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着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二.自读课文,感知课文

1.画出生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雅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圈点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梳理文路,把握结构

(1)分段:

第一部分(1--4)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5--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二、合作探究,把握内容

1. 齐读第一部分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其中“中国”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 小结: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身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

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那么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三.品析语言和探究写法

1、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2、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_____________,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 _。

3、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补充:《差不多先生传》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讽刺国人的目的,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20152016年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真题

2015年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小学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15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短句中,语气词“啊”读成“哇”(wa)音的是()。 A.好像啊 B.好有才啊 C.多不安啊 D.真热闹啊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是()。 A.振撼草菅人命震撼 B.沧茫不假思索苍茫 C.熨帖欢度春节 D.缱绻剑拨弩拔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徜徉在校园,我仿佛听到了莘莘学子琅琅的读书声 B.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C.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下列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A.体/情 B.从/怡 C.炎/缸 D.武/伐 5.下列诗人中,不属于“初唐四杰”的是()。 A.骆宾王 B.韦应物初唐四杰:王卢照王勃炯卢照邻骆宾王 C.王勃 D.卢照邻 6.下列作品中,属于讽刺文学的是()。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 D.《红楼梦》 7.我国新文学的第一部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差不多先生传》

C.《为奴隶的母亲》 D.《华威先生》 8.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作者是()。 A.艾青 B.顾城 C.舒婷 D.海子 9.下列作家中,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A.列夫·托尔斯泰 B.加西亚·马尔克斯 C.川端康成 D.海明威 10.下列批评家中,提出文学艺术“境界说”的是()。 A.金圣叹 B.毛宗岗 C.竹坡 D.王国维 11.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三百千”的“千”指的是()。 A.《千字文》 B.《千家诗》 C.《千金裘》 D.《御制千字诏》 12.下列人物中,不属于人们常说的语文教育界“三老”的是()。 A.叶圣 B.朱自清 C.吕叔湘 D.志公 13.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课标”经历了前课标时期、课标时期、教学大纲时期和()。 A.教学大纲修订时期 B.后教学大纲时期 C.新课标时期 D.后课标时期 14.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常用字识字量应达到()。 A.1600个左右 B.2500个左右 C.3000个左右 D.3500个左右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读为本,紧抓“奇”进行教学,初读感知奇,品味探究“奇”,美读感悟“奇”。 【学情简介】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电教媒体等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3、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及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我将远程教育资源:图片、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寓情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动态、形象的影视文件,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内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了上好这一堂课,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查找了和

《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 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的经历,感知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2.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夸张和反语,感受讽刺语言的幽默、犀利的艺术特点。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讽喻意义,克服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陋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特点,感知讽刺意味。 2.难点:探究的现实意义。 【相关提示】 1.胡适,字适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新红学创始人,他一生获得35个博士学位。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篇宣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发表篇白话诗,出版部白话诗集,创作个白话独幕剧。 2.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由别人记述的,叫“他传”;由自己记述的,叫“自传”。传记又分两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

者记叙史实,用语平实;后者借用传记的形式从事创作,用形象化的手法,描写各种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不是一篇真正的人物传记,而是一篇寓言,因为世上没有这个人。作者只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讽刺国人,引人深思,增强效果。 【词语积累】 人人皆晓 处处闻名 一命呜呼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开头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设问,幽默风趣,引人注意。 2.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的事? 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卖回了白糖; 老师问山西,他答陕西还强词夺理; 他常常把十字写成千字,把千字写成十字; 乘火车迟到了,还认为今天、明天“差不多”; 误把牛医王大夫当作汪大夫,结果一命呜呼; 最后还认为死人与活人“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差不多”先生做的那些事,表现了他一生不肯认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差不多先生内容总结

