考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专题练习(七)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概念类选择题 (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 1.(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2.(2016·山东潍坊期末)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3.(2016·四川南充一模)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4.(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D.迫签条约 5.(2016·广东肇庆二模)一个思潮出现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讨论。一位德国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疾病;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却认为那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融合怪异和悲剧性或庄严,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这一思潮是() A.理性主义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6.(2016·天津六校联考)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7.(2016·广东七校联考)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100道选择题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100道选择题.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1、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人类可分为三大主要人种: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世界历史上有一段很长的时间存在种族歧视。但我们知道,不同人种并没有贵贱之分,造成不同人种差异的原因是: A、各自的祖先不一样 B、上帝有意为之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D、由于人的智商高低而引起 2、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人们对他评价不已:“伟大的军事家”“好战的将领”“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你认为这个人是: A、凯撒 B、屋大维 C、伯里克利 D、亚历山大 3、在公元2世纪左右,有个欧洲国家繁盛开放,以致中国的丝织品可以经丝绸之路转运到这里,而他的城市也可以与当时世界上规模很大的中国汉朝长安城相媲美。世界各国商贾都可云集于此。这个古老的欧洲国家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下面哪个统治者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而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 A、矮子丕平 B、查理·马特 C、汉谟拉比 D、伯利克里 5、与“千手观音”“普渡众生”等词语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6、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中国已经是封建社会繁荣阶段的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隋朝 7、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A、条条大道通罗马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D、罗马城不是一日而建的 8、下列哪一观点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A、真正的高贵并非天生的,而是自已创造的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使用这个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 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有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 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个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能够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使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个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 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 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标准练1

非选择题标准练(一) 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 1.(2016·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25分)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材料二嘉道时期,理学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理学营垒中出现了一个较有生气的湖湘经世派别,它强调理学的经世功用。如贺长龄等敏锐地感觉到理学在实务方面的严重不足,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非常巨大。他委托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集清代中期经世实学之大成。稍后的曾国藩,更以清醒的政治眼光洞察到清王朝的统治危机需要经世实学的扶持,成为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代表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刘平《论清代嘉道时 期的湖湘经世派》 (1)依据材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出现“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13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嘉道时期湖湘经世派的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因素。(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吾郡之士半商人”“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人群体的主要途径”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传统社会解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强调以‘义理’修身养性的同时,要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贺长龄、魏源、曾国藩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根据题干导语“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案(1)表现:很多士人从商;出现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书籍;很多商人跻身于士人群体。(6分)影响:导致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和四民观念的瓦解;有助于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近代经济的产生;绅商作为新旧社会转变发展的中介形态,在晚清收回利权、清末“新政”、地方自治等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转

初三世界历史选择题100题

初三世界历史选择题100题 1、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A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C ) A、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颁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在于(D ) A、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历史进步 D、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4、《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D ) 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5、资产阶级和新贵族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1688年迎立威廉,其相同目的是(C ) A、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B、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C、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D、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C ) A、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比其他国家发达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强大 C、封建专制统治障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7、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A )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掌握了全国政权 8、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表明 (D ) A、国王已经有名无实处“统而不治”地位 B、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C人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公民替代臣民 D、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四八年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的主要原因是(D ) 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进行拼死的抵抗 B、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削弱了革命力量 C、革命发生早,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D、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B) 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推翻斯图亚特王朝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目的在于(B) 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C彼此利用对方D都有反人民的一面 12、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A)

2020届高考历史:历史核心素养专题训练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历史核心素养--5家国情怀练习 1.(2018·全国卷Ⅰ,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 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 “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 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 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 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 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 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4.(2018·全国卷Ⅰ,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 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5.(2018·全国卷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 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6.(2018·全国卷Ⅱ,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 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