差不多先生内容总结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有感 今年毕业了,没有意外毕业后的生活工作你可想而知,最近心情很不美丽,读了十几年书受了几年所谓高等教育,生活这般发展无可厚非,想想都能明白。今天恰巧看见中国最有名的人“差不多先生”再想想自己也无可厚非。 从小大村里长大,在人数不多的学生自己成绩也算是佼佼者,父母都是爱侃大山争面子的普通人,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到处吹捧的机会,自己也觉得棒棒哒。以前对清华北大没什么概念,不过一个大学而已将来姐姐就是让你们跑来家里叫的人。时光流逝人大了想的多了,想法也不一样了。考高中时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差不多,我上的是普通高中,考大学本科毕业证都差不多,一本和二本差不多,二A和二B 差不多,不用多想我上的二B。不过学历这东西有时候不好意思真差不多,没上过大学普通技校出来的也有混得非常好的人物,众所周知的这些大咖李嘉诚、牛根生。关键的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态度是差不多。 就像我们做一道菜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把它做到美味可口,但当要放红糖时因为只剩白糖,我们认为除了颜色不一样都是甜的差不多,放进去吧!知道的人看一下就能知道菜哪里有毛病,尝一下确实差不多,实话但就是差那么一点,他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文章里有个小情节先生有急事

去上海,因晚两分钟误了火车,想今天去和明天去差不多,那就明天去吧!到这会我想先生所谓的急事现在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吧,现在我们不说他明天能不能赶上火车到上海,单说他要去上海办的那件事如果明天不去后天不去以后在去不去都没啥了应该,反正先生的事又不止这一件,多一件少一件差不多。再说回我自己,类似的事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比如今年招聘考试我认为自己第一次绝对没问题但结果不然我考了三次都没中,第一次落榜心情很难过很低落,但后两次就好多了。或许我心里的想法是今年考上和明年考上差不多,没事来年再战。很多时候我会想上帝对我还是挺好的,碰上难关我总可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只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在下一层楼吧!我们总会告诉自己上层的空气和下一层差不多,我想这或许是某种我不知名的科学效应吧,十和九差不多,九和八差不多,一次类推,环环相扣,那就可以得出十和一差不多的“真理”了。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当然一根针才值多少钱,掉地上都没人捡,所以不会把他当一回事,但是当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差不多,就觉得啥啥都差不多,就像先生所说,“活人和死人也差不多,凡是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所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差不多,最后我们看到“懒人国”是否有所思考。误了火车只是因为懈怠那几分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特级教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生:观看潮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读后交流: (1)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师:想读好生字,得先过词语关。谁来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讲的是人们到钱塘江观潮的事 (3)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呢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 学习第一段,掌握两个“观”字的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第一自然段有个字和我们的课题是一样的? 生:“观”字 师:是啊,那这两个观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课题观潮的观字是看的意思,第一段中天下奇观的观字是景观、景色的意思。 师:非常好,你能区分不同语境下字的不同意思。那天下奇观的意思相信你们也能理解了吧,是呀,就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壮丽景色。 过渡:那钱塘江大潮的景色到底有多奇特壮丽,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读潮来前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①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生:从卧这个字,我感受到钱塘江特别的宽广。师:你读书真细心,注意到句子中的动词。 ②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题及阅读训练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题及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 【同步评价】 一、基础知识 1、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叠音字构成词语。 ()其谈()有礼()不舍()善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⑵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⑶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3、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 A、何必太精明呢? B、不是差不多吗? C、何必太认真呢? D、以上皆非 4、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5、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7、(2006年武汉试题)根据语境和句式仿写。 也许,在绚丽的天空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苍白,你会懊恼; 也许,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你会自卑; 也 许,,,; 然而,你却不知道,你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有浪花的轻快,。 二、同步解读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差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文精讲 北京课改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课文精讲北 京课改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 ....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 ..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 ....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二、差不多先生形象分析 文章第二部分先叙述差不多先生的童年,接着叙述他的学生时代,长大后到社会上工作,最后叙述他得病死去。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了如何买糖、读书、当伙计、搭火车和治病的典型事例,概括记叙了差不多先生一生的行状。在作者笔下,差不多先生是这样做事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才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牛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跟着詹老师经典重新读!作者简介 詹丹,嘉定人,文学博士。曾先后执教于嘉定实验中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学中文系。现为师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市古典文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古代小说、都市文化和语文教学研究。出版著作有《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再阐释》《语文教学的批评与反批评》等。 容简介本书系《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的续集。詹丹老师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重新解读,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为读者理解和语文教师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构成本书上编和中编的容。下编则是《红楼梦》与整本书阅读,詹老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针对当前语文界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以解读《红楼梦》为例,为阅读整部经典著作的教学提供参考。 目录1 自序1 导论:文本解读与整体的关联性7 上编童诗、童话及其他9 《比尾巴》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含量问题14 以儿歌《小小的船》为例谈教学容的深浅问题20 关于童诗《影子》不同版本的思考25 “新装”的不见与所见——解读《皇帝的新装》的另一种思路30 关于《狼牙山五壮士》,我们还能教些什么35 《夏洛的网》第一章“早饭前”

赏读45 梅子涵《走在路上》解读55 城市的诱惑:安徒生童话的一个主题67 中编古今诗文和中外短篇小说69 理想的相遇与寻找——重读《桃花源记并诗》74 诗歌的赏读和赏析——从关于贺知章《咏柳》诗的三篇赏析文说起80 子何以能说服客人——重读《赤壁赋》兼与归青老师商榷86 快乐的不同境界——从《快哉亭记》的写作脉络说开去91 理性之爱——重读《爱莲说》96 试论文言文解读中的整体关联——以《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及相关阅读测试题为讨论对象102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108 人鬼恋——重读《聊斋志异》二题114 诗意的建构与解构——重读《荷塘月色》121 狗的定位与人的逻辑——重读《变色龙》128 时空架构与心灵呈现的特殊性——重读《二十年后》135 如何理解小说的奇妙构思——重读《最后的常春藤叶》143 下编《红楼梦》与整本书阅读145 也谈《红楼梦》是怎样开头的155 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宝玉的“我予我夺”162 闻香识得红楼人165 简论城市书写与《红楼梦》人物关系173 断裂与连贯——论整体视野与《红楼梦》叙事的一种策略183 上场与缺席:《红楼梦》人物塑造的一种特殊策略194 主体建构中的个人与群体——论《红楼梦》有关“众人”的书写策略207 论《红楼梦》物与人之关系书写219 名著改编与经典代读——论《红楼梦》新版电视剧的成败得失230 马克思主义红学的审美维度——从希凡先生有关《红楼梦》的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点击加入初中学习小组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

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 三维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2、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 (这篇文章唤醒了当时很大一部分人,让他们觉醒,那这篇文章的魅力是无穷的,下来我们就语言来稍加欣赏一下。) 1、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幽默、好笑、有讽刺意味) 2、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幽默,好笑或具有讽刺性的句子。 3、那么大家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通过自主、合作进行品析。 (提示:品析句子的一般方法:朗读体会情感;分析语言的结构特征。) 4、学生交流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 (我们从胡适先生灰色幽默的语言中,读出了一股辛酸!读出了一种愤懑!深刻体会到作品在当时的深远意义。80多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和“差不多先生”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绝迹了吗?)

《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案例 三维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2.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3.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难点: 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的时候学生很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要告诉我们的是:人性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病态的中国。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所以在后面的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我不行先生传》来达到巩固三维目标和深化文章现实意义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差不多 1播放录音(寻人启事)板书课题、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作家、学者、思想家胡适先生。(指名学生寻人提供线索) (看样子,还是很难找,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具体趣事吧!)。 二、导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高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事件(买糖、读书、记帐、乘火车、请人医病) 2、(发生在差不多先生身上的事肯定不只这五件事)发挥想象,为差不多先生补写一件事。 请学生评价学生的补白事件,并了解差不多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师小结:由差不多先生的外貌及个性特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再找找。有人这样评价胡适:“胡适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有极为可观的成就,至今无人企及。”由此可见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其实他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寻人,而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三、析读: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指明学生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一般方法? 2、教师明确 ①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 ②抓议论句。 ③抓开头或结尾。 3、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 4、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点评。 明确: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四、寻读:赏析语言

《差不多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导学案及答案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直隶()焦急()懒人()一撇()陕西()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从从容容: ②何必太精明呢? 精明: ③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 精细: ④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一命呜呼: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不很_____;有两只耳朵,但听不很_____;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_____。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_____,他的思想也不很_____。(分明精明细密清楚讲究) 4、文学常识填空。 《差不多先生》一文的作者是_____,我国著名的_____、_____,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5、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信奉“”的差不多先生的可笑形象。 〖点击思维〗 1、注意“撇”是多音字,有“piē”和“piě”两个读音,此处应该怎么读呢? 2、注意体会句中“从从容容”“一命呜呼”这两个词语的讽刺意味。 3、“精明”“细密”、“分明”“清楚”是两对含义相近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这些词的细微差别。 4、你知道吗?胡适于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找来读一读吧。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差不多先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相貌和个性特点 按时间顺序记叙事迹 死后人们称赞、效仿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之所以把国人的劣根性讽喻得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是因为作者在行文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反语就是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例如,差不多先生临死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通大师”。运用反语修辞,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以引入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把握重点〗 一、文章主旨 课文作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一期,是一篇用传记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设计新部编版附说明与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实践后调整的教学设计附说明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附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附答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同步测试题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相貌()信奉()德行()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较B、争论 C、打算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A、断绝B、完全没有了C、独一无二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A、质地精密B、不疏忽大意C、细腻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A、道德和品行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为此,立志中学初一(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一个主题语。(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京改版七年级上 册第三单元第12课) 胡彦杰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传记形式写成的带有寓言性的讽刺作品。文章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人的通病,希望国人觉醒,革除陋习。 教学重点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概括差不多先生生平事迹,把握其性格特征; 2、分析差不多先生可悲的结局,剖析当时社会为人处事信奉“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普遍性、危害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懂得敷衍塞责,得过且过,马虎从事的危害。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创设 二、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师:同学们,《差不多先生传》,作者是谁? 生:胡适 师:谁能帮助老师上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生:上黑板板书。 师:文章的主角是谁? 生:差不多先生 。 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看屏幕,思考、回答,带着疑问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局部探究,概括归纳 (一)概括人物生平事迹 (二)分析材料内容的安排 (三)把握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究差不多先生的死因。 师:今天早上,我又得到了一个最新消息,差不多先生又带着他的子孙离家出走了。可今天天寒地冻的,他们此时一定是又冷又饿吧。同学们,我们帮帮他们,贴一个寻人启示吧。

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分别复习文章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外貌(眼、耳鼻、嘴)、记忆力、思维、口头禅、封号。 老师检查学生板书的课题、作者。 师: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什么? 生:传记 师:传记是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那么文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什么所谓的光辉事迹呢?请同学们读文章的第5——10段。概括其生平事迹。 师:本文记述了差不多先生的五件事,这五件事的顺序可否调换? 师:结合文中有关差不多先生的具体事件和起言行, 说说差不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师:谁应该对差不多先生的死负责?请分别阐述理由。 明确:<1>牛医王大夫:他用医牛的方法给差不多先生治病,直接导致差不多先生的死,可见在他眼里,医牛和医人是差不多的。) <2> 差不多先生他自己:明知请错了大夫,但还抱着差不多的心理,没有拒绝牛医的诊治,让牛医试试看吧,最后一命呜呼。

人教版观潮教案

1.观潮 学习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积累词句。学习难点: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 1.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3.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1.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 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单元整体教学 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学习四篇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丽壮美的图画,学完之后一定会让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请同学们打开第一组课文提示,看看书中给我们介绍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 1.学生自读,画批。 2.监控两点: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 搜集相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前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对钱塘江有哪些了解呢?(介绍资料)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奇观吧。齐读课题《观潮》。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 3.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自读课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易读错字 大堤.(dī)踮.脚(diǎn)霎.时(shà) (2)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薄”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 “贯”上部分共4笔。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五、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相关主